1. 教育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起什麼作用
基礎性作用。
教育應該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動力,學校應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新中心。歷史長河越是源遠流長,文化在更迭時的斷裂與遺失就越是嚴重,優秀傳統文化就像一顆又一顆珍珠,遺留在歲月的河底。只有運用教育這根主線,我們才能將打撈起的珍珠重新編織為美麗的項鏈,成為傳承給後人的真正財富。
所以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必須奮起行之的緊迫課題。我們不僅要有匹夫有責的文化自覺,更要有舍我其誰的教育擔當。
教育注意事項
要言傳身教,不要指手畫腳:凡是要求孩子作到的事,父母必須以身作則,事必躬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不願作的事要求孩子去作何嘗能有說服力。知其不可而為之會適得其反。
要和顏悅色,不要聲色俱厲:與孩子說話要心平氣和,盡管孩子作錯了事,也不要聲嘶力竭地大吼大叫,要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說服教育,效果會更佳,會達到預期的目的。方法得當定會事半功倍。
2. 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意義是什麼
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意義。文化傳承是⼀個歷史發展的過程,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具有時代特徵。所謂傳統⽂化,是「由歷史沿襲⽽來的風俗、道德、思想、藝術、制度、⽣活⽅式等⼀切物質和精神⽂化現象的有機復合體」(《⽂化學辭典》)。這⾥所講的中國傳統⽂化,是融合了中華民族各種思想的⽂化,是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化。中國傳統⽂化作為中國⽂化的主體部分,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她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化發⽣、演化的歷史,並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式、價值觀念、⾏為准則、風俗習慣,滲透在了每個中國⼈的⾎脈中,制約著今⽇之中國⼈的⾏為⽅式和思維⽅式。傳統⽂化是⼀個民族的靈魂,是⼀個民族的精神。國學⼤師南懷瑾先⽣感嘆:「⼀個國家,⼀個民族重在⽂化的傳承,最可怕的是⼀個國家和民族把⾃⼰的根本⽂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的境地。」我國的傳統⽂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創造形成的物質⽂明成果與精神⽂明成果的總和。其剛健有為、⾃強不息、重義輕利、誠實守信、兼容並包、強調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等精神內核,對培養和提⾼⼈的思想、⽂化、審美和道德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當前,隨著全球化浪潮帶來的⽂化趨同化趨勢⽇益加劇,信息化技術對⽂化認同感消解的⽇益嚴重和⼤眾⽂化對傳統⽂化精神消解和侵蝕的⽇益突出,傳統⽂化作為民族的根本⽂化也受到了巨⼤的沖擊。因此,作為⽂化傳承主陣地的⾼等教育,在深⼊了解當前⼤學⽣傳統⽂化素質現狀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傳承與弘揚傳統⽂化的途徑與⽅法,顯得⼗分必要與迫切。
3. 教師在課堂上怎樣傳承傳統民族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
我國有濃厚的民俗文化底蘊,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如喜氣洋洋過春節、張燈結綵過元宵、懷鄉祭祖過清明、紀念屈原過端午等各種節慶紀念活動。每個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動,如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內官營鎮的凈街、錦雞源廟會、紀念文天祥誕辰節、鄉村皮影戲、民間剪紙;粵港地區的舞獅、舞龍燈、逛花市;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彝族的火把節、跳虎等等,都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資源。
在今天對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傳統民俗文化教育,對營造和諧文明的人居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都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民俗文化傳承發展中要突出以下幾點:
一、創新理念。
要把優秀的民俗文化與促進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有機結合起來,與地方經濟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在傳播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時推動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
二、建立隊伍。
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民俗文化的專業工作隊伍,在加強配備、合理使用、精心培養上下功夫,使其成為民俗文化發掘的行家裡手。
三、鞏固陣地。
要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文化場館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對幹部群眾進行民俗文化教育,開展民俗文化技能傳承培訓,對民俗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通過褒揚新風尚,鞭撻假、丑、惡。
四、發展經濟。
當今社會,文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最高層次競爭力的戰略資源,要提升地區的品位,提高當地發展的競爭力,必須要在發掘文化資源,發揮文化影響力上下功夫。通過創意因子,把發展文化作為提升綜合實力的突破口。比如說香包,過去只有在端午節時才戴在孩子的身上,寓意祛毒避邪,現在則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裝飾品,寓意也拓展為給小孩祈福、給老人祝壽、替男女傳情等,可以按不同對象、不同節令、不同場合製作出不同的香包。這都是為了適應市場需要而發展起來的。
4.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4)教育傳承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
5.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一、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它有著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集體勞動和智慧的結晶。它從時間上講,中國傳統文化大致是指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文化。因為鴉片戰爭後由於西方文化的劇烈沖擊。中國文化開始大幅度的震盪,調整。這種變化一直持續至今。從地域范圍看,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包括傳統的中國地理概念,還包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越南、朝鮮等國家和地區,沒有一個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今天中國人的思維與行為仍在不自覺中深受其影響。縱觀歷史,傳統文化主要包括儒學、美德、禮儀、民族精神、榜樣、誠信、和諧觀、負面道德經驗等方面。
二、多視角看傳統文化教育的德育價值和體現
傳統文化教育的德育價值,眾說紛紜,許多專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此各抒己見。有些學者們論證了儒學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認為儒學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等具有極為有益的作用。還認為新儒學倫理道德思想有助於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啟示。改革開放以來和加入WTO以後,中國的人文精神及傳統文化思想受到挑戰。對學生進行儒學教育,堅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園,凸顯人文精神,要求我們加強儒學倫理教育,倡導道德體驗教育。
〔1〕有學者從美育及傳統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進作用。也認為當代德育的社會文化環境受以現代傳媒為特徵的大眾文化影響,人的審美受到侵蝕、精神世界也被無情的擠壓著。青少年的奮斗精神、進取精神、創造精神受到巨大影響,自我意識強全局意識差、競爭意識強合作意識差、好勝心強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結構。而美育與德育的終極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審美教育與價值觀的培養及形成有密切的關系,這也是我國把美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當前可以通過藝術教育、經典導讀、看經典戲劇電影、文學導讀、注重課程教材改革、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等措施來實施美育。
〔2〕對於美德作為知識可教性,有學者論證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但美德作為知識被教師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過理性去獲得、美德本身的內涵在當代社會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師的失落。所以傳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學劉國強教授闡述了中華美德教育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指出儒家倫理教育之特點,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層面的含義和與諸德的關系,認為它們都是相互關聯和融通的一個體系。他的關於中華美德的當代意義提醒了我們不要一味的追求現代的、西方的、流行的價值觀,而忽略中華傳統美德所蘊涵的價值。
〔4〕 至於道德榜樣、榜樣教育問題,部分學者論述了榜樣的道德價值,道德榜樣的類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樣並不特指道德榜樣,它們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只有具有正面價值的榜樣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價值。從道德主體的角度看,可分為個體道德榜樣與群體道德榜樣:從社會生活的實際來看,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道德榜樣,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會道德資源者、對社會負有重大責任和具有重要影響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樣有幾種產生的可能,即先驗論、發現論、需要論、實踐論。不管怎樣,道德榜樣產生的條件至少應該是理性主義和普遍主義的訴求。道德榜樣的功能如下:傳統優秀道德的典型承載者,現實主導價值的積極弘揚者,未來理想道德的開拓創新者。這三種內在功能決定了道德榜樣具有示範和激勵的外在功能。
〔5〕現實教育中要積極發揮道德榜樣的外在功能,使其轉化為內在功能,以不斷擴大的道德榜樣的力量和影響力。但如何處理好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呢?有學者指出要合理運用它們之間的耦合,來建設新時期的文化和進行學校道德。需正確認識偶像崇拜語境下的榜樣教育。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傳播媒介產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態和現象的出現沖擊並改變著傳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觀念。時下榜樣曲高和寡,偶像卻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找出新時代文化背景下榜樣與偶像的差異與共生,建構它們間的耦合機制。需要我們貫通理性思維與情感體驗;協調價值目標與現實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和重要價值,當前有學者對學校如何進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應具有生活性、綜合性、發展性,體現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統一,且要設置專門的民族精神教育課程。擬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標,不同的學習階段,目標層層深入。至於其教育方法,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而要從學生生活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活動中開展教育,這樣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內化。
〔7〕在崇尚個人自由的現代社會里和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教育市場化改革的影響下,當代學校民族精神教育面臨著危機和價值困境,即如何處理好國家認同和個人自由的關系。學者認為,當代學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強調個人自由與國家認同各有優缺點,因為他們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歸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學者要建立一種必要與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價值取向:基於個人自由的國家認同。根據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學,通過達致共識的對話教學來實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討論、辯論、說服教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獲得些道德規范和自己的價值觀。
〔8〕有學者指出負面道德經驗也有其德育價值,負面道德經驗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具有假、惡、丑性質的道德事件或行為。但它在學校教育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有人認為負面道德經驗會對學生的道德成長產生消極的影響,因而在實踐中採取迴避或拒斥的態度。他們認為負面道德經驗一旦被課程化,就會對學生的道德成長具有積極的影響;有利於發展學生處理負面道德經驗的意識和能力,適應真實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經驗和進行道德反省。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是矛盾的統一體,道德經驗也不例外,學生不應該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麼負面道德經驗在當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麼呢?根本原因在於人們認識上的偏差。有些人認為呈現負面道德經驗與學校教育的性質不相符合;有些人認為學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環境熏陶的結果,因而在學校教育中呈現負面的道德經驗不利於學生的德性成長;有些人認為由於學生的身心發展還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學生傳遞負面的道德經驗。但它們不應成為學校擯棄負面道德經驗的理由。學校德育不只是教師和學生過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學生學習如何在社會上過道德生活的地方。社會上永遠存在著真、善、美與假、惡、丑。學生不可能完全封閉在學校內,他們無時無刻不在與社會打交道。既然和社會交往,學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負面道德經驗。如果學校不讓學生掌握面對負面道德經驗的智慧,那麼他們在遇到負面道德經驗時就會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學校應該將負面道德經驗課程化以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
〔9〕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顯然先秦時期的禮就是道德規范的載體,也是傳承主流社會倫理思想的符號,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學者說其功能主要表現在道德內化、示範和傳承等方面。禮的踐履使人們逐漸養成遵守道德規范的行為習慣,形成道德觀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內在的道德自覺。禮儀則以理想的模式向社會成員展示主流社會的價值取向和供他們效仿的行為准則。禮儀還通過禮儀活動標准化的語言和動作,使社會道德規范成為可以習得的東西。先秦時期的禮具有傳統禮儀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禮教與樂較大配套進行,相輔相成;第二,先秦禮的道德教化與國家機器的推動密不可分。禮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禮的道德教化的作用,還有中國古代政教合一的機制是禮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徑。
〔10〕也有學者分析了人生禮儀的德育內涵,它是一種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圍繞著人的生命歷程的關鍵時刻或時段而形成的儀式活動,具有豐富的德育功能。因為人生禮儀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連接著尋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連接著受儒家文化支配的傳統價值觀念,千百年來始終發揮著規范人生和統一教化的作用。當然人生禮儀德育功能的實現,要注意在開展禮儀活動時講究實效性;要在莊重神聖的場合下,以富有象徵和表現力的方式使受禮者完成道德教化過程。這對於今天的德育有借鑒意義。
〔11〕和諧是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機制和狀態,它是發展著的聯系。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有和諧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體和諧」、「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諧的意義。傳統文化注重「修身」的價值追求,有助於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傳統文化崇尚「和為貴」的思想,有助於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觀念,有利於鞏固社會和諧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宏偉目標的提出,正是中國傳統大同社會理想在現代的延續和升華。中國文化傳統中追求和諧的思想由來已久,講求和諧是往聖先賢們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把構建和諧社會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智慧和精神動力。例如:傳統文化注重「修身」的價值追求,有利於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修身」,強調個人道德人格的培養,對於提升全體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極其寶貴的啟示;傳統文化崇尚「和為貴」的思想,有利於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儒家提出「禮之用,和為貴」的思想,就是主張人與人、人與社會要寬容和諧。儒家「和為貴」的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和對和諧理想的追求。
〔12〕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為「和」的思想賦予嶄新的時代內容,進一步倡導以和為貴的新型人際關系准則,無疑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減少人際摩擦和社會內耗,在全社會形成「貴和尚和」的價值取向,增強人際關系的親和力和凝聚力;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是與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脈相承的。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把天地萬物視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只有處於和諧關系中,才能得到發展並生生不息。儒家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諧的,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雖然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但它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和感和相互依存關系,對於我們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對自然的征服態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的時期,正以歷史上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最龐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著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資源,面臨著最突出的人與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還有,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於鞏固社會和諧,「民本」思想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精神資源,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獻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們只有把構建和諧社會植根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善於汲取「民本」思想的精華並賦予其嶄新的時代內容,才能夯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一個以民為本的社會,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6. 學校教育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
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
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之精華,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認同、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
(6)教育傳承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7. 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一)以經典誦讀為先導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因此,千百年來盡管經歷了封建社會的千錘百煉,但傳統美德依然流傳至今,並散發著無人能及的獨特魅力,也正是這樣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打造了國人‚忠勤,仁義,厚德,睿智‛的優秀品質。為了更好地加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學校要校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別布臵經典誦讀內容。
從低年級的《弟子規》、《三字經》,到中年級的《唐詩》到高年級的《宋詞》。要求學生每天利用晨讀時間,飽覽古今傳統經典,理解內容,注重理論實踐結合,闡述表達現實意義。從‚學而知‛入手,逐步達到‚知而行‛,從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徑。
(二)以校園環境建設為導向
學校不僅要在理論上給學生提供各多更好的教材及圖書,同時,也要注重校園環境的建設及統氛圍的營造。結合班級的特色,把學生的日常行為與傳統美德的學習結合起來,有批評,有
表揚,有反省,有鼓勵,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實現了傳統美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
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國傳統美德文化的精華,將中華傳統美德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系,在自主創新中深化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要適應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
(四)以家庭為陣地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成立家長學校,定期為家長開設家校課堂,指導家長的家庭育,為家長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並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逐步向家長宣傳和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內容。
結束語
智、信、忠、孝、禮、義、廉、恥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只有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和諧。弘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要高揚愛國主義旗臶,倡導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思和精神,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
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導青少年樹立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的觀念,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8. 傳統國學禮教的傳承以什麼地方文化為核心
由「國學熱」淺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一、
「國學熱」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國大地上,雖說不期而至,卻是應運而生地出現了一股「國學熱」。時至2l世紀,這股「國學熱」呈現出了一種持續升溫的趨勢,其主要表現有:
許嘉璐、季羨林、楊振寧、任繼愈、王蒙等72位著名學者在北京舉行的「2004文化高峰論壇」閉幕會上公開發表了《甲申文化宣言》,表達了「與海內外華人一起,為弘揚中華文化而不懈努力」的願望。2006年新浪網隆重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湯一介、龐朴、余敦康、李學勤等國學界一線學者百餘人同時加盟。央視欄目的《百家講壇》自2001年起開始熱播國學內容,2006年1月10日開始,《光明日報》正式推出《國學》專版,每月兩期討論「國學」問題。更有各大知名高校紛紛成立國學研究院和各類以國學為內容的學習班、研修班,民間涌現出了兒童讀經潮和私塾,還有大學生著漢服、行古禮蔚然成風。同時,官方對也「國學熱」頗為支持。 二、 何謂「國學」
從詞源學上看,「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正義》日:「國學者,在國城中王宮左之小學也」。 「國學」,最早乃指國家開辦的學校。西周設於王城及諸侯設於國都的學校稱「國學」。國學在漢代稱「太學」,是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晉代稱「國子學」,隋朝至明清時期稱「國子監」,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廢除科舉設學部時才最終廢止。隨著朝代更替,國學逐步由「小學」演變為高等學府,到了清朝末年,國學成為國家最高層次的學校。
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國學」概念,是晚清以來逐漸形成的。國學是中國人通稱本國文化學術,外國學者研究中國文化學術,一般稱為「漢學」,也稱為「中國學」。關於國學概念,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般而言,「國」就是中國;「學」指學學脈、學問、學說、學派等。所謂國學就是本國學術,亦即中國學術之意。
國學作為中國學術文化的代稱,其內涵與外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相應的變動。從歷史上看,國學最初指稱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學術。在當代中國學者的視野中,不但今日以前的中國學術是國學,當代中國的學術思想也屬於國學的范圍;不但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都屬於國學范圍,而且後來融入到中國文化的外來文化,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成果,也都屬於國學的范圍。
三、 國學與傳統文化之間的區別
國學與傳統文化是有區別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劉夢溪所長指出:國學與傳統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即國學不等於傳統文化,國學只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國學」指稱「學術」。「學術」包含在「文化」之內,但並非所有的文化現象都稱為「學術」。具體而言,傳統文化是一個「大文化」概念,不僅涵蓋哲學、史學、文學、醫學、民族學、人類學、考古學及音樂、繪畫、書法、倫理、道德、教育、社會習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方面的內容,而且也包括諸如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築、交通乃至飲食、服飾等外顯或內隱的行為特徵和現象。從廣義角度看,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元文化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豐富內容的,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國學則指的是中國固有的學術。我們談學理的時候,不應該把國學和傳統文化混淆起來或者等同起來。
四、 「國學熱」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影響
放眼電視媒體,幾乎各地都在效法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開出一壇壇普及「國學」的老酒,聽眾則聽得如痴如醉;觀察書店書市,通俗性的文史讀物鋪天蓋地,打的旗號也是普及「國學」,讀者亦讀得有滋有味。對此「國學熱」有喝彩的,也有批評的。我以為這對於現代社會如何面向大眾普及傳統文化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對於普及傳統文化是有促進作用的。「國學熱」的出現同時也是在昭示, 在當前社會形勢下, 應該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在現當代文化中的地位。因此,上述社會層面的「國學熱」,映照出當代學校教育的一大明顯缺失,即缺少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從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到教育行政部門都說了很多,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也將傳統文化教育列入其中。因此,我們應當分析造成當代學校缺失良好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因,從而明確改進的方向,使學校成為有效普及傳統文化的主體。
五、 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從唐末到清末,書院是人們傳授和研究所謂國學即傳統文化的主要教育機關。誠如胡適所說:「這一千年來造就人才,研究學問,代表時代思潮,提高文化的唯一機關全在書院里」。¨ 由於書院和科舉相關聯,在晚清廢科舉、開學堂的改革潮流里,廢除了書院。此後建立起來的現代學校教育體制中,書院已不復存在。然而隨著中國從傳統走向現代,人們意識到了認知、研究民族傳統文化對於現代社會的發展是必須的。
事實上,「五四」以後在國學傳授和研究上取得突出成就的機構,如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無錫國學專修學校、香港新亞書院,都程度不同地採納了書院制度。實踐證明,借鑒書院制度對於傳授傳統文化、培養傳統文化的研究人才有著特別明顯的效果。書院教育用梁啟超的話來說,就是「一面求知識的推求,一面求道術的修養」。 求知的過程也是道德修養的過程,教師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是學業上的向導,也是人格上的榜樣。現代學校主要以知識教育為主,即使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也是將它作為外在的知識予以傳授,接受者很難體察到其學學問與道德統一的內涵。認識到書院對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統文化人才的培養具有獨特的魅力,並不意味著我們今天要廢棄學校而重建書院;而是說我們必須借鑒傳統書院的經驗。目前不少大學已經建立了國學院或其它名稱的類似機構,但是似乎對此給予足夠的關注不夠。
教材無疑是當代學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載體。缺乏良好的教材是當代學校不能有效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又一重要原因。學校的歷史課本應該既有「說書」式的魅力,又有勝於「說書」的嚴謹。
傳統禮儀教育在當代學校里幾乎是空白。這就失去了從行為方式上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有力的抓手。隨著民間大眾的禮儀正在急劇地西化。如果傳統禮儀完全被大眾所遺忘,那麼認同民族文化傳統就成了空話。所以在當代學校中重建傳統儀禮教育是必要的。不過,這決不是要重新搬出繁復的傳統禮儀,而且儒家禮儀的宗法等級色彩也是不足取的。重建傳統禮儀教育,
var cpro_psid ="u2572954"; var cpro_pswidth =966; var cpro_psheight =120;
首先要將傳統禮儀中蘊含的合理思想提煉出來,如反對把踐行禮儀當作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內在的德性修養為靈魂,即「德輝動於內」而「禮發諸外」的觀點;再如強調禮儀的「節文」作用,即對情感、慾望起到有所節制和美化的作用。這些珍貴的思想遺產應當在今天學校教育的教育中發揚光大。其次,可以借鑒上述司馬光、朱熹等對傳統禮儀簡化、改革的經驗,首先選擇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禮儀,如家庭禮儀、書信禮儀、人際交往禮儀、婚喪生日禮儀、公共場所禮儀等,融入一些具有傳統色彩的禮儀,使傳統禮儀在與時俱進中得到延續。還可以借鑒上述傳統的韻語化蒙學讀物,編寫能夠琅琅上口的中小學進行禮儀教育的課本。再次,學校可以和社區聯手,定期舉行體驗傳統禮儀的課程,類似於傳統的民間鄉校、社學。以此來達到傳承傳統文化、傳統禮儀的目的。
古代漢語是高等院校中文類專業的主幹課和基礎課,承擔著培養學生的古代漢語素養和古代典籍解讀能力等教學任務。這門課程涉及到哲學、歷史學、文學、語言學的內容,甚至包括天文、律歷、娃氏名號、職官等文化常識.可謂內涵豐富、外延廣閩。而以上這些內容。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適時地對高校古代漢語課程進行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改革。這種改革的重點正如東北師范大學張世超教授所講:「我們的古漢語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字、詞、句、語法等知識的講解上,我們更要通過《論語》、《古文觀止》、教材中的優秀篇目來塑造學生的品格,了解我們華夏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並要將之發揚光大。 六、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傳統文化有了回歸的趨勢。如,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充分展示了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四大發明、中國畫、武術、中國戲曲、皮影戲、古代音樂等等。開場戲《擊缶而歌》,更向全世界展現了我國古老而熱情的迎接貴賓的喜慶儀式,表達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蘊。2009年,我國頒布了國家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傳統節日和春節一同作為法定假日,這將有利於弘揚我國的優秀民族文化。因為中國每個傳統節日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們是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久已不講的「孝道」, 重新開始宣傳。全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留學,「孔子學院」在許多國家的建立等,都為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以人為本, 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亦成為中國政府的施政理念和目標追求, 在世界上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它的內涵是新的, 融合了新的時代精神, 但也是對中國古老文化傳統價值和儒家思想精神的繼承。
9. 現代教育對古代教育的傳承體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現代教育承載和體現著傳統文化。事實上,從廣泛的社會實踐中便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滲透,而由於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聯性,又使傳統文化已經實現了與現代文化的融合。
簡而言之,就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實際上是對傳統文化的琢磨與理解的過程,這也是現代教育與傳統文化關系性的最顯著體現。
其次,現代教育作為文化傳遞的重要載體,無論是現代知識的教育,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都需要兩種鮮明文化基礎來支撐,這即是傳統文化存在於現代教育中的保證,並且在現代教育模式中得到了創新與發展。使人們既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又在不自覺地承繼著傳統文化,而這一切都歸功於現代教育。
創新傳統文化傳承方式:
契合現代教育發展理念傳統文化由於受傳統教育理念及條件的局限,在文化傳承與發揚中方式較為單一,有些傳承方式與現代教育的課堂教育模式不相適應,缺乏傳統文化的傳遞大氛圍,從而導致傳統文化的沒落與消失。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家審時度勢提升國家文化定位,將文化自信作為了重要的國家文化發展方略,極大地增強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活力,更好地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提供了重要平台。
因此,在實施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應契合現代教育的實踐需求,將傳統文化內容引入到現代教育之中,通過豐富的展現方式來提升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和號召力,並全面創新傳承的渠道,加強與社會、學校及家庭的合作,不斷實現傳統文化影響力的躍升,為社會營造出良好的傳統文化傳承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