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認知西方文化中的罪

如何認知西方文化中的罪

發布時間:2022-07-28 03:28:00

A. 對於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怎麼看待

所謂「罪感文化」,就是提倡建立道德的絕對標准,並且依靠其發展人的良心的社會可以定義為罪感文化。從這個定義上來理解,意思就是在「罪感文化」社會中,人如果違背了那個「絕對的道德標准」就會感到是有罪的。這一點,與我們慣常所認為的「天主教」中的「人生來是有罪」的說法略有不同。但也還是能夠從「罪感文化」的定義中得到解釋,因為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一開始便違背了那個「絕對的道德標准」,聽信了蛇的讒言,偷吃了禁果,犯下了罪惡,並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

B. 罪感文化的表現

(一)羞恥感與道德自虐

在各類神經症人格中,自虐人格(包括關系自虐、道德自虐)占據了重要成分。我已在文章《虐在親密關系中》探討了關系自虐的心理動力學,本文多涉及到羞恥與神經症性的道德自虐。

那麼,有必先談一下:什麼是羞恥及其在人心的地位?什麼是神經症人格?什麼是道德自虐?

(1)羞恥感、罪惡感在人心的地位與作用

羞恥感和罪惡感,是容易混淆的「近親」,它們本質上都是一種文化現象或文化產物,對人性的進化,對人類及個體的精神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者又存根本區別:羞恥文化主要在東方,尤其在日本和中國,反應的集體性人格,特別重視他人的內在情感和想法,重視自己的面子,行為的推動力,主要來自世人怎麼想、怎麼樣的評價。罪感文化主要在西方,反應的獨立性人格,特別重視個體對信仰、社會秩序、規則的尊重,行為推動力,源自獨立思想與個人意志。

心理層面,罪惡感是一種自覺有悖道德的自我憎惡、自我懺悔的感覺;羞恥感卻是很復雜的虛弱無助,重則為一種尊嚴被辱沒的心碎,無顏苟活,以死雪恥;輕則為一種自尊心被傷的難過,或鬱郁寡歡,或斷絕交往等。可以說,在眾多痛苦中,能使人情感低落至谷底的痛,莫過於羞恥。

恥感和罪感雖有區別,但兩者對人性的影響有著根本聯系。首先,兩者的功能一致:對人的獸性的制約,我們因有羞恥心和罪惡感而有道德有慈悲。其次,兩者均屬內在懲罰:人因羞恥心而知恥知勇,因受辱而羞愧難當;同樣,人因信仰而有德,因違背信仰而背負罪感或恥感。不過,羞恥感,未必有罪惡感,但有罪惡感的同時,會繼發羞恥感。

看出羞恥,是人犯罪或做了有違良心的事之後才有的。《聖經創世記》中有記載:「上始神亞當犯罪後,上帝尋找他,問他在哪裡時,亞當就躲藏起來。人類的羞恥心是從那時開始的」。

說清兩者間關系較重要,因就中國人的集體性人格來講,心理傷害,甚至人格受損的層面,羞恥感(包括內疚感,將在另文專題討論)遠比罪惡感犀利;就西方人的獨立性來講,罪惡感比恥感犀利,或兩者同等。古今中外的許多經典人和故事已予證明。

如,古中國的越王勾踐,能在吳國卑躬屈膝十年之久,只因救國雪恥那一天;亦有,西漢飛將軍李廣、西楚霸王項羽等豪傑,都是被恥辱感燃燒,自刎於羞憤之屠刀;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在神諭的安排下弒父娶母,當他知真相後因受不了強烈的恥辱,他挖瞎自己的雙眼、流亡至死,以卸深重的罪惡和羞恥感。

今天的生活里,並不乏現實版的李廣、勾踐、俄狄浦斯等人和故事。這無不在隱喻一共性:羞恥感、罪惡感作為人內在精神的核心動力,既可創造人,也可毀滅人。

熊玲:什麼是"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呢?
(2)什麼是神經症人格,道德自虐?

概念性解釋。神經症或神經症性人格,主要指帶有敏感脆弱、過分認真、刻板等性格特質,以情緒不穩、願望沖突、自我壓抑、選擇性焦慮為主要表現。

道理自虐,隸屬神經症人格中的一特徵,普遍存在於內攝型人格的個體,意指,認為自己的自尊感,是由「忍受痛苦和自我犧牲」的能力來建構的。俗語「死要面子活受罪」,堪稱道德自虐的獨白。

廣義而言,復雜的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神經症結構的社會,這時代,亦像一個神經症的時代。所以神經症性人格,人皆有之。狹義而言,神經症患者,是備受內心沖突與折磨而難自拔的個體,重者伴有軀體障礙,被臨床心理學視為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等等。道德自虐者,說不上是神經症,但又跟神經症一樣的虐心、受苦。

熊玲:什麼是"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呢?
(3)羞恥感,跟道德自虐有何關聯?

人有羞恥心是必要的,但若因羞恥感而深陷抑鬱,可謂病理性恥感了。

病理性恥感,與受虐的核心感覺一樣:心靈受創、脆弱無助、自責自恨。從這點看,兩者之間可能同時或分別獨立存在,都可能是引發自我認同障礙(如我不如人,低自我價值)的原始創傷。

兩者又有不同的體驗與模式:羞恥感,主要是一種臉面無地自容的難受,或有恐暴露羞恥的緊張,以強忍而承受之;自虐,主要以自我攻擊的方式,體驗到的是受辱的憤怒或快感。從這一點看,兩者之間存在關聯與秩序:恥感在前,自虐在後,即深刻的羞恥感,發展出道德自虐的模式。

比起罪惡感,罪惡感常被視作一個好跡象,如果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罪感有懺悔,他人更有可能原諒你。羞恥感,卻讓人諱莫如深,我們會為懷有羞恥感而感到羞恥,會認為應該隱藏羞恥感。尤其是在重視成功的文化背景下,羞恥感像是一道抹不去的滄桑溝壑(取名傷溝),道德自虐就像一道厚重的防護牆(取名衛士),傷溝緊貼著衛士。這分明,羞恥感和道德自虐,是一對陰陽組合的難兄難弟。可我們常能看見的,是衛士的道德自虐,看不見的是諱莫如深的傷溝。

道德自虐者,大多從青年開始呈現一種奇特的、被動的、自我挫敗的行為模式。如,忘我工作、拚命幹活、視顏面如命、有意無意地阻止其他人的幫助,似有對痛苦之事的上癮,對可能享受、愉悅感避之不及,似有躲著好事走的癖好;自己做得再好,都覺得不好,再優秀都覺得不踏實。這背後的推動力(潛意識動機),源自誓死證明自己不是「不如人」。生活中並不少見這類人。

心理學家Gabriel和Beratis認為自虐和早年的創傷有關,大致有:1)遭遇過未經處理的喪失;2)養育者都比較挑剔或常常使他們感到內疚;3)兒童常感到要為父母負責;4)具有創傷或虐待性事件;5)有抑鬱的家族史。道德自虐者,至少有其中的一、二。

也有很多人的自虐人格形成,是早年經歷中曾因受磨難而受過嘉獎。比如,你含著淚水忍著憤懣看著弟弟搗毀你心愛的物件;被大人誇贊「懂事的孩子」;你流血流汗完成了超出當時能力的勞作,或堅持到最後「活雷鋒」式的活動,受到大肆表彰,被譽為榜樣人物。這些過多過深的經歷,像種子一樣,既可成為抱持「完好自我」的動力,也是抵禦「不好恥我」的動力。

我們從生活中不難看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老好人,他們似乎從小就背負了「屈辱與責任」走過來的。再從大量來訪者的故事中發現,道德自虐者,比神經症患者活的更憋屈、不快樂,而他們的過去,往往不是「別人家的孩子」就是「懂事的孩子」。確切說,他們的過去是缺失童年的小大人。

C. 某些西方人,或者說是美國人,他們的概念中有沒有羞恥二字有沒有比較了解外國人的,他們的內心有沒有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生下來就知道羞恥二字。

D. 西方法律文化的起源和發展及特點

您好!西方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時期,分別為:
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階段,形成了希臘精神。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時期,西方文化發展的黑暗時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近代文化時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希臘精神得以復興,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兩大支柱共存、共榮。
現代文化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動,西方文化走向了現代化,民主主義、科學主義、理性精神占居了統治地位。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西方文化
希臘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
古希臘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則是主權在民,最高權力屬於人民。
(1)民主政治在於全體公民執掌政權;(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用人惟才;(4)政務公開與自由;(5)私人生活自由與寬恕的原則。所有這些原則都體現著一種民主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人文主義精神。
2、法治精神
民主與法治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民主必然是法治的,真正徹底的法治也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通行無礙。在古希臘,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
3、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或理性精神是希臘文明中的重要內容和最顯著的特徵。
希臘理性精神突出地表現在其哲學中,如實體與存在的學說,原子論,共相說,理念論,辯證法,形式邏輯等等。
希臘的理性主義精神還表現在對理性以及知識和智慧的熱愛與追求上。理性、知識和智慧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具有神性的尊嚴。追求理性,服從理性,是人的崇高使命和神聖職責,也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希臘的理性主義精神深深地影響了2000多年來的歐洲哲學、宗教與科學,從而深深影響了2OO0多年以來西方人的社會歷史與生活。
4、自由精神
希臘的自由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對個性的追求和尊重上。希臘人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獨特價值,不可重復,不可替代;這樣—種觀念在古希臘已表現得非常明顯。希臘人的個性意識突出地表現在行為處事具有自己的獨特判斷力上。
二、中世紀基督教文化
西方中世紀屬於封建時代,在這一時期基督教占居了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統治地位,基督教的罪感意識和救贖意識、愛的精神、禁慾主義以及封建的騎士精神構成了中世紀西方文化的精神主流。
1、罪感意識和救贖意識
基督教認為人類的先祖亞當、夏娃由於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被罰下界,因而人是生而有罪的,這種罪感意識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甚至也是整個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
3、愛的精神
基督教有三個基本的道德原則:仁愛、信仰、希望,愛居三德之首。在基督教看來,愛是信仰和希望的落實處。
4、騎士精神
騎士精神是一種世俗精神,是中世紀封建化過程的產物,直接體現了封建的傳統,洋溢著封建的精神。騎士是封建貴族,處在封建體制中,是大貴族的附庸,必須向之效忠;同時又是自己領地的主子,有許多農奴依附於他,需要他的寶劍的保護。他有封建義務,也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他所遵循的道德如忠誠、榮譽、勇敢都是封建道德。
三、近代西方文化
這一時期發生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帶來了人類思想大活躍,大解放,在這一時期,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人文精神、個人主義、新教精神。
1、人文精神
文藝復興與啟蒙時期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文藝復興是以批判中世紀宗教的黑暗為起點的,針對中世紀宗教中只有上帝而沒有人的狀況,提升人的地位,弘揚人的價值成為其宗旨。
2、個人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人的發現,最重要的精神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不僅僅指利己主義,甚至不主要指利己主義,而主要指個人自覺的主體意識與個體性意識。西方文化中同個性自由、個人能力發展與個人主體地位聯系在一起的個人主義精神,就崛起於文藝復興時期。
3、新教精神:宗教世俗化
宗教改革是一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其興起於1517年的德國,後來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深遠。
四、現代西方文化精神
現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自由精神和自由主義
自由精神在西方歷史上淵源久遠,自由主義是近代以來西方許多國家立國的基礎,也是支配性的精神。現代西方自由主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人權:
經濟自由主義:
市場自由主義:
思想自由:
個性與意志自由:
2、民主主義和法治精神
民主與法治的精神在西方源遠流長,現代西方國家政體各異,但民主與法治的精神貫穿如一,民主與法治的潮流在當代已不可阻擋。
西方國家一直以自己是民主國家而自豪,民主和法治精神成為西方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精神。
3、科學主義、理性精神和創造精神
科學的發展歷來有兩大傳統: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
4、個人主義
現代西方文化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個人主義。
從西方文化的發展史看,起源於古希臘的理性精神、科學精神、自由精神、民主與法治精神和發端於基督教的倫理精神一直貫穿始終,因此,我們可以說希臘精神和基督教精神是西方文化的二大支柱。
走向後現代的西方文化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點: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結合,更重視生命價值,更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要求科學的目中要有人;理性與非理性並存,把人的情感、無意識、基本需求和慾望放在了人的面前;精英文化與大眾(通俗)文化結合,通過新媒體,大眾的、通俗的、時尚的流行文化迅速崛起,大有與精英文化一較高下的勢頭;西方文化傳統與東方文化傳統結合,許多西方學者在反思現代化的教訓時,把目光轉向了東方,東方傳統文化中的重人倫,追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引起了西方的興趣。但這些走向從目前來看,都尚未定型,還處於發展、探索之中,對此作出評價還為時過早。
謝謝閱讀!

E. 為什麼西方都認為人類有原罪

如果是你有自己的西方朋友,或者說是了解過一定的西方文化,你就會發現,西方有一個非常普遍的情況,所有的西方人都一致認為他們有原罪,這體現在中國人的文化中就是「人性本惡說」,但和西方不同,中國人主流文化中更多的是重視「人性本善說」!但在西方卻是大一統的「人性本惡說」,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

上帝告誡亞當和夏娃兩個人絕對不能偷吃伊甸園中善惡樹上的禁果,其他樹上面的果實他們可以隨便品嘗,可是夏娃不願意聽,夏娃受到了蛇的引誘偷吃了善惡樹上的惡果,並且讓亞當一起食用了,上帝知道後,嚴厲懲罰了他們,把他們趕出了伊甸園!正是因為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上帝懲罰,所以西方人認為人類有原罪!

F. 為什麼西方人是罪感文化,東方人是恥感文化啊

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認為人從一生下來便有罪孽,只有被上帝召喚才能升天堂。東方人恪守禮教,認為天地君親師是不可違背的倫理,只有遵守尊卑貴賤才保證社會治安。

G. 西方宗教中的「原罪」思想對西方政治的影響如何

原罪一詞來自基督教的傳說,它是指人類生而俱來的、洗脫不掉的「罪行」。聖經中講:人有兩種罪——原罪與本罪,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遺留的罪性與惡根,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
基督教認為,亞當、夏娃偷吃「禁果」,違背上帝的意志,是「虧欠了上帝的榮耀」,這罪遺傳給後世子孫,成為人類一切罪惡、災難、痛苦和死亡的根源。人一生下來,在上帝面前就是一個「罪人」。即便是剛出世即死去的嬰兒,雖未犯何罪,但因其有與生俱來的原罪,仍是罪人。這「罪」與生俱來,故稱為「原罪」。「原罪」是基督教教義、神學的根本,因為有了「原罪」,才需要「救贖」,才需要「救世主」,才產生了基督教。否定了「原罪」,就否定了基督的「救贖」,基督教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H. 從辯證唯物主義來看西方的法律自然起源於什麼

您好!西方文化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時期,分別為:
古希臘、羅馬時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階段,形成了希臘精神。
中世紀基督教文化時期,西方文化發展的黑暗時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近代文化時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希臘精神得以復興,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兩大支柱共存、共榮。
現代文化時期,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動,西方文化走向了現代化,民主主義、科學主義、理性精神占居了統治地位。
一、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西方文化
希臘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學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
古希臘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則是主權在民,最高權力屬於人民。
(1)民主政治在於全體公民執掌政權;(2)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用人惟才;(4)政務公開與自由;(5)私人生活自由與寬恕的原則。所有這些原則都體現著一種民主的精神、自由的精神和人文主義精神。
2、法治精神
民主與法治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民主必然是法治的,真正徹底的法治也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通行無礙。在古希臘,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於法律。
3、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或理性精神是希臘文明中的重要內容和最顯著的特徵。
希臘理性精神突出地表現在其哲學中,如實體與存在的學說,原子論,共相說,理念論,辯證法,形式邏輯等等。
希臘的理性主義精神還表現在對理性以及知識和智慧的熱愛與追求上。理性、知識和智慧在古希臘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具有神性的尊嚴。追求理性,服從理性,是人的崇高使命和神聖職責,也是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所在。
希臘的理性主義精神深深地影響了2000多年來的歐洲哲學、宗教與科學,從而深深影響了2oo0多年以來西方人的社會歷史與生活。
4、自由精神
希臘的自由精神最集中地體現在對個性的追求和尊重上。希臘人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獨特價值,不可重復,不可替代;這樣—種觀念在古希臘已表現得非常明顯。希臘人的個性意識突出地表現在行為處事具有自己的獨特判斷力上。
二、中世紀基督教文化
西方中世紀屬於封建時代,在這一時期基督教占居了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統治地位,基督教的罪感意識和救贖意識、愛的精神、禁慾主義以及封建的騎士精神構成了中世紀西方文化的精神主流。
1、罪感意識和救贖意識
基督教認為人類的先祖亞當、夏娃由於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被罰下界,因而人是生而有罪的,這種罪感意識是基督教的基本精神,甚至也是整個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徵。
3、愛的精神
基督教有三個基本的道德原則:仁愛、信仰、希望,愛居三德之首。在基督教看來,愛是信仰和希望的落實處。
4、騎士精神
騎士精神是一種世俗精神,是中世紀封建化過程的產物,直接體現了封建的傳統,洋溢著封建的精神。騎士是封建貴族,處在封建體制中,是大貴族的附庸,必須向之效忠;同時又是自己領地的主子,有許多農奴依附於他,需要他的寶劍的保護。他有封建義務,也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他所遵循的道德如忠誠、榮譽、勇敢都是封建道德。
三、近代西方文化
這一時期發生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帶來了人類思想大活躍,大解放,在這一時期,其文化的主要精神是人文精神、個人主義、新教精神。
1、人文精神
文藝復興與啟蒙時期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文藝復興是以批判中世紀宗教的黑暗為起點的,針對中世紀宗教中只有上帝而沒有人的狀況,提升人的地位,弘揚人的價值成為其宗旨。
2、個人主義
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人的發現,最重要的精神是個人主義。個人主義不僅僅指利己主義,甚至不主要指利己主義,而主要指個人自覺的主體意識與個體性意識。西方文化中同個性自由、個人能力發展與個人主體地位聯系在一起的個人主義精神,就崛起於文藝復興時期。
3、新教精神:宗教世俗化
宗教改革是一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其興起於1517年的德國,後來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對西方文化的影響深遠。
四、現代西方文化精神
現代西方文化的主要精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自由精神和自由主義
自由精神在西方歷史上淵源久遠,自由主義是近代以來西方許多國家立國的基礎,也是支配性的精神。現代西方自由主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人權:
經濟自由主義:
市場自由主義:
思想自由:
個性與意志自由:
2、民主主義和法治精神
民主與法治的精神在西方源遠流長,現代西方國家政體各異,但民主與法治的精神貫穿如一,民主與法治的潮流在當代已不可阻擋。
西方國家一直以自己是民主國家而自豪,民主和法治精神成為西方人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精神。

I. 什麼是「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

. 恥感與罪感文化

本尼迪克(Ruth Benedict1887-1978)被看作是文化人類學中文化模式論學派的創始人,但她對日本文化研究的名作「菊花與刀」卻表現了她對文化研究中人格與心理的獨特層次的視角,這首先是因為她自己作為一個的西方文化中的學者在對日本社會和日本人的研究中感受到的強烈的文化感情上的差異,這種差異不是主要地表現在日本的社會政治、經濟結構中,而是廣泛表現在日本社會和日本人的行為背後的強烈的心理感受和內在的沖突性,日本人的行為的特別性在於具有一種自反的對立性,如尚禮而又黷武,祥和而激烈,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創新而固執等等,這種對立性主要和直接地由情感因素和感受性支配的,只有人類的情感方式才具有這種自反的轉化性,本尼迪克把這種由情感因素所表現的動力性的文化形態。稱之為恥感文化而與西方罪感文化相對應。

恥感與罪感的差異性如果僅僅只是情感性或道德意義上的,並不能完全表現日本文化的動力性特質,這種特質在於日本的恥感文化由一種心理情結所強迫,而且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下意識,日本文化中的恥感是無處不在的社會感受性和輿論的外部強迫性通過個人心理情感實現的社會心理的下意識,因此日本人從一種行為轉向另一種對立的行為不會特別感到心理上的障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它才能稱之為恥感文化而不只是社會心理學,實際上西方文化並沒有與此相應的文化形態性,本尼迪克所說的西方的「罪感文化」只是指西方宗教文化上的對應性,只有在西方的宗教意識中才有這種對應的罪感,但它們也大不相同。

本尼迪克以她敏銳的分析揭示了日本文化中特有的 「恩」與「報恩」、「人情」等社會現象與心理情結之間的文化關系,本尼迪克大體上區分了恩與情義兩個層次,前者具有歷史性因素和影響,本尼迪克沒有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她只是指出,負恩感是日本社會和日本人普遍存在的具有歷史和社會性意義的感情,但這與西方文化中的歷史、社會觀念有本質的區別,負恩和報恩與歷史和社會本身無關,也不是關於它們的理性知識或宗教,而主要是歷史和社會過程所形成的習慣化、風尚化的心理態度,在日本人的日常行為體現,成為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的情義、人情等特殊的日本道德感和行為准則。

本尼迪克以她文化人類學家的眼光敏銳地捕捉到了日本文化獨有的范疇,她說如果不了解「情義」就不可能了解日本人的行為方式,但是日本人的情義又很難准確地描述,日本人自己也不想向西方人解釋「情義」的含義,就連他們自己的辭書也很難對這個詞下定義,本尼迪克引用一本日語辭典的釋義,情義是「正道;人應遵循之道;為免遭世人非議做不願意做的事。」(第七章 情義最難接受,商務版)這種解釋本身就令人難以理解,如果說正道是由社會輿論強迫的義務,這可以理解為正道被社會道德化了,但這如何成為普遍性的不願做的心理情結,但這卻正是日本文化特質的秘密之源。

本尼迪克從她自身的西方文化體會出發,把恩和負恩、接受和報答情義與經濟行為中的契約關系相比較,本尼迪克說日本人對「情義」的觀念與借債還賬相似,等量對待,毫釐不爽,逾期未報,利息增長。但是契約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經濟關系,人有選擇的自由,而恩與人情是無所不在的社會存在,這就成為了一種無所逃離的強迫性,在日本文化中,恩和情義具有絕對性的道德意義,並具體化為強迫性的道德風尚、習慣和行為規范,不允許有不願意、不情願的因素,這種不允許有不願意的強迫性卻正是心理上的道德自悖,這正是日本文化中難以為外人所理解的特質性之源。

2. 「中魂和心」

作為一個文化人類學的學者,本尼迪克自然想從更深刻的背景上理解這些紛雜的現象背後的原因,但作為一個西方的文化人類學家,她並不完全理解日本文化的歷史淵源所具有的深刻性,她不理解源於中國的大文化意識與日本本土文化整合的不相容才是日本文化中自身對立性的一個根本性原因,正是它造成了日本社會形態中的種種令外人難以理解的對立性,特別是這種對立性的自身突然轉化性。

我們知道,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在生存基礎環境上沒有多少選擇,民族和語言都是比較單一,因此在文化上缺泛自身的更多的創造性條件,這種環境使人具有強烈的自身生存意識和優先權意義上的人際關系,因此日本人重視本土自然環境並能形成密切的等級化社會,但這些先天因素沒有得到歷史自身的表達形式,而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意識直接沉積為一種社會性的心理情感:「對過去的一切欠有巨大的恩情。不僅如此,他們欠的恩情不僅是對過去,而且在當前,在每天與別人的接觸中增加他們所欠的恩情,他們的日常意志和行為都發自這種報恩感,這是基本出發點。」 (第五章,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這種原始的生存自覺意識在歷史發展中不斷地以具體化、形式化的方式被強化在社會生活中,日本文化中恩和情義就是在社會形態和個人行為中被具體化了的無形的規范和准則,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這種心理文化形態是由一種來自中原大文化所整合完成的,具有心理和社會上的自反的內在矛盾。

日本歷史上由大量小國組成,政治上的統一進程是緩慢的,中國文化的輸入帶來了文化上的統一意識,但由於日本文化本土起源的不一致性,中國文化的抽象精神素質並沒有為日本人所真正消化,因此日本在輸入中國文化時失去了中國文化真正的自身歷史性和基於這種歷史性的文化精神,比如大化革新(645年)後日本建立了以天皇為絕對君主的中央集權國家,但日本的封建政治體制與真正的中原王氣的帝制官僚體系本質上不同,奉天承運的天子與被視為神的後裔的天皇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上區別,前者由文化上的大統一意識支持,因此一個皇帝好壞或朝代的更替並不會影響到超家族、超民族的文化大統一,這種整合性的統一性是文化的靈魂,而萬世一系的天皇是一種基於自然歷史性的統一性,與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具有同一性的自然起源意義,明治維新(1868)前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只是一種民間信仰,但明治維將神道教尊為國教與天皇神裔論卻能並行不悖,這種統一就是源於他們自然性的同一,這種同一性與文化整合性並不相同,明治椎新前雙重統治的幕府政治能夠長期有效存在也說明在日本政治結構後面沒有一種政治後面的中心價值理念,相比之下,中國歷史上雖然有多次政治上的分裂,但文化的統一意識和文化的同化性總是克服分裂而趨向統一的中心價值和動力。一些日本人內心常隱藏著一種自己的文化的傲慢與優越感,但他們不懂得這種大文化意識卻是來自中原文化,「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不會從島國的土壤中出生,後者具有強烈的自身生存意識,只會有海盜式的掠奪性而不會有儒家仁的寬容自守和政治上的懷柔理性。中國歷史上的華夷之辨的本質是文化意義上的進步性分別,而不是政治上的疆界或歧視,比如,「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就是強調人類社會中禮儀文化高於其政治體制結構的觀念,「子欲居九夷。……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等都是以指進步文化的堅持和傳播,而不是政治上的武力侵略和佔領或者是歧視,中國歷代王朝基本上是以這種文化理念處理與周邊國家的文化、經濟關系,即便在國力非常強大的漢、唐、宋也沒有產生主動地以武力吞並東、南、中亞諸國的思想,以文化方式通夷和番是主要國策,德化天下,傳播文明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自覺的使命。中國大文化的理想與日本本土文化的結合促進了日本文化的歷史進步,但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不能為日本文化所接受,造成了一種狹隘的擴張的野心,它導致了日本近代史上對外侵略的結果。

3. 心理文化的自反對立性

日本本土文化的起源具有自然哲學的特色而且基本停留在這種原始性上,雖然日本輸入了中國文化,但中國文化中的本質人文精神卻不為之所接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人性自性的一致性,是人性的理性進步,但日本人的道德觀則堅持絕對化的性善論,他們認為德行只在於打開自己的清凈無塵的心靈之扉,但這種絕對化也就意味著無所謂道德上的進步和發展,這與中國文化中基於心性修養的理性進步性完全不同,在這種絕對化的意義上,一切道德關系和道德行為都被抽掉了本質的人性內容,「恩」和「情義」就是絕對化了的道德意識和行為准則,因此具有一種無條件的自我強迫服從性,無須解釋,沒有理解,除了堅強地忍受,沒有選擇的餘地,文化本質性的人性已被排除在道德准則之外,而道德本身就成為對道德准則的不可違背性,這樣它反而成了一種人性的自我克服的實踐道德,這種自我強迫意識還被強化為人的身心自我修養,並被貫徹到人的成長教育中去,在這樣一種理念中不存在自性的人,而只有被除克服了人的本性而在心理上能下意識實現自反的人。

日本人下意識地習慣於必須接受和服從等級秩序、命令和既成事實,全心關注於事件的過程和現實環境,日本人認為在工作中只要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能力、完成最困難工作就是德行,因此也就超然地對待事情的後果和自己與別人的即成關系,而不在意於它們本身的歷史和性質,所謂有修養的日本人就是做任何事不受個人感情和環境影響、完全獻身於事件的過程和准則的人,在這種自我剋制達到極點即達到了「圓熟」時,就是那種所謂「就當死去而活著」的境界,在戰爭中出征前為自己舉行葬禮就是這種極端,這種精神駕馭力量是可怕的,這種建立在死亡基石上驅動力是一種毀滅世界的力量,這只有遇佛殺佛,逢祖滅祖,遇聖剿聖這樣宗教極端性才能表達這樣的精神力量。

日本文化沒有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中的罪感意識,罪感觀念承認人性可以淪喪,所以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行為對別人造成直的後果並對其負責,而沒有罪感的人即便是明知道是干壞事時也不會有任何約束力,因此只有「錯」而無所謂「罪」。日本的傳統武士必須堅忍不屈,而且應當對於痛苦和危險必須處之泰然,這種精神集中地表現在日本人的戰爭觀念中,在日本人看來,戰爭過程的本身就表現了這種道德,本尼迪克說,日本現代戰爭電影通篇都只講犧牲與苦難,在泥濘中的行軍、苦戰和勝負未卜的熬煎,銀幕上看不到勝利的鏡頭,看不到閱兵式、軍樂隊、艦隊演習和巨炮等鼓舞人心的場面,甚至看不到高喊「萬歲」的沖鋒,幸%

J. 怎樣理解西方哲學之原罪

這種人生來有罪的說法,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論基礎。它是基督教教義的出發點和核心。正因為人們生而有罪,才有了基督教的求人們向善,贖罪一說。另一方面,影響了整個歐洲人的文化史。
折疊別論
基督教認為,"原罪"是人類世代相傳的罪過,它使人一生下來就成為上帝面前的罪人,也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任何人都沒有能力解除這一罪惡,只有靠上帝的救贖。"原罪說"是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之一,是聖子耶穌降生世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世人恕罪,完成上帝救恕人類的使命的信仰依據。全部《聖經》可以說是以原罪和本罪為前提的人類救贖史。(在舊約·創始記·第三章)
還有一個是"本罪"是指人在日常生活中違背上帝的訓誡,自己所犯的罪過。
基督教的"原罪說"對西方的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認為是西方"罪惡文化"的根源。
折疊思考
從哲學的角度而言,宗教都是由人的內心需要而出發的精神集合,都有著一定的相似性。西方的原罪思想也與中國及印度佛教中的輪回罪惡思想大同小異,都滿足了人對因果報應的虔誠篤信,滿足了人類對無法解釋的現象與突如其來的災難的一種精神歸宿。

閱讀全文

與如何認知西方文化中的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