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漢文化建築

什麼是漢文化建築

發布時間:2022-07-28 04:55:04

1. 漢朝建築文化特徵

西漢時,我國傳統建築的抬梁和穿斗兩大結構體系日趨於成熟,梁架結構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室內空間,增強了室內採光,這也是建築科學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從兩漢磚石畫像及部分畫像石墓的結構來看,獨立承重結構的支柱在當時已被廣泛採用,牆內柱及半附牆壁的附壁柱仍是支承屋頂整個荷載的主體。無論是獨立柱、附壁柱、還是牆內柱,柱下都有圓形、方形或不規則形狀的柱礎石。柱礎石有大有小,大者長寬分別在90及60厘米左右,小者長寬約30-50厘米不等。柱礎石的埋深一般與槽基同深。 古代的地面處理,從考古發掘材料來看,主要有夯築、方磚墁地和彩繪地坪。自原始社會時起,人們就很重視室內地面的處理,龍山文化時期,人們已普遍使用黃土或料礓築成基層,以「白灰」抹面來處理居住面。江漢平原的大溪文化居住遺址中,人們除用近似膏泥的灰白色土築基外,還普遍採用火燒技術使地面硬化,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1974年至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咸陽發掘了秦咸陽宮的一部分宮觀建築,「其一至七室的地面為光滑、平整、堅硬表面施朱紅色的『丹池』,其他室的地面則是用方磚鋪成」。 漢長安城未央宮鋪地的方磚還飾有回紋、小方格紋等幾何紋樣。在長安城的桂宮二號建築基址中,考古工作者還清理出了原來的草泥地面,作者推測這也應該是所謂的「土被朱紫」地面。 三、漢代建築科學在基礎處理上的成就 綜上所述,到兩漢時期止,我國的傳統建築在基礎的處理上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其主要表現在: 1、基礎的處理方式根據建築物的功能需要和形態差別分別採取相應的形式。 2、基礎牆體的處理已有了收分的概念,增強了建築物本身的穩定性。 3、基礎夯土直接打破生土,說明漢代人們對地層耐力及土的物理性質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 4、砂墊層的使用,是古人對長期建築實踐活動的總結,也是對地層土壤性質尤其是砂的性質進一步認識的結果,進而也說明當時人們對地層應力及建築物的不均勻沉降開始有所研究。 5、柱和牆結合使用,是對原始木骨泥牆建築結構的發展,也是後代磚木混合——「牆倒屋不塌」結構的基礎。柱礎的使用進一步增強了承重柱在結構上的穩定性,同時也減輕了地下土壤中的水分對柱根部的侵蝕。 但是,由於受時代發展及建築實踐活動的制約,漢代及其以前的建築活動還存在著重外部形態、輕內部結構的觀念,對建築活動本身還未上升到理論認識的高度,且缺乏靈活多變的具體措施,帶有一種模式化的傾向。如磚的應用早在西周時就已開始,秦漢時期磚瓦的燒制技術及質量已相當成熟,「秦磚漢瓦」享譽中外。 西漢中期以後,在墓葬建築中磚被大量地使用,但在居住遺跡中,當瓦被大量發現的同時,磚的大規模使用卻嚴重滯後,這一現象應引起有關研究者的注意。 由於受文獻及考古發掘材料的限制,古人對淺層地下水及樁基礎的處理,我們尚未找到詳實的材料。但從漢代畫像磚(石)圖像來看,在橋的中央已有獨立樁基的存在。隨著以後考古發掘材料的日益豐富,我們對漢代及其以前在建築基礎處理方面成就的認識將更加全面和深刻。

2. 漢朝建築特點

階基
階基為中國建築三大部分之一。其在漢代,未央宮前殿,"疏龍首山以為殿台";"重軒三階",文獻可稽。川康諸闕亦有下以階基承托,階基四周刻作若干矮柱及斗者。畫像石中,廳堂及闕下亦多有階基,亦用矮柱以承階面,柱與柱之間刻水平橫線,殆以表示磚縫。直至唐五代,此法尚極通行。

柱及礎
彭山崖墓中柱多八角形,間亦有方者,均肥短而收殺急。柱之高者,其高僅及柱下徑之三點三六倍,短者僅一點四倍。柱上或施斗拱,或僅施大斗,柱下之礎石多方形,雕琢均極粗魯。孝堂山石室正中亦立一八角柱,高為徑之三點一四倍,上下同徑無收殺。其上施大斗一枚,其下以同形之斗覆置為礎。出土漢墓磚中亦有上有斗下有斗形礎之圓柱或八角柱,殆即此類柱之磚制者;但較為修長,其高可及徑之五六倍。畫像石中所見柱,難以判其為方為圓,柱下之礎石,似有向上凸起而將柱底凹入,使相卯合者。漢代若果有此法,雖可使柱穩定,然若上面重量過大或重心偏倚,則易使柱破裂,故後代無用此法者。

門窗
門之實物存者唯墓門。彭山墓門門框均方頭,其上及兩側均起線兩層。石門扇亦有出土者,均極厚而短,蓋材料使然也。門上刻鋪首,作饕餮銜環圖案,明器所示,則門框多極清晰,門扇亦有作鋪首者。函谷關東門畫石,則門之兩側,有腰枋及余塞板,門扉雙合,扉各有鋪首門環。明清所常見之門制,大體至漢代已形成矣。

窗之形狀見於明器者,以長方形為多,間亦有三角,圓形或它種形狀者。窗欞以斜方格為最普通,間有窗欞另作成如籠,扣於窗外者。彭山崖墓中有窗一處,為唯一之實例,其窗欞則為垂直密列之直欞。

平坐與欄干 畫像石與明器中之樓閣,均多有欄干,多設於平坐之上。而平坐之下,或用斗拱承托,或直接與腰檐承接。後世所通用之平坐,在漢代確已形成。欄干樣式以矮柱及橫木構成者最普通,亦有用連環,或其它幾何形者。函谷關東門圖所見,則已近乎後世之做法與權衡矣。

斗拱
漢斗拱實物,見於崖墓,石闕及石室。彭山崖墓墓室內八角柱上,多有斗拱。柱頭上施櫨斗(即大斗),其上安拱,兩頭各施散斗一;拱心之上,出一小方塊,如枋頭。斗下或有皿板,為唐以後所不見,而在雲岡石窟及日本飛鳥時代實物中則尚見之。拱之形有兩種,或簡單向上彎起,為圓和之曲線,或為斜殺之直線以相聯,殆即後世分瓣卷殺之初型,如魏唐以後通常所見;或彎作兩相對頂之S 字形,亦見於石闕,而為後世所不見,在真正木構上究否製成此形,尚待考也。川康諸石闕所刻斗拱,則均於櫨斗下立短柱,施於額枋上。拱之形式亦有上述單彎與復彎兩種;拱心之上或出小枋頭,或不出。斗下皿板則不見。朱鮪石室殘址尚存石斗拱一朵,乃以簡單彎拱托兩散斗者,與後世斗拱形制較為相近。

明器中有斗拱者甚多,每自牆壁出拱或梁以挑承櫨斗,其上施拱,間亦有柱上施櫨斗者。"一斗三升"頗常見。又有散斗之上,更施較長之拱一層者,即後世所謂重拱之制。散斗之上又有施替木者。其轉角處則挑出角枋,上施斗拱,抹角斜置,並無角拱。

畫像石中所見斗拱多極程式化,然其基本單位則清晰可稽。其組合有一斗二升或三升者,有單拱或重拱者;有出跳至三四跳者;其位置則有在柱頭或補間者。

3. 漢文化廣場有哪四大文化建築

文化廣場這塊地界本是為溥儀建新「皇宮」規劃的。這個傀儡皇帝沒住進來,建國後,長春地質學院在這兒安了家。舊地基上蓋起了新樓,大屋頂,梁思成設計,郭沫若題名「地質宮」,其前面的大廣場(偽滿規劃時稱「順天廣場」)也因之名為地質宮廣場。廣場中心為「太陽鳥」主題雕塑,以半圓形隱式彩色噴泉環繞。該雕塑高37米,頂部的抽象太陽鳥表現人類對太陽的贊美和對光明的追求與嚮往。太陽鳥雕塑的前後分別是男體雕塑和女體雕塑,表現了男性的陽剛之美和女性的陰柔之美。北面是沈床露天音樂壇。整個中軸線採用天然花崗鋪裝,給人以自然、庄嚴、厚重的感覺。1998年8月文化廣場中「時空」組雕部分建成,所表現出的美學趣味為廣場文化注入了新鮮的文化氣息。人們只要來到長春文化廣場,就會感覺到長春這所文化都市所特有的魅力,文化廣場建有各種抽象雕塑,品位高尚,做工精細,都是出自傑出藝術家之手。 廣場的綠化採用國內外比較流行的、以舒展為綠色主體的現代手法,給人以遼闊通透的意境。鋪裝廣場四周的是巨大的草坪,總面積為4萬平方米。四塊為「U形」路控制,緊緊圍繞著中心廣場。「U形」路外事疏林草和曲折幽靜的小徑構成的綠色空間,為遊人創造出比較完善的休閑場所。廣場南面路兩側各植一片紅松林,西南是一處造型別致的園林小區,東北角是2000隻白色廣場鴿,使整個園林空間相映成趣,其間大量點綴了北方珍奇植物。廣場南、東、西、北各置一個雕塑,分別名之春、夏、秋、冬。春是一位美少女,夏是一位擁著小兒子的年輕母親,冬是一位老翁。應該說都是寫意的。可是唯有秋,是中年人加成熟的稻黍,顯得過於寫實。南北分別為男女雕像,(南側雕像是一個青年男子,充滿激情張開雙臂迎接太陽,擁抱大自然,呼喚未來,強壯的體魄蘊蓄著無限的創造力,表現了男性的陽剛之美。他也象徵白天,與太陽鳥相呼應。女體雕像是一個卧著的女性,恬適、安詳,表現了女性的陰柔之美,也包含人類生存狀態的另一面。她象徵夜晚,與水中月相呼應);女體雕像北鄰半圓形穩式噴泉,北面為約200平方米的露天舞台,再向北跨越10米寬的東、西主路是10000平方米的主樓前廣場。北端銜接長春科技大學主樓。整個中軸線採用天然花崗岩石鋪裝,給人以自然、沉穩、莊重之感。中軸線兩側由北向南依次為:主樓前庭廣場,東西兩側分別為長春科技大學藍排球場和田徑運動場,中心廣場至主入口兩側均為廣場綠化草坪和園林造景用地。廣場總佔地面積由三大部分構成:一、綠化用地面積11.2公頃,其中草坪面積9.97公頃,林帶1.23公頃;二、道路和鋪裝廣場用地面積5.5公頃;三、長春科技大學體育教學用地面積3.8公頃,總計20.5公頃。扣除長春科技大學體育教學用地,廣場綠地率為67.1%。廣場的綠化設計採用國內外比較流行的,以舒展的草坪為綠化主體的現代手法,給人以遼闊通透的意境。整個綠色空間的控制形式是:東西兩側用現有的高大喬木封閉,南側開敞通透,充分展示主樓建築姿態和廣場的深遠浩大。中心廣場的四周是四塊巨大的草坪,總面積為4萬平方米。這四塊草坪為U形路環抱,緊緊圍繞著中心廣場。U型路外,是疏林草地和曲折幽深的小徑構成的綠色空間,為遊人創造出比較完善的休閑場所。廣場南面鄰解放大路的東、西兩端各植一片紅松純林,固定了廣場外延,增加了廣場的庄嚴與肅穆,廣場西南是一片山杏林及喬灌木,東南角是京桃林、 白樺林,西北角是一處造型別致的園林小品,東北角有2000隻白色廣場鴿,使整個廣場園林空間相映成趣,其間大量點綴了北方珍奇植物東北紅豆杉,形態各異、千姿百態、增添了廣場的整體景觀效果。在生態造景要求下,廣場樹木栽植多採用季相變化相對突出的長白山植物群落,並加大針葉樹的配植,使廣場的季相變化四季分明、景色各異,具有北方特色。春有桃、杏、杜鵑競相開放;夏有丁香、錦帶、玫瑰增香添色;秋來楓葉,點綴草地;冬至青松翠柏傲立雪中。整個廣場共有樹木50餘種,3000餘棵,綠籬500延米,花池綠化彩化近3000平方米,中央廣場兩側及主路種植著五顏六色花卉的花壇,爭艷斗麗,為廣場增添幾分嬌艷。

4. 漢代建築風格是什麼樣的

1、雕飾。崖墓門上,石闕檐下斗拱枋柱間,石室內壁面,為建築雕飾實例所在,其它出土工藝品如銅器漆器等,亦可略窺其裝飾之一般。

2、磚之種類。有普通磚,通常砌牆之用;發券磚,上大而下小;地磚大抵均方形,空心磚則製成柱樑等各種形狀,並長方條,長方塊,三角塊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3、檐端結構。漢瓦有筒瓦、板瓦兩種,石闕及明器所示多二者並用,如後世所常見,漢瓦無釉,而有塗石灰地以著色之法。瓦當圓形者多,間亦有半圓者。

4、屋頂與瓦飾。中國屋頂式樣有四阿(清式稱廡殿),九脊(清稱歇山),不廈兩頭(清稱懸山),硬山,攢尖五種。漢代五種均已備矣。四阿,不廈兩頭,硬山見於畫像石及明器者甚多。

(4)什麼是漢文化建築擴展閱讀

建築成就:

1、中國的木框架建築,特別是以抬梁式為主流的結構形式,到秦、漢時期已經更加成熟並產生了重大的突破。

2、陶質磚、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漢時亦有了新的發展。漢代大量用磚於地下工程,例如西漢長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許多空心磚墓和磚券墓的地下結構。

3、中國傳統的建築結構方式是柱樑或牆梁式,但從西漢初已開始使用正規的拱券結構了。

5. 漢朝建築建築風格有哪些特點

漢代建築的特點

(1)建築的布局和結構均勻、對稱;

(2)門窗變化自由,有多種樣式出現;

(3)建築頂部舒展而優美,基部氣派而穩固;

(4)常分利用其他造型藝術,使繪畫、雕塑等各方面藝術裝飾於建築;

(5)園林布置靈巧別致。

漢代的建築活動十分活躍。例如:首都長安、洛陽的建設,大量宮室、離宮、苑囿的興造,長城防禦體系的進一步延伸與完善,大規模營造陵墓、壇廟,其面廣量大,達到了前世所未有的地步,並形成了中國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5)什麼是漢文化建築擴展閱讀

早在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均發現有原始人居住過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牆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築,並形成聚落。長江流域,因潮濕多雨,常有水患獸害,因而發展為干欄式建築。

木構架的形制已經出現,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與功用不同而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這是中國古建築的草創階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經過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戰國,在中國的大地上先後營建了許多都邑,夯土技術已廣泛使用於築牆造台。此時木構技術較之原始社會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鋸、鑿、鑽、鏟等加工木構件的專用工具。

西周興建了豐京、鎬京和洛陽的王城、成周;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均各自營造了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這些都城均為夯土版築,牆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門。宮殿布置在城內,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構架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屋頂已開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構架上飾用彩繪。

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築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築材料的製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後歷代發展的基礎。

6. 漢代建築特點

一、台基是承受房屋整個荷載的基礎,也是構成房屋比例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夯築技術及瓦的使用是台基的出現成為可能和必然。

二、西漢時,我國傳統建築的抬梁和穿斗兩大結構體系日趨於成熟,梁架結構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室內空間,增強了室內採光,這也是建築科學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獨立承重結構的支柱在當時已被廣泛採用,牆內柱及半附牆壁的附壁柱仍是支承屋頂整個荷載的主體。無論是獨立柱、附壁柱、還是牆內柱,柱下都有圓形、方形或不規則形狀的柱礎石。柱礎石的埋深一般與槽基同深。
三、漢代建築科學在基礎處理上的成就。

7. 漢朝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以及文物有什麼啊

漢朝具有代表性的建築

一、秦王朝歷史雖然短促,但在建築上留下的彪彰業績,卻是千載以後仍為世人所仰嘆的。阿房宮、驪山陵、萬里長城,以及通行全國的馳道和遠達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偉,予後世建築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漢代興建的長安城、未央宮、建章宮、上林苑和諸多的禮制建築,也都是十分宏偉壯麗的。這些大規模工程,在施工的組織和實施方面,必定十分復雜艱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順利解決,古人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經驗,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國的木框架建築,特別是以抬梁式為主流的結構形式,到秦、漢時期已經更加成熟並產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陽離宮一號宮殿主廳的斜梁水平跨度已達10米。可以想像,雄偉的阿房宮前殿的主梁,一定不會小於這個跨距。而千年後另一宏大建築--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過這一限度。這表明至少在秦代,對木結構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高層建築的木結構問題,到漢代也得到了解決(雖然西漢武帝時所建的井干樓結構是用大木套疊的井干)。抬梁式木構施於高層建築的形象,可見於畫像磚及陶樓建築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結構與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斷言,這類建築的出現,不應遲於東漢中期。它們的產生和運用,使得中國建築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時的"高台建築"退出歷史舞台不是沒有原因的。

三、陶質磚、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漢時亦有了新的發展。陶磚不但用於鋪砌室內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還被用於貼砌牆的內表面。磚瓦的表面上,還要模印成紋樣。漢代則大量用磚於地下工程,例如西漢長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許多空心磚墓和磚券墓的地下結構。它們是否也曾用於地面建築,目前未見實物。但從少量陶樓明器中看到牆面有劃為縱橫磚縫的表示,而且至少還有兩例陶樓下部已施用半圓拱券。此外,前述畫像石中多次表現之弧狀拱橋的形象,應非當時人所臆造。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中的建築台基,似乎也是以條磚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築的正脊,亦有類似的磚砌現象。

四、中國傳統的建築結構方式是柱樑或牆梁式,但從西漢初已開始使用正規的拱券結構了。這時以筒拱為主要結構形式,大量用於下水道及墓葬。為了加強拱券的承載力,使用刀形或楔形磚加"樅",疊用多層拱券,及在券上澆注石灰漿等措施。到東漢時才出現覆蓋於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

五、在墓葬中大量使用畫像磚和畫像石,以代替容易朽壞的傳統壁畫與木雕。這些刻畫在門楣、柱、牆、門扉等表面的形象,通過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墓主事跡、裝飾圖案等,表現了生者對神鬼的崇敬,對死者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憧憬,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雕刻手法上,既有線刻,也有淺浮雕和深浮雕,甚至還有圓體的透刻。大概是為了造成似壁畫的多彩效果,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上還塗上了紅、綠、黑、黃、紫等各種顏色。這些都使我們得以更加形象地看到了當時世俗生活和社會思想的一個反映面,以及傳統雕刻藝術所達到的藝術水平。此外,畫像磚、畫像石除了表現自身的藝術風格,還和其他墓中建築構件如柱、梁、斗拱上的藝術處理(浮刻、圓雕、壁畫等)相配合,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如山東沂南和安丘石墓及洛陽空心磚墓中所示。

漢朝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一、石辟邪,這頭石獸名為「辟邪」 ,屬於東漢時期放置於陵墓前的祥瑞之物,據說能夠鎮邪驅煞,守護死者的靈魂。

二、石天祿,「天祿」,東漢時期放置於陵墓前的祥瑞之物,據說能夠鎮邪驅煞,守護死者的靈魂。

三、著衣式陶俑,高度約為一個正常成年人的三分之一,而且全身各個部位皆按真人比例仿製,充分表明,兩千年前中國已有成熟的人體雕塑藝術。

四、金縷玉衣,金縷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的殮服,也是死者身份等級的象徵。

五、獸面紋玉鋪首,「鋪首」是中國古代鑲嵌在大門上作為門環的底座,也有些是不銜環,僅作裝飾之用。在漢代時期,已經非常流行。

六、文帝行璽龍鈕金印,這件金印是在西漢南越國的墓葬中發現,屬於墓主第二代南越王趙眜所有。印面陰刻「文帝行璽」四字。

七、「右夫人璽」龜鈕金印,金印有邊欄和十字界格,刻有「右夫人璽」四字,應為南越王趙眜的妃妾所擁有。

八、「長樂未央」瓦當,屬漢代宮殿遺址常見的文字瓦當。未央,未盡的意思。「長樂未央」四字含有「快樂而沒有止盡」的意思。

九、「四神紋」瓦當,「四神」,在漢代也叫作「四靈」,代表守護天上四界的四種神獸,包括東方的青龍丶西方的白虎丶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

十、動物陶俑,出土於陝西省咸陽市漢景帝陽陵,陶動物俑以「六畜」為主,顯示西漢時期重視農耕,家畜飼養的種類豐富多樣。

8. 漢代建築風格是怎樣的

秦磚漢瓦,所以說瓦大量使用,建築物有闕的

9. 漢代建築類型有哪些

漢代建築 兩漢時期可謂中國建築
青年時期,史籍中關於建築之記載頗豐,建築組合與結構處理日臻完善,然而至今卻還未發現過一座漢代木構建築。所幸佐證資料不少,漢代屋墓的外廊或廟堂、外門、石闕,墓內龐大的石柱、斗拱、畫像石、畫像磚與明器,都有對木構建築局部與建築組群布局的模擬,足以豐富人們有關漢代建築的知識。 西漢長安城遺址在今西安市西北約3公里處。西漢之初,僅修建未央宮、長樂宮和北宮,到漢武帝才大建宮苑,擴建位於城南原秦的上林苑,新莽時南郊增設明堂( 如左復原圖)、辟壅、靈台,整個布局趨向規整、對稱,同時也顧到居住的 歷史,黃金,佛學,股票,港股,恆指,外匯,詩詞,古玩,楹聯對 東漢的洛陽城遺址,在今洛陽東約15公里處,原為周代的成周城,除南面因洛河改道被沖毀外,其餘三面城牆遺跡仍存,北宮主殿為大朝場所,基高僅4.5公尺,顯示高台建築已趨衰落,木構建築漸成主流。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漢文化建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