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為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為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發布時間:2022-02-27 20:25:44

㈠ 傳承非遺文化有什麼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其保護的意義是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所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刻不容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二、為何保護非遺文化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

非遺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

保護非遺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非遺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

非遺文化遺產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淀,保護非遺文化遺產就是對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一種認同,對於傳承文明、建設先進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因此,保護非遺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化的傳承,培植社會文化的根基,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保護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三、文化遺產蘊含的價值

我國非遺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㈡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

非遺傳承人在與時俱進的信息時代,已經越來越脫離的原本應有的文化表現形式,據統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有3000多人,但是這些人群年歲都已過高、後繼缺乏傳承人。傳承人年齡出現斷層,暗示著我國非遺就有失傳的風險,所以國家需要鼓勵和支持非遺傳承人多開展傳習活動,大力培養青少年傳承人。

人員的缺少是一項艱巨任務,同樣,我國的有多少遺產需要救急,則需要工作人員去普查,在聯合國名錄中,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記錄就有6項,包括中國活字印刷術、麥西熱甫、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羌年。可見,越來越多的非遺在丟失,國家應該抓緊保護盒擴展這些非遺的延續及傳承。

當下,網路信息呈爆炸性的蔓延,非遺可以藉助網路進行大力宣傳,央視綜合頻道首播的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就是一個特別的嘗試,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和喜歡非遺,進而去傳承和發揚非遺的文化,只要人人都能成為非遺的見證者、傳承者和實踐者,非遺才具有真正的活力。

國家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文化遺產,發揚新一代的青年加入到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增強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讓全社會都能一起參與,一起保護文化遺產。只有這樣,非遺才能不斷的傳承,才能表現出更強的生命力。

㈢ 非遺傳承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保護非遺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保護非遺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

保護非遺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中國的非遺

1、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京劇

京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場景布置注重寫意,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京劇走遍世界各地,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在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3、皮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中醫針灸

中醫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是基於中國醫學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針灸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與地域特徵,中國於2010年11月16日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5、篆刻

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篆刻興起於先秦,盛於漢,衰於晉,敗於唐、宋,復興於明,中興於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2009年10月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㈣ 如何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

對於有形的物質文化,人們可以通過博物館的形式來進行保存,但對於這些傳統的民間習俗、民間祭祀、民間歌舞、民間口傳文學、民間的各種勞動知識、生產技藝等非物質性的文化遺產,我們將如何保存,如何讓其繼續存活在其生長的文化空間中,這是一個新時代所遇到的新問題。

對於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歷史發展狀況。就我們國家來說,初解放時,曾移風易俗,對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到文化大革命時,在「破四舊」、「消滅封資修」的浪潮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幾乎全部滌盪而盡。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以後,許多舊的傳統和地方性文化又開始得到恢復。但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城市化的加劇,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侵染,那些存活在廣大偏遠鄉村的傳統地方性文化又再次受到沖擊。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農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電視媒體的普及使人們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模仿西方,同時,大量的青壯年農民離開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家鄉到遠方的城市打工。開始是隻身而去,隨著在城市裡站住腳便將全家人遷居而去。筆者近兩年到農村做考察,發現農村的人口正在迅速的疏離化。有的家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有的全家都已遷居到城市。筆者今年過年曾到陝北的農村做考察,走過好幾個村莊,村中的青壯年幾乎都出外打工,僅僅只是過年時回家幾天。還有不少人家已全部搬到城市,房子空在那裡過年也不回來,這樣的人家在村裡幾乎佔到三分之一。如果農村裡的這樣狀態再繼續下去,不僅傳統的農業生產會衰退,傳統的手工技藝會無人繼承,而且自古以來的中華民族的鄉村文化及風土民情也將面臨消失的危機。

保護不僅僅是目的,重要的還要繼續存活,作為一種靜態的物的保護,相對的來講比較容易,但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讓其繼續存在於我們的當今社會之中,卻是不太容易的。有關這類問題,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都做過不少的探討。我國的雲南省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還有在挪威政府的幫助下,在我國貴州梭嘎地區也設立了生態博物館,這些試驗都是將所有的文化遺產保存在其原有的文化空間中,其做得如何,筆者手中沒有翔實的資料。但筆者認為,其經驗我們可以參考,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會對我們有所啟發。

在七十年代,日本也曾遇到目前中國所遇到的同樣的問題,高學歷化之下的年輕人漸漸離鄉他走,農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除了農業之外,農村再也沒有其他的產業,傳統的鄉村手工業消失了,傳統的鄉村的民俗傳統也冷寂了。日本人意識到如果這樣下去,日本傳統的鄉土文化將面臨滅跡。於是他們開始了一項社區營造工作。

這項工作的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對「社區」的認識,一個村莊、一條街道、一個街區、一個小鎮、一座城市,都可以是一個社區,唯一的條件是居住在這個有限范圍里的居民,都具有共同體社區的認同意識。日本的宮崎教授認為:「社區乃是各自有其固有歷史的人類生活空間」,因此,任何社區都有其固有的歷史,都有其承繼先人們所累積到今天的固有的生活文化。但如何認識這些文化,並將這些文化不僅在社區中繼續保留,而且還讓其得到繼續的發揚光大,這就是社區營造的基本理念。農村人總是覺得自己生活的地方很貧乏,但日本社區營造的倡導者宮崎教授在其文章中寫道:「人們似乎完全忘卻了『清新干凈的空氣,』『美麗的山川』,『優美的自然景觀』,『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濃厚的人情味』等等,在都市中絕對無法接觸到的農村情景。」也就是說不僅僅世世代代在我們生活中流傳的民間習俗、民間傳統是我們所需要保護的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就這些文化遺產所存在的自然空間也同樣是值得我們珍惜的寶貴財富。

用這樣的觀點,筆者認為我們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發動民眾參與,要讓民眾認識到自己的家鄉有許多值得自己熱愛和保護的文化傳統,還有許多美麗的自然風光及珍貴的自然資源。對於當地的文化資源、歷史資源、生產技藝資源、自然資源進行分類整理,這些工作不僅需要有文化的年輕人參與,更需要老人們的回憶、口述與演示。這里首先涉及到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對民間藝人的保護。因為大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的儲存方式,不是在文獻中,也不完全是在一些傳統的器物中,而是在人們的大腦里,在人們的記憶里,在人們操作的雙手上,在人們的歌喉里。因此,擁有這些記憶、掌握了這些表演技能和勞動技能的藝人們和老人們,是我們的財富。我們要依靠他們的口述、表演記錄保留下這些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同時我們還要依靠他們將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讓一部分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繼續存活在我們當今的文化空間中。

第二個問題是,一定要注意收集和整理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各種道具、器物。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有一定的物質載體的,沒有了這些物質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難以體現。如代表了傳統村落的文化特徵、藝術風格、生活方式、歷史遺跡的傳統民居、橋梁、祠堂等建築物,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特徵的各種服飾,還有舉行各種民俗活動及節日慶典表演時的各種道具、各種民間雕刻、民間工藝品等。另外,還有大量的能體現各種生產技能的勞動工具、運輸工具等;大量的能體現傳統生活方式的各種家用器具,包括傢具、炊具、茶具、酒具、煙具等。如果有條件的話,一些村可以將收集來的這些資料,建立村史博物館。如果沒有條件至少可以以縣為單位建一個當地的民俗博物館。規模不一定大,但一定要能真實地反映當地人的文化歷史、風俗傳統、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藝術創造等。

在保護的前提中,我們還可以考慮是否進行傳統文化的再生與發展的工作開展的可能性,讓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存活於我們的生活空間,並給當地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帶來新的推動力,這也許比單純的保護更難,也更值得做,但如何做,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做,這值得探索與嘗試。當然,這一定要有很好的考慮,不然很可能是殺雞取蛋。

㈤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義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對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確保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和世代相傳具有重要意義。

㈥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傳承意義

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結晶,既有其藝術價值,又有其文化價值,見證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

㈦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是什麼

非遺文化傳承的意義和目的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原則: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要充分尊重民眾的創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為普查的指導原則。所謂全面性,即在普查和採集過程中,要避免教條主義和機械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史觀為指導,堅持全面調查和采錄。

所謂代表性,即在普查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對一切民間文化現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於發現一個地區的范圍內,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類型、哪些民俗現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這些,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東西。

因此,代表性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抽樣調查的性質。所謂真實性,即按照民間文化作品和民俗表現形態,真實地、不加修飾地將其記錄和描述下來。

更不要以自己的想像或憑自己的知識和愛好去篡改民間文化作品。只有把全面性、代表性、真實性三者結合起來、統一起來,符合這「三性原則」的普查和采錄成果,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非物質文化遺產

㈧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把傳承的意義說說

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 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 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 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㈨ 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國家在21世紀初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因此,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對全國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普查,無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還是對國情的調查,都具有重要意義。

(9)為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擴展閱讀:

凡具有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均在普查和保護之列。

主要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戲曲、曲藝、雜技、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牧業、商貿、副業等)、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傳統體育與競技和傳統醫葯等類別。

非遺」,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是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

㈩ 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的理解

從非遺的定義和特徵來看,活態或再生產是非遺生存的希望,非遺的保護並不局限於靜態固化的記錄延續,而更重視向前的發展,活態也正是其生命需要延續的狀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導方針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操作形式,一是記錄、封存、收藏(檔案式管理研究),二是衍生、開發、傳承(開放式活態保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應從教育、生活、市場三個方面展開:傳統民俗的活態延續是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首要條件;文化遺產教育在教育體制中的貫穿;開發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加大市場流通宣傳,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藝術家、設計師取材於民間美術的創作,文化遺產在商品上的提升,漢聲雜志等出版業以及教育界的重視等,都是活態傳播傳統文化的典型事例。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9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7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7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1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5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7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2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1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9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5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1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0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4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