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慶的來歷
對於「重慶」名稱的由來,現有三種解釋:
因帝王「潛藩」(指皇帝在未繼位前的封地)而名。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皇帝大位,這是「二慶」,故以雙重喜慶,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
因祖(母)父(親)二人均臨光宗登基慶典而名。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聖慈烈皇後尚在,稱「壽聖皇太後」,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即被命曰「重慶府」
。
是合取比鄰兩地的地名為名。另據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恭州」介乎其間,故曰「重慶」。
拓展資料:
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地區生產總值19500.27億元。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世界溫泉之都之稱。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融貫東西,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其江北機場居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果園港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重慶地處盆地東部,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佔76%;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流程679公里。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既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 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還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
2. 重慶歷史文化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里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巴楚之戰
春秋戰國時期,巴族主要活動在川東、鄂西、陝西漢中一帶,與楚、蜀、秦為鄰。隨著巴國強大,巴楚交惡,數相攻伐。公元前689年,巴、楚激戰於那處(今湖北荊門縣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
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巴置捍關、陽關、沔關以拒楚。但巴在楚強大攻勢之下,三關盡失並節節敗退,最終被楚佔領了首都枳(今涪陵),巴人只得向閬中一帶退卻。
張儀築江州城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張儀入蜀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兩漢時,江州城擴展到嘉陵江北岸,稱北府城。
釣魚城之戰
釣魚城遺址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撫制置史兼重慶知府余始築釣魚城。南宋寶六年(1258),蒙古發動大規模滅宋戰爭。蒙哥大汗自率一路軍馬進犯四川,於次年2月兵臨合川釣魚城。
蒙哥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然而在釣魚城主將王堅與副將張珏的頑強抗擊下,卻不能越雷池半步。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擊傷,後逝於溫泉寺。
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釣魚城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重慶開埠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三月三十一日,中英簽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次年三月一日,重慶海關成立,英人霍伯森擔任重慶海關稅務司的職務,掌握海關行政和徵收關稅的大權並兼管港口事務。
各國在重慶紛紛設立領事館,開辟租界,建立「國中之國」。重慶開埠以後,川江航運逐漸被外人控制。隨著川江航運權的喪失,西方列強在重慶開設洋行、公司,建立工廠,開采礦山,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輸出資本,使重慶及其影響的地區納入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
戰時首都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0月30日,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以重慶為戰時首都。1939年改重慶為直轄市,1940年定為「陪都」,並擴大市區范圍為164平方公里。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1月21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負責指揮中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的同盟軍作戰。抗戰期間,蘇、美、英、法等3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有大使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外事機構,並建立反法西斯戰爭的各種國際性組織和中外文化協會,使重慶成為有國際影響的重要城市。
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沿海及長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廠及大批商業、金融、文教、科研機構遷渝,加上戰時需要新建的大批工商企業及科教文衛單位,使重慶由一個地區性中等城市一躍而成為中國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信息中心。
重慶談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國共兩黨面臨和平組建聯合政府或進行全面內戰的重大抉擇。13天後,應蔣介石3次電請「 共商國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王若飛,在張治中的陪同下,由延安飛往重慶與國民黨談判。
毛澤東與蔣介石進行了長達43天共9次直接談判。在此期間,毛澤東廣泛地接觸了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各界人士,會見了宋慶齡、沈鈞儒、張瀾、馮玉祥等,還在桂園設宴招待各國援華團體代表和國際朋友。
蔣介石面臨全國人民要求和平的形勢,加之在談判期間調動軍隊進攻解放軍慘遭失敗,最後於10月10日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表示要結束「訓政」,承認各黨派平等合法地位,釋放政治犯,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避免內戰,建設獨立富強的新中國。《雙十協定》並未得到遵守,全面內戰很快爆發。
校場口事件
1946年1月,國民黨迫於和平民主力量的壓力,召開了有各黨派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有利於和平民主的決議。
2 月10日,「政治協商會議陪都各界協進會」等23個團體聯合發起在校場口廣場舉行「陪都各界慶祝政協成功大會」,參加大會群眾近萬人。國民黨重慶市黨部布置特務暴徒搗毀會場,製造了「校場口事件」。大會主席團的郭沫若、馬寅初、李公朴、施復亮和新聞記者、勞協會員60餘人被暴徒打傷,經到會群眾奮力搶救,始得脫險。
事件發生後,中共代表團和政協參加單位代表聯名向蔣介石提出抗議,《新華日報》和重慶進步文藝界連續發表評論和文章進行抗議和揭露。學生、工人和各界團體分別組成「二一○血案後援會」,慰問受傷人士,發表聲明抗議特務暴行。
重慶直轄
1992年,重慶被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代管萬縣市(現萬州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恢復為直轄市,於1997年6月18日正式掛牌。重慶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之後的中國第四個中央直轄市,也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中央直轄市,從此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文化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完整的巴文化區還包括四川省的廣元,南充, 巴中, 達州和廣安五市,大體以嘉陵江為界。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為巴文化區輻射區域)
川劇
川劇是巴蜀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我國戲曲寶庫中的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它是四川、重慶、雲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原先外省流入的崑腔、高腔、胡琴腔(皮黃)、彈戲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均單獨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於這五種聲腔藝術經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漸形成共同的風格,清末時統稱「川戲」,後改稱「川劇」。 川劇中的「變臉」、「噴火」、「水袖」等絕活獨樹一幟,再加上寫意的程式化動作含蓄著不盡的妙味,川劇為世人所喜愛並遠涉重洋傳遍世界。川劇名戲《白蛇傳》、《金山寺》更是在國內外流傳甚廣。
川江號子
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舊社會江上船隻多靠人力推撓或拉纖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自古以來巴渝人民又喜歡"擺龍門陣"(聊天、講故事之意),民間口頭文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直至今日喜歡"擺龍門陣"依然是重慶民間文學的一大特色。
碼頭文化
重慶歷來是長江上游水路交通樞紐,江邊碼頭林立,商船穿梭頻繁,旅人來往如鯽。蜀中、中國西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這里都有交融,加上重慶自己獨特的市井文化,形成了碼頭文化。重慶的碼頭文化主要包括方言藝術和茶館文化。袍哥文化是指哥老會、天地會、袍哥會等民間秘密結社內部的江湖義氣對城市文化的那部分影響。如今在主城區只有在沙坪壩區的磁器口古鎮可略為感受舊時文化。獨特的巴渝文化,鑄就了重慶這塊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英才不斷涌現,文化佳作業績輝煌,文化藝術空前活躍。
著名畫家有:羅中立,龐茂琨,朱宣咸,蘇葆楨,葉永青等。
巴渝文化代表:川劇(變臉、噴火、巴劇、渝劇)、袍哥文化、碼頭文化、川江號子、蜀綉、龍門陣、重慶方言、川菜等。
分
3.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什麼文化的發祥地
重慶並不是歷史文化名城啊,重慶古代一直被稱為下里巴人,就是沒有文化的統稱。現代重慶發展越來越好,相信會改寫重慶文化歷史。
4. 重慶為什麼叫重慶
重慶叫重慶是因為宋光宗認為自己在恭州先封王後稱帝,實為雙重喜慶,按宋代制度,由宗藩入承大統者,其原封邑即稱為「潛邸」,例於即位大典中升為府,於是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發祥地;在文字記載的3000餘年中,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5. 關於重慶的歷史
在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在距今2萬年至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銅梁區)。
夏商時期為百濮地,《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
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後,先後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巴郡治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孫述。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建安六年(201年)復為巴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經由江州平定益州。
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在白帝城(今奉節縣)託孤。李嚴在江州築大城。
晉朝改永寧郡為巴都郡。東晉桓溫討伐李勢,朱齡石平定譙縱,皆由江州入益州。
南朝宋、齊復為巴郡,郡治皆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於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開皇元年(581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下游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大業三年(607年),州廢,復為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為渝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南平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渝州。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山南西道轄地。
宋代時,先後屬西川路、陝西路、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任重慶知府。為防禦蒙古南侵之需,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范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再次集中兵力合攻重慶。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重慶被攻破,入城時元軍遭到激烈抵抗,守將張珏戰敗被俘,元軍繼而征降夔州。
元代,重慶一直是四川南道宣慰司駐地,還一度是四川行省的駐地(1288年-1290年)。 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管轄巴、江津、南川3縣,之後又劃忠、涪、瀘、合4州來屬。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民軍明玉珍建都於此,國號「大夏」,轄今重慶、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滅大夏國,復改為重慶府,隸屬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轄2州、11縣、1廳,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定遠、江北廳。
清初,發生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使重慶具有了悠久的移民歷史和豐富的移民文化,奠定了近現代重慶社會的根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英簽訂《煙台條約續增專條》,重慶開為商埠。光緒十七年(1891年)3月,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
(5)重慶為什麼叫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重慶,簡稱渝或巴,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 既以江城、霧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重慶地處中國內陸西南部,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轄38個區縣(自治縣);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萬,地區生產總值19500.27億元。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 、世界溫泉之都之稱。
重慶是中國西南地區融貫東西,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其江北機場居中國內陸「十大」空港之一,果園港為渝新歐大通道的起點。重慶地處盆地東部,地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佔76%;氣候冬暖春早,夏熱秋涼,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境內,流程679公里。
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再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重慶既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又是巴渝文化發祥地,「火鍋」、「吊腳樓」等影響深遠;在3000餘年歷史中,曾三為國都,四次築城,史稱「巴渝」 ;抗戰時期為國民政府陪都。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還有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慶
6. 重慶的由來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明玉珍(1331~1366),因崇信明教改姓"明",湖廣行省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人。1357年,明玉珍西征,四月攻佔重慶,剿除四川元軍,確立對四川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慶稱隴蜀王,仍奉"宋"為國號。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慶稱皇帝,國號"夏",改元"天統",以重慶為國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權。歷時9年,1371年被大明政權所滅。
7. 重慶名字的來歷是什麼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迄今已有800餘年。
重慶,簡稱「渝」。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 、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 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 既以江城、霧都、橋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7)重慶為什麼叫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重慶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和定位。
2010年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批復成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8. 重慶在古代叫什麼名字,他有什麼樣的歷史典故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 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市現已成為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3000多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同時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
9. 重慶地名的來歷
根據歷史的記載由來如下:
1.重慶市名來歷
宋孝宗於淳熙十六年(西元1189年)2月禪位於宋光宗,光宗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其封邑就是恭州;按宋代制度,由宗藩入承大統者,其原封邑即稱為「潛邸」,例於即位大典中升為府,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為「重慶府」。對於「重慶」名稱的由來,現有三種解釋:一是因帝王「潛藩」(指皇帝在未繼位前的封地)而名。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皇帝大位,這是「二慶」,故美其名曰「重慶」。二是因祖(母)父(親)二人均臨光宗登基慶典而名。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聖慈烈皇後尚在,稱「壽聖皇太後」,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即被命曰「重慶府」 。三是合取比鄰兩地的地名為名。另據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恭州」介乎其間,故曰「重慶」。
2.重慶簡稱的由來
重慶簡稱「巴」或「渝」。重慶是一座有著3000多年記載的歷史文化名城。隨著歷史的變遷,名稱多次更改。南宋以前的行政區劃,雖多次變動,但國、郡、州、縣皆以「巴」命名,稱「巴國」「巴郡」「巴州」「巴縣」。據史書記載,巴國是以外來的東方巴部族集群為主,融合和征服長江、烏江和嘉陵江流域的土著部族構成的巴族人所建,故而以「巴」命地名。另一說法是因嘉陵江三折入長江的形狀,像古篆體字的「巴」字之故。「巴縣」命名始於北周明帝武成三年(公元561年),距今至少在1400多年。
北周閔帝元年改「巴州」為「楚州」。隋文帝時(公元581年)將「楚州」改為「渝州」。名因其嘉陵江上游有一大支流「渠江」時稱「渝水」,而且習慣以「渝水」稱呼「嘉陵江」,於是重慶便簡稱「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