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朝堂上到底是滿語為主還是漢語為主為什麼
清朝入關後,為了適應統治全國的需要,很快推行了漢文化,上至皇室帝胄,下至八旗軍民都開始使用漢語交流。盡管官方文書上是滿文與漢文並列,但是在漢文化的強大同化作用下,滿語、滿文漸漸成為象徵意義。到了清朝晚期,皇室帝胄、八旗軍民都不會說滿語,寫滿文了。所以說滿人以武力征服了漢族,但是漢人以文化融合了滿人。
乾隆皇帝的漢文化造詣更深,據說他一生作詩四萬多首,是產量最多的詩人。「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草叢都不見。」據說這首詩就是乾隆皇帝寫的。在乾隆時期,他還主持了《四庫全書》的編篡!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愛新覺羅氏、鈕祜祿氏是滿人八大姓氏,從清朝中葉時期就開始漸漸改為漢姓,民國時期全部改為了漢姓。慈禧太後不會說滿語,不認識滿文,到清朝末期,滿漢文化基本全部融合了。
⑵ 清朝皇帝也學習漢族的文化
清朝的皇帝是從順治開始才系統的學習漢族文化,通過學習漢族文化,很好的掌握所學,才可以進行他們的異族問鼎中原、坐穩江山的目的,但是使他們沒有料到的是,正是因為系統的學習了漢族文化而同化了他們滿族自己的文化,經過康熙、雍正、乾隆朝,漢家文化、漢族思想已經完全深入到他們生活的每一部分,小到女子的禮儀,大到國家的祭祀都因漢化所影響,舉例來說:在順治朝及以前,滿族的女子在家族的地位是很高的,甚至可以掌握大部分的權利,已出嫁女子在自己娘家還是很有話語權的,並且也沒有未嫁女子不得出門的規定,在當時,滿族女子騎馬、打獵、出門,是很正常的事情,貧民、貴族也沒有纏小腳一說,女子的丈夫死後,女子是可以再嫁的,並且可以帶著大量的自己的財產,也有子成父業,也就是說,父親死後,他的妾是可以由兒子接受的,如果年紀大的妾有自己的兒子,那麼就可以被兒子接走一起生活,如果沒有兒子的,就可以選擇帶財產再嫁,年紀小的妾,也可以嫁給兒子,父死子繼、兄死弟繼,而經過漢家文化同化以後,到乾隆朝的時候,這種情況就基本沒有了,女子就已經開始失去大部分地自由,講究大家閨秀,講究名節,講究一女不二嫁,女子沒有家族繼承權,只有嫁妝,江南當時同化比北方更嚴重,出嫁的姑娘再也沒有家族話語權,甚至滿族語言、文字、文化都被影響,越到清朝後期,有的滿人甚至只會說漢語而不會說滿語,可見文化同化的嚴重,讓一個民族連自己的語言都不會說了,也從側面反映了漢家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以上,只是個人觀點。
⑶ 定鼎中原時清朝統治者將滿語定為母語,為何後來都說漢語
因為被漢化了,滿族人很快學會了說漢語,卻一點點忘記了滿語,直到清晚期,很多官員基本不擅長滿語。清軍入關的時候,對漢族來說,是一件恥辱。很多漢族人都不肯認同清朝的政權。而清朝統治者更知道,如果不盡快得到漢族人的認可,他們很可能會再次被趕出去。於是清朝統治者注重起滿漢文化的融合,然而滿族文化卻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被拋棄和遺忘。
3.注重滿語學習,卻還是無法保護滿語。清朝統治者自然不能讓滿語被遺忘,於是便採取了很多保護滿語的政策。比如將滿人聚集在一個區域居住,想要讓他們與漢人隔離,互相用滿語交流。不過,這個政策並沒有達到效果,因為滿人又不是只和滿人交流,在其他地方還是會用漢語,就像移民外國的家庭,只要經過一代或者多年後,在家裡也是用當地語言交流,他們會被當地文化同化。
這種政策沒有用,乾隆帝就想到了用滿語來考核官員,還要求滿人後代必須學習滿語。滿語一旦成為了考核的重點,雖然是得到了普及,但是大多數人其實都是以應付的態度來應對的。因為滿語實際上的用處並不大,能用漢語解決的,為什麼還要用心去學習滿語。於是漢語到後來,已經逐漸被滿人所放棄了。
總的來說,因為滿人逐漸融入漢文化,不再使用滿語,也不重視滿語的學習,滿語才逐漸被遺忘。
⑷ 清朝入關之後,為何要繼承中原地區的傳統文化
清朝之所以要繼承中原文化是為了更有效地讓數量龐大的中原百姓心甘情願地臣服於清朝的統治,從而起到穩固清朝統治的目的。清朝這個王朝的歷史要從努爾哈赤創建的後金時期開始說起。在中國尚且處於明朝統治之下時生活於關外的女真部落劃分為了三部分,分別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野人女真。當時的女真部落因為實力不敵明朝而選擇歸附於明朝,但是女真與明朝以及女真不同部落之間的相處其實並不是和諧,彼此之間都會互相牽制。
中原百姓自古以來便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原政權更是從漢朝開始便始終奉儒家文化為主流思想。由滿清創建的清朝政權,其文化與中原文化存在很大區別,但是其影響力遠不如中原地區的儒家文化。所以清朝假若在入關之後強制中原百姓滿化勢必會引發諸多反抗,如此一來便不利於清朝收復民心,穩固政權。便就是因為這樣,清朝對於中原文化十分重視,就連皇帝也會學習儒家經典。
⑸ 滿人為什麼要學習漢文
清朝貴族為了統治的需要,主動學習漢語和漢文化,非常注重與漢人的交流,基本不搞民族隔離政策,滿漢雜居。這個政策是從康熙滅鰲拜就開始的,這個鹿鼎記里也有寫。民族文化的保存有個很大的因素就是民族集居,滿族作為少數民族,如果和漢人混居,就不可避免地要學習漢文化。滿人會滿語和漢語,漢人只會漢語,而實際生活中與漢人的交流佔多數,所以滿語的實用性越來越低,當然慢慢地滿族人自己也不學了,反正學了也沒什麼用處。雖然滿語被邊緣化了,但是這有利於清朝貴族階級的統治,相反的例子就是元朝。至於漢語的例子,可以去看看那些美國的華裔。在唐人街過著群居生活的華裔,普遍都會說漢語,而且老一輩的人只會漢語不會英語,而不在唐人街等華裔集中的地方生活的人,很多都不怎麼會漢語了。
⑹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朝堂上究竟是滿語為主還是漢語為主
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朝堂上還是以漢語為主。因為清朝的朝堂上大多數都是漢臣,而且清朝皇帝為了滿漢文化之間的融合,所以還是以漢語為主。在朝堂上,因為漢臣居多,所以皇帝便會要求滿臣學習漢語,這樣在朝堂上議事的時候,也會方便很多,同時還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避免在朝堂上因為意見不合而相爭。
不過可惜的是,滿清貴族在學習漢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將自己的文化都丟失了或者是直接遺棄了。從而導致現在的很多滿人基本上都不會滿語了,甚至連滿文都不會,而滿語文化也漸漸消失了,這對於現代文化來說,是非常可惜的,畢竟滿語也是中國多元文化之一。
⑺ 今看歷史記錄片,突然有一疑問:清朝是滿人執政,為何他們又使用漢文字呢
滿文基本上是存在文字。它只不過是努爾哈赤根據蒙文創制出來的,只在建州女真貴族中使用的一種文字。它的使用面很小。基本上可以定為用蒙文字母記錄滿文語音。雖然後來又多了標音符號。滿文在滿人中都未必被大多數人所認識與使用。教康熙滿文的是蘇麻喇姑是個蒙古人。她是當時宮中滿文最好的。由此可見滿文在滿貴族中都未必廣泛使用。而且由於與關內的廣泛交流大部分滿人反而會說漢語。而滿洲貴族很多時候反而會寫漢字。
當清入主天下的時候它面對的是使用漢字說漢話的千萬百姓。它如何統治?以他區區數十萬人口如何統治著洋洋民眾。於是它只好採取文化拉攏方式。以科舉拉攏漢族士階層。以拉攏士人來維持其在漢族中的統治。所以他必須繼續使用漢字。否則真要以滿文統一天下文字,數千萬對數十萬這可真的熱鬧了。清朝之所以使用漢文是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其實清朝還是規定了正式文件要使用滿漢蒙三種文字。
⑻ 滿清是如何被漢文化所同化的,對待此事清政府都做了些什麼
滿清統治了中國以後,雖然統治了國家,也統治了人民,可是漢族人民的一顆漢人的心是不會被征服的,相反,漢族的文化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滿清。漢族文化博大精深,而且漢族人口眾多,漢族文化不可避免的會影響到滿清。清政府在這方面也做得很好,積極融入漢族文化,雖然漢人做大官的可能性很小,不過滿漢一家親,漢人和滿人也相處得不錯。
不過清帝對於漢化還是有所控制的,早期一直嚴禁滿漢通婚,而且要求漢族梳滿族人的發型,穿滿族的衣服,在官吏的任命上,早期也是對漢人排斥的。
⑼ 清朝皇帝為什麼要學習漢族的文化
北魏、元朝、清朝都是少數民族政權,都有漢化的趨勢,因為漢族文化底蘊深厚繁榮昌盛,而且漢人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學習漢族文化有利於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