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應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微寫作

應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微寫作

發布時間:2022-07-28 09:26:23

❶ 讀完《拿來主義》,就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寫一篇400字的短文

如果對待外來文化,我們肯定是金華,其糟粕我們要有選擇的吸收。

❷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求簡要並全面的解答。 急

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需要面對事實進行理性思考,作出選擇,避免陷入類似"第一推動力"的思維誤區。"傳統文化"成為思考的問題對象是因為現實中面臨著社會道德重建的問題。回到傳統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傳統既不是負擔,也不必固守不變,而是應當作可供開發的文化資源。

(2)應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微寫作擴展閱讀:

不能因傳統而作繭自縛,也不能因外來文化而妄自菲薄。現實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們的傳統中,這正是當代歷史的啟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在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發展,進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對話是作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普世價值"這一概念具有預設性,只是理論的抽象,社會發展的現實路徑總是在各種可能性中得到選擇。面對當代世界各文明之間的沖突,中華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結合現實國情進行自我確證,以開放的胸襟完成社會道德重建。

❸ 怎樣對待外來文化作文

傳統文化·外來文化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當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不少便利與好處的同時,我們的文化也正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面對這樣的境況,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我想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將外來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們的文化中,才是應對這種境況的最好方法。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萬戶搗衣聲」中的思念和牽掛,「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傷,還有那「燈如晝」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們的生活中已沒有這些傳統節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掛滿禮物的聖誕樹、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們是一群丟了根的人,當人們推翻帝國主義對我們的欺壓和奴役之後,他們卻心甘情願地拋棄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這種全盤接受外來文化而拋棄傳統文化的做法是錯誤的,同時也是愚蠢的。龍應台曾說過「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個沒有自己傳統的國家,一個沒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談何生存和發展?一味地拋棄傳統文化而接受外來文化只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面對外來文化還有另一種態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經閉關鎖國,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夢中。當外國人用堅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開大門時,自以為唯我獨尊的人們才發現與別人的差距有多遠。這種盲目的拒絕也是不可取的,兩種文化的相遇,雖然會經歷碰撞與磨擦,但也會擦出新的進步的事物,這樣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拒不接受外來文化只會讓傳統文化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積極將外來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傳統文化中才是應對文化沖擊的最好方法。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近幾十年來四地的經濟飛迅發展,它們受到的文化沖擊也是相當巨大的,但每當傳統節日來臨時,四地的節日氣氛都十分濃重。香港和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它們都曾被外國佔領統治,在這種狀況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非但沒有丟棄自己的傳統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非但沒有丟失棄自己的傳統反而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發揚光大。為什麼生活在香港和台灣的人們能做到這點呢?我想他們是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包容了那些外來文化,留下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既然在我們面前有這樣的實例,為什麼我們不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呢?事在人為,只有每個人都這樣去做,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讓我們正確對待文化沖擊,抓住這機會,揚帆遠行。
烹一桌「中西全席」
出入門庭若市的KFC,有人嘆:「中國市場都快被外國人占完了。」觀看著熱播的《人魚小姐》,有人想:「中國文化快失掉身份了。」眺望滿街的聖誕樹,滿牆的「Merry Chrratmas」,有人憤慨道:「應該把西方的文化趕出我們中華的國門!」
他們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我卻這樣想像:如果KFC與古色古香的茶座並街而立,如果人魚小姐能與漢武大帝共舞,如果聖誕與春節共慶,讓一道香滑爽口、琳琅滿目的中西全席顯現世人眼前,那又該多好!
是的,中與西應攜手,而非為敵。
中國的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正是這開放,讓我們民族塵封已久的身心有了享受異國情調的機會。於是,各國文化蜂擁而至。人們聽的是麥克·傑克遜,看的是《大長今》,過的是聖誕節。
有人駁斥現代人崇洋。可是,如果這「洋」是有益的,崇一崇又有何妨?在西方活潑歡快的曲調中,我們領略到了熱情與活力;在大長今那異域的古樸中,我們看到了賢淑與勤奮;在感恩節等西方節日中,我們明白了對父母的感恩……「洋」不是不能「崇」,而是要會「崇」。
當然,中華的傳統也要常存心中。五千年,一個無法想像的長度。五千年來,有秦皇的焚書坑儒,有漢武的罷黜百家,也有三國兩晉的血雨腥風,有五代十國的拼殺吞並,還有元、明、清幾世紀的民族統治,可是,中華文化仍舊是傳承了下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收並蓄,獨樹一幟……這些詞語對於中華那千年歷史中流傳下的精華恐怕還是太淺薄吧。
試問,這樣的文化,怎麼能夠忘懷?不錯,外國的文化有其優點,但是,在現代人追求外國的新潮時,也不能忘卻我們的根。休閑時,不妨靠上古樸的藤椅,放上一曲《小河流水》,讓充滿中國元素的水滋潤你的心田;不妨捧上一杯清茶,看那沸水中躍動茶葉,彷彿幾經風雨,幾世浮沉的中華;不妨抬頭仰望那輪明月,學那古人問青天或是想那祖母講過的故事……
牡丹能與鬱金香相得益彰,青松能與聖誕樹共同生長,仙鶴能與夜鶯共同歌唱。
中國與西方,何不攜手,烹一桌「中西全席」,把共同展現那文化的絕代風采!

❹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議論文800字

在當今改革開放的中國,如何正確對待 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需要面對事實進行理 性思考,作出選擇,避免陷入類似第一推動力 的思維誤區。傳統文化成為思考的問題對 象是因為現實中面臨著社會道德重建的問 題。回到傳統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傳統既 不是負擔,也不必固守不變,而是應當作可供 開發的文化資源。不能因傳統而作繭自縛, 也不能因外來文化而妄自菲薄。現實中西 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們的傳統中,這正是 當代歷史的啟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在具 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發展,進行不同文明的 充分對話是作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普世價 值這一概念具有預設性,只是理論的抽象,社 會發展的現實路徑總是在各種可能性中得 到選擇。面對當代世界各文明之間的沖突, 中華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結合現實國情進 行自我確證,以開放的胸襟完成社會道德重 建。……

❺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仔細審視我們的生活,外來文化對我們的衣食住行的影響可謂是無孔不入了。滿大街從花枝招展的聖誕樹到各種各樣的快餐食品店,從韓劇日劇到美劇英劇,從聖誕復活到萬聖節, 首先,一味的拒絕抵制外來文化是片面的。這樣盲目的對外來文化本身進行否定,不僅與它對本國所創造的價值發生矛盾,也與它對我們本土文化所創造的積極影響相悖。外來文化從近代開始大量湧入中國,在這百年間與我們的本土文化進行了不斷的交流融合:中國學生通過閱讀優秀的外國書籍提升了修養增長了知識;中國家庭通過使用爐汽灶電飯煲吸塵器等外來發明從而有了更為便捷的生活方式;各種各樣的快餐店節約了上班族的大把時間來工作,經濟飛速發展與此不無聯系。從火柴到汽車,從電話到互聯網,外來文化帶給我們的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然而,事物的發展必定要經過否定的環節才能實現對立面的統一。 沒錯,從改革開放至今,國人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我們對於外來文化的依賴性與外國人離不開 made in China 不相上下了。特別是現代的年輕人,對於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讓人不得不擔憂外來文化也許會侵蝕掉我們的五千年民族文化。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向來是世界人民所好奇與嚮往的,這一點從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成功便可體現。我們無法想像當所謂的快餐文化個人主義把孔孟之道的文化精髓吞噬掉之後,我們將會以怎樣的姿態在在世界上立足,另一個美國?或是蘇聯?於是,我們也應該否定一味盲目地接受外來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明確的。在對待外來文化時,我們首先不能降低了腰桿,要知道五千年的文明文化難道比不上歐美的野蠻文化,他們有指環王哈利波特,我們有盤古女媧,他們有油畫我們有水墨畫,而我們的書法更是一絕。通過比較我們就會發現兩種文化最多隻能使碰撞而不是吞噬。 幸運的是,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過去幾十年對於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對我們本國文化的不自信,並開始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這樣正說明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只要我們採取科學分析的態度,反對一味的崇拜外來文化和否定盲目抵制所有外來文化,才是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方法。 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發現學琵琶揚琴與 學鋼琴的孩子 的孩子會一樣多。

❻ 整樣對待外來文化為題,寫一片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洋」成了「好」的代名詞。似乎洋東西總是先進的。於是,「王老五」變成了「邁克爾·王」,「明珠花園」變成了「東方曼哈頓」;咖啡代替了香茗,可樂漢堡代替了豆漿油條。甚至連孔子,也要被喚作「中國的亞里士多德」……

在那個民族自強的年代,崇洋媚外一度被視為恥辱。可為什麼,在祖國日漸繁榮的今天,這卻成了一種時尚?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前不久雞飛狗跳的聖誕節終於告一段落。眾商家賺了個盆盈缽滿,氣氛甚至壓過了元旦與中秋。這讓我非常不滿和不解,難道一個與自己毫不相乾的宗教比親人的團聚還重要?有些人連耶穌是個人還是種吃的都沒搞清楚,聖什麼誕?

更加悲哀的是端午節,居然被韓國人搶先申報了民族文化遺產。正當我們紛紛抗議的時候,一個韓國民眾的一句話讓國人無言以對:「你說端午節是你們的,可你們在端午節那天做了些什麼?」是啊,我們在憤怒和不滿之餘,是不是也該反省一下自己?

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個節日,還有我們的傳統,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驕傲。更有甚者——

前陣子上海有個吃飽了撐的教授做了個研究,說「龍」這個東西,在英文里是「充滿攻擊性的龐然大物」之意,做我們有著君子風度的中華民族圖騰不太合適,要改。改成什麼呢?按照這位先生的觀點,改成溫順的哈巴狗再合適不過了。那好,從今天開始,他可以把自己稱作狗的傳人,看看會不會讓外國人覺得舒服一些。

這就是當今一些文化人的骨氣。

面對這些現狀,我們不禁要問:當年那個傲視群雄的民族哪去了?那個霸氣十足的國家哪去了?為了外國人的眼光就要改變自己民族的符號,我們的自尊心哪去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如今即將褪色,我們的自信心哪去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竟然被推到了融化的邊緣,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哪去了?這真的是有著一身錚錚鐵骨的中國人嗎?

想想曾經的輝煌與恥辱,想想今天的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永遠不要忘了腳下這片肥沃的熱土,不要忘了誕生於其上的,我們的根。

❼ 聯系實際生活,談談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300字

對待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全盤肯定,一概吸收是錯誤的;全盤否定,一概排斥也是有害的。在民族傳統文化中,夾雜著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的糟粕,如封建的等級制、家長制、一言堂、男尊女卑、腐化墮落、官僚主義等等。這些都是敗壞民族風氣,沉淪民族精神、意志的文化「垃圾」。全盤肯定就會把文化「垃圾」繼承下來,影響改革開放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只有吸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民族文化,才能使之發揚光大,成為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精神動力。與此同時,把外來文化包括資本主義文化雜內,都看成是消極落後的,採取一概排斥,全面否定的態度,會使民族文化停滯,乃至延緩國民經濟發展的進程。資本主義文化中有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不吸收這些先進的外來文化,民族文化就不能提高、前進,中華民族就會落後。

❽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社會的變遷影響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的心態決定我們怎樣去看待外來文化,研究外來文化。文化是人類的財產。人類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觸中,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會的各種需要決定如何去對待外來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沖擊,更嚴重的是受到別人的輕視,可能出現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更愛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見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和面對外來文化的壓力有關。民族國家處於衰敗時期,以自己的文化認同為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民族,並將外來文化和國家存亡聯系起來,導致封閉排外。或者認為外來文化的任何優點,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備的,梁啟超所說的:「清季承學之士,喜言西學為中國所固有。」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而出現的產物。
第二種態度
第二種態度,是崇拜外來文化,認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這是過分崇洋。不少人盡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內心卻難免多少認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大段日子裡,中國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後,中華民族多少都存在這種心理。這充分表現在各種社會行為,學術行為,文化行為,和語言行為上。在中英雙語社會里,社會語言學者研究語碼轉換或語碼混用,都發現華人用中文時雜用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而說英語時雜用中文的,卻非常少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詞語之外,也和把說「英語」認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會階梯有關。
在這種心理的壓力下,主張各個領域里全盤西化,但對於傳統的價值根源卻也有人不能完全放棄,因此出現了民族主義情緒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特徵。但「拋棄黃土文化,接受藍色文化」的崇洋現象,卻是這個特徵里的主導,最為主要的傾向。
第三種態度
第三種態度,是以自己的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里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的文化性格也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當今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這種態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後,才有可能出現。當民族國家處於興盛時期,文化認同不僅強烈,而且也易於接受外來文化,從外來文化中吸收有益於自己發展的東西。這個時期的文化態度通常比較開放,寬容。
這是一個日趨多元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各種文化形態以及各種各樣的信息,都在改變著我們,不論是中國新生代,還是那些提議不能讓新生代姓「西」的人們。隨之而來的,這樣的現實格局也必將影響著我們的文化性格。我們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國人那樣閉關自守,妄自尊大,我們開始具有了睜眼看世界的能力,我們變得開放而包容,積極而正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應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絕不同於以往那種文化性格之所在。
傳統文化當然是不能丟棄的,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卻必然決定於,它能否與現代文化、現代文明相互交融。什麼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大約從一冊《增廣賢文》里就不難得到答案。但我總以為,面對一個日益開放的大世界,我們恰恰需要丟棄的是傳統文化中以中庸、封閉、內斂以及小富即安、無為而治為特質的民族性格。
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如何一古腦地回到傳統文化中去,這本身就忽視了文化應有的發展性。因此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意識相融合,培養一種真正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徵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與時俱進性,無此,難以代表最先近的生產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種「化」的能力,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化人為我,化外為內,化西為中。所以對於焦慮於姓「西」現象的人而言,換言之,對於中國未來文化性格的養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一種開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種「化」的機制,這種「化」,是一種拿來,但更有一種揚棄。如果沒有這一點,一味復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擋外來文化的進入,也不利於現代文化意識的生長。
我們曾經爭論過多年有關姓資姓社的問題,但這種爭論終於歷史性地統一到發展上來;我們又開始爭論起了姓中與姓西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樣的一種爭論同樣需要統一到發展上去。21世紀,中華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認為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中國的世紀。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華民族有可能重新審視外來文化,更客觀的對待、研究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為本,有信心地、客觀、包容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來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實自己,並不斷地揚棄本民族文化中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東西,將阻礙自己的發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不斷地融合汲取外來文化中先進的因素,才有助於自己文化的發展。

❾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議論文運用比喻論證

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需要取其精華。
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❿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作文600字

傳統文化·外來文化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當全球化給我們帶來不少便利與好處的同時,我們的文化也正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面對這樣的境況,我們應該何去何從?我想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將外來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我們的文化中,才是應對這種境況的最好方法。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萬戶搗衣聲」中的思念和牽掛,「遍插菜萸少一人」的哀傷,還有那「燈如晝」的元夜「花市」。此情此景在有些人的心中已淡化消逝了,在他們的生活中已沒有這些傳統節日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掛滿禮物的聖誕樹、一盒盒的巧克力、一束束玫瑰花……悲哉!他們是一群丟了根的人,當人們推翻帝國主義對我們的欺壓和奴役之後,他們卻心甘情願地拋棄自己的根,在精神上情感上接受奴役。面對外來文化的侵襲,這種全盤接受外來文化而拋棄傳統文化的做法是錯誤的,同時也是愚蠢的。龍應台曾說過「傳統不是懷舊的情緒,傳統是生存的必要。」是啊,一個沒有自己傳統的國家,一個沒有自身文化的民族,談何生存和發展?一味地拋棄傳統文化而接受外來文化只會落得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面對外來文化還有另一種態度,那就是抵制。清王朝曾經閉關鎖國,沉侵在地大物博的美夢中。當外國人用堅船炮利使清朝被迫打開大門時,自以為唯我獨尊的人們才發現與別人的差距有多遠。這種盲目的拒絕也是不可取的,兩種文化的相遇,雖然會經歷碰撞與磨擦,但也會擦出新的進步的事物,這樣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拒不接受外來文化只會讓傳統文化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積極將外來文化中好的精神融入傳統文化中才是應對文化沖擊的最好方法。香港、台灣、韓國、新加坡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近幾十年來四地的經濟飛迅發展,它們受到的文化沖擊也是相當巨大的,但每當傳統節日來臨時,四地的節日氣氛都十分濃重。香港和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它們都曾被外國佔領統治,在這種狀況下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非但沒有丟棄自己的傳統反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非但沒有丟失棄自己的傳統反而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發揚光大。為什麼生活在香港和台灣的人們能做到這點呢?我想他們是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包容了那些外來文化,留下外來文化的精華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既然在我們面前有這樣的實例,為什麼我們不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呢?事在人為,只有每個人都這樣去做,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這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而行。
讓我們正確對待文化沖擊,抓住這機會,揚帆遠行。
烹一桌「中西全席」
出入門庭若市的KFC,有人嘆:「中國市場都快被外國人占完了。」觀看著熱播的《人魚小姐》,有人想:「中國文化快失掉身份了。」眺望滿街的聖誕樹,滿牆的「Merry Chrratmas」,有人憤慨道:「應該把西方的文化趕出我們中華的國門!」
他們的憂慮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我卻這樣想像:如果KFC與古色古香的茶座並街而立,如果人魚小姐能與漢武大帝共舞,如果聖誕與春節共慶,讓一道香滑爽口、琳琅滿目的中西全席顯現世人眼前,那又該多好!
是的,中與西應攜手,而非為敵。
中國的今天,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正是這開放,讓我們民族塵封已久的身心有了享受異國情調的機會。於是,各國文化蜂擁而至。人們聽的是麥克·傑克遜,看的是《大長今》,過的是聖誕節。
有人駁斥現代人崇洋。可是,如果這「洋」是有益的,崇一崇又有何妨?在西方活潑歡快的曲調中,我們領略到了熱情與活力;在大長今那異域的古樸中,我們看到了賢淑與勤奮;在感恩節等西方節日中,我們明白了對父母的感恩……「洋」不是不能「崇」,而是要會「崇」。
當然,中華的傳統也要常存心中。五千年,一個無法想像的長度。五千年來,有秦皇的焚書坑儒,有漢武的罷黜百家,也有三國兩晉的血雨腥風,有五代十國的拼殺吞並,還有元、明、清幾世紀的民族統治,可是,中華文化仍舊是傳承了下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兼收並蓄,獨樹一幟……這些詞語對於中華那千年歷史中流傳下的精華恐怕還是太淺薄吧。
試問,這樣的文化,怎麼能夠忘懷?不錯,外國的文化有其優點,但是,在現代人追求外國的新潮時,也不能忘卻我們的根。休閑時,不妨靠上古樸的藤椅,放上一曲《小河流水》,讓充滿中國元素的水滋潤你的心田;不妨捧上一杯清茶,看那沸水中躍動茶葉,彷彿幾經風雨,幾世浮沉的中華;不妨抬頭仰望那輪明月,學那古人問青天或是想那祖母講過的故事……
牡丹能與鬱金香相得益彰,青松能與聖誕樹共同生長,仙鶴能與夜鶯共同歌唱。
中國與西方,何不攜手,烹一桌「中西全席」,把共同展現那文化的絕代風采!

閱讀全文

與應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微寫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