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當代社會的熱點。「學習文化的最好方式是體驗。要不斷地用新方式,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激起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這個過程一定是潛移默化的、漸進的。文化的事情要慢慢做,要踏實做。」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馮驥才對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生活相融的回答,引發了公眾共鳴。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然而,繼承傳統文化切不可操之過急。好粥當要耐心熬,繼承傳統文化,也需要「細火慢燉」,才能滋養民族精神。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要「細火慢燉」。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應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中的諸多方面不斷滲透。我們要把傳統文化的繼承、傳播作為一個長期的任務,讓傳統文化的教育成為人們的「日常課」。同時,繼承傳統文化,還需久久為功。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傳統文化不是一時的哄吵,而是需要持之以恆地鑽研,耐得住性子,涵養出內功。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個消化的過程,要「細火慢燉」。即使是好的食物,也需要消化才能成為人身體的養分。同樣,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需要在現代社會中不斷消化磨合,才能為現代社會提供養分。文化是流淌在每一個中國人體內的血液,它能夠紮根於現實生活,生長出新的枝丫。我們繼承傳統文化,不是為繼承而繼承。我們繼承傳統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吸收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分,與現代社會對接,為現代社會服務,從而實現傳統文化價值對現代人的價值轉化。如果對傳統文化不加消化地生搬硬套,恐怕只能成為有礙機體健康的累贅。
繼承傳統文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忌一陣風。文化尤其是精神文明的生成、發展和轉變,相比物質文明而言是一個緩慢且相對滯後的過程,有其自身的規律,更是急不得。要帶著著一顆細火慢燉的心,以日雕月琢的精神,用心煨成一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湯,滋養中華民族的心靈。
中國傳統文化,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統文化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為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為中國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為自己的優秀的傳統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㈡ 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目的影響
意義(影響):
1.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並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2.民族精神和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於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目的:
1.在各異質文明空前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個性的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文化。我國的傳統美德無論在哪個朝代都被統治階級強調,同時也被廣大人民所認可,因此我認為,要在大學中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我們是有優勢的,而現在首先就是要「固本」,即要倡導傳統文化及美德的教育。
2,我們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並且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質,尋找到本位。此外,面對現今如此紛雜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涌現,改革開放固然帶來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思想文化,同時也給國內外企圖破壞我國發展進程的勢力有可乘之機,而正處於世界觀形成期的青年人善於接受新文化,同時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錯誤的世界觀、方法論。
3,在教育中強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使學生們先做到內心世界的充實,有了民族底氣,有了文化底蘊,面對各種文化的滲透,才不會迷失方向,喪失中國人的本色。
這有兩個必要,第一,要培育民族精神,首先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民族的歷史,以及千年來的精神傳承。第二,中國傳統文化本身雖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為新文化,但其內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卻可以經過批判、改造、繼承、弘揚而再度成為新的民族精神的生長點。
一個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譽千年,在於它獨特而充滿魅力的文化。放眼河山,黃鶴樓依然聳立、紫禁城仍舊巍峨;長江水依然奔流到海、武昌魚仍是中華名菜;多一分細心和探究,可以在點點滴滴間漸漸還原歷史的足音,滕王閣的解說里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蓬勃氣勢、莫高窟的壁畫上既篆刻著一段歷史的奇絕工藝完美想像,也寫下了另一段歷史的落後與愚昧。
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一)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二)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三)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㈢ 我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何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㈣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意義
兼容並包的特點,具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靈,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和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1傳統文化傳承的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正因為有了傳統文化深入骨髓的引導,中華民族才能得以延續不衰。文化的教育,可以使新一代更加了解古代人民的而智慧,親切地體會文化的精美絕倫。教給他們典雅和處世之道。
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對國家的意義。千百年來的延續展現了傳統文化的時間魄力,而南北東西的豐滿則是其空間力量的最好見證。值得一提的還有享譽全球的研究孔學——紅學文化熱潮,中華傳統文化逐漸走進世界舞台。在治國理念方面,文化典籍中包含的治國治民思想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道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意義.dox》
下載本篇文章
㈤ 我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有何重要意義
您好,1、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2、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3、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㈥ 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
1、提升和擴大國家軟實力
文化交流是追求人類心靈和情感的認同,世界各國普遍重視通過文化交流來展示本國文化,提升和擴大國家軟實力。
2、鞏固新時代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國際地位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於交流的主體人,體現於交流的客體物,通過承載中華優秀文化的人和物,最大限度地彰顯中華文化的親和力,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認同,鞏固新時代中國文化價值體系的國際地位。
3、提高中國國際文化競爭力
文化貿易是最接地氣的文化交流,是通過國際慣例和市場規則實施的文化交流,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時效率更高。
中國國際文化競爭力和話語權需要佔有更多的國際文化市場份額,發展文化貿易恰恰是提升軟實力的現實手段和有效途徑,承接文化體制改革的溢出效應,並通過交易額、國際市場佔比等指標去體現和印證國家文化軟實力。
海外華文媒體是國際輿論界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希望海外華文媒體以客觀公正報道中國為己任,宣介祖國發展變化,展示祖國良好形象,團結凝聚更多華人華僑參與祖國建設。
希望更好地發揮文化使者作用,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介當代中國優秀作品,向世界展示獨具魅力的中國。
希望在國際社會廣泛宣傳中國抗戰,喚起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堅定不移捍衛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努力維護世界和平。
希望海內外華文媒體加強交流合作,走本土化發展之路,不斷拓展傳播范圍,共同開創全球華文媒體繁榮發展新局面。
㈦ 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意義
弘揚傳統文化有助於提升國民素質,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理念。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做人做事原則和精神文化資源,對提升國民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弘揚為人之道,提高人的品格。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於如何為人的優秀理念,強調人格在提高人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傳統文化歷來肯定人的人格尊嚴和道德價值,儒家思想強調人要有理想、有道德,如果國人的道德品格得到提高,嚴於律己,交通道路上的闖紅燈現象就會大量下降,也不會出現當下社會熱議的「扶不起」。崇高的品格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理念是提升國人品格的良葯,對當下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需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國人的品格。
弘揚愛國主義,增強國人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個人對他人的關懷和義務,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國人的價值觀逐漸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當下國人關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普遍追求個人利益,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愛國主義精神是傳統文化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強調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傳統文化中關於個人與國家的優秀理念,對於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加國人的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國人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了,就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代表著國家形象,做到嚴於律己,這無形之中就提高了國民整體素質。
弘揚和諧思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傳統優秀文化一直十分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當前社會出現了很多與自然發展相違背的現象,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正是恰當地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法,也是現代社會和諧思想的體現,天人合一思想是優秀傳統文化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原則。當下中國建設和諧社會、低碳型經濟與國人素質息息相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可以幫助國人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人的行為對自然發展的重要性,這樣他們就會自覺地規范約束自己,無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質。過度浪費資源危害環境的現象就會大幅減少,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
㈧ 傳承經典傳統文化的意義何在
傳承經典傳統文化的意義在於:
傳承中華民族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既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勤勞勇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是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牢牢記住: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數百年來的戰亂中,堅定信念、浴血奮戰、前赴後繼、寧死不屈,就是因為我們有積淀深厚的文化及其延伸出來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義。
中華文明是由五千年的民間文化中的精華所組成的。它不僅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弘揚,更需要子孫後代的傳承。請黨組織相信我,我有決心學好這些我們文化中的精髓,讓自己的頭腦被知識武裝。
(8)傳播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二、傳統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㈨ 闡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著博大精深、兼容並包的特點,具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魂靈,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和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㈩ 文化傳承的意義是什麼
文化傳承的意義是:
1、傳承我國民族文化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並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可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可以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從而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文化傳承的目的:
1、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並且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質,尋找到本位。
2、在教育中強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使學生們先做到內心世界的充實,有了民族底氣,有了文化底蘊,面對各種文化的滲透,才不會迷失方向,喪失中國人的本色。
3、在各異質文明空前沖突和融合的過程中,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個性的文化,也才是世界性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