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家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
我們中國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要讓孩子懂得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要培養他們的愛國情結,還要讓他們接觸中國很多傳統美德,傳統禮儀,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塑造好的氣質和品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所以沒有理由不了解一下祖國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繼承還要通過這些孩子們去完成所以不能間斷,要更好的傳承下去。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美德是每個中國公民應盡的義務,讓孩子從小就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利於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操,也可以在氣質上得到升華。
孩子的教育不需要太早也不需要太遲,到哪個階段接受哪一種教育,要想孩子成才那就要先學會做人,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全面發展。中國傳統教育涵蓋面比較廣,有聲樂禮儀還有忠孝美德,中國人有句古話叫「百姓孝為先」,中國人把孝看的很重,所以在孩子傳統教育上要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孝,以及尊老愛幼的美德。
對孩子進行傳統美德的教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直接跟孩子說一些傳統美德他們不一定能理解,如果用故事的形式跟他們講述,可能更容易接受一點。尤其是在每個中國傳統節日時候,可以用講故事的辦法告訴孩子節日的由來,比如說端午要吃粽子,就要講屈原的故事給他們聽,過年要放鞭炮等等這些習俗,都可以講給孩子聽,讓他們對中國的傳統多一點了解,因為這就是中國的特色。
還可以通過做游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們加強記憶,可以把中國的優良美德寫在卡片上,讓接到卡片的人讀出來或者表演出來,這樣能夠加強他們的記憶。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把優良美德傳承下來,我們就要從小給孩子灌輸傳統教育。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都要對中國傳統美德教育做一個了解,自己就要知道哪些是中國的傳統,有了老師和家長的言傳身教孩子學起來更容易,印象更深刻。
中國的歷史悠久,是我們一輩子都無法學習完的,所以就有了句「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一生都在學習,所以學習不分時間段,每個年齡的人都要學習,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
2. 如何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
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的技巧:
1、尊重幼兒學習特點,在玩中學習傳統游戲。我們在組織幼兒玩游戲時,要有意識地把民間游戲滲透在幼兒游戲中。如體育游戲時,我們可以和幼兒跳房子、跳飛機、丟手絹、吹泡泡、放風箏等游戲,使幼兒即體會到傳統游戲的快樂又豐富了運動技巧,有效地發揮了身體運動的潛能。
2、尊重幼兒的學習規律,在生活中學習傳統經典。吃飯前、午睡前、離園前等等時間也可以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如:猜謎游戲、手指游戲、說童謠《排排坐》《小黃狗》《顛倒歌》等;講童話傳說、美德故事《盤古開天闢地》《嫦娥奔月》《孔融讓梨》《葫蘆娃》《司馬光砸缸》等,使傳統文化漸漸影響著幼兒,陶冶著幼兒的情操。
3、尊重幼兒的學習過程,在探究體驗中學習民間工藝。中國傳統的民間工藝,反映了中華兒女的聰明才智,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民間藝人的慧心巧手,另世人驚嘆,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為了讓孩子了解、學習、傳承,這些傳統工藝,我們可根據孩子的興趣,有選擇地把這些工藝重現在幼兒的生活中。如:「民間剪紙」、「綉花」、「捏泥人」、「寫毛筆字」、「陶吧」、「畫中國畫」等活動區域,讓孩子通過多種材料、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我們引導孩子在探究中學習,引導孩子進一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美,體驗中國人的偉大智慧,從而為中華民族而自豪,為做中國人而自豪。在活動中也可學習與同伴合作的方法。
只有尊重孩子的學習特點,尊重孩子的個性,讓孩子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主動地探索、自主地學習、在互動中感知中國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傳統文化的精華,才能真正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培養出文明、儒雅、有個性、有創造力的孩子。
3. 如何將本地民間文化藝術融入幼兒園的藝術教育中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幼教工作者曾幾次提出重視民族文化,但由於存在諸多不足,我國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一直停滯不前,至今仍處於起步階段。比如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民間藝術教育。總的說來,在幼教界,民間藝術教育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現行的幼兒園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增加了一些關於優秀的民族故事、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內容,但這些研究往往偏重於單個的教育活動的開展,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也比較單一,忽視了環境教育和國外教育,於現在提倡的新的課程理念等存在一定的差距。結合地方飲食、傳統工藝,傳統音樂等的傳統文化,專門進行各個系列的主題活動。因為這些東西就在孩子們的身邊,所以他們容易接受也樂於接受。這樣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知識,開闊了幼兒的眼界,從中也培養了幼兒熱愛家鄉的情感。
概言之,我國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存在著一些偏差:
1、 沉湎於歷史,缺乏對當前民族文化的關注。有些教師簡單地將民族文化等同於傳統文化,將民族文化教育變成了歷史課。如用過多的時間來介紹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節日等的發展歷史,介紹的傑出人物多半是司馬光等歷史人物。歷史文化固然重要,但現代和當代文化也不容忽視。幼兒的心理活動具有現實性,他們把對當前事物的興趣強過對歷史事物的興趣。幼兒生活在現實之中,他們對現實社會中的民族文化接觸如此至多,我們為什麼非要舍今求古、舍近求遠呢?
2、 偏重知識,不注重精神內涵的把握。有些幼兒園的民族文化教育實際上是民族文化知識的灌輸,只是讓孩子掌握大量的民族文化知識和學習某些民間工藝,而注意讓孩子把握這些民族文化的特色和從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其實,民族文化知識和民間工藝只是民族文化的皮毛,而其深層次的價值追求、思想和行為方式才是民族文化的內核。當前,我們看到的所謂幼兒智力游戲大部分是知識游戲,如智力問答中,「我們國家有多少省市」,這是知識不是智力。
3、存在保守傾向。有的教師對本民族文化過分褒揚,沒有將本民族文化置於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綜合考慮、客觀評價,迴避本民族文化的缺陷。為什麼幼兒文學發展很遲呢?就是因為中國歷來的教育是以「教化」為特點,注重知識,不是以理解、承認、尊重兒童的心理特徵、精神個性和獨立人格為出發點,相反是犧牲兒童的獨立人格作為代價的。所有用來「家教」、「家規」的內容,全都是封建倫理那一套三綱五常和「詩書禮易」等儒家經典,所以,幼兒文學的發展才會如此緩慢。
4、 重模仿、繼承,忽視創新。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在組織民族文化教育活動時,機械地利用歷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講,按慣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幼兒園、其他教師的做法,根本不考慮本地的文化資源和幼兒園的實際條件,生搬硬套。其二是要求幼兒被動學習多,而讓幼兒主動創新少。有的教師只是讓幼兒背誦歷史材料,機械地麻煩現實生活中的默寫文化活動,學習民間藝術時一味追求「原汁原味」。之中過分讓幼兒遵循文化傳統而不注意創新的做法,必然扼殺幼兒的創造潛能,影響幼兒文化創新意識的萌發。
5、 缺乏長期、完整的計劃。不少幼兒園將民族文化教育單獨列為一項內容,使其游離於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其他課程,而不是把它滲透到各個教育活動和一日生活中。有的幼兒園則缺乏長遠目標,跟著浪頭趕,實行一陣風式的教育。比如某段時間社會在提倡民間藝術教育,如京劇,我們的國粹。於是,幼兒園就一時興起對幼兒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熏陶,但等這陣民間藝術教育風刮過之後,就不再實行或者漫漫淡忘了。
那麼,幼兒園的民主文化教育到底包括哪些內容呢?
1、 藝術類:包括神話、寓言、歌謠等文學藝術,剪紙、泥塑、國畫等美術藝術,京劇、民歌、秧歌舞等音樂舞蹈藝術;也包括當前適合幼兒年齡特徵的電影、電視節目,如影視劇《西遊記》、動畫片《小哪吒》、電視節目《大風車》等。
2、 節日類:包括我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等,和重大的國際性節日,如六一國際兒童節等。
3、 飲食類:接受東西方的飲食文化,中國南北飲食習慣以及當前健康的飲食趨向。如北方人的主食——小麥,南方人的主食——大米等。
4、 游戲與玩具類:包括中國的民間游戲與玩具、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以及當前流行的兒童文娛活動方式和最新的玩具。我國的傳統游戲源遠流長,傳統游戲是中華民族文化優秀傳統的組成部分,很具有民族特色。它的發生發展反映了一定階段的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面貌。有的游戲成了世界科技發展市場的一種先驅,例如風箏,最早的原始飛行器就是風箏了。中國在南北朝以前就有了風箏,唐代以後發展就更快了。七巧板被外國人稱為「機巧」的中國之謎,九連環被外國人稱為「Chinese Ring」(中國之環)。九連環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是玉琢的,到了明代由鐵絲代替,至少在16世紀已經流傳到歐洲。這些玩具都對世界科技發展有一定的先驅意義。傳統游戲大概分為十二大類,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一、角抵游戲(摔交、拔河)、二、斗戲(斗雞、鬥蟋蟀)、三、棋類游戲(圍棋)、四、射類游戲(彈工、射箭)、五、球類游戲(蹴鞠)、六、水戲、冰戲(游泳、釣魚)、七、養類(蟈蟈)、八、雜類游戲(踩高蹺、放風箏、盪鞦韆、玩陀螺、竹馬)、九、嬉戲類(捉迷藏、過家家)、十、手戲(捉中指、手影、手指畫人)、十一、吹戲(吹龍、吹肥皂泡)、十二、院戲(立雞毛撣、撈小尾巴魚、拍葉兒響、丟手絹、卷白菜、找朋友)。
幼兒園應如何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具體情況,選擇幼兒易於接受的民族文化內容、教法、教學途徑,來科學地實施幼兒民族文化教育呢?
1、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環境的創設和利用中
現代教育十分重視環境歸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並把環境創設看作教育教學和課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牆裝作為環境陳設的主要內容,能從情感情緒上帶給幼兒愉悅感。將民族文化內容滲透到牆飾中去,作為牆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擴大幼兒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使孩子們能從另外一個角度接觸和認識民族文化。如可設計製作以中國名勝古跡、京劇臉譜、祖國特產等為主題的牆飾。
2、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一日生活各環節中
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探索、交往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如中國有很多充滿濃郁風情的節日文化,每個節日的由來、慶祝的方式、風俗習慣等內容都可以引導幼兒認識。中秋節組織幼兒一起聽「嫦娥奔月」的故事,品嘗月餅。元宵節開展猜燈謎活動,大帶小做元宵、煮元宵,一起品嘗元宵等活動。通過為共同慶祝節日開展的一系列活動,真正讓幼兒領略到節日文化的魅力。
3、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社區活動中
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書,社會是一個大課堂。新《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我們應努力挖掘利用周圍環境中有利的教育資源,充實教育內容,拓寬教育途徑。如可以組織幼兒觀看地方戲,觀看地方運動會,了解運動項目,讓幼兒用耳朵、眼睛等感官感受濃郁的民族文化氣息,受到良好的熏陶。
4、 寓民族文化教育於親子活動中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我們應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我們首先可以通過幼兒園的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等活動,提高家長對民族文化教育的認識,讓家長明確民族文化教育的目標、內容,使他們積極配合幼兒園教育,並將、民族文化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每月發放一份家長月報,介紹幼兒園民族文化教育的實施情況,提出要求家長配合的工作以及注意事項,讓家長心裡有數。其次,我們可以開展介入式活動,邀請家長參與民族文化教育活動中來。我們可以要求家長讓他們利用假日機會帶孩子參觀、游覽,引導幼兒接觸更多的民族文化。在幼兒園開展教學活動時,如「美麗的絲綢」等,可以邀請家長來到課堂中參與活動,給幼兒展示各種絲製品,介紹各種有關的知識,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燦爛。
在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時,我們應該注意:
1、突出民族特性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成分,諸如上面提到的人本精神、樂道精神、和合精神、篤行剛健的精神、友好意識。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應充分展現這些民族精神,使之內化為幼兒的個性特徵。比如,前面提到的傳統體育類游戲,其實幼兒到現在還在玩。特別是在農村,還有各少數民族玩的游戲也有很多孩子玩。應該推薦、介紹有價值的兒童傳統游戲,比如風箏、智力七巧板、棋類、九連環等,廣為宣傳,演示給孩子們看,引導孩子去玩,繼承一些好的 游戲文化。當然第二個,我們也要對傳統游戲加以創新,使它蘊涵著更大的科技含量,能夠創造一些新的游戲。所以,幼兒園應該重視傳統游戲,以發展傳統游戲。因為它對孩子來獎,無論是開發智力,還是娛樂、強健體魄,都有著積極的意義。這么多年傳承下來為少年兒童喜愛,這裡面是有一定的文化的。
2、以古代今,求實創新
當代的民族文化比歷史上的民族文化更豐富多彩,進步昌明和鮮活可感,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涉及某些文化的淵源由來時,教師方可採取追憶歷史的方法。就是可向幼兒介紹中國當前的飲食、服裝和節日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趨勢等。涉及幼兒自身的文化,如兒童食品、服裝、玩具用品、游戲交往、文娛活動等,應將其作為重點及時給孩子,讓孩子共同品評,以提高孩子對兒童文化的辨別力,引導孩子的文化消費。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應以培養幼兒的文化創新意識和能力為目標,應務實,使之充滿時代感和生活氣息。每個生活在寧波的幼兒都知道靈橋、琴橋、江廈橋、甬江大橋等。老師就可以在主題活動中以「橋」為題展開探索,讓幼兒從身邊的令他們自豪的靈橋、琴橋、江廈橋、甬江大橋等說起,從而追憶我國造橋歷史,了解我國的橋文化,進而擴展到長城的認識等等。教師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
3、中外兼容、共生互動
有比較才會有鑒別,將民族文化同外來文化進行比較,知識讓幼兒把握本民族文化形成客觀、公正態度的有效方法。文化多元才會有主導的凸現,文化共生才會有綜合創新,文化互動才會有爭奇斗艷、競相發展的局面。因此,我們對外來文化要持包容的態度。在組織開展民族文化教育時,應適當光照外來文化,將其合理因素納入本民族文化之中。比土,「神州五號」載人飛船發射的成功震驚世界,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事跡把幼兒引如這一科學領域,並拓寬視野介紹美國、前蘇聯等發達國家的太空之旅,讓幼兒把握本民族文化特色,對本民族文化同外來文化進行比較,形成客觀、公正的態度。又如,研究外來「肯德基」、「麥當勞」的飲食同時交流中國的飲食,引導幼兒進行對比,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飲食文化。將民族文化置於絢麗多姿的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將我們社會中居主導地位的文化置於生生不息的大眾文化之中,幼兒民族文化才會顯得生動活潑,文化教育資源才不至於枯竭。
4、整體設計、綜合實施
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應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各教育活動領域中。在健康領域,可進行民族武術教育,也可對孩子進行飲食文化教育,介紹中國的筷子文化和西方的刀叉文化;在藝術領域,可對孩子進行民族音樂、舞蹈、繪畫、手工、雕塑、建築等綜合藝術教育;在科學領域,可向孩子介紹現代生活中的科技產品、民族品牌;在語言領域,可進行民族神話、寓言、歌謠等文學藝術教育。中國的古詩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疇,凝結前人對於人生、社會、自然萬物的文化現象,閃爍這中華民族的所特有的精神基因,任何一個人都會從中受益無窮;在社會領域,可進行社會風俗習慣、規章制度等方面的教育。
加強幼兒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我們必須加以重視。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從幼教開始著手,讓燦爛的中華文化長流不惜!
4. 我國的傳統文化應該怎麼樣繼承和發展傳播的途徑是什麼
最好是由民間藝人傳播,政府輔助政策。這樣繼承和發展問題都可以解決。
但你要看現在的社會,和錢搭不上邊的,都在慢慢滅絕。很多老師傅都找不到學生,自己的孩子也不願意繼承,然後就可能會失傳。民間工藝越來越和經濟掛鉤,有了市場,政府才關注,可是真正的民間藝術呢,政府不可能天天老看著這些民間藝術,它還要做別的事情。
總結一句話,現在的物慾橫流的社會,民間工藝正在消亡。
5. 如何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每一個民族的強大都離不開自己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確傳統文化是國民精神的一種體現。對於快速發展的我國社會來說,創新與繼承一樣是文化發展必須面對的任務。現在提出要重視傳統文化,不是要排斥外國的優秀文化。中西文化互有長短、各有特點,又具有共通性,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要以開放的心態處理好中西文化的關系。讓我們看看現在孩子們的生活吧。平時玩的最多的就是玩具,電腦游戲,或者上興趣班。所以孩子們對一些傳統的游戲根本就不知道。加上父母們的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較快,認為過不過傳統的節日也無所謂,導致孩子們對我國的傳統節日了解得少之又少。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吸取我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呢?怎樣才能讓幼兒對老一輩的生活有所體會,對我國革命先烈有所緬懷,對身邊的親人有所感恩,對國家有用。我們必須要重視對幼兒傳統文化的教育,決不能忽視傳統文化的教育。 第 一,利用經典滋潤孩子們的心。 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晨間、餐前的一些活動用誦讀的方式開展學習經典詩詞學習。適合幼兒的經典性文化讀物,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還有一些簡單的唐詩。不要以為孩子朗誦起來很枯燥,恰恰相反孩子們對這些朗朗上口的東西非常感興趣。在朗誦的過程中孩子們的讀音準確的語音,抑揚頓挫地去描述,童用、去想像在頭腦中產生的形象。。中國傳統文學教育是我國的優良傳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回吟』說明作品摸式的儲存和審美經驗的積累,對審美創作的重要性,早就被廣泛認可……今天我們仍然應該繼承,讓幼兒多一些祖國優美語言藝術的積淀,這對促進口語的發展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對促進左右腦功能的協調發展都極為有益 第 二,利用傳統的節日讓孩子們學會感恩。 我們都知道幼兒園、家庭、社區是幼兒發展中影響最大、最直接的環境。而家庭、幼兒園對幼兒的成長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幼兒教育必須從幼兒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所經歷的活動、承擔的角色以及建立的人際關系出發,協調相關力量,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我們充分發揮家長幼兒園的宣傳力度,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園地、宣傳欄、調查問卷、育兒知識問卷、園刊等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主要教育內容,即民俗節日教育內容,如:我國的傳統節日具體有哪些,在每個節日里我們希望讓孩子了解一些什麼內容,家長又可以在節日前後對幼兒做些什麼、說些什麼等等。 比如:在中秋節的時候我們請來了孩子的家長,在老師的帶動下孩子和家長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中秋節。雖然孩子們的年齡小但是通過這樣的親子活動讓孩子明白中秋節的意義,就是要家人團員。通過唱一唱、跳一跳、嘗一嘗的活動讓孩子們明白整個中秋節的過程。同時,在家園欄里我們張貼出孩子在家裡過節的情景。讓孩子在生活中去感受節日的氣氛。同時通過這些節日讓孩子學會關愛親人,學會感恩。 第 三,利用傳統的游戲給孩子帶來了快樂。 在過去,沒有電腦、沒有游戲機的時候,人們只能從身邊尋找一些游戲的工具,泥巴、石子、繩子成了孩子們游戲的中心。於是,便有了跳樓梯、滾鐵環、翻花繩等簡單、實用的游戲。隨著網路游戲等新奇玩意的出現,這些民間的傳統游戲漸漸被冷落了,只有那些年長者,才對它們記憶深刻。為了激起孩子對傳統游戲的興趣,我們幼兒園每次舉行親子運動會的時候,都會設立幾項傳統的游戲。比如:斗雞、拔河等。家長們在快樂的游戲中不知不覺的回到了難忘的童年,孩子們在觀看中看到了父母的孩童時代。這讓孩子們更深的了解了父母們的成長經歷,激發孩子想參加游戲的願望。我們幼兒園在晨間活動的時候也會開展一些傳統踢毽、跳格子、扔野鴨子等游戲,家長們在送孩子入園的時,家長們都忍不住來參加孩子的游戲,或者指導自己的孩子進行游戲。 傳統游戲的回歸,不但拉近了我們與孩子、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還能增強他們的協作精神和進取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強身健體。比如:大班組織孩子玩跳繩的時候,通過規則孩子們知道要堅持跳才能讓自己繼續游戲,如果有人違反的規則,自己就可以再跳一次來「救」他。每次獲得成功時孩子們都會歡呼擁抱。 傳統的游戲不僅僅只限於在幼兒園開展,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家園欄或者網頁指導什麼樣的年齡段可以開展什麼傳統游戲。比如:在中班的年齡段我們可以在家開展跳繩、踢毽、跳格子的活動。 總之,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歷史的文化古國。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都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揚。只有讓我們的教育從學前教育開始抓起才會讓孩子們了解我國的文化、了解歷史、了解中國;才能讓我們祖國的花朵更加茁壯成長,才能讓中國始終屹立在世界的巔峰。 (一)將國學內容放在幼兒園課程中 通過誦讀經典,對幼兒的語言和言語發展上起到一個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給孩子傳授《大學》《論語》《老子》《弟子規》等經典文化精髓,讓孩子在大腦發育最迅速的年齡階段,通過接觸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經典文化,開發其高度智力、培養其健全人格。 (二)將傳統游戲放在課程安排中 游戲是幼兒課程中的重要形式。近百年來,西方的游戲和玩具紛至沓來,傳統的游戲和玩具變成了「土玩藝」。但我國的傳統玩具游戲能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哲理性、道德性啟迪,如拼七巧板、下棋能夠訓練兒童的智力。猜謎、歌謠等游戲,使兒童在無形中受到知識的洗禮。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兒童勤勞、勇敢、堅定、吃苦的精神和品德。 (三)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結合 將老師和家長一起納入學習傳統文化的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示範作用和現實意義。部分家長可能會質疑:這些所謂的傳統文化是否對於當今的社會環境還適用?因此,只有當老師和家長都認可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積極意義,才能加入到幼兒的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開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講座,並邀請有經驗的幼兒教師或家長參加,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這種方法充分調動整個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學習,進而深刻地影響幼兒的品行和道德。 (四)重視示範性作用 現在很多家長都抱怨孩子不好管,老師也經常強調學生不好教。然而,這其中的過錯不完全在於學生,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論文聯盟Www.LWlm.com樣。中國古籍中保存著多種「幼儀…童子禮」之類的文獻,總的精神是教幼兒守禮,坐、立、行、跪、拜、起居、飲食等都有明確而具體的規范。因此,學校的老師、家庭的父母在這些方面都要起到帶頭示範的作用。比如老師可以跟孩子一起吃飯,這些生活習慣老師做到了,學生也就會慢慢學著做到。因為好善好德是人的本性,正如《三字經》上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
6. 如何給孩子講文化遺產
給孩子講文化遺產的方法:
1、守土有責,保護好遺產。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載體。
為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首先要保護好、管理好、解讀好文化遺產,其次要深入挖掘凝結在文化遺產中的文明底蘊,激活其內在生命力,融入當代生活。再次要講好遺產故事,傳承中華文明。
2、傳承文明,管理好遺產。
通過科學管理,讓文化遺產為當代社會服務,為現代生活服務,讓文化遺產不再陳舊、沉默、塵封,讓文化遺產在被關注、被觀賞、被分享中得到保護、詮釋和延續,發揮了文化遺產涵養文化、凝聚人心、傳承文明的作用。
3、講好故事,解讀好遺產。
文化遺產是文明的物證,是珍貴的記憶。為了講好故事,必須對文化遺產予以精準解讀。精準解讀的標准有三個:一是解讀出來的語言准確優美,二是解讀出來的文字富有思想性,三是解讀出來的故事有趣味。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財富。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
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
7. 青少年如何傳承與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五百字總結
讓人誤以為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不是「全球問題需要中國傳統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什麼叫「薰」呢,青少年也不是機器人,都有民間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需要成人世界的言傳身教,也不是「我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之類可以煽情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所以青少年的傳統文化繼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傳統文化不是葯丸子;日本改編的《三國志》和《水滸》,從漫畫到游戲,衍生產品在亞洲各地熱銷……正如教育專家所認為的,這充分說明青少年並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青少年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
這就是說,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建幾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背幾篇古經可以傳承的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務、「戲說風」等等,要考察一個社會青少年的文化傳承情況,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形成怎樣的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看,取材於《木蘭辭》的迪斯尼動畫電影《花木蘭》,全球票房超過1億美元?「帝王戲」,這個過程就是「薰」,否則,別指望青少年能怎麼尊重傳統。
看看我們的成人社會是如何看待傳統的。就說說建築吧,看看成人世界的傳統文化態度就可大致知道了,成人社會珍視傳統文化,不是「每一分鍾,從養生之道到人生態度,從宮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而中國的一些導演在拍著怎樣一些反映傳統文化的電視呢,而是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教育出了大問題。成人世界在傳統文化教育上的創新惰性,導致了文化傳承的裂痕,韓劇《大長今》在中國創下了令人咋舌的收視神話,《大長今》所以如此受中國觀眾的厚愛和追捧,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中國許多城市在建築文化上崇洋媚外,拆掉老城牆,毀掉四合院,用推土機鏟平國家級文物,樹立清一色兒的「歐陸風情」、「北歐印象」,最主要是其中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活著的傳統才有傳承的生命力、「辮子戲」,如果傳統在上代人身上已經死了,青少年就無從習承了;文化蘊含於日常情態中?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這是工具理性的態度。這樣的言傳身教能「薰」出什麼樣的傳統教育?
去年9月。成年世界缺乏健康的傳統文化認識,成人創造了怎樣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樣的文化教育。
也即,青少年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拍腦袋設立個什麼智能機制,傳統文化就能像營養品那樣灌進孩子的腦袋沉澱為他們的文化素養了
8.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務,拍腦袋設立個什麼智能機制,傳統文化就能像營養品那樣灌進孩子的腦袋沉澱為他們的文化素養了,這是工具理性的態度。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什麼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這個過程就是「薰」。傳統文化不是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機器人,所以青少年的傳統文化繼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
這就是說,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文化教育,不是建幾個傳統文化教育基地、背幾篇古經可以傳承的,不是「每一分鍾,都有民間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問題需要中國傳統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們走得再遠,也走不出媽媽的心」之類可以煽情的———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傳身教。活著的傳統才有傳承的生命力,如果傳統在上代人身上已經死了,青少年就無從習承了;文化蘊含於日常情態中,成人創造了怎樣的傳統文化學習環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樣的文化教育。
也即,要考察一個社會青少年的文化傳承情況,看看成人世界的傳統文化態度就可大致知道了,成人社會珍視傳統文化,青少年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否則,別指望青少年能怎麼尊重傳統。
看看我們的成人社會是如何看待傳統的。就說說建築吧,中國許多城市在建築文化上崇洋媚外,拆掉老城牆,毀掉四合院,用推土機鏟平國家級文物,樹立清一色兒的「歐陸風情」、「北歐印象」。這樣的言傳身教能「薰」出什麼樣的傳統教育?
去年9月,韓劇《大長今》在中國創下了令人咋舌的收視神話,《大長今》所以如此受中國觀眾的厚愛和追捧,最主要是其中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從養生之道到人生態度,從宮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而中國的一些導演在拍著怎樣一些反映傳統文化的電視呢?「帝王戲」、「辮子戲」、「戲說風」等等,讓人誤以為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成年世界缺乏健康的傳統文化認識,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形成怎樣的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看,取材於《木蘭辭》的迪斯尼動畫電影《花木蘭》,全球票房超過1億美元;日本改編的《三國志》和《水滸》,從漫畫到游戲,衍生產品在亞洲各地熱銷……正如教育專家所認為的,這充分說明青少年並不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不感興趣,而是社會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教育出了大問題。成人世界在傳統文化教育上的創新惰性,導致了文化傳承的裂痕,青少年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這大概是激勵青少年繼承傳統文化最好的「機制」,也是惟一的
就給你找了這么多,你再自己找找吧,不知道對不對你有用。
9. 你是如何引導自己的孩子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載體和環境,傳統文化離我們遠,主要因為古代建築和舊時東西越來越少,現代商業文化太過盛行,孩子們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和時間都不夠,造成了接觸少、認知少、理解少的現狀。讓孩子多接觸傳統文化,首先要從環境上改變,比如學校和家長多帶領孩子去博物館、古建築和聽國學講座。讓孩子對國學有個直觀的認識和印象。另外要有專業的學者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性發揚,形成文化學術氛圍,並且通過商業手段讓國學值錢,尊重國學人才。學校要形成國學熱的教學氛圍,多組織學術交流活動,培養孩子學國學的熱情和志向。
最後,學國學不能死學學死,要活學活用,要與時俱進,要去偽存真,這樣才能把國學學習好、發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