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口文體中心和新華路體育場哪個大
佔地面積上新華路體育場大,大大約一倍。
漢口文體中心(即武漢市漢口文化體育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隸屬江漢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是舉辦大型體育比賽、大型文藝演出和群眾文化體育及大型展會的場所。中心於2001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佔地面積71畝,可容納觀眾1萬餘人。體育場建有105m×68m標准自然草坪足球場、8道400m環形跑道;
新華路體育場:武漢的一座歷史悠久的綜合性球場,1955年4月,新華路體育場建成,其前身為漢口體育場。原是地皮大王劉歆生的私人花園里一塊健身的地盤。1954年在舊址動工修建(當時叫中南體育場)。整個工程投資345.9萬元,佔地135畝,建築面積16982平方米。這是50年代全國第一流的體育場。體育場為橢圓形建築,呈現前蘇聯式風格。內場地長軸200米,短軸144米,周圍400米田徑環形跑道10條,中間的足球場長105米,寬70米。
2. 北湖文化局宿舍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武漢北湖文化局宿舍
城市:武漢
樓盤位置:江漢-唐家墩-北湖街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27%,共0棟樓,停車位暫無數據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3. 武漢有幾個區武漢有幾個區哪個區最好
武漢有幾個區4. 武漢市文化局、武漢市文化文物稽查大隊、武漢市版權局三者有啥關系
1、武漢市文化局、武漢市新聞出版局和武漢市廣電局合並組建武漢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加掛武漢市版權局、武漢市文物局牌子,為武漢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分司原武漢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文物、版權的管理職能。
2、武漢市文化文物稽查大隊為該局的下屬事業單位。
希望能幫到你!
5. 武漢哪裡好玩
磨山那一帶的旅遊區都不錯,比如磨山、落雁島,落雁島上還有很多娛樂設施,還可以劃竹排呢
省博物館也值得去看看,現在已經免費了,不收門票。省博物館出來往右走,不遠就是聽濤景區,那裡的風景不錯,裡面有兒童樂園,適合孩子去的。
歸元寺去數羅漢,四川地震了,去歸元寺祈福一下吧。。
6. 武漢唱什麼戲
武漢市戲劇演藝歷史自明清始,清咸豐年間逐漸興旺,上世紀三十年代達到頂峰——當年,若是說到看戲,中國名列前茅城市有三個,這就是:北京、上海、漢口。1949年後,武漢市文化消費也曾經有過一段相當繁榮的時期,但是近數十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切都有了變化。
因為對於上述話題的興趣,這個周日,我和攝影胡西雷(我的弟弟)約好,對武漢市(漢口和武昌)我自小熟悉的幾家劇院,進行了一次走馬觀花地快速采訪。
上午10時,我們由武聖路上中山大道,往和平劇場門前匆匆經過,采訪後來通過電話進行。
和平劇場位於武聖路家樂福超市中山大道一側,由小街進去入劇場大門,有媒體稱為「漢口中山大道八大戲園」僅存之所,此說法雖欠落實,但也確屬所存不多的老劇院之一。
和平劇院,曾為武漢市豫劇團專有演出場地,數十年前,我曾經來此觀看過現代豫劇《南海長城》。文革後,豫劇團撤消,劇場保存,數十年中,於艱難世事中勉力維持經營。
目前,劇院以接納民間劇社的楚劇演出為主,為了滿足本市(尤其是緊鄰漢正街的這一地區)一部分年老市民的傳統喜好。曾經,八十高齡的楚劇名角熊劍嘯也來此作精華劇目《葛麻》的「示範演出」,受到觀眾與楚劇弟子的熱烈歡迎。
上午11時,摩托分開人流,駛入漢口六渡橋清芬路小商品市場一條街,費了一些力氣我們才找著了當年聞名武漢三鎮的漢劇演出場所——清芬劇場,現更名為「清芬娛樂廳」(如圖)。
清芬劇場是漢口最老的戲園子之一,初建於1913年,最早名「丹桂大舞台」,後改為「美成大戲院」,演出以漢劇為主,也演京劇和楚劇。當年有漢劇名伶余洪元、周天棟、楚劇名角陶古鵬、余洪奎曾經在此登台獻藝。「1947年,棟聯漢劇團仿效上海,設布景房,上演了機關布景連台本戲,如 《岳飛》、《張汶祥刺馬》、《血滴子》和《火燒紅蓮 寺》等劇,觀眾如潮,場場爆滿。」
1949年後,「清芬」為武漢市漢劇團(後為「武漢市漢劇院」)的專用演出場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有政府的扶植,有老一輩藝人的支撐,漢劇表演藝術大放異彩,著名漢劇表演藝術家吳天保、陳伯華、李羅克在此地的演出堪稱是「風華絕代、盛極一時」。
當年的景象如雲煙盡散,清芬劇場消失得僅存一個「娛樂廳」的名號。劇場的一樓改為經營五金的商埠,二樓的一部分為堆貨的倉庫,另一個上了鎖的房間掛牌為「娛樂歌舞廳」,估計到晚間才有演出。
攝影上樓拍照時引起「清芬娛樂廳」工作人員的猜疑,不但搶去數碼相機反復檢查,後因沒發現有膠卷,遂將相機歸還。同時厲聲質詢來者何人,受何派遣?似有諸多謹慎小心之處。也許,對於清芬劇場的今天的淪落,連他們自己也感愧疚。
中午12時,由清芬路走出至民生路,右轉上中山大道前行,迎面矗立著聞名全國的老漢口娛樂大世界——民眾樂園,漢口老一輩人稱為「新市場」,其實它有很多名稱——建於1918年,最先名「漢口新市場」,1926年改名「中央人民俱樂部」,1927年為「血花世界」,1928年為「漢口民眾樂園」……如此反反復復,於1945年定名「民眾樂園」,至今(如圖)。
漢口民眾樂園,各種戲劇曲藝雜耍游藝的綜合娛樂場所,佔地面積1.22平方米,最多時可容納3000人,規模僅次於上海「大世界」——「演出期間,觀眾踴躍異常,不僅座無虛席,而且站立者踵趾相接,幾無隙地」——建在園內的「江夏劇院」,舊名「新市場大舞台」,以上演京劇為主,曾經有全國各地的京昆及本地地方戲的名角來此獻藝。1949年後為武漢市京劇團的專設演出場地,僅在民眾樂園培養出來的漢地京劇名角有郭玉昆、關鷫鸘、關正明、王婉華、李薔華等。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北京京劇團來此演出《百歲掛帥》,當時漢口掀起一股爭相觀摩「楊門女將」的民眾熱潮。
如今,民眾樂園修葺得煥然一新(由圖片可見),奶黃色的外牆和奶白色的窗框、門框、立柱、雕花相映奪目——一道華麗而厚重的風景屏,永遠屹立在中山大道街邊——只是,如今來這里逛商店的人遠比觀影劇的人要多——當年老漢口戲劇百業花團錦簇般的繁華早成歷史陳跡。
走出民眾樂園臨街邊的那一個拱券側門,前行左拐即漢口前進四路路口,朝里走,不多遠,街邊是當年與清芬劇場齊名的楚風劇院,曾經是武漢市楚劇團專用演出場地,文革期間一度改名「長征劇院」,後復改回。前十多年,劇業蕭條,劇院改為影院,經營數年後受到周邊高檔現代的影院的票房沖擊而倒閉,以至於今天我們所見這一派凄涼破敗的景象(如圖):劇院一層現為舊電器商場,二層設有一個迪廳;最邊的門面辟了一間網吧,算是還掛著「楚風」這個名字。
「楚風」,1916年建成至今八十八年,晚於「清芬」三年。原名「長樂戲院」,演出漢劇和楚劇。1936年,十八歲的陳伯華在此登台首演漢戲《霸王別姬》。1949年後,「長樂」更名為「楚風」,輪番上演新舊戲文,日日有名角登台獻藝,如楚劇藝術家沈雲陔、關嘯斌(男旦),熊劍嘯、楊少華(丑角)等。
前數十年,劇院在中山大道街邊設售票廳,在前進四路此處為演出場——地屬六渡橋鬧市區,也是武漢市平民聚集區,喜愛楚劇者多不勝數,開戲時常至街道擁塞,車輛不能成行。當年盛況,如今已成追憶。曾經我父親於落泊時被分配到武漢市楚劇團擔任編劇,那是文革後期,所以我有機會常來這里觀看剛剛獲准出演的新編楚戲或是傳統楚戲,當時,幾位著名藝術家尚健在,曾經立在那一方戲台之下,仰看這由民間俚俗茶戲演變而來的荊楚鄉土特色的聲腔歌舞,至今想起,別有一番說不出的感嘆。
沿中山大道,下行,過「五芳齋」餐廳,右轉,入蘭陵路口,尋找記憶中的中南劇院不見。問周圍的居民,原來,街邊一圈圍牆內的一片荒廢建築工地就是(如圖)。記得年少時我經常來這里觀看話劇和歌舞,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蘇聯紅旗歌舞團來漢歌舞表演;另一次是八十年代末中國首映美國電影《羅馬假日》。
中南劇院:位於漢口蘭陵路與中山大道相交的街邊,屬舊俄租界,曾經是一幢巴洛克式建築物,外牆有雕花和花飾,數級石階上去步入羅馬立柱的門廳,內部結構依照西方歌劇院模式,只是格局要小得多。1949年後,曾為武漢市話劇歌舞劇重要演出場所之一,尤其是在武漢劇院未建成之前。及至之後,它仍然以其華麗的劇場空間以及優雅的人文格調吸引著市區一部分崇尚高雅娛樂的知識分子型消費群體。
1996年,劇場被拆除,准備按原貌施工,因為與相鄰一所中學的一場官司懸而未決,被迫停止工程已近十年。
走到圍牆里邊,站在地下構築剛待完工即遭廢棄的中南劇院舊址,只見地下室部分臭水四溢,地面施工現場亂石堆積——昔日歌舞弦管繁華之地,如今老鼠蚊蠅孽生之所——《紅樓夢》里有「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的句子,那還是古典的浪漫主義,工業社會中的荒涼廢棄之景,自然是農業時代文人不能想像得到的。
中山大道,往大智門火車站方向,上車站路,右轉,入天聲街,即「天聲市場」。穿過兩邊的菜攤子、肉案子,行幾步路,便至赫赫有名的越劇演出中心「天聲劇場」,現在已改為一間餐飲娛樂室(如圖)。
「天聲劇場」建於1918年,先名「天聲大戲院」,當年來此演出的有京劇名角黃桂秋,評劇名角芙蓉花、喜彩霞、白玉霜,越劇名角筱靈鳳、黃笑笑、玉牡丹、戴忠耀等。1949年後,武漢市成立越劇團,邀請江浙知名藝人來漢定居,從此,天聲劇院的越劇演出便聚集起漢口老租界區一批江浙籍市民,形成固定觀眾群體,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天聲劇場越劇表演的鼎盛時期。
站在人語嘈雜、環境污穢的小街上,從昔日劇場大門朝里望去,依稀可見那一間小小舞台,想像饕餮間隙之中台上的爛俗歌舞——這里曾經上演過越劇精典劇目《紅樓夢》、《情探》、《小忽雷》的地方,想起當年武漢市越劇團眾位姐妹花傾情演出,不知癲狂了多少戲迷。金雅樓、金月樓、金梅樓、玉牡丹、華姿……一串串香艷柔婉的名字—— 如花的美眷抵不過似水的流年,撫今追昔,令人嗟嘆。
漢口友益街上的人民劇院,距離天聲劇場只有數百米之遙,兩家劇院的命運天差地隔不同——1999年,武漢市有關方面投資近千萬元對劇院進行整體裝修,2003年冬開業唱戲,重拾舊漢口「戲窩子」的風流蘊藉。
劇院建於1914年,初名「大舞台」,1917年更名為「共和昇平樓」,1933年又更名為「明記大舞台」,民間仍俗稱「漢口大舞台」——中國傳統戲樓的建築特色,及至上世紀中後期,半圓形高下兩層觀眾席仍然為長條式木質靠背椅,其風格樸拙風雅,為武漢獨家。
二十世紀上半葉,來此獻藝國內名角多不勝數,其中最為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有梅蘭芳、周信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馬連良、譚富英、李萬春、蓋叫天、姜妙香等。1951年,梅蘭芳又一次乘火車抵漢,當晚,在人民劇院演出著名京劇摺子戲《貴妃醉酒》。
記得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陪同母親,乘一輛三輪車,由循禮門翻鐵路來這里觀看北京京劇三團楊秋玲一行的精湛表演。
友益街右轉至寬闊的京漢大道,摩托車疾馳至解放大道上的武漢劇院(如圖)。
武漢劇院有近1000個座位,建成於1959年,為武漢市當年最大一座現代化的演劇場,蘇聯專家設計,於蘇俄模式的「歐洲新古典」建築大格局中,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細節:六根華表型立柱(改良羅馬立柱)支撐起高而闊的門廊,門廊上方露台狀廊頂塑有六隻中國宮燈型柱欄——遠遠望去,灰色方正的房體在大片綠地上氣派地聳立著——當年,我的家與武漢劇院僅一街之隔,這里是我兒時天天玩耍的地方。
劇院自建成之日始,一直用於話劇、歌劇以及各類形式的文藝演出,同時,也是武漢市重大會議活動的重要場所。(因為家離這兒太近)數十年中,僅我在這里觀賞過的演出就有:吳杏華主演的歌劇《劉三姐》(武漢歌舞劇院)、李默然主演的話劇《第二個春天》(遼寧省人民藝術劇院)、馬弈主演的話劇《克林姆林宮的鍾聲》(武漢話劇院)、話劇《兵臨城下》(沈陽話劇團)、越劇《沈清傳》(杭州越劇團)、大型歌舞《東方紅》(武漢地區文藝團體)等。
1992年,劇院主體建築重新修整,背面開大門,擴展擴建周邊綠化廣場,與京漢大道相連通——類似的「宮殿園林式」的劇場建築,在寸土寸金的現代都市裡已經不屬多見。
近黃昏時,我們趕到武昌閱馬場,新建成的湖北劇院在西斜的太陽光里散發出淡淡的銀質的光澤,一座被稱為「有著中南地區最先進設施」的大劇院,透明的玻璃體建築,它的建成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時代的新生,中國傳統戲劇的沒落和現時代的娛樂演藝的興起——雖然它的興盛和我的生活似乎相隔得很遠(我已經到了再也懶得走進劇院的年齡)——依稀記起,當年,當它還是一所很老的老劇院的時候,有一天夜晚,我從漢口搭公汽過江,來到這里觀看了由湖北歌劇團演出的著名歌劇《洪湖赤衛隊》——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由湖北劇院側翼上彭劉楊路,然後經解放路,轉大成路右拐直角走進首義公園路(這是一條死路,前面無路可走),仰面蛇山山坡上,隔長江大橋與黃鶴樓背向而立的這一幢中西混合式建築物便是曾經有點名氣的黃鶴樓劇場,現在名「楚游宮」——一個太俗爛的名字。
走近前去,依山勢修築的石階上有三隻野狗在爭斗玩鬧,石階端處,大門鐵鎖緊鎖,偌大的一幢建築物,寂無人聲,寂無人跡,入冬後的蛇山,山坡上荒草叢生,山坡下,行人稀少的路邊有幾位老者閑坐。老人說到:自從黃鶴樓劇場改名為 「楚游宮」(即所謂的「餐飲娛樂場館」)後,長年未見其經營起色,之所以管理者已經放棄此處的生意往別處去發展了——「早就關門不做了!」老人大聲說。
黃鶴樓劇場:初名「共和大舞台」,1950更名「湖北地方劇場」,1956年更名「黃鶴樓劇場」。1924年,劇場建成之時,此地未建長江大橋,蛇山腳下本是商業集貿繁華之地,劇院當年的風光自不消細說。大橋建起,天塹變通途,車輛行人從此由江上過往,長江大橋引橋由黃鶴樓劇場背面經過一直延伸到武昌閱馬場才止住,三鎮之間過往的公車多半不在引橋上停站下人,如果有人想去劇場看戲,非得由我上述的行走路徑,即從閱馬場轉彭劉楊路,繞一個大大的圈子才成,自然交通十分不便——這就是黃鶴樓劇場垮掉的原因:數十年間的時過境遷,將通衢之市演變為「末路窮途」,自古商貿興隆起始於水陸路徑,也就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意思。
今天,在長江江邊,蛇山山坡上,老劇場頹廢了它滄桑的容顏——看「關河冷落、殘照當樓」,眼前風物,宛如古畫——我們轉身,背對了它,乘摩托穿街出巷,朝熱鬧喧嘩的市中心飛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