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說曲靖是全國十佳居住城市之一
曲靖,雲南省第二大城市,全國最大的優質煙葉基地,全國十佳衛生城市,全國十大適合人類居住城市.
曲靖,四面環山,珠江源頭.
曲靖人,說曲靖話,做曲靖事.
據歷史考證,曲靖在古代曾是雲南的政治經濟中心.曲靖話乃雲南的"官話".所以沒有昆明話的捲舌,沒有紅河話的語調.曲靖人很能吃苦,所以不管是做苦力的民工,還是發大財的老闆,在雲南范圍內,都以曲靖人居多.
曲靖人的性格不溫不火,但如果被欺負,曲靖人絕對會反抗,曲靖人沒有雲南其他少數民族的熱情,不喜歡矯揉造作.
曲靖的文化底蘊算不上豐厚,但有諸葛亮七擒夢霍為鑒,更有深邃的爨文化為驕傲.
曲靖的紅土地能種植出優質的馬鈴薯,更有優質的煙葉.不得不說,煙草業支撐了曲靖的經濟.
所以在這片土地上的曲靖人,性格里永遠透著中庸.因為曲靖人沒有什麼可炫耀的資本,也沒有什麼自卑的條件.
曲靖前幾年想以旅遊業為突破口發展,但在雲南這個地方,"珠江源"這個曲靖唯一的賣點顯得是那麼可憐.所以曲靖的領導痛定思痛,決定發展工業,因為我們有富源的煤礦和羅平的水庫.於是,昆明的大批工廠搬遷,鐵路專線即將修通,高速路改擴建工程也即將完畢.
曲靖人應該算得上聰明,因為最近幾年雲南得高考狀元總在曲靖.曲靖人也應該算得上有本事,因為雖然比不上四川人,但雲南和全國各地均有曲靖人的足跡.
曲靖人喜歡闖,但又不太喜歡出去太遠.所以昆明成了曲靖人的根據地,本人就讀的學校,大股東是曲靖人,而且學校里大部分生意被曲靖人壟斷.班主任是曲靖人,刑法老師也是曲靖人.曲靖人很喜歡昆明,沒有曲靖人,不敢想像昆明會是什麼樣子.
最厲害的曲靖人不在昆明,他們在全國著名的大城市.所以你在那邊遇到一個很有身份的曲靖人,不要驚訝,這是通過他們努力得來的.
曲靖人在昆明寫著一個"大"字,這個大字還將繼續,寫向全中國,寫向全世界.而且是越寫越大.
忽略曲靖,後果很嚴重.
曲靖萬歲!!!
文章引用自:
評論(1) 引用 閱讀(3) 圈子 編輯 列印 有獎舉報
『貳』 爨文化的介紹
爨[cuàn]文化是指分布在中國雲南曲靖陸良地區自東晉經南北朝至唐天寶七年,爨氏統治南中地區長達400餘年間所造就的歷史文明。
『叄』 曲靖作為雲南十二五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在交通方面有什麼優勢
曲靖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東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毗鄰,南與文山州、紅河州接壤,西與昆明市、東川市連接,北靠昭通地區和貴州畢節地區,是邊疆中的內地。素有「滇黔鎖鑰」、「雲南咽喉」之稱的曲靖,距省會昆明市135公里,地區面積33,821平方公里,地形地貌多樣,民族風情各異。來這里可領略到彝、壯、苗、瑤等各民族獨特的語言、服裝、風俗和信仰。曲靖還是古代爨(cuan)文化的發祥地,主要風景名勝有珠江源、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大理三十七部會盟碑、千佛塔及羅平多依河、九龍瀑布群、魯布革風景區等。
雲南第二大城市——曲靖市,位於雲南省東部。曲靖市是中國第三大江、南方第一大江——珠江的發源地,因此也被稱為珠江源頭第一城。 曲靖市地跨東經102°42』—104°50』,北緯24°19』—27°03』之間。東與貴州、廣西毗鄰,西與省會昆明接壤,南連文山、紅河,北與昭通、貴州畢節相連,是雲南連接內地的重要陸路通道,素有「滇黔鎖鑰」、「入滇門戶」、「雲南咽喉」之稱。曲靖是雲南第二大城市,也是雲南第二大經濟體,雲南重要的工商業城市。曲靖現今面積:面積28904平方公里,人口:人口587.5萬(07年)。下轄一區一市七縣,分別是:麒麟區、沾益縣 、宣威市 、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馬龍縣、師宗縣、陸良縣。這里地形地貌多樣,民族風情各異。來這里可領略到彝、壯、苗、瑤等各民族獨特的語言、服裝、風俗和信仰。 曲靖是我國南方第一大河——珠江的發源地,曲靖也因此得別名——珠江源頭第一城。明代徐霞客曾遍踏滇東大地,寫下了《盤江考》一文,探明珠江源就在曲靖市沾益縣的馬雄山,並盛贊了馬雄山「一水滴三江」的地理奇觀。曲靖市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曲靖交通快捷,通迅方便。雲南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條鐵路,第一條電氣化鐵路,第一條城際列車線路都誕生於曲靖。曲靖西距省會昆明135km,距昆明新機場僅有80多公里,未來時速350KM的滬昆高鐵也將經過曲靖。全市境內有貴昆、南昆,內昆等鐵路干支線穿境而過,全市除了會澤一個縣外,均有鐵路通過(會澤鐵路也在規劃中)。 曲靖在歷史上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秦漢「五尺道」是最早開辟出的雲南「內引外聯」之通道。西漢五朝時期己在曲靖設置味縣。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在曲靖會盟設建寧郡。西晉王朝設寧州,曲靖成為全國19州之一。之後500年曲靖一直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夜曲靖
曲靖市內地形多由山地、丘陵和盆地等組成,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為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5°,極端最高氣溫35.7度,極端最低氣溫一16.2度,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19.7度,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6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現居住著漢族、彝族、回族、壯族、布依族、苗族、瑤族、水族等各族人民,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4萬人。境內有烏蒙、梁王兩大山系。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牛欄河、黃泥河等,分屬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曲靖境內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己探明礦產資源有30種,煤、鐵、磷、鋁、鉛、鋅、硫等儲量在全省位居前列,其中,煤炭品種齊全,品質優良,探明可開採的近百億噸,佔全省儲量1/3,原煤,焦煤產量均佔全省40%以上,境內還有全省最大的硅藻土、硫鐵礦等礦床及遍布地下的優質礦泉、溫泉和熱泉,開發利用極為方便。有國家級和省級保護植物和國家珍稀動物各30餘種。屬國家和省級保護植物有樹蕨、野茶花、木蘭、辣子樹等37種。列為國家珍稀保護動物的有大靈貓、獼猴、水獺、黑熊、金貓、豹、斑羚、黑頸鶴等30種。人均水資源佔有量高於全國水平,水能資源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 曲靖人文古跡眾多,自然景觀幽美,民風古樸。這里是著名的爨文化發祥地,中國第一批11塊重點文物保護碑文就有三塊在曲靖市。其中,爨龍顏碑、爨寶子碑以其極高的書藝價值及史料價值而被世人推崇,被譽為「南碑瑰寶」、「神品第一」,在中國書法上史上有被康有為譽為「正書古石第一」;曲靖有戰國至元明時期的龐大罕見的珠街八塔台古墓群,秦修「五尺道」、「七擒孟獲」,有被稱為「雲南第二奇觀」的地下藝術宮殿——天生洞;有美絕人寰的羅平風景區——九
龍瀑布群、美麗的多依河、有「小三峽」之稱的魯布革峽谷;有地理奇觀壯、秀、幽、絕的陸良彩色沙林;有被徐霞客稱為「秀拔為此中之冠」的翠峰山、廖廓山、郎目山…… 曲靖隸屬的滇東北部群峰聳立,峽谷深陷。烏蒙山巔,雲遮霧障,神秘莫測,山腰綠草如茵,牛羊成群,宛如置身「香格里拉」迪慶高原一般。當年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曾兩度過曲靖,嚇得老蔣「棄甲丟煙槍」,連忙調兵保昆明,毛澤東在這里寫下了「烏蒙磅礴走泥丸」的千古絕唱。在市郊的關下村,建有紀念紅軍兩過曲靖的紅軍紀念塔。
編輯本段曲靖交通
電氣化鐵路
全市境內鐵路總里程597.9公里,貴昆、南昆兩條電氣化鐵路穿過全市1區市6縣,連接全國主要中心城市。設55個車站,19個大型貨場。目前在建的昆(明)沾(益)鐵路復線,建設中的滬昆高速鐵路曲靖段,將進一步提升鐵路運力,為曲靖的社會經濟發展助力。
高速公路
目前,曲靖境內已形成以曲靖城區為中樞,以崑曲、曲陸、曲勝三 條高速公路和天宣一級公路、嵩待高速為龍頭,以國道213、320、324、326和省道公路為骨架,以水路運輸為補充的交通運輸網。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2.56萬公里。324國道改造,曲靖嵩(明)高速擴建昭(通)待(補)高速開工,將使曲靖物流速度進一步加快。
國際機場
新昆明國際機場選址在小哨,距曲靖城區80公里,有高速公路相通,將為昆(明)——曲(靖)經濟帶的建立和曲靖經濟的加速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水力資源
曲靖市地域廣闊,資源豐富,是一塊具有廣闊開發前景的資源寶地。境內江河縱橫,南盤江、北盤江、珠江源牛欄江、小江等河流分屬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06.28萬千瓦,可開發300.31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煤、鉛、鋅、鐵、磷、重晶石、螢石等礦分布,其中以煤、鉛、鋅為主。煤炭資源遠景儲量達276億噸,佔全省總量的52%,煉焦煤約佔全省的96.5%;富源縣老廠優質無煙煤礦區被稱為「中國江南第一大煤田。鉛鋅及稀有金屬保有量360萬噸,遠景儲量800萬噸,居雲南第二位;磷預測儲量63億噸,探明儲量10億噸,居雲南第二位;硫鐵儲量佔全省的80%」;天然氣探明儲量達4億噸以上,佔全省的4/5。
生物資源
境內生物資源多樣,有3955種種子植物,約佔全省種子植物的1/3,有使用植物178種,葯用植物973種,工業用植物236種,花卉及觀賞植物285種,其中國家保護植物31種,另有竹蓀、雞樅、牛肝菌等數十種食用菌。同時,曲靖獨特的氣候環境繁衍了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
編輯本段曲靖旅遊
曲靖是古代爨(cuan)文化的發祥地,主要風景名勝有珠江源、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大理三十七部會盟碑、千佛塔及羅平多依河、九龍瀑布群、魯布革風景區等。 曲靖市會澤縣大海草山
曲靖秀麗的風光和厚實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在全國旅遊資源6大類型中,曲靖基本都具備,74種基本類型中曲靖有50種,佔67%。
自然
曲靖有雄奇的山,烏蒙山、馬雄山、十八連山、香爐山、翠峰山、朗目山、山山有奇麗;曲靖有秀美的水,南盤江、牛欄江,多依河、宛若玉帶;還有羅平30萬畝油菜花海、魯布革峽谷風光、九龍瀑布群、沾益花山湖、珠江源、陸良彩色沙林、馬龍馬過河、五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會澤萬畝草山和歷史文化名城等令人神往的美妙景觀。 曲靖市沾益縣海峰濕地
節日
曲靖市內每年舉辦羅平油菜花旅遊節、陸良大型國際沙雕節、沾益珠江源旅遊節、麒麟文化風情旅遊節、宣威火腿文化美食節、會澤大海草山節、師宗菌子山旅遊節等。這些大型節慶活動異彩紛呈,吸引著大量中外遊客。
民族
此外,曲靖還有迷人的民族風情,市境內居住著漢、彝、回、苗、壯、布依、瑤、水等8個主體民族,占人口總數7.8%的七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服裝、風俗和信仰。布依族的三月三、彝族火把節、回族開齋 曲靖市羅平縣油菜花海
節、苗族花山節等傳統節慶活動,以及耍龍燈、舞獅、踩高蹺、劃旱船、染花飯、打水槍、搶花炮等節日。可謂千姿百態,使人流連忘返。
其他
曲靖的城市風姿卓然,街道綠樹成蔭。曲靖城以其別具風格的城市雕塑獨顯特色,目前已經落成的城市雕塑達十餘處之多,散見於各個單位庭院的雕塑小品不計其數。作為曲靖城標的《麒麟仙子》以及《徐霞客》、《阿詩瑪》、《耕耘》、《魚的故鄉》、《諸葛亮與孟獲》(浮雕)等取材於曲靖歷史文化的雕塑,不僅為了美化城市發揮了作用,而且鼓舞著曲靖人民不解努力,不斷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曲靖的還擁有河濱公園,龍潭公園,麒麟公園,寥廓公園等數量眾多的城市公園,為市民及外來遊客提供了許多放鬆休閑的好去處。
編輯本段曲靖主要旅遊景點概覽
九龍瀑布 ·羅平多依河 (國家AAAA級風景區)·陸良彩色沙林(國家AAAA級風景區) ·羅平油菜花海 ·翠峰山 ·魯布革小三峽 ·珠江源 ·菌子山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寥廓山森林公園 ·宣威東山·爨寶子碑 ·會澤以禮河 ·麒麟公園 ·天生洞 ·曲靖師范學院 ·九龍瀑布 ·羅平多依河 ·陸良彩色沙林·龍潭公園
編輯本段城市發展
2005、2006,2008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十佳宜居城市;2006年榮獲中國走向世界——中小城市成就獎,名列第六;連續數年GDP排名全省第二,並且保持高速增長。 2009年,曲靖入選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城市發展代表」 2000年,曲靖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總面積由1983年的5.5平方公里發展到2000年2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8萬人增加到了28.2萬人,跨入了中等城市行列。 2002年,曲靖市城市建設力度加大,城市化水平由1997年的18.4%提高到2002年的22.4%,增長4個百分點。主城建成區面積達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33萬人,人均居住面積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曲靖全景
2006年,曲靖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32.2平方公里,城鎮人口38.07萬人,城鎮化率為55.8%,分別比2000年增加8.7平方公里、13.97萬人、16.8個百分點。 2007年,中心城區麒麟城區建成面積34.2平方公里,比10年前擴大了12.2平方公里,人口近40萬,GDP總額657億。 2009年,曲靖中心城區麒麟區面積5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43萬,常住人口超過55萬。 2010年, 靖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78平方公里(含沾益縣14平方公里),經國家住建部批准曲靖成為大城市,也成為雲南第二個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已達到80萬) 2010年6月26日,國務院下文批准曲靖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現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 到2015年,曲靖城市建成面積將突破100平方公里,人口達100萬以上,成為雲南的第二個百萬人口大城市。到2020年曲靖中心城區面積將突破200平方公里成為雲南第二個特大城市。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產業基礎
曲靖市是雲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工業原料基地,主要農產品糧食、油料、蠶桑、畜牧生產基地,也是全國的煙草工業和優質烤煙生產基地。農業素有「滇東糧倉」之稱,羅平、陸良是全省油菜優質產品生產基地,陸良、麒麟、沾益、師宗是全省蠶繭生產基地縣(區),宣威、富源、陸良、會澤、麒麟是全省生豬生產基地縣(市)區。曲靖是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煙草生產基地,烤煙產量占雲南的1/3,佔全國的1/10。曲靖有工業行業的35個門類,目前已形成煙草、煤炭、電力、機械、化工、冶金、紡織、建材、造紙、皮革、糧油加工為主的較為完善的工業化體系。同時,曲靖還是雲南重要的商業基地,2008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56億元,並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經濟概況
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005.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全市消費品市場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2.8億元,增長2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跨越700億元大關,完成701.5億元,增長26.4%。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市財政總收入達251億元,增長19.6%,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2.4億元,增長14.6%,其中稅收收入62.7億元,增長15.7%。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支出181.6億元,增長29.6%。 金融運行平穩,存貸款持續增加。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17.4億元,同比增長21.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29.9億元,同比增長19.6%,其中:短期貸款221.7億元,同比增長10.9%;中長期貸款389億元,同比增長25.5%。
編輯本段人口狀況
曲靖市是雲南省唯一一個少數民族比率低於全國的市,主要分布為漢、彝、回、苗、壯、布依、水、瑤等民族。截至2007年末,全市年籍總人口603.0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5.3萬人。全市少數民族人口數42.4萬人,占總人口的7%。全市常住人口572.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7.5‰。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2010年,曲靖市轄1個市轄區、1個國家級開發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曲靖市 面積29855平方千米,人口609萬(2009年)。
麒麟區 面積1442平方千米,人口 68萬。郵政編碼655000。區人民政府駐南寧東路。 沾益縣 面積2801平方千米,人口 45萬。郵政編碼655331。區人民政府駐西平鎮。 宣威市 面積6257平方千米,人口142萬。郵政編碼655400。 羅平市 面積3116平方千米,人口 58萬。郵政編碼655800。人民政府駐羅雄鎮。 馬龍縣 面積1751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655100。縣人民政府駐通泉鎮。 富源縣 面積3348平方千米,人口 76萬。郵政編碼655500。縣人民政府駐中安鎮。 師宗縣 面積2858平方千米,人口 38萬。郵政編碼655700。縣人民政府駐丹鳳鎮。 陸良縣 面積2096平方千米,人口 65萬。郵政編碼655600。縣人民政府駐中樞鎮。 會澤縣 面積6077平方千米,人口 97萬。郵政編碼654200。縣人民政府駐金鍾鎮。 此處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8)》,人口截止2009年底。
『肆』 爨文化的簡介
自東晉經南北朝至唐天寶七年,爨氏統治南中地區長達400餘年間所造就的歷史文明。
『伍』 產業結構要向什麼方向發展
產業結構升級要向綠色環保低碳方面發展。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一種經濟模式,是當今世界經濟新一輪發展的主要方向。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核心是實現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5)爨文化體系構成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擴展閱讀
對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建議:
第一,產業政策的制定應與市場機制相協調;
第二,去除不合理的市場准入限制,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第三,控制高耗能、強污染產業的發展;第四,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培養積極創新的機制。
產業結構是決定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和體現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重要標志。因此,了解產業結構的現狀,理清產業結構的演進方向對於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陸』 爨文化的文明起源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為長期穩定蜀國後方,諸葛亮有意識地扶植南中大姓,收其俊傑(如建寧爨習、朱提孟琰和孟獲等)為官屬,結果,經過諸葛亮的扶植,以爨姓為代表的「四姓」(其餘三姓不詳或諸說不一)等大姓豪族,成為南中頗有勢力的統治集團,為後來爨氏最終取代其他三姓而獨霸雲南打下了基礎。 一般認為,爨氏與南中其他大姓一樣,本為中原移民。他們分別在庄蹺人滇、秦開五尺道、漢武開滇、武侯定南中等不同時期,以戍軍、屯墾、商賈、流民等方式進入南中,並通過變服從俗和與當地土著民族通婚等方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為南中的渠帥豪族和實際統治者。有關爨氏的最早記述,可追溯到春秋時期《戰國策.魏策》中的爨襄,而史籍中關於南中爨氏活動的最早記錄可能要算是三國時期的爨習了。諸葛亮南征時,擢用擁蜀派南中大姓,爨習因協助平叛而功授官屬,爨氏成為南中有權勢的大姓之一。西晉初年,南中大姓隨都督霍弋降晉。泰始元年(256),霍弋率南中大姓從吳國手中奪取了交趾,表爨谷為太守。西晉末年,隨著「八王之亂」和巴蜀李特、李雄踞地稱王,晉王朝已無暇顧及南中,加之晉朝先後任命的南夷校尉李毅、王遜均因實行分化離間南中大姓以及「太過誅除」等暴政,引起南中大姓的反抗,以致在公元337年巴蜀李雄派李壽進攻寧州時,刺史尹奉和太守霍彪都投降了李雄。李氏封霍彪為寧州刺史,爨琛為交州刺史,加上建寧太守孟彥,霍、爨、孟氏族便成為南中勢力最大的三大姓。公元339年,孟彥縛霍彪降晉,接著孟彥又被李雄所殺,霍、孟二氏火並而同歸於盡,南中大姓僅存爨氏一家。隨著東晉伐滅巴蜀李氏繼而偏安江左無所作為,爨琛「遂王蠻夷」。此後,雖歷經西晉、南北朝,中原王朝或「遙授刺史」實行名義上的統治,或官職任由爨氏自己任命,從西晉咸和八年(333)爨彪、爨琛任交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寶蒙詔滅爨,爨氏父子世襲相傳,實際統治雲南達400多年,成為研究雲南地方史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俗稱「兩爨碑」)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為研究魏晉南北朝時期雲南獨特文化現象的重要內容。
『柒』 北京周邊自駕游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可以推薦幾樣
1、 水下長城。喜峰口水下長城,乃兩山之間夾一關城,因水淺,關城已露出,共三道城關。長城從山上到水裡,又從水裡到山上,不停地進進出出,使這個和灕江風景相近的水庫多了幾分姿色。特別是在大霧裡面更能領略到旖旎風光。由藍旗地溯流而上,是水庫景區的精品,有蟠龍洞、小桂林等,風景極美。
2、 鬼子來了。姜文拍的電影《鬼子來了》的外景地也選在喜峰口長城腳下的山谷里,其中有座小村落就是專為拍電影而搭建的外景地,被當地的老鄉們稱為「姜文村」,景色亦很優美,不妨打探前往一看。
旅遊提示
1、 潘家口水庫與喜峰口游覽區,一南一北,又分屬唐山遷安與承德寬城,從南至北或從北至南的線路都可行,人文景觀主要集中在水庫下游,以大壩和古長城遺址為主體,自然風光主要集中在水庫的中上游。
2、 潘家口水庫路段多為土路,較凹凸不平,汽車底盤低的朋友需要小心駕駛。
3、 喜峰口長城未經修葺,值得攀爬,但有些地方比較殘破,需注意安全,潘家口的長城更高些,登城後的景色也較好些。
4、 福隆賓館位於距離喜峰口1公里處的一個叫鐵門關的地方,可以算是當地條件最好的住宿地,消費不高,並有院子停車。
5、 此處的民風相對淳樸,不妨可以找個合適的當地人家投宿,交點兒錢可以包吃包住,方便而且便宜。
6、 喜歡露營的朋友也可以選擇在水庫附近尋找一片空地支起帳篷,圍起爐灶,進行野餐,融入秀美的湖光山色之中,定會樂趣無窮。
7、 在潘家口水庫附近一定要買魚吃,價格很便宜,可以自行燒烤或交由老鄉家處理。
『捌』 關於這個字 爨
爨 拼音:cuàn 注音:ㄘㄨㄢˋ 簡體部首:火,部外筆畫:26,總筆畫:30,是筆畫第二多的簡化漢字。第一多的是『齉』,為36畫。 繁體部首:火,部外筆畫:25,總筆畫:29 五筆86:WFMO 五筆98:EMGO 倉頡:HBDDF 鄭碼:NBGU 筆順編號:32 11 25 12 51 51 14 51 23 41 23 41 34 43 34 四角號碼:77809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228[1]
基本字義
● 爨 cuàn ㄘㄨㄢˋ ◎ 燒火做飯:分居各~。 ◎ 灶:「客傳蕭寒~不煙。」 ◎ 中國宋雜劇、金院本中某些簡短表演的名稱:《講百花~》。《文房四寶~》。 ◎ 演戲:「夫優伶~演,實始有唐《目連救母》之起。」 ◎ 姓。[1]
詳細字義
爨 cuàn 〈動〉 (1) 燒火做飯 爨,炊也。——《廣雅》 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說文系傳》 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任數》 (2) 又如:爨人(爨夫。廚師);爨室(廚房);爨婦(執炊的女人) (3) 燒;燒煮 [burn] 常若微雷響,以草爨之,則煙騰火發。——《水經注》[1] 詞性變化 爨 cuàn 〈名〉 (1) 爐灶。一種土、陶制的廚房爐子、灶 翻憐爨下勞薪。——張炎《風人松》 (2) 又如:爨下(灶下);爨火灶膛里的火;爨煙(吹煙)[1] 爨 cuàn 〈地名、姓氏〉 古烏蠻、白蠻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晉南北朝時由今雲南東部地區統治集團各家族集團演變而成。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為東西兩部(均在雲南東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為界。明以後爨則專指「羅羅」。爨人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以滇僰、叟、爨為主體而不斷融合其它各族人民而形成的民族集團。 爨氏是由以孟獲等多個家族不同姓氏組成的利益集團。 東爨的烏蠻,主要居住著「昆明」人的許多部落。號稱「昆明十四姓」、「烏蠻七部落」。主要有「阿竽路」(今東川)、「阿猛」(今昭通)、「夔山」(今大關、鎮雄)、「盧鹿」(今宣威及貴州水城西)、「磨彌劍(今宣威、曲靖)「暴蠻」(今貴州興義、普安)以及四川涼山地區的「勿鄧」。 到了唐宋時期,雲南腹地的白蠻和烏蠻,通過異源同流和同源異流的不同途徑,逐步形成今白族和彝語支的彝、納西、哈尼等族[2]。
方言集匯
◎ 粵語:cyun3 ◎ 客家話:[寶安腔] con3 [沙頭角腔] cion2
English
oven, cooking stove; cook
常見詞語
爨炊 爨桐 爨琴 爨人 爨下 爨火 爨薪 爨演 爨室 爨煙 爨鼎 爨僰 爨婦 爨本 爨犀 爨夫 爨星 爨桂 爨鑊 爨蠟 爨弄 爨灶 爨婢 爨濯 爨饋 爨具 爨滌 爨炙[1]
編輯本段康熙字典
𤑖《廣韻》七亂切《集韻》《韻會》《正韻》取亂切,𠀤音𥨥。 《說文》齊謂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為灶口,廾推林內火。 《玉篇》灶也。 《詩·小雅》執爨踖踖。 《傳》爨,饔爨,稟爨也。 《疏》饔爨以煑肉,廩爨以炊米。 《周禮·天官·亨人》職外內饔之爨亨煑。 《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 《儀禮·士昏禮》大羹湆在爨。《注》爨,火上。 《華陽國志》昌寧大姓有爨習。 《蜀志》建寧大姓。蜀錄有交州刺史爨深。 《集韻》或作熶。詳熶字注。 又取絹切,音縓。炊也。 又七丸切,音攛。義同。 《周禮·夏官·挈壷氏》及冬,則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注》以火炊水。按周禮,詩傳,釋文,爨俱音七弦切,釋經傳爨字之義,大約動音為平聲,靜音為去聲。然左傳宣十五年傳:析骸以爨。註:爨,炊也。及孟子,以𨥏甑爨。似皆宜讀平聲。乃孟子無釋文。左傳,釋文,亦音七亂反。則平去又未嘗拘也。
編輯本段爨字由來
爨底下村,位於門頭溝齋堂鎮以西的小北溝內,109國道路北6公里處,2006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爨」字筆畫太多,書寫不便,現通常改寫為「川」字,但國務院立的大碑上卻刻著「爨底下村古建築群」,仍以「爨」字為准。門頭溝地方誌辦公室出版的《川底下村志》,對「爨」字的由來作了如下解釋 其一,是根據姓氏而來。魏晉南北朝時,統治雲南東部地區的為爨氏家族,晉宋至隋唐時,爨氏分成了東西兩部分,元代分為黑爨和白爨,明代以後,爨專指羅羅。爨姓出過書法家,名叫爨道慶,為南朝宋人,留有「爨龍顏碑」,另一個姓爨的是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寶子,以爨寶子碑著名。 其二,是源於軍事。川底下村有個地名叫「爨頭」,在村上邊,明代這里是「爨里安口」,村名「爨底下」 因明代軍事隘口而得,爨、川諧音,後人去繁從簡變為「川底下」。此處地勢險要,從北京到河北懷來的古道從這里通過,因此就形成了險關隘口,遼代時名為「南暗口」,由「山後八軍」中的青白軍駐守,遼代時期,宋朝與金國聯合攻遼,在攻打燕京(今北京)時,金國大將粘罕率兵從礬山小盆地出發,翻越黃草梁,從南暗口出奇兵,走西山大道,迅速攻到了燕京城下,一舉攻克燕京,成為古代有名的戰例。明代時,在此設立爨里安口,派兵戍守。因此村位於爨里安口之下方,故名為 「爨底下」[3]
編輯本段爨龍顏碑
在陸良彩色沙林西面約二三公里的薛官堡斗閣寺大殿內,聳立著一塊古碑,這就是全國著名的「二爨」之 《爨龍顏碑》
一的爨龍顏碑。它的全稱為「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鄧都縣侯爨使君之碑」。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此碑是寧州刺史爨龍顏的墓碑,又稱大爨碑,與爨寶子碑相比,此碑較大,字數亦多,碑高3.38米,寬1.46米。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題名三段,共313字。碑額呈半圓形,上部浮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下部正中穿孔,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俊鳥(三足鳥);月中有蟾蜍。中題「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邛都縣侯爨使君之碑」。 此碑在清道光六年,為金石家阮元出任雲貴總督時,訪求名碑於陸良貞元堡發現,命知州張浩建亭保護,並題跋。 爨龍顏為當時雄踞雲南東北部爨氏首領,世襲本地官職。碑文追傷痛爨氏淵源及本人的生平事跡,可補正史之不足。碑文為爨道慶所作。 《爨龍顏碑》、《爨寶子碑》「二爨」是兩塊雲南「南碑瑰寶」。《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比《爨寶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說這兩塊碑是同時代的作品。《爨龍顏碑》,碑文書法字體介於隸楷之間,書法風格獨特,被稱為「爨體」。碑文古雅,結體茂密,雖為楷書,卻饒有隸意,筆力遒勁,意態奇逸,結體多變,是隸書至楷書過渡的典型。 書家對它多有推崇。范壽銘:《爨龍顏碑跋》說:「魏晉以還,此兩碑為書家之鼻祖。」康有為對此碑推崇備至,說此碑「與靈廟碑同體,渾金璞玉,皆師元常(鍾繇)實承中朗之正統。」他在《碑品》中將爨龍顏列為「神品第一」,贊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棄,當為隸楷極。」由於書法精美,常有千里之外覓拓本學書者,道光年間曾有人為詩紀其事:「吾家小阮好作字,虎卧跳有深嗜。 遠來萬里求此碑,桂阮頗詳王未備。千錢買寄汝一觀,朴散風神同北魏。」[4]
編輯本段爨寶子碑
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於曲靖縣城南70里的楊旗田(今麒 爨寶子碑
麟區越州鎮)。咸豐二年(1852)移置曲靖城內,現在存於曲靖一中爨園內爨碑亭。碑首為半橢圓,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額題銜5行,每行3字;碑文13行,每行7—30字;碑下端列職官題名13行,每行4字。全碑共400字。除題名末行最下一個字殘缺外,其餘均基本上完整清晰可見。碑左下方刻有咸豐二年七月曲靖知府鄧爾恆的跋,記錄碑的出土及移置經過。 滇人袁嘉穀曾為碑亭撰書一聯「奉東晉大亨,寶子增輝三百字。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這里的「三百」、「二千」,是為了語言對仗,取其約數。實際上立碑至現在,已有將近1600年歷史,碑文共有388字。大亨是晉安帝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號,次年又改稱元興,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號義熙。雲南遠在邊陲,不知內地年號的更迭,故仍沿用[5]。 【爨鄉曲靖】 曲靖爨文化 中國近代書法藝術理論大師康有為先生的《廣藝舟雙揖》中,赫赫然寫著:「二爨出於滇蠻……然其高美,已冠古今。」「二爨」是書壇上對兩塊名碑《爨寶子碑》和《爨龍顏碑》的習稱,康先生用「高」(境界高遠)「美」(藝術佳妙)、「冠古今」來贊美它,確是恰如其分。實在說,凡知中華民族書法藝術常識一二者,恐無人不知這兩塊名碑在書藝史上的顯赫地位。 二爨碑又稱大、小爨碑,大爨碑即《爨龍顏碑》,小爨碑即《爨寶子碑》。《爨寶子碑》立於東晉義熙元年即元亨四年(公元405年),《爨龍顏碑》立於南北朝劉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之所以分大小,是因為形制有差別,《爨龍顏碑》高3.38米,寬1.46米,字有927個,墓主龍顏享年6l歲;《爨寶子碑》僅高1.85米,寬0.7l米,字有403個,墓主寶子享年僅23歲。然而兩碑並譽書壇,俱為神品,則是無大小前後之分的。 爨碑所載述的爨氏,是漢末到中唐數百年間雲南的統治者,治所曲靖,世領太守,擁兵自重,因遠離中央王朝,實際是割據一方的雲南王。到劉宋初朝,內部斗爭,分裂為東西二爨,東爨以烏蠻即彝族先民為主,西爨以白蠻即白族及傣、壯、納西等民族先民為主,隨著時光的推移,爨由「南中大姓」漸漸變為各部族的名號,二爨碑是為爨氏統治鼎盛時期兩位統治者建立的墓碑。 小爨碑在現在的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的曲靖一中校園內,1937年由景仰它的人們建蓋了一座「爨碑亭」以保護它。清末狀元袁嘉穀曾撰一聯懸於亭上曰: 奉東晉大亨,瑰寶增輝三百字; 稱南滇小爨,石碑永壽二千年。 小爨碑的書體是由隸書到楷書的過渡,但又饒有篆、隸、行、草、楷書諸體一爐的意趣。中華書體,從來是沿著由繁到簡便於書寫的方向發展的,東漢時以隸為主,但已向行、草、楷書演變,到了東晉這個書藝大放奇輝異彩的鼎新盛世,書法家們筆底奮揚著創造革新的精神,出現了王羲之父子這樣劃時代的大書法家,行、草、楷三體書藝已臻成熟。但在西南與北方,因遠離江南東晉統治中心,流行的楷體尚未傳播開來,加以立碑刻石,向來講究字體典麗端莊,於是就通用二爨碑這種似隸非隸、似楷非楷的書體,又因二爨碑墓主都是一方霸主,寫碑刻碑的人自然是那時的高手。 小爨碑全稱「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其文辭古雅,意韻鏗鏘,文體別致,事跡少而銘文多,頗饒六朝文體的氣韻。其字結體古樸,每多篆隸遺姿,筆法內剛外柔,方拙中帶勁巧,融參差錯落於端嚴整傷之中,康有為稱它「樸厚古茂,奇姿百出」;李根源道其「下筆剛健如鐵,姿媚如神女」,又有稱其「筆力雄強,體勢飛揚」,「下筆如長槍大戟,直往直來,沉著痛快」。 從藝術的角度看,小爨碑在用筆、結體、章法上都是神來之筆。它的點畫特徵在筆力扛鼎,節奏鮮明,方筆中鋒為主,兼用圓筆側鋒,同一點畫,因字而殊,奇正互變,各具情彩。如「晉」、「庭」等字兩頭上翹的長橫,起筆左上逆入成尖角後,即右下頓筆,迅速提起轉正鋒芒右行,至末端頓筆提起右挑,暗收回鋒。而「全」、「長」等字的橫畫,逆入後向下頓筆,迅即提筆轉鋒行筆,收筆處頓筆,再回鋒收筆。如此同為一兩端上翹的橫畫,卻變化多姿,華彩豐瞻。其他如豎、鉤、折、撇、捺、點、挑等,無不於工嚴中求奇變,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感。其結體突破隸字方扁大小相近的格局,部分以方形結體,大多奇巧異常,不可以後來楷書的法規度量。如字形尤好奇險,大小不以筆畫多少而定,「芳」字筆畫少,「墓」字筆畫多,而「芳」LL「墓」大,「維」字筆畫多,「同」字筆畫少,而「維」比「同」小。「顯」、「遵」、「數」、「邈」足有「與」字四倍之大。「邦」字形短,「至」字形長,「位」、「湖」字形方扁。種種奇巧之變,令人目不暇接。其章法和布局不同凡響,方圓正側,大小歌正,一任縱橫揮灑,橫行豎列「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眾妙畢集相映成趣,令人賞心悅目、拍案叫絕,因此,享譽海內,臨習者如雲。 大爨碑全名「宋故龍驤將軍護鎮蠻校尉寧州刺史鄧都縣侯爨使君之碑」。除正文之外,碑陰還有很多題名,是研究雲南地方史,尤其是研究爨氏家族史的重要文物。原碑在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東南20里的貞元堡,早在元人李京的《雲南志略》中就有述及,明代正德《雲南通志》也有記載。清代道光時,雲貴總督阮元在荒蕪處發現了它,後由知州邱均恩建亭保護,現仍存貞元堡小學內。 大爨碑自出土以來,備受書法界推崇,清道光時阮福贊道:「……可嘆劉末、蕭齊八十年間,宇內競無片石。偉哉此碑,遠立邊裔,至今巋然。」清人范壽銘列舉南北朝諸名碑與大爨相比,認為「是碑尤五刻中之最雋者……蓋由分人隸之始,開六朝唐宋無數法門。晉以還,此兩碑(大爨碑與嵩高靈廟碑)實書家之鼻祖矣。」贊賞此碑最盛的莫過於康有為,他稱其「當為隸楷極則」、「古今楷法第一」,列為中國書法「神品第一」,幾乎達到至高無上的境地,甚至將其與古聖賢相比:「爨龍顏若軒轅古聖,端冕垂裳」,作詩抒情雲: 鐵石縱橫體勢奇, 相斯筆法孰傳之? 漢經以後音塵絕, 惟有龍顏第一碑。 大爨碑體制與小爨碑相類,同為隸楷兼工的書體,但又別有一番氣象。其書意雄偉強勁,筆力千鈞,氣勢宏闊,意境博大深遠,筆致參差,如刀砍斧鑿,方筆圓筆兼用,剛猛柔韌相濟,實為碑體極致。就方筆而言,比64年後的碑中精品「張猛龍碑」渾厚大方,氣度雄渾;就圓筆而言,比53年後的名碑「鄭文公碑」凝重沉著,挺拔勁利,已達雄秀剛柔相融互化的神境。 二爨碑名重千古,遠播內外,歷代書家對其祟拜有加,產生了許多趣聞鐵事。如清未有位詩人前來拜讀二碑,寫詩感懷道:「法書二爨足珍奇,朴茂蕭疏世幾知,邂逅偏適嘉客至,挑燈逆旅對讀碑」。抗戰期間,有位專習二爨碑長達30年的書法家盧蔚乾,專程赴曲靖觀賞小器碑以了夙願,可是小爨碑亭內駐有軍人,只得隔窗窺看。他口佔一絕雲:「尋碑萬里曲州來,憫悵碑亭鎖未開,窗外共君窺寶子,綠蔭檐下幾徘徊。」第二天,他又趕去陸良訪「大爨」,幸而得見原碑,欣喜若狂,立筆題詩道:「攀車冒雨訪龍顏,路人貞元黝室間,感爾殷勤伴摩撫,夕陽西下泛舟還。」 爨鄉古樂是一種獨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樂種。洞經音樂則是雲南特定歷史,特定社會的文化產物。相傳明朝洪武十四年,明軍三十萬在曲靖白石江一仗消滅了元梁王,取得了「一仗定雲南」的勝利,後來大部分征南將士留在雲南實行「戊兵屯田」,隨之即把「江南樂府」及宮廷舞曲帶到雲南,並逐漸與地方的民族民間歌曲融為一體。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公元1579年),隨著佛教的盛行,人們世界觀、人生觀的改變和生活習俗的要求,始將《文昌大洞仙經》的經文作為唱詞而填入部分曲調中,故稱「洞經」,迄今已有約五百年的歷史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洞經音樂實際上是爨鄉古樂的一個組成部分,而爨鄉古樂則又是爨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有人說洞經音樂是什麼「道教屬性」的或「外儒內道的宗教組織」,這是完全不對的,是既不符合歷史事實也不符合現實情況的一種訛誤。 那麼爨文化是什麼呢?就其歷史來講,爨文化就是中國歷史自東晉(公元317年)經南北朝至唐天寶七年(公元749年)這四百多年間爨氏統治雲南(包括今貴州,四川的部分縣市)時所造就的歷史文明,其中除了散存於殘篇斷簡中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習俗、典禮、醫葯、建築和流傳在民間的詩歌、曲藝外,最具特色、又看得見、聽得到的恐怕就是二爨碑和爨鄉古樂了。其歷史淵源上可追溯到「羌奴賦高山之句」的秦漢時期和「阿盍詠 夷立之章」的唐中葉時期,其中可數可點的有玉琵琶,龍詠箏、菩薩蠻、打棗竽、石榴花、元鳥行、爨棘童歌、刺綉、小姑夜話等等。 在爨氏統治的四百餘年間,由於中原王朝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的戰亂中,對雲南基本上失去了控制,爨氏即乘之採取「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實則形成「開門諸侯,閉門天子」的閉關鎖國局面,所以雲南社會相對穩定,經濟也較為發展,出現了「山嶽吐精」,「物物所得」,「邑落相望,牛馬成群」的繁榮景象,內地漢民為逃避戰亂遂不斷遷入雲南,從而促進了爨地區經濟文化的向前發展,同時爨文化也就在中原文化的熏陶和融入後而「獨步南疆,卓爾不群」,成為了獨具雲南特色的一份寶貴文化和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