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正在消逝的文化遺產600初
正在消失的文化遺產
傳統文化,形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著西方聖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恐怕,早已將它們拋之腦後了吧?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雲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文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是為了各種外來的文化,節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文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後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文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將來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傳統文化的恢復與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發出奪目的光芒。
❷ 面對即將消失的文化遺產 我們該怎麼做 為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上一代人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保護她就是為了留住遠去的記憶與文化,讓子孫後代能夠看到遠久的歷史。
❸ 為了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應做什麼
1.首先從自己做起,愛護它宣傳它發揚它,做好承接與傳承的橋梁。 2.讓人們明白遺產是底蘊、是自 、是民族的根基,沒有遺傳就沒有民族就沒有國家。只有傳統的傳承的才是民族的。 3.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它,同破壞它的人進行堅持堅決的抗爭。 4.開辦遺產文化學習、講座、競賽等靈活積極的活動。讓人們耳濡目染,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存在的必要性。 5.必須以法律的形式條文進行規范和監督,維護重獎,破壞嚴懲。
❹ 對待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該怎麼做呢
對待寶貴的歷史遺產,我們應該保護並加以完善它。必要的時候還需要發揚它。
❺ 我們能為保護遺產做點什麼
留存文化遺產,其意義也關乎未來。理解文化遺產,應該理解遺產背後蘊含著的深刻歷史文化含義,更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培育出新的現代文化。這種萌發於歷史文化傳統之上的「新」文化,才更具有根基、底蘊、特色和生命力。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擯棄歷史,而是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卻不是一對不可化解的矛盾。繼承和發展、歷史傳統和現代化要求都是人們的需求。財富理應包括文化財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地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保護文化遺產,應當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響應國家關於文明遺產的保護政策,努力投身其中,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❻ 現在非物質文化都在慢慢消失,比如皮影戲、打鐵花,對此我們還能做什麼
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步消逝,這是客觀事實,也是無法挽回的必然趨向。如今的社會關於那些傳統文化,只是博古通今,沒有過多的刻意去追隨這些文化要素,國度在此方面也沒有太大的力度來鼓吹我國的傳統文化。
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失的現狀,我們不用深惡痛絕,更不用強行發揚光大,還是順其自然吧。一代又一代的文化,這是人類進步的規律,也是必須付出的代價。當然,出於研討的目的,政府和民間機構,應該及早記載下這些文化遺產的細致狀況。比方製造視頻,搜集檔案,保存下其完好的內容,送進博物館,作為我們文化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