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為什麼叫權衡文化

為什麼叫權衡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28 20:57:12

㈠ 我們為什麼必須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因為中華傳統文化在規范傳統社會的政治秩序、維系家庭的孝親觀念和培育個體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

其一,傳統文化有助於社會穩定的鞏固。傳統文化是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形成的農業文明,它建構起以孝為本的倫理綱常、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以及物我不分的認知方式。

其二,傳統文化有助於以家庭為中心的倫理觀念的形成。傳統社會建立於血親關系的基礎上,相對於公共社會而言,它是一個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固定血緣和親屬關系的集合體,是一個熟人社會。因此,傳統社會注重人際脈絡和家族歸屬,建構起「以孝為本」的家庭關系模式。

其三,傳統文化有助於培育以「德」為中心的個體價值取向。在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認知中,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養。《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其中「學」與「習」指的就是對於德性的修養和踐行。

從整體來講,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重大價值和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傳統文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基礎和精神保障。現代化並非西化,也無固定模式,但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無法脫離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否則現代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傳統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紐帶。兼容並蓄、融會貫通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可以凝聚社會各領域的力量,激發各民族成員的歸屬意識、認同意識和進取意識,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最後,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有益幫助。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標識,是華夏兒女保持族群認同和精神團結的文化符號。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中,我們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陣地,又要參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1)為什麼叫權衡文化擴展閱讀

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出爐

教育部表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活動,是不斷創新新時代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形式與方法,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優勢與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是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引領學生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重要途徑;

是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學科融合協調發展,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全面提升高校美育體育質量的創新之舉。

教育部要求各傳承基地要扎實推進建設工作,進一步對標基地建設原則、任務和要求,緊密圍繞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六個方面建設任務,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以傳承項目為內容的選修課程,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切實落實2個學分;

建設2—3個校級傳承項目學生社團和1個實踐工作坊;加強以傳承項目為重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輻射帶動當地3所左右的中小學校和1個社區,開展基於傳承項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教育活動,加強成果交流與展示,切實將傳承基地打造成本校的特色和品牌。

教育部將對傳承基地實行動態管理,引入退出機制,定期對建設效果與質量進行跟蹤監測和綜合評價,對建設成效明顯、具有推廣價值的傳承基地,將進一步予以支持。根據建設目標,2019年教育部將啟動第二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工作。

㈡ 文化交流時如何保持自身特色和本土文化程度的權衡

吸取精華,棄之糟粕,不斷融合。

文化交流是非常的重要的,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世界各個國家的人也是在不斷的交流,這樣就產生了文化的碰撞,也是進行了文化的交流。

比如一些先進的科學文化,這些都是先進時代發展的產物,我們應該學習,但是也有很多的不健康的科學技術,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危害,我們應該抵制這些,當然,我們也會產生一些民族文化的碰撞,這個時候自己應該信仰哪種文化的方式,這個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從自己民族文化的方式,因為由於生活區域的不同也就造成了文化的不同,但是這些文化更多的是適合當地人的,當傳播的時候,自己發現自己不了解這些文化的時候還是遵循自己的文化。

當然,自己發現其它文化一些比較有用的東西也是可以進行適當的學習,但是這些都是基於國家法律的要求之下,這樣的學習才是合理的。文化交流中也不要忘記宣傳我們自己的文化,這也是我們新時代青年應該做的,宣傳我們自己優秀的民族文化,打造我們的文化強國,推動國家的進步。

㈢ 為什麼古代的秤,一斤十六兩

說法一:

古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祿、壽三星組成的十六兩秤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祿、壽三星分別主一個人一生的福、祿、壽。倘若短斤少兩,少1兩叫「損福」,少2兩叫「傷祿」,少3兩叫「折壽」。

說法二:

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准,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

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准,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古人之所以要定一斤等於十六兩,是為了讓其具有「四時乘四方」的含義。

說法三:

秤的等份法則:對折法。制秤的匠人只要把用來打線的墨繩,對折,對折,再對折,一共四次,就可以把一個1斤的單位長度等分為十六份,把用這十六分之一長度稱量的重物命名為1兩,於是一個十六進制的秤就誕生了。

(3)為什麼叫權衡文化擴展閱讀:

桿秤上的秤星必須是白色或黃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秤桿上的第一顆星又叫做「定盤星」,其位置是秤錘與秤鉤成平衡時秤錘的懸點。做桿秤的關鍵是能選準定盤星,只要確定好定盤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們往往把定盤星用來比喻事物的准繩。

桿秤上手提的那個繩紐,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人在秤東西時要明察秋毫,決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來首先看到的是定盤星,提醒商人要權衡一下良心,無論做什麼生意都不得缺斤短兩。

㈣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4)為什麼叫權衡文化擴展閱讀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文化包含著八大藝術和第九藝術

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㈤ 學生為什麼要了解桿秤的文化歷史

自古以來,桿秤就是我國度量衡「三大件(尺斗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衡重的基本量具。雖然它即將退出歷史舞台,但其誕生,凝聚了炎黃子孫的智慧和血汗,反映了文明古國商貿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千百年來,桿秤在繁榮祖國經濟和科技方面,功效卓著,作用獨特,使用價值極高,群眾基礎廣泛。然而,對這個伴隨中華民族世代相處的量具的「身世」,我國學術界長期聚訟未絕,眾說紛紜。
歸納起來,主要有兩方面的意見。一種認為我國商品經濟歷史悠久,古代文明發達,杠桿原理問世早於歐洲,名列世界之首,有較早衡權器實物出土,又有豐富的文獻記載,桿秤創始應在春秋戰國,距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另一種看法認為:我國桿秤的產生,是在春秋戰國不等臂秤的基礎上,經過逐步演變,直到秦漢乃至魏晉南北朝才出現的,距今約1000多年。
從目前情況看,持後一種觀點的人為多,但說法也不同,主要是:一曰「秦初說」。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中認為:「秦始皇按秦國制度統一全國度量衡。公元前221 年,頒布統一度量衡詔書,凡製造度量衡器,都得刻上這個四十字的詔書。」並說:「隋時掘得秦始皇時秤權,有丞相隗狀、王綰二人列名,想見度量衡器由官府遵照詔書負責監制,不許民間私造。」上面提到的「四十字詔書」,即人們熟悉的「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文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所謂「秦始皇時秤權」,實指始皇初年的秤錘,說明秦初即有桿秤。
二曰「西漢說」。吳承洛在《中國度量衡史》中說:「漢代之衡器,即今之桿秤。「並說:」漢代之衡器已設有準,稱俗作秤。「他還說:」《史記》有『大禹身為度,稱以出』,不過古者以『秤』為衡法之名,而稱、秤相通,通以稱或秤為衡器之名,漢以後始著。始諸葛亮曰:「我心如秤,不能為人低昂。『」吳氏在《度量衡器名歷史表解》中,明確提出衡器被叫作「秤」起源於漢。再就是1934年(民國廿三年)商務印書館發行的《中國度量衡》(林光澄等編著)一書也多次出現「漢秤」說法,認為桿秤源於西漢。
三日「東漢說」,其說有二:一是邱隆在《中國古代衡重計量》中認為:「史書上關於桿秤的記載有:」東漢孟業,身重千斤,帝疑其重,乃以大秤懸棟間。『「又說:」三國時吳人韋昭《國語》注曰:「衡,秤上衡。衡有斤兩之數。』」《隋書。律歷志》載:「後魏景明(500 —503 年)中,大樂令公孫崇依《漢書。律歷志》先修秤尺,及見此權(指新莽石權),以新秤稱之,重一百二十斤,新秤與權,合若符契。『」並得出「東漢已有桿秤」
的結論。二是丘光明雖也認為桿秤是東漢產物,但結論源於對92枚秦漢及新莽權的分析研究,根據秦(西漢)權和東漢權不同的特點,認為秦和西漢權「多作天平上的砝碼用」,而東漢權「明顯是秤砣」。並提出「東漢時己普遍使用桿秤的結論應該是可信」(《我國古代權衡器簡論》,見《文物》1984年第10期)的看法。
四曰「魏晉說」。劉東瑞同志認為:戰國的「不等臂秤經過逐步革新,大約在南北朝時期(五六世紀)出現了今天所見的提系桿秤」。劉還說「現在發現的有北魏和北齊時的鐵秤砣和銅秤砣。說明桿秤至晚在公元6 世紀已在我國廣泛使用」。(《談戰國時期的不等臂秤「王」銅衡》,見《文物》1979年第4 期)王雲與上述看法基本相同,他說:「從春秋戰國開始,天平逐步向桿秤過渡,到三國時,天平中間的提紐從衡桿中間移到一端,並刻有斤兩之數於衡桿上,出現了提系桿秤。」並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桿秤已經通行,並且廣為應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度量衡》。見《計量工作通訊》1980年第2 期)
與上述看法相反,有人提出我國桿秤創始年代更早,應在春秋戰國。持此看法的材料極少見著報端,但可知觀點有如下根據:其一,認為「鼻紐權便於懸掛使用,形似今天的秤砣」,因此主張已出土的春秋戰國銅鼻紐權(亦應包括秦漢出土的)是「桿秤上的秤砣(錘)」,不是「天平上的砝碼」。
其二,「考古發掘中鼻紐權多單獨出土,不像銅環權那樣成組成套。」其三,「《墨子。經說下》有『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之句,認為講的就是桿秤,權就是秤砣」。其四,春秋戰國桔橰、桿秤的廣泛使用,恰好是《墨經》上述重要論斷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正因為此,錢臨照遠在40年代初就明確指出:「本條述及天平與秤可無疑義。」其五,有人提出生於春秋末、戰國初的莊子,面對當時度量衡嚴重紊亂的現狀,發出「剖斗折衡,而民不爭」的激言,證明春秋戰國桿秤使用已相當普遍。否則,莊子所言「折衡」的話就無法解說。
由此看來,人們早就圍繞我國桿秤創始年代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且愈來愈深入。就時空范圍講,產生桿秤時間從公元前五六世紀的春秋戰國,一直延伸到公元五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歷時千年之差。毋庸置疑,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引下,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我國桿秤創始年代之謎終將被徹底揭開。

㈥ 你們覺得要怎麼權衡古文化與現代文化

人類文明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文化始終彰顯著它強大的生命力,時刻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古代文化,就拿我們中國來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今人不斷的發掘著其精華,當然糟粕也隨之不斷。
文化的特性中,傳承性決定了我們現代文化中的一部分是與古代文化密切相關的。古代文化延續到今天,和現代文化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每個時代也都誕生了特有的文化特徵。現代文化也不例外。社會在前進,文化也在順勢而發展。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自然免不了帶有這個時代的局限性。這也意味著,我們作為社會中的人,沾染浸潤現代文化特質更多一些。
其實,沒有必要非得在兩著中間有所決斷,現實已經給出了答案,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身體力行的大多是這個時代的文化內容。

㈦ 為什麼說傳統中華優秀文化是一種國家戰略

一、安民——傳統文化是民心所向

首先,傳統文化的大旗一豎,第一個作用,就是「安民」。

安民這個詞語,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個概念,是傳統文化的一個功能。

李世民的名字就源於這個傳統文化的理念——「濟世安民」。

為什麼說傳統文化可以安民呢?尤其在今天,傳統文化安民的作用和意義顯得尤為重大。

《易經》里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懂了儒家的天道和天命,懂了佛家的因果和因緣,懂了道家的「知足不辱」和「知止不殆」,於是就懂了「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道理。原來貧窮,是因為自己的德行不夠,因為自己的福德不夠,那就努力去加強,去修為,去提升。別人富有,那是他自己的德行感召來的,我不羨慕,我不嫉妒,我更不恨。他炫富也好,張揚也罷,他願意糟踐,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與我無關。

當中國的人民大眾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真正懂得了「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的精神。智慧隨之開發起來了,德行隨之厚重起來了,不用維穩,自然就平穩了。所以傳統文化對於今天而言,第一個功能首先是安民。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心所向。

二、濟世——傳統文化是幸福之源

對於今天的社會,世間百態,亂象橫生。我們身臨其境,深有感觸。

第一條,「娛樂明星偶像,毀掉青少年的志向」。

在我青少年求學階段,老師曾詢問同學們的志向是什麼。同學們紛紛舉手,很多同學告訴老師,長大了想做劉德華、張學友那樣的明星。當然,我們不是說做明星就不好,而是說,我們為什麼沒有更遠大一點的理想和志向呢?

甚至還有知名學者義憤填膺地提出來,說中國傳統里「立志」的教育幾千年來幾乎抹殺了中國人的人性。這簡直是不可理喻的邏輯。

我曾經專門講過立志的重要。

我說人都想做高貴的人,那麼什麼東西最高貴呢?《易經》里就講了,「法象莫大乎天地」。

《易經》里乾代表天。天高高在上,不可窮極,天高得只能讓人仰視和膜拜,貴不可言。代表了受人尊崇,高貴的地位。所以人要想高貴,就要像天學習,學習天的德行。

乾卦是六個陽爻,陽代表剛健有為,所以代表高天有六個德行:

做人首先是志向要高。志向高,才會永不止步。永不止步,就是「自強不息」;

志向高的人,人格必定崇高。人格崇高,就必定不會做扭曲人格的齷齪事,所以第二個

高,是志向高;

人格崇高,就必然懂得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就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能

懂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的人,就能夠明辨是非,就會集中精力做能做的事情,於是獲得飛速的成長。能夠權衡利弊,明辨是非,就是智慧。所以第三個高,叫做智慧高。

智慧高的人,就不會對世界有疑惑,沒有疑惑,就不會有煩惱,所以第四個高,叫做境界高。

境界高了,就能跳出來看待所有問題,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把所有的問題都能夠簡單化處理,第五個高,就叫能力高、手段高。

有了這五個高,人就會越走越高,最後第六個就是地位高。

所以這六個高,全部來自於第一個志向高。所以諸葛亮告誡自己的子侄們,人最怕的就是沒有志向。沒有了志向,人就會變得庸庸碌碌。

以前我們講很多人這一生啊,叫做「莫名其妙生,稀里糊塗活,無可奈何死」。因為人生沒有志向,沒有方向,所以活得很迷茫,也很糊塗,不明所以,無可奈何。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懂得了,通過樹立遠大的志向,就能夠獲得人格、智慧、境界、能力和地位。

再談第二條,「網路游戲和色情傳播,坑害年輕人的意志和意向。」

現在的青少年迷戀網路游戲,迷戀到不能自拔的程度。然而許多網路游戲,卻在教人暴力、殺人、戰爭等等,這些都是使人煩躁、暴躁的負能量。

現在的網路一打開,各種不堪入目的淫穢畫面就席捲而來。青少年是不能辨別又沒有自控能力的,往往會沉湎進去,這些都是使人想入非非、消磨意志的負能量。

《論語》里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一個暴力游戲,一個色情傳播,就把血氣未定、血氣方剛的青少年拽入了「好色」和「好鬥」的漩渦之中。

再來談談第三條,「西化教育,扭轉年輕人的方向」。

我們教科書的編寫,都是按照西方的標准和模式,考試又特別重視西方的學科。英語考分的比重很重,自然就會讓大家不自覺地在外語的學科上下很大的功夫,傾注很大的精力。在這上面的精力用得多,那麼對傳統文化傾注的精力就必然會少。

你把英語學分考得那麼高,老師一誇獎,你必然就會更加努力,越學越好,甚至學成了一門本事。你的英語越好,你就自然會去關注英文領域的東西,比如英文著作等等。你了解得比別人越多,你的優越感就越強,最後你對西方就充滿了嚮往,從心態上自然就會容易傾向於西方國家。這還是好聽的說法,難聽一點,你了解西方文化越多,對傳統的文化就了解越少。一多一少,到最後份量就不同了。最終必然走向「崇洋媚外」的結局。

上次有人問我,就說由於領導人的重視,教育部對高考的分數進行了改革,英語從原來的150分降到了100分,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雖然降到了一百分,但是對策也跟著來了,在同等分數下,以英語考分高者優先錄取。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總分都考了600分,但是你的英語考了80分,而我只考了20分,那就意味著你可以優先錄取。

這樣一來,對英語的重視就比以前更加變本加厲了。為什麼呢?因為僅僅因為一門英語,就可以決定你的命運。

他就問我,怎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

我說,很簡單。一個方面,是利益集團製造的對策。為什麼是利益集團呢?因為英語培訓,這是多大的一份利呢?另一方面,就是西方的敵對勢力。

首先,我們要能了解一個當今中國的時代大背景,看懂了這個大背景,你就會明白,今天中國,真正能從正面意義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人手、旗手,少之又少,甚至於鳳毛麟角——

因為,中國現階段的精英,基本都是吃洋墨水長大的,或者正准備去吃洋墨水的。

基於這一點,對待上面的政策,一般就會出現三種應對的態度:

第一種,找不到感覺。因為他們不知道傳統文化為幾何,他們沒有敏感性,覺得可能這就是政策上的一陣風,這陣子熱過去了,就回到老樣子。所以不關心,不過問,沒感覺。這是精英們對待「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一種態度;

第二種,反感。因為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的所學和認知領域去剖析、看待這個世界的一切。中國的絕大多數精英由於是吃洋墨水長大的,在各個領域擁有發言權、決定權。他會認為他沒必要倡導傳統文化。因為抬高傳統文化的地位,必然就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反感,不自覺地成為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障礙;

第三種,敵對。這第三種人,純粹就是西方買辦勢力的代言人。

當然,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是要搞民粹主義,搞狹隘的民族主義,我們要搞清楚在今天這個時代所處的國際大背景。「我們拋棄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割斷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命脈。」這是什麼意思?說嚴重點,失去了傳統文化,一方面,我們要麼成為行屍走肉,要麼自覺不自覺地成為西方敵對勢力危害國家民族的幫凶而不自知。

人不能沒有憂患意識。有的人天真地把國際政治想像得很美好。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漢朝也很強大,仍然要向周邊的國家搞聯姻,求和平,以贏得時間來搞發展。更何況地球的資源就這么多,霸權主義強大就絕不允許中國強大,哪怕中國強大了並不稱霸。但在霸權主義國家看來,只要中國強大,都會影響到他們霸權主義國家的利益。

我素來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與時俱進的,可以歷久彌新。因為只有完善的完美的文化體系,才能夠真正做到包容、融合一切文化。每一次外來文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沖擊,都能被中華文化所包容和融合,給固有的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譬如佛教文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為什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會有這樣一種神奇的融合力量?這就不得不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一本寶典,也是群經之首的——《易經》。

《易經》的一個核心思想就是「和諧」。抑或說「和諧」這個詞語就源於《易經》——「保和太和乃利貞」。

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給北大制訂過一面校旗,這面校旗由三種顏色構成,分別代表了玄學、哲學和科學。

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這個說法對不對呢?既對,又不對。

首先來看什麼叫玄學。

已經究竟了的、圓滿了的學問就是玄學。玄又代表了天,是天的顏色。所以叫「玄天」,地的顏色是黃色,所以叫「天玄地黃」。

天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智慧,也就是大道;又代表了圓滿。所以叫「天圓地方」。

玄是形容天的深不可測,形容海水的深不可測。所以玄字還是一個形容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到什麼程度?深不可測的程度,所以叫做「玄」。

一個修證圓滿了的聖人,給普通人講圓滿了的智慧和宇宙人生的真相時,作為並未圓滿的人,是聽不懂的,雖然聽不懂,但是感受到博大精深,令人敬畏和敬仰,所以尊稱為「玄」。

這樣的究竟圓滿的學說,就是玄學。

玄學也是實證到的,但是這個實證,並未向外求,而是向內求。向內求很快,向外求很慢,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

朱清時院士打過一個比方,說「科學家歷盡千辛萬苦終於爬上山頂時,佛學大師已在此等候多時了。」

悉達多太子從19歲出家修行到31歲成佛,只用了12年的時間就證得了究竟圓滿的智慧。同時向世人證明了向內求證到無上智慧的過程快。

在資訊不發達的過去,如果有人告訴你,你在美國說什麼我都能聽到,這在一般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後來手機的發明,證明了此言非虛。也可以說科學的前進就是對佛經里許多證悟現象記載的證明。

但是手機要知道電話號碼才能撥打,這叫調頻,頻率對上了接通了才能聽到彼此的聲音。而佛家有「五眼六通」的實證,則隨時隨地都可以隨意地聽取到任何一個人的言論甚至心聲。從這一點而言,至少當下的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那一步。

我們可以用共振儀、測謊儀聽到你心臟跳動的頻率,由此推理出你的健康和情緒,但是佛家的大修行人卻能清楚地聽到或看到你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從這一點而言,當前的科學顯得很薄弱。

科學是從實驗室發展起來的,這叫做向外求。向外求需要達成很多條件,甚至科學的發展就是在不斷地否定和推倒過往的認知再進行重建,所以科學是在不斷的否定和推倒中前進的。

所以一切以「科學」為標准來評判所有的學問,這本身就不科學。因為科學本身都還不斷地在否定自己的過程中。也就是說,相對未來的科學而言,當前的科學本身就不科學,本身就站不住腳。所以拿當前站不住腳的科學理論來看待一切學問,就是武斷和迷信。

所以科學就是敢於懷疑和否定。那麼「科學」也就不是標准,而是對待學問的一種嚴謹態度。也就是說,你可以拿科學的態度來懷疑別人,但是你不能把科學作為一種標准來否定別人。

向內求,不僅從時間上獲得終極真理快,而且跟自身息息相關,每收獲一分,就讓自己智慧一分,自己也完全能夠駕馭;

向外求,不但從時間上獲得終極真理慢,需要一代一代人不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懈的努力,而且還跟自身嚴重脫離了。譬如自來水的發明,人們逐漸不會挑水了,而在過去,挑水是本能;又如小汽車的發明,人們行走的時間少了,腿腳會逐漸退化……當科技越發達的時候,如果人的精神不能駕馭科學時,往往還沒有獲得終極真理,人類就已經毀在了科技的手上。我相信這不是危言聳聽,我敢說全世界的人,無一例外都害怕地球爆發一場核戰爭。一場核戰爭,足以毀掉無數次地球。但我選擇相信這一天永遠不會到來。

如果給你選擇,有三樣東西,你只能選一樣。有最好的東西,有次一等的東西,還有再次一等的東西。你會選擇哪一個?

不用說,肯定是要最好的。

玄學、哲學和科學,在中國的祖先看來,無疑玄學是最好的東西。

西方人說哲學是科學之母。

我說玄學是哲學之父。

哲學可以指導科學。而我則認為,玄學囊括了哲學和科學。哲學指導著科學的發展,一步一步向玄學靠近。

《易經》裡面有「象數理占」的提法。其實就是玄學、哲學、科學、科技幾個東西。

這個「象」,既有象又無象,就是對終極真理的命名。可以說是玄學;「數」是科學,「理」是哲學,「占」是對象數理的綜合應用,就是科技。

象,必定包含了數理,必定包含了應用。

所以玄學、哲學和科學這三者的關系是有聯系且相通的。玄學是哲學和科學的終極階段;哲學是玄學的理論闡釋;科學是哲學的理論證明;科學是玄學的實踐證明。科學的高級階段就是玄學;科學的理論階段就是哲學……

所以這三者其實就是一個東西,因為不同的層次,就看到了不同的層面。於是有了區分。這就是《易經》里講的「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搞哲學的看《易經》,就認為《易經》是哲學;

搞科學的看《易經》,就看到了《易經》是科學;

搞心理學的看《易經》,就看到了《易經》是心理學;

搞中醫的看《易經》,就看到了《易經》是中醫學;

搞武術的看《易經》,就看到《易經》是武學;

搞兵法的看《易經》,就看到了《易經》是兵法;

搞政治的看《易經》,就看到了《易經》是政治學;

搞管理的看《易經》,就看到了《易經》是管理學;

㈧ 美術高考錄取規則,權衡文化課!

各校的錄取規則都不同,基本可以分為三類:1、按照專業成績排名錄取,這類專業考生只要過文化控制線介面,文化成績就沒用了。2、按照文化成績排名錄取的,只要專業過線即可,專業成績就沒用了。3、按照綜合分來錄取,各校的錄取規則又不同,有些文化成績佔比例大,有些專業成績佔比例大,各不相同。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叫權衡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