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殯葬文化組成有哪些

殯葬文化組成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8 22:17:23

㈠ 土家族殯葬文化有哪些

土家先民曾實行火葬、岩墓葬、懸棺葬,他們哀悼死者的方式之一是擊鼓踏厲而歌,叫嘯以興哀;而後受漢族喪葬習俗的影響,逐漸採用土葬,但他們依然保留了其先民掉念死者的方式,以跳喪、歌喪來哀悼死者,慰藉生者。�
土家族最古老的葬谷是火葬。現今猶存的許多土家地區的地名,諸如「箱子岩」、「仙人洞」、「蠻王墳」、「棺木岩」等,都是對土家先民曾有過岩墓葬、懸棺葬習俗的追述。�
土家族保存到現今的古老葬谷是「繞棺」和「跳喪」。�
「繞棺」,又名「打繞棺」,或名「穿花」,廣泛地流傳於湘鄂西及川東部分土家族地區。老人去世,停靈樞於堂中,請巫師行法事祭祀,「繞棺」時,靈堂紅燭高照,香爐香煙裊裊,棺木右角點「長明燈」一盞;巫師將法咒一念,昭告亡靈,「繞棺」就開始了。「繞棺」活動,一般由五或七人,至少三人,成奇數跳唱。跳唱,由土老司擔任領頭,現今,以年長者出任,其他人跟後,圍繞棺木,不能出離靈堂,故稱「繞棺」。歌詞內容廣泛,可唱亡人生平,可唱神話傳說,曲調多變,伴之以鼓、鑼、鑔、鈸等打擊樂,氣氛歡悅而熱鬧,鄉土生活氣息濃郁,承襲了古代「繞屍而歌」之傳統。�
「跳喪」,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鄂西長陽、五峰、巴東等縣流行的「打喪鼓」,又稱「跳仗鼓」;一類是湘西鳳凰、瀘溪地區流行的「打廩」,又稱「跳牌」「跳流落」。「跳喪鼓」與「繞棺」一樣,是一種喪葬性的歌舞活動。在土家山寨,一旦哪家老人終壽,不問男女、名望、尊卑、皆是「人死眾家喪,一打喪鼓二幫忙」,為死者「跳喪」。
跳喪,先跳什麼,後跳什麼,都有一定儀式程序。一般分為七項程式:
一、 待師,跳者為表謙虛客氣,邊跳邊等待師傅臨場指導;
二、 跳喪;
三、 搖喪;
四、 跩喪;
五、 穿喪;
六、 退喪;
七、 哭喪。
哭喪,只在與漢區臨界地區方有。這七項跳喪儀程,都由掌鼓者指揮,跳喪人跟著鼓點的變換而變換儀程。歌詞的內容豐富多樣,有歌唱先民祖先的;有唱農桑魚獵的;有唱風土人情的;有唱男女愛情故事的。歌舞通夜不息,可謂「長歌為哭」,「以樂致哀」,慰死者英靈,為家屬「散憂」、「解愁」驅逐死者家裡天災人禍,賜降吉祥瑞氣,獨具民族性。�
「打喪歌」,又名「唱喪堂歌」,或叫「坐喪」,也是遠古「鼙鼓以道哀」的一種葬俗傳至今日。這種「打喪歌」,鄂西、湘西、川東土家族地區,直至現今,還相當盛行。「打喪歌」分兩種形式:一種是一人擊鼓,領唱,眾人相和。另一種是不只擊鼓,還要鼓鑼鈸笛嗩吶齊備,「打圍鼓」,唱戲曲,這也很別致。聽唱觀看的人很多,「坐喪」「打喪歌」成了群眾一種娛樂活動了,將「憂愁」、「悲痛」驅逐於九霄雲外了。

㈡ 什麼是殯葬

讀音: bìn zàng
殯葬是人類自然的淘汰,是對死者遺體進行處理的文明形式,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是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殯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詞。"殯"一作停柩解,如《禮記》:"夏後氏葬於東階之上"、"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周人殯於兩階之上";一作葬解,如《荀子》:"三月之殯"。"葬"作藏解,如《禮記》:"國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見也。是故,衣足以飾身,棺周於衣,槨周於棺,土周於槨。"現在的殯葬指的是處理死者遺體的方法和對死者哀悼形式,包括發訃告、向遺體告別、開追悼會、致悼詞、送花圈輓聯、出殯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喪葬事項。
在一百多萬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祖國遼闊富饒的土地上,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生活活動的擴大,原始人群逐漸被一種固定的生活集體所代替,出現了氏族公社的社會組織。在公社內部沒有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現象,沒有貧富不均,每個成員地位是平等的。反映在喪葬問題上極為簡單,如一個成員去世後,後人不忍見死者遺體腐壞,用柴草蓋上,埋在野外,既不挖墳墓,也沒有禮儀。而隨著社會進步人們採用了土葬。
中國原始社會時期,逐漸產生了宗教迷信靈魂不死的觀念,過去沒有親人死後埋葬的習慣。自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以後,就有了埋葬親人的習俗。唐杜氏《通典》說太古時代凶禮中規定「;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棺槨」。在半坡遺址墓碑中,埋葬的死人多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託西方的意思。這種宗教信仰,對祖先的崇拜觀念,在我國母系氏族就產生了。到了奴隸社會時期,厚葬之風和迷信活動更加盛行,奴隸主階級為利用宗教迷信維持其統治,大力提倡對凶禮的習俗,甚至把奴隸也作為祭品殺掉,作為殉葬品埋掉。商周時期制定了"貴賤有儀,上下有等"的葬制,無子、諸侯、大夫、士及一般奴隸主死了,在殮、殯祭上從時間、儀式棺槨到殉葬品都有等級區分,而奴隸則只「舉而委之」或當殉葬品活活埋掉,如古侯家莊西北岡發現的大墓,墓室面積三百多平方米,深達12米,墓室中埋有執戈的奴隸和狗。棺室雕花飾紋,擺滿了珍貴服飾器物。槨項排放著商王的兵器和儀仗執器奴隸、男女侍從奴隸,還有兒童和供玩的狗猴等動物。象這樣的大墓一般要殺生殉、殺祭三四百人,這種奢華、浪費、殘酷的殺葬陪葬實在令人發指。
殯葬殯儀程序:豎靈、收斂、喪失協調、引靈、接體、奠禮、火化、出殯、安厝、後續關懷。

㈢ 中國的九大喪葬方式

1。土葬。

對中國來說,土葬是最古老的,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喪葬方式。在十大殯葬模式中,它也是該地區分布最廣、涉及人數最多的民族,也是我國最常見的一種。

2。火葬。

在古代都信奉落葉歸根,並強調遺跡的完整性。因此,火葬被認為是異端,甚至是違背孝道道德的壞習慣。然而,直到宋朝、遼朝、晉朝、元朝,它才逐漸普及。

3。海葬。

它是將灰燼撒入大海,這被認為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是社會文明的標志。這樣的葬禮將有利於土地的保護,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國家風俗習慣的變化。

4。風葬。

這種方法也被稱為露天葬,包括懸崖上的凍結和膨脹等,一般分布在東亞國家地區、泰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很早時期。但在中國的東北部和西南部並不流行。這樣,死者的屍體就被裸露在樹木和荒野之下,還有人則把屍體放在棺材裡,然後放在茅草和木板做的棺材棚子里。

5。天葬。

這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常用的喪葬方式。這意味著當一個人死後,他或她會把屍體帶到指定的地方,讓鳥類和其他動物吃掉,以為它會把死者的靈魂帶到天堂。

6。塔葬。

戰爭是中國藏族的喪葬習俗之一,被認為是最高尚以及最高的待遇,甚至是喪葬的最高標准。因此,埋葬被稱為靈魂塔。一般來說,活佛升天或圓寂後,葬禮就會以這種方式進行。

7。樹葬。

在中國古代,只有東北和西南的少數民族才普遍採用這種喪葬方式。然而,在現代,樹葬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形式,就是把死者親屬的骨灰撒在樹下。

8。懸棺葬。

人死後,木棺被掛在插入懸崖表面的木樁上,或放置在懸崖洞、懸崖裂縫中,或部分懸吊在懸崖表面。往往險峻險峻,無法攀登。其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受歡迎,懸置的越高,就代表越尊重死者。

9。洞葬。

當一個人死了,幾十個人把棺材搬來搬去,把沉甸甸的棺材搬到山上的死人洞里,然後一起轉身離開。誰都不能再一次回首逝者,而且誰也不能再走進安息之所。

㈣ 中國的殯葬文化是什麼,是怎麼產生的。

中國喪葬文化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死亡,可算是人生的最後歷程,但這並不是一切的終結,因為之後還有後人對其屍體的處理--殯葬。殯葬這一行業源遠流長。從考古資料來看、歐州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大約10-4萬年前莫斯特文化的創造者尼安德人已有了安葬死者的習俗,並且有一定的埋葬方式。大約1800年前我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北京山頂洞人已有了喪葬習俗,山頂洞人洞穴的一側有一塊墓地,發現了三具人骨架,死者身上有一些石珠,鑽孔骨達,骨墜裝飾品,另有燧石石器。山頂洞人遺賅周圍撒有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 遠古時期,葬地的形成或選擇往往與人們的生活環境關系密切。實行樹葬或者風葬的,多為生活於樹林中的民族;如我國古契丹人,將屍體懸持樹上,三年後焚燒屍骨;水居民族,如獨龍族村非正常死亡者,扔屍體於江河,任其飄流;中國西北的氏恙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區,火對於生活的重要性特別特出,影響到喪葬也盛行火葬。
以上文字謹作為緒論。以下將分為葬法篇禮裕篇,分別對中國的喪葬業加以簡述。
一、葬法篇
1.土葬
除漢族外,古代匈奴,突厥也多以土葬為主,土葬通常用棺木。漢族貴族的棺木有數重,外層叫「槨」,內層叫「棺」,製作很講究。有錢人家會在棺蓋雕刻精美的動物圖形。一般百姓的墳墓是很簡便的,他們選擇一塊「吉地」之後,就在那裡挖墓穴,埋葬死者,然後在上邊堆成圓錐或土堆兒。同一家族的人,埋在一個地區,形成一個墳區,俗稱祖墳地。每座墳頭都按家族輩份的大小,前後依次排序,以便後世能辨別清楚,哪個墳屬於哪一輩。人們把死後能埋入祖墳,看作一種禮遇,是做人的起碼條件之一。因為許多人不能入祖墳,如優伶、娼妓、暴病、凶死之人,有痼疾的人,未婚早矢者,漢族死在外鄉的人,一般也不能回鄉安葬,即使千里迢迢運回屍體,也只能在村外直接埋葬,所謂「野鬼不能見家神」。
漢代崇尚黃色,歷代帝皇都以黃色為顯貴之色,黃色實為土色。在陰陽五行中,土又居五行之中位,是一個最穩定、最可靠的基礎,因此,人死後葬於土中,被認為是使靈魂得到安息最好辦法。土葬符合漢族人民的生活習俗,以及「有地則生,無地則死」的傳統觀念,所以土葬千百年來一直是漢族人民的主要葬法。
2.火葬
火葬是我國最古老,並對現今社會影響最大的喪葬習俗,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出現了火葬,火葬開始之時,首先在部分游牧民族中盛行,這在先秦之時就有記載。《墨子·節葬下》雲:「秦之西有儀渠國,其親戚死,聚薪柴則焚之, 上,謂之登遐,然後成為孝子。」《列子·楊朱》也曾記載曼平仲的話:「既死,豈其我哉,焚之亦可」,到了東漢後期,佛教也傳入我國,佛教徒實行火葬,漢族一般百姓實行火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宋元時期。《宋史·禮志二十二》說:今民人俗有所謂火化者,……河東地狹人眾,雖至親之喪悉皆焚棄。許多地方建有「化人亭」,《大元聖政國相典章》記有:北京路百姓父母身亡,往往置於柴薪之上,以火焚之,這一時期的火葬,往往與家境貧窮,無錢或無地埋葬有關。有的屬客死異鄉,路途遙遠,難以扶屍回鄉而火化;個別情況屬戰死沙場,軍情緊急,火焚了事。在民間,對部分傳染病死者,也採取火化方式,這時間,漢族火葬也曾受儒學干擾,宋大祖趙匡胤、南宋高宗趙構,都曾下詔禁止火葬。
3.崖葬
崖葬又名懸棺葬,是我國古代廣居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種特殊葬俗,被認為是世界大化史上的一大奇跡。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縫或人工木樁把棺木懸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將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鑿成的岩洞之中,懸棺葬的葬地都是選在面臨江河的絕壁高岩上,其葬具多為船棺,長2-3米,寬約半米多,形體似一隻船,分為頭、尾和侖三部分,頭尾翹起,倉為棺樞,安放屍體。
廣義的懸葬又指在石崖上穿鑿洞穴作為墓室的一種具地方特色的墓葬結構形式。在四川三峽崖洞中,曾發現戰國時代此類崖墓,這一階段的崖墓室,距地面高一些,低者二三米,高者一二十米,有的業於緩坡崖上,有的開於懸崖峭壁之中。墓分為單室墓,夫妻合葬有雙室墓,家族合葬的多室墓三種,通常在墓室內外崖避上雕刻有各種圖案,有的還銘刻有銘文,死者姓氏及一些吉祥語。
4.天葬
天葬是我國青藏高原藏族人民採用的一種很特殊的埋葬方式。天葬有專門的場地,那裡地勢平垣、開闊,中心點上得有一塊平坦的石頭。送葬的家屬把死者抬到這里,就遠遠地避開。天葬場有專門的師傅。他先將屍體用繩索捆綁在石頭上,然後舉起鋒利無比的刀子,將屍體剖開,皮肉、內臟。骨骼各自分為一堆,一般分八大塊。骨骼(包括頭骨)必須用石頭,細細砸碎,拌上一些酥油糌粑。這些工作做完後,天葬師圍繞著那石頭,點燃一堆堆柴禾,並在火上灑上酥油。這時,整個天葬場煙霧滾滾,酥油的氣味四下飄,不一會兒,大批的禿鷲就從四面八方飛來。性急的擁在火堆旁邊,性悠的展開巨大的雙翅在空中盤旋。當天葬師估計這些天葬使者足以一次解決問題後,便揚起雙臂,向天空「嗚嘎!嗚嘎!」地呼喚。還不等天葬師退離葬場,成百隻鷲鳥就從天上、地下一齊撲上屍堆。整個葬場你爭我奪,殘煙繚繞。一片啄食吞咽的聲浪令人驚心動魄。再過半小時,天葬場留下幾絲血污,使四野空空了。藏族人認為屍體不被吃凈,死者不會升天,是不吉利的,因此總是等禿鷹餓時才舉行。 送葬的人在遠處目睹這個場景,心裡是平靜安寧的。他們認為死者已被鷲鳥帶上藍天,他的靈魂安然無恙地回到佛祖身邊去了。他們心安理得地返回家園,路上沒有一個人抽泣和號哭(外族人及藏族女性禁示參加天葬)。
5.二次葬
二次葬是在採取埋葬、火葬、風葬等等方式後,對屍體作二次或以上的處理。我國南方地區台灣、福建、廣東和廣西的漢族和壯藏,自古以來比較流行二次葬。人死後即棺殮土埋葬。待三五年後屍體腐爛後再擇吉日,發 開棺,檢取骨殖,將骨頭擦洗干凈、晾乾。再按照次序分頭、頸、胸腰、下肢裝入特製的陶瓮。俗稱「金塔」。這種二次葬又稱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撿骨葬,至今在福建、廣東、廣西的女村地區還保留此種葬俗。 6.現代葬俗
解放以後,國家為了節約土地,杜絕疾病蔓延,規定除部分少數民族外,其餘一律採用火葬。人死後,被送往殯儀館停放,屍體赤裸冰凍存放。為了延長保存時間,殯葬人員會在死者腳板底扎一個洞使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屍體送到殯儀館後,一般三天內舉殯,舉殯分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兩部分。遺體告別儀式時設置「靈堂」,靈堂四周排滿花圈,花圈上掛滿親朋戚友的輓聯。告別儀式開始先播放一段哀樂,悼念者默哀三分鍾,之後向死者三鞠躬,最後繞遺體一周,瞻仰死者遺容。長子手捧死者遺照領悼念者去小禮堂開追悼會。追悼會主要是表彰死者生前功跡,因過於形式及勞民傷財,現已基本取消。遺照一般不用彩色,且用「炭燒瓷相」,以示永久存。
舉殯後「靈車」--現稱「專用車」把遺體送到火葬場--俗稱「大煙囪」,經大火焚燒後屍體化為灰。親人可根據情況把骨灰放入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樹等。
二、禮俗篇
漢族人喪葬禮俗繁復,此處僅舉幾例以饗讀者。
1.慎終追遠閏月年
在閏年、閏月「慎終追元」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視為重要的事情。其主要做法是在閏年、閏月給老人做壽衣壽材,取閏余成歲,增福添壽之意。
關於壽衣(也稱殮衣、老衣),有許多風俗禁忌。做壽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綢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為「洋」、「陽」同音,壽衣要穿到陰間去,所以不用。做壽衣一律不用緞子,因緞子與「斷子」同音,是忌諱斷子絕孫之意。壽衣也不能用皮、毛料製作,否則,死者來世會轉生為獸類。壽衣一般都不釘扣子,不論內衣還是外衣,一律釘原衣料縫成的帶子,據說是不要結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頭兒打的算盤疙瘩),且有後繼有人之意。至於壽衣的數量,一般都是單數,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諱雙數,恐怕死亡的凶禍再次降臨。
關於壽材(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銅等。春秋以後以木為主。漢族習尚以松柏製作,因為松柏象徵長壽。一般不用柳木,因為柳樹不結籽,唯恐有絕後之患。
2.停屍儀式
整個儀式包括為垂死之人沐浴,穿好壽衣,移上靈床、送終、買水、飯含等步驟。 所謂買水,是因為民間所取用的洗屍水往往都是買的,俗稱「買水」。「買水」是以投錢入水來加以體現的,即將「陽水」變成「陰水」。買水所用的錢主要是陰錢、燒香、化紙,即紙錢。
飯含指地死者口中放入米貝、玉貝及米飯之米,是指在死者嘴上放入珠玉等物。右人舉行「飯含」的含義是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成為餓死鬼。古代飯含作了嚴格的等級限制。明代規定五品以上飯稷含珠,九品以上飯梁含小珠,庶人飯梁含錢。
3.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稱,所謂「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時家裡有了喪事,所有家庭成員按照自身與死者的關系,遵舊禮成服。
一般說來,男女孝屬均身穿粗白布長袍,俗稱「孝袍子」。子女孝屬不縫底襟、腰間繫上麻繩或麻縷,謂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爺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漢人大都戴口袋頂的孝帽,上邊釘有小銅錢,還有棉球。長子釘一個,次子釘兩個,三子釘三個,其他類推。孫子輩的在孝帽上釘紅棉球,長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余者類推。重孫輩的在孝帽上釘粉紅色棉球。無論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雙親均已去世,則可蒙嚴,若有一親健在,就不能蒙嚴,露著黑色後跟,孫子、孫女則蒙紅後跟。
4.起杠
起杠,就是將棺木栓好後往起。出堂時用小杠,抬到大街時換大杠和大罩。貧戶則一直是小杠到底。杠的種類,皇杠為120名杠夫,以下有64人大杠、48人大杠、32人大杠、24人、16人、8人、甚至4人、2人的穿心杠等。《道咸以來朝野雜記》里說,前清時,皇家、王爺、貝勒用80人大杠,一品大員用64人杠,次者48人,再次者32人……,可見用杠也是根據官品等級的。
富貴人家出殯,換最後一次大杠,大罩為正式起杠。貧戶不換杠、換罩。起杠時,富戶燒「陰宅」(紙制房屋),一般戶只燒一堆紙。多數人家在這時連靈花、剩餘的「亡人香」,也一並焚化。亡人生前用的枕頭要拆開,把裡面的蕎麥皮倒出,連同枕頭套一起,放在門外大街上,由留在家裡的人(未去送殯者)燒掉。
5.摔盆、打幡 與起杠同時,跪在棺前打幡的長子還要有摔盆之舉,這個盆是一個底下帶窟窿眼兒的瓦盆。摔的時候,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如果兒子太小,需大人幫助完成動作。
在漢族的許多地方,杠幡的孝子們還要拿著一根「哭喪棒」(南方有些地方稱「孝子棍」,有些地方叫「孝喪棒」),哭喪棒多為木條,裹上白紙即可。據說哭喪棒的來源是因為孝子一般都哀傷,有的更會因此身體不支,於是用拐杖助走動。後來大椴發現用拐杖足以表明哀傷之深,於是形成例規,凡孝子均需柱一根拐杖,就是哭喪棒。

㈤ 中國傳統喪葬文化是怎樣的

套衫。為死者准備的衣服(壽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達十一件(但必須是奇數),先由孝男套上試穿,稱為「套衫」。孝男穿好壽衣後,拿一個秤子,好像要稱衣服似的,這就是告訴死者壽衣是子孫買的,要他穿了去見祖先。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在彌留時刻,死者須穿上壽衣。在北方漢族的習俗里,貼身穿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夠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系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挽邊的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話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臨死的那一天,也還得要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不讓他認祖歸宗。

㈥ 殯葬文化是什麼的總和

殯葬文化,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並沉澱下來的,集中了人們對死亡的認識、生存的價值、人性親情等有關於人類本源性問題思考得出的結論。或許這個答案永遠都不圓滿,所以我們一直在不斷的思考探索,從未停歇的思考和探索也就是我們傳承傳統殯葬文化的過程。
中國殯葬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山頂洞人的遺骸周圍,撒有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並有鑽孔的獸齒、石珠、骨墜等裝飾品隨葬。這幾乎是最早最原始 的土葬。隨著歷史的發展,出現了階級,殯葬文化也處處體現的階級的「三六九等」,在墓地、葬具和隨葬品等方面都有所體現。從北京猿人將洞穴上層當作生者的 居室,下層為死者的墓地。到秦始皇陵的規模及豪華程度,儼然一幅宮城都邑圖,將「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禮俗發揮到了極致。直到明、清兩代的殯葬禮儀已經形成 一套隆重而繁瑣的殯葬禮儀。
整個土葬時期,實行土葬主要是為了防止死者被野獸吃掉,同時也是為了使死者的得到永恆的安息和葬地。中國人之所熱衷土葬,一方面是人們對土地十分依賴和留 戀,此外人們還認為土地埋葬先人的形式是為死者提供了另外一個活動的空間。新中國成立以後至今,我國開始逐漸推行「火葬」。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文化的生活不斷豐富,人們逐步從滿足基本生活要求提升到滿足精神需求的層面。殯葬行業也從滿足人們基本的處置遺體的需求,逐步上升到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高度。

㈦ 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7)殯葬文化組成有哪些擴展閱讀: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

閱讀全文

與殯葬文化組成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