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十大傳統文化
中國十大傳統文化如下:
1.刺綉文化
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的歷史,主要以絲綢和絲線為織物。秦漢時期,中國的刺綉工藝就達到了很高水平,是歷史上「絲綢之路」運輸的重要商品之一。
中國的傳統刺綉工藝品當中,常常將產於江蘇省的「蘇綉」、湖南省的「湘綉」、廣東省的「粵綉」、四川省的「蜀綉」,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綉」。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在我國流傳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至今仍然綻放著絢麗的光芒。
㈡ 如何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文化內涵: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東亞強盛文明象徵。
絲綢之路在古代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陸上商貿通道。它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聯系了起來,對促進東西方之間文明的交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現實意義:當今世界各國為謀求自身的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和交通合作,因此絲綢之路也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成為以現代交通設施與服務為基礎的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陸上經濟紐帶,對促進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㈢ 絲綢文化對中國的意義是什麼
絲綢的價值意義:
1、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本土的絲綢文化反作用於本土的紡織業,使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與改革,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創造出新的織物類型,進一步豐富了絲綢文化。
中國絲綢對世界的貢獻首先在於中國的絲綢技術隨著絲綢的外傳而傳播。中國絲綢技術首先傳到中亞一帶,《大唐西域記》中有一段關於傳絲公主將蠶種傳入瞿薩旦那國的故事。
蠶種從中亞向歐洲傳播發生在查士丁尼統治時期,一位波斯僧侶將蠶種藏於手杖之中帶至羅馬,中國的蠶桑絲綢技術就這樣傳到歐洲。
2.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絲綢文化在漢字的產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漢字中表現為與桑、蠶、帛和大量「糹」部字及與其有關的漢字的產生和應用。
《說文解字》中,收錄篆文9353字,其中含「糹」部的,共有248字,約占其篆文總數的3%。漢語中還有大量與這些字相關的詞語,如:桑蠶、桑麻、桑梓、蠶種、繅絲、紡絲、絲綢之路、帛畫、玉帛、財帛等 。這些詞語大都與蠶絲業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
(3)什麼是絲綢文化擴展閱讀:
1、天然纖維
絲綢所含的天然纖維主要是蠶絲纖維,是熟蠶結繭時所分泌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也稱天然絲,是人類利用最早的動物纖維之一,包括桑蠶絲、柞蠶絲、蓖麻蠶絲、木薯蠶絲等。
蠶絲纖維是唯一得到實際應用的天然長絲纖維,由蠶改粘液凝固而成。蠶絲纖維因蠶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種,其中有食桑葉形成的桑蠶絲纖維、食柞樹葉形成的柞蠶絲纖維以及食木薯葉、馬桑葉、蓖麻葉形成的其他野蠶絲纖維。
2、人造纖維
人造纖維是指通過物理化學的方法製得的非天然纖維,分為再生纖維和化學纖維兩種。再生纖維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經溶解後製成紡織溶液,然後噴絲紡製成纖維狀的材料。
化學纖維是利用石油、天然氣、煤和農副產品作原料製成的合成纖維。絲綢中加入人造纖維,主要是為了使絲綢抗皺縮、防蟲蛀、更易保存等。
㈣ 絲綢的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幾千年前,絲綢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當地婦女素有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蜀綉,亦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綉產品總稱。蜀綉的歷史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
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種類豐富,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品種除純欣賞品綉屏以外,還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墊、桌布、頭巾、手帕、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
湘綉分別在1912年和1933年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湘綉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被國外譽為超級綉品。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粵綉是廣東刺綉藝術的總稱,包括以廣州為中心的「廣綉」和以潮州為代表的「潮綉」兩大流派。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
粵綉始於唐代,明中後期形成特色,清代由廣州港出口名揚國外。其技藝精湛,構圖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絨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絨條灑脫。唐代蘇鶚所撰《杜陽雜篇》這樣描述了廣綉的精湛技藝的:「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發,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更善作飛仙,蓋以絲一鉤分為三股,染成五色……」。 雲錦是指在南京生產的一種提花絲織工藝品,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集歷代絲織工藝之大成,又融會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的寶貴經驗,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狀態。雲錦主要特點是逐花異色,從不同角度觀察,綉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雲錦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因色澤光麗燦爛,狀如天上雲彩,故而得名,流行於明清時期,雲錦是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貢品,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它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雲錦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09年9月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傳承單位是南京雲錦研究所。 蜀錦原指四川生產的彩錦,後成為織法似蜀的各地所產之錦的通稱。
蜀錦是中國染織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多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用經線起花,運用彩條起彩或彩條添花,用幾何圖案組織和紋飾相結合的方法織成。蜀錦圖案的取材十分廣泛、豐富,諸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占祥銘文、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
蜀錦歷史悠久,成都「錦官城」得名於秦漢時期,秦漢至隋唐時期的錦織品幾乎均為蜀錦。是絲綢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國寶級傳統工藝品京都西陣織前身。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是成都蜀錦織綉博物館。 宋錦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品之一,大概起源於宋代末年,主要產地在蘇州。在紋樣組織上,精密細致,質地堅柔;在圖案花紋上,對稱嚴謹而有變化,豐富而又流暢生動;在色彩運用上,艷而不火,繁而不亂,富有明麗古雅的韻味;在製作工藝上,以經線和緯線同時顯花為主要特徵。宋錦的實用性非常強,它質地柔軟堅固、圖案精美絕倫、耐磨且可以反復洗滌,適用面非常廣泛。
宋錦是在唐代蜀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產品分大錦、小錦、綵帶等數種。大錦又稱「仿古錦」。2006年,宋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為蘇州絲綢博物館。現代宋錦主要產於杭州、湖州、蘇州等地。現代生產的宋錦又稱「仿宋錦」,主要品種有大錦、盒錦和小錦。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古國。中國絲綢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禮制的一個縮影。可以說,中國古代服飾是「分尊卑、別貴賤」的禮儀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現。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飾具有特殊的標記,需要有一套正規的服飾制度來加以規定,而且必須嚴格執行。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絲線的長度、衣料,都與禮制相關。因此,帝王服飾是整個服飾制度的准繩和基石。
「標準的」專用帝王服飾出現於西周。當時的統治者對於各類人等所著服飾已有嚴格的規定,且被納入「周禮」的范疇。等級尊卑十分明顯,不允許僭越。當時發達的紡織、印染生產技術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飾制度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輔佐成王的周公旦,為鞏固西周政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階梯式宗法等級制度,以明示官職上朝、公卿外出、後嬪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並對衣冕的形式、質地、色彩、紋樣、佩飾等作了詳細的明文規定,成為周代禮治的重要內容。
《周易》載:「天玄(天青色)地黃(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時候所著服裝為玄衣裳,玄指黑色,兼有赤黃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裳即為赤黃色的下裳。上衣繪有日、月、星、山、龍、華蟲等六章,類似於今天的手繪服裝,是畫工用筆墨顏料直接畫在布上的;下裳則用刺綉,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紋圖案。
周以前,帝王服飾即繪綉有上述十二章花紋,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圖案,服飾上也就不再重復,變十二章為九章。紋飾次序,以龍為首,龍、山、華、蟲、火、宗彝是手繪的;藻、粉米、黼、黻是銹上去的。其後的各個朝代,基本延續了十二章紋的傳統圖案,十二章逐漸成為中國歷代帝王的專用紋飾,它是中國古代王權的標志。十二章中的龍和鳳,也逐漸為帝王專用,龍成為天子的象徵,鳳則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在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絲綢與封建等級制度的密切關系的,則是文武百官的補服。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與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區別是:其服飾的前胸後背,各綴有一塊形式、內容及意義相同的補子。因此,只要一望補子上的紋樣,便可知其人的官階品位,這有點類似於現今軍官的軍銜。
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唐代,其源似與武則天以袍紋定品級有關。《太平御覽》卷六九二引《唐書》:「武後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袍,以賜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飾以風池,尚書飾以對雁,左右衛將軍飾麒麟,左右武衛飾以對虎。」
內蒙古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綉禽,以示文明,武官綉獸,以示威武。
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只立禽,各品級略有區別。
㈤ 絲綢文化的發展如何
隨著以漢帝國為一端、以羅馬帝國為另一端的海陸兩途絲綢之路的發展與繁榮,中西文化交流也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高潮。對於西方地中海世界來說,中國就是產絲之國;在一定意義上,漢文化也就是絲綢文化。沿著絲綢古道,大量中國絲貨源源西運,流向中亞、南亞、西亞和北非,直到地中海世界。例如,敘利亞東部沙漠之中的綠洲國家帕爾米拉,就是中國絲織品西運地中海地區的一個重要中途站。這里出土的漢字紋錦,是屬於公元1世紀的絲織品。它的紋樣和織人的漢字同本世紀初在新疆樓蘭等地發現的絲織品類似或相同,都是漢代生產的綾錦、彩繒。中國絲貨運到地中海地區後,大受歡迎,很快成為那裡各個民族、各個社會階層人們的普遍的追求。
㈥ 唐代絲綢文化特點
唐五代時期,中古先民通過絲綢之路同周邊及以遠地區的各民族進行了頻繁的物質、精神文化交流,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化交流的第二個鼎盛時期。我們從唐代絲綢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內容的特點進行闡述及概括,看到唐代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展現的雙向性、民俗化、本土化、漸進性和迴流性的特點。通過絲綢之路中原大規模引入了外來植物、動物以及宗教,中原各種科學技術、動植物物種以及先進的禮俗文化也傳入西域諸地;在彼此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的影響下,經過長時期的磨合,異域文化在中國紮根並衍生;外來物質文化和異域藝術、宗教等也對豐富中華文明產生了極為深遠的作用與影響,同時消除不同文化間的隔膜,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
㈦ 絲綢的由來,
上古傳說中,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取絲」,但現實中絲綢究竟是何時被發明尚具爭議。
專家們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推測,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中期,中國便開始養蠶、取絲、織綢。真正能夠說明蠶繭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發掘到的半個蠶繭。據考古學家李濟和昆蟲學家劉祟樂的研究,斷定為桑蠶繭。
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是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西陰村所處的時代為仰韶時期(距今約5600—6000年),為人們研究絲綢起源提供了實物。在河姆渡遺址中人們已發現了紡織工具,藉此可以推斷絲綢的使用至少不遲於良渚文化 。
最具影響力的說法,是中國科學家在1958年的考古發現,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絲綢織品。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
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
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7)什麼是絲綢文化擴展閱讀:
絲綢的價值意義:
1、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本土的絲綢文化反作用於本土的紡織業,使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與改革,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創造出新的織物類型,進一步豐富了絲綢文化。
2、促進了漢語言文學的發展
絲綢文化在漢字的產生、發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漢字中表現為與桑、蠶、帛和大量「糹」部字及與其有關的漢字的產生和應用。《說文解字》中,收錄篆文9353字,其中含「糹」部的,共有248字,約占其篆文總數的3%。
此外,還有許多與絲綢文化有關的成語和典故,如作繭自縛、錦囊妙計、衣錦夜行、衣錦還鄉等[33]。另外,大量文學作品也以描寫蠶桑絲綢來抒發情感或反映社會現實,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絲行》等。
3、促進了民俗文化的衍生
絲綢文化中民俗色彩濃郁,中國人的蠶神崇拜具有數千年的歷史,數千年來有關蠶神的神話傳說綿綿不絕,而且蠶神眾多,各地正宗的蠶神不下10種。眾多有關絲綢文化的歌謠、諺語、方言俗語,是歷史的活化,積淀著濃郁的民俗色彩,許多歲時習俗、社會習俗和人生禮儀習俗都與絲綢文化有關。
4、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
絲綢文化深入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審美情趣產生了很大影響,進而影響著其它的藝術,甚至促進一些新的藝術門類的產生。
中國書畫宣紙的發明與古代絲綢「縑帛」、「絹布」有著直接的關系,實際上紙的發明還是受到絲綢的影響,紙的初意是絲在漂洗過程中積淀的絲屑,積淀成薄薄的一層,稱為紙。由此受到啟發,人們再用纖維代替絲纖維造紙,成為中國的一大發明。
另一個重大的發明印刷術也是發源於蠶絲業。經考證,中國古代絲綢的凸版印花是雕版印刷的前身,傳統的印刷工藝中,有很多部分直接來自印花技術。紙和印刷術的發明大大的促進了書法繪畫等多門藝術的發展。
5、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絲綢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貢獻很多,同時,國外文化也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使本土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日本曾多次接納中國移民進入本國生活或是派遣使者進入中國學習絲織技術。
中國移民、大批的日本留學生和學問僧隨同使團到日本後,對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隋唐時期,隋唐文化對日本的社會和文化形成一次強烈的沖擊。在日本形成了規模空前的「仿唐文化」,並持續了200多年 。
作為回饋的日本文化進入中國以後,開闊了人們的精神視野,不少文化也成為詩詞歌賦的主題,一些絲綢以異域神祈祥瑞或傳說故事為圖案,被中國工匠所吸收,豐富了中國百姓的文化情趣。另外,絲綢也作為各國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國外交中起到關鍵作用。
各國以絲綢貿易或互贈絲織品為突破口,加強各國之間的聯系,維持和平穩定的國際關系,為世界文明進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㈧ 江南蠶桑及絲綢文化
長江絲綢的生產歷史悠久,絲綢品種繁多,名品迭出,在中國乃至世界絲綢文化史上佔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早在先秦時期,長江上游的川渝、中游的兩湖和下游的江南就已是我國蠶桑絲綢生產比較集中的地區,從漢代開始,在這些絲綢生產一向發達的地區遞次出現了三大名錦和三大名綉,它們是我國絲綢文化的突出代表。大約從宋代開始,我國絲綢生產的重心南移,江南、四川和黃河流域共同成為我國絲綢生產的三大中心,特別是江南地區,至明代成為我國最為重要的絲綢生產基地,這里蠶桑絲綢的商品化生產起步早,程度高,絲綢以貿易為主要傳播形式,成為對外影響較大的商品,在世界經濟大流通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通西域,開辟了我國和西方的國際陸路交通道路,從此,一條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內,到達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絲綢之路」也正式開通。通過這條橫貫亞洲大陸古代東西貿易通道,從公元前2世紀到9世紀以絲綢為主的中外貿易往來非常頻繁,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經濟繁榮,特別是對中國蠶桑絲綢技術的西傳起了巨大作用。
繼漢以後,絲綢之路再次得到重視是在唐代。唐代統治者直接以漢為楷模,其開放意識使他們努力參與到"國際經濟大循環"中去。在長安經常有數十萬外國巨商,在"商賈來則邊人為之利"的思想的指導下。長安、揚州、廣州等都市都成為了國際貿易中心,其中以長安規模最大。對外貿易的空前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唐代似乎不滿足於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經過與大食(阿拉伯)人的共同努力,他們又開辟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建立從而加強了唐王朝同中亞、地中海東岸諸國的海上聯系。陸路和海路商渠的同時開通使唐代對外開放的意識更加強烈。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場與陸上絲綢之路的並存,有力地促進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乃至於唐王朝格外注意絲織業在紡織中的地位,從而出現了河南、河北這樣的絲織業中心,並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絲織品,如宋州(今河南商丘)和毫州(今安徽毫縣)的絹、益州(今四川成都)的錦、揚州的錦袍等都在全國負有盛名。
無庸諱言,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雖然是以絲綢為開路先鋒,但傳播的遠不止絲綢,它是在藉助於絲綢向世界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智慧。伴隨著絲綢貿易,中華民族的文明不斷走向世界,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等科學文化都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是蠶桑的原產地,是世界絲綢大國,素有"東方絲國"的美稱。蠶桑價值的發現使中華民族格外重視絲織業的生產。
絲織技術在殷商之際已達到了很高水平。今人對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絲織物進行了分析時指出:"商代從事絲織生產的奴隸們,從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已發現了蠶絲的這種獨特的性能,並利用當時已經相當發展的練絲技術,巧妙地設計織造出這種富有彈性而輕盈透明的絲織物。這種絲織物經過三千多年的演變,至今仍是高級絲織物品種之一。"很顯然,商代高超的絲織技術是不容懷疑的。"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絲織工藝在強烈的審美意識作用下創造出了更精美的絲織品。
周代絲織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周王朝除設置"典絲"官外,還有"掌染絲帛"的"染人",湅絲以涗水漚其絲"的"巾荒氏",從煮練生絲、染絲到絲織都形成了一套嚴密的管理制度,並有嚴格的社會分工。《周禮·冬官·考工記》雲:"畫績之事,雜五色。……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綉。……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謂之巧,凡畫縛之事後素功。"從廣義講,文以外的章、黼、黻、綉等都是文,不同色彩的有規律的交織標志著周代絲織業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
織錦技術究竟發生在何時?我們現無法知道,但是,從《詩經》里我們知道,織錦在西周時期至少是春秋已十分發達。"萋兮斐兮,成是貝錦","角枕粲兮,錦衾爛兮","衣錦虎衣,裳錦虎裳",錦的用途十分廣泛,《詩經》對錦的濃厚興趣表明這一復雜的織花工藝已被社會普遍掌握,成為女織的普遍社會行為。錦-這種多彩的織花絲織品的出現,不但提示著我國絲綢織花技術的重大突破,而且其豐富的種類和廣泛的用途標志著絲織業在春秋戰國時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參考資料:http://www.silk-e.org/Culture/
㈨ 絲綢文化的介紹
《絲綢文化》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㈩ 絲綢文化
不是對偶句。 對偶通常是指文句中兩兩相對、字數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對、意義相關的兩個片語或句子構成的修辭法。 對偶從意義上講前後兩部分密切關聯,凝練集中,有很強的概括力;從形式上看,前後兩部分整齊均勻、音節和諧、具有戒律感。嚴格的對偶還講究平仄,充分利用漢語的聲調。 千里絲綢之都,三國文化之源。這二句兩兩相對、字數相等、句法相似、意義相關,但是平仄相對,就沒有做到,這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所以說不是對偶。 上句的「都」和下句「源」,都是平聲,不符合平仄相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