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言文中文化常識中的坐姿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跪,屈膝,單膝或雙膝著地,臀部抬起。
坐:古人鋪席於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後跟上,謂之「坐」。後來把臀部平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體上以支持身體稱為「坐」。
跽:兩膝著地,上身挺直。
箕踞:一種輕慢、不拘禮節的坐的姿態。即隨意張開兩腿坐著,形似簸箕。
❷ 古代文化常識的禮俗
三從四德,三綱五常
封建社會強迫婦女遵守的道德標准為三從四德。三從:未嫁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綱五常是我國封建時代所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范。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
封典、封禪
封典,封建時代帝王以爵位名號賜予臣下及其家屬的榮典。封禪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禮。一般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子之功,稱封;在泰山腳下的梁父山辟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
避諱
指凡遇到君王、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面,為避免直接說出,則改用同音字或缺筆的辦法來迴避。帝王、孔子之名,眾人共諱,稱作公諱。避家人父祖稱家諱。
北面、南面、東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稱南面,臣子稱北面。如「室坐則東向為尊,南向次之,北向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兩膝著地,臀部貼在腳跟上為坐;直身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謝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備起身,但雙膝尚未離地,是為跽,又叫長跪,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臀部著地,兩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態度。
婚禮
女子出嫁叫「歸」,回家省親叫歸寧,而被夫家拋棄回歸母親家叫遣歸。古代婚姻要經過六道手續叫「六禮」。舉行婚禮時,夫婦在青布帳篷里交拜,這帳篷叫青廬。
喪葬、祭禮
天子死叫「崩」,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祿」,庶人死叫「死」。古人喪葬有棺有槨(外面的套棺)。裝屍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殮」,停棺叫「殯」,埋棺如穴叫"葬".在喪禮中,根據親疏關系穿一定規制的喪服,有「斬衰」「齊哀」等五服之說 ,喪服又統稱「縗絰」。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個太牢;諸侯五廟,用一個太牢;大夫三廟,用少牢。為人餞行要祭路神,叫「祖」;要灑酒於地,稱「酹」。
拜
古人把拜分為九種。最重要的是「稽首」:跪於地,頭扣地多時,是臣事君之禮。頓首,以頭叩地,同時要面色失常、言語失聲,只在有急事求人時才用。「肅拜」最輕,拱手而已,類似現在的作揖。「再拜」是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有時用作敬辭。
歃血、釁鍾
古人定盟,雙方口含牲血或以血塗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鍾、鼓製成,殺牲或殺人以祭,將其血塗在器物上表示誠敬,稱為「釁」。
❸ 中國有幾種跪法
南北朝以前,中國傢具中尚無現在意義上的桌椅,人們要坐,都是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腳面朝下,屁股落在腳跟上,這種坐式叫跪。如果屁股不著腳後跟,上身聳直,這種坐式叫長跪。
如果不採用這種姿勢,而是像現在這樣兩腿前伸,屁股在後的坐姿(叫踞坐),就會帶來相當嚴重的問題——由於古人的衣服與現在的裙子比較類似,這種坐姿難免走光,而且也不雅觀。
跪和長跪都是一種坐式,與通常所說的跪下磕頭求饒的「跪」,姿式雖然相似,含義卻不相同。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詩,寫荀媼向他薦食:「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李白當時是坐在席子上的,荀媼要想把飯菜放在席上或矮幾上,就必須跪下身子才行,這個長跪,沒有一點兒卑賤、屈辱之義。
在古代,長跪也叫「跽」,秦漢時使用頻率很高。在一篇文章里「跽」字出現最多的當數《史記·范睢傳》。秦昭公接見范睢,先後對范雎跽五次,拜一次。一上來,他急著要聽范睢的高見,跽三次。范睢發了一通議論,很投他的脾氣,又兩跽和一拜。秦昭公對范睢一連串的長跪,只不過是充分表達他當時或急切,或懇誠,或信服,或倚重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沒有也不可能有絲毫跪下求教的意思。
南北朝之後,隨著桌椅的出現,人們已經基本上不採用跪坐的姿勢,於是跪,就成了晚輩向長輩、下級向上級等表示謙卑、恭敬、敬畏的禮儀姿勢了。
❹ 古人的禮儀
國是禮儀之邦,歷來注重禮儀,甚至繁文縟節。了解古人禮儀,對我們了解漢文化大有裨益。
【揖】即拱手行禮,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作揖"。這是古代賓主相見的最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分為三種:一專用於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專用於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長揖】屬於比較輕的一種敬禮。行禮時取站姿,身略俯折,兩手合抱,當胸而稍向下移。
【拱】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兩手合抱時,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但是如遇凶喪,則應該反過來。如"子路拱而立"(《論語》)。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古之拜,只是拱手彎腰而已,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額觸雙手,如同揖。如《孔雀東南飛》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 止",這兒的"拜"就是焦仲卿對母親行的這種禮節。後來亦指將屈膝頓首、兩手著地或叩頭及地稱為"拜"。如《鴻門宴》中的"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這兒 的"拜"應是這種跪拜禮。
【拜手】古代的一種跪拜禮。行禮時,跪下,兩手拱合到地,頭靠在手上。《周禮》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節選)》)。
【再拜】拜兩次為再拜,表示禮節之隆重。如"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鴻門宴》)。過去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頓首】跪而頭叩地為頓首。古人席地而坐,姿勢近似於跪,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稍停即起。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 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的開頭或末尾。如"……丘遲頓首"(《與陳伯之書》)。
【稽首】跪拜之禮,行禮方法與頓首相似,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在手後。頭觸地後必須有較長時間停留。稽首是最重的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使歸就戮於秦。"(《崤之戰》)。
【空首】行空首禮時,先取跪姿,然後拱手至地,接著引頭至手。所謂"空",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到地上,而是懸在空中。古人在行稽首、頓首禮時,一般要先行空首禮。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勢是:兩膝跪在席上,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時身體要聳直,臀部不得落在腳踵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跽】跪時,臀離開腳跟,挺身直腰,這時人的身體似乎加長,故又叫"長跪"。"府吏長跪告。"(《孔雀東南飛》)跽也是將要站立的准備姿勢,往往表示跽者將有所作為。
【居】古代一種較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勢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殿部向下而不貼地,像蹲一樣。
【箕踞】古人認為最不恭敬的一種坐法。姿勢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樣。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
❺ 禮儀知識大全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幾千年來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則、完整的禮儀規范,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經過禮儀的起源時期、形成時期、變革時期、強化時期、近代禮儀的發展和現代禮儀的發展。
就光坐、立、行走都有這么多禮節,實在是五千年歷史彌久。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結交比他地位低的人會得到很好的社會效果,「若要好,大敬小」。並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自內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恭敬,禮節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傳統的禮義標准。傳統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當然現在我們對傳統禮俗的繼承是一個復雜問題,需認真辨析,擇善而從。
我們必須舍棄那些為剝削階級服務的禮儀規范,著重選取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如尊老敬賢、儀尚適宜、禮貌待人、容儀有整等,加以改造與承傳。
❻ 古代座位制度
要了解古人的座次尊卑,首先要了解古代的堂室制度。
(1)在古代,貴族不論住的寢也好,還是祭祀用的廟也好,一般都是堂室結構,即這種建築有堂有室。堂與室同建在一個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台基根據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階。
(2)要進入堂室必須升階,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升堂」。堂和室上面同為一個房頂所覆蓋。堂在前,室在後,堂大於室。
(3)堂室之間以牆相隔,在牆的西邊有窗(牖you),靠東邊、北、西三面有牆,東牆叫東序,西牆叫西序,南邊鄰廷(院落)大開,形式彷彿今天的戲台。堂中有兩個大明柱(楹)。
(4)荊軻刺秦王,秦王繞柱逃避,就是這種堂間大柱。堂上不住人,是貴族們議事、行禮、交際的場所。室為東西長而南北窄的矩形,分寢室和廟室兩種。
(6)跽是什麼意思文化常識擴展閱讀:
食禮
中國最早的禮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禮,可以說就是食禮,「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用食來敬神,表明「禮」是極隆重的事,並且是起源很早的。禮是以個人的文化學識與心性修養為基礎的。檢驗一個人修養的最好場合,莫過於集群宴會了。
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禮記·內則》),家庭啟蒙禮教的第一課便是食禮。而中國宴會繁縟食禮的基礎儀程和中心環節,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禮——「安席」。史載,漢高祖劉邦的發跡就緣於他於沛縣令的「重客」群豪宴會上旁若無人「坐上坐」。
當時還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這種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飲食基礎器具、幾案、餐桌椅形制的歷史演變而有時代的不同。兩漢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即以面朝東坐為上。
《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會的座次是一規范:「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此即顧炎武所謂:「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
」著是指的「室」內設宴的座禮。而在位於宮室主要建築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則是以南向為最尊,次為西向,再次為東向。
隋唐以後,開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轉變,方型、矩型諸種形制餐桌均以齊備,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變。方桌以邊長92.5厘米、高87.5厘米的「八仙桌」為代表,貴客專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
除專桌以外,兩人以上者,一般為1:1主陪客制。圓桌是應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之運而生的。最初也讓用慣了方桌的人們頗不順應,正如袁枚《園幾》詩所說:「讓處不知誰首席,坐時只覺可添賓。」
❼ 有關漢字背後的故事
武則天造字(圖)
「曌」同「照」。武則天從小就叫武照。她當政的時候,把照字造成「曌」,代表日月當空,陰陽統一的意思。宋人郭忠恕撰《配觿》則說:「唐,天後以曌代照。」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隋代: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五代時南漢劉龑取「飛龍在天」之意給自己造了「龑」字。
中國的造字很有趣味,例如有人問吳稚暉先生:「為什麼叫『波』?」他回答:「水的皮。」又問:「為何叫『坡』?」他說:「土的皮」。由此而推,什麼叫「被」,就是衣的皮,用布衣做皮,就是被;人為什麼會「疲」倦?因為生病了,所以從皮膚的顏色就可以看出端倪。
有一位趙先生跟陳先生打招呼說:「『東』先生您好。」陳先生生氣的回道:「『肖』先生您好!」趙先生聽了很不高興,就說:「我姓趙,您為什麼叫我『肖』先生?」陳先生說:「您割了我的耳朵,我就不讓你走路。」
中國造字深富哲理,具有智能。一個「國」家裡,因為有人口,就會有干戈,所以國家戰爭不息;為了金「錢」,也會大動干戈,所以紛爭不斷。
此外,日有所知為「智」,將寶物分開即為「貧」,日月並存代表光「明」。甚至有人常自喻為仁義之士,「仁」者不是個體;仁者,要有二人的對等友好關系,才為仁者。
中國倉頡造字,為歷史上大家所公認。其實認真說來,中國的字應該不是某人所創,而是歷史上集大家的智能所成。
「教我如何不想她」的作者劉半農先生,和趙元任先生合作譜寫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曲。曲中的「她」代表的是祖國,後來成為女人之代名詞。在此之前,中國稱呼並無男女的「他」與「她」之別,但為西洋翻譯學上的需要,有人興起區分之意,所以最初如魯迅曾用「伊」字代表女性,直到劉半農創「她」字,經大家一致公認,「他」、「她」便成為男、女的代稱。甚至形容動物用「它」,神明用衣領旁的「他」。如此造字就這樣經大家的智能,延續成為中國的造字文化。
唐代的武則天自稱「武曌」,「曌」就是武則天造字的智能,因為她目中空無所有;是自大呢?還是她的修為真的已經到了雙目皆空的境界呢?無從得知。宋朝的劉攽與蘇東坡曾經互請對方吃「皛飯」與「毳飯」,這雖然是文人之間互相作弄的游戲,也可以看出兩人善用文字的智能。
佛教東傳中國,為中國的文學增加了許多很好的名詞字匯,例如「三世」、「因果」、「業力」、「無明」等,這些都是深富意蘊的名詞,不像現代的新新人類,自創許多戲謔性的用語,如「很酷」、「很遜」、「很菜」、「很醬」,這些都是很輕蔑的用詞,實在不足取。我們希望文化的發展,應該用庄嚴的心情,用深度的智能,才能開展出更好、更有文化的字匯名詞。
埊地字。武則天不喜歡土也是地,覺得不大氣。武則天造字大多是上下結構。大意是代表決心改掉男尊女卑。
確且地說,武則天造了二十個字。
人,一撇一捺,武則天覺得像張著腿的男人,改為而形。是一個穿裙子的女人
後又改成左邊單人旁,右上一右下生。指人是一生。改得沉重悲壯。一生就是人字。這個字能看出武則天的鐵血性格與滄桑沉重。
國改成口字里加武,與權性有關,但覺得不吉利,武困於城中,遂放棄不用了
後改成口中八方。
以下是她改的17個字,但還有一些打不出來。比如萬字像德國的國旗標志,兩個纏繞的己。
照、臣、君、月、年、日、星、載、聖、人、初、授、證、天、地、正、國。
武則天造的17個字
盧舍那和武則天
在龍門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龍門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龕「奉先寺」,寺中的主像是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頭高4米,耳長1.9米。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額寬頤」,豐滿富態,傳說是照著唐朝女皇武則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當地人亦稱為「武則天像」。
這佛像為何照著武則天的相貌雕造呢?
武則天是山西文水縣人,父親武士(yue)出生於貧窮的農家,後來經商致富,又步入仕途,晉升為利州(今四川省廣元縣)都督(統轄數州軍政的地方長官)。《舊唐書》等史料和傳說盛贊的那位星相家袁天綱,有年路經利州,看了小武則天的相貌,說是君臨天下的王相,便早早地使她產生了這個念頭和慾望。
武則天14歲上,以美名被招進宮中侍奉唐太宗李世民。不被太宗寵愛,這個有心計的姑娘便憑著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勾引迷住了太子李治。李治繼位為高宗皇帝後,武則天又一步步排除政敵,登上皇後寶座。
武則天要「君臨天下」的念頭是很強的。她不僅逐漸插手政事,還通過各種通徑在天下樹立自己的神聖形象。
高宗敬重佛教,曾在長安為亡母長孫皇後建了大慈恩寺,並給玄奘為首的譯經事業以極大方便,但他更重道教,奉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命家家要備老子的《道德經》。因為李氏在建立唐朝之初,宣揚道教的教主老子李耳是自己的祖先,藉以抬高自家的地位,增強自家在社會上的號召力。麟德元年玄奘病歿之前,請求在公開場合改變「道先佛後」的次序為「佛先道後」,高宗都堅決不肯答應。
武則天要想改變唐朝,建立自己的新王朝,不僅要在社會力量上打擊李氏勢力,像她稱帝後大誅李氏封王一樣;還要在形象上樹立自己至調我上、君權天授的神秘色彩。在這後一點後,利用和道教旗鼓相當的佛教是最適宜的。因此,武則天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和佛的形象有意連在一起,混為一體的。
有說是她撒著嬌,讓高宗開鑿這尊大佛時依自己形象為模特的;有說是她慷慨捐助了兩萬貫脂粉錢(大佛左側束腰部位碑刻記有捐錢事),工匠們受感動後主動依她為模特的,總之,這尊佛和其他佛像確實不同,的確是位慈祥貌美的女性模樣。
大佛塑好後,名為盧舍那。盧舍那譯意為「光明普照」,武則天後來造字給自己取名「(zhao)」,意為:「日明當人」。這相同的含義不會是巧合。
武後稱帝前夕,授意翻譯註解並大力推廣了佛教《大雲經》,明明白白暗示出武則天就是彌勒菩薩轉世,要成為女王,天下之人都將崇拜歸順。這實質上是繼盧舍那之後,又在官民心中依武則天為模特塑造的另一尊大佛像。
17個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載、聖、人、初、授、證、天、地、正、國
❽ 古代「下跪」禮儀文化有哪些
一說到「下跪」,立即會有人跳出來說,這是封建禮儀、奴隸意識。沒錯,但還忽略了一種,「下跪」也是一種傳統文化。
下跪也叫叩首,如三跪九叩首。《周禮春官大祝》辨九拜曰: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賈公彥疏:一曰稽首,其稽,稽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此三者(指稽首,頓首,空首),正拜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如今,一些擺滿祖宗們牌位的祠堂,讓子子孫孫跪下去;廟裡面安放著數座泥胎神仙,讓人們為它們下跪、供奉香火……很多都偏離了原來的「跪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