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炎黃聯盟是什麼時期
炎黃聯盟是什麼時期?炎黃二帝(yán huáng èr dì):指炎帝和黃帝,他們是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傑出首領。更是中華人文始祖。
《國語》:「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國語解》:少典,乃黃帝、炎帝之先,但非黃帝、炎帝之父。《史記》:「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解詁》:「赤帝者,炎帝神農之後也」。赤、炎義通,神農以來至軒轅之時炎帝世朝已歷五百年。炎黃中的炎帝,實乃最後一代炎帝。神農、少典,皆炎、黃之先。《易傳》:「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炎黃二部落聯合形成了以黃帝為首的華夏族,並奠定了了華夏文明的基礎。
炎帝
炎帝是傳說中中國上古時代神農部落首領的名稱,從神農開始至其後裔子孫,也是各部落聯盟公推的天下共主,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
神農部落末代首領炎帝,姜姓,烈山氏,距今三千年以上生於烈山(今湖北隨縣烈山)。以後炎帝和黃帝兩大部落融合,形成華夏族。黃帝之妻嫘祖之父孫姜雷為神農氏的第十一世孫(被封為六合方山侯,方山即今江蘇南京六合方山,姜雷以山為姓,改名方雷)。
黃帝
黃帝為《史記》中的五帝之首,遠古時期中國神話人物,中國歷代皇帝多為黃帝設廟祭陵等來取得象徵的統治正當性,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標志性人物,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有學者以文獻證據認為是始於晚清知識分子的推動下,從中國傳說時代的三皇與五帝中脫穎而出,成為漢民族以至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炎帝和黃帝曾有姻親關系,為神農之後。據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部落在黃河中下游流域發展,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沖突,炎帝不敵而退。
據說因「炎帝欲侵淩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流傳記載下來的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阪泉之戰。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代炎帝而為天子。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雙方勢同水火,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是中國學者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相傳姓姜,這或許顯示其曾以羊為主要肉食(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炎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可見炎帝部落是以牛為圖騰崇拜。
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生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炎帝是農神,始教天下播種五穀,嘗遍五穀,這是炎帝與神農氏淵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熱食,用火來鑄造金屬器具,因此炎帝的後代後祝融這樣的火神。
據《山海經·北山經》,白嘴赤足的精衛鳥是炎帝的小女兒女娃所變。據《路史·後紀四》,蚩尤也是炎帝後裔,並驅逐炎帝及其後裔榆罔,並與黃帝大戰於涿鹿。不死戰神形象的巨人刑天,是炎帝的部屬。
『貳』 如何合法的組織一個聯盟需要找什麼部門辦什麼手續
如果是商業盈利性經濟組織,到向工商部門注冊,取得《營業執照》如果是社會團體性質,到當地民政部門申請社團法人登記。盡管不是贏利性的組織,但是也是一個關乎行業秩序的非盈利組織,所以得報當地政府。
成立民間協會之類的組織團體需要到各級民政部門登記,並符合《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
(2)如何成立中國文化聯盟會擴展閱讀
成立社會團體,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 有50個以上的個人會員或者30個以上的單位會員;個人會員、單位會員混合組成的,會員總數不得少於50個;
(二) 有規范的名稱和相應的組織機構;
(三) 有固定的住所;
(四) 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專職工作人員;
(五) 有合法的資產和經費來源,全國性的社會團體有10萬元以上活動資金,地方性的社會團體和跨行政區域的社會團體有3萬元以上活動資金;
(六) 有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違背社會道德風尚。社會團體的名稱應當與其業務范圍、成員分布、活動地域相一致,准確反映其特徵。全國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過批准,地方性的社會團體的名稱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
『叄』 中國品牌文化產業聯盟的中國品牌文化產業聯盟
中國品牌文化產業聯盟(簡稱:品牌文化聯盟 BCIA)
中國品牌文化產業聯盟(簡稱:品牌文化聯盟 BCIA)是傳播中國品牌文化的第一平台。是品牌文化產業的推動者,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門戶,品牌文化聯盟專注打造品牌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向世界展示一個嶄新的中國。
品牌文化產業聯盟是聯合相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社會團體、行業組織、知名企業和強勢媒體等百餘家單位,以國家品牌文化委員會為依託自願共同發起。
聯盟的宗旨是:響應兩會精神,以「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這一主題。打造中國自主品牌,推動中國品牌國際化。
『肆』 組織文化聯盟
該聯盟是由「中國組織文化測評基地」發起並執行的。
該聯盟:宣傳中國組織文化建設管理新成就,探索中國組織文化科學發展新途徑,發布中國組織文化建設理論和實踐新成果,形成中國組織文化戰略夥伴關系,推進中國組織文化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
聯盟業務范圍
一、開展組織文化課題研究、高峰論壇、學術交流和學術考察等活動;
二、開展組織文化理論和實踐業務培訓;
三、為各級各類組織提供組織文化專家咨詢和調研測評等項目服務;
四、舉辦組織文化專題展覽,編輯出版學術專著和電子刊物;
五、表彰獎勵在組織文化建設中取得優異成績的聯盟成員;
六、參加符合聯盟宗旨的社會公益活動。
如果了解更多信息可登陸「組織文化測評網」查詢。
『伍』 文化產業的聯盟
中國文化產業實現大發展大繁榮,企業走向聯盟,依託聯盟開展組織創新合作,整合資源,提高自身競爭力,是必然趨勢。聯盟將確保合作各方的市場優勢,尋求新的規模、標准、機能或定位,應對共同的競爭者或將業務推向新領域等目的,企業和相關成員間結成的互相協作和資源整合的一種合作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許多國家政府對文化產業聯盟產生了新的認識: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弱化了政府對市場壟斷的擔憂。由於全球產業競爭的加劇,政府開始重新認定市場壟斷中「相關市場」的范圍,市場范圍的擴大促使政府放鬆了對合作創新的壟斷管制,產業聯盟的發展限制條件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促使政府更加關注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政府從提高本國產業競爭力的角度出發重視支持產業聯盟,以解決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特別是產業創新中的共性問題。
中國創意產業聯盟(英文China Creative Instry Alliance,縮寫為 CCIA)是由國務院有關部委領導支持、全國政協有關委員會和國家多部委指導,全國知名文化創意機構發起成立的文化與科技融合創意產業化協作發展聯盟,共同推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大發展和大繁榮,以實現文化強國創意興國目標而團結在一起的目前國內唯一的一個全國性文化產業合作聯盟。聯盟的宗旨是「創新、合作、發展、共贏」,本著促進發展、友好合作的原則,團結全國從事文化創意、文化服務、影視、動漫遊戲開發、創作、製作、技術、運營等創意產業的團體和個人,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新疆文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4年7月14日在烏魯木齊成立,疆內外文化創意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將「抱團」發力,重點圍繞新疆文化演藝、民族音樂、旅遊、動漫、工藝美術、創意園區等主導產業的發展環境、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共性關鍵問題開展研究,推動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提升新疆文化產業整體水平。
『陸』 成立的第一個左翼文化團體是什麼聯盟
左翼作家聯盟,即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
「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文學團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並先後在北平、天津等地及日本東京設立分會。領導成員有魯迅、沈端先(夏衍)、馮雪峰、馮乃超、周起應(周揚)等。「左聯」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革命文學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曾有組織有計劃地致力於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宣傳和研究,批判各種錯誤的資產階級文藝思想,提倡革命文學創作,進行文藝大眾化的探討,培養了一批革命文藝工作者,促進了革命文學運動的發展。它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領導革命文學工作者和進步作家,對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在粉碎這種「圍剿」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由於受到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的一些領導人在工作中有過教條主義和宗派主義的傾向,對此,魯迅曾進行過原則性的批評。1935年底,為了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左聯」自行解散
1928年,創造社的主要成員,除郭沫若、成仿吾等外,又加入了新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人。該社除出版《創造月刊》、《洪水》外,又出版了一種刊物《文化批判》。和創造社同時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還有太陽社。它的主要成員是蔣光慈、錢杏村、孟超等人。該社出版過《太陽月刊》、《海燕周刊》。《太陽月刊》停辦後,又創辦《新流月刊》。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支持下,在魯迅、茅盾和創造社、太陽社的團結基礎上,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2月16日,魯迅、瞿秋白等在上海成立「組織國內左翼作家聯盟籌備委員會」。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召開成立大會。參加者有:魯迅、茅盾、郁達夫(不久即退出)、周揚、沈端先(夏衍)、畫室(馮雪峰)、錢杏邨、蔣光慈、馮乃超、田漢、李初梨、柔石等50餘人。
「左聯」在全國各重要地區建立了分部,展開了工作,先後主辦的刊物有《萌芽》、《拓荒者》、《現代小說》、《北斗》、《前哨》、《大眾文藝》、《文學月報》、《文藝新聞》《新文藝講座》等。
在「左聯」成立不到一年,青年共產黨員作家柔石、殷夫、胡也頻、李偉森、馮鏗被敵人秘密槍殺。魯迅說這些被害的同志是用他們的鮮血,寫下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第一篇文章。「永遠顯示敵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啟示我們不斷的斗爭」。
從1931年夏天起,瞿秋白參加了「左聯」的領導工作,並和魯迅成為親密的戰友。他們並肩戰斗,對於「左聯」成立後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起了巨大的作用。1936年初,為了適應抗日救亡的新形勢,左聯宣布自動解散。
『柒』 怎麼加入全國高校文學社團聯盟
為了促進中國高校文學社團聯盟發展,加強各高校文學社團的交流,在校導網的支持下,由全國60多所大學文學社團發起並組建了中國高校文學社團聯盟。為了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國高校文學社團聯盟,我們制定了相關的發展計劃及實施方案。具體計劃及方案如下。
一、
發展計劃:
(一)總體計劃
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共將我們的發展路線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初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部分。初期的主要發展方向為網路線上發展,其主要的目標是加強各高校文學社團之間的交流;中期的主要發展目標為落地線下活動,和區域聯盟組建,其主要目標是促進各高校文學社團在實際生活中的交流與情感;後期的主要發展目標為尋求政府支持,例如教育部、文化部、團中央、中國文聯、中國作家協會等,其主要目標是可以使全國高校的文學社團可以真正做到全國化。
(二)具體計劃:
初期我們的工作重點就是交流。第一批加入我們的社團數量會保持在100個,以便前期管理。我們會設立網站,圈子,QQ群,YY頻道,微博等交流平台,並定期舉辦交流會。我們會快速調試各類交流平台,然後會在前期加強交流,並讓一切盡快步入正軌,然後進入中期階段。主要確立更細致的規章制度,會徽及各種資料。並選取相應的區域負責人及幹部,成立領導組。
在初期階段的後期和中期階段的前期,我們會大大增加宣傳力度,以便可以在短期內吸引更多高校的社聯。同時增加交流平台的交流種類,使交流可以多樣化,並可以使交流內容落到實處。具體到某個社團或個人,做到解決實際問題。
在中期階段的中期,也就是有一定數量的社團加入我們以後,我們會將會把組織落實到省市級。相同地區參加我們的社團可以聯合到一起,由當地的負責人組建地方單位,並掛名在相關單位名下,定期組織活動。如,社團或個人的評優,互相參觀,實地訪問等等一系列活動。
在中期階段的後期,也就是當我們擁有了一定的地方組織以後,我們的工作重點將從線上逐步轉移為線上線下共同發展。我們將組織地方單位的交流,加強線下活動,增加活動種類,豐富活動內容。
當中期階段一切進入平穩階段後,我們將進入後期階段。後期階段的主要目標有,找相關單位,得到國家的認可與支持。同時,我們會找一些穩定的贊助商,開始擁有經費。經費的主要使用方向為國家級的一些活動。最後,我們還會組織全國的文學社團的論壇活動,讓文學社團的交流真正意義上的達到全國化。
二、 實施方案:
(一)初期階段實施方案:
(1)
網路管理方案:我們會在組織成立後第一時間內建立網站、圈子、官方QQ,官方空間、官方微博,QQ群,微信等一系列交流平台。我們還會為每一個交流平台找到相應的負責人。同時,我們會在短期內成立新媒體發展部,並將一切網路平台交由它管理與調配;
(2)
社團交流方案:前期交流主要方式為網路交流,而我們交流的地點主要在網站,QQ群、微博和微信僅作為聊天式交流的場所。在網站中,我們會為每所高校開辟屬於自己的小網站。大家可以將自己社團的活動信息及照片、會員文章發表出來,以供他人學習,同時也可以展示出自己學校社團幹部、會員的風采。同時,我們還會不定期的舉辦討論會,就當前社團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進行討論;
(3)
宣傳方案:在保持原有的QQ群、貼吧宣傳基礎上,我們將主動走進各高校的貼吧,社聯、文學社團QQ群,微博等進行宣傳。將等待變為主動。
(二)中期階段實施方案:
(1)
地方組織成立方案:我們會找一些加入我們的組織比較多的省市,選取負責人,然後由負責人與當地團委聯系,建立省市級組織,並獲得團省委或市委的官方認可同時爭取當地文聯或者作家協會的指導。也可以由個人申報,成為地方負責人,如當地加入組織較少,需先由負責人在當地宣傳,等數量較多時再進行申報成立;
(2)
地方組織的活動方案:地方組織的活動應多根據當地情況,配合團省委或者市委進行工作。活動前應准備充分,活動策劃應盡早交於團委與上層進行審核;
(3)
中期宣傳方案:中期宣傳的重點將在地方。我們將會派地方負責人到各院校,與院校團委及社團會長進行當面溝通與宣傳。線上我們將繼續保持初期的宣傳方式,擴大規模。
(三)後期階段實施方案:後期我們的工作的核心就在於獲得國家的認可、拉取穩定的贊助資金等。這可能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應做好心理准備。但獲得國家的認可是我們必須要經歷的,不可以放棄。最後我們還會根據情況尋找贊助商同時在北京舉辦全國性的大型活動。
總之,前期的工作較為簡單,主要在線上。中期的工作比較繁瑣,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後期的工作比較艱巨,但不能放棄。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捌』 聯盟成立需要哪些手續
如果是商業盈利性經濟組織,到向工商部門注冊,取得《營業執照》如果是社會團體性質,到當地民政部門申請社團法人登記。
雖然它不是盈利性組織,但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關繫到行業秩序,所以它必須向當地政府報告。
設立協會等民間組織,應當向各級民政部門辦理登記,並遵守《社會組織登記條例》的規定。
拓展資料:
社會團體,是指為一定目的由一定人員組成的社會組織。是以非營利為目的社會組織。如宗教、科技、文化、藝術、慈善事業等社會群眾團體。成立社會團體除需要一定數目的人員組成以外,還要制定章程、到有關機關登記,有的還需依法申請許可等等。
社會團體是當代中國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團體都帶有準官方性質。《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定,成立社會團體必須提交業務主管部門的批准文件。業務主管部門是指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及其授權的組織。社會團體實際上附屬在業務主管部門之下。中國的社會團體是社會組織的一種。
社會團體是社會群眾團體的一個分支。中國有全國性社會團體近2000個。其中使用行政編制或事業編制,由國家財政撥款的社會團體約200個。在這近200個團體中,全國總工會、共青團、全國婦聯的政治地位特殊,社會影響廣泛。還有18個社會團體的政治地位雖然不及上述三個社會團體,但也比較特殊。它們分別是:中國文聯、中國科協、全國僑聯、中國作協、中國法學會、對外友協、貿促會、中國殘聯、宋慶齡基金會、中國記協、全國台聯、黃埔軍校同學會、外交學會、中國紅十字總會、中國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歐美同學會、中華職業教育社、全國工商聯合會。以上21個社會團體的主要任務、機構編制和領導職數由組織機構編制管理部門直接確定,它們雖然是非政府性的組織,但在很大程度上行使著部分政府職能。被列入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人民團體和社會團體。
『玖』 中國學盟是個怎樣的機構
學盟簡介
中國學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指導下的全國文化教育界人士、公(私)立大學生自發組織創立的聯盟性社會機構,是中國學盟全國文化教育界聯合會、中國大學生聯盟、中國民辦大學生聯盟的聯合體,指導單位是共青團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人力資源和勞動社會保障部。 中國學盟成立於2006年5月18日,英文全稱為「the Union of China (Privately-run) university Students」,縮寫為「UCPS」。
學盟宗旨
中國學盟致力於校園產業服務,為全國公(私)立大學生和青少年兒童提供群體文化、情感心理、求學就業、創業發展;為全國公(私)立院校和文化教育機構提供文化交流、教育培訓、校園產品、後勤保障等全方位服務,定位於「校園產業服務專家」。
學盟機構
學盟設有理事會、顧問團、巡講團、藝委會、秘書處/總裁辦、行政部等管理部門,下設會員服務、人才指導、媒介宣傳、國際交流四大中心和文化活動、教育培訓、校園工作、社會工作四大事業部,與海內外政府機關、文化單位、教育機構、社團組織、新聞媒體和大中院校建立了一套全面的綜合性社會合作網路。
學盟綜述
學盟「以服務為根本、以愛孝為責任、以聯誼為紐帶、以互動為宗旨」,將逐步發展成為集海內外文化藝術交流、職業教育培訓、網路整合傳播、信息策劃咨詢、書刊出版發行、影視製作宣傳、會員綜合服務、後勤保障供應等產業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教育產業集團。
(急需一個最佳答案被採納,相當謝謝)
『拾』 如何成立民盟
1.成立中國民主同盟小組。
2.成立民盟支部,並依照相關的選舉辦法,推選民盟支部組委。
3.成立青年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是主要由從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組成的,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主要創始人為張瀾、沈鈞儒、黃炎培、章伯鈞等。
歷史軌跡
民盟成立時的名稱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參加的黨派有:中國青年黨、國家社會黨(後改稱民主社會黨)、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後改稱農工民主黨)、中華職業教育社、鄉村建設協會等。1941年11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公開宣布成立。1942年,沈鈞儒領導的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加入。1944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決定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1945年,民盟一大召開,推舉張瀾為主席。1947年10月,民盟被宣布為「非法團體」,總部被迫解散。次年1月,民盟在香港召開一屆三中全會,成立臨時總部。1949年9月,民盟代表張瀾、沈鈞儒、章伯鈞、羅隆基、張東蓀、史良、楚圖南、費孝通等出席政協第一屆會議,張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沈鈞儒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史良、胡愈之分別任政府部長。建國後,民盟分別於1956年、1958年、1979年、1983年、1988年、1992年、1997年召開第二、三、四、五、六、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民盟歷屆主席為黃炎培、張瀾、沈鈞儒、楊明軒、史良、楚圖南、費孝通;現任名譽主席費孝通、錢偉長、蘇步青、談家楨,主席丁石孫。
今日民盟
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民盟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積極參政議政,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民盟發展成員以大中城市為主,以從事文化教育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民盟在除台灣、西藏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立了地方組織,共有盟員十四萬餘人。
民盟中央機關分設辦公廳、組織部、宣傳部、社會服務部、研究室、專門委員會綜合辦公室等6個職能部室。
民盟中央主辦有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月刊《群言》和機關內部刊物《中央盟訊》,並有群言出版社和群言科技咨詢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