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泉州為什麼沒有東亞文化之都

泉州為什麼沒有東亞文化之都

發布時間:2022-07-29 11:09:10

A. 泉州是東亞文化之都,旅遊資源豐富,請你一起領略泉州的魅力.(1)泉州小吃「牛肉羹」的主要原料有牛肉

(1)牛肉中富含有蛋白質.
(2)聞到酒精的氣味是因為分子在不斷運動;
(3)氧氣可以使燃燒更充分,演員搖動扇子讓木炭燃燒更劇烈,其化學原理是氧氣充足燃燒劇烈;木炭在空氣中不充分燃燒生成一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O2

點燃
.

B.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有什麼特色嗎

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明珠!
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東亞著名僑鄉,是古代四大口岸之一,歷史悠久。
泉州十八景是觀光旅遊的好地方。

C. 東亞文化之都的概述

2013年8月26日,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終審工作會議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經過公開、公平、公正的評審,泉州以深遠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鮮明奇特的多元文化大觀、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悠久廣泛的對外交流等,打動了評審專家,從10個初審入圍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唯一入選城市,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文化部部長蔡武、副部長丁偉和評審專家委員會全體委員,以及初審入圍城市泉州、蘇州、杭州、黃山、青島、濟寧、武漢、桂林、西安、咸陽的代表等150餘人出席會議。
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是為落實2012年5月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達成的重要共識,以及2012年5月第四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簽署的《上海行動計劃》而開展的一項文化活動,是文化部統籌國內國際,進一步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與周邊國家了解與友誼的一項舉措。通過「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向世界展現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嶄新面貌,對推動國內城市文化建設、亞洲區域文化交流合作和促進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泉州與韓國光州、日本橫濱共同當選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此次評選是中日韓三國共同發起的多邊性文化活動,三國於2013年分別選出一個城市,即三個城市共同當選。2014年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分別在日本的橫濱市、中國的泉州市、韓國的光州市舉行。活動旨在推進中日韓三國文化務實合作,通過中日韓三個城市共同舉辦當代藝術及傳統文化系列活動,來加深相互理解。
2015年「東亞文化之都」評審會於2014年11月5日在京舉行,評審委員會專家代表、文化部各相關司局負責人以及2015年「東亞文化之都」提名城市代表等共計30餘人出席會議。為保證評審工作「公開、公平、公正」,文化部組織成立了由對外文化交流、公共文化建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的知名專家組成的評審專家委員會,在監察部門監督下獨立開展評審工作。經評審專家委員會對申報材料的審核和集中評審,山東省青島市當選2015年「東亞文化之都」城市。
2014年第六次中國日本韓國文化部長會議於11月30日在日本橫濱市舉行,這次會議確定2015年的「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將在中日韓的三個城市:中國青島、日本新潟和韓國清州舉辦。 2015年下半年第七屆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將在青島召開,屆時將繼2012年《上海行動計劃》之後,制訂中日韓文化交流合作新一輪的三年行動計劃,宣布《青島行動計劃》,這將是永載中日韓文化交流史冊的事情。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期間,將在青島舉辦中日韓藝術節。百餘項活動還將包括舉辦「東亞文化之都」活動開閉幕式、中日韓藝術教育論壇、中日韓儒學論壇等,還將與歐洲文化之都、東盟文化城市開展交流活動等。
2015年9月29日,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活動終審工作在北京舉行。經評審委員會認真評審,寧波市當選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10月下旬在中國青島舉辦的「第七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三國文化部長將共同為當選城市正式授牌。同時,根據評審規則,長沙市、景德鎮市也獲得了2017年「東亞文化之都」的候選資格。

D. 泉州的名氣為什麼那麼大啊

因為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東亞文化之都,目前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主流宗教在泉州市區都找的到朝拜或瞻仰的地點~中國鞋都晉江市是泉州下轄的縣級市、中國服裝城石獅市是泉州下轄的縣級市、擁有全國性糧食集散地和水暖建材城的南安市是泉州下轄的縣級市、產醋和蘆柑的永春縣是泉州下轄的縣、全國馳名的鐵觀音產地安溪縣是泉州下轄的縣、全國瓷都之一的德化縣是泉州下轄的縣、擁有石雕和惠女風情的惠安縣是泉州下轄的縣~一個既沒有中央財政支持、也沒有省級財政傾斜的普通的地級市,卻擁有如此傲人的歷史底蘊和經濟成就,你說泉州該不該出名?能不能出名?會不會出名?說句不該說的的,若非泉州的深海良港因淤積過重導致大船無法進入,在加上當年由於歷史原因,泉州又身處當時可能爆發對台作戰的前線,中央又財政支持廈門興建特區,不然哪有今天的廈門什麼事啊

E. 泉州為什麼能得到東亞文化之都

為什麼?看下面簡單介紹就知道了:

泉州市,簡稱「鯉」,地處福建省東南部,北承省會福州,南接廈門特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是聞名海內外的國際花園城市,是福建省的經濟、文化中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國三大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5年居福建省首位。
泉州民營經濟發達,就業率全國排名第一、世界排名第五[1],素有「中國品牌之都」、「民營特區」之稱,擁有國家馳名商標數目居中國地級市首位。泉州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港口城市,泉州港是規模億噸以上的重要大港。
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館,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台灣漢族同胞中約有一半的人口祖籍來自泉州,同時泉州也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與發祥地,閩南文化保護的核心區與富集區,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泉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中世紀旅行家馬可波羅譽為「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
泉州保留著以南戲、南音、南少林、南建築為代表的文化遺產,其中南音是中原雅樂的活化石,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木偶戲是中國特色劇種,原產於安溪縣的中國十大名茶鐵觀音,更是以其清香雅韻的口感聞名於世。

F. 東亞文化之都的中國泉州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溫陵,是聞名海內外的國際花園城市,福建省經濟、文化中心,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15年居福建省首位,中國三大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之一。
泉州民營經濟發達,素有「中國品牌之都」、「民營特區」之稱,擁有國家馳名商標數目居全國地級市首位。泉州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港口城市,泉州港是我國規模億噸以上的重要大港。
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館,中國東亞文化之都,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泉州是中國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台灣漢族同胞中有一半的人口祖籍來自泉州,同時泉州也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與發祥地,閩南文化保護的核心區與富集區,歷史文化深厚、名勝古跡眾多,有「海濱鄒魯」、「光明之城」的美譽。泉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元時期泉州港被中世紀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譽為「世界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2013年8月26日泉州被國家文化部評為首屆中國東亞文化之都,與日本橫濱、韓國光州齊名。 這項條件要求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城市風貌、人文遺產能夠體現東亞文化傳統,具有鮮明城市或地方特色文化。
古代東方第一港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往來作為古代東方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與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過友好往來,是古代中國與東亞文化圈交流的重要城市。公元9世紀前後,泉州與日本、古代韓國(即高麗王朝)的貿易關系就已非同尋常,大量從高麗和日本進口的貨物從泉州進入中國。歷史上,泉州與日本、古代韓國的文化交流是以貿易往來為基礎的,豐富的貿易史料留存印證了泉州在東亞文化圈中長期以來的交流中心作用。泉州與古代韓國的歷史交往源遠流長,進而帶動了文化交融,出現了許多以「新羅」、「高麗」為名的事物和地方。泉州與日本最早的文化交往可追溯到唐天寶年間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當時追隨這位高僧東渡的十四名弟子中,和尚曇靜就來自泉州。在日本大宰府,保留有一份我國宋代的官方證明文件——公憑,這份公憑見證了泉州客商李充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到日本貿易的歷史,也是迄今為止所能看到的最完備的宋代貿易憑證。北宋期間,中國同高麗王朝的貿易活動中,泉州海商不僅人數最多,商業實力也最為雄厚,扮演重要角色。《宋史》載:(高麗)王城有華人數百,多閩人因賈舶至者,密試其所能,誘以祿仕,或強留之終身。宋代時,高麗王就曾通過泉州人傅旋來泉求借樂藝等人。在漫長的東亞交流史中,泉州與東亞各國在文化上互通有無,也促進了民族融合。
要求各類文化場館和設施完善、健全,布局合理,重點場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從城市到鄉村 文化場館星羅棋布泉州擁有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泉州市藝術館、泉州市圖書館、泉州海交館、泉州市博物館、萬維生郵票藝術館、梨園古典劇院、南音藝苑、泉州影劇院等一批市級重要文化設施,總建築面積達11.69萬平方米。隨著城市新區的建設,泉州高起點高標准規劃啟動泉州木偶劇院、泉州歌舞劇院、泉州大劇院、市圖書館新館等文化設施建設。泉州木偶劇院新址將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將成為全國規模最大、標准最高的木偶劇院。泉州各縣(市、區)文化設施建設都比較完善到位,並結合城區新區發展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新文化設施,如晉江、石獅、南安、泉港、惠安等地文化設施建設都走在全國縣級前列。泉州全市有公共圖書館 11個,其中國家一級館6個;文化館(藝術館)11個,國家一級館5個;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70多個,其中國家一級館2個。全市有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3個,覆蓋面達100%;公共電子閱覽室鄉鎮(街道)覆蓋面100%;村(社區)級文化活動室2349個,覆蓋面100%。全市有村級文化廣場總面積150多萬平方米,完成61個省級文化激情廣場示範點建設。全市建成農家書屋2349個,率先實現100%行政村(社區)都有「農家書屋」目標,率先實現「村村通」目標。 地方政府能夠提供資金保障,對當地發展文化事業及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能給予經費支持,能自籌經費開展各項文化活動。
將文化事業 納入城市長遠規劃為改善閩南文化保護傳承軟硬條件,從2004年起,泉州市縣兩級每年都安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市本級投入3億多元,建成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泉州市博物館、梨園古典劇院、泉州南音藝苑、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閩南文化標志性場館設施。2014,泉州投入1000多萬元建設世界閩南文化展示中心,先後投入7000多萬元對「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遺」的考察點文物進行維修及環境整治。為了讓文化事業在資金上有長久支持,泉州建立了文化投入持續增長機制,把財政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文藝精品創作量、人均公共圖書擁有量等指標納入政績績效考核指標,作為衡量各級業績的重要依據。2011年以來,全市共投入文化體育傳媒經費15億元,年均增長25%以上,大大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未來,泉州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實現與新區同規劃、同建設、同發展。到2015年,泉州規劃投入12億元,結合泉州環灣城市發展,新建泉州圖書館、泉州大劇院、海峽文化學術交流中心、工人文化宮、歌舞劇院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指的是城市文化活動活躍,氛圍濃厚,文化產品和服務多樣化,在對外文化交流尤其是與日、韓文化交流等方面有良好基礎,並且在成功承辦國內國際大型文化活動已形成特色品牌。
對外交流主打閩南風 規格高經驗豐富泉州對外文化交流具有鮮明的閩南文化特色,包括木偶戲、南音、梨園戲、泉州花燈、海交史文物等活動。文化團體受上級文化部門指派,參加過中日、中法、中美、中俄等文化年活動這類高規格活動。泉州先後組織130個文化團組2108人次赴日本、韓國、美國、法國、南非、澳大利亞、巴西和港澳台等六大洲的33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與合作。在「走出去」的同時,泉州還邀請包括日本、韓國在內的128個文化團體前來參加閩南文化節、中國航海日活動等。1986年,泉州市木偶劇團首次赴日本演出,至今共計21次前往日本、7次前往韓國演出交流,並與「結城座」木偶劇團、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泉州市木偶劇團昨日還受邀參加在日本舉行的「亞洲提線木偶戲劇節」演出。研究洞簫(日本稱「尺八」)的日本竹精會和泉州南音樂團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已經連續6次應邀到泉州進行演出交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及研究人員也經常應邀到海外舉辦各種展覽和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與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學術機構及團體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泉州具有舉辦國際性大型文化活動的豐富經驗,已先後成功舉辦4屆閩南文化節、10屆國際南音大會唱、1屆中國航海日、7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節、3屆國際木偶節、1屆國際童聲合唱節等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 這項條件要求具有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政府履行主導責任,在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內容和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創新,尊重並體現市民多樣文化需求,市民參與熱情高、參與能力強,參與渠道暢通,參與方式便捷,參與效果好。
從上至下不遺餘力 構建文化網路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並於2009年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推進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構建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格局。泉州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基本達到國家東部示範區創建標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則走在全國前列。全市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免費開放。公共圖書館每周開放不少於70小時,文化館、博物館不少於55小時,各級公共文化設施電子閱覽室為社會公眾提供免費上網服務時間每周不少於94小時。實施「萬千百十」文化惠民服務工程,每年送萬場戲、千場文藝培訓輔導、百部數字電影、十個流動圖書點下鄉。全市全年各級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2萬場以上。同時打造大眾文化活動品牌,中心市區泉州元宵燈會、中小學生南音演唱演奏比賽、「歡樂泉州·才藝大比拼」、「府文廟之夏」等活動豐富多彩。在全國群眾文化政府最高獎「群星獎」比賽等全國大賽中,我市共獲得32枚獎牌,獲獎數排在全省之首。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參與。全市社會力量舉辦市場文化演出等文化活動2000多場。全市活躍著近700個業余文藝社團,集聚了2萬多名業余文藝骨幹,其中有南音社團233個,民間職業劇團131個,覆蓋老、中、青各年齡層次。 保護與傳承
要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保護體系和機制較完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及傳承機制健全,建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傳習場館,搶救性保護、生產性保護、整體性保護和數字化保護實踐卓有成效,有體現地方特色的典型案例,當地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程度較好。
保護培養傳承 建立四級非遺名錄體系泉州全市現有各級非遺項目565項,其中國家級31項、省級76項、市級134項、縣級324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基本建立。泉州現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即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個(南音、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個(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1個(泉州木偶戲領銜的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這是我國首個入選該名冊的項目。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以建設標志性文化設施為重點,並構建四級閩南文化保護網路。通過制定《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泉州較早開展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推薦、認定工作,給予傳承人相應的榮譽與地位;通過大中專院校開設專業課程,培養綜合性藝術人才,並實施傳統文化進校園工程;利用傳統民俗文化節日和各種有利契機,由政府部門舉辦各種民俗活動。泉州於2007年9月成立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暨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2010年5月制定實施《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規劃》,全力做好保護傳承工作。 市委書記:黃少萍
市長:鄭新聰
首屆「東亞文化之都」
全國著名僑鄉
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
全國製造業信息化工程重點城市
全國技術創新工程示範城市
國際花園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全國「城市投資硬環境四十優」之一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全國文化模範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八連冠」
全國衛生先進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
最佳中國魅力城市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
中國品牌經濟城市
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中國優秀創新型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中國水環境治理優秀範例城市
全國十大市民最滿意城市之一
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
全國十佳和諧可持續發展城市
中國品牌之都
建設創新型國家十強市
中國城市綜合創新力50強
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性試點城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
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人居環境最佳範例獎」
全國綜治最高獎「長安杯」獲獎城市
中國十大品牌城市
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
共和國60年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
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
轉型·2010中國經濟十大領軍城市
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城市
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城市
中國外貿100強城市
全國人防先進城市

G. 誰能告訴我福建泉州是個怎麼樣的城市啊

或許,一座城市也是可以有情緒的。比如泉州。
她有自豪。這里是閩南文化的源頭,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馬可波羅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
她有喜悅。這里是國際聞名的花園城市,經濟總量連續十九年居福建省首位。
她也可以有憤懣不平。今年,泉州(古刺桐)申遺失敗,不幸成為中國首個申遺失敗的城市案例。
但是,如果你走進泉州,不會發現這座城市中充斥著情緒的波動。城與人都散發著一種使人放慢腳步的迷人氣質,根源無外乎兩個字——知足。
這份從容來得殊為不易。閩南人敢闖敢拼,連皇帝都叫他們「漳泉刁民」。泉州人自是血氣方剛,一身用不完的力氣。他們走遍世界,世界也曾在泉州路過。或許正因如此,泉州城才謙遜低調,百折不撓,永遠帶著一絲古典主義的優雅。
1.刺桐古城,鯉躍龍門
有高調的實力,才能談到低調。那麼泉州有沒有這個資本呢?答案是肯定的。
放眼整個中國,能夠稱得上對世界有所影響的城市並不多。泉州有幸成為了其中之一,而且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泉州古稱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鯉魚,又名鯉城。
稱泉州為鯉城,倒真是恰如其分。泉州城在極長的一段歷史中,只能說是平凡得毫不起眼。自秦朝設立閩中郡開始,泉州這片土地就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不斷被劃分給不同郡縣。甚至在唐朝時,泉州這個名字都曾屬於福州。
隋唐時,泉州作為一個港口日益突顯,可在廣州這個老大哥面前仍然顯得底氣不足。論歷史也不及更靠南的合浦、徐聞等地。
然而,泉州這條「鯉魚」,終於是有了躍龍門的機會。自晉室南遷,中國的東南逐漸得到開發,再經由隋唐的穩定發展,已是「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為產品尋找銷路,排上了主政者的日程。
無巧不成書,大陸的另一端,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正在崛起。阿拉伯帝國正值阿拔斯王朝統治,那裡不斷有船隊前往東方,收購絲綢、瓷器等等手工藝品,是Made in China的最大買主。他們從中國的南海之濱登陸,尋找最有價值的貨物,填進商船空空盪盪的肚子。
往來不絕的船隊,使得中國大多數港口應接不暇。中國的商品不愁銷路,愁的是在何處交易。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設立市舶司,泉州作為官方貿易港口的地位正式確立。泉州的崛起可謂是占盡了天時。
南宋偏安東南一隅,失掉了大片土地的宋皇室,急需海外貿易的稅收來支應巨大的開銷。這時,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與相鄰的明州(今浙江寧波),都有成為貿易大港的潛質。泉州眼看著剛剛取得的優勢就要溜走。不過還好,泉州也占盡了地利。
「泉居八閩之南,山勢蜿蜒,不見刻削;海港逶迤,不至波揚。——《隆慶府志》」
短短一句話,道盡了泉州作為港口的地利。泉州地處福建省南部,海岸線曲折,多港灣,加上沒有寒冷的冬天,建設港口再合適不過了。
雖然唐宋時期的中國,以及阿拉伯、東南亞等地的造船技術已足以應付遠洋行船。但是,商人們都希望縮短航行距離,來盡量降低風險與成本,將利益最大化。對這些客商來說,前往臨安與明州,要多行駛三個月之久,實在不劃算。
看到這里,也許有的人會想,那一定是廣州最合適了。事實遠非如此簡單。客商希望港口盡量靠南,但是南宋政府希望「錢袋子」離自己越近越好。兩廂妥協,泉州這個選擇正是平衡點。
況且,唐宋之際,福建-琉球航路開辟並日趨成熟。泉州一港可以同時承接西南(東南亞-阿拉伯-非洲-西洋)、東南(台灣-琉球)、東北(高麗-日本)三條航線。泉州之地利,無人能比。
此外,福建的「山勢蜿蜒」又幫了泉州一個忙。
山多田少,大量福建人逃離土地,下海謀生,對所謂「農本商末」的說法嗤之以鼻。泉州人有極重的鄉土觀念,有同鄉幫扶,越來越多的人出海經商。在封建社會里,他們這群人的叛逆,正是泉州崛起的人和。
此後,泉州為宋朝皇室提供了超過五分之一的年收入。超越廣州,在元朝成為「東方第一大港」,並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與世界聯結在一起,都不過是順理成章的事。
2.海禁鎖國,龍困淺灘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泉州之後的日子並不順遂。
元朝末年的一場兵亂,摧毀了泉州的繁華,泉州由雲端落入凡間,「番貨遠物珍玩異寶之淵藪」不復存在,在泉外商一鬨而散。眼見她起高樓,眼見她宴賓客,眼見她樓塌了。世人眼中的泉州,有了一絲悲劇的色彩。
隨之而來的政策變化更是雪上加霜。
明朝立國之初,就實行海禁,採用朝貢貿易政策,只允許外商以朝貢的名義互市,一應商品也由官府作價收購。此時,泉州與廣州、寧波一起,作為唯三設有市舶司的城市,迎接著來華商隊。
然而,各種繁瑣的規定,就像是一鍋溫水,泉州就是水裡的青蛙。
比如,各國使節只允許走特定商道,南洋走廣州,日本走寧波,朝鮮走遼東,只留下國力最弱的琉球給泉州。泉州的尷尬,就像突然變成龍套的一線巨星。
禍不單行,明太祖朱元璋賜予琉球一支「公派移民」隊伍,史稱「朝陽通事三十六姓」,他們的後裔專司對明朝朝貢等一幹事宜。這對泉州絕非好消息,因為這「三十六姓」都是福州人。從此,琉球使團都經由福州入華。市舶司也隨即遷往福州。
明王朝的朝貢貿易常常是以高額的賞賜結束,其價值遠超進貢的物品。明政府以「打腫臉充胖子」的方式壟斷海外貿易,同時藉此顯示自己的國力強盛,卻也扼殺了中國最有活力的一股力量。
生命自會尋找出路。重壓之下,民間的走私屢禁不止。這些走私商人或是生活所迫,或是有志難舒,總之,這股民間力量讓明政府頗為頭疼。其中,當然少不了泉州人的身影。
鄭芝龍,福建南安人,走私商中的梟雄。一生周轉於政府、洋人、商人、倭寇之間,完成了海商、海盜、官員等不同身份的轉換。從荷蘭人的翻譯,到部眾三萬、大小船隻近千艘的海上霸主,鄭芝龍只用了四年時間,而且,他當時只有二十四歲。不過,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恐怕還是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鄭成功。
鄭芝龍死於清政府之手。泉州,與他殊途同歸。
對泉州來說,清朝的海禁政策刀刀見血,酷烈之極,幾乎徹底扼殺了泉州翻身的機會。這一切針對的正是盤踞台灣的鄭氏家族。
「無許片帆入海」,大海之上幾乎再看不到泉州人乘風破浪的身影。「遷界」政策一出,沿海居民又不得不背井離鄉。面對昔日親密的大海,鯉城在寒光閃閃的刀槍之下,如臨深淵。泉州港的地位一落千丈。
自此,泉州的輝煌,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3.古稱佛國,滿街聖人
泉州的經歷,如月之盈虧。命途多舛,並不能左右泉州人對於生活的態度。寵辱不驚,才是這座城市的主旋律。「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泉州人肉體凡胎,又多是善男信女。
當年繁盛無比的泉州城,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他們稱泉州為「光明之城」,因為這里夜夜燈火通明。
旅居泉州的外國商人,帶來了自己的生活習慣,也帶來了自己的信仰。泉州城中,清真寺傳出的喚拜劃破寧靜;摩尼教的聖火熊熊燃燒;基督教堂里的禱告虔誠平靜;梵音稱頌自佛堂中幽幽傳出。它們沒有打擾道觀里的清修,沒有阻擋天後宮里的頂禮膜拜,更不會遮蔽書院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朗朗讀書聲。
宋元時的泉州,達到了一種精巧的大和諧。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每個靈魂都有處安放。幾乎同一時間,西方正經歷著十字軍東征——人類史上最漫長的宗教性戰爭。而泉州人的字典里,幾乎連隔閡與誤解這兩個詞都不存在。
多元化是創造力的沃土。泉州人敢於開風氣之先,甚至總有些「越軌」的舉動。
李贄十二歲便寫書批駁孔子言行。一生著述頗豐,卻命名《藏書》、《焚書》,總是要說些反正統的「奇談怪論」。泉州能走出李贄這位離經叛道的大學者恐怕不是偶然。
李贄的叛逆,是不是這座城的主流呢?是,也不是。
捨本逐末,追逐商業利潤的「叛逆」自不必說。泉州官府也是特立獨行,把政策決議以榜文的形式張貼於城中,這種公開透明,在君主專制的年代實屬罕見。南宋末年,泉州甚至還曾出現短暫的「城邦自治」。彼時,南宋政權搖搖欲墜。蒙古人的鐵騎已逼近泉州城,城中的官員、商人、士紳一齊商討這座繁華大城的出路何在。
話說回來,泉州籍作家蔡崇達曾這樣形容自己家鄉的小鎮:
「在我生活的這個小鎮,所有人都篤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靈,人與鬼神親近地生活著。我們還相信,魂靈有著和現世一樣的屬性,會餓到,也會吃太飽,會太胖,然後也會心情不好,也會悶出病……——蔡崇達《皮囊》」
泉州人是有所敬畏的,不逾矩,對神明崇敬得不像那群果斷敢為的商人、水手。另一邊,因為富足又有所寄託,而善於知足。不因庸庸碌碌而心焦,更不會把腰纏萬貫作為炫耀的資本。
當然,這是個連「魂靈」都會發胖的城市。歷史的大悲大喜,並不是生活的終結。
4.閩南之根,煙火人間
泉州也是最世俗的地方,聽天命的前提,是要盡人事。閩地古來因山海相阻而顯得隔絕,這里的生活方式對外地人來說充滿新鮮感。
泉州人的一天從一碗面線糊開始。熱氣騰騰,好像連白晝都是那水汽把黎明暈開而生出的。
泉州是值得用舌頭去體會的城市。蚵仔煎的焦香中一直帶著海的氣息;土筍凍則直接以海的咸腥呈現最重口的美食誘惑;同樣是來自海洋,石花凍的清爽香甜是泉州人不能割捨的味覺記憶;還有潤餅呢,泉州人餐桌上最質朴、最豐富多彩的存在;四果湯的出場,總能止住令人不安的焦渴,也總能擊中那一根叫做「鄉愁」的神經。
泉州值得引以為豪的東西數不勝數,轉念一想,它們又不過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泉州有頗多古建築,這當然是她今年申遺的最大資本。可能它們看起來有些陳舊,甚至破落,但是這些被時間淘洗過的城市印記,正是泉州人腦海中家鄉的輪廓。
茶葉和瓷器,曾經帶著中國這個名字走遍世界。我們可以在泉州找到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鐵觀音的醇厚甘香,是它綿延余韻的基石。蜷曲的茶葉以清香撫慰國人的同時,也漂洋過海,幾乎在海外成為烏龍茶的代名詞。
初見德化白瓷的人,想必會對它潔白晶瑩的光澤感到訝異。溫潤的白釉背後,不知道有多少次泉州工匠的失敗與嘗試。
泉州故事未完待續。
清朝的壓抑早已成為過去時。低調的泉州,在改革開放之前是福建省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如今,已是全省經濟的龍頭老大。只要門縫透出一縷光,泉州人便知道生活仍有希望。
那一代泉州商人就像當年冒著生命危險出海謀生的先輩們一樣,篤信「愛拼才會贏」,縱然當年那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已不復存在,泉州人也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機遇。
此時,閩南人身上那種務實與進取的性格,在泉州人身上展現到了極致。泉州人以家鄉為榮,同時深知自己已落後了太多。泉州人不躺在榮譽冊上睡覺,放得下身段,敢想敢幹。民營經濟開始在泉州大展拳腳。安踏、匹克、特步、七匹狼等等國人耳熟能詳的品牌皆出自泉州。
泉州是一座由汗水與血淚在時間中交融而成的城市。特殊的經歷,也讓她透出別樣的溫潤氣質。
泉州城是一個人一生必去的一座城。無論你是為了與歷史擦肩而過,還是僅僅希望體會泉州人的愜意與悠閑。
參考資料
1.蔡崇達《皮囊》
2.陳拱《泉州文史資料第4輯·泉州市建置沿革》
3.黃暉菲《略論市舶司制度及其對宋元時期泉州海外貿易之影響》
4.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
5.李金明、廖大珂《中國海外貿易史》
6.劉錫濤《試述泉州海洋文化的歷史特色》
7.林音如、劉錫濤《元代泉州港「第一大港」譽稱考證》
8.邱堅娜《泉州城市文化形象研究:歷史之維與現實之策——從「光明之城」到「東亞文化之都」》
9.王思傑《「海上絲綢之路」視域下的宋元泉州與宗教共生》
10.徐文彬《思想家李贄的地域考察——兼論明代中後期泉州社會轉型》
11.葉朗《中華文明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12.周中堅《泉州港為什麼在兩宋之際異軍突起》

H. 2013年8月泉州市成為首屆「東亞文化之都」。置身歷史與全球的坐標,泉州是國務院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海上

(1)(6分)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③中華文化不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人類的進步和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每點2分)
(2)(4分)①繼承和發展泉州優秀傳統文化。②自覺宣傳泉州文化。③積極參加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④積極參加文化活動,如文藝匯演、徵文比賽、校園文化節等。(每點1分)

I. 為什麼說泉州是東亞文化之都

泉州是中國第一個東亞文化之都,第一屆評選時同時當選的還有韓國光州,日本橫濱。泉州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在整個東亞歷史上,特別是在文化傳播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地理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類型,其文化也會間接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例如雲南傣族文化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當然,相反的,外來文化也會在此地得到包容,甚至融合、發揚。泉州,作為一個從周秦時期就已得到開發,在唐朝更是成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的城市,其文化底蘊之深厚;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其文化影響之深遠。

東亞顧名思義為亞洲東部地區,有點兒地理常識的都知道,東亞包括中、日、朝、韓、蒙古五個國家。泉州被稱為東亞文化之都,一是得力於中國古代開放的外交政策,二是由於該地地理位置優越,海洋運輸極為便利。三是對內有河道、陸路便利的交通條件,能夠把中華文化廣泛的傳遞出去。另外,泉州的城市風貌古色古香,泉州古城歷史積淀豐厚,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東亞特色的宗教文化,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特色建築皆有分布。

與泉州為什麼沒有東亞文化之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