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梁祝文化禮堂在哪裡

梁祝文化禮堂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29 12:30:42

❶ 梁祝遺址在哪裡

說法1
梁山伯和祝英台」是我國歷史上四大民間傳說之一,至今已流傳一千多年,可說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歷史學家和有關專家查閱了各方面的史料, 發現文字記載最多的是上虞。因此逐步形成了比較統一的看法,祝英台確有其人,那就是上虞人。梁祝故事的發源地就在上虞。
據史料記載,最早是梁元帝時《金樓子》一書(見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上海書店《民俗影印本》),但原作已亡佚。初唐梁載言的《十通四藩志》記載了梁祝二人「嘗同」、「同冢」的故事。晚唐張讀的《宣室志》有較詳細的記載,宋代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增加了祝英台裂而現時「從者驚引其裙,風裂若飛至董溪西嶼而墜之」的情節,為「化蝶」之先聲,到明代馮雲龍的小說中完整地寫上了「化蝶」的故事情節。
四九年後,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組織有關名家到上虞作實地調查。上虞祝姓村共有七個,最後,認定離縣城三公里的祝家村。於是在以後創作的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中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從此上虞縣祝家莊公認為是祝英台的故鄉。
祝家村背後是青山,前面有條小河,叫玉水河。此河可通餘姚、寧波。離此不遠處,有個餘姚馬家。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五百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的歷史。
梁祝文化不是一般的愛情故事,而是有深層次的優美隱含的文化意蘊,如「化蝶」一般在殉情的慘烈之後,給人以優美所感動,為奔向自由而憧憬。

說法2
汝南,古屬豫州,豫洲為九洲之中,汝南又居豫洲之中,故有「天中」之稱。自春秋戰國時代有建制,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上自秦、漢,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軍、府治所,為八方輻輳之地。中國民協的各位專家深入到汝南實地考察梁祝遺存遺址,認真查閱有關資料,詳細聽取了民間傳承人的講述、說唱,廣泛了解當地民風民俗,經過充分論證,專家們一致認為汝南具有梁祝故事發生的原生性,遺存遺址的完整性,群眾基礎的廣泛性,民風民俗的延續性等特徵,認定汝南為「中國梁祝之鄉。

說法3
1400多年前南朝之《金鏤子》,傳有梁祝記載,現已失傳,已無從突擊窺見其內容;初唐梁載言《十四道蕃志》(公元684年)有「善權山南,上有石刻『祝英台讀書處』」,「義為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確指江蘇宜興;而其後晚唐張讀的《宜室志》方稱「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同肄業」,梁祝故事開始與浙結緣。明代馮夢龍《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有「又有個女子,叫做祝英台,常州義興人氏……」又把梁祝定位在宜興(宜興古稱義興)。以上史料確指宜興為原地應無凝義。其實還有一份目前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背景篇》尚未列入,即公元483年齊《善卷寺記》,載有善卷寺為「齊武帝贖祝英台舊產建」。善卷寺為公元480年始建,距故事發生年代僅130年,讀此材料,更可確認梁祝故事原地為宜興。
宜興與梁祝故事相關的遺存、風物及傳說十分豐富,如傳為唐代大司空李賓所書的「碧鮮庵」石碑為祝英台讀書處,曾在宜興為官的宋代詞人蘇軾曾制「祝英台畫」詞牌與「十八相送」相關的黃泥墩、鳳凰台、觀音堂、土地廟、荷花池、雙井、扶橋(草橋)、茶亭、煞村、馬家村等地猶在,祝陵村為祝英台埋骨之處。陰歷三月廿八,善卷洞一帶還有傳統的觀導節,蝶群翔集,其中美麗的「梁山伯」、「祝英台」蝴蝶翩遷翻飛,最為明目。
梁祝故事優美動人,流傳各地,出現了無數版本,也出現了很多「原地」,這是民間故事中往常發生的景微,不足為奇。浙江是清代興盛的後起之秀,以後又有越劇「梁祝」的盛事,一些人指為原地可以理解。而寧波市鄞州市高橋流傳的梁祝故事,見之文字的年代既晚又少,是全國眾多梁祝原地中的輕量級。還要指出的是,「正宗」的原地還是要以資料為憑,而《原地資料早明了》中提及的「中國梁祝文化研究會專家」是指其中的個體還是全體?如果是「個體」,就不足為憑,如果是「全體」,那屬強加於人,與事實不符,該研究會的專家中有很有堅持宜興說法的人在。

說法4
2003年10月27日,在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的梁祝祠,出土了一塊「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碑是明朝正德年間所立,碑文除了記載重修梁祝墓、梁祝祠的經過,還記載了梁祝故事。山東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存常說:「整個故事並沒有墓裂、入墳、化蝶等神話色彩和藝術加工,是民間發生的真實故事。而今,嶧山上仍然有梁祝讀書洞、梁祝泉、梁祝讀書處等遺址。馬坡鄉梁、祝、馬故居村莊和家族後裔尚在。」

眾說紛紜,呵呵.

❷ 梁祝的故居在哪裡

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鄞州: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上虞: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

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杭州: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

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宜興: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濟寧: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

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汝南: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

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檯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里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❸ 梁祝公園在哪裡

寧波市鄞州區高橋鎮
梁祝文化公園,地處寧波市鄞州區高橋鎮,為晉代梁祝墓、廟古遺址所在地。一九九七年,梁山伯古墓遺址和出土文物在梁祝公園被發掘。梁祝文化公園以倡導梁祝愛情為文化內涵,以梁祝故事情節「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台相會」、「化蝶永伴」為主導游線,佔地面積300餘畝,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愛情主題公園。

❹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真正墓地在哪

梁祝墓考證

1、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有一立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墓碑,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發掘出來。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❺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居分別在哪裡

梁山伯的故居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祝英台的故居在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豐惠鎮)。

梁山伯與祝英台介紹:

1、梁山伯

梁山伯是《梁祝》傳說中的男主角,歷史上考證確有其人,梁山伯曾出任過地方官,歷代史書可以尋找到相關記載和資料。傳說梁知祝為女人後,提娶不成而終,祝感其摯情,過墓而入,合而為一。是為傳說大概,今人多有考證。

2、祝英台

祝英台,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豐惠鎮)祝家莊人。東晉時期女性歷史人物。祖籍山西太原,美麗聰穎,自幼隨習詩文,深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後男扮女裝往杭州訪師求學,與梁山伯兩情相悅,但有緣無分,在與馬文才結婚途中跳入梁山伯墳墓,化作蝴蝶。

(5)梁祝文化禮堂在哪裡擴展閱讀: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簡介: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

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

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❻ 寧波市梁祝文化公園的景區在哪裡啊

在寧波市鄞州區的高橋鎮梁祝村,地圖如下:

梁祝文化公園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西郊。梁祝文化公園是一座愛情主題公園,是梁祝故事的發源地。梁祝文化公園以梁祝愛情傳說作為美麗的故事背景,向人們展示了「東方羅密歐與朱麗葉」絢麗多姿的一頁。(現已重造過)它地處寧波市鄞州區高橋鎮,為晉代梁祝墓、廟古遺址所在地。1997年,梁山伯古墓遺址和出土文物在梁祝公園被發掘。梁祝文化公園以倡導梁祝愛情為文化內涵,以梁祝故事情節「草橋結拜」、「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台相會」、「化蝶永伴」為主導游線,佔地面積300餘畝,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愛情主題公園。

梁祝文化公園開放於1999年,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是一個集游覽、休閑、度假、娛樂、學術、活動於一體的大型愛情主題公園,也是全國唯一的愛情主題公園。

梁祝文化公園地處寧波市鄞州區高橋鎮,為晉代梁祝墓、廟古遺址所在地。[5-6]

高橋鎮,位於中國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港口城市寧波的西部,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東依寧波市城區,南眺櫟社國際機場,西瀕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北枕黃金水道姚江,杭甬高速公路和省道甬梁線從東到西橫貫全境。全鎮戶籍人口4.87萬人,轄20個行政村、1個漁業社和3個居民會,鎮域面積53平方公里,境內「三山二水五田」和諧分布。西部山區盛產茶葉花果,中東部為平原地區,土地肥沃,水網密布,是寧波重要的藺草、蔬菜基地,享有「中國藺草之鄉」之美譽。[7]

高橋鎮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該氣候區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溫普遍在0℃以上,夏季較熱,7月平均溫一般為25℃左右,冬夏風向有明顯變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較少。較為明顯的特徵是春暖秋涼,夏熱冬寒,四季分明。

❼ 梁祝的故事發生地在哪裡啊

歷史淵源
關於梁祝傳說,有眾多權威專家學者考證歷史上確實真實存在過,而且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並有眾多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可供佐證。 (1)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馬庄、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 這一美麗、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多少年以來就流傳在河南省汝南縣梁祝(馬鄉)鎮.相傳,在我國西晉時期,青年學子梁山伯辭家攻讀,途遇女扮男裝的學子祝英台,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遂於草橋結拜為兄弟,後同到紅羅山書院就讀。在書院兩人朝夕相處,感情日深。三年後,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別。山伯經師母指點,帶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墜到祝家求婚遭拒絕,回家後悲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聞山伯為己而死,悲痛欲絕。不久,馬家前來迎娶,英台被迫含憤上轎。行至山伯墓前,英台執意下轎,哭拜亡靈,因過度悲痛而死亡,後被葬在山伯墓東側。 據傳,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化蝶飛
(2)據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濟寧市梁祝研究會會長、著名的梁祝文化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 梁山伯與祝英台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之間的故事為歷史真實事件,而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濟寧市鄒縣(今微山縣)馬坡,有梁祝合葬墓,並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濟寧市梁祝讀書處鄒縣嶧山上有梁祝石像,陳雲琴游嶧山寫有七絕《萬壽宮梁祝像》雲:「信是榮情兩未終,閑花野草盡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雙萬壽宮」,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視濟寧馬坡時發現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舊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東省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和微山縣人民政府,隆重舉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的復出儀式,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為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為中國歷史上見證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職位最重、權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從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個事實是:從崔文奎向明朝皇帝「書以奏名」、而至得到當朝皇帝應允「奉敕」到「丁酉貢士前知都昌縣事古邾趙廷麟撰;文林郎知鄒縣事古衛揚環書;亞聖五十七代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孟元額」。可以說重新修繕梁祝墓此事上至當朝皇帝、中央官員,下到江西都昌縣事、鄒縣地方縣事及其他當朝名士都參與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見:梁祝故事發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處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確認並達成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賀學君女士,山東省民俗學會原會長李萬鵬先生,山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民俗研究所所長葉濤先生等專家學者參加了出土儀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新華社》、《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眾多的國內新聞媒體與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外國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轟動,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了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據碑文記載得知,作為獨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裝外出到鄒城嶧山求學讀書,自九曲村過吳橋東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嶧山授業,晝則同窗,夜則同寢,三年衣不解,可謂篤信好學者。一日英台思鄉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門拜訪,別後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東(據鄒縣志載此橋在明隆慶年間被淹沒),英台眼見馬家迎親將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捨身取義,悲傷而死,鄉黨士夫謂其令節,從葬山伯之墓。 根據碑文記載和實地考察,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原地為濟寧市。其理由是:在時間上馬坡石碑是記錄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說該碑根據外紀所記,即便是立於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於晚清時期的《寧波府志》、《宜興志》;從地理方位來看符合實際,梁祝合葬墓位於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約三公里,而距東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約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嶧山求學過吳橋與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關於梁祝故事的產生年代問題,樊存常認為,根據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測,此故事最早應產生於漢代。三國魏晉時期社會動盪不安,沒有產生此類故事的社會背景,選官制度也不可能讓梁祝去追求讀書做官之路,唯有社會安定,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的漢代才有梁祝故事產生的土壤。 濟寧為中國漢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國大部分漢碑出自濟寧,作為孔孟故里的濟寧,漢墓眾多、規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國聞名,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龍山漢墓群、任城王漢墓群等,這些都是當時注重厚葬的社會風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有關考古專家在對梁祝墓周圍的墓地進行勘探發掘時,發現有很多漢代墓葬,並出土有陶罐、泥人、動物獸等。據此,可進一步推斷此墓為梁祝漢代合葬墓。以上均為「梁祝覓蹤」節目組電視台采訪馬坡梁祝墓的真實現場視頻報道。同時祝英台所在村莊九曲村發現了大量漢代石碑,微山縣馬坡鄉政府黨委宣傳幹事吳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發燒友,一直在當地民間探訪搜集梁祝的有關材料,至今已經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出土後,吳琦又發現了新的重要線索,他從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塊殘破的漢代石碑,上面刻有幾個祝姓字樣。這塊小碑令他很興奮,這說明漢代九曲村的確曾經有祝姓人氏生活過。這是梁祝為濟寧漢代人極為有利的證明。 (3)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長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遊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興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說,根據他對《鄞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祝英台應是上虞人。 (5)其實,「梁祝」的故事在寧波與汝南有著不同的版本。汝南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卻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兒身,後來祝英台被許配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後,身穿孝服出嫁,轎子經過梁山伯墳時,下轎拜祭撞死在柳樹前。寧波傳說:梁山伯是晉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廉的好官,由於得罪了權貴,被殘害致死,老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來自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就把兩個人合葬在一起,結「陰婚」,據查證,此「兩朝說」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而事實上根據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且梁祝傳說早已於唐宋年間傳入高麗,宋朝高麗史籍中明文記錄兩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況看來,此「兩朝說」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縣,至今留有梁山伯與祝英台墓,分列於馬庄鄉古官道兩側,出土的墓牆證明兩座均為晉代墓。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訂婚,二人不可能合葬,這種分葬墓符合當時的風俗習慣。而在寧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傳說產生於晉朝。現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載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張讀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學性渲染,可見其大致輪廓:「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友,方知其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逢裂陷,祝氏遂並葬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7)現存較早、也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寧波)知府李茂誠的《義忠王廟記》,文中說梁山伯生於公元352年農歷三月初一,死於373年農歷八月十六,終年21歲,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廟(又名「義忠王廟」)修建於397年。如記載可靠,「梁祝傳說」當產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這20多年內,完全形成則在宋代到清末。此後比較重要的文獻記載,還有明代馮夢龍的《李秀卿義結黃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傳》,後者出現了化蝶的結局。 (8)1997年7月,寧波的梁山伯廟出土一座晉代墓葬,墓的位置、規格和隨葬器物與志書記載的梁山伯鄞縣縣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認為是可信的實物資料。 (9)20世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 (10)有關梁祝的古跡,目前已發現17處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11)其他史籍記載: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四番志》記載:「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時(公元552-554年)《金樓子》一書中有記載。明代徐樹丕《識小錄》中記敘:「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二書已失傳) 3、晚唐(公元851年)張讀《宣室志》記載:「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游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問知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忍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表其墓曰『義婦冢』」。 4、北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寧波)郡守李茂城寫的《義忠王廟記》記載:「神喟然嘆曰:『生當封候,死當廟食,區區何足論也。』後簡文帝舉賢,郡以神應君,詔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張津《乾道四明圖經》稱:「義婦冢,即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院之後,有廟存焉。……按《十道四蕃志》雲:『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齊武帝時(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記》:「齊武帝贖英台舊產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載言《十道志》記載:「善權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讀書處』。」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記載:「祝英台讀書處,號『碧鮮庵』。皆有詩雲:『蝴蝶滿園飛不見,碧鮮空有讀書壇。』俗傳英台本女子,幼與梁山伯共學,後化為蝶。然考《寺記》,謂齊武帝贖英台舊產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說》記載:祝英台為宜興人,梁山伯為蘇州人。並說祝英台是哥嫂將其許於馬家,文中還有地裂、入墳、化蝶之說。 10、中國的梁祝故事,流傳到國外至今發現的最早要屬近鄰朝鮮、韓國了。新近研究發現,在五代十國至宋代(918一1200年)時期,唐代著名詩人浙江餘杭人羅鄴的七律詩《蛺蝶》,已被高麗王國時代人輯人了《十抄詩》,其中有「俗說義妻衣化狀」的詩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並且衣化為蝶。到中國宋代,高麗人編輯的《夾注名賢十抄詩》,不但收入了羅鄴的《蛺蝶》詩,而且在注釋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傳》。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傳到國外的梁祝故事,而且從「女扮男裝」到衣裳「片片化為蝴蝶子」,比較全面完整地敘述了梁祝傳奇故事。可見,梁祝文化走向世界,歷史久遠。而且以後幾乎傳遍了整個朝鮮半島。 (12)此外,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有其他版本傳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鄞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據查證,此記載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搜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該文作者曾於86年從慈溪給編者來信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兩個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俠,梁山伯是清官,兩者墓穴碰巧在一塊的傳說故事」是年輕時曾做小販的同村的民間醫生講給他聽的,而這位鄉村醫生又是從寧波中山公園聽一位老人講的這個故事。當時公園內有好幾個人在講梁祝愛情故事,這個鄞縣老翁搖搖頭說:『都是亂話!'這位鄉村醫生便上前動問: ' 老伯,他們講的是亂話,那真話究竟是怎樣的呢?'鄞縣老翁便講了這個故事。」,因此該文作者將這位寧波公園老翁講述的故事刊登在了報刊山海經上,而事實上根據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台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眾多權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學著作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跡來看,此「梁祝屬於兩個朝代」的說法並不是歷史文獻記載,而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故事基本內容
東晉時期,浙江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個祝員外之女英台,美麗聰穎,自幼隨兄習詩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學,恨家無良師,一心想往杭州訪師求學。祝員外拒絕了女兒的請求,祝英台求學心切,偽裝賣卜者,對祝員外說:"按卦而斷,還是讓令愛出門的好。"祝父見女兒喬扮男裝,一無破綻,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強應允。英台女扮男裝,遠去杭州求學。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書生梁山伯,一見如故,相讀甚歡,在草橋亭上撮土為香,義結金蘭。不一日,二人來到杭州城的萬松書院,拜師入學。從此,同窗共讀,形影不離。梁祝同學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愛山伯,但山伯卻始終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並沒有特別的感受。祝父思女,催歸甚急,英台只得倉促回鄉。梁祝分手,依依不捨。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山伯忠厚純朴,不解其故。英台無奈,謊稱家中九妹,品貌與己酷似,願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貧,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時,豈知祝父已將英台許配給家住貿阝城(今鄞縣)的太守之子馬文才。美滿姻緣,已成滄影。二人樓台相會,淚眼相向,凄然而別。臨別時,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後梁山伯被朝廷沼為鄞縣(今奉化縣)令。然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遺命葬貿阝城九龍墟。英台聞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時,繞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慟感應下,風雨雷電大作,墳墓爆裂,英台翩然躍入墳中,墓復合攏,風停雨霽,彩虹高懸,梁祝化為蝴蝶,在人間蹁躚飛舞。
不同故事版本
雖然「梁祝」傳說人們耳熟能詳,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兒,全國究竟有多少種「梁祝」版本。據中國民俗協會有關人員介紹,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 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2)上虞版本 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 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3) 杭州版本 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 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4)宜興版本 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5) 濟寧版本 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 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6)汝南版本 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 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檯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里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篇目及流傳地
△梁山伯與祝英台等43則 浙江(其中寧波22則,其中有畲族) △山伯琴劍英台扇等15則 江蘇 △三蝶奇緣等8則 廣西(其中有壯族、瑤族) △尼山姻緣來世成等6則 河南 △梁祝同化白蝴蝶等3則 福建
編輯本段梁祝歌謠及流傳地
△梁祝敘事山歌 2885行 流傳於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梁山伯與祝英台 2845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梁山伯與祝英台結義兄弟攻書傳 2500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柳蔭記 676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英台恨 800行流傳於全國各地 △梁山伯重整姻緣傳 889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梁山伯祝英台還魂團圓記後傳 1865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游地府後生結夫妻 1050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山伯英台游十八地獄全歌 400行 流傳於全國各地

❽ 寧波梁祝文化公園怎麼去

238路公交車直達
302也可以到,但是得走一大段路,最好是做238路
以下是238的線路
梁祝文化公園
-
顧家
-
鍾家弄村
-
半路庵
-
蘆港村
-
學院路(大紅鷹學院)
-
市公安汽校
-
新橋
-
關愛小區
-
望春工業區
-
信誼新村
-
望春橋村
-
中山立交橋
-
麗園北路
-
天一家園(白雲庄)
-
勝豐路
-
大卿橋
-
西門口(天一閣)
-
鼓樓(唐塔)
-
陽光廣場↓
-
迎鳳街(范宅)↑
-
月湖公園(居士林)↑
-
第一醫院↑
-
新街
(共24站)

❾ 梁祝是哪裡的

全國大約有10多個地方自稱「梁祝」故里,在聯合申報「世遺」的幾處,關於「梁祝」,也是各說各的故事。 鄞州:金代縣令與明朝俠女結「陰親」 在浙江寧波,相傳梁山伯是金代鄞州縣令,是個清官,由於得罪權貴,被人殘害致死,百姓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則是明代上虞的俠女,劫富濟貧,後來被權貴殺害。為了紀念他們,當地將兩人合葬,算結了陰婚。鄞州現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裡流傳著一句老話,「若要夫婦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 上虞:祝家村是祝英台故鄉 傳說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遷到此定居,原在上虞縣城教書為業,子孫移居上虞各地。我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詞就寫上了「上虞縣,祝家莊,玉水河邊,有一個祝英台,才貌雙全……」據載,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宅院,後因戰爭被毀,住宅面積約有500平方米,還有花園遺址。村邊有一個湖叫「千金湖」,有兩人合抱的金桂、銀桂,還有雲柏、石榴等古樹。還有祠堂及石碑,記錄著祝氏歷史。 杭州:梁祝在萬松書院同窗共讀 越劇《梁祝》中,有一段「草橋結拜」唱詞,說的是梁山伯與女扮男裝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讀書途中相遇,互認知己,便在「草橋」結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東城望江門旁的草橋亭。而相傳梁祝同窗共讀之地,則是西湖上的萬松書院,故而,百姓又將此地稱為梁祝書院。它的前身為報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為萬松書院,崇禎年間書院被毀。清康熙後,改辟為敷文書院。 宜興:化蝶傳說根深蒂固 宜興最早記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權寺記》,始記於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稱祝英台舊宅在宜興善權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讀書,後又到齊魯、東吳等地游學訪友,逐漸產生感情。梁祝傳說在宜興均有記載,「化蝶」情節亦在宜興形成,為國內學術界認可。宜興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還有觀音堂、荷花池、雙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遺址。宜興俗定農歷三月廿八為「觀蝶節」,用「梁山伯」「祝英台」為蝴蝶命名。 濟寧:士大夫們為梁祝修合葬墓 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碑」,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時所立。碑文記載祝英台家居濟寧九曲村,其父祝員外因沒有兒子,十分苦惱。祝英台是為解父憂才女扮男裝求學。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傷而死。士大夫們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對梁氏矢一而終感動,為二人修合葬墓。現曲阜孔廟還保有「梁祝讀書處」,在嶧山上還有「梁祝讀書洞」、「梁祝祠」等遺址。 汝南:梁祝同窗共讀卻未合葬 傳說在晉代,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兒身。梁山伯臨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轎經過的路邊,讓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經過梁山伯墳時,提出下轎拜祭,趁人不備撞死在柳樹前。梁祝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現汝南有梁祝讀書的「檯子寺」,也叫「紅羅山」,傳說這里曾有「紅羅書院」。紅羅山上傳說中梁祝擔水的井還在,井旁還有一塊碑,上寫「梁祝井」。

❿ 梁祝故里在哪裡

汝南縣梁祝鎮。

千百年來,梁祝鎮一直存有梁山伯墓、祝英台墓、淚井、一步三孔橋、紅羅山書院等較完整的遺址,流傳著許多梁祝的故事和傳說,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十幾歲的孩童,都能講述和傳唱幾句。

祝英台故里朱董庄,在梁祝鎮東南方向。傳說,當年此地員外祝公遠有個小女兒,愛好讀書,跟著哥哥們私塾求學,因聰明過人,老師贊她女中英傑、才高如台,故取名英台。

在祝英台故里西北18公里處的和孝鎮,有個叫梁崗的地方,即為梁山伯的故鄉。千百年過去了,梁崗村名未改,山伯故事代代相傳。

(10)梁祝文化禮堂在哪裡擴展閱讀: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東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1700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凄美愛情所感染。梁祝傳說及愛情故事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真實事件,有歷史資料及文物古跡佐證。

閱讀全文

與梁祝文化禮堂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