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東陵的一切知識
清福陵 (俗稱東陵) 簡介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與孝慈高皇後葉赫納喇氏的陵墓。位於沈陽舊城東北二十華里處,俗稱東陵。
清福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崇德元年(1636)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現存古建築32座(組),古建築以神道為中軸線對稱分布,平面布局規整,層次分明,是一處融滿漢民族特色於一體的皇陵建築群。其保護區佔地面積54萬平方米,自然景觀賞心悅目,周遍環境幽雅壯觀,於1929年辟為公園對公眾開放;1963年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沈陽清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後葉赫那拉氏陵寢,原名福陵,因坐落在沈陽市東北11公里處。故又稱東陵。努爾哈赤是滿族人,姓愛新覺羅,受明冊封為女真族(滿族前身)建州部首領,後來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政權。他精通漢蒙文字,不僅在軍事上頗有建樹,而且創立了八旗制度和滿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頗有建樹,為滿族的初期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滿族的民族英雄,死後葬於福陵。其子皇太極建立清政權後,他被追尊為清太祖。福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竣工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此陵面傍渾河,背依天柱山,是一塊極佳的風水寶地,水繞山環,草深林密,景色十分秀美,時常能看見小松鼠跳躍其中。東陵傳說佔地九千畝,植松三萬棵,現在已經只剩一千六百多棵,但身在樹海之中仍可感受到肅穆與蓬勃的氣勢。
第一,晉謁此陵時,由正紅門到碑樓,須登108級石台階。
第二,建築物隨坡勢起伏而顯得更加錯落有致、高大雄偉。福陵規模盡管比昭陵小,然而由於它有上述兩大特點,再加之環境優美,仍獨具魅力。
所以,人們游罷昭陵,依然能興致勃勃地續游福陵,而不會產生雷同感。現在,福陵一帶已辟為東陵療養地。
東陵的紅門有三個門洞,左為臣門,中為神門,右為君門,現在開放供遊人出入的即為君門。進入紅門,映入眼簾的是高陡的石階和雄偉的陵殿,腳下的石道兩旁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著獅、虎、駝、馬四組石象生,首尾還各有一組華表。對神道的設置,清朝陵墓制度有一項特殊規定,即神道與隆恩門之間必須修一座建築做隔斷,名曰「一眼望不斷」,寓意大清江山萬世一系,為此,有的清陵在神道上修龍鳳門,沈陽昭陵修建神功至德碑。福陵不僅建有神功聖德碑,而且根據地理條件還修有一百單八蹬,起到雙重隔斷作用,這是福陵區別於其它清陵之處。一百單八磴高陡磅礴,猶如瀑布在前奔騰,意為鎮壓「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保佑清福陵吉祥穩固。
登階而上有碑亭一座,亭內矗立著將近七米的神功德碑,由一個鱉身龍首的神獸所伏,是用一整塊岩石雕刻而成,正面是康熙帝親書的墓主生平,背面是神奇的「神碑幻影」,看起來像一隻獅虎立於崖邊眺望,是由水跡形成的圖案,原本只有在陰雨天才可看到,經過百年時間現已不再消失。再往前走是饗殿,後面便是彩壁,傳說中的地宮入口。饗殿左右兩側各有一座配殿,現在陳列著清朝歷代皇帝和妃嬪的蠟像、陵墓簡介及一些東陵出土的文物。
盜墓的是將軍大盜.孫殿英.....
2. 清東陵的文物價值
清東陵的經營跨越了兩個半世紀的時空,幾乎與清王朝相始終,葬有許多對清代歷史有著重要影響的、聲名顯赫的人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不僅是研究清代陵寢規制、喪葬制度、祭祀禮儀、建築技術與工藝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藝術的典型例證。
3. 故宮、東陵、北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5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東陵:在陵寢的選址和規劃設計中,充分運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著力體現「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將人的精神融鑄於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種崇高、偉大、永恆不朽的意象。在建築規模和建築質量上,則力求做到恢宏、壯觀、精美,以體現皇權至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氣派和威嚴,從而成為皇權物化的表徵。作為清代皇家陵園之一的清東陵正是這一傳統文化的不朽載體。
清東陵的經營跨越了兩個半世紀的時空,幾乎與清王朝相始終,葬有許多對清代歷史有著重要影響的、聲名顯赫的人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不僅是研究清代陵寢規制、喪葬制度、祭祀禮儀、建築技術與工藝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而且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藝術的典型例證。清東陵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4. 估計清東陵的價值
1:如果按歷史價值 他估計是很高的2:但是清東陵被盜多次 所以經濟價值不太大了3:歷史文化價值還是很高的 有利於對清朝的文化和習俗的研究
5. 清東陵順治陵寢有哪些歷史文化呢
清孝陵是滿清入關定鼎中原後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皇陵。孝陵的建築規制完全仿照明十三陵的建築規制,其建築規模乃是清代帝陵中最大最全面最完善的一座帝陵。歷代的清帝陵建造無不以孝陵的建築規制為藍圖,只能縮減不能超越,是為滿清皇陵在關內清東陵的祖陵。
孝陵建築規模由南往北依次為:石牌坊、神路、下馬牌、值班班房、大紅門、具服殿、神功聖德碑亭、望柱、石像生、東西班房、龍鳳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牌、三路三孔拱橋、五孔平橋、一孔便橋、神道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值班房、隆恩門、東西燎爐、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祭台五供、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和地宮等建築。
清孝陵坐落於河北省遵化市馬山峪境內的昌瑞山腳下。昌瑞山風景優美,在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難得的風水寶地。據相傳明成祖朱棣曾經看上了昌瑞山的風水寶地,但後面出於其他原由放棄昌瑞山。後崇禎皇帝因十三陵境內的吉壤不多而把目光投向昌瑞山,有意在昌瑞山興建帝陵。
6. 清東陵為什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呀 理由是什麼呀
清東陵(Ea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 清東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後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後等後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後和136個妃嬪。
清東陵是中國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綜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學、建築學、美學、哲學、景觀學、喪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7. 清東陵的詳細介紹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境內,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是河北省首批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清東陵佔地80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寢中,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清東陵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四面環山,正南煙墩山,形戌寬僅50公尺的谷口,俗稱龍門口。
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於昌瑞山南麓,均由宮牆、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
其中方城明樓為各陵園最高的建築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謐號;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
(7)如何發揮清東陵的文化價值擴展閱讀
清東陵的陵寢格局:
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於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其餘皇帝陵寢則以孝陵為中軸線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依山勢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各陵按規制營建了一系列建築,總體布局為"前朝後寢"。
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咸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
8. 清東陵在世界上的影響20字
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說清東陵是「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傑作」,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於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