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百納彝族鄉有什麼傳統文化

百納彝族鄉有什麼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29 13:10:57

『壹』 彝族的重要節日是什麼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慶祝方式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跳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拔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其它活動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貳』 彝族人民過什麼節

彝族:最看中摔跤運動 火把節為隆重盛大節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萬余(1990年統計),是一個人口較多、分布較廣的民族。分別聚居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稱「諾蘇」、雲南紅河彝族自稱「羅羅」、圭山、彌勒一帶的彝族多自稱「撒尼」和「阿細」。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考證: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著密切的關系,認為:是古羌人南下與西南土著長期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共分為6個方言區,四個次方言區,二十一個土語區、二十二個次土語區。
盡管各種方言、土語、次土語之間有較大的差別,但在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和語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處,本民族中、青年交流無更大的障礙。
此外,大部分彝族群眾自古就有使用雙語 (如彝-漢,彝-白,彝-哈尼……)和多種語言的傳統語言習慣。這種龐大紛繁的少數民族語言現狀,構成了一個極其奇妙和特殊的彝族語言大系。
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史書古彝文稱為「倮文」、「僰文」、「夷文」、「畢摩文」等。
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規范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字。

火把節
彝族傳統體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傳統體育運動中摔跤是一項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體育活動。特別是在火把節、春節和彝年期間,摔跤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過去在滇東的彌勒、路南一帶,祭「密枝神」(傳說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黃金季節。
祭祀這天,由村寨里的畢摩(專伺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和長老領頭,人們跟隨用長桿抬著「掛紅」用的紅布入場,繞場一周,然後燒香祭拜,最後年輕人圍著掛紅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儀式結束後,便開始進行摔跤、舞獅子和鬥牛等各項文體育活動。
在摔跤比賽之前,先由裁判作一個簡短的儀式,儀式結束,選手才脫下上衣,下穿短褲,蹲在場邊,意思是向裁判請求開賽。
裁判則熱情的迎上前去,將選手扶起,繞場一周,並且用彝語高喊:「勇士們,來吧!莫錯過這個大好時機……」
繼後,一個個應戰者先後出場。
裁判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眼力,判定選手的體重和年齡,將對方領進場內,隨之一場激烈的摔跤比賽景開始了。根據參賽的人數多少,在摔跤場上可以同時進行幾對,甚至幾十對。
彝族摔跤不分體重級別,沒有時間限制。一般先入場的都是年輕的新手,兩人比賽結束後,負者主動退場,勝者留下再戰。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從站立摔,轉為跪撐摔的循環式。主要動作是抓住對方腰帶、抱單腿、過背、夾臂翻、穿腿等。摔跤的過程中,使對方雙肩著地為勝。
這種規則與國際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訓練的選手,便可參加國際性的比賽。
一場摔跤比賽一般為三局,勝兩局者為勝,雙方一同倒地視為平局。如果三局均為平局,則雙方不分勝負,視為平局。連續戰勝兩個以上對手的就能得獎。
彝族摔跤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其中許多選手在國內外各種比賽中,多次獲獎。
被稱為「雲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將龍文才,以他的抱腿絕招,戰勝了很多名將,曾獲得73公斤級自由式摔跤的全國冠軍。
射駑:弓駑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獵用的工具。弩形狀似弓,是用堅硬的岩桑樹或梨樹做成。射弩猶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動扳機,箭便順弩床中的箭槽飛出,射程較遠。
由於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林中經常有野獸出沒,所以男子外出,弓駑從不離身。射駑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在傳統節日里比賽時,多以決出誰射的又遠又准為勝。
火繩:廣泛流傳於四川涼山彝族民間,多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舉行,是彝族民間獨有的一個群眾性體育項目。
跳火繩以男、女青年為主,所使用的火繩是用細藤條擰成,長短因人而異。比賽前給火繩上澆上松油、桐油,或拴上沾好煤油布條。
一般選擇一塊平壩,平壩的兩端劃上起點和終點界線為比賽場地。比賽的距離沒有嚴沒有嚴格要求和規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間。
參賽者事先要在起點作好准備,待一聲令下,選手第一件事就是先點燃火繩,然後像單人跳繩一樣甩動火繩跳躍前進。
跳火繩比賽,以先到達終點為勝,除了單人跳外,也有集體跳。
比賽過程中,只能跳繩前進,如中途帶著火繩奔跑,則被視為犯規。由於這項比賽是燃著的火繩比賽,一般多選在夜間進行。所以場面十分壯觀。
賽馬:賽馬是彝族傳統體育活動,一般在過年或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時舉行。賽馬場跑道為周長約三、四百米橢圓形跑道。比賽時,所有的賽馬和騎手們都需精心打扮。
騎手身著盛裝,駿馬要備上多彩的馬鞍,還要套上鑲有金銀珠寶的馬籠頭。
比賽時,以速度最快,最先沖過終點者為勝。除賽馬外,還有騎馬跨欄、騎馬鑽火圈等表演項目,勝利者的馬也將身份倍增。
打磨秋:又稱「磨擔秋」,因這項活動很像推磨般的旋轉,故得名。廣泛流傳於貴州省大方縣的彝族民間,尤以當地百納彝族鄉的四位彝族姑娘最具代表性。
「磨秋」類似漢族的轉壓板。選用直徑50厘米、高1米、頂端稍小的木柱,取一條相同直徑6米長的橫木,中間鑿一個圓洞。
兩端各坐重量相當的一人或二人。落地一方用腳蹬地,使木旋轉,隨即做卷身、翻滾、騎桿等動作,既優美又驚險。
其中難度較大的卷身上、騎桿回還、翻滾等,是彝族小夥子的拿手絕活。除此之外,打磨秋還是昆明、楚雄一帶彝族青年擇偶的一種方式,打磨秋時男女各壓一頭,互相旋轉取悅對方,博得對方的好感,便繼續交往,在民間很多青年男女就是通過這種方式結成連理的。
打磨秋在其他兄弟民族中間也有流傳,只是稱謂各不相同而已。
打銅炮槍:又叫火葯槍,形狀似步槍,但槍身稍長,用火葯點火,自製鉛巴做彈丸,擊發時聲音如同放炮。
在彝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中都把它作為打獵用的主要武器。除狩獵外,在彝族傳統節日中也進行銅炮槍射擊比賽,最終決出誰最快、最准。
爬油桿:是楚雄州牟定縣「三月會」上舉行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三月會」,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在縣城所在地共和鎮舉行的盛大集會,歷時三天。
在熱鬧的會場上,每次都要進行傳統的爬油桿比賽。賽前,先豎一根高聳入雲的剝了皮且非常光滑木竿在會場中央,竿頂飄動著五顏六色的綵帶,並在桿上掛上油袋子,要求參加爬竿賽的青年裸臂赤足,爬桿時需繞過桿上的油袋,一口氣爬上桿頂為勝。
當然,若不小心碰破油袋,則油就會流得滿桿滿身都是,要想取勝那就難了。
(景頗族、黎族等也有這項運動,其方法大同小異)
蹲斗:彝語叫「互布吉則」,意思是雄雞斗架。勞動之餘,男子常進行蹲斗比賽。雙方各為一、兩人。都採取蹲式,兩手合掌並於胸前,呈半蹲狀態,相互用左肩撞右肩,或右肩撞左肩,不準用手推;以碰撞使對方的手、臀部先著地為贏。另一種比賽方法是蹲著繞圓圈或走「之」字形,參加人數不限,以堅持時間最長為勝。
舞鈴鐺:彝族傳統文體活動。流行於貴州六盤水彝族聚居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割火草節」舉行。相傳已有300多年歷史。舞時數名青年兩手各執五隻綵綢扎連的銅鈴,兩足腳踝上各掛一串(十隻)小鈴擋,邊跳邊舞,節奏明快,動作協調。跳至高潮時,每兩人疊起「羅漢」,或作各種難度較大動作,如:「背翻搖鈴」、「弓卧斗」等。比賽時評委根據以技巧難度來決定勝負。
趕老牛:流行於雲南昆明富民地區,又稱「趕老牛」。「」一般在土場上進行。場地面積長、寬12米左右即可。土場中間挖一直徑30厘米、深10厘米的窩,場地的邊沿再挖若干個窩,距離相等,窩的多少根據參賽人數而定,每窩1人。
「老牛」是一個直徑5厘米、長12厘米的木疙瘩。上場的人各持一根120厘米長的木棍趕「老牛」。比賽分攻、守方,以場地中間的窩為界,攻守雙方人數相等,場地中間的窩旁設一名防守,比賽開始,由防守一方開始趕「老牛」到了面前,進攻隊員開始爭搶,並積極配合。一方如先把「老牛」趕進對方任意的一個窩里,即贏。如一方進攻,自己所守的窩被對方搶占則算輸。
趕老牛比賽,對輸者要進行懲罰,窩被搶占或「老牛」被趕到窩中的人要唱一支山歌,或跳個舞,然後繼續進行。
(另外還有斗雞、鬥牛、攀岩、跳弓等活動。)
斗雞
鬥牛
彝族傳統音樂、舞蹈
音樂彝族的歌曲有:史詩歌、情歌、喜歌、風俗歌--內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師調等多種曲調;從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類場合中演唱,氣氛較為輕松隨意;「雅」是一種獨唱山歌,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為觸景生情;「左」是一種婚禮歌,在舉行婚禮大夜晚,由主客雙方各出兩名歌手邊舞邊唱;「格」是一種悼念死者時或祭祖活動時演唱的合唱歌曲,一人領唱,眾人學唱,歌詞由領唱者即興創作;「畢」是指彝族畢摩在進行宗教活動時唱的歌,我們稱之為宗教音樂,以與「俄」進行區分。音樂則有歌舞音樂、口弦音樂、吹葉子音樂,其中也各有許多曲調。此外,還有多種樂器:月琴是彝族最喜愛的樂器之一,弦普遍為兩根,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口弦是用竹質、銅質製成形狀像竹葉的簧片,在中間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來調節音色;「瑪布」是彝族獨特的樂器之一,其吹奏特點是利用鼻孔吸氣,讓鼓腮連續不斷送氣,可模仿嬰兒啼哭,鳥雀鳴唱;葫蘆笙和嗩吶,多用於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調。
彝族的舞蹈
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形式豐富多彩,多數是模仿生產勞動時的動作而成。古老的舞蹈有模擬動物形象的「斗雞」、「斗羊」,象徵戰爭的「跳釵」、「刀舞」,慶豐收的「大鼓舞」等。「三步弦」--又稱「煙盒舞」,「跳弦」,是有一百餘套動作的舞蹈。取蜜舞是表現人們在挖地時突遇蜜蜂襲擊時的情景;蘆笙獨人舞則是一種動作臨場自行發揮的舞蹈;「鍋庄」舞則是由於舞蹈的人們隊伍圍成鍋庄形而得名。
阿細跳月:一種彝族集體舞,分青年舞和老年舞兩種。老年舞緩慢輕松,隨著笛子的節奏,男子彈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翩翩起舞,女子則雙手叉腰起舞時而旋轉擺腿,時而圍圈齊跳,時而相對而舞。青年舞則節奏明快,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團中央已把阿細跳月作為青年集體舞向全國各族青年推薦普及,還曾經在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出,現在阿細跳月已成為我國和世界青年交誼舞的傳統節目。
阿細跳月:流傳於雲南省彌勒、路南一帶彝族民間,是一種載載舞的演唱形式,曲調簡單便於傳唱,多用於節日、集會的歡樂場所。
月琴調:流傳於四川省涼彝族民間,原是一首月琴曲,曲調輕快、明朗,可歌可舞,是各地都熟悉的彝族音樂。
舞蹈:
打跳:「打跳」彝族稱「古蔗」,廣泛流傳於各地彝族民間是一種自娛性舞蹈, 各地區「打跳」的風格有異,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的「打跳」比較粗獷、渾厚。在稱謂上也有差別,又叫「打歌」、「跳歌」、「疊腳舞」、 「疊左腳」、「左腳舞」、「三跺腳」、「蘆笙舞」、「阿垂樂」等等。
歌舞與花燈小戲:流傳於雲南蒙自縣一帶。是彝族舞蹈與當地的花燈融匯演變出的新舞種。
煙盒舞:滇南彝族民間歌舞,遍布於滇南十多個縣市,共有二百餘種套路、跳法。這種彝族民間舞涵蓋面甚廣,既有原始初級的「三步弦」、「一步半」、「兩步半」,又有絕活技巧的「猴子扳包穀」、「倒掛金鉤」、「仙人搭橋」;有抒情傳情的「踩谷種」、「大理弦」、「大小翻身」;有故事情節的「啞巴打草鞋」、「鴿子渡食」、「攆秧雞」等。
此外,還有部分套路已具有舞蹈小品和近乎小舞劇的因素。
各種禮儀歌舞:彝族人民熱情好客,以禮敬賓的禮儀飲宴歌舞習俗源遠流長。
早在南詔時期,即有各種宮廷宴樂禮制和專門用以禮儀活動的十餘種歌舞。而今,在滇西多數彝民聚居區還廣泛流傳著較為完整的「捧盤舞」、「跳菜」之類專用於待客敬賓的傳統歌舞。
其它彝區也流傳著「酒禮舞」和一些同類傳統節目。
彝族民間吉祥物:
彝族漆器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有木胎、皮胎和牛角胎三種,多用來製作餐具、酒器、馬具、武器和傢具等。
彝族漆器的色彩以紅、黃、黑三色為主,彝族以紅色象徵勇敢、熱烈、吉祥、以黑色表示高貴、莊重和尊嚴,黃色代表美麗、光明和富貴。
彝族漆器設計巧妙,製作精細、造型古樸、色彩明快,充分表現了彝族人民的審美情趣。
彝族男女均戴耳環、戒指、手鐲。男子喜歡在左耳佩戴綴有絲穗的紅黃色大耳珠;婦女則穿雙耳,並在領口上戴鏤花銀牌。
彝人待客貴在酒」,「無酒不成敬,無酒不成禮。」 彝族人喝酒不分地點,也不分生人熟人,大家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圈,端著酒杯依次輪流喝,這種喝酒的習俗叫喝「轉轉酒」。
彝族人對人很真誠,凡是到彝家做客,主人都要端出酒來,與客人一邊談心一邊勸酒,對客人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彝家沒有錯喝的酒。」直到客人醉倒才不再勸。

彝族傳統節日

火把節:廣泛流傳於各地彝族民間,其他許多兄弟民族也都有火把節;但時間和內容各不相同。彝族火把節源於一個傳說,目的是驅除害蟲,保護莊稼。一般都在彝歷虎月(公歷7月下旬)舉行。過火把節時,各個村寨的彝族,人人燃起火把,繞著田園驅蟲。

火把節期為三天三夜,同時開展各項文體活動,其中包括摔跤、賽馬、鬥牛和種歌舞娛樂。是各地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

彝族年:流傳於四川涼山等地的彝族民間,時間不固定,也不統一,一般多在農歷十月上旬舉行。目的是慶祝豐收,祭祀祖先,祈求五穀百登,六畜興旺一。

如果次年獲得豐收,這個日子便作為好日子,否則另擇吉日進行。彝族年除祭祀外也要進行各種大型文體活動,其中摔跤、蹲斗賽馬、轉磨秋必不可少。

祭龍:流傳於雲南石屏彝族民間的節日,每年春節後第一個馬日舉行。節日一般選擇在一棵參天大樹下作為祭龍地點。各村寨分別舉行祭龍儀式,也可幾個寨子合在一起舉行,過去祭祀時不許婦參加,祭畢,要進行各種文體活動。

『叄』 貴州省畢節地區大方縣里有哪些鄉鎮

貴州省畢節地區大方縣有以下鄉鎮:

雙山鎮、貓場鎮、馬場鎮、羊場鎮、黃泥塘鎮、六龍鎮、達溪鎮、瓢井鎮、長石鎮、對江鎮。

東關鄉、竹園彝族苗族鄉、響水白族彝族仡佬族鄉、文閣鄉、綠塘鄉、鼎新彝族苗族鄉、牛場苗族彝族鄉、小屯鄉、理化苗族彝族鄉、鳳山彝族蒙古族鄉、安樂彝族仡佬族鄉、核桃彝族白族鄉、八堡彝族苗族鄉。

興隆苗族鄉、果瓦鄉、大山苗族彝族鄉、雨沖鄉、黃泥彝族苗族滿族鄉、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鄉、沙廠彝族鄉、普底彝族苗族白族鄉、百納彝族鄉、三元彝族苗族白族鄉、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鄉。

『肆』 大方縣有幾個鄉鎮

大方縣轄9個鎮、19個鄉(其中14個民族鄉)。
9個鎮分別是:貓場鎮、馬場鎮、羊場鎮、黃泥塘鎮、六龍鎮、達溪鎮、瓢井鎮、長石鎮、對江鎮
19個鄉分別是:東關鄉、綠塘鄉、鼎新彝族苗族鄉、牛場苗族彝族鄉、小屯鄉、理化苗族彝族鄉、鳳山彝族蒙古族鄉、安樂彝族仡佬族鄉、核桃彝族白族鄉、八堡彝族苗族鄉、興隆苗族鄉、果瓦鄉、大山苗族彝族鄉、雨沖鄉、黃泥彝族苗族滿族鄉、沙廠彝族鄉、百納彝族鄉、三元彝族苗族白族鄉、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鄉。
望採納

『伍』 貴州省大方縣有哪些鄉鎮

2014年6月,大方縣轄9個鎮、19個鄉(其中14個民族鄉)。

9個鎮分別是:貓場鎮、馬場鎮、羊場鎮、黃泥塘鎮、六龍鎮、達溪鎮、瓢井鎮、長石鎮、對江鎮

19個鄉分別是:東關鄉、綠塘鄉、鼎新彝族苗族鄉、牛場苗族彝族鄉、小屯鄉、理化苗族彝族鄉、鳳山彝族蒙古族鄉、安樂彝族仡佬族鄉、核桃彝族白族鄉、八堡彝族苗族鄉、興隆苗族鄉、果瓦鄉、大山苗族彝族鄉、雨沖鄉、黃泥彝族苗族滿族鄉、沙廠彝族鄉、百納彝族鄉、三元彝族苗族白族鄉、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鄉。

(5)百納彝族鄉有什麼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1991年進行建鎮並鄉撤區,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復,撤銷原城關、響水、雙山、坡腳、馬場、理化、雞場、六龍、百納、達溪、瓢井、長石、沙廠13個區建制,將原108個鄉(鎮)合並建立36個科局級鄉鎮。

2003年,大方縣人民政府批復撤並部分行政建制村,將原499個行政村、30個居委會,撤並建為367個村和22個社區居委會。

截止2007年底,全縣共轄10個鎮,26個鄉(其中18個民族鄉),有367個村民委員會和22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12月9日,百里杜鵑管理區黨工委、管委會與大方、黔西兩縣簽署風景區託管協議,大方普底、大水兩個民族鄉交百里杜鵑管理區託管。

2008年又將黃泥塘鎮在拱、箐門和百納鄉龍坪、龍豐、龍竹5個村劃歸百里杜鵑管理區託管。縣人民政府駐地大方鎮。

2013年4月,撤銷雞場鄉、黃泥塘鎮,合並設置新的黃泥塘鎮,以原雞場鄉、黃泥塘鎮地域為新設置黃泥塘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黃泥村;撤銷大方縣高店鄉,設置對江鎮,以原高店鄉及大方鎮的金星、灣子、對江、箐木、法書、龍井、元寶、杉林、花果等9個村地域為對江鎮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堰塘村。撤銷大方鎮,設立慕俄格古城、順德、紅旗三個辦事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方縣

『陸』 重床市酉陽縣有多少鄉鎮郁有什麼民族

竹園彝族苗族鄉
響水白族彝族仡佬族鄉
鼎新彝族苗族鄉
牛場苗族彝族鄉
理化苗族彝族鄉
安樂彝族仡佬族鄉
鳳山彝族蒙古族鄉
??
核桃白族彝族鄉
八堡彝族苗族??????鄉
大山苗族彝族????????????鄉
興隆苗族鄉
黃泥彝族苗族滿族鄉
沙廠彝族鄉
大水彝族苗族
布依族鄉
普底彝族苗族白族鄉
百納彝族鄉
三元苗族白族鄉
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鄉
?????????共計??????18個少數民族鄉鎮 記得給分哦!

『柒』 大方縣有多少個鄉鎮分別是哪些

大方縣下轄的鄉鎮: 大方鎮 雙山鎮 貓場鎮 馬場鎮 羊場鎮 黃泥塘鎮 六龍鎮 達溪鎮 瓢井鎮 長石鎮 東關鄉 竹園彝族苗族鄉 響水白族彝族仡佬族鄉 文閣鄉 綠塘鄉 鼎新彝族苗族鄉 牛場苗族彝族鄉 高店鄉 小屯鄉 理化苗族彝族鄉 雞場鄉 鳳山彝族蒙古族鄉 安樂彝族仡佬族鄉 核桃彝族白族鄉 八堡彝族苗族鄉 興隆苗族鄉 果瓦鄉 大山苗族彝族鄉 雨沖鄉 黃泥彝族苗族滿族鄉 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鄉 沙廠彝族鄉 普底彝族苗族白族鄉 百納彝族鄉 三元彝族苗族白族鄉 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鄉

『捌』 畢節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9年8月畢節市轄七星關區、赫章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納雍縣、織金縣、黔西縣、金沙縣、大方縣、百里杜鵑管委會、金海湖新區7個縣,105個鎮,101個鄉(其中75個民族鄉)。

1、截至2014年6月七星關區鄉鎮有:

24個鎮:對坡鎮、小吉場鎮、楊家灣鎮、大銀鎮、田壩橋鎮、龍場營鎮、撒拉溪鎮、林口鎮、水箐鎮、青場鎮、清水鋪鎮、田壩鎮、朱昌鎮、亮岩鎮、燕子口鎮、鴨池鎮、層台鎮、何官屯鎮、長春堡鎮、海子街鎮、八寨鎮、生機鎮、普宜鎮、放珠鎮。

2個鄉:大河鄉、野角鄉。

6個民族鄉:田坎彝族鄉、團結彝族苗族鄉、陰底彝族苗族白族鄉、千溪彝族苗族白族鄉、阿市苗族彝族鄉、大屯彝族鄉。

2、截至2019年8月8日赫章縣鄉鎮有:

10個鎮:媽姑鎮、財神鎮、六曲河鎮、野馬川鎮、德卓鎮、平山鎮、哲庄鎮、古基鎮、朱明鎮、羅州鎮。

3個鄉:達依鄉、安樂溪鄉、威奢鄉。

12個民族鄉鎮:水塘堡彝族苗族鄉、興發苗族彝族回族鄉、松林坡白族彝族苗族鄉、雉街彝族苗族鄉、珠市彝族鄉、雙坪彝族苗族鄉、鐵匠苗族鄉、輔處彝族苗族鄉、可樂彝族苗族鄉、河鎮彝族苗族鄉、結構彝族苗族鄉、古達苗族彝族鄉。

3、截至2019年8月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鄉鎮有:

30個鎮:草海鎮、么站鎮、金鍾鎮、爐山鎮、龍場鎮、黑石頭鎮、哲覺鎮、觀風海鎮、牛棚鎮、迤那鎮、中水鎮、龍街鎮、雪山鎮、羊街鎮、小海鎮、鹽倉鎮、東風鎮;

二塘鎮、猴場鎮、金斗鎮、岔河鎮、麻乍鎮、海拉鎮、哈喇河鎮、秀水鎮、斗古鎮、玉龍鎮、黑土河鎮、兔街鎮、雙龍鎮。

4個鄉:石門鄉、雲貴鄉、板底鄉、大街鄉。

1個民族鄉:新發布依族鄉。

4、截至2019年8月納雍縣鄉鎮有:

13個鎮:鬃嶺鎮、陽長鎮、維新鎮、龍場鎮、樂治鎮、百興鎮、張家灣鎮、玉龍壩鎮、曙光鎮、水東鎮、沙包鎮、寨樂鎮、勺窩鎮。

10個民族鄉:新房彝族苗族鄉、厙東關彝族苗族白族鄉、董地苗族彝族鄉、化作苗族彝族鄉、姑開苗族彝族鄉、羊場苗族彝族鄉、鍋圈岩苗族彝族鄉、昆寨苗族彝族白族鄉、左鶂嘎彝族苗族鄉、豬場苗族彝族鄉。

5、截至2019年8月織金縣鄉鎮有:

16個鎮:貓場鎮、龍場鎮、牛場鎮、馬場鎮、珠藏鎮、熊家場鎮、桂果鎮、化起鎮、以那鎮、阿弓鎮、中寨鎮、板橋鎮、白泥鎮、少普鎮、黑土鎮、三塘鎮。

3個鄉:實興鄉、納雍鄉、上坪寨鄉。

7個民族鄉:自強苗族鄉、太平苗族彝族鄉、官寨苗族鄉、茶店布依族苗族彝族鄉、雞場苗族彝族布依族鄉、金龍苗族彝族布依族鄉、後寨苗族鄉。

6、截至2014年黔西縣鄉鎮有:

15個鎮:金碧鎮、雨朵鎮、大關鎮、谷里鎮、素樸鎮、中坪鎮、重新鎮、林泉鎮、金蘭鎮、甘棠鎮、洪水鎮、錦星鎮、鍾山鎮、協和鎮、觀音洞鎮

10個民族鄉:五裡布依族苗族鄉、綠化白族彝族鄉、新仁苗族鄉、鐵石苗族彝族鄉、太來彝族苗族鄉、永燊彝族苗族鄉、中建苗族彝族鄉、花溪彝族苗族鄉、定新彝族苗族鄉、紅林彝族苗族鄉

備註:黔西縣金坡苗族彝族滿族鄉、仁和彝族苗族鄉、紅林彝族苗族鄉石筍村岩腳村已由百里杜鵑管委會託管。

7、截至2019年8月金沙縣鄉鎮有:

14個鎮:柳塘鎮、沙土鎮、嵐頭鎮、安底鎮、禹謨鎮、清池鎮、源村鎮、平壩鎮、木孔鎮、長壩鎮、茶園鎮、後山鎮、高坪鎮、化覺鎮。

1個鄉:桂花鄉。

6個民族鄉:石場苗族彝族鄉、太平彝族苗族鄉、馬路彝族苗族鄉、安洛苗族彝族滿族鄉、新化苗族彝族滿族鄉、大田彝族苗族布依族鄉。

8、截至2019年8月大方縣鄉鎮有:

10個鎮:貓場鎮、馬場鎮、羊場鎮、黃泥塘鎮、六龍鎮、達溪鎮、瓢井鎮、長石鎮、對江鎮、雙山鎮;

7個鄉:東關鄉、綠塘鄉、小屯鄉、文閣鄉、果瓦鄉、大水鄉、雨沖鄉

19個民族鄉:鼎新彝族苗族鄉、牛場苗族彝族鄉、理化苗族彝族鄉、鳳山彝族蒙古族鄉、安樂彝族仡佬族鄉、核桃彝族白族鄉、八堡彝族苗族鄉、興隆苗族鄉、大山苗族彝族鄉、黃泥彝族苗族滿族鄉;

沙廠彝族鄉、百納彝族鄉、三元彝族苗族白族鄉、竹園彝族苗族鄉、響水白族彝族仡佬族鄉、普底彝族苗族白族鄉、金坡苗族彝族滿族鄉、百納彝族鄉、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鄉

備註:其中歸化街道、雙山鎮、文閣鄉、竹園彝族苗族鄉、響水白族彝族仡佬族鄉由金海湖區代管;鵬程街道、大水鄉、普底彝族苗族白族鄉、金坡苗族彝族滿族鄉、百納彝族鄉、黃泥彝族苗族滿族鄉、沙廠彝族鄉由百里杜鵑代管。


(8)百納彝族鄉有什麼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畢節,貴州省下轄地級市,位於貴州西北部,貴州金三角之一。

烏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鎖鑰,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門戶,長江珠江之屏障,西鄰雲南,北接四川,是烏江、北盤江、赤水河發源地,是一個多民族聚居、歷史文化燦爛、資源富集、神奇秀美、三省通衢、紅星閃耀的地方。

畢節,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國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國家新能源汽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生物醫葯產業基地。

現代山地高效生態農業、新能源、新型建材、以大數據為核心的服務外包和呼叫中心等多種新興產業的集聚地,全國唯一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試驗區。

畢節,川、滇、黔、渝結合部區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區區域性重要綜合交通樞紐,珠三角連接西南地區、長三角連接東盟地區的重要通道。

畢節,礦產資源儲量巨大,已探明礦產60多種,磷礦儲量名列全國前茅,煤炭遠景儲量居於長江以南之冠,鐵礦、銅礦、鉛礦、稀土礦儲量處在貴州第一;

生物資源多樣,動植物資源2800多種,有全國、全省如馬鈴薯之鄉、白蒜之鄉等眾多「地理標志」;水能資源豐富,河湖水系縱橫交錯,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0條。

畢節是古夜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中國南方古人類文化發祥地。

畢節風光景色旖旎,被譽為「洞天湖地、花海鶴鄉、避暑天堂」; 畢節氣候清涼宜人,是避暑旅遊城市觀測點。

畢節是三省紅都,長江以南最後一塊革命根據地,厚重歷史文化,在全國都具有唯一性。

網路-畢節

網路-七星關區

網路-赫章縣

網路-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網路-納雍縣

網路-織金縣

網路-黔西縣

網路-金沙縣

網路-大方縣

『玖』 大方縣有幾個鄉鎮

大方縣轄9個鎮、19個鄉(其中14個民族鄉)。

9個鎮分別是:貓場鎮、馬場鎮、羊場鎮、黃泥塘鎮、六龍鎮、達溪鎮、瓢井鎮、長石鎮、對江鎮

19個鄉分別是:東關鄉、綠塘鄉、鼎新彝族苗族鄉、牛場苗族彝族鄉、小屯鄉、理化苗族彝族鄉、鳳山彝族蒙古族鄉、安樂彝族仡佬族鄉、核桃彝族白族鄉、八堡彝族苗族鄉、興隆苗族鄉、果瓦鄉、大山苗族彝族鄉、雨沖鄉、黃泥彝族苗族滿族鄉、沙廠彝族鄉、百納彝族鄉、三元彝族苗族白族鄉、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鄉。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百納彝族鄉有什麼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