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劍在中國古代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劍在古代的意義:
漢代劍術已甚精備,斗劍中顯示了武藝造詣的深淺。曹丕《典論·自敘》:「余又學擊劍,閱師多矣,四方之法各異,唯京師為善。桓、靈之間,有虎賁王越善斯術,稱於京師。河南史阿言昔與越游,具得其法,余從阿學精熟。嘗與平虜將軍劉勛、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宿聞展善有手臂,曉五兵,又稱其能空手入白刃。余與論劍良久,謂將軍非法也,余顧嘗好之,又得善術,因求與余對。時酒酣耳熱,方食芊蔗,便以為杖,下殿數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庋更為之。余言吾法急屬,難相中面,故齊臂耳。展言願復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偽深進,展果尋前,余卻腳?,正截其顙,坐中驚視。余還坐,笑曰:『昔陽慶使淳於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術,今余亦願鄧將軍捐棄故技,更受要道也。』一坐盡歡。」(《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裴松注引)這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反映了當時劍術的高超和斗劍風的興盛。
楊泉《物理論》:「阮師之作刀,受法於金精之靈,七月庚辛,見神於冶監之門,向西再拜,金神教以水火之齊,五精之鏈,用陰陽之候,取剛柔之和,三年作刀千七百七十口,其刀背夾刃,方口洪首,截輕微不絕絲發之系,斫堅剛無變動之異。」
自唐開始,經由五胡亂華和南北朝的民族沖突和民族融合,西域文化傳入中途,西域武器也亦進入中土軍隊,傳統形制的長劍無法滿足對陣時的砍殺要求,逐步向個人自衛和地位象徵轉化,同時單刃形似劍的直刀興起,由漢代環首刀演化而成的唐刀逐步替代了劍在軍營的地位,同時,新型體積和重量較大的斬馬劍也出現,是劍軍隊的遺存。同時,當時士大夫心理充滿道教神仙妖邪鬼怪之說,劍乃變為鎮邪凶之器,一若此數尺剛鐵,鑄成劍形,即具有無上魔力者。於是家懸一劍,即以為祥,不習劍術,而以為劍自可以御敵而勝。所以自唐以後,劍類短兵,有一支為釋道所利用,而引入歧途。
從征軍士多用刀而鮮用劍,佩刀者漸多於佩劍者,這顯然對劍術的發展有相當的阻作用。
舞劍在唐代興盛起來,杜甫<舞劍器行>描述公孫大娘舞劍絕技:「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爧(líng)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江海凝清光。」劍的聲光,似聞如見,精湛技藝,如呈眼前。
明唐順之《武編》說:宋太宗「選諸軍勇士數百人,教以舞劍,皆能擲劍空中,躍其身左右承之,妙絕無比。會北戎遺使修貢,賜宴便殿,因出劍士示之,袒裼鼓澡,揮刃而入,跳擲承接,霜鋒雪刃,飛舞滿空。」這些高超絕技,對後來劍術套路及表演技藝的發展,影響很大,至今我們演練的武術套路中,亦有所見。
金庸《笑傲江湖》中的「獨孤九劍」,就是驚絕的特技。
明代各武術流派,在劍術應用的基礎上,創造了不少珍貴的劍法,如何良臣《陣紀》所雲:「卞莊子之紛絞法,王聚之起落法,劉先生之願應法,馬明王之閃電法,馬起之出手法」等,這些劍法為後世劍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掃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
劍的各部位包括有:劍身、劍尖、劍鋒、劍末、劍脊、劍刃、劍格(或劍肩)、劍箍(可能有)、劍柄、劍首、劍鞘和穗。
Ⅱ 劍的寓意和象徵 劍有什麼寓意
1、劍的寓意是權力、威儀、身份、正義。是一種標榜風雅的人物與門第身份的象徵。劍,古之聖品。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諸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入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2、盡管劍的實用價值和顯赫軍事地位,只存在於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初期,但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力卻從未削弱,尚劍之風發展為以劍代武,後來與俠文化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劍文化。
Ⅲ 誰給講講劍的文化內涵啊
中國的劍崇拜文化
盡管劍的實用價值和顯赫軍事地位,只存在於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初期,但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力卻從未削弱,尚劍之風發展為以「劍」代「武」,後來與俠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劍文化。
早期鑄造劍比鑄造其他兵器難度大,特別是鑄造需經特殊工藝的寶劍更加耗時耗力,因此只有有權勢的人才能獲得寶劍,劍於是成為帝王君主權利威嚴的象徵。
在十八般傳統冷兵器中,劍被稱作「百刃之君」、「百兵之帥」。在武行中劍多作為防身性兵器,由於攜帶美觀,所以名士貴族多佩劍,久而久之劍被大眾視作有智慧、有內涵、有身份的兵器。
在大多數武俠小說中,名門正派的大俠總是使用寶劍,以此區別於使用暗器、毒葯的旁門左道;負劍行俠則意味著光明正大地快意恩仇。也只有劍的風雅氣度和舞劍的表演性,最能給武俠作家提供空間去營造他們的詩意江湖。
劍修長光潔的形態頗具優雅氣質,自古還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睞,不僅以劍抒懷作詩詠嘆,更佩帶操練。
李白終生以劍匣相伴,十五歲在峨嵋學劍,自稱「我家青干劍,操割有餘聞」,「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杜甫從二十歲開始挾劍浪跡天涯,表達自己「拔劍欲與龍虎鬥」的氣概。
經過道教的神化與文人墨客的寫意化,劍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兵器,而被賦予了正義、正氣的道德倫理色彩。到了人人佩劍、家家懸劍的唐代,劍俠小說的出現讓劍文化與俠文化融合一體,負劍行俠的形象從此深入人心。
由於唐朝劍舞的發展把注重實戰的劍術變成了帶有雜耍成分的表演,所以當時小說對劍術的描寫也神乎其神:《傳奇》中《聶隱娘》一篇刻劃三位劍俠的斗劍場景:他們能飄到空中、鑽入活人腹中相鬥,甚至瞬間飛行千里。這種奇幻描寫在此後的武俠小說中綿延不絕,由此塑造出了無數風流劍客劍俠。
http://cache..com/c?word=%BD%A3%3B%B5%C4%3B%CE%C4%BB%AF&url=http%3A//read%2Exwdl%2Ecom/xhmf/12599/505340%2Ehtml&b=11&a=19&user=
Ⅳ 劍的來歷是什麼
劍,古代兵器之一,屬於「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的劍由金屬製成,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的一種兵器。現在作為擊劍運動用的劍,劍身為細長的鋼條,頂端為一小圓球,無刃。中國在商代開始有制劍的史料記載,一般呈柳葉或銳三角形,初為銅制。當時通常是作為長兵器之下的輔助武器,但在吳、越等河川較多的地區則因水戰較多而是將劍作為主要武器,春秋時代的名劍也因此大多出於這些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伊金霍洛旗朱開溝遺址出土的「鄂爾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銅短劍」,是我國迄今所知最早的青銅劍,約在早商時期的公元前15世紀。此劍通長25.4厘米,劍身近似柳葉形,厚脊,雙面刃,直柄,中間有兩道凹槽,柄首略呈環狀,柄與劍身銜接處的兩側有凸齒,劍身向下斜凸成鋒,柄部纏繞麻繩。 春秋戰國,為步戰主要兵器,不斷加長。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有 55.7厘米。 漢武帝時,有超過3尺,劍刃由兩度弧曲而伸,成平直,劍鋒的夾角由銳加大。 東漢,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為佩帶儀仗或習武強身自衛。 漢代後銅劍漸被鋼鐵劍替代,並趨於定型,即劍身中有脊,兩側有刃,前有劍尖,中有劍首,後有莖,莖端設環處稱鐔,此外尚有劍鞘、劍穗等附屬飾物。 隋唐,佩劍盛行。《隋書·禮儀志》載:「一品,玉器劍,佩山玄玉。二品,金裝劍,佩水蒼玉。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名號侯雖四、五品,並銀裝劍,佩水蒼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則象劍。帶直劍者,入宗廟及升殿,若在仗內,皆解劍。一品及散(散)郡公,開國公侯伯,皆雙佩。二品、三品及開國子男,五等散(散)品號侯,皆只佩。綬亦如之。」 唐代最盛,被文人墨客視為飾物,抒以凌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 後劍與道教接上不解之緣,成了道士們手中的法器之一。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雲:「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雲:「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以上兩說,似黃帝與蚩尤,均己制劍為兵。 據以上所述,無論劍之創始人為誰,其出生於黃帝時代,可無置疑。黃帝於民元前四六一五年﹝公元前二七0四年﹞建廟,國號有熊氏,當時尚系初入青銅器時期,但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祖」,確可當之無愧。 自黃帝至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煉制技術亦逐漸進步。春秋戰國之時,並定劍制,詳言制劍之法。周禮考工記雲:「周官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兩從半之,以其臘廣為之。莖圓長倍之。中其莖,役其後,身甚五其莖,重九鏘﹝按:周禮六兩半為一鏘﹞,謂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長四其莖,重七鏘,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重五鏘,下士服之」。又考古記雲:「劍,古器名,兩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謂之臘,或謂之鍔﹝即劍身﹞。背刃以下,與柄分隔青,謂之首﹝即劍盤﹞,首以下把握之處曰莖﹝即劍柄﹞,莖端旋環曰鐸」。 劍的形制大略有: 早期短劍流行於西周早期,典型式樣有:柳葉形扁莖式,其整體呈柳葉形,沿鍔磨成圓鋒銳角,臘中央略微隆起,沒有劍格,臘和莖沒有明顯的分界,莖扁而有兩穿。 薄臘無格圓莖劍流行於春秋早中期,典型式樣有:薄臘圓莖短體式,其臘如葉狀,中脊起棱,至從末端延長成為圓莖,雖莖較為細長,然而整體仍為短劍式;薄臘銳下圓莖式,其臘扁平而薄,鋒斷,下端斜收呈尖銳狀,脊凸起延長成圓莖,但無首亦無格。 無格斜從扁莖劍流行於春秋晚期,其基本式樣為:兩從較寬而臘短,中脊呈直線狀隆起,兩從微斜而凹,下端平,無格,或格不連鑄,扁莖有穿。 厚格劍流行於春秋戰國之際,典型式樣有:斜寬從狹前鍔厚格圓莖有箍式,其背呈直線,斜從而寬,前鍔所收略同,格為倒凹字形,但圓莖上有兩道箍,便於纏緱。 薄格劍盛行於戰國時期,兩從均勻,臘有長有短,劍格薄,圓莖無箍。 《史記》中曾有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吳越春秋》記載:」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劍,特鋒利,為干將莫邪所從出,亦名川也。」據範文瀾《中國通史》記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他告訴筆者,西平棠溪春秋屬楚,戰國屬韓,是當時冶鐵鑄劍的勝地軍工基地,距今已經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先人們在這里開創了中國的鐵器文明,輝煌了中國的寶劍文化。 西平縣春秋時屬楚,戰國時歸韓。縣西有古柏城,屬柏皇氏原封地。周邊有九女山、蜘蛛山、跑馬嶺。山下有棠溪湖、棠溪河,山上有棠溪源。棠溪流域是戰國至晉代的重要冶鐵基地,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保護最完整的冶鐵遺址區。自秦至唐憲宗元和年間的上千年,歷代中央政府均在西平設置鐵官,督辦兵器製造。元和十二年冬,唐憲宗發兵平定中原叛亂,將棠溪冶鐵城夷為平地,自此,棠溪寶劍從歷史上消失。 棠溪冶鐵遺址位於西平縣酒店鄉酒店村南五百米的棠溪湖兩岸,南系龍泉河,北接棠溪河。在冶鐵遺址南部有冶鐵爐。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曾兩次來西平考察。一九五九年,文物專家張靜安前來考察,最早發現了一處保存完好的冶鐵爐。冶鐵爐為橢圓形,直徑零點八米左右,深一米多,冶鐵爐壁呈現有焦煳色的烈火燒烤痕跡。這一重要發現,揭開了人們認識古代冶鐵鑄劍歷史新的一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Ⅳ 武術受哪些傳統文化影響
武術受儒家,道家,釋家文化影響,也是文武合一文化的根源。
所謂「文能安邦,武能定國」,充份肯定了習文修武的功效。初則可以啟迪童蒙,正心修身,及其成功,小則殺賊平亂,保護鄉里,大則安邦定國,造福千萬黎民。這才是中國五千年來,所以要求文武合一教育的終極目的,也是儒家思想的教育重點。
中國文化講究,就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武術所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極高超的境界了。武術中,講人為本。人之一身分為頭部,身軀,腿足,為天地人三盤。上盤吸收天然空氣,下盤擇取地理靈氣,中盤保存人初元氣,是天地人一氣貫通的。所以人生天地之間,一呼一吸,無時不與天地連;一動一靜,無時不與天地合。
中國武道講求的並不是武技的高超,一個好勇嗜殺的人充其量只是個打手,並不被人認為是一個武人;身為一個武人除了武藝的追求,武德的培養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點。何謂武德?其實就是長抱一顆「仁者之心」;出手是保護自己,而不是傷害別人,出手中拿捏分寸,屈人之兵而非取人生命。
Ⅵ 歷史上,是什麼因素制約了青銅劍的發展
青銅劍始於商代。那個時候,它的劍身一般較短,形狀就像柳樹的葉子,製作也比較粗糙。春秋晚期以後,青銅劍的製作達到成熟,「越王勾踐」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此時的青銅劍,劍身普遍被加長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銅劍主要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所謂劍「莖」就是劍的把手。在劍莖和劍身之間還有一塊凸起來的隔板,叫做「格」。比較講究的青銅劍,「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裝飾物,以此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這些裝飾通常使用玉質材料,所以這種劍也叫「玉首劍」。戰國後期,隨著鐵器的興起,青銅劍逐漸走向了衰落。西漢以後,鐵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銅兵器,青銅劍從此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所以,青銅劍的劍身普遍寬厚且短,人們一直在找一種剛柔並濟的材料。
中國的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幾乎與銅器旗鼓相當,到了在春秋時期,已經能冶煉出軟鐵。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中國到了偉大的漢王朝,漢王朝的偉大之一就是農耕民族首次歷史性的、絕對性的戰勝了彪悍的游牧民族匈奴,但匈奴這個民族也算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被東漢趕出中原後,一路跑到了歐洲,在歐洲各國來回攪和,打打殺殺,造成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歐亞民族大遷徙漢王朝強大的背後離不開成熟的鋼鐵冶煉技術「百煉花紋鋼」,這種煉鋼法的主要特點是制煉過程中要反復加熱鍛打、千錘百煉,去除鐵中的雜質變成性能極佳的鋼,並且剛柔並濟,能製作出1米以上的長刀劍,還鋒利異常,就是這種先進的冶鐵技術讓中國戰爭走入了兇猛異常的鋼鐵時代。
Ⅶ 請問各位對劍或劍文化有何感想
中國的劍崇拜文化
盡管劍的實用價值和顯赫軍事地位,只存在於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初期,但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影響力卻從未削弱,尚劍之風發展為以「劍」代「武」,後來與俠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劍文化。
早期鑄造劍比鑄造其他兵器難度大,特別是鑄造需經特殊工藝的寶劍更加耗時耗力,因此只有有權勢的人才能獲得寶劍,劍於是成為帝王君主權利威嚴的象徵。
在十八般傳統冷兵器中,劍被稱作「百刃之君」、「百兵之帥」。在武行中劍多作為防身性兵器,由於攜帶美觀,所以名士貴族多佩劍,久而久之劍被大眾視作有智慧、有內涵、有身份的兵器。
在大多數武俠小說中,名門正派的大俠總是使用寶劍,以此區別於使用暗器、毒葯的旁門左道;負劍行俠則意味著光明正大地快意恩仇。也只有劍的風雅氣度和舞劍的表演性,最能給武俠作家提供空間去營造他們的詩意江湖。
劍修長光潔的形態頗具優雅氣質,自古還受到文人的特殊青睞,不僅以劍抒懷作詩詠嘆,更佩帶操練。
李白終生以劍匣相伴,十五歲在峨嵋學劍,自稱「我家青干劍,操割有餘聞」,「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杜甫從二十歲開始挾劍浪跡天涯,表達自己「拔劍欲與龍虎鬥」的氣概。
經過道教的神化與文人墨客的寫意化,劍已不再是一種單純的兵器,而被賦予了正義、正氣的道德倫理色彩。到了人人佩劍、家家懸劍的唐代,劍俠小說的出現讓劍文化與俠文化融合一體,負劍行俠的形象從此深入人心。
由於唐朝劍舞的發展把注重實戰的劍術變成了帶有雜耍成分的表演,所以當時小說對劍術的描寫也神乎其神:《傳奇》中《聶隱娘》一篇刻劃三位劍俠的斗劍場景:他們能飄到空中、鑽入活人腹中相鬥,甚至瞬間飛行千里。這種奇幻描寫在此後的武俠小說中綿延不絕,由此塑造出了無數風流劍客劍
劍文化
劍文化
劍,古之聖品。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候,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
-----------------
劍之歷史
劍的來歷要追溯到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記載:「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有「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之說。該記載表明,黃帝與蚩尤的時代便丫�辛私!;頻塾詮��?704年建廟,國號有熊氏,當時尚系初入青銅器時期,但由此推知,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袓」,確可當之無愧。
遠古時期的武器的設計和製造尚處於初始階段,《淮南子·汜論》所述:「古之兵,弓劍而已矣,槽矛無擊,侑戟無刺。」 為利於在山地叢林中奔躍和近戰,那時人們普遍習慣使用短兵器。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輕便易使,直刺旁擊都能運用自如,抵禦匪寇與野獸都是必不可少。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構造簡單容易製造的劍已成為主要短兵器,成為社會各階層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著名的有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我國在劍的製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至東周時期,西方大陸此時仍處在蠻荒時期,但是中土的冶銅工業已經非常發達。工匠大多以銅鑄劍,造就出一大批劍質頗佳的精品,制劍技術亦逐漸進步。 依據《考工記》的記載,戰國時期的工匠以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充分的掌握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這樣的冶煉技術領先西方國家近千年。
早期的青銅劍約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僅長十餘公分,直脊雙刃,劍身扁闊,柄以木片夾束,亦無劍格,而後發展出固定的形制,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劍身前端稱「鋒」,劍體中線凸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為「臘」。劍把稱「莖」。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又稱為「衛」。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或「鐔」。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劍柄尾端旋環稱做鐸。劍鞘也謂之「室」。短劍也稱「匕」。考究的青銅劍的首與格等常以玉質作成,這種劍,一般則稱為「玉具劍」。在未來的千年間,這種劍的造型逐步邁向成熟,並作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躍於戰場上。
鄭鍔更於劍有所詳解,他這樣說到:人之形貌大小長短不一,選擇不同的劍,不是為了美觀,而是要使之各適其用而己。因此分為為三等劍制,以適合三等帶劍之士,什麼人用什麼劍則自取其便。劍柄長五寸,劍身若是劍柄的五倍,那麼就該有三尺,重九鏘,也就是三斤十二兩,長之極,重之至,故謂上制。只有高大有力的劍士可以佩帶,所以稱為上士之制。劍身是劍柄的四倍,那麼劍之長則有二尺五寸,重七鏘,也就是二斤十四兩,長短輕重取其中,謂之中制。適合普通身材和力量大小的人使用,故稱為中士之制。若劍身只有三倍劍柄長短,則只有二尺,重量只有五鏘,則只重二斤一兩三分,輕而且短,稱為下制,矮小羸弱者適用。
上述劍制,大抵沿用於遠古,歷代仍有頻繁變更,自秦至宋,其中的變化最多。鄭鍔雲:「若以秦漢之劍與宋時之劍比較,則宋時長劍有二十一寸三分,漢時長劍僅十七寸九分。宋時短劍十五寸二分,漢時短劍僅十寸五分,故宋時之劍較漢時之劍長,且品質更優」。
劍之用途,不只是專供殺戮之用,也用做文士飾品,不過終究是以防身拒敵為主,如劍過長則運用不便,劍短則難以及遠,過短的劍輕而沒有打擊力度,長劍重而揮動遲緩,二者均不適合實用。另外古籍有言:「漢高祖仗三尺劍而得天下」,由此可見漢代劍長不及兩尺之說應當有誤。若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
春秋時期,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卻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其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尤其是劍身的表面處理,不但具有神秘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
1994年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跡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銹呢?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於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提取十分不易,但是此時的鑄劍工藝水平成為一個迷。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除個別地區的劍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風格外,形制上一般都開始定型。春秋晚期的銅劍,絕大部分都有劍首,並普遍出現了劍格,但具劍箍的還較少。長度一般都要在40-50厘米以上。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等等,都是這時期的重要作品。這些寶劍製作精美,表現了卓越的製作工藝。東周青銅劍,以吳國、越國的最為上乘,《周禮·考工記》載:「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通長55.7厘米,身滿飾菱形紋,劍格兩面以藍色琉璃鑲嵌花紋。
此時,鋼鐵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許對於青銅兵器的鍛冶技術已累積了足夠的知識,又或許摺疊鋼的技術本來就承襲自打造青銅兵器的經驗,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鋼鐵兵器,其水準的確領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干將等人,鏈就一批千古名劍: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即使實物不存,它們的赫赫威名仍令我們心馳神往;《吳越春秋》中記載薛燭評純鉤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如芙蓉始生於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以及: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劍身上的摺疊花紋而言,當我們看到古代刀劍上的花紋時,才能體會古人所言實非虛語。
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銹,陝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制。
直到9世紀末,義大利青銅劍工藝仍然在這個水平上
鋼鐵兵器正式裝備部隊後,因為硬度和韌度都明顯地優於青銅,也由於騎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沖鋒陷陣、馬上接戰的戰術需要,對兵器的強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漢末年時,鋼鐵兵器幾已完全取代了青銅,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數百年的交替期間,同時也是青銅兵器的發展巔峰,無論長度、硬度、韌度,在歷史舞台上展現其最後的燦爛風華。
騎兵成為軍隊的功擊主力後,伴隨而來的是戰術的改變與裝備的革新,由於騎兵沖鋒的速度極快,單手施力的長劍固然仍能直刺敵人,予以重創,但沖力之大也足可把騎兵拉下馬來,陷入挨打的困境,因此,馬上的短兵顯然要特重其切削的性能,加上強韌的鐵器也已相當成熟,長劍於是漸漸為長刀所取代,並在漢代末期完全退出戰場。這個時期的長劍常以玉石為裝具,千年之後,長劍已朽,玉劍飾卻已其精美的質地與紋飾為人珍愛,成為玉器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品目,我們可以說:劍雖然在戰場上沒落了,但在民間它始終保有王者的地位。
中國刀劍工藝最高水準,在史料上有詳細記錄的,應該是東漢時代出現的「百煉鋼」。百煉,則是反覆加熱、折疊鍛打一百次,使得雜質盡出,最後鍛造出最精純的鋼。可惜這樣的技術太費工,動輒耗費數年,才得神兵三五把。到了唐末「安史之亂」,社會大亂,十室九空,百煉鋼的技術就逐漸失傳了。到了北宋,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說到他造訪磁州鍛坊,觀看煉鐵,才認識所謂「真鋼」。他還記述了當時的一把寶劍:有人將十支大釘釘入柱中,揮此寶劍一削,釘子全部截斷,劍鋒卻纖毫無損;用力彎曲,劍身如勾,放開來鏗然有聲,又如箭弦一般平直。
到了明朝,更是每下愈況。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中指出,當時的工匠不肯好好磨刀,結果「砍入不深、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非常重視文治武功的一位。他尤其喜愛刀劍,從乾隆十三年到二十二年,不惜人力物力,製作了一批款式精美的刀劍。由於「今上」的重視,當時冶煉刀劍的技術又大幅提升。有花紋鋼就是百煉鋼?根據中國自唐朝後就少有刀劍著作、墓葬出土來推測:百煉鋼的技術,唐以後可能就失傳了。清朝扣鳴刀上花紋鋼的技術,很可能是從日本、東南亞、中東、印度學習的。世界上最好的花紋鋼不在中國,我們古代刀劍的鑄造技術,沒有流傳下來。
Ⅷ 劍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怎樣形成的都有哪些社會影響
劍屬於短兵器,是中國古代兵器的一種。它的發展歷史非常久遠,經歷了石制、銅制和鐵制的時代。在劍的形成演化過程當中,圍繞劍器形成一種特殊的劍文化現象,影響著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文化形成與發展。而春秋戰國時期也是劍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
其三贈劍文化
佩劍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權利和身份地位的象徵,到後來人們將做工精美的劍器作為禮物或當作以一種手段,使得劍又擁有了另一種功能“贈劍禮俗”。通過一些古典可以看到一些有關贈劍的典故,伍子胥以劍謝漁夫救命之恩,國君勾踐送說客子貢以劍為禮物。越國戰敗送吳王寶劍以求保全,可見劍在生活中所佔的地位之高,說明贈劍已經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文化禮俗的一部分。
劍文化是我國傳統武術文化史中的一個分支,它與哲學、社會學、考古學等是相互滲透。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應考慮到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整體和局部統一起來研究,有助於劍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整理和繼承發揚。
順沿著歷史文化的鏈條,翻檢著幾乎與中華民族走過同樣久遠歲月的百兵之君——劍,沒有哪樣兵器能與劍所產生的影響相提並論。它伴隨著中國武術文化歷經幾千年,它所負載的文化內涵,逐漸褪去神秘的面紗,展現出其獨具特色的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