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西人有那些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
江西簡稱贛,江西菜又稱贛菜。它的形成有其社會、經濟、文化、物產資源各方面因素,氣候環境、飲食習俗更是其主要因素。江西,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四季氣候為春多梅雨、夏炎熱、秋乾燥、冬潮冷。山區地帶更為濕潤,由於特殊的環境氣候所致,江西人的飲食習慣中也是多喜香辣和偏愛咸鮮,口味注重濃郁,菜餚形成的特色頗具鮮明。下面我們就一來了解一下江西的飲食文化特點吧!
江西位於長江中下流交接處的南岸,負江帶湖,翠峰環立,沃野千里,風光綺麗。江西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有亞熱帶濕潤氣候的特點,加上江西河湖眾多,適宜種植水稻和發展水產業,故江西一向也被譽為美麗富繞的魚米之鄉。
一、贛菜的沿革與特徵
江西在秦漢時期,魚米之鄉的特色已趨明顯,據東晉時人雷次宗雲: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於八方。」雷次宗:《豫章記》。江西飲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又取八方精華,從而形成了今日有獨特風味的贛菜。
江西傳統飲食,據羅金先生研究,具有「兩概括,一綜合」的特點,詳見羅金先生:《江西古代飲食特點》,《江西文化》,所謂兩概括,即吳楚飲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飲食文化的概括;一綜合,即俗家飲食與佛道宗教文化的綜合。
江西屬吳頭楚尾,部分地區又屬越,所以江西人的飲食習慣具有吳、楚、越的特點。嗜辣成性,不亞於湖南、四川。贛西地域,連炒盤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人們常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來概括江西嗜辣習慣。佐以甜味,這原為吳菜風味,但贛撫平原也喜在菜餚中放糖,如紅燒肉、糖醋魚之類,這都屬吳菜風味。
吃生吃鮮,這又為越菜風味,如贛南、贛東的魚生、魚丸、魚泡、燙鮮蝦、活鯉魚等。贛東屬吳越之「越」,贛南屬百越之「越」,所以江西的越菜風味既含浙江風味,又含廣東風味。由此可見,江西飲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粵風味,在多種風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江西由於地處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運輸業十分發達,南來北往者絡繹不絕。客商們為江西帶來了全國各地的飲食製作,並融進到江西的飲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飲食具有南北飲食的概括性。
江西古代飲食,具有俗家飲食與佛道等宗教飲食綜合的特點。江西以道教為中心,自張道陵於江西創符派道教後,丹爐派道教亦於江西境內傳開,葛玄祖孫先後在江西開爐煉丹。受道教影響,江西飲食很注意養身之道,葯膳成了江西飲食的一大特色,既芳香可口,又有防病養身之功效。
二、贛菜的構成與菜式
(一)構成
贛菜是由南昌、鄱陽湖區和贛南地區菜構成。這三地菜餚的共同特色是:味濃、油重、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側重咸、香、辣;在質地上講究酥爛、脆、嫩;在烹調上以燒、燜、蒸、燉、炒見稱。炒菜重油,保持鮮嫩。燜制的菜,酥爛,味香而濃。
這三地菜餚的不同之處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風味的長處,善於變化,花色品種較多,講究配色造型;鄱陽湖區的菜則以烹制魚、蝦、蟹水產品見長,選料注重活生時鮮,味道清鮮;贛南菜製作精細,注重刀工火候,汁濃芡稠,對鮮魚的烹制有獨到之處。
(二)菜式
贛菜的菜式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既有各種筵席菜,也有適應家庭便宴和民眾聚餐的菜餚。江西筵席菜餚有以魚為主的魚席,也有以咸鮮兼辣的地方風味菜餚,並配以時令蔬菜、水果,組合新穎,品種繁多。
家庭宴會菜式,習慣用全雞、全鴨、全魚製作的菜,此外,號稱四星望月的粉蒸魚就是一道著名的家宴菜。
大眾化菜式亦稱家常菜,這種菜式取料方便,製作簡單,一般家庭隨時都可製作,餐館中也有家常菜的供應,常見的家常菜有:米粉肉、家鄉肉、黃瓜拌肚尖、糖醋鯽魚、炒三冬等。
三.江西的飲食主要概況
江西以稻米、小麥、甘薯為主糧,常年以米飯、粥為主食,並輔以其它面點、羹、米粉等。城鎮居民喜食晚米,鄉村百姓則多吃糙米飯。過去一些貧困地區如安義、宜春等地,僅以米粟薯芋為主食。現甘薯(當地稱番薯或紅薯)已不再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糧(個別貧困山區除外)。甘薯的吃法很多,人們一般喜歡煮或烤,或選用優質的甘薯加工製成甘薯干,還可製成澱粉、粉絲,也可釀酒。米粉是本區常見的一種食品,食法很多,吃時將米粉煮熟,可做成湯粉、炒粉、涼拌等花佯,風味各異。餅糕類也是本地區人民的主食,品種很多,主要有海參餅、糖餅、大回餅、南昌煨牛肉月餅、狀元糕、海棠糕、菲子頭糕、龍興鋪燈芯糕、發糕、社團、印花子、「招子」、酒糖丸子等。
在副食上,本地區群眾喜食水產、雞、鴨、狗肉和豆製品。菜餚上有以南昌、宜春、吉安風味為代表的地方菜餚,特點是用料廣泛,味濃,油重,原汁原味,主料突出。烹制菜餚時喜歡採用整雞、整鴨、整魚或整塊的「豬蹄花」(前腿肉),用來紅燒或清燉。製法上以燒、燜、蒸見長,在風味上偏重咸、香、辣。有句話叫「無魚不成席」,反映了南昌人的飲食習俗特點。在南昌銀魚、甲魚很受群眾歡迎。銀魚的食法很多,可燒燴,可與豆腐一起熬湯,也可用麵粉拌勻油炸,或製成銀魚干。南昌人認為甲魚性涼,有清熱解暑功效,因此嗜食成癖,市場上居為奇貨,食用時或燒或燉,為高檔酒席上的佳餚。
四.江西的主要特色美食盤點:
定南客家灰水粄、大余南安板鴨、崇義黃姜豆腐、崇義米酒、奉新釀飯坨、蓮花血鴨、井岡山紅米酒、婺源綠茶、廣豐洋口海參餅、贛南客家擂茶、貴溪燈芯糕、九江桂花茶餅、修水哨子、湖口豆豉、廬山雲霧茶、九江封缸酒、萍鄉花果、安義黃洲宗山米粉、安福火腿、金溪藕絲糖、永新和子四珍、吉安薄酥餅、峽江米粉、黃連麻糍、浮梁功夫紅茶、遂川狗牯腦茶、金溪滸灣油麵等。
『貳』 江西歷史文化
江西省,簡稱贛。因為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
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俗稱灌嬰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並為豫章治郡,隋初為洪州治。
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至清代,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
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寵大的宗教派別。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
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
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等,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近年來,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 另外,江西的農業自古就以種植水稻為主。隋唐以後,國家經濟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繁榮興旺,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
茶葉種植和加工也大大發展,數量和質量都居全國之首。同時,陶器、造船和銀、銅冶煉在全國亦居領先地位。明清時期,江西成為全國造紙業和以布為主的紡織業中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達,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業市鎮。
(2)江西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文化擴展閱讀:
江西建制沿革
江西開發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
江西境內有邗越(干越)、百濮,《荀子·勸學篇》註:「邗越古國名」。已進入青銅器時代,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一致。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三國分爭江西 。
秦設三十六郡,江西屬九江郡,置廬陵縣、新淦縣、南壄縣。而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則始於漢高帝初年。時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縣,下轄18縣。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個監察區,稱13部州,江西屬揚州刺史部。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時,孫策分廬陵、雩都等縣置廬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厘置彭澤郡(旋廢)、鄱陽郡。嘉禾五年(236年),孫權廬陵南部都尉,隸揚州。
隋時曾作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降與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區設有7郡24縣。至唐時增加到8州37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劃全國為10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時增為15道,屬江南西道,其監察區下轄8州,治洪州(南昌市)。
江西地區先轄於吳後轄於南唐。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958年),南唐中主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初設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區被置9州、4軍、68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
元朝開始確立行中書省制度(簡稱行省)。江西行省轄區大於今江西省區。除包括了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外(原江西東北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和今廣東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轄13路、2直隸州以及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轄13府78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區。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3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江西省共轄81縣。1934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省,1947年劃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2016年6月,贛江新區成為第18個國家級新區。
『叄』 江西傳統文化有哪些
贛文化 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子系統。經長期發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構成層次豐富、脈絡清晰的網路。贛文化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諸多子系統。其銅文化、瓷文化、書院文化、禪道文化、蘇區文化、文學、藝術、哲學等,各自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史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91] 。
臨川文化 臨川文化是以江西臨川為匯合中心,人文、風物、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醫理、學術、宗教、民俗、體育、語言、建築、美食等實行向性組合,而形成獨具特色,自有特徵,承上啟下的區域文化。臨川文化背景下誕生了宰相詞家晏殊及其兒子晏幾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醫學家陳自明,地理學家朱思本,著名的戲劇家湯顯祖等歷史文化名人[92] 。
廬陵文化 廬陵文化以廬陵古治屬為核心,輻射而涵蓋現今吉安市十餘縣(區)及周邊市區的區域性文化。廬陵文化源於七千年前的青銅文化,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堆花香」而著稱於世。「一門六進士,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兩尚書」、『』父子探花狀元,叔侄榜眼探花「至今仍傳為佳話。「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永樂大典》主纂解縉、宋代大文豪楊萬里、原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原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中國著名數學家王梓坤、中國探月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南宋愛國名臣胡銓等一批歷史文化名人、知名學者先後孕育或誕生在這里。
贛南客家文化 贛南客家人的進取精神、鄉土意識和淳樸務實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盛唐詩人綦毋潛、北宋名醫陳恕、宋代詩人曾幾、散文家魏禧、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吒風雲的將軍古柏、肖華等名人。贛南600餘幢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贛南採茶戲、東河戲流傳至今[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