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西方傳統文化有哪些鋼琴

西方傳統文化有哪些鋼琴

發布時間:2022-07-29 17:36:48

『壹』 傳統文化的內容有哪些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1)西方傳統文化有哪些鋼琴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

中國文化的特質正是由其特定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從地理環境看.我國處於一種半封閉的、高度穩定狀態的大陸性地域,與西方地中海沿岸的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從物質生產方式看,我國文化根植於農業社會的基礎之上,封建的小農經濟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這與中亞、西亞的游牧民族,工商業比較發達的海洋民族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從社會組織結構看,宗法制度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成為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紐帶,專制制度在中國延續兩千年,這在世界歷史上更是罕見的。

『貳』 傳統文化的資料有哪些

包含很多的,諸子百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1] 、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梨園戲、歌仔戲等。

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漢字漢語
漢字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唯一一種使用至今,並仍然充滿活力、歷久彌新。
漢字作為表意(語素)文字的傑出代表,獨霸世界文字之林半邊天(另一半是各種字母、表音文字)。
漢字及其所記錄的漢語,精妙絕倫,其藝術性蓋諸文字之冠。產生了古典格律詩、對聯、字謎、測字算卦等世間僅有的藝術。
少有文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更無一能達到漢字書法藝術之高度。碑帖、篆刻、牌匾、楹聯、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
漢字的一筆一劃,無不體現祖先們的智慧和對世界的理解。所謂中國哲學,在漢字的構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春聯、倒「福」字,到「招財進寶」,以及「福祿壽」字畫,還有洞房裡火紅的「囍」字,靈堂前肅穆的「奠」字,漢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與文化。
漢字維系中華一統數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種漢字,交流無礙。今天的人們仍可閱讀秦簡漢帛、唐碑宋貼,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稱絕無僅有的奇跡。
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打油詩等……

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宗教哲學
儒、道、佛、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武當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聘禮、洞房)、喪葬(孝服、紙錢、頭七)、祭祀(天地祖先);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四大雅戲
花鳥魚蟲

動物植物
龍、鳳、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十大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鵑花,水仙花和茶花。
龍生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俱、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魚翅、熊掌、海參、鮑魚……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道教音樂、佛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禪宗文化、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中醫文化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清明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名山大川
中國五嶽:華山、恆山、衡山、嵩山、泰山。
上古道家修仙聖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等
道教現四大名山: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齊雲山。
佛教現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松花江、遼河、海河……

『叄』 西方傳統文化有哪些(英語的)

The Merlion
The MerlionThe Merlion was designed as an emblem for the Singapore Tourism Board (STB) in 1964. The designer was Mr Fraser Brunner, a member of the souvenir committee and a curator of the Van Kleef Aquarium.
The Merlion has a lion head and a fish body resting on a crest of waves. The lion head symbolises the legend of the rediscovery of Singapura, as recorded in the "Malay Annals". In ancient times, Singapore was known as Temasek, a Javanese word for sea. In the 11th century A.D, Prince Sang Nila Utama of the Sri Vijaya Empire rediscovered the island. When the Prince first landed on Singapore's shores, he sighted a mystical beast which he later learnt was a lion. The Prince then decided to name the island "Singapura" which in Sanskrit means Lion (Singa) City (Pura). The fish tail of the Merlion symbolises the ancient city of Temasek and represents Singapore's humble beginnings as a fishing village.
The MerlionThe Merlion statue, measuring 8.6 metres high and weighing 70 tonnes, was built by the late Singapore craftsman, Mr Lim Nang Seng. It is made of cement fone. A smaller Merlion statue, measuring two metres high and weighing three tonnes was also built by Mr Lim. The body is made of cement fone, the skin from porcelain plates and eyes from small red teacups.

『肆』 外國傳統文化元素有哪些

1、復活節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

由於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復活節的具體日期也是不確定的。但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2、感恩節

感恩節(ThanksgivingDay),西方傳統節日,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美國各州臨時決定。

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3、愚人節或所有愚人節也稱為愚人節或幽默日。這個節日是在公歷的4月1日。它是19世紀以來西方流行的民間節日,至今未被任何國家承認為合法節日。在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互相捉弄,常常在笑話結束時揭發並宣布傻瓜為目標。

4、狂歡節狂歡節是在大齋前舉行宴會和狂歡的時期,最初是從主日延長到大齋前一天,現在通常限於大齋前幾天。在歐洲和美國流行。許多國家都有傳統的狂歡節。化妝舞會、彩車、面具和宴會是嘉年華的主要特色。

它起源於非基督教節日,如希臘酒神節、古羅馬土星節和盧帕卡利亞節,以及凱爾特宗教儀式。它通常在二月和三月舉行。

5、萬聖節又稱萬聖節,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在10月31日慶祝,這是節日中最繁忙的一天。在中文中,萬聖節經常被誤譯為「全聖徒節」。萬聖節前夕,孩子們裝扮成可愛的鬼魂,挨家挨戶地敲門,要求糖果或惡作劇。

據說,在這個晚上,鬼魂會裝扮成孩子,和人群混在一起慶祝萬聖節的到來,人們會裝扮成鬼魂,讓鬼魂更加和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復活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感恩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愚人節

『伍』 古代人彈的琴叫什麼造型跟古箏差不多,但是聲音不一樣。

你應該說的是古琴~有放在腿上的演奏的,也有放在桌子上演奏的,古琴聲音古樸,
古琴和古箏的區別挺多的
從起源說,古琴的起源是琴,古箏的起源是瑟
從琴弦數量上說,古琴只有七弦,而古箏有21弦
從外形上說,古琴普遍長120-125厘米,古箏普遍長163厘米,古箏差不多是古琴厚度的兩倍,比古琴寬三分之一,箏腔體比古琴大得多
從音色上說,古箏聲音明亮清脆,古琴www.maiqin.com/guqin聲音韻多綿長,而且古箏聲音是立體向上的,古琴的聲音是低沉向下的。
從演奏技法上雖然有部分技法名稱相同,但演奏形式卻有很大差別,而兩種樂器都有自己獨特的技法,比如古箏的搖和顫,比如古琴有吟猱綽注,再有古箏琴弦綳得比古琴緊很多,需要帶假指甲演奏,而古琴則不用。
其一,兩者形成年代上的區別:
古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彈撥類樂器,有實據可考至少形成於3000多年前,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
古箏又名"秦箏",在戰國的時候箏就已經流行了
其二,形制上的區別:
古琴琴身以琴面與底板相合而成,琴面系有7根弦,故古稱"七弦琴"。琴弦由絲絨繩系住,拴繞於雁足(弦軸)上,屬彈撥樂類的"無馬樂器";
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形體造型頗有典故。琴體總長度為3尺6寸5分(摺合約1225mm),以象徵一年有365天,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則代表地,以此印證「天圓地方」之說。古琴共有十三個徵位,裝飾以金玉的圓點來標示其泛音音位,演奏時以指觸弦,即十三音也。古琴的七根弦系進化演變而來,史書記載,最早期的古琴僅設有五根弦,以象徵金、木、水、火、士,周文王為悼念其死去的兒子伯邑考,故增加了一根弦武王在伐紂時,為鼓舞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有「文武七弦琴」之稱。
古箏則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最早的箏為5根弦,戰國末期發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紀60年代為21弦,近年也有增加到24-26弦的箏。琴弦均勻排列於箏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馬支起,屬於彈撥樂類的"有馬樂器"。從樂器形制、製作工藝與構造上來說,今天的箏已與古時的箏有較多區別。
目前古箏的統一規格為:1.63米,21弦。
其三,音域、音色、表現力上的區別:
古琴雖只有七根弦,但一弦多音,其音域寬達四個多八度,藉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徵",可以彈奏出許多的泛音和按音。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樸而典雅,表現力富有內涵,異常豐富,故古時被文人雅士列為"琴、棋、書、畫"之首;個人感覺在藝術表現上屬於寫意類。
而古箏基本上是一弦1-2個音,同一弦中移動弦馬(柱),可以調作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淳厚優美,悠揚悅耳,表現力豐富而形象。

其四,曲譜上的區別:
古琴琴譜自成一格,古時多用"文字譜",到了唐朝後多用「減字譜";減字譜相傳為唐代曹柔據文字譜簡化、縮寫而成。減字譜的每一字塊為由漢字減少筆畫後組合而成的復合字。這種譜式主要只記指法動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記音高和節奏,所以是屬於指法譜。
而古箏古時多用"工尺譜",現今多用"簡譜"、"五線譜"。
其五,演奏方法上的區別:
古琴的彈奏,多稱為「撫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撥弦。
而古箏常用演奏手法採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撥弦,彈出旋律和掌握節奏,用左手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潤色旋律。

『陸』 請問小提琴是西方傳統文化嗎,謝謝

是的
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Jambe de Fer於1556年出版於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此時小提琴已經傳遍歐洲。關於小提琴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一說是起源於「烏龜殼琴」,歐洲有個年輕人在沙灘上散步,忽然聽到一種悅耳的聲音,他仔細一找,原來是踢到空龜殼,龜殼震動發出的聲音。他回家一琢磨,發明了一種類似空龜殼的樂器。小提琴的琴孔還是龜背殼演變的樣子。
有這么一個傳說:5千年前斯里蘭卡有一位君主名叫瑞凡那,他把圓柱形的木頭掏空製成了與中國二胡極為相似的樂器稱瑞凡那

高檔小提琴
斯特隆(Ravanastron),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瑞凡那斯特隆隨著貿易往來而流傳四方,這便是小提琴的鼻祖了。不過從有史料記載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義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Brescia)名叫達薩洛製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但在同一個時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A.阿瑪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製作了與現代小提琴更為相近似的小提琴。

『柒』 傳統文化有哪些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國傳統文化簡介:
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琴棋書畫、三百六十行、四大發明、民間禁忌、精忠報國、自然養生、竹、民謠、黃土、長江、黃河、紅、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農家、農民起義;皇宮官府、宮庭文化、帝王學。

諸子百家
1.道家(老子、莊子、列子;思想:道德,無為、逍遙;《南華經》《道德經》 《管子》
2.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義、禮、智、信;四書:《中庸》《大學》《孟子》《論語》)
3.法家(李悝,韓非、李斯、《韓非子》思想:君主集權,以法治國)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愛、非攻、舉賢、節儉)
5.名家(鄧析、惠施、公孫龍、桓團《公孫龍子》)
6.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8.雜家(呂不韋《呂氏春秋》)
9.小說家(虞初《虞初周說》)
10.兵家(孫臏《孫臏兵法》孫武《孫子兵法》、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自此書。)
11.醫家(扁鵲、淳於意、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王冰、張從正、朱震亨、李時珍、張景岳)

琴棋書畫
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棋盤;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國畫、山水畫、寫意畫;敦煌壁畫;八駿圖、太極圖(太極)。

傳統文學
主要是指詩詞曲賦。
《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傳統節日
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漢民族傳統節日近50個。如下是15個主要節日: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百花生日)、上巳節(三月三)、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國戲劇
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1] 、二人轉、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臉譜、梨園戲、歌仔戲等。

中國建築
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漢字漢語
漢字

漢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種是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唯一一種使用至今,並仍然充滿活力、歷久彌新。
漢字作為表意(語素)文字的傑出代表,獨霸世界文字之林半邊天(另一半是各種字母、表音文字)。
漢字及其所記錄的漢語,精妙絕倫,其藝術性蓋諸文字之冠。產生了古典格律詩、對聯、字謎、測字算卦等世間僅有的藝術。
少有文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更無一能達到漢字書法藝術之高度。碑帖、篆刻、牌匾、楹聯、尺幅、扇面,樣樣精妙絕倫。
漢字的一筆一劃,無不體現祖先們的智慧和對世界的理解。所謂中國哲學,在漢字的構造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春聯、倒「福」字,到「招財進寶」,以及「福祿壽」字畫,還有洞房裡火紅的「囍」字,靈堂前肅穆的「奠」字,漢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與文化。
漢字維系中華一統數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種漢字,交流無礙。今天的人們仍可閱讀秦簡漢帛、唐碑宋貼,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稱絕無僅有的奇跡。
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打油詩等……

傳統中醫
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

宗教哲學
儒、道、佛、周易、陰陽、五行、干支、羅盤、八卦、占卜、風水、面相等

民間工藝
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鳳眼、千層底、檐、鷲

中華武術
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武當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鄉、塞北嶺南、大漠風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國、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風民俗
禮節、婚嫁(紅娘、月老、聘禮、洞房)、喪葬(孝服、紙錢、頭七)、祭祀(天地祖先);門神、年畫、鞭炮、湯圓、餃子。
衣冠服飾
漢族衣冠服飾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國還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而誕生的中山裝、唐裝、旗袍,各少數民族服飾、各類傳統及現代的佩飾、鞋、帽等。
四大雅戲
花鳥魚蟲

動物植物
龍、鳳、麒麟、虎、豹、鶴、龜、大熊貓...;十大名花蘭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鵑花,水仙花和茶花。
龍生九子:囚牛、睚眥、嘲風、蒲牢、狻猊、贔屓、狴犴、螭吻、饕餮、椒圖、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銀器、瓷器、紅木傢俱、景泰藍、中國漆器、彩陶、紫砂器、蠟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寶劍、十八般兵器等)、青銅器、古玩(銅錢等)、鼎、金元寶、如意、燭台、紅燈籠(宮燈、紗燈)、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芭蕉扇、桃花扇。

飲食廚藝
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國菜、八大菜系(魯、 川、 粵、 閩、 蘇、 浙、湘、徽)、餃子、湯圓、粽子、年糕、月餅、筷子;魚翅、熊掌、海參、鮑魚……

傳說神話
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嫦娥奔月、誇父逐日、精衛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玉帝、閻羅王、黑白無常、孟婆、奈何橋···

傳統音樂
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採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徵的音樂,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流傳至今的古代作品,還包括當代作品。可見,傳統音樂包括「國樂」但不包括「新音樂」,但它們都是「中國音樂」。
傳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相反,學堂樂歌、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樂形態特徵借鑒了西方音樂,故不是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的劃分最早見於中國音樂研究所編寫的《民族音樂概論》,分為五大類: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但大多院校在教學中把歌舞音樂並入民歌,於是就變成四大類:民歌、民族器樂、曲藝(即「說唱」)音樂、戲曲音樂。
實際上,「民族音樂」、「傳統音樂」和「民間音樂」又是三個不同的概念:「民族音樂」包括傳統音樂和新音樂;而「民間音樂」只是傳統音樂的一個類別。且中國的民族音樂是非常豐富的,除了民間音樂,還包括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文人音樂。
杜亞雄先生則將中國傳統音樂分類如下: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其中民間音樂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文人音樂包括古琴音樂、詩詞吟誦調、文人自度曲;宗教音樂包括道教音樂、佛教音樂、伊斯蘭教音樂、薩滿教及其它宗教音樂;宮廷音樂包括祭祀樂、朝會樂、喜迎及巡禮樂、宴樂。
「戲曲」
戲曲「四大聲腔」
四聲腔,展輝煌,對戲曲,有影響;
崑山腔,經改良,藝術上,有開創。
弋陽腔,節奏強,加滾白,調高亢;
梆子腔,聲響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黃腔,二合一,稱二黃,和西皮;
西皮剛,二黃抑,後發展,成京劇。
聲腔中以崑山腔、弋陽腔、梆子腔、皮黃腔為典型。
中國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廣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國對聯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為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
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至南北朝。在中國古詩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流傳至今的幾篇上古歌謠已見其濫觴。如「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類。至先秦兩漢,對偶句更是屢見不鮮。《易經》卦爻辭中已有一些對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視,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明夷》卦「上六」)《易傳》中對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見,如:「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系辭下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
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這種詩體又稱近體詩,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其溯源,則始於魏晉。曹魏時,李登作《聲類》十卷,呂靜作《韻集》五卷,分出清、濁音和宮、商、角、徵、羽諸聲。另外,孫炎作《爾雅音義》,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創始人。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道教文化、禪宗文化、飲食文化、孝賢文化、慈善文化、中醫文化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清明節、五月初五端午節、七月初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名山大川
中國五嶽:華山、恆山、衡山、嵩山、泰山。
上古道家修仙聖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等
道教現四大名山:青城山、龍虎山、武當山、齊雲山。
佛教現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松花江、遼河、海河……

『捌』 「西方傳統文化」有哪些

文化形態的東西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必須通過兩種途徑(或形式):一是「民族凝聚的形式」,二是「個體轉換的形式」。這兩種形式彼此呼應,構築成一個穩固的文化觀念傳承體系。任何形態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它是適應民族生存的特點而形成發展的,它往往凝聚為民族特有的國民性格和社會心理意識。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甚至非常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文化類型。但是,民族精神和社會心理必須通過具體的活生生的個體生命的存在得以凸顯,一切自然的、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意識形態的歷史,都要經由「個體」思維的反饋、轉換、過濾、篩選等活動,才能獲取其嶄新的思想內容和理論價值。缺少「個體」這一現實媒質,一切將變得毫無意義。在自然-社會-歷史所建構的三維文化背景中,與歷史發展相伴隨的文化成為對人們影響最大的文化背景,歷史形成的文化氛圍每時每刻都在塑模著符合文化類型的人格,每個個體也以自身的心智去建構、維系、支撐傳統文化的平衡與存在。傳統文化時時刻刻在影響人,改造人;人又在既定文化環境中保存、再造傳統文化,保存、再造的過程也就是傳統文化不斷得以延續流傳的過程。這樣,傳統文化就形成了一個自我更新的內在動因、內在機理、內在規律,世世相傳,代代相繼。

『玖』 外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1、復活節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

由於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復活節的具體日期也是不確定的。但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2、感恩節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西方傳統節日,是美國人民獨創的一個節日,也是美國人合家歡聚的節日。 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美國各州臨時決定。

直到美國獨立後的1863年,林肯總統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 。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假期一般會從星期四持續到星期天。

3、愚人節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愚人節。節期為公歷4月1日,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並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在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後才揭穿並宣告捉弄對象為「愚人」。

4、狂歡節

狂歡節,通常是基督教四旬齋前飲宴和狂歡的節日,原由主節一直延長到四旬節前一天,如今通常只限四旬節前幾天。盛行於歐美地區。

許多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狂歡節節日,化妝舞會、彩車遊行、假面具和宴會是狂歡節的幾大特色,它起源於非基督徒的節日慶典,如希臘酒神節、古羅馬農神節和牧神節以及凱爾特人的宗教儀式等。一般在2、3月份舉行。

5、萬聖節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拾』 古代的琴,笙,瑟,磬,分別是什麼

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歷史。

古籍記載伏羲作琴,又有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傳說;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 ;可見中華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古琴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

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琴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鍾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台被視為友誼的象徵。大量詩詞文賦中有琴的身影。

現存琴曲3360多首,琴譜130多部,琴歌300首。主要流傳范圍是中華文化圈國家和地區,如中國、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而歐洲、美洲也有琴人組織的琴社。古琴作為中國最早的彈撥樂器,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東周曾侯乙墓出土的實物距今有二千五百餘年,唐宋以來歷代都有古琴精品傳世。存見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譜百餘種,琴曲達三千首,還有大量關於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隋唐時期古琴還傳入東亞諸國,並為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所汲取和傳承。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徵。

閱讀全文

與西方傳統文化有哪些鋼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