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體現佛山文化怎麼畫

體現佛山文化怎麼畫

發布時間:2022-07-29 19:23:17

① 佛山年畫的題材

佛山木版年畫有原畫、木印、工印工筆三種,包括門神、年畫、神像畫,以門神為主,內容多是「神荼郁壘」、「秦叔寶、尉遲恭」、「福祿壽全」、「五子登科」、「加官進爵」、「天姬送子」、「和合二仙」、「金錢童子」以及各種神像和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題材廣泛,表現人民的希望和理想。 還有吉祥圖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風、戲曲故事、歷史演義故事等。佛山木版門畫內容豐富,根據不同省份和地區、地域特點、習俗和喜好而印製題材和顏色各別的門畫。民眾則按大門、房門等不同地方而張貼不同類型題材的門畫,抒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以題材劃分,則有門畫、神像畫和歲時風俗畫三種類型,其主要功用為祭祀、祈福和裝飾環境,體現了人們驅邪納福的願望。佛山木版年畫的題材過去多是神荼郁壘、秦叔保、尉遲恭、福祿壽全、金錢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關公、包公及其他神像、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內容廣泛,產銷盛極一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佛山木版年畫曾隨時代變化,創作了一大批現代題材的新年畫,如三面紅旗、婦女半邊天等,也很受當時人們的歡迎。
在功能上,主要用於新年或歲時節令裝點環境、渲染氣氛、寄託人們辭舊迎新、接福納祥願望的必備用品。佛山年畫受嶺南傳統文化影響,並迎合佛山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以民間信仰神像畫、歲時節令應景畫、禮俗畫居多,為百姓喜聞樂見。

② 佛山木版年畫的題材內容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由來已久。在明以前,人們多用石刻虎、獅放於門前左右,以示驅邪示威。自年畫興起後,人們在臘月廿四以後,便開始張貼春聯、揮春和門畫,民間俗稱貼門神,以作驅邪納福。
佛山木版年畫為當地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反映著佛山本地文化的歷史根源以及佛山傳統民間繪畫和印刷工藝的一些基本情況。
以技藝劃分,佛山木版年畫包括原畫、木印、木印工筆三種類型;以題材劃分,門畫(俗稱門神)、神像畫、燈畫、榜邊畫以及民國初專銷越南、柬埔寨等國俗稱「安南畫」的木版畫等,以門神年畫為最大宗 ,其主要功用為祭祀、祈福和裝飾環境,體現了人們驅邪納福的願望。
佛山木版年畫的題材,過去大多是「神荼郁壘」、「秦叔保」、「尉遲恭」、「福祿壽全」、「金錢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關公」、「包公」以及其它神像、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題材十分廣泛,表現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望和理想。建國後,佛山木版年畫創作了一大批現代題材的新年畫,如「三面紅旗」、「婦女半邊天」等。

③ 佛山的文化

佛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地帶,嶺南文化氣息濃郁。同時,佛山也是中國粵劇的發源地,著名的武術之城、民間藝術之城、陶瓷之都、美食之鄉。
佛山是中國古代四大名鎮之一,以手工業發達而著稱海內外。技藝精湛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於唐宋,盛於明清,具有濃郁地方特色。
佛山民間藝術,各具特色,通過剪、刻、撲、塑、扎、鑄、繪、粘等工藝技法,製作出剪紙、扎作、彩燈、秋色(又稱「秋景」、「秋宵」、「出秋色」、「出秋景」等)、陶藝、灰塑(包括紙撲、雕塑、雕刻、粘砌、鑄塑等)、木版年畫、書畫等數十種藝術品。 佛山剪紙是中國著名的民間傳統藝術,源於宋代,盛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佛山剪紙原以剪為主,後改用刀刻,在中國剪紙藝術中獨樹一幟。其作品入選多屆全國美術展覽和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並多次獲獎,還經常選送國外展出。佛山秋色可分為秋色工藝品和表演藝術兩大類。又因佛山民間習慣把一出戲稱為一套戲,故石灣居民把化裝表演戲劇稱為「地套」。
佛山木版年畫源遠流長。據《廣東文物》描述:「前門刻有神荼郁壘,高與檐齊」,證明在漢代時的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貼門神的習俗。佛-山木版年畫生產以清乾隆、嘉慶至抗日戰爭前為盛,屬於地方民俗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
佛山是「南國陶都」、「中國陶瓷名都」,制陶工藝源遠流長,有700多年歷史,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5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嶺南成葯之鄉」。古方正葯的歷史有400餘年,涌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型大小名葯。
佛山的鑄造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鍾、塔等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的「美食之鄉」,粵菜發源地之一 。這里土地肥沃,水網交錯,物華天競,「海陸空」物產頗豐。無論天上飛、地上走、土裡鑽、水中游的動物,還是那青蔥滴翠的各種果蔬,在廚藝大師們的精心烹調之下,都能變成美味佳餚
佛山有許多小吃,如佛山扎蹄、佛山公芝麻餅、大良野雞卷、大良磞砂、大良薑汁撞奶、炸牛奶、雙皮奶、小鳳餅,南海魚生、大福餅、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鴨、水晶餃、甘筍蒸餅、西樵大餅、佛山九層糕、石灣魚脯、佛山柱侯醬、蠶蛹、 白糖棉花糕、應記雲吞面、金源酒家甘筍蒸餅 、汾寧白糖棉花糕、大可以狀元及第粥、盲公餅、高明瀨粉等許多小吃。
佛山人根據不同的地方的特產與口味,創制了許多風格各異的美食菜點。佛山的柱侯食品,順德的「鳳城(大良)炒賣」,聲名遠播。佛山的許多小吃,如佛山盲公餅、大良蹦砂、扎蹄,大良野雞卷、炸牛奶、蹦沙、南海魚生、大福餅、九江煎堆等皆名聞遐邇。 年宵花市:「行花街」是珠江三角洲人民群眾相沿已久的民間習俗。花市於春節前三日舉行,除夕晚是花市的高潮,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遊人買到鮮花,寓示大吉大利、大展宏圖。
行通濟: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行通濟」。卻說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園附近以前有一條河通濟河,河上有一條橋叫「通濟橋」。佛山人認為「行通濟,冇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濟無憂愁)。河現沒了,橋還在,每年正月十五,政府組織人們都到這里走過橋,燒香、拋生菜和轉風車,人流絡繹不絕,非常熱鬧。
賽龍舟:每年的端午節期間,佛山各地有民間舉辦的龍舟賽,各鄉各村派出陣容鼎盛的龍舟隊參與競渡。漂亮醒目的龍舟在水鄉的河網上力爭上游,兩岸站滿觀眾,鑼鼓聲、吶喊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佛山秋色 :秋色又名「秋宵」、「秋景」,是佛山獨有的大型民間文化娛樂活動。 過去秋色多在秋收時節的晚上舉行,表現形式上分為燈色、車色、馬色、 地色、水色、飄色、景色七大類。明永樂年間發展起來,各種精美的工藝品,通過遊行 的形式來展出,並表演舞龍、舞獅、十番、鑼鼓櫃等助興,讓群眾觀賞評議。
佛山是「獅藝之鄉」,是南獅的發源地,是首個「中國龍獅龍舟運動名城」,禪城區是「中國龍獅運動之鄉」,南海區西樵鎮是全國惟一「中國龍獅名鎮」。 級別 數量(處) 名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佛山祖廟、東華里古建築群、南風古灶·高灶陶窯、康有為故居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4 佛山樑園、兆祥黃公祠、簡氏別墅等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62 陳鐵軍故居、文會里嫁娶屋、簡照南佛堂等 五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情況(單位:處) 各級文保單位數量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禪城區 74 3 5 67 南海區 87 1 13 73 順德區 103 — 20 83 高明區 17 — 4 13 三水區 29 — 2 27 合 計 310 4 44 262

④ 怎麼畫佛山特色

描繪「環境美、風尚美、人文美、服務優」的美麗文明村居,展示鄉村振興的自然風光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可以結合品質佛山,宜居宜業,高鐵、城軌、地鐵串聯,建設大灣區西部樞紐城市,百里芳華,四季飛花,也可以描繪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佛山,為幸福生活加碼!
畫佛山的畫,你可以結合當地的特色,當地的風土人情,將他結合進去,主要的還是結合自己的一些想法進行畫畫。

⑤ 佛山歷史文化

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誕生了粵劇藝人的代稱——「紅船子弟」和粵劇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民間自發組織的粵劇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長盛不衰。每年一度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使佛山呈現「紅船泊晚紗,萬人看瓊花」的盛況。

佛山木版年畫源遠流長。在漢代時的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貼門神的習俗。佛-山木版年畫生產以清乾隆、嘉慶至抗日戰爭前為盛,屬於地方民俗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

佛山是「南國陶都」、「中國陶瓷名都」,制陶工藝源遠流長,有700多年歷史,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5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

佛山是「嶺南成葯之鄉」。古方正葯的歷史有400餘年,涌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型大小名葯。

佛山的鑄造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鍾、塔等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5)體現佛山文化怎麼畫擴展閱讀

佛山河網密布,生態環境優美,是獨具特色的嶺南水鄉。佛山祖廟、西樵山、南風古灶、清暉園、皂幕山、南國桃園、陳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評為「佛山新八景」。

其中,佛山祖廟融古代陶瓷、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體,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宮」;西樵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美譽;順德清暉園與佛山樑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

陳村花卉世界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花卉生產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題公園;三水荷花世界是現世界上規模大、品種資源豐富的荷花生態園。還有嶺南天地(東華里)、康有為故居、寶林寺、蘆苞祖廟、大旗頭古村、黃飛鴻紀念館、李小龍紀念館等文化景點。

⑥ 佛山傳統文化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嶺南傳統文化。佛山素有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武術之鄉、廣紗中心、嶺南成葯之鄉、南方鑄造中心、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
粵劇之鄉
【粵劇之鄉】清初,北京崑曲藝人張五,綽號"攤手五",因不滿清廷專制,每每在台上演出時流露反清言詞,使清廷感到害怕,要將他逮捕下獄。張五便化裝易服,逃離京城,一直逃到廣東,寄居在佛山大基尾。時粵劇尚未成形,攤手五便以京戲崑曲教授紅船子弟,改編劇目和擴大演員組織規模,創立"瓊花會館",是粵劇藝人最早的會館。從此,廣東戲劇獨樹一幟,地方色彩越來越濃厚,成為一個劇種。至清咸豐年間,佛山爆發以粵劇藝人李文茂為首的"紅巾軍"起義,清廷遷怒於廣東梨園,於是下詔解散粵劇班,禁演粵劇,後又焚毀瓊花會館,粵劇於是中斷了若干年。其後有南海商人、粵劇票友劉華東,利用粵俗慶典宴會酬神演戲的習慣,巧施妙計,促使廣東總督瑞麟向清廷奏准粵班復業,成立"八和會館",粵劇開始中興。

佛山秋色
【佛山秋色】秋色又名"秋霄"、"秋景"。秋色盛會一般稱為出秋色或出秋景,是佛山特有的民間藝術品競展和文藝表演比賽活動。秋色的興起始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與佛山發達的手工業和農業有密切的關系。手工業的發達,造就了不少能工巧匠,也為佛山秋色藝術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每年秋收過後,佛山人以店鋪或行業為單位,自發組織起來,利用農產品或手工業剩餘材料如芝麻、蠶繭、瓜果、薯類、刨花、廢紙、棉絮等,信手拈來,用泥塑、蠟鑄、紙撲加工成以假亂真的藝術品,以"擔頭"、"檯面"的形式挑著、推著穿街過巷,供兩旁群眾觀賞、評議,再配以舞龍、舞獅、十番、鑼鼓助興,各展其能,成為名叫"秋色會景"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

石灣陶瓷
【石灣陶瓷】素有南國陶城美譽的佛山石灣,與江西的瓷都景德鎮齊名,制陶業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河宕貝丘遺址數以萬計的陶片證明,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石灣先民已經在挖土燒陶。從先秦到兩漢,制陶逐漸成為行業,在瀾石出土的漢墓就有陶屋、日用器皿、動物陶塑、水田附船模型等。唐代石灣窯燒陶用的是饅頭窯,輪制與手輪兼制並用,產品除日用陶瓷外,出現了美術陶瓷,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宋代石灣窯包括石灣、小塘奇石兩大窯場,花色品種和釉色均有很大的進步。北宋是石灣窯一個興盛的時期,產品遠銷東南亞。元代以後,奇石窯場衰落,陶業集中在石灣,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將陶藝也帶來,促進了石灣窯的發展。明、清時期是石灣窯一個鼎盛的時期。其顯著的標志是窯的改革,像"南風灶"這樣先進的龍窯出現,提高了石灣陶的質量。明嘉靖、萬曆年間的"祖堂居",是專門燒制美術陶的工場。明中葉以後,"石灣六七千戶,業陶者十居五六",陶業的分工也越來越精細。現今在祖廟的瓦脊上,陶塑的花脊是石灣陶文化的代表作。從鴉片戰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石灣陶的蕭條期。由於國力不振,加以戰爭的破壞,石灣陶窯銳減,技工星散。1949年石灣經營陶業的只有300戶,從業人員2800人。1949年後,石灣陶得以復甦。首先是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其次是革新產品,擴大生產,進行了技術革命。石灣陶的騰飛是從國家實行改革開放開始的。近10多年來,石灣陶有國營的陶瓷工貿集團公司,有區鎮辦的陶瓷工廠,還有個體辦的陶瓷企業。體制改革,產品開發,技術引進,流程改造,石灣陶開創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新局面,進入了自明、清鼎盛時期之後的新騰飛的時期,成為佛山工業的重要支柱。石灣已成為全國主要的陶瓷綜合生產基地,牆地磚產量佔全國的1/3還要多。

佛山冶鑄
【佛山冶鑄】佛山冶鑄文化源遠流長,有關炒鐵鑄銅的傳說、奉祀、街名及文物古跡,至今可見。佛山市區新安街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還是一條打鐵街,打鐵師傅雲集於此。街上有座"國公古廟",始建於明,清代以後多次修葺擴建,現存山門、香亭及大殿等主體建築。明清時期,該廟是佛山打鐵行業的師傅店。相傳唐代開國元勛、鄂國公尉遲敬德是鐵匠出身,後來被奉為打鐵行業的祖師。該廟是佛山炒鐵業神誕活動及祭祀祖師的重要場所,廟前原有的大戲台及大地堂,為演戲用。現廟內尚存載有清同治年間炒鐵業18行捐資修廟的碑記一通,對研究當時炒鐵的規律及其分工以至行業、行業神崇拜的習俗有重要價值。在不勝枚舉的佛山冶鐵產品中,如今仍存留在廣東的大約可分為5類:(1)鐵鑄千佛塔;(2)銅、鐵鍾鼎,大香爐;(3)銅、鐵神像;(4)鐵鑄千僧鍋;(5)銅、鐵鑄大炮。韶關馬壩的南華寺保存有5層5米高的佛塔,就是元代佛山所鑄。在鍾鼎中較著名的,有廣州五仙觀的明初大銅鍾重5噸、羅浮山沖虛觀的明代大銅鍾、佛山祖廟的明代大鐵鼎。最令人矚目的,是祖廟里2.5噸重的北帝銅像。此外,鑄於清代的鎮廟之寶,2噸重的鐵香爐,以及從數千斤到萬多斤重的銅、鐵炮等。至今人們還可以在虎門炮台、沙面堤岸、五層樓下和廣東省博物館內,一睹昔日佛山鑄炮的雄姿。在佛山的古街道,有不少街名都與鑄鐵有關,如鐵砧街、鐵香爐街、鐵門鏈街、鑄犁街、鍾巷、針巷等,說明佛山早就成為嶺南鑄造和鍛造的生產總匯。

佛山剪紙
【佛山剪紙】佛山剪紙全國聞名,已有500多年歷史。其風格既有北方剪紙蒼勁雄渾的特色,又有南方剪紙剔透秀麗、明靜清雅、嚴謹工整的長處。主要有三大類:單一色調的純色剪紙、剪繪結合的寫料剪紙、用幾種顏色的紙料剪襯而成的襯色剪紙。近年發展的銅襯料剪紙成為佛山剪紙的主要門類。它是運用刻刀在銅箔上鏤刻勾雕出畫面的主線,再在底部襯以色紙或在上面繪上顏色。這類剪紙具有金碧輝煌的特殊藝術效果,很受人們歡迎,產品遠銷海內外。剪紙藝術風格越來越受人們喜愛,不少剪紙作品形式已進入現代化的廳堂裝飾,如大型剪紙藝術作品《紅樓夢--金陵十二釵》等。

木版門畫
【木版門畫】中國民間木版門畫,除了為人們所熟悉的楊柳青和桃花塢版畫外,佛山的民間木版門畫也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佛山就有木版門畫製作,清代中葉至抗日戰爭前是它的全盛時期。每年門畫季節,從事門畫的畫、刻、印的作者近千人,出版及發行的有70餘家,年銷量1萬份以上,成為華南門畫產區的中心。佛山民間木版門畫,是一種木版五色彩印,由於經過民間藝人幾百年來的千錘百煉,藝術上十分精湛。它的特點是線條明朗有力,色彩絢麗,造型健美,洋溢著吉祥、喜悅、和平的氣氛。主要有《送子》、《秦叔寶》、《尉遲公》、《太平盛世》、《五穀豐登》、《谷倉常滿》、《年年有餘》、《燒喜炮》、《老鼠嫁女》、《六畜興旺》、《豬牛平安》等300餘種。

佛山獅頭
【佛山獅頭】佛山獅頭中外馳名,每年都有2000多隻獅頭出口,遠銷世界五大洲。自從實行開放政策以來,佛山獅頭生產飛速發展,年產獅頭4300多隻,仍供不應求。特別是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模里西斯、美國、加拿大、法國和德國的華僑社團,以及港澳地區社團成批訂貨,出口外銷占年產量的60%,仍不能滿足旅外鄉親的需要。佛山製作獅頭,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製作精巧堅固。佛山獅頭的造型,一般是雙腮、圓唇、明牙、震舌,兩邊嘴角後面還有細腮和9隻細翅。藝人們還別出心裁地設想出一隻獅角,把它做成拳(頭)角、(竹)筍角、(麻)鷹角、鰲魚角,外形十分醒目,故有"佛山醒獅"之稱。工藝師們還創制出一種"軟彩獅",前額裝飾著二龍戲珠,後腦則飾有雙鳳朝陽,兩顆眼珠電光閃閃,獅頭向四周轉動靈活,並配有絨珠、星鏡,相映成趣。獅頭的設色,大致分為七彩、黑白、紅白、大花面、二花面等花色,是參照古典戲曲人物劉備、關公、張飛的臉譜著色的。每隻獅頭,都配100多個七彩絨珠,300多面銅鏡片(或金膠片),光彩照人,鮮艷奪目。

金銀銅錫箔
【金銀銅錫箔】金屬制箔業是佛山特有的手工藝。始於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歷史,最初的產品主要是製作金花的厚片銅箔。至清代,隨著生產的發展,技術的改進,已能製作更薄的銅紙,且金箔、銀箔、錫箔同時興起,1906~1915年間制箔業最盛,廠號有200餘家,工人3000餘人。當時的金箔主要用於制葯、制刺綉線或作裝飾品用。銅箔、錫箔用於迷信品、文化用品、裝飾品等,銷路遍及全國,以華北、西北、西南為多,外銷遠至東南亞,而金箔製作的刺綉線遠銷歐美。後來,由於洋裝潢紙大量輸入,市場逐步縮小。

銅鑿金花
【銅鑿金花】佛山傳統民間手工藝品。多用於迎神祭祀活動,也用於戲裝。因是在銅箔上鑿花,故稱銅鑿金花。主要品種有芙蓉屏、瓜碟屏、中標屏、小標屏、龍屏等。銅鑿金花狀如樹葉,下寬上尖,有一片為一朵的,也有兩片相疊為一朵的,均用粗鐵絲為柄,鑲嵌於花片之下方,以便將金花插入裝飾物品上,如匾額兩上端,或簪花掛紅的男子氈帽兩側(也有隻插一側的),或者春聯、掛錢、神相等一應需裝飾之物上。輕巧的屏花多是兩片以上的銅箔鑿花製成,對銅箔上的花紋圖案,均以彩色或油漆加以彩繪,有些還鑿有吉祥如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福祿壽全、絨球、紙花等。佛山銅鑿金花曾成為佛山鎮一宗大批量生產和出口的民間手工藝品。

木屐
【木屐】順德大良鎮是廣東木屐的重要產地之一,名聞遐邇。因其穿著方便、大方,價錢低廉,水網地帶的群眾過去喜穿木屐。20世紀40年代,大良木屐業頗為興旺,從業者近400人,年產木屐400多萬雙。產品不僅銷本省各地,還大量出口到香港、東南亞各地。大良木屐產品分為兩大類:一類木質,一類竹製。竹製屐底部釘有膠板,穿著時無響聲,也統稱為木屐。大良木質屐,多用松木、榕木、元木等製成,花色品種很多,主要分為夏威夷庄和安南庄兩種,在規格上有高蹭、半高蹭之分,在款色上有油漆花屐和白身素屐之別,約有100多個品種。漆花屐在屐面上多繪有花鳥圖案,顏色有紅色、黃色、綠色、黑色、赭色、粉紅、粉綠等,色彩艷麗,甚為美觀。屐皮則多以易洗易乾的橡膠皮或彩色塑膠皮做成。60年代初,由於塑膠拖鞋流行,木屐遂逐日減少。

龍舟競渡
【龍舟競渡】創始於明代。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水網地帶,劃龍船是境內民間盛行的傳統活動。每逢端午節或其他盛大節日,總要劃龍船或舉行龍舟競賽。龍船多用柚木或坤甸木造成,寬1米,長約20~30米。前有木雕龍頭,張口見舌,龍角高翹,龍目炯炯,下頰安上白、黑或紅色龍須。船後有木雕龍尾,往上翹,龍鱗閃閃,劃行時,船上多插以彩旗、彩牌和綉花羅傘。按舊習,龍船劃後,埋於江邊泥中,以防腐蝕。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龍舟出水的日子,名出水龍。劃龍舟時,持橈掌舵張旗打鑼鼓的一般約40~80人,都穿上同一式的服裝,十分威武。劃行時,鼓手馬步堅穩,手舉鼓槌,時而猛擊鼓心,巨響咚咚,時而輕敲鼓邊,連聲得得,以鼓聲指揮進退。鑼聲與鼓聲應和,追濤劈浪,聲震江村。船前穩坐一孩童,穿華服,胸配綉球,俗稱"龍孩",在風浪中歷險壯膽,此座位多由富有人家投高價買得。船前後各立一人,挺胸昂首,高舉長槳,以全力踩足蹈動,使船身震躍撲騰,掀起浪花簇簇。船前後的舵手,掌穩船舵,左撥右彎,靈活控制。船中橈手,合著鼓點,似萬劍擊波,齊聲吆喝,同爭上游。龍舟過處,兩岸人山人海,紅男綠女,爆竹之聲,此起彼續。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佛山人行花街相沿已久,形成於19世紀60年代初期。花市日期從農歷十二月廿八至三十日一連3天。除夕晚是花市的最高潮。一般居民吃過團年飯,全家行花街,買年桔、桃花等花果度歲,以示來年大吉大利,大展鴻圖。每年供市民選購的種類繁多,有吊鍾花、水仙花、桃花、梅花、菊花、玫瑰花、蘭花、萬年春、富貴竹、四季桔、金桔、硃砂桔、大紅桔等。花市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到花市的人數逾10萬人次,人們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十分熱鬧。除夕晚12時過後,賣花的人即結束賣花。到花市賣花的花農,來自省內各地,更多是近郊農民。

佛山中成葯
【佛山中成葯】佛山是中國嶺南以及東南亞地區中成葯的發祥地。葯業始於明萬曆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而今,廣州、香港、澳門以至東南亞、美洲等地很多傳統的中成葯均發源於佛山。佛山中成葯業的祖鋪老號眾多,清乾隆年間,僅是200米的豆豉巷,從事葯業的就有27家,30多萬人口的佛山,制葯店鋪近百家,而百年老字型大小就達30多家。較著名的有梁家園少林葯膏、馬伯良七厘散、源吉林甘和茶、甘露園紫雪丹、馮了性風濕鐵打葯酒、劉詒齋衛生丸、黃祥華如意油、何福山黑鬼油等。佛山成葯分別製成膏、丹、丸、散、茶、油、酒等,品類齊全,成為居家旅行必備的良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老牌成葯煥發新的生命力,還在全國首創胃甘綠、生胃酮、人參再造丸、跌打葯精、抗骨增生丸、骨刺片、喉舒寧、復方珍珠暗瘡片、復方何首烏片、安經痛葯酒、通江龍片等13種成名新葯,其中珠江橋牌跌打葯精獲得國家銀質獎,還有近百種新葯在試產之中。

釀扎蹄
【釀扎蹄】佛山土特名產。以五香和味、皮爽肉脆而馳名。釀豬蹄有兩種:一是釀豬蹄,它用整隻豬腳釀制而成,工序較少;二是釀扎蹄,先將豬腳開皮,抽去蹄筋和骨,再以豬肥肉夾著精肉包紮在豬腳皮中釀制,工序較多,因用水草扎著釀制,所以叫扎蹄。所謂釀,就是用慢火浸煮,以金黃色為最好。

魚生
【魚生】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特殊食譜,要即制即食。選鮮活大鯇魚,剝皮、起肉,颳去肉中的紅肉和血絲,用干凈紗布抹乾水分,再用利刀把魚肉切成極薄的魚片排在盤中待用。吃魚生很講究作料和調料,通常用切得很細的姜絲、嫩檸檬葉絲、辣椒絲、蔥白、甜酸?頭片等做作料,以熟油、麻油和上等生抽(醬油)做調料,每客一碗。吃魚生時,各人先將魚片放在熟油碗中稍浸片刻,然後再和著作料一起吃,味道特別鮮美。邊吃邊飲美酒,樂趣倍添。小吃配有炸花生米、炸粉絲和冷油炒成的爽脆魚皮。其後再食用魚骨、魚頭熬成的粥,風味尤佳。因是生吃,而魚會有寄生物,故製作用料用具要特別講究衛生。

盲公餅
【盲公餅】佛山土特名產。創制於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160多年歷史。傳說當時教善坊有間"乾乾堂"卦命館,前去問卜占卦者甚眾,但因帶小孩的顧客常為孩子的哭鬧困擾,影響生意。於是館主的兒子何豫齋就用飯焦干磨成粉,加芝麻、花生,用生油和勻,製成米餅,半送半賣,以堵小孩之嘴。由於其製作獨特,甘香味美,價格便宜,大受歡迎,人們爭相購買,因而出名。如今製法改用糯米配以食糖、花生、芝麻、生油等原料,加入用白糖腌藏數日的豬肉,吃起來更加甘美酥脆。

狗肉香煲
【狗肉香煲】佛山風味小吃。製法:除毛的狗一隻,用禾稈草燒火把狗全身烤至黃色,洗凈、斬件,再用白鍋炒至狗肉乾水略有焦味,盛起待用。把切好的陳皮、生薑、蒜子、鹽等放進油鍋爆香,然後再將狗肉一起落鍋翻炒,加足生油炒至半熟,加水及少許茴香、八角(用紗布包好)、片塘,先武火後文火,燒制即成。此菜香味濃烈,壯身補虧。民諺雲:"狗肉滾三滾,神仙坐唔穩(坐不住)。"吃時,再加生菜、芫荽等伴汁同食,食慾大增。

秋冬食蛇
【秋冬食蛇】民諺雲:"秋風起,三蛇肥。"秋冬之交,是吃蛇的最好季節。"三蛇"一般指飯鏟頭、金腳帶和過樹榕。越冬前的蛇肉豐味美,秋涼天氣吃蛇易吸收入補。製法是先將蛇除皮,置於鍋中煮熟,撈起除骨取肉,撕成肉絲再配以雞肉絲、老薑、陳皮、麻油、料酒、味料等放回鍋里湯中熟煮,加入少許濕馬蹄粉調成薄芡,即成蛇羹。吃時再配薄脆、檸檬葉絲、胡椒粉等撒面上席。特點:驅風去濕,清鮮味美。或取蛇肉、貓肉、雞肉加以陳皮、老薑等放於瓦煲中慢火煲數小時熬成濃湯,稱為"龍虎鳳"。味濃鮮美,具有驅風祛濕、強壯身體作用。蛇膽則以優質米酒混膽汁開成"蛇膽酒",碧綠透明,飲之清香甘涼,驅風強身。

⑦ 佛山木版年畫的社會意義

佛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明清時期享譽嶺南的剪紙、年畫、金花、燈色、扎作、木雕、磚雕、石雕、灰塑等民間工藝,無不與當地民俗民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處處都反映了廣府民俗事項、民俗心態,而體現得比較全面、深刻的,當數年畫具有代表性。
年畫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品,其本身就是民俗事項的產物。它的形成發展與諸多民俗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受民俗文化的影響,佛山年畫在題材方面或取材於民間傳說,或取材於神靈崇拜,或取材於演義故事,或取材於現實生活,無不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反映出獨特的民俗內涵和審美意識,形象地展示了嶺南人的風尚習俗和人文精神。 佛山數百年綿延不絕,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項豐富了佛山年畫題材,是名副其實的民俗風情與民間藝術的結合體。民俗活動藉助年畫的傳播,不但贏得民間百姓喜愛,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人們從一些年畫上可感受昔日醇厚的民風,獨具特色的民俗。
風箏古稱「紙鷂」,是中國起源較早的民間游藝用品,放風箏是民間較為常見的游藝活動。古代佛山還有專門的民間組織「放鷂會」。《放紙鷂》這幅年畫繪制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孩童在春和景明之日放紙鷂玩耍戲樂的情景。
佛山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明清時期武館林立,習武者眾,民間尚武之風悠久,不少年畫藝人同時也是武術愛好者,他們創作以武術為題材的年畫並不鮮見,是佛山本土民間藝術的一大特色。年畫《比武》描繪了一對稚氣的男童以棍戟交戰,雙方認真比試,難分勝負,這幅年畫反映了當時盛行的習武風氣。。 傳統民間年畫最能反映中國人的內心感情,最能表現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對此,佛山年畫也有充分的體現,它是民俗觀念的形象反映。
神靈信仰
粵人自古俗鬼,根深蒂固的泛神靈信仰令神像畫需求量非常大,每年銷售多達十數萬張,在佛山年畫中佔有很大比重。神像畫多取自釋道諸神及民間行業神:有水神北帝、天後、龍母、洪聖;財神有玄壇、財帛星君;辟邪鎮宅有鍾馗、關公、包公、主帥、紫薇、齊天大聖;納福迎祥有太上老君、觀音、賓公佛、釋迦牟尼、八仙、和合二仙等;行業神有蠶姑、關公等。幾乎包括中國民間的所有佛道神仙,是佛山年畫的一大特色。隨著歷史的演變,神像畫由原初驅邪禳災的護佑功能逐漸發展為兼有納福迎祥、招財進寶等多種功能的保護神,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廣大民眾對未來生活的意願和祈望,也反映了古代嶺南民間神靈信仰習俗和廣府文化的兼容性。
看重子嗣
看重子嗣是中國家族觀念的產物。「榴開百子」、「蓮生貴子」、「紅梅多子」、「瓜瓞連綿」等吉祥圖案象徵人丁興旺、子孫繁衍的形象,是民間藝術永恆的主題,也是佛山年畫的主要裝飾紋樣,它直接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的崇拜。保護兒童無病無災、健康成長的《護生圖》、《孫悟空坐鎮》、《鎮宅神虎》等年畫廣受民間歡迎。這類年畫表現了人們對子孫昌盛、家族興旺的理想追求,這種以血緣系統為核心的文化心理,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文化生活習俗,同時也反映到民間年畫的創作觀念上來。
祈祥納福
民間年畫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說,藉助民間藝術品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處於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奴役和剝削下,老百姓長年累月困守於封閉的文化圈內,過著苦難貧困的生活,即使他們的生活異常艱難,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他們總是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在佛山年畫中如《鳳凰牡丹》、《龍鳳呈樣》、《福祿壽全》、《五穀豐登》等大量蘊涵吉祥如意、辟邪納福題材的年畫,伴隨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裝點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它代代相傳,歷久不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潛動力。
道德教化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是崇尚倫理道德的民族。佛山年畫的題材不少含有教育人們為善戒惡、尊老愛幼、忠義節孝、家庭和睦等傳統道德的觀念。如《和合童子》、《和氣生財》圖中描繪的「和合二聖」是民間傳說之愛神,是情深義重的象徵,此類年畫有「和諧好合」、「家庭和睦」的豐富含義,蘊含著中國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天賜黃金》年畫則描繪了財神向人間賜予財寶,畫面書有一行字「天財地寶終歸善」,體現了中國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致富觀念。民間年畫遙接古代繪畫「明勸誡,著升沉」這一優良傳統宗旨,年畫的宣傳教化對遵守社會公德、強化道德修養、善化社會風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民俗活動離不開民間藝術,許多民俗活動都因為民間藝術而增加了色彩氣氛。在漫長的歲月中,佛山年畫是伴隨著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而生存發展的。民間藝術之所以能長期傳承在民間,完全是依賴人民不斷地結合民俗活動和生活需求去進行再創造。它承載著勞動人民的良好願望與希冀,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息地,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新春佳節,—對對門神、一張張年畫,帶著百姓對來年美好的期盼走進千家萬戶。民間年畫以喜慶的內容,吉祥的造型,濃烈的色彩,使新年的民俗活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正月十五上元燈開燈宴、中秋佳節是佛山歷史上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有買燈色、掛燈色的習俗。裝飾其上的就是門神行印製的燈畫。為傳統的民間節日增添了喜慶熱鬧的氣氛。
在日常生活中,大凡歲時節日、趕集廟會、祖師神誕、安家遷居、陞官授職、酬師謝神、道場打醮、生子彌月等民俗活動都有年畫點綴其盛,為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佛山年畫不以精巧細膩的工藝著稱,不以富麗堂皇的裝飾見長,甚至不入大雅之堂,倒是看起來有點「俗氣」,帶有醇厚質朴的鄉土風味,這正是地方民間文化的特徵和民俗文化的鮮明特點。民間工藝是民間藝人創作意識的物化,由於創作的出發點與觀念意識相通,它真情地保留著從先民那裡傳承下來的嶺南民俗文化元氣,通過這些民間藝術品,人們可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方民俗。
年畫不僅是年節和民俗活動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這些特點,是其它畫種難以比擬的,這意味著年畫除了具有美術價值以外,還具有研究歷史、政治、風俗和民眾生活心態及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形象數據價值,是認識過去人們思維模式和文化心理的一個參照系,所以歷來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是研究廣府民俗的重要資源。
首先,佛山年畫是底層人民生活史多學科聚焦式畫面的反映,它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民俗民風,飽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其題材內容、作品形式、使用材質等都是隨社會經濟發展而變化,因時勢的變動和風俗而改變,憑借著民眾的感情和想像而發展。某些民俗活動和民俗事項,不少已經隨著歷史的發展消失或失傳了,比如,南獅傳說起源於佛山,醒獅的扎作和表演歷史悠久,由於屬於一種民間自娛自樂、練武強身的游藝活動,史籍記載幾乎是空白,更沒有留下圖像資料。南獅的形狀、顏色、配置的敲擊樂,醒獅的動作形態、活動場景等相關情況無從考究。在年畫作品中,描繪醒獅的圖像則為人們提供了形象的寶貴資料,對考證、研究佛山著名民間扎作工藝「獅頭」以及醒獅活動及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例證。又如佛山年畫中神像畫相當大宗,不但品種繁雜,銷量也相當驚人,其產生和發展與古代嶺南民間信仰兼收並蓄和多神崇拜的觀念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探討嶺南民間信仰歷史發展軌跡的珍貴資料。一些年畫作品還反映了社會變革或人們經濟活動中有意無意表現的時代風尚和社會風俗,如房屋建築、傢具擺設、生產用具、交通工具以及人物的服飾裝束等,都給地方民俗研究留下了大量可貴形象資料。廣東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佛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府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傳統的廣府文化意識在佛山年畫中都可以得到體現。
其次,中國民間年畫和民俗研究起步較晚,民間社會的世風世情,過去在正史中比較少見,而年畫是不同歷史時期世俗民風的一面鏡子,在過去沒有錄像、錄音的情況下,無疑是民俗研究重要的圖像資料。為人們研究廣府地區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美學、考古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些有形資料可補充民俗史的不足,亦足資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研究參考。

⑧ 佛山年畫的特色

佛山木版年畫為當地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反映著佛山本地漢族文化的歷史根源以及佛山傳統民間繪畫和印刷工藝的一些基本情況。其他各地年畫相比,佛山木版年畫吸收了佛山剪紙、銅鑿金花、金漆木雕等傳統工藝的精髓,以紅、綠、黃、黑四色木版套印。用工筆繪彩、勾金粉等技法表現,使畫面更顯富麗堂皇、熠熠生輝。其形象精細、飽滿,線條粗獷、有力,紅彤彤的色彩熱烈艷麗、寓意吉祥,因而,佛山木版年畫又有萬年紅的美譽。
佛山年畫使用紅丹、金銀色加強畫面的裝飾效果,紅色表示喜慶和吉利,而紅丹又是佛山著名的地方特產。年畫以紅、桔紅、黃、綠等色來套印,在人物盔甲、袍帶上飾繪金銀圖案紋樣,使神象畫更顯金碧輝煌。佛山年畫線條粗獷,簡練有力,構圖飽滿,富於裝飾,形成獨特的地方風格。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由來已久。在明以前,人們多用石刻虎、獅放於門前左右,以示驅邪示威。自年畫興起後,人們在臘月廿四以後,便開始張貼春聯、揮春和門畫,民間俗稱貼門神,以作驅邪納福。
佛山門畫生產過去年產100多萬時,城鄉都喜用。1966年後,佛山年畫被斥為「封建迷信品」停止生產。1975年後恢復生產,主要供出口。而今,城市居民貼門畫之俗漸少,而市郊及各縣農村仍存貼門畫俗。

⑨ 佛山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

佛山年畫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四川綿竹、山東濰坊各地的民間年畫有著一樣的共性:在題材上,主要有吉祥圖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風、戲曲故事、歷史演義故事等。在功能上,主要用於新年或歲時節令裝點環境、渲染氣氛、寄託人們辭舊迎新、接福納祥願望的必備用品。由於年畫是本地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自娛自樂,反映的是民間生活和民間習俗,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價值。但由於地域、歷史和經濟發展條件不同,每個地方都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風俗,也由於欣賞習慣、審美趣味、造型觀念的差異而各自有著濃厚、鮮明的地方色彩,各有所長。佛山年畫受嶺南傳統文化影響,並迎合佛山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以民間信仰神像畫、歲時節令應景畫、禮俗畫居多,為百姓喜聞樂見。 佛山木版年畫借鑒和吸取了佛山民間剪紙、染色紙、銅鑿寫襯、木版花紙、神衣、門盞花錢等地方民間藝術製作技巧,在色彩上大面積使用紅丹、綠、黃、黑等大色塊套印,使畫面富麗堂皇,熠熠生輝。熱烈而艷麗的佛山木版年畫不僅寓意吉祥,更由於佛山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夏日日照時間長,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使用佛山本地生產有「萬年紅」美稱的大紅、丹紅作門畫襯底,使門畫的色彩鮮艷華麗,增添喜慶吉祥的氣氛。同時,在人物盔甲、袍帶上繪畫金銀圖案紋樣,使畫面更加豐富,更突出了佛山木版門畫獨有的藝術特色。
佛山木版年畫形象精細,線條粗獷簡練,剛勁有力,構圖飽滿,富於裝飾性,這又是明顯區別於其它各地年畫的特點。其精細顯其入微,飽滿寓其祥瑞,粗獷示其力量,剛勁露其個性,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清末《佛山忠義鄉志》記載有專門生產門畫、年畫、神像的「門神行」。可見它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之一。
佛山木版年畫有手繪、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種,以線條粗獷、色彩絢麗、造型簡練、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為特色。人物衣飾上的花紋用線條流暢的寫金描銀渲染,俗稱「寫花」,極富民間畫的韻味,為其他地區民間年畫所罕見,成為佛山年畫的顯著特徵;在表現手法上,善於結合當地風俗民情,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在形式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方面的需求。佛山年畫在線條處理、造型格調、設色技巧、題材選擇上都具有廣府文化的細膩藝術特徵。

⑩ 廣東佛山有哪些歷史文化

佛山原名季華鄉,「肇跡於晉,得名於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佛山的人類歷史起源於現禪城區瀾石街道區域,距今約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而來在這里繁衍生息,以漁耕和制陶開創原始文明。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內塔坡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認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華鄉為「佛山」,又稱「禪城」。

唐宋年間,佛山的手工業、商業和文化已十分繁榮。明清時,更是發展成商賈雲集、工商業發達的嶺南重鎮,與湖北的漢口鎮、江西的景德鎮、河南的朱仙鎮並稱全國「四大名鎮」,與北京、漢口、蘇州並稱天下「四大聚」,陶瓷、紡織、鑄造、醫葯四大行業鼎盛南國。清末,佛山得風氣之先,成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先後誕生了中國第一家新式繅絲廠和第一家火柴廠,並建立了「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竹嘴廠」。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具魅力的嶺南傳統文化。佛山素有陶藝之鄉、粵劇之鄉、武術之鄉、廣紗中心、嶺南成葯之鄉、南方鑄造中心、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

佛山是「南國陶都」,制陶藝術源遠流長,有700多年歷史,自古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的南風古灶,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柴燒龍窯,薪火相傳至今400多年,被譽為「陶瓷活化石」。2005年,佛山榮獲「中國陶瓷名都」稱號。

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誕生了粵劇藝人的代稱——「紅船子弟」和粵劇最早的戲行組織——瓊花會館。民間自發組織的粵劇演唱「私伙局」是佛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至今長盛不衰。每年一度舉辦的瓊花粵劇藝術節,使佛山呈現「紅船泊晚沙,萬人看瓊花」的盛況。

佛山是「嶺南成葯之鄉」。古方正葯的歷史有400餘年,其產品種類齊全,大約分為膏、丹、丸、散、茶、油、酒等七大類,是工匠、居家、旅行必備的中成葯,涌現出了「黃祥華」如意油、「馮了性」葯酒、「源吉林」甘和茶等一批老字型大小名葯。

佛山的鑄造業始於2000多年前。宋代時佛山所鑄鼎、鍋、鍾、塔等聞名全國。到明代佛山的鑄造技術已達相當高的水平,成為南中國冶煉中心。鴉片戰爭期間,佛山所鑄大炮為抗擊外來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山是珠江三角洲民間藝術的搖籃,孕育並保留了秋色、醒獅、舞龍、龍舟說唱、龍舟競渡等大量體現嶺南文化精髓的民間藝術及民俗事象;秋色、剪紙、木刻年畫、陶塑、灰塑、磚雕等手工傳統技藝精湛,獨樹一幟。2005年底,佛山參與申報的獅舞、粵劇、龍舟說唱、佛山木版年畫、廣東剪紙、石灣陶塑技藝等6個項目,進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

佛山自古人文薈萃,才俊輩出。唐宋以來廣東出過九個狀元,佛山占其五。明清時為「氣標兩廣的人文之邦」。近代以來,孕育了維新運動領袖康有為,政治活動家張蔭桓、戴鴻慈、譚平山、何香凝、羅登賢、鄧培,民族實業家陳啟沅、簡照南、簡玉階,科學家詹天佑、鄒伯奇,文學家吳趼人,粵劇名伶薛覺先、馬師曾,武術名家梁贊、黃飛鴻、李小龍,名醫李廣海,能工巧匠黃炳、陳渭岩、劉傳,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等傑出人物。

近年來,佛山圍繞建設文化名城目標,推動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都市文化相互融合,塑造開放、兼容和創新的佛山文化形象,全力打造「文化名城」品牌。成功承辦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暨第七屆亞洲藝術節、第六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舉辦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等在國內外有著重大影響的文藝活動。各類文化設施建設均處於全省、全國先進水平,多層次配套發展的文化服務網路基本形成。廣東粵劇藝術大劇院和廣東粵劇博物館落戶佛山,中國美術家協會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落戶順德。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佛山市孔雀廊影音電器有限公司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禪城區石灣鎮街道被評為「中國魅力名鎮」,三水區大旗頭村、順德區碧江社區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村」。

佛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是著名的旅遊勝地。佛山祖廟、西樵山、南風古灶、清暉園、皂幕山、南國桃園、陳村花卉世界、三水荷花世界被評為「佛山新八景」。其中,佛山祖廟融古代陶瓷、木雕、鑄造、建築藝術於一體,被譽為「東方藝術之宮」;西樵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南粵名山數二樵」之美譽;順德清暉園與佛山樑園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高明皂幕山是佛山最高峰;陳村花卉世界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花卉生產交易基地和花卉文化主題公園;三水荷花世界是目前世界上規模大、品種資源豐富的荷花生態專類園。還有東華里、康有為故居、寶林寺、蘆苞祖廟、黃飛鴻紀念館、李小龍紀念館可讓遊客領略獨特的嶺南文化。目前,佛山以歷史文化、南國武術、商務會展、產業觀光、休閑度假、購物美食、美化家居等為主題的特色旅遊方興未艾。
佛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珠三角「美食之鄉」。佛山是粵菜發源地之一,素有「食在廣東,師出佛山」的美譽。一直以來,佛山以其民間食譜豐富、茶樓食肆林立、烹飪技藝精良而蜚聲海內外。2004年,順德被中國烹飪協會命名為「中國廚師之鄉」。為弘揚佛山美食文化,每年「十一」期間舉辦的「佛山美食歡樂節」,已成為集美食、旅遊、文化藝術為一體的盛大旅遊節慶活動。

閱讀全文

與體現佛山文化怎麼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