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一、引導學生熟讀成誦,加強積累,形成文化積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具體安排誦讀的內容。對所安排的內容,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牢記在心。學生誦讀的過程是進行語言材料積累的過程,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過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了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詮釋了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誠信做人的原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民族骨氣和浩然正義的典型寫照。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們先人智慧的結晶,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精神資源。我們應該把它輸入到我們的血液中,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中。
二、讓學生感受戲曲藝術豐富的內涵和悠長的韻味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形式。但是當前大多數學生普遍都喜歡流行的影視文化,很少接觸戲曲。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親口嘗一嘗。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程的優勢,精心組織活動。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戲曲的發展演變、經典的角色、戲曲的種類及特點等相關知識;也可以有選擇地讓學生觀摩一些著名戲曲藝術家的表演,從唱腔、念白中體味戲曲特有的韻味。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有選擇地收看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以豐富學生的戲曲知識。
三、讓學生領悟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
書法是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審美能力、提高其文化修養的一種手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個人寫的字上通常可以考察出一個人在文化方面的悟性和修養。語文教師應把書法教學納入整個小學教學計劃中。教學中,教師除了進行讀帖輔導、教師范寫、個別指導之外,還可介紹一些書法家的生平簡歷、趣事軼聞,相關碑帖的創作背景、經歷過程和風格特色及其在傳統藝術中的地位等。這一方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喚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另一方面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領悟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和豐富的內涵。
四、開展家校合作
在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採用家校合作的模式,不僅可以促進教育成效的迅速實現,而且還拉近了教師、學生以及家長之間的距離,便於今後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教師應當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意義、方法以及目的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家長轉變觀念,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並且以身作則影響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要定期舉辦家長學習班或者家園聯系會等,以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家長對教師教育工作的意見,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活力。其次,為了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學校可以嘗試跟家長一起,開展學術沙龍或以某方面文化禮儀為主題的專題活動等,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和興趣;再者,教師要結合學校的日常教學安排以及家長的時間安排,和家長一起,帶領學生參觀古典建築、拜訪老革命家、欣賞有意義的影片等,以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時間和空間,使得傳統文化教育成為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作用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中融入多媒體,無疑為教育手段的創新提供了新鮮的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之餘,應加強自身的學習,以掌握更多的關於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並且盡可能多的搜集學生所感興趣的圖片、音樂、視頻等,為信息化課堂的開展做好充足的准備。比如,教師可以就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為出發點,利用視頻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飾、語言等,與此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觀看之後,模仿其中的相關舞蹈片段,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在興致盎然的觀賞中了解到更多關於傳統民俗的知識,也可以在熱情的表演中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風貌和民族特質的文化,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讓小學生從小就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乃至中華民族的振興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探索出更多的利於傳統文化教育順利開展的良好策略與方式,從而真正地發揮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❷ 中國兒童繪本想要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應該怎麼做呢
中國兒童繪本想要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其實有很多方法,一方面我們要及時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民間故事,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藝術繪畫的設計,能夠讓孩子們更有代入感,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創新。那麼到底應該怎樣做呢?
3.以孩子的視角來進行創作。我們可以對一些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以及寓言故事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適度改編,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來讓孩子更加在閱讀的時候有代入感,能夠體會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以及那個富有夢幻的世界所給人帶來的新鮮感。所以創作繪本的過程是一個想像力散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挖掘故事當中的各色各樣人物身上鮮明特點,能夠讓孩子更加明白每個人身上的優秀品質,並且具有很強的學習意義。
❸ 如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校園文化建設
1、開設更多關於傳統文化的課程,系統地對中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學校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列入教學大綱,開設更多的關於傳統文化的課程,系統有針對性地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品質教育。提倡和鼓勵學生組成各種興趣小組,研讀國學名著,提高自身文化修養。
2、精心組織活動,讓廣大學生在傳統文化熏陶下思想升華
精心設計和組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例如邀請校內和校外專家舉行弘揚傳統文化的系列專題講座;充分利用節慶日和紀念日,深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唱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的中國傳統文化主題演講比賽、徵文比賽、書畫比賽、歌舞比賽等,讓學生感悟經典、啟迪人生。
3、校領導高度重視,營造高雅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從制度上重視,開展「書香校園工程」,從學習傳統文化入手,構建「德育特色學院」。從措施上重視,真正從根本上凈化校園文化環境,營造道德色彩濃重的校園文化氛圍,消除低俗文化,抑制垃圾文化的傳播;在校園設施建設上,布置具有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雕塑、書畫等文化作品,使校園的山、水、園林、路、教學樓等都達到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機統一。
置身於這樣的校園文化中,師生員工很容易實現耳濡目染,促進主體人文意識的養成,提升主體平等向善、獨立自信的人文情懷。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發揮其對學校人文底蘊的形成、對主體人文意識養成和主體性調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拓展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意義: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全體師生員工,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與中,主體的能動性得以調動,校園文化才能得以創新和發展。因此,必須努力提升校園主體的人文素養。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豐厚的人文文化積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幾千年文明的智慧,包含著反映民族精神的基本價值觀念,如自強不息、崇尚和諧、重義輕利等。
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可以在傳承和弘揚中營造具有濃厚人文氣息的校園文化,增強學校的人文底蘊;可以在把握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的基礎上,引導校園主體注重個人德性和品行的修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積極健康的校園主流文化,為校園主體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
❹ 如何創新中國傳統文化
❺ 中國兒童繪本如何結合傳統文化進行創新
有一個「繪本中國」系列。無論畫風還是故事都是很中國的。灶王爺的故事,作者沒有講灶王爺的來歷什麼的,講的是灶王爺在家裡地位,當然不是迷信里說的灶王爺記賬什麼的,從一個小孩的角度來看灶王爺,說灶王爺是每個人暗處的眼睛,其實大人看到最後就應該明白灶王爺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良心。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
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戰略思想和戰術原則的兵家寶藏,是前人關於戰爭及其相關的政治、經濟和日常生活等社會現象本質特點和內在規律的理性認識;它所張揚的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韜略智慧,對於當下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仍然具有重要借鑒指導意義。
❻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之義。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傳統文化,這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加強認識,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
不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還缺乏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自覺意識,由此要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能主動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前提所在。
學校可以多開展這方面的宣傳學習,可以讓語文教師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這方面的滲透教育。
二、課內多種方式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剛剛入學,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由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營造情境,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2、開展合作探究,挖掘傳統文化要素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比較適合於小學語文的教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育時,也可以嘗試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學習與探究,從中更好地理解與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三、課外多種途徑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鼓勵課外傳統文化閱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2、開展豐富多彩活動,滲透傳統文化要素
為讓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時的課堂中所進行的文本教學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要點:
1、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
2、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
3、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❼ 學校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1、以活動為載體,搭建傳播傳統文化的平台。通過實踐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積淀。一是要求學生對有關的傳統文化進行調查摸底,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現狀,展望未來。這樣的調查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2、開設傳統文化大課堂,加強基本人文知識訓練。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利用學校的大課堂開設傳統文學講座,內容包括詩詞曲賦鑒賞、儒家經典賞析,中國古文化、中華傳統美德、中國民風民俗研究等。
3、把語文訓練和人文素質教育和諧統一起來,將傳統文化寓於語文教學中。漢語是最富有詩意的語言,簡單的幾個字不僅表達了豐富的內涵,還可以營造優美的意境。如國畫,在寥寥幾筆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它們可以創造出悠遠的意境。
意義:
1、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並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2、傳統文化講究崇尚倫理、注重人文理性、強調和諧觀念、倡導憂患意識等等,學習和研究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進而繼承、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在指導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強對國民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❽ 如何創新傳統文化的教育途徑和方法
通過藝術教育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1、編定校本教材;2、課堂教學積極滲透;3、課外活動拓展創新。
中學階段中華傳統文化的探究,主要是通過綜合性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擴大視野,更好地了解祖國的優秀文化遺產,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根據學科特點和學校特色建設的情況,我校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是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研發校本教材為依託,注重在《音樂》、《美術》課中滲透情感教育、審美教育,在《體育》教學中提升身體素質、愉悅身心、積極進取的教育。各教師在課題研究和實踐過程中挖掘傳統文化對學生人格塑造、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增強社會主人翁意識、加強傳統道德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傳統文化彰顯本校的辦學特色,使傳統文化從行為模式、思想傾向、心理傾向、心理素質、自我意識等多個方麵塑造學生的人格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