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南昌李氏文化有哪些

南昌李氏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9 21:51:49

『壹』 有關李氏的資料

隴西李氏與李家龍宮
歷史系2003級甲班 周明明
【摘 要】:天下李氏,隴西第一。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積淀,「隴西」已成為大多數學者和李氏族人所共同認知的李氏族源發祥地和郡望所在地,在今以隴西縣為中心的這一廣大區域內就有大量李氏族人活動的遺址和遺跡,其中隴西北關李家龍宮遺址就是其代表。
【關鍵詞】:隴西李氏 李氏文化 李家龍宮
【Abstract】: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have the surname of Li is the largest in Longxi. Through the long years of evolution and accumulation, Longxi has been commonly regarded as the cradle of the original Li Clan and the site of prefecture by most scholars. Therefore, in the extensive area whose center is Longxi Town today there leave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sites and remains where Li Clan live. Among then the 「Legendary palace of Li Clan」 in the North area of Longxi Town is the representative.
【Key words】:Li Clan in Longxi Town Culture of Li Clan Legendary palace of Li Clan

姓氏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繁衍起了巨大的保護作用。固定綿延的中國姓氏,是保證五千年文明古國和優秀的中華文化久盛不衰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之中,李姓人數之多,宗族之眾,在整個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影響之大,是其他家族所無法企及的。所以研究及宏揚李氏文化,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都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隴西李氏溯源
李姓為中國五大姓氏之一,關於李姓的淵源學術界一直以來有很多種說法。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六種:(1)源出嬴姓說;(2)以官為氏說;(3)指李為姓說;(4)李樹圖騰說;(5)源於老姓說;(6)源出姬姓說。其中影響最廣,且為大多數姓氏學家所接受的是源出嬴姓說和以官為氏說。他們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皋陶,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耳為十一世。「李氏之先,出自顓頊高陽氏,當唐堯之時,高陽氏有才子曰庭堅,為堯大理,以官命族,為李氏」。[1]又因理、李同音,所以自利貞起改理氏為李氏,故利貞為得姓始祖。李姓自形成時起,長達幾百年默默無聞,直到春秋時期李耳(字伯陽,謚聃,號為老子),著《道德經》八十一章五千言,流芳百世,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李耳九世孫李曇生四子:崇、辯、昭、璣。李崇被後世尊為隴西房始祖。崇生二子,長曰平燕,次曰瑤,官南郡守,狄道侯。瑤生信,字有成,大將軍,隴西侯。其孫仲翔,為漢河東太守,征西將軍,討叛羌於素昌,戰歿,葬隴西狄道東川,此為隴西李氏狄道房始祖。仲翔字伯考,先後為漢河東、隴西二郡太守。伯考生二子,為成紀令。以上世系,基本是依據《新唐書•宗室世系表》的說法。所以「唐家有天下,必欲世系詳明,然自成紀令之後,信以傳信;自成紀令之前,疑以傳疑;蓋譜牒之家,疑信相半,尚為成紀令,因居之。其後遂為隴西成紀人,故言李者稱隴西。」[2]
隴西李氏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發展,到隋唐時期,達到隆盛階段。到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命人修《氏族志》,貶抑山東氏族和其他高門大姓,「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是以皇族為首。」[3] 隴西李氏由此被列為諸姓之冠,這是其地望的又一次大提升。終唐之世,各類氏族著作雜出,等第時有調整,但隴西李氏則始終是第一大姓。這一歷史現象也被後世大多數史家所接受,直到近代,國學大家陳寅恪先生提出了「李唐先世若非趙郡李氏之破落戶,即是趙郡李氏之假冒牌」[4]這一觀點之後,關於李唐皇族之淵源問題在史學界又重新出現了較大爭論。但陳先生的推測性論斷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爭論,攻之者多,和之者寡。西北師范大學李清凌先生在其《關注姓氏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研究》一文中嚴密論證,對陳先生的觀點進行了駁難,最後李先生指出「李唐皇族拋棄自己實際的地望,或冒牌趙郡郡望,或將自己的胡姓祖先化身為漢人,這與儒家的倫理孝道無礙嗎?若是當時的史臣懾於皇威而不敢言,那麼後世的政治家,史學家,也何以不敢糾謬,而任其流傳」[5]所以,「李唐先祖出於隴西李氏,唐皇確認,史載分明,是准確無誤和不能輕易推翻的。」[6]
筆者認為關於李唐究竟出自趙郡還是隴西,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問題,它已經成為涉及到從古到今整個李氏家族對其族源和歸屬所能趨同認知的心理范疇。如果我們單純地一味追尋李唐源出趙郡或源出隴西,它所能帶來的歷史意義已經不太重要,更嚴重的是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給有著一億之眾的李氏家族造成一種其族源無法確定、歸屬不甚明了的影響,勢必對整個李氏家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提高造成影響,所以作為姓氏問題之一的李唐淵源問題,我們在關注其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同時,更應該側重關注其現實意義。李唐源出「隴西」已被歷史上大多數史家所承認,更重要的是被李氏家族中的大多數族人所接受,「隴西」二字已深深的根植於每位華夏李氏族人的心中。「我自隴西來,駐馬東征,回首難忘桑梓地;家依江北往,飛鴻南向,一聯聊表子孫心,」[7]這幅高懸於湖北陽新李祠的楹聯,生動地表達了海內外李氏對隴西故土的深情。所以說「隴西李氏之源」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歷史現象演化為涉及文化、歷史、心理等多方面的問題,我們在研究這一問題時更要綜合考慮,不能單純的僅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至於現在在甘肅的臨洮、秦安、隴西等地展開的關於李氏祖籍地之爭,這只是近年來各地政府只注重發展本地經濟,在研究和整理文化遺產時只注重狹隘的地域性,而割裂文化現象整體性的不科學做法,其結果只能是給李氏文化的研究造成更多的麻煩和障礙。在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這一問題上「或許研究和弘揚廣義上的隴西李氏文化更具有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8]
以上只是本人對李氏文化研究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的基本看法,至於李唐祖籍究竟源自何處,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今甘肅省隴西縣境內現存大量李氏族人活動遺跡,如:李家龍宮、隴西堂、李賀墓、李賀南園、太白井、太白故里碑、李翱讀書堂(今城關一小內)、五李亭(今隴師附小內)、翠屏山「托塔李天王」李靖之廟。這些文化遺跡,都是實實在在的研究李氏文化的第一手資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茲就大量遺跡中規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李氏祖廟——李家龍宮做一述考。
二、隴西北關李家龍宮
李家龍宮遺址位於今甘肅省隴西縣城北關一心村廟兒巷,因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得名。從此以後「龍宮」成為自唐代以來天下李氏認祖歸宗,隆重祭祀先祖的重要場所。在我國古代「祖廟是祭祀建築中的一種,是專門用來祭祀祖神——祖先陰靈的場所。」[9]那麼李唐統治者為什麼不將「龍宮」建於別處而建於「隴西」呢?這里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廣東梅縣李氏大宗祠所藏李氏族譜載:「五十五世祖,虎公。顯妣周氏,公名克權,為魏將軍,受封隴西公,李氏隴西之名由此。」[10]李虎被追封為隴西公後,李氏便和隴西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鄉土親緣關系,而這一時期(西魏),在以今隴西縣為中心的這一區域置渭州,州治襄武(今隴西縣),轄三郡——隴西郡、南安陽郡、廣寧郡。隴西郡領縣二:襄武、首陽。所以今隴西縣在西魏時期不僅是渭州的州治,而且還是隴西郡之郡治。李虎之子李眪襲隴西公爵後,就在郡治所在地今日之隴西縣署理政務。李淵七歲襲隴西公爵時,也當在郡治所在地,即今日之隴西縣,李唐三代在今日之隴西發跡,「隴西興唐」之說由此而來。綜上所述,我們就不難理解初唐時期,高祖李淵為何要在「隴西」修建祖廟了。
唐貞觀年間,今隴西縣已成為絲綢之路的名城重鎮之一,商賈雲集,使者僧侶往來不絕,物阜民殷,經濟文化繁榮,公私倉廩無不豐實。唐皇室奠基於隴西,唐太宗修《氏族志》,以李姓為天下姓氏之冠,並詔令天下李氏以隴西為「郡望」,「隴西堂」為堂號,對受封歸降的顯赫之士廣賜國姓——李姓。唐天子在西陲「真龍落脈」的隴西寶地建立祖廟,光顯祖宗,威鎮遠方,並御筆親書「李家龍宮」匾額,欽准當地官員營造「龍宮」。遺憾的是這一歷史勝跡,幾因遭受戰火而破壞殆盡,但值得慶幸的是李氏族人為了這一歷史勝跡永流於世,繪制了「龍宮」修建圖和「龍宮」原貌圖(現存於隴西李家龍宮內)。此圖成為我們今天考察這一唐朝雄偉建築群,除考古挖掘外的第一手重要資料。所以今天我們只能依據一些民間傳說和為數不多的歷史遺存來重現當年李家龍宮修建時和建成後的一些盛況。
相傳唐高祖李淵命人在隴西修建祖廟之後不久,唐朝統治階級內部就出現了奪權政變,即「玄武門之變」。政變之後高祖被迫交出實權,並讓位於李世民,自己被尊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後命一高僧雲游古隴西郡,查訪真龍落脈之地。一日,當西行至襄武縣妙娥山村時,暮色蒼茫之中突見西方天際金光萬道,王氣凝聚,巨龍騰躍,從天而降。高僧神情激動遂踏夜幕疾步查訪,果見巨龍飛落之處,聳立一參天古柏,昂首曲身,形如真龍。他馬上繪圖飛報天子,太宗大喜,御筆親書「李家龍宮」匾額,欽准隴西郡守繼續興建「龍宮」。經數千能工巧匠三年零三個月的苦心營造,一座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約25萬平方米的宏偉建築群落成。「龍宮」竟佔了整個古襄武城的三分之一,高聳的紅色宮牆,與日月爭輝,巍然屹立的南大門,高懸唐太宗御筆親書的「李家龍宮」四個金色大字,遒勁凝重,神采飛揚。(見示意圖1)但遺憾的是這一匾額已毀,今懸於李家龍宮南大門上的匾額我們從書法、落款等幾方面綜合考證,確系後人偽制。
從「龍宮」原貌圖中,可以將唐代建築的規模宏大,規劃嚴整,風格規范但有不失開朗等特點全部展現出來,形成了震憾人心的「盛唐氣象」。其主體建築色調簡潔明快,層頂舒展平遠,門窗朴實無華,給人以莊重大方的印象。「龍宮」四周城牆環繞,建築物以南大門主殿的縱軸為中心線,宮內建築分前、中、後三組,樓閣林立,店堂巍峨,環境肅穆,頗為壯觀。「龍宮」的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龍、鳳、獅子、天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和引什),在封建王朝嚴格的等級制度下,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李家龍宮的地位由此可見。現「龍宮」北殿屋脊系當年殘存。整個「龍宮」建築物上鑲嵌大大小小1899條雕龍,象徵「十八子李」根深葉茂。主祭堂高懸「隴西堂」巨匾,李姓後人均在此祭祀祖先。「李家龍宮的修建,使昔日『渭州』隴西城日趨一日的煊赫起來,李氏的達官顯貴前來祭祖,文武百官亦頻頻巡視,隴西一時成為西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11]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唐朝中後期。
至玄宗時「天寶盜起,中國用兵,而河西、隴右不守,陷於吐蕃,至大中、咸通,始復隴右。」[12]安史之亂後,吐蕃興起,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又陷秦、渭、洮臨、廣德元年復陷河、蘭、岷廓。貞元三年陷安西、北廷,隴右州縣盡矣」。[13]之後,隴西郡地陷沒於吐蕃九十年之久。到宣宗時收復,並恢復渭州、隴西、襄武建置。此時隴右一帶之吐蕃族雖屬於唐,但唐王朝卻無力統治,只是籠絡而已,此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唐末。自哀帝四年(907年)之後,隴右諸地又陷吐蕃達五十餘年。從安史之亂到唐末近150年的時間里李家龍宮所在的隴西郡襄武縣社會動盪,屢遭兵火,民不聊生,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而李家龍宮也數度遭毀 ,變成了一片廢墟,至今遺址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竟厚達十米,當地人稱之為「瓦渣坡」。直到宋元時期才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元代建築僅保存一座。
明萬曆五年(1577年),李氏後裔,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籌資重建李家龍宮,由於大唐盛世已衰落,李姓在當時的聲望和地位遠非昔日可比,所以只是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部分建築——亦稱「北極宮」或「祖師殿」。殿內供奉著李府先祖真人李白,托塔天王李靖,純陽真人李瓊和中壇元帥哪吒太子李羅車等。此時的李家龍宮已完全由一座單純的皇室祖廟建築群而降格為兼有臣民祭祀祖先的普通宗祠和道教宮觀雙重性質的建築群。由於道教有著非常龐雜的神仙系統,在這一系統內,幾乎所有的古代名人將相都被納入其祭祀譜系中,特別是在歷史上名臣將相輩出的李氏家族更是如此。所以,造成此時的李家龍宮內道教供奉的神仙和李氏族人供奉的先祖共處一室的局面。因此「在建築形態上,經常出現道俗不分的現象。」[14]而李家龍宮整體建築也呈現這一風格。這一基本形態也成為從萬曆五年到現在為止李家龍宮建築群的基本形態。增建後的李家龍宮除主體建築群外,外圍建築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已毀)、北天第三門(已毀)等輔助性建築。清順治五年(1648年)「三月,癸亥(二十八日),是月,甘肅回族米喇印、丁國棟起兵反清。」[15]四月,回民抗清義軍已攻破李家龍宮所在地今隴西縣城之北城。順治六年(1649年)「陝西總督孟喬芳奏,清軍在甘肅鞏昌夾攻米喇印,李國肅回民抗清義軍,沖殺七十餘里,余眾悉潰。」[16]米喇印敗退時,李家龍宮再次被毀,僅留「北天第一門牌坊 」。
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部分建築,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呂高培任知縣時,曾於任內在「北天第一門」上懸「仰彌高」豎匾額。同治五年(1866年),隴西城再陷兵災,全城建築毀於一火,李家龍宮再遭劫難。
清末及民國初年在「龍宮」原來遺址的基礎上,又陸續增建維修一新,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天,別有天地。(見示意圖2)宮內前部建有戲台和五座樓及大小殿閣建築,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謂之「前五樓」。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築群,主殿及兩側殿均飛檐翹角,群龍盤脊。殿中供奉道家始祖李耳,純陽真人李瓊(呂洞賓)等李氏祖先牌位,香火甚旺。「龍宮」北殿屋脊上的九條雕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主脊上有四條「游龍」意為「龍游四海,四海昇平」;兩坡屋脊上為四條「飛龍」意為「龍行天下,國泰民安」;正中屋脊上為大型盤龍。北殿後部為後花園,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別名曰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岩、接引山、太乙峰,山下的佛龕內分別供奉著觀音、文殊、普賢、地藏和大勢智等菩薩。此時的李家龍宮出現了一種佛、道宗教性偶像和現實中的真實人物共處一室的奇特文化景觀。我們把其放入整個古代傳統文化的背景之下考慮,這種奇特現象是由古代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所造成的。據唐曉軍等《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研究,清代「佛、道、儒的進一步融合,宗教諸神以及民間神鬼逐漸人格化,人逐漸神靈化,人神不分的趨勢在加強。」[17]可見,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清末以來的各種形式的道觀、祭壇和民間祠堂之中,李家龍宮即屬這種情況。雖然此時的李家龍宮兼有著多種功能,但其作為祠堂的主體地位卻仍然沒有改變。清末民初隴西名人王海帆曾為當時的李家龍宮撰寫了一幅氣勢恢弘的楹聯:「家學溯猶龍,早垂道德昭前代;堂謨承射虎,應有勛名啟後人」,[18]就是對這一歷史勝跡的憑吊。
新中國成立後,李家龍宮被改建為益民麻繩社,1958年改辦縣第四中學,將全部殿宇簡易改修為教室和辦公室。1961年四中撤並後,先後改辦為城關五小、南安初中。其間,絕大多數殿宇樓閣均遭人為拆除,三座假山夷為平地,李家龍宮已徹底沒有了以前的雄姿。李家龍宮現存建築物有北天第一門、主殿、祖師殿、隴西堂、龍殿、北過殿、九龍殿、李靖殿以及後花園郡公樓、聚賢樓、元朝戍邊樓等大小十一座建築,建築面積800多平方米,建築主體屋架、屋頂、屋脊、磚雕、兩座假山和北天第一門等殘存得到應有的保護和修復。「龍宮」現存脊獸均為北宋時期磚雕,其形態生動、筆法簡練、線條流暢、雕工精細、保存完整,為一組精美的藝術珍品,極具文物價值和考古價值。1981年、1985年隴西縣人民政府分別宣布北天第一門和李家龍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龍宮成為今隴西縣境內僅存的古代建築群。2002年隴西縣委、縣政府對李家龍宮遺址建築群進行了全面恢復原貌的維修,並重塑李耳、李崇、李瓊、李世民四尊先祖聖像,在「龍宮」後花園新修了北大門。2003年9月正式向遊人開放。2006年6月李家龍宮被列為定西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對李氏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
隴西李氏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所以如何深入、系統、客觀的研究李氏文化,對探尋李氏家族在「隴西」 地區的源流,豐富甘肅地方文化,加強海內外李氏後裔交流,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李氏文化的研究雖然從古到今都是姓氏文化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但是如何將李氏文化研究與現實生活更加緊密、有機的結合起來,仍然是李氏文化研究過程中的一個薄弱環節。
1.隴西李氏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演變,已經從單純的姓氏文化演化成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現象。而「隴西」作為李氏宗族所共同認知和世代相襲的郡望,其意義也已遠遠地超出了地域的名稱,「隴西」這一名號,已成為一種文化標識而深深根植於每一位李姓後人的心中。所以今天我們在研究李氏文化,關注其歷史意義的同時,應更多的從現實意義的角度出發,從微觀上入手,宏觀上把握,要在全面把握李氏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重點抓研究成果的推介和開發。選擇能夠在較大范圍產生社會回應和廣泛認同的課題去突破,特別是從海內外李姓人士尋根敬祖和光宗耀祖的樸素感情出發確定研究重點和研究計劃,進行集中的課題研究,力求把研究和成果推介結合起來,以從有利於推介活動的操作性課題做起,注意社會效益。
2.隴西李氏文化研究初期,在李氏族譜收集、李氏淵源的考證、李氏名人資料的整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為甘肅四大文化的隴西李氏文化和其它三大文化相比,無論在研究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遠遠不夠,對李氏文化的研究中涉及歷史、人物、軼事等方面的資料收集與整理不能形成准確而具有說服力的認識,對隴西李氏文化中具有民俗性的東西缺乏深層次的研究。所以我們在以後研究過程中要進一步重視隴西李氏文化的民間性、群眾性和地方性特點。有目的地挖掘與隴西李氏文化相關的軼聞軼事,通過挖掘、徵集、整理,使所有與李氏文化相關的景點、遺址、遺物乃至一幅楹聯、一尊塑像、一株古樹都有一個說法,呈現其真正的文化內涵。另外在對李氏文化進行對外宣傳的同時,要重視當地群眾性宣傳,增強其地域民間文化氛圍,給人們以文化的厚重感和鮮活感。
3.要重視文化研究和景點建設相結合。李氏文化在成為一項重要的文化現象的同時,也已經成為一項文化經濟資源,吸引著海內外李氏後人及無數遊人到隴西尋根、參觀和旅遊,所以如何把「隴西李氏」這塊金字招牌做大,是關繫到今隴西縣乃至與隴西李氏文化有關市縣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以隴西縣為例,境內就有大量的有關於隴西李氏的文化遺存(前文中已述),但遺憾的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對這些遺存的研究、保護、開發還遠遠不夠。如前文中介紹的李家龍宮建築群遺址,雖然也進行了一定的修繕,但其整個配套設施建設還幾乎為零,文化遺存的整體性還沒有很好的整合。所以,我們在以後的研究中,要堅持文化研究和景點建設相結合,互相映證,相互推動。以李家龍宮古建築群為中心,全面規劃,有計劃的搞好景點建設,抓好隴西李氏文化遺存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尤其是加強對一些年久失修或業已毀壞的文物古跡的原貌恢復,力爭形成一批以隴西李氏為主題的古建築群。
在今天,以李家龍宮為代表的李氏族人活動遺址在見證著隴西李氏發展過程的同時,也已成為隴西的文化品牌。所以,對李氏文化及其相關遺址的進一步全面、深入的研究必將為促進隴西乃至整個甘肅旅遊經濟文化建設發揮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延壽:《北史》, 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年版,第100頁。
[2] 李開珠:《略說隴西李氏源流》,《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第96頁。
[3] 司馬光:《資治通鑒》, 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1204頁。
[4]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頁。
[5] [6] 李清凌:《關注姓氏文化資源的保護和研究——以隴西李氏的地望為例》,《蘭州大學學報》 2004年第5期,第47頁。
[7] 李天昌:《隴西李氏文化專輯》(內部使用),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1994年版,第27頁。
[8] 孟永林, 許有平:《李姓淵源及「隴西」李氏考略》,《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第125頁。
[9] 羅哲文, 劉文淵, 劉春英:《中國名祠》,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8頁。
[10] 王耀東:《李氏文化緣何落戶隴西縣》,《社科縱橫》2005年第2期,第142頁。
[11] 李天昌:《李氏文化研究續》(內部使用),隴西李氏文化研究會1998年版,第34頁。
[12] [13] 歐陽修, 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出版社1975年版,第960,1040頁。
[14] [17] 唐曉軍, 師彥靈:《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 古代建築》,敦煌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20頁。
[15] [16] 章開沅:《清通鑒》,嶽麓書社出版社,第167,169頁。
[18] 楊天成:《試論李氏族源郡望和祖籍》,《檔案》1994年第6期,第35頁。

『貳』 李氏家譜字輩

摘要 1、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叄』 李姓的歷史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肆』 李氏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內涵

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今為中國人口第一多的姓氏。2011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為中國大陸第一大姓。為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灣地區、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約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7.19%。河南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i、Lee及Lay等,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為漢語拼音,Lee及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歷代名人極其眾多,如思想家李耳、詩仙李白等。

『伍』 李氏家譜的文化

湖北省 石首華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譜時編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謙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順必興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屆續譜時又增編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緒,紹聞廣太昌,貽謀裕久遠,蘭桂定騰芳。
湖北宜昌夷陵區李氏字輩:士大三單光,宗國傳發祥,華堂開泰運,世代啟遠昌。
湖北利川團堡李氏派語:珍惜洪昌國,永遠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語:堯錫永楷烈再明
湖北襄陽李氏:銀顯富貴洪萬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湖北房縣李氏:秦世克國正誠修,齊至身興定安靜,大學治道載明春,本德余大有可進!
湖北紅安李氏:李氏——輝宗承大業,作述紹其堂。——紅安七里坪聖人湖、紅安城關門前李家、張家堰、李太、李安、松林窪一帶
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啟延宗慶;統承宏緒,基賢繼盛;顯揚先業,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河南省 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輩:金保懷秀清,永春富常明。(續)
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鎮李氏字輩:紹在永文繼。三元金江長。
河南省汝陽縣小店鎮李家村隴西李姓:忠孝性生,靈明學成。(續) 湖南省 湖南張家界桑植縣派語:金明左國進
湖南寧鄉李氏派語: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語: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輩:排行原詩:天全基李祚,華胄經商傳,福國護宗祖,元長世德亨。排行新詩: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來,萬甲和孫懋,群英象子開,向陽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聲大,逢年可作梅。 甘肅省 隴西堂李氏派語: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甘肅隴西李氏初定派語: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傳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 陝西省 陝西安康李氏派語:治定來全,忠孝賢良,承前育後,興宗耀祖,先彰正義,永顯文武,春,德,大,聰明睿智,玉彩金顏,本支百世,用從先進,翰章忠政,克廣德新,高雅俊秀,仁義謙真,文武雙全,安邦定國,增光耀祖,福壽添升,千年富貴,萬代榮昌。 安徽省 安徽潛山道德堂李氏派語:宗仁道春初 光長世高尚 立顯承宏先 德廣揚昌遠 支蕃啟吉良 根本植倫常 祖志培經學 家聲積善芳 材華傳國代 恩義達邦鄉 蘭桂階庭茂 筠松節序彰 同林時旈秀 紹述慶鍾祥。
安徽宣州文昌李氏:維高居 安徽廬州(關門)李氏字輩:孟宗春林、自如、本傳萬源、延年永慶、德澤綿長、仁義咸進、修身齊家、世安國定。
安徽繁昌東柳李氏:祖德慶長、宗功克懋、培植斯昌、益征啟佑、澤蔭淵源、書林育秀、賢孝廉潔、家邦遠傳。
安徽廬江江李:自正天之道 其中世必昌 賢才光國士 德厚永傳芳。安徽樅陽李家塝李氏:呂賢大用 為善必昌 齊全克政 燕翼貽謀 來家智慶 余萬恩年。
安徽定遠關門李氏:宗邦弘祖德、延世承天澤、大國永亨嘉、公輔懋偉績。
安徽廬江廟頭李氏:百代承(光)先業、千年永繼昌、聲宏原實大、積厚定榮芳。
安徽阜陽李氏:文春風龍啟祥雲,德仲財廣福祿升,永慶高壽恩惠長!
安徽合肥市長豐縣下塘庵子李氏:源啟運昌,懷述承忝,星聯紀盛,炳泰慶乾,儒(如)修廣毓(玉),法憲兆傳,忠信為本,後祠乃賢。
安徽望江倫要堂李氏派語:貴勝慶道妙,敏永文仕萬,大木一志良,思正廣學光,德繼先時序,材傳億世英,自能賓上國,可以錫嘉名。
安徽阜陽阜南縣李氏: 邵夢世春 永玉明元 同興家道 紀應一文
安徽阜陽市阜南縣苗集鎮李老村李氏一支族譜字派(部分)老五門1門:金充宗大丙玉景賢群楚林深運文澤書潭墨
2門:國峰昌學守傳家寶景賢佐郡城永彥崇潭紹
3門:懷治德紅成少丙棟玉景賢群佳仁享應鴻善端尚襄弘
4門:紅少振棟玉景賢群雲雨連城海肇倚啟潭傳
5門:紅振南園春景正相宜君屬春順遠傳祥潭承 福建省 東山李氏派語: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 山東省 高密李氏字輩: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贊厚
高密南鄉李氏:進倫新桂宗,寶克國功升,連建金照月
考城(民權)李氏字輩:若德昌盛,道在正欽,萬世永慶,福祿長林,…………和杞縣棗園村李氏同祖
山東省巨野縣城西五十里白塔寺李庄(今巨野縣太平鎮白李村)自三世起字輩為:孔自春化國淑君,世士克建兆如心,繼雲興明傳志遠,玉民藍光瑞,廣原慶起祥,子福道德常,永存正煥昌,增金茂未強!該支與濟寧市任城區二十里鋪鎮千戶村李氏是同祖。 重慶市 重慶市銅梁縣李氏字輩:正大光明昌,成(承)先維忠孝。
重慶潼南縣塘壩(高埡口)李氏字派:益元文常鳳,明 (民)德祖宗興,仁義安邦國(順),世界發祥禎。 四川省 四川遂寧安居李氏字輩:登春程之國,國正天興順,文光定紹勛,思維繼永德,萬世輔長青。
四川三台李氏字輩:明永李朝天,文中紹丕先,興廣長成德,定向嘉法全。
四川廣安武勝李氏字輩:國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四川旺蒼縣木瓜村、巴中市漁溪鎮苟院寺和土方山、花叢鎮花旗埡、閬中市龍泉鎮鐵佛觀、蒼溪縣仰宗寺李氏字輩:彥、公(登)、景(松)、自(作)、廷。世榮光一本,德勝積三多。惟子端友孝,成家道在和。
四川通江縣回林鄉李氏字輩:壽(qi)國文朝樹,萬尚德含新,學仕登大本,懷春映光明。
四川通江縣鐵佛鎮李氏:朝尚登州吉,清俄玉秀芳。
四川南充、德陽中江李氏派語:斯氏本忠,萬世興隆;洪兆先德,永佑後聰。(續字輩)家國天廷,中華少雄。
四川廣元蒼溪一帶:恩榮光昌國,洪財煥大唐。
四川青川縣茶壩鄉派語:龍斗林思從,春正開榮昌,忠和光天德,萬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輩:朝庭延長,君國忠政,天子萬年。
川中江李氏派語:德玉純熙積,余慶照家祥。
成都金堂水竹林隴西郡李氏字輩(一世祖李輝春/貝氏,二世祖李世愛/莫氏,三世祖李生玉/許氏,原籍湖南新寧高橋,班輩「思文仁大,應一世有(或泰思文宗 應紹世國)天元年永時值宏昌...」):天 元 年 永, 時 值 宏 昌, 家 道 隆 慶,福祈延長,篤生英俊,特起賢良,安邦定國,族大庭光
四川廣漢:上二十輩為:國正天興順 官清民自安 坤賢乾得助 子孝親常寬 到家父「寬」字輩結束 ;下二十輩從我「仁」字輩開始為:仁義治世寶 清潔傳家珍 忠信福祿本 和平暢茂因。
該資料不全,李氏一族譜,在德陽中江廣福石龍,嘗有一支名:......少 大 唐 運 復.....這一支基本上是李氏家族武功和醫學傳承的一支,但是武學和醫學傳承己失。這一支即有可能是李唐皇室後人。
四川宜賓珙縣巡場李氏:李氏家族,遷徙繁衍,同一族也,牌行多有不一,如四川南溪之派,則以金木水火土取義,言其生生不息,如五行之運而不已,至吾族人眾氏煩,依此難以為列,敬將二堂伯祖交台先生所著十六字和修譜增著三十二字按序取之,一體堯舜之心傳也,其後人諒之,慎無母紊焉矣。
字輩(方衡選范,元德永昌,孝友承宗,延作奕世;肇啟良模,頻輝銳志,福澤維新,賢明遠繼;文才英秀,華豐鴻光,國強家富,仁和科先。) 貴州省 貴州(魯屯) 李氏字輩:廷明章汝枝,榮華乃如斯,龍門傳道德,燕翼繼修為,忠孝持身本,詩書治國基,嘉祥由和順,良善實吾師. 廣東省 廣東興寧李氏仁本堂:志應國朝泰,祚同運會長,榮宗復顯祖,奕世衍書香。 江蘇省 江蘇連雲港贛榆縣李氏:泰安宗裕慶,傳家大啟祥,顯文榮盛世,永錫萃群芳,元臣祝厚澤,為善濟時康,詩書從汝景,道德守奕香,中和潤化育,勛業名振揚,雲仍懷至寶,萬代炳餘光。
江蘇鹽城濱海縣李氏:學富德功章,利民裹國光 。 吉林省 吉林松原扶余縣李氏:振洪純銀久,居正守光明,誠心繁志茂,永世拓平城。
吉林舒蘭白旗李氏:1781年從山東萊州府掖縣沙河子北小城子來到吉林舒蘭白旗,逐代命名二十字譜字:光明萬世永,榮遠興裕祥,兆庭顯鴻慶,傳繼紹德常。家訓:忠孝仁愛。
吉林永吉縣關東八支下李氏:忠興建煜,紹德長繼,華春明義,平安久緒。 其它 高橋李氏派語: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善邑曲江李氏派語: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雲湖李氏原派語: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語:瑞集星垣,祥徵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錦瀟堂李氏派語: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南郭李氏派語: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世澤光昭,家范嚴恪,節義忠貞,詩書禮樂,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傳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騰沖疊水河李氏派語: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
衍慶堂李氏偶公股前派: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妙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歷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三橋李氏字輩: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隴西郡戰國置郡。此支李氏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郡漢置郡,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西南)。此支李氏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 西晉置郡,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分支,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一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州)。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廣漢郡漢時置郡,治所在乘鄉(今四川金堂東),東漢移治雒縣(今四川廣漢北)。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渤海郡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渤海灣沿岸一帶。
襄城郡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治所在安陸(今湖北雲夢)
梓潼郡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
范陽郡公元226年改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
梁國公元前202年改碭郡為梁國,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南)
南陽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其它堂號:
①郡望堂號:趙郡、范陽、頓丘、渤海、丹陽、安邑、平涼、姑臧、敦煌、絳郡、武陵、牛山、穎川、常山、平棘、遼東、江夏、廣陵、漢中、柳城、略陽、雞田、武威、高麗、西哉、代北、河南、京兆、南陽、梁國、廣漢、梓潼、中山、襄城。
②自立堂號:綿遠、平棘、衍慶、篤誼、本立、雍穆、培元、善慶、世美、介祉、追遠、師儉、敦復、崇禮、如在、敦本、青蓮、敘倫、四平、百德、敦睦、三鑒、四平、龍門、五經、思孝、致和堂、裕令堂、裕合堂、垂裕堂、衍慶堂、世德堂、倫要堂等。

『陸』 想問您一下有李氏家譜字輩等跟詳細的資料嗎

姓氏由來『李』


一、來源有三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遷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布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郡望堂號
所謂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顯貴姓氏。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 據《廣韻》記載,李氏共有十二個郡望
1、郡望隴西郡:戰國時置郡。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東鄉以東至臨洮縣一帶隴西地區。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堂號"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 趙郡:邯鄲一帶,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3.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晉武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浚縣一帶。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4. 渤海郡,西漢置。在今天河北省,遼寧省的渤海海灣沿岸一帶
5.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相當於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縣一帶。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6. 廣漢郡:漢時置郡。漢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相當於今天四川省廣漢縣一帶。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7. 襄城,戰國時魏邑,秦置縣。歷代因之,清屬河南許州。
8. 江夏郡,漢高帝置。相當於今天湖北省武漢一帶。
9. 梓潼,古縣名,漢代置。為廣州郡治,蜀漢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縣。
10. 范陽郡,三國魏改涿郡為范陽郡,在今天河北省涿縣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帶。
11. 梁國,漢高帝將原來秦代的碭郡改為梁國,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
12. 南陽郡,戰國時秦置。相當於今天河南省南陽市一帶。

四、家乘譜牒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山西:隴西家乘,靜樂岑城李氏族譜四冊。河南:汝州李氏祖譜一冊(汝州李氏應該屬於郡望中的「南陽郡」)

五、歷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世民: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門事變"取得政權,後制定了一些對社會發展較為有利的措施,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占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作有《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等。人稱"詩仙"。
李廣: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氏家譜字派

1、隴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國、正、添、必、茂,高、騰、秀、起、彰,宗、榮、征、瑞、慶,祖、澤、遠、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發、久、祥,於、時、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東山一支李氏家譜字派(部分)
……世、開、國、運,文、士、宏、興,正、心、誠、意,盛、德、日、新,英、才、應、遇,克、建、功、勛,榮、華、繼、美,光、宗、顯、親。……
3、高橋一支李氏三修族譜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遠,揚、澤、錫、恆、光,文、明、是、明、昭、裕、啟,家、聲、慶、福、長。……
4、隴西堂李氏七修族譜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語:派、紀、長、相、承,續、祖、義、秋、均。同漢庚午增派語:太、官、人、諱、義,司、千、兩、派、承,更、增、君、應、萬,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衛、嗣、瑛、耀、玉,立、志、潮、添、榮,光、輝、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榮、人、金,勝、紹、木、太、雍,學、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續修改正派語:卓、武、宏、忠、俊,賢、良、佑、上、賓,善、能、崇、祖、緒,閱、代、益、昌、興、恢、聲、源、自、遠,後、啟、象、全、新, 蠨、范、開、元、運,咸、恆、垂、澤、清。續修新增派語: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現、左、有,富、有、慶、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6、雲湖李氏一支家族譜字派(部分)
……義、根、思、遠,榮、秉、丹、良,應、開、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齊、宇,德、紹、前、徽,光、昭、祖、緒。……
7、錦瀟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8、寧鄉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應、兆、龍、榮、華、發、達、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緒、良、澤、啟、廷、封、長、振、家、聲、大、禎、祥、國、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顯、詩、書、道、業、隆。派次:宏、開、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錫、賢、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續宗譜字派(部分)
……景、繼、修、鳳、玉、應,春、世、時、之、成,大、學、文、名、顯,鴻、勛、泰、運、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訓、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恆、斯、建、業,能、立、定、增、榮。……
10、敘樂堂李氏一支宗譜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興、隆、福、壽、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議新增派:孝、友、傅、家、學,詩、書、顯、國、長。……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譜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獻、日、存,英、明、代、作,規、啟、來、哲,道、裕、先、覺,美、繼、西、昆,盛、傅、東、洛,奕、葉、香、騰,新、枝、秀、擢,甘、雨、和、風,增、輝、花、萼。……
12、龍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譜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萬、李、春、勝,賜、隆、先、光、開、聯、榮、蔭,人、文、蔚、起、升、朝、輔、政,世、澤、孔、長、家、風、愈、盛。……
13、滕沖疊水河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
14、隴西李氏一支族續字派(部分)
……經、綸、道、節、展、奇、才,輔、佐、天、家、登、相、台,憲、章、祖、訓、揚、先、澤,洪、起、心、傅、慶、方、來。重定:經、綸、承、祖、澤,光、裕、振、家、聲,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榮。通譜班次: 、敘、傅、謨、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協,鼎、甲、煥、新、班。……
15、隴西李氏一支宗譜字派(部分)
……榮、祖、顯、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頭李氏一支四修族譜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紹、光、宗、澤,家、聲、裕、楚、湘,志、篤、賢、儒、道,心、懷、孔、孟、鄉,俊、顯、昭、潭、士,倫、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譜字派(部分)
……福、澤、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崗李氏一支四修宗譜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親,甲、第、冠、千、軍,石、羊、發、基、址,均、志、李、連、陛,應、尚、仕、忠、臣,國、太、永、安、寧,榮、華、光、宗、祖,富、貴、遠、傅、名,道、德、輝、先、澤,詩、書、裕、哲、昆,文、章、稱、壽、世,學、業、建、經、綸。……
19、竹馬館東李氏一支宗譜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禮、志、倚、謨、葵、普、光、曾、願、啟、信、怡、雲、建、慈、昂、濟、得、信、端、恭、良、壬、拱、華、進、敬、尚、璦、文、勝、長、魁、順、記、餘、貴、厚、忠、共、盛、福、獻、成、元、處、宗、秀、繼、忠、皋、緒、紹、纘、維、綱、綺、紓、綢、致。……
20、衍慶堂李氏一支宗譜偶八股字派(部分)
……萬、榮、道、興、愷,明、常、崇、德、彰,春、應、貞、元、泰,雍、熙、樂、允、祥。賢公股前派:才、文、壽、炒、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偶賢兩支合汀後派:忠、義、開、鴻、緒,龍、族、著、烈、光,經、綸、昭、實、學,廉、敬、歷、官、方,根、本、培、深、厚,芝、蘭、奕、世、香。……
21、三橋李氏一支宗譜字派(部分)
……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譜字派(部分)
……仁、信、興、邦、本,忠、誠、忠、具、輝,高、實、從、正、發,滋、贊、美、明、頎,俊、秀、潛、龍、躍,簪、纓、起、飛,詩、書、光、德、業,文、采、煥、珠、璣。……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贊、厚。……
24、豐鑒堂李氏一支宗譜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貞、呂祖、彤德、酋孫、碩宗、乾耳、宗、同、兌、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長宗、君況、本、次公、軌、隆、艾、雍、柔、弇、昶、暠、歡、重耳、熙、天錫、虎、昺、潤、世民、恪。……
25、龍河李氏一支宗譜字派(部分)
……興、元、鐸、鏡、鋼、錦、鈴、鋮、文、東、秦、蘭、芳、茂、馨、鳴、搤、勞、有、能、用、榮、受、志、忠、轟、秉、元、汝、御、衡、茂。……
26、錢山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其一:富、貴、顯、耀、升,榮、宗、時、順、文,行、純、震、禮、森,彬、智、萊、煥、圭(第二世李則開始啟用)。其二:錦、洄、松、燦,永、聯、倫、敘,昭、穆、繁、昌,長、發、其、祥。其三:綉、錢、鵬、程,德、堪、輔、世,人、文、繼、起,共、慶、榮、華。(1996年重修譜後啟用)。
27、楓林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誦、詩、聞、國、正,講、易、見、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一、春、輝、紫、杏,夏、映、紅、蓮。秋、催、桂、發,冬、送、梅、先。二、東、階、葉、茂,南、圃、枝、榮。西、園、花、盛,北、苑、香、清。(民國元年增)……
29、天門市岳口鎮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國、正、天、興、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效、父、心、寬。……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國、為、輝、宗、遠、芳、澤、映、時、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學、成、文、武、義、孝、順、最、為、先、國、正、天、星、社、朝、王、永、遠、風。……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黃縣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玉、龍、昌、秀)守、正、可(蘭、宏、蓉)九、希、丕、恆、樹、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紫陽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自、繼、紹、家、增、福、文、章、啟、運、長興、傳、承、道、學、萬、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發、榮、從、晉、鍾、秀、在、高、世、繼、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元、憲、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傳、贊、厚。……
38、李金脈派一支宗譜字派(部分)
……榮、升、芳、建、定、萬、代、承、宗、明、世、時、乾、坤、太、子、文、應、必、興。……
39、隴西郡李觀脈派一支族譜字派(部分)
……紹、祖、隆、先、澤、道、德、傳、家、良、學、士、登、首、榮、華、萬、載、香、光、宗、思、繼、述、世、代、發、籍、長、久、遠、綿、祖、德、永、賴、振、綱、常。……
40、三橋李氏一支族譜字派(部分)
……遠、世、思、明、德、昌、時、衍、令、謨、彥、奇、蕃、克、紹、昭、朗、盛、宏、敷。……
41、慈溪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季、安、仁、偉、信、義、儼、偵、佳、貴、顯、承、思、寵、忠、良、遠、益、昌、宏、能、思、繼、緒、奕、裔、永、芬、芳、久、大、家、聲、振、綿、延、祖、德、長、椒、聊、蕃、百、世、榮、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樂、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敬、成、先、業、烙、守、書、香、秉、麟、衛、起、鄞、遠、澤、長。……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必、晏、餘、定、全、登、宗、如、得(瑞、漢)相(萬、棲)、呈綉(綉)高、穎、景、順、繼、文、明、遠、功、崇、振、澤、長、學、科、聯、興、上、邦、國、永、增、光。……
45、重慶豐都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惠、長、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寧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天、福、德、賜、明、鳳、厚、春、世、日、本、枝、長、懋、祥、人、傳、咸、振、力、似、古、尚、忠、仁、萬、平、承、祖、澤、和、順、迪、吉、康、淳、良、由、可、則。……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榮,希、子、士、應、思、學、廷、秉、長、發、其、祥。積、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燦、成、心、助、慈、建。……
49、荊州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陽、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國、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文、章、開、太、運、少、弟、進、家、新。……
51、南昌李家巷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伴、國、仕、光、春、湛、應、時、坤、尚、祖、德、恢、宏。……
52、池州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一、元、開、抄、瑞、百、成、超、青、支、雲、向、玉、方、維、桂、傳、家、紹、有、文。……
53、孝感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啟、延、宗、慶、統、承、宏、系、基、賢、繼、聖。……
54、福建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繼、傳、忠、孝、紹、先、賢、振、作、家、邦、承、祖、德。……
55、通許大崗李李氏崗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一、輔、廷、培、邦、生、應、懷、居、良、富、祥、呈、兆、瑞、吉、慶、現、榮、光、修、德、功、宜、力、行、仁、善、自、揚、孝、敬、本、天、性、忠、義、振、綱、常。……
56、夔州奉邑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光、國、五、之、大、忠、孝、家、傳、遠、詩、書、啟、相、賢、科、名、洪、世、緒、盛□譜、長、聯。……
57、會東小水井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莫、俊、賢、良、泰、榮、華、富、貴、昌、首、源、應、天、遠、世、代、永、貞、祥,……
58、河北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啟、承、必、尚、志,繼、發、永、存、之。……
59、三亞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恭、恩、季、子、清、秀、德、春、開、瑞、錦、廷、宗。……
60、孝感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華、源、文、師、宗、祖、仁、庭、永、達、逢、茂、先、安、幫、國、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紹、道、學、世、延、浮、應。……
61、大名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萬、群、士、兆、紹、延、邦、國、永、振。……
62、泰和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應、華、繁、苓、如、開、選。……
63、壽縣柏楊灣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普、世、萬、成、茂、正、大、光、明、有、龍、先、富、貴、榮、華、安、邦、定、國、意、統、山、河、運、轉、乾、坤。……
64、麻陽芷江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時、思、本、宗、萬、世、興、隆、茂、昭、祖、德、永、代、榮、昌、家、傳、逢、盛、運、士、克、樹、今、光、汝、繼、超、名、彥、中、元、耀、國、祥、恩、祿、常、群、瑞、賢、良、詩、書、香、耕、讀、千、秋、業、聯、登、顯、威、揚。……
65、吉水谷村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榮、紹、昭、士、漢,國、邦、朝、山、林、 。……
66、郯城小李庄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寄、榮、洪、春、舉、學、慶、花、枝。……
67、膠州北鄉小高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世、德、家、實、久、倫、常、瑞、咸、昌。……
68、膠州東鄉圈子村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澤、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69、高密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元、憲、詒、敦、迪、嗣、府、亶、毓、儲、衍、祚、最、隆、翼、永、傳、纘、厚、圖。……
70、廣東汕頭李氏一支家譜字派(部分)
……隴、西、開、統、者、冠、勉、盛、大、唐、將、相、功、勛、偉、經、書、道、德、祥、守、成、嗣、續、績、創、業、祖、宗、光、詩、禮、家、聲、顯、仕、師、世、澤、長、學、文、兼、習、武、修、紀、並、立、綱、孝、友、充、庭、宇、臣、鄰、重、贊、襄、平、居、講、仁、讓、報、國、效、忠、良、積、善、有、余、慶、承、先、自、永、昌、箕、裘、歡、克、紹、蘭、桂、喜、騰、芳、燕、翼、貽、謀、遠。……

『柒』 李氏家譜

1、 江蘇李氏:安、永、懷、瑞、興、啟。
2、 四川川東:安、邦、定、乾、坤。
3、 湖北鍾祥:安居樂業,玉合同情;炳忠執正,開國盛家;後世稱明,得必有鄰;龍光燕喜,康祥雲集。
4、 內蒙赤峰:寶、玉、鳳、振。
5、 :寶元世大,庭基效尤,宏毅四海,---方正。
6、 江蘇李氏:邦、正、朝、興、國。
7、 湖南瀏陽:幫嘉延炳運,經業嗣培基。
8、 貴州李氏:邦、應、世、忠、天、美。
9、 湖南瀏陽:幫、嘉、延、炳、運、經、業、嗣、培、基。
10、 貴州李氏:邦、應、世、忠、天、美。
11、 湘潭高塘:邦家之光,大宗維翰;克廣德心,介爾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憲;昭格列祖,永鍚祚胤。
12、 李氏:筆、生、芳、長、啟。
13、 常德維新:鼻仕允貞元應祚長方登灼先維新世澤作述振家聲榮。
14、 安化李氏:必可紹單仕志朝時德之其標以汝美利見大邦基發祥正。
15、 新化李氏:必承先祖業,以立裔人基,善積能延慶,書香永蔭重。
16、 廣西桂林:必宴餘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綉高穎景-----順繼文明遠,功崇振澤長,學科連步上,邦國永增光。
17、 華容李族:必良貽法遠,光裕定逢昌,元本恆傳茂,同宗紹述長。
18、 湖廣祁陽:必定安邦興,進位朝相祚,盛世重才能,思去恩遠固。
19、 華容橋頭:必有淳良起,本源自可祥,同宗傳以信,遠紹定榮昌。
20、 山東鄆城:炳、培、善、殿、傳、百、世。
21、 河南固始:秉文時子克,甫卿世侯延,爾孫昭孝悌,法祖尚丕前;忠誠弘國盛,仁禮蔚嗣賢,興復我家幫,濟美斯萬年。
22、 重慶李氏:白永嘉應 龍如仁義 承先繼述 世代興榮 天錫洪文 家國顯慶 祖肇宗欽 祥開德政。
23、 山西沁源:百子朝登,世有恩清,正生元光,若能治家,常懷興憲,木果月恆。
24、 湖南郴州:百世年千萬,文武安邦守,於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繼序從茲發,科甲承詩斗,積善流澤遠,齊家惟孝友。
25、 李氏:本大昌咸(顯),安和永慶。
26、 李氏:本、立、而、道、生。
27、 善邑曲江:本曰守承先世逢,紹廷政學安邦國,書田基業振家聲,景運文明光祖澤。
28、 邵陽八甲:本正發祥懋,肇啟有忠純;立學光前代,家傳瑞運新;聲華成盛業,孝義一庭榮。
29、 山東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學、章(林)、太。
30、 湖南沅陵:本元朝拔開新運,正吉宏昌少治幫,永遠書香照得澤,高明萬代慶佳祥。
31、 台山李氏:本毓裔聯英,金枝向日榮;奕世逢春茂,參天曜日明。
32、 江西南昌:伴國仕光春,諶應時坤尚,祖德恢宏業,忠孝義節芳,永遠發長祥。
33、 江西南豐:步、相、善、繼。
34、 江蘇鹽城:步、慶、文、運。
35、 湖南新寧:才達庚永夢,仕惟思廷伏;萬荗德卓愈,世宗趙春景;秀澤朝中煥 ,興隆迪吉康。
36、 四川萬州:才仲仁顯志,世高國正昌;作承天錫遠,文章見洪心;定邦裕厚澤,恩光啟長芳;忠孝培大本,學士繼書香;一朝三元會,萬代頌榮揚。
37、 李賢後裔:才文壽炒廣,永玉萬森崇,應一啟振家,聲川長必祥。
38、 湖南七甲:材達棟梁美,恩深雨露滋,倫常存後法,守創紹前規。
39、 湖南衡南:材、祚、承、先、本。
40、 貴州李氏:財發興隆茂,林應登文朝。
41、 :常紹前光修德大,家聲遠振詩書長。
42、 江西贛州:常、義、有、道、幫。
43、 湖北鍾祥:長登孝友,勤儉家傳;身逢昭代,學守古賢;永懷啟緒,立志承先;祥禎百世,福履定延。
44、 新化李氏:長發方開樹,多祥起益臣;若為賢懋德,宗昌必繼榮,孝友傳家政;清真作善基,存心思祖訓,後裔衍前光。
45、 山東聊城:長、連、洪、林、秋。
46、 江西泰和:長誦詩書,東作其勤。
47、 湖北應山:長、開、景、潤。
48、 湖南七甲:長蜀飛陽石,春茂善宇居,峰衡澤發祥,立勤勉智恆。

『捌』 李氏起源

二、李姓
姓氏: 李 祖籍: 隴西
祖宗: 利真 郡望: 隴西郡
分類: 以官為氏

李姓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九,即超過8700萬人。李姓在國內分布極廣,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幾乎遍及全世界。根據古資料顯示,李姓是嬴(ying)姓顓頊(zhuan xu)的後裔,先為理姓(大理石的理)。現在,已經成為中國一大姓。

商朝末年因避難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縣定居。為了感激逃難時有木子(一種木本植物的果實)充飢及躲避殷紂王的追緝,改為李姓。

李姓從商末到東周初的二百多年間一直居住在河南。東周時期李姓向甘肅、河北發展,西漢時期,李姓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大約從東漢開始,李姓陸續遷徙西南,分布於四川、廣西一帶。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發展,在長江以南僅分布部分地區。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統治了將近300年,李姓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朝李家皇室子孫眾多,另外,凡有功於唐朝的人,均被賜與李姓,這樣大大擴充了李姓人口。經過唐朝的大發展之後,李姓開始南遷,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河南的李姓於唐高宗年間進入福建開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不少李姓因避戰亂遷往南方;第三次從唐末黃巢大起義到五代,因中原地區長期動亂,李姓自長安、河南等地方直接進入福建、廣東等地。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王稱帝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大成、西涼、涼、吳、魏 、唐、楚、後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順等政權。

另外,李姓歷代人才輩出。春秋時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創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淵,李世民、大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等;五代詞人李煜;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名將李顯忠;明代傑出醫葯學家李時珍、文學家李夢陽、農民起義首領李自成。

清代太平天國將領李開芳、李秀成,戲曲理論家、作家李漁;近代有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地質學家李四光、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朴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現了許多傑出人才。美籍華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和化學獎,為當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學家;祖籍廣東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總理;現代香港十大財團之首、廣東潮州人李嘉誠 中國著名企業家李積斌(青海人) 等等。

閱讀全文

與南昌李氏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