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南北地域文化差異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生活在不同環境的人創造不同的文化,憑借這種文化組成社會聚合體民族;同一民族的成員憑借其特有文化去征服、改造或利用其環境以創造所有成員的生存條件,維系該民族的延續。從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看,任何族群,均與其環境「相生相剋」,構成一個整體,使其運動中的文化總是處於相互的制衡之中。環境是文化滋長的源泉,也是文化走向的河床。
南北方有各自的氣候、地形、水文特徵,也就造就了南北方農耕、飲食、居所、風俗等各方面地域文化的差異。
⑵ 文化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關系
文化地理學的研究,旨在探討各地區人類社會的文化定型活動,人們對景觀的開發利用和影響,人類文化在改變生態環境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該地區區域特性的文化繼承性,也就是研究人類文化活動的空間變化。
除此之外,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內容,例如乾旱、半乾旱地區不適合發展耕作業,因此就發展了牧業,進而形成了游牧文化。社會組織作為制度文化,也是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所以說,文化的產生與發展,與自然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狹義的文化地理學是指研究語言、信仰、風俗、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的空間分布及特點的科學,屬於人文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義上的文化地理學,等同於人文地理學。即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活動所創造的各種文化事象的分布與變化規律,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廣義的文化地理學將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社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都視為文化地理學的研究范疇。其中政治地理學包括政治地理、軍事地理;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工業地理、交通運輸地理、商業地理、旅遊地理;社會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社會地理、(狹義)文化地理。
社會地理學是研究各種社會集團的區域分布、空間利用類型及其地域類型形成過程的學科。社會集團具有不同的類型,起源於特定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方式。這些生活方式代表了不同的社會集團對不同自然環境的反應,具有一定的空間分布。居住在世界上的人們有不同的方式生活,他們的民族祖先、文化習俗、宗教信仰、語言、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等都有很大差異,因而可以劃分成不同的社會集團。而社會集團不論大小都佔有地球表面的一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形成不同的空間布局。
⑶ 地理環境如何影響地域文化
地理環境在客觀上決定了地域文化,比如北方比較開闊的地域決定了北方民歌曠達豪邁的風格,舞蹈也是舒展性的:相反,南國水鄉的歌曲就相對婉轉舞蹈也以柔美婀娜見長。
⑷ 地理科學在現代文化教育中應承擔怎樣的任務
普及地理知識,為學生深造學習前沿科技知識打下基礎。通過了解地理科學,培養學生對自然的探索欲,為從事自然科學打下基礎。樹立學生對祖國大好山河的人認同感。了解人類歷史演變。了解人類自我
地理科學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地理科學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地理科學最初是由美國阿克曼(Edward Ackerman,1911~ )在1965年出版的《地理科學》一書中提出。書中闡述了現代地理學研究的四大課題,即①自然地理學:研究作為人類居住區或環境的地文—生物系統;②文化地理學:探索人類社會與由人類活動所產生或改變了的居住地的特徵之間的相互作用;③政治地理學:研究政治過程與地理區域的相互作用;④位置論(包括傳統的經濟地理、城市地理和運輸地理):通過引用數學方法,深化理論,提高概括水平,把經濟、城市、運輸的研究在一個區域內結合起來。其內容包括:在一個理論系統中探索空間的性質、把系統方法應用於空間關系的研究、以及3個子系統的一體化等。此外,書後還附有豐富的上述各領域的現代著作目錄。本書的內容和所附書目對於了解現代地理學的成果以及當代地理學發展的前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隨後地理科學專業出現。詳情參考《世界網路著作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