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學文化知識包括什麼
小學中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好處通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總之,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發展和提高,從而適應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大力推動素質教育向前發展。
⑵ 哪些科技文化是少數民族創造的急急急!!!
中國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
我國形成今天這樣一個幅員廣大、資源豐富和人口眾多的國家,是各族人民共同開發的結果。漢族最先開發了黃河流域的陝西、甘肅和中原地區;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蒙古族先後開發了蒙古地區;西域各族開發了西北地區;黎族最先開發了海南島;高山族最先開發了台灣;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開發了西藏地區;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早開發了雲南一帶西南地區。另外各族人民在生產發展的過程中互通有無,在技術上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促進了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例如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就是漢族人民和江南各民族人民一道對江南的開發過程,北方的農民大量南遷,不僅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還補充了的勞動力。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下,江南在南朝時開始趕上北方,到南宋時超過北方,促進了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還有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例如鮮卑族的民歌《敕勒歌》也應得到我們的重視。
⑶ 什麼叫文化科技事業文化科技事業有哪些
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要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著力改革創新,發揮獨特優勢,為確保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和改善民生等重要任務作出積極貢獻。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大對企業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總結完善並逐步推廣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充分發揮國家高新區、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等創新中心的集聚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著力發展關系民生的科學技術,大力推廣適用技術。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進一步優化教育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和區域布局,注重將更多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培養更多應用型、技能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要發掘城鄉特色文化資源,發展結構合理、科技含量高、富有創意、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產業,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⑷ 中國現代科技文化成就有哪些
程式控制電話、遠洋船舶、高速火車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在經費十分困難的條件下仍有許多進展,在高能物理方面建立了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基地,有了最適合粲粒子物理能區工作的正負電子對撞機,在海拔5500米的甘巴拉山裝置了超高能乳膠室,獲得了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粒子物理的層子模型和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律以及濤子質量的標定等成就。
在核物理方面,建成了1.5米重離子加速器,開展了低能重離子核物理研究,首次合成超鈾元素鐦等。此外還建造了1.5兆電子伏直線感應加速器、同步輻射裝置、同位素分離器、受控核聚變裝置和掃描隧道顯微鏡等科學研究設備以及大口徑反光望遠鏡、太陽磁場望遠鏡、13.7毫米波射電望遠鏡、氫原子鍾等天文儀器。
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如數理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有限元法的標准演算法、數學定理的機器證明、微分動力系統穩定性、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暖雲降水理論、地球內核旋轉稍快的發現,生命科學領域的牛胰島素合成、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合成、胰島素三維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研究、蛋白質功能基因的修飾、水稻基因物理圖譜,還有彗星和小行星的發現、准晶體的發現、澄江化石群等古動植物化石的發現,在生物固氮和光合作用研究、東亞大氣環流研究、古氣候和古新星研究、黃河探源、雅魯藏布江探險以及南極和北極的考察等方面都有眾多收獲。
技術進步的重要標志在於掌握高技術的能力。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掌握了製造原子彈、氫彈 、核發電和核輻射等核技術以及發射遠程運載火箭、各種用途的人造地球衛星乃至宇宙飛船的技術,製造的電子計算機有10億次巨型機、千萬次向量機。數百萬次超小型機以及曙光1號和曙光1000等高性能並行機,發展了時態邏輯語言、漢字語言信息處理系統、漢語語文轉換系統等軟體系統,研製了中文智能介面和高密度信息貯存裝置,在量子計算和量子通訊方面也有了量子避錯原理和量子隱形態實驗可喜的進展。
在激光技術方面我們研製出「神光」等高功率的激光裝置、半導體量子陷阱激光器、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和1.35微米半導體激光器等激光系統並掌握了高速光導纖維通信技術。獨創的雙離子束外延機、3微米集成電路工藝的突破以及核工業機器人、六維機器人、爬壁機器人等多種機器人的製造和6000米水下機器人探海實驗成功,代表了我們在精密製造方面的進步。
在生物技術方面,玉米和大豆的固氮、抗蟲棉花、基因工程疫苗、試管嬰兒和試管羊、人類基因在植物中的表達和高等動物克隆等生物技術成績斐然。材料科學方面,高溫超導體材料和納米材料、高性能固體推進料、非線性晶體和激光晶體等的研究都取得可喜成就。
在技術科學方面還有復式燃燒理論、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冷壓狀態方程、齒輪動態整體誤差理論、非線性系統的最優控制等有影響的理論成果。
工程方面的進步突出地表現在大型設備的製造能力上,中國已能製造12.5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組、17.5萬千瓦低水頭發電機組、50萬千瓦高壓輸變電設備、200噸級電渣重熔爐、1.5萬噸滌綸拉絲設備、24萬噸尿素生產、30萬噸合成氨設備、1000萬噸級露天采礦設備 。
武漢和南京的長江大橋、長江葛洲壩和黃河小浪底兩大水利樞紐以及正在興建的三峽工程代表了橋梁和水壩的建設能力,萬噸級巨輪、運7客機、高速公路建設和火車提速表現了交通運輸方面的進展。
大慶油田的成功開發充分顯示了中國自力更生方針的力量,噴氣紡紗、合成橡膠表現了吸收和創新技術的能力。
農業進步的科學技術的貢獻已經達到35%,在良種推廣和耕作制度的改革方面進展巨大。秈型雜交水稻、魯棉1號棉花、鐵豐1號和東農36號大豆和小麥等良種的推廣對農作物增產起了巨大的作用,51年來農作物品種更換了四、五次,每次都增產20%~30%,主要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80%,造林成活率提高20%,復種指數提高了25%。
在醫葯衛生領域,顯微外科和癌症早期診斷顯示了醫療技術的進步,基因工程多肽葯物、向導葯物和抗體工程等都有了可喜的進展,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已取代血源性疫苗投放市場,在中醫葯方面也有針刺麻醉和洋金花麻醉葯以及抗瘧疾青蒿素葯物的成績,在計劃生育和人口理論方面的成功令世界矚目。中國的航天技術可以說名列世界前幾,還有好多的尖端技術,如入大型的計算機,如銀河號,每秒計算速度達到幾十億次。
⑸ 你還知道哪些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簡單介紹一下我還知道什麼的,科技成就和什麼文化遺產。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里,全園佔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頤和園世界文化遺產區面積為2.97平方公里),水面約佔四分之三。[30]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崇慶皇太後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⑹ 古代科技文化有哪些
科學技術,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是文明的一個不可或缺部分,它在發展中,歷經革新,致使今天的科學技術,無論就理論、結構、知識等方面,與古代的都截然不同。中國古代科技有過輝煌成就,在今天具有什麼樣的價值呢?社會上流行如下見解:我們要尊重先人所取得的成就,只是不割斷歷史,給它以一定的地位。它對我們的社會,對每個人的生活,至多是作用甚微。這樣的見解,實際上是片面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對我國社會的現代化有著多方面的價值,本文列舉四個方面。
首先,華夏古代科技成就,能給予我們登上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較先進國家落後,是欠現代化的。科技現代化是我國實現全面現代化的先決條件。倘無現代科技,也就談不上工業、農業、國防等領域的現代化。能否實現科技現代化,趕上並超越這方面的先進民族與國家,要有許多條件,其中之一是要有意志。相信中華民族、中國一定能實現這一願望的自信心及為此所作的努力,是一個必要條件。自信及努力的動力來自多方面,歷史根據為其一。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長時期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的事實,使我們產生這樣的認識:既然我們的祖先,在當時世界是一個科技頭等發達的民族,我們也理當成為當今寰宇具有最先進科技的民族。祖先的業績,不當只是飯桌上的話資,務必成為鞭策我們攀登當代科技的頂峰。它給予中國科學家以信心和力量。李四光、陳三省、陳景潤、丁肇中、吳文俊、楊振寧、李政道、白春禮、楊聯康,一個接一個登上了自己研究領域的高峰。楊振寧說:「今天中國人已相信近代科學並不只是白種人才能做的」;「到了21世紀中葉,中國極可能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科技強國。」極可能只是一種可能性。要將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要有多少學者在「望盡天下路」之後,經歷「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努力。
其次,若干古代科技對促進當代科技進步有積極作用。古代科技遠遠落後於現代科技,這是人所盡知的常識。但總體上的落後,並不等於每一項具體成就都不如現代,在不少領域都有一些具體成就,止今今人尚達不到古人的水平。中國古代科技長時期執世界之牛耳,這種情況更為典型。球墨鑄鐵和失蠟法是剛逝去的上世紀或此前不久在冶鑄技術上的重大成就,但在中國古代,後者出現在戰國之前,前者在西漢也業已問世。如果近代科技發明家能從古代遺物和文獻上早一點得悉信息,這二項技術的再次發明時間必將提前。這種情況在現時或將來仍會出現。秦陵陪葬坑出土的兵器,歷時2200年以上,依舊光耀奪目、鋒利如新。其故在於表面有一層10微米的鉻鹽氧化層。金屬表面的鉻化防銹處理技術,是上世紀30年代的德國科技成就。現代鉻化防銹技術的工藝,不可能為秦朝或戰國的工匠所掌握。如果,我們能解開它的工藝之謎,應用於當代,是有實用價值的。類似的情況,在秦陵考古中還有,在秦陵之外也有。在文藝復興及其前後,中國古代科技及其思想的西傳,對近代科學的產生起有一定作用。在上世紀,中國古代的某些見解,或對現代科技能加以形象地說明,或對現代科學有所作為,或作為現代新科學的出發點。如現當代物理學家關注中國古代的元氣學說,玻爾以太極魚尾圖來表示他的互補原理,吳文俊從宋元數學思想出發形成幾何定理證明的機械化問題理論,張穎清以經絡穴位說為根據創立全息生物學,席澤宗以古代星相為基礎探索超新星爆發與射電源關系。
再次,傳統科技在生產部門的應用滿足人民的日用需要。我國正處於現代化建設時期。現代化建設時期不同於現代化建成時期,傳統科技在某些領域仍被保存著,生產人民所需要的物質產品。當今,不僅東西部地區大有差異,而且地區內部也有高低之別。即使是東部地區,閩浙贛粵的山區就與太湖地區大不一樣。古代的水碓、水磨等技術仍在應用。古老技術的產值在全國國民經濟收入微不足道,但對千百萬人民的生活卻有著重大關系。傳統科學技術的特藝部分,從業人員運用科學技術製作具有審美價值的工藝品。如蘇州所生產的仿古絲綢,上海所生產的仿古銅器,蕭應與錢倩的棕編。有人還仿古代弩機製成玩具,上世紀90年代有幾年曾風行滬上。
最後,了解中國古代科技,有助於認識當前國情。人們的思想感情、風俗習慣與他們的物質生產活動密切相關。既然,古代科技還被應用於生產勞動,在我國落後地區人民的經濟生活中尚有一定的地位;古代科技在某些領域作為特藝,以其產品供人民品賞把玩,與古代科技相聯系的行為與心理也會繼續存在。這是我們國情的一部分,它使我們的國情更趨復雜。要了解它,有必要熟悉古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