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家莊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是什麼
一、地域
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東與衡水接壤,南與邢台毗連,西與山西省為鄰,北與保定市交界,距北京270公里。南北向最長246公里,東西向最寬211公里,周邊界長898公里,市中心點位於北緯38°04',東經114°28'。石家莊總面積2023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206平方公里。
二、文化
石家莊戲曲藝術有著悠久的傳統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奚派」京劇藝術的搖籃,中國「四大須生」之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奚嘯伯先生曾長期在市京劇團擔任主演。
石家莊市域跨太行山地和華北平原兩大地貌單元。西部地處太行山中段,面積約占石家莊市總面積的50%。
東部為滹沱河沖積平原,轄區內大地構造,屬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間的接壤地帶,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差距大,地貌復雜。
B. 誰有關於石家莊的文化、風土人情、歷史事件及發展變化情況的資料
橋西區西三教東三教是韓信練兵的地方,以前是三校後來變成三教。西部太行山區一直是古代製造兵器的地方,冶河由此得名。鹿泉區是韓信射鹿見泉水的地方,以前稱獲鹿後來改成鹿泉。抱犢寨是張三豐悟道場場地,並題有抱犢福地。井陘是韓信背水一戰的古戰場,井陘古秦道是古代燕趙通向秦晉的交通要隘。長安區東古城古稱東恆,戰國時是中山國的重要城邑,秦時在東恆設恆山郡,漢朝時劉邦親自率軍攻城平滅陳豨叛亂後更東垣為真定取真正平定之義。元氏,東古城(古稱東恆,真定)以及正定(古稱安樂壘)是常山郡先後所在地,趙雲是常山郡真定人,當時常山郡首府坐落在東古城。秦朝大將南下第一人,南越國創建者趙佗(東古城人)的先人墓在新華區趙佗公園。正定古稱安樂壘,北魏時為常山郡首府,隋朝時改安樂壘為真定,正定有九樓四塔八大寺,古建築保存較好。新樂伏羲台是華夏人文先始祖三皇之首八卦發明者伏羲繁衍生息的地方。趙縣古稱趙州,柏林禪寺是中國禪宗史一座重要祖庭,趙州橋距今1400多年歷史。平山縣以及周圍縣是古中山國所在地,中山國遺址坐落於平山縣境內,出土了大量稀世珍寶,為國家重點保護單位。西柏坡是中共領導人指揮三大戰役辦公地,石家莊是新中國解放的第一個城市,新中國從這里走來。贊皇縣是周穆王戰勝於此,封為贊皇。由於古代各縣與如今管轄范圍或名稱均有較大改變,一個名人可能在古代屬於那個縣,在現在可能屬於這個縣,但無論怎麼說,都屬於如今石家莊市!這片熱土叫石家莊市!名字是毛ZX改的,省會是周ZL定的。石家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在華北地區乃至全國都有重要的地位!
C. 石家莊有哪些名勝古跡
石家莊城市形象片《古韻新城活力石家莊》《石家莊石在石美》(原名:《古韻新莊》)[22]由新銳導演趙春梁執導,影片圍繞石家莊「古」、「紅」、「綠」、「新」四個部分展開敘述,描繪出一個歷史悠久、人文厚重、充滿生機活力、文化多元的城市面貌。影片採用電影級別技術拍攝,專業製作團隊,把一個低調而內斂的石家莊拍出了北方城市特有的風韻。
紅色聖地西柏坡
西柏坡位於平山縣境內,距石家莊市80公里,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A級重點風景名勝
西柏坡
區。1947年5月,以劉少奇、朱德為首的中央工作委員會先期進駐西柏坡,在這里召開了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並實施了《中國土地法大綱》,摧毀了封建制度的根基。1948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移駐西柏坡,在此組織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取得了戰略決戰的決定性勝利。組織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確定了建立新中國的大政方針,、並向全黨提出了牢記「兩個務必」的著名論述。西柏坡以其卓越的歷史貢獻奠定了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23]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
正定地處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並稱「北方三雄鎮」,百歲帝
正定
王趙佗、常勝將軍趙雲故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是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北大門。也是石家莊重要的旅遊勝地。正定作為我國古代北方著名重鎮,文化底蘊極其豐厚,寺廟及文化遺跡眾多,風俗小吃獨特。
七進七出忠心護主——趙雲
以英勇善戰、一身是膽著稱。初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
趙雲(11張)
也,善雲來附,遂與瓚征討。時先主亦依託瓚,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託。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卧,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蘭是雲鄉里人,少小相知,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主,保護甘夫人,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
先主入蜀,雲留荊州。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范。范寡嫂曰樊氏,有國色,范欲以配雲。雲固辭不許。先主入益州,雲領留營司馬。時先主孫夫人慾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止,不從。乃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亮出軍,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七年卒,追謚順平侯。[24]
皇家寺院——隆興寺
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市正定新區(原正定縣城區),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
隆興寺
之一。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龍藏寺為隆興寺,俗稱大佛寺。建國後,多次撥款修葺,仍按三路建制,正門(南門)外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內建築主要有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龍泵牛亭,以及從崇因寺前來的毗盧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是寺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宋代結構風格的殿宇,尤以摩尼殿的價值最高,摩尼殿建於1.2米的台基之上,為重檐歇山頂式,面寬和進深均為七間,平面布局為十字形,外觀重疊雄偉,古勁庄嚴。
大悲閣內的銅鑄千手觀音,被稱為"正定大菩薩",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為"華北四寶",這是中國保存最高大的古代銅鑄佛教造像。寺內還藏有四十餘通古碑,以隋朝時期的龍藏寺碑最為著名,有"隋碑第一"之稱,其碑文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非常主要的地位,是魏碑往唐碑過渡時期的代表作,結構樸拙,楷中留隸,方正有致。
臨濟祖庭臨濟寺
臨濟寺澄靈塔坐落於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寺內,俗稱青塔、衣缽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
臨濟寺(8張)
濟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院,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它的前身——臨濟院在城東南二里許的臨濟村創立。晚唐時禪師義玄駐錫此院並創立臨濟宗,四方信徒紛紛來此參師求學,極盛一時。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義玄逝寂,懿宗賜溢「慧照撣師」。眾弟子在城內東南隅建衣缽塔葬之,名曰「澄靈塔」。隨後,臨濟院遷至該處,更名臨濟寺。金大定年間(l161一l189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幀加封義玄為「真常惠照禪師」。同時,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層正面圓拱形門楣上端鑲嵌篆書「唐臨濟惠照澄靈塔」石匾。
義玄,唐代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縣)人。為探求佛教真諦,雲游天下、參學諸家。曾受法於洪州黃櫱山高僧希運,精研佛教經律。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北歸鄉里,抵河北鎮州城(今正定),主持臨濟院,為禪宗的發展開創了新局面。他學識淵博,禪風峻峭,光收徒眾,自成一家,並以寺名宗號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
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俗稱大石橋,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二公里,北臨308國道一公里。建於隋開皇
趙州橋(6張)
至大業初年(公元595—605年),由傑出匠師李春設計建造,北宋時期哲宗皇帝北巡時賜名安濟。此橋是世界現存最年代最久、保存最好、科學水平極高、藝術形象極美的古石拱橋,在世界建築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自古即為「天下雄勝」,今人譽其為「天下第一橋」、「現代鋼筋混凝土拱橋的祖先」。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並贈牌樹牌。趙州橋為大型單跨圓弧敞肩石拱橋,全長64.40米,橋面寬9米,主拱由28道券縱向並列砌築而成,凈跨37.02米,拱矢(拱頂至拱腳水平線距離)7.23米,主拱兩端靠橋的兩個小拱凈跨3.81米,近橋中央的兩個汴拱跨度為2.85米。
趙州橋具有很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跨度之大為古代橋梁之首,目弧形平緩,橋上行車、河中航船、水陸兩便,並且排水功能很大,減少了洪水對橋體的沖擊力。橋拱採用並列砌築法,每道拱券可成體系,便於施工和日後修繕。趙州橋巨身凌空,勻稱悅目、宏偉壯觀、曲線美麗,富秀逸於雄厚偉之中,由遠而望猶如蒼龍飛駕、新月出雲,即若水長虹高掛,又似玉環半沉,歷代文人藝士贊頌之詩名美不勝收。橋上欄板、望柱、浮雕、蛟龍、花卉,構圖飽滿、線條流暢、刻工精細,刀法蒼勁有力,風格古樸典雅,跌宕多姿、形象生動、意境深邃,顯示了隋代渾厚嚴整矯健、俊逸的石雕藝術風格。[25]
千年古剎柏林禪寺
柏林禪寺坐落在河北省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它最早建於漢獻
柏林禪寺
帝建安年間(196~220),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座古剎雖幾經興衰,卻仍然香火綿延、高僧輩出。據僧傳記載,著名的譯經大師玄奘在西行印度取經之前,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晚唐時,禪宗巨匠從諗禪師在此駐錫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柏林禪寺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金代,這里一度改為律宗道場,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揚戒律達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詮宗律師。金朝末年,法傳臨濟正宗的歸雲志宣禪師主持法席,柏林寺由此革律為禪,宗風大振。歸雲禪師平生主持七所名剎,望重當時,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這里先後有圓明月溪禪師、魯雲行興禪師,都是宗門大德,柏林寺由茲氣象恢宏,成為燕趙一帶的佛教中心;明清兩朝,中央朝廷管理趙州地區佛教事務的機構——僧正司設在柏林寺。當時柏林寺的住持同時兼任僧正司僧正。[26]
趙州禪師
趙州禪師(778~897),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
真際千秋塔
師,為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古城,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
趙州禪師以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而享譽當時中國的南北禪林。人們議論當時中國禪林的高僧,每每說「南有雪峰,北有趙州」;又有「趙州眼光爍破四天下」的美譽。在遙遠的南方,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山門聳立有「趙州關」,福建雪峰義存禪師的道場有「望州亭」。由此可見趙州禪師在禪門中的地位。
趙州禪師住世百二十年,他圓寂後,寺內建塔供奉衣缽和舍利,謚號「真際禪師」。元明兩代曾先後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際禪師石刻頂相。寺內現存的趙州塔建於元天歷三年(1330),全稱「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高33米,七層。1997~1998年,新加坡高家仁居士捐資重修,使古塔煥然一新。
嶂石岩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嶂石岩[27],位於中國河北省省會石家莊西南100公里的贊皇縣境內,是太行山森林公園精華
嶂石岩
所在地。面積120平方公里,海拔1700多米,地貌稱嶂石岩地貌。世界最大的天然迴音壁,座落在景區中部。是天然休閑避暑,消夏、游覽勝地。東鄰京廣鐵路和京深高速公路,北連石太電氣化鐵路和石太高速公路,交通便利[11]。嶂石岩景觀主要為「丹崖、碧嶺、奇峰、幽谷」。其景觀特色大致可概括為「三棧牽九套,四屏藏八景」。三棧即三條古道;九套即連接三條古道的九條山谷;四屏乃整體看似四道屏障一樣而又相對獨立的四個分景區(九女峰、圓通寺、紙糊套、凍凌背)。
這四個景區中有八處著名勝景:九仙聚會、岩半花宮、晴天飛雨、迴音巨崖、槐泉涼意、凍凌玉柱、重門鎖翠、疊嶂懸鍾。這三棧四屏、八景九套之間均有小路相連,將120個景點連珠綴串,迤邐展開。其中天然迴音壁、凍凌玉柱、霧洞、佛光為「嶂岩四絕」;晴天飛雨、石乳靈泉、雲崖撒珠、銀瀑落湖又為嶂岩水景四絕。雄偉的嶂岩三疊,奇秀的九女峰使人嘆為觀止;一線天、三秀峽、槐泉峪、乳泉洞、大天梯等一串串的自然景點令人神往。千年古剎槐泉寺、三棧勝境玉皇廟暨千佛碑、大王台、義軍寨等人文景觀是尋古探幽的佳地。
蒼岩山
蒼岩山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東南,距石家莊市70公里,海拔1000餘米,是我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
蒼岩山(6張)
區之一。蒼岩山不僅自然風光優美,享有「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的盛譽,而且又以宗教文化著稱,相傳早在1300年前隋煬帝的長女南陽公主就到此出家修行,山巒中至今還有不少古剎名殿留存,因此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千百年來蒼岩山以「雄、奇、秀、險、幽」眾美為一體的獨特風格吸引了無數海內外遊客前來旅遊觀光,詠詩作畫,拍攝影視外景。《西遊記》、《乙未豪客傳奇》、《卧虎藏龍》、《白龍劍》、《木乃伊3》、《雞毛信》、《大國醫》、《破襲戰》、《花木蘭》許多影視鏡頭都在這里拍攝。
福慶寺原名「興善寺」,相傳為觀音菩薩古老道場。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宋真宗賜「福慶寺」,清光緒時封公主為慈佑菩薩,兩度皇封,香火益盛。 福慶寺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整座寺廟借山勢幽險,成殿宇奇絕,空靈毓秀,靜中寓動,天工人力渾然一體。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橋樓殿,它是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
駝梁
駝梁,位於平山縣西北部,東距省會石家莊市138公里,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革命老區平山縣西北部,東距
駝梁(6張)
省會石家莊市120公里,西與佛教聖地五台山毗鄰。這里自然生態呈原始狀態,以涼、靜、野、幽而聞名,被譽為太行山中的一塊綠寶石。駝梁自然生態保持原始特色。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數萬畝原始森林鬱郁蔥蔥,蒼蒼茫茫,呈典型的垂直地帶性分布。據有關資料表明,景區共有蕨關、裸子類和被子類植物102科、686種,自山谷到峰頂分布著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樺樹林帶、落葉松林帶、亞高山草甸及多種灌木草本植物,生有野玫瑰、野丁香、金蓮花、杜鵑花、毛金花、山丹花等近百種常見野花和無數種中草葯。尤其是位於海拔2000多米的雲頂草原,堪稱大自然的傑作。駝梁二十里長峽中飄舞著數百條瀑布。人說,瀑是山的舞蹈,是有飛瀑則顯得靈秀而生動。駝梁也是正是有「一山蒼翠,萬瀑齊飛」之譽才在北方景區中獨領風騷。駝梁無處不飛瀑,從谷底到山巔,大大小小的瀑布,如條條白絹飄舞在滿目翠綠的幽峽中。
白鹿溫泉
平山溫泉位於平山縣溫塘鎮,距石家莊市60公里。是全國重點溫泉之一,水溫高達60-90度,面積約100餘
白鹿緣泉
畝。含有硫磺等30多種化學物質,性質屬高熱弱鹼性氯化物硫酸鹽氡泉,醫療價值極高,對心臟病、風濕病、皮膚病有獨特療效。沐浴可療疾。泉邊舊有漢武廟,相傳此泉開鑿於漢武帝時。帝患膚疾,久治不愈,夜夢神人指點說有溫泉神水能療此疾,乃四方尋覓。到溫塘河,浴於溫泉,其病霍然而愈,後建溫泉寺於此。溫塘河西南高台之上舊有鹿台寺,為葬白鹿之處;即今之鹿台村。廟早年已廢,僅存碑。此處建有溫泉賓館、省工會療養院、飯店10餘家,床位2000多張,現定為省級旅遊度假區。水中含有氯、鉀、鈉、硼、鈣、鎂、鐵、氡等礦物質和化學營養元素,能治療40餘種慢性疾病,尤其對各種皮炎、運動外傷後遺證、末梢神經和各種神經痛疾病療效顯著。其中惰性氣體氡具有緩解心腦備管病的功能,為老年病康復醫學展現了廣闊的空間。除此外溫泉水還具有較高的理療美容價值,長期沐浴可以達到疏經通絡延、緩衰老的作用。
秦皇古道
秦皇古道距石家莊30公里,井陘縣城東5公里,石太公路、石太鐵路倚其而過。這里關山環立,地勢險要,
秦皇古道(7張)
是山西、陝西通京的交通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驛道長約百里,貫穿太行山、建在山嶺溝谷之中。這條古驛道的歷史可追溯到秦代,曾是古代燕趙通向秦晉的交通要隘,控制冀晉兩省的咽喉所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修築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驛道,井陘古驛道就是當時主幹線上的重要一段。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伐趙之戰;公元前204年漢將韓信以少勝多的背水一戰;公元756年唐將郭子儀、李光弼殲滅叛將史思明、平定安史之亂;公元1900年清將劉光才打響抵抗八國聯軍的庚子大戰等戰例都發生在這里。
D. 石家莊的文化(景點、方言、飲食、手工藝、戲劇、特色建築等) 關於這些的資料,要最新的,謝謝
我的主頁
窗體頂端
石家莊文化
石家莊市位於河北省的中南部,是河北省的省會,古時又稱為「石門」,總面積約為1.58萬平方公里。石家莊市所在的地區,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具有非常深厚文化底蘊的地區。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市成為了全國第一個被共產黨所解放的大中型城市。在同年的12月26日,正式更名為石家莊市。現如今的石家莊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在市區內隨處可見林立的高樓以及寬闊的街道,「民心河」更像玉帶一樣環城繞市,沿河公園有20多個,像朵朵鮮花一般把這座城市裝點的無比美麗。
傳統戲劇
石家莊絲弦還曾有過弦腔、弦索腔、河西調、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叫法,是河北省所獨有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在全國罕見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石家莊絲弦主要流行於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晉中地區的東部等地,這種戲劇的起源目前無從考證,通常認為早期的絲弦戲是以元人小令以及明清俗曲為基礎發展演化而來。清朝初年的時候,絲弦戲已經普遍流行於河北大部地區,而且深受群眾的喜愛。石家莊絲弦作為燕趙文化的最突出代表,有著很強的創造性,在河北地方劇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素來就有「昆高絲亂不分家」和「一昆二高三絲弦」之說。2006年5月20日,石家莊絲弦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音樂
常山戰鼓最早起源於石家莊正定,由於這里是古時候常山郡的所在地而得名。常山戰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雛型,發展到明朝時期最為盛行。正定隆興寺建於隋朝,其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古人擊鼓的浮雕。在正定縣志上有這樣的記載:「城市村墟,鑼鼓虛日」,「市井簫鼓喧鬧,鼓聲不絕、相塞於途」。由此可見,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多雄壯戰鼓之聲」。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鈸、中鈸、小鈸、小鑼等打擊樂器而組合演奏的一種民間樂曲,其曲牌大多是由多個能單獨演奏的鑼鼓段子所串聯而成的一種聯套曲體式的結構,並且主要用於廣場表演。常山戰鼓的套路多樣而且曲牌繁多,特別以東楊庄的戰鼓隊最有代表性。
傳統藝術
石家莊無極剪紙起源於清末民初時期,在無極當地很早的時候就有著每逢節日或是喜慶之日貼窗花的傳統風俗,其剪紙的藝術風格受到山西以及天津楊柳青年畫影響,逐漸發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剪紙藝術。無極剪紙主要用宣紙作材料,是一種單色剪紙,主要工具為剪刀和刻刀,由於剪刀製作受工具和材料所限,因此多為刀刻而成。刀刻剪紙時需要特製的石蠟或者橡皮泥的底版,其製作工藝十分講究。後來由於時代的進步以及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無極剪紙不僅有黑白套色的,還有刻金彩襯的,十分鮮艷,再配以形態各異的藝術造型,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耿村民間文化是石家莊藁城市所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這里吸引了很多國內外專家學者考察訪問。這種傳統已經有很久的歷史,早在明朝朱元璋時代就曾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衛三耿村」的說法。由於耿村地處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商人們把他們所知道的奇聞趣事講給這里的村人,耿村人同樣會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就這樣逐漸形成了如今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耿村由於故事數量繁多,講述人集中,因此被稱為「故事村」。這里所傳承的故事內容涉及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以及文學等多個方面,學術價值較高,並且已記錄和整理出耿村民間故事六千餘萬字,編印成內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間故事集》5部,耿村民間故事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加以保護。
石家莊市所轄區域,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市區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新樂古代遺址「伏羲台」證明了6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動於此地;戰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繼藁城台西商文化之後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
兵器文化
兩漢時期,石家莊西部的太行山區一直是製造兵器、鎧甲和生產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並走向鼎盛的時期,恆、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趙州柏林寺,相傳創建於東漢,是河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家莊隋唐文化中最為光輝的歷史成就是趙州安濟橋,它是世界公認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橋的鼻祖,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隋唐時期石家莊籍的文化名人有魏徵和李吉甫;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後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跡,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
建築藝術
金元時期石家莊建築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陘蒼岩山福慶寺橋樓殿,橋與殿渾然一體,凌空飛架於千丈深澗之間,狀如飛虹,設計形式奇巧,建築雄偉險峻,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術和美學造詣。在藝術創作領域,著名的有上京毗盧寺壁畫。這些壁畫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壁畫的傳統技法,在構圖、線描、用色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此時的自然科學成果也非常豐碩。著名數學家、學者李冶在數學天元學術方面的研究,對中國的初等代數起到了奠基作用,標志著13世紀世界數學的最高成就。檢舉|
石家莊轄區內的民俗文化屬於中原文化類型,在世界上屬於黃河農耕文化為基礎的東方文化類型。它與荊楚、吳越文化相比較,在內涵上具有鮮明的中國北方特色: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兼有道家、佛家和北方農民中間自生的地方文化,幾者長期共生共存。當今風俗中,含有夏朝時就已經產生的民本主義,秦朝以來不斷強化的農本思想(重農輕商思想),忠孝節義觀念,善惡觀念,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崇文尚武精神;也有十九世紀以來,被逐漸強化的民族革命精神和建國以來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觀念。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以來,自然又多了一些市場經濟觀念。作為一種文化生態,其存在是客觀的,但有些已經與時代脫節了,比如重農輕商思想,封建忠君觀念等。
民間飲食文化
石家莊一帶的飲食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但主要是麵食文化和酒文化。
麵食方面
東北有三大寶,保定有三大寶,石家莊也有三大寶。有的說,石家莊三大寶是修鞋、燒餅、烤山葯(紅薯),也有的說是燒餅、扒糕、烤山葯。燒餅主要是長方形鋼爐白面燒餅,在晉州、深澤一帶也有圓形鍋烙燒餅。在趙縣有一種歷史悠久的驢油小燒餅。這都是人民群眾很喜歡的烤烙麵食。扒糕則是蕎麥面為主要原料做成的糕狀食品,切碎拌蒜可涼食。烤山葯,則是未經加工的烤制食品,在石家莊一帶也已經歷史悠久。
白面饃饃是民間最普通的食品。它由巧婦做成小豬、小羊、小牛、小狗、小猴、小雞、小鴨以及小刺蝟、蓮花等各種形狀,可以做為民間供品、觀賞品,也可食用。有的用木頭刻成饅頭模,用它做成的饃饃就會有各種圖案,也很受大人孩子喜愛。各種饃饃,還可以在結婚、喪葬禮儀中亮相。
藁城宮面已經很有影響。面條、烙餅、油條(炸麻糖)等食品也是民間極為常見的。其中,藁城耿村的麻糖、餄餎、油酥餅是很有影響的。每逢集日,它們是趕集人的主要食物。有的去耿村趕集,就是為了去解一解饞。
酒文化
石家莊一帶,在商代時就有了酒的釀造。平山縣三汲鄉中山國遺址出土的酒就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現在,石家莊市有自己的酒廠,藁城、無極、晉州、元氏等仍有燒酒的習俗,而且有宮酒、耿王酒、龍圖醉、魏徵酒、宋曹大麴等較有特點和影響的品種。在無極,現在仍有200多個民間家庭經營燒鍋。魏徵酒,是晉州人根據魏徵傳說造成的白酒。宮酒和耿王酒,是藁城人和耿村人根據耿村關於清代乾隆的傳說、元末明初耿王試造的白酒新品種。宮酒已經打開市場,銷路尚好。欒城縣自古就有羊羔酒,現在仍在釀造銷售。
飲酒之風自古有之,今天在各縣市仍普遍存在,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比古時更盛。一是企業界在業務往來中酒席不斷,二是民間婚喪嫁娶、歲時節令中擺酒很多,三是鄉鎮和村幹部之間吃飯飲酒也很多。在我市城鄉,幾乎家家戶戶都存有一些白酒、啤酒和色酒。現在人們生活水平高了,各種招待服務設施也多了,酒品成為日常生活中送往迎來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在人們的心理上,稍有一個場合,如果沒有酒則會顯得有些寒酸。
除此之外,還有鍋貼餅子、大鍋菜和飲茶習俗等。過去曾經認為十分粗俗的飲食,現在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中高檔飯店的必備之品。作為一種飲食傳統,粗糧細做,受到了現代人歡迎,可以讓人一飽口福。南北大菜,現在已經在市區和各縣城屢見不鮮,但真正在人們心目中有根基的還是地方風俗飲食。
民間服飾文化
穿著打扮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服飾出現,有時會形成一股社會風尚。我們這一帶的服飾文化,主要是女性服飾和兒童服飾值得介紹。
女性服裝
早在清末民初,婦女穿扮主要是受滿族影響的旗袍、褲褂和三寸金蓮小鞋。但在農村,穿旗袍的一直很少,因為生產勞動極不方便。後來演變為較為肥大的褲褂,多為大紅大綠和藍黑色,根據年齡不同而有所變化。皆有頭飾,多為簪、卡和纂網,未出嫁時和結婚時要戴絹花、絨花等。後漸漸略去,或被新的簡潔頭飾所取代。「文革」以來曾時興綠軍裝,青年女子也不愛紅裝愛武裝。八十年代以來,服裝市場化程度已經很高,各種面料、款式服裝每年都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男人在民國以後流行過中山服,現在整個中國普遍流行西服、夾克,而且長盛不衰,這是中國服裝的一場革命。穿用西服或在西服基礎上進行款式改革已經是市場化的商業現象。九十年代以來,女性衣飾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是喜新厭舊、常換常新,追求個性,追求時尚,追求簡潔,不再本色化,穿牛仔裝已經很習慣,秋冬穿裙的也在增多。男人的服裝相對變化較慢,很多中老年人的穿扮仍然是三年一貫制,甚至是十年一貫制。
兒童服裝
大概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孩子的衣服、裝飾進行過絞盡腦汁的研究和探索,成為服飾文化的重要內容和過程。我們這一帶的兒童服裝,在清末民初是滿族化的,主要是小袍子、小帽殼,同時也出現過很多具有地方特點的傳統樣式。一是嬰兒過滿月或百日,親戚長輩要為孩子掛長命鎖。有的是銅製品,刻有龍鳳虎獅等吉祥圖案,大量的是用銅錢和綵線編成長串為長命鎖,現在有的用鎳幣編織而成。二是鳳頭虎尾帽,綉制極為精美,成為母親和奶奶針線手藝的一大展示。三是頸上袼拉、胸前護巾,用以防止孩子吃飯弄臟衣裳,其綉制也比較精美,多有各種花鳥圖案。四是紅兜肚,一般都要綉有蛇、蠍等「五毒」動物形象,相傳以此解除五毒,使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五是虎頭鞋,現在仍然可見。現在服裝商品化了,許多兒童服飾有了更多的款式,但部分農村和市民仍然用很傳統的服飾打扮自己的孩子,也很有文化味道。
歲時節令文化
春節(過大年),是最為隆重的敬神祭祖、闔家團圓之日。我市廣大農村仍然要寫春聯、貼神像、燒香上供,燃放鞭炮。要敬天地眾神,包括宅神(土地神)、門神、路神、財神。連拖拉機、汽車上也要貼上紅帖,寫有「一路平安」或「日行萬里」,並且放上香爐,按時燒香發紙,以求平安、發財。祖宗祠堂、各個廟宇都要去上香、禱告。有的家庭設有祖宗牌位,有的要去上墳,為祖宗過年。
破五,也是一種傳統習俗。正月初五這一天,一般不串門不飲酒,而是早起放鞭炮,還要象徵性地下地幹活。民間稱之為恨窮日。在正定、鹿泉和市區內,普遍認為初五串門會給人家帶去窮氣,所以普遍在家呆著,或者上街逛商場。
在藁城、正定一帶,過初十都要吃餃子,說是老鼠節。意在安慰老鼠,但不能串門,說是防止帶去老鼠。因為民間認為,連老鼠都沒有的地方,就是最貧窮的地方,再說老鼠也是生靈。在晉州、辛集一帶則是過十二,也說是為老鼠娶媳婦。有的過初十說是為石頭過節,反映了一種石頭崇拜。
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是道家的上元節。這是過年的又一個高潮。這天又要大放鞭炮,也要燒香化紙,祭送神靈上天回宮。在縣城或一些村鎮,晚上則是燈會。
正月二十五日填倉節,這一天正定人要吃小米干飯,喝雜面湯,曾經有「填倉填倉,小米雜面湯」的說法。現在有的吃餃子,有的吃面條,但都放些鞭炮,表示「崩囤」,象徵一年大豐收。在市區,這一天早晨的鞭炮也很多。
E. 諸位朋友誰能替我介紹一下河北石家莊:地理位置,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小吃,名曲,人物....名著
石家莊,舊稱「石門」,簡稱「石」,河北省省會,位於河北省中南部。石家莊市域歷史悠久,所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正定自古為河朔重鎮,西柏坡為中國革命聖地,石家莊於1947年成為全國第一個由解放軍解放的大城市,孕育了新中國的雛形。石家莊人文、自然旅遊資源豐富,正定大佛和趙州橋同為華北四寶。石家莊交通便利,為鐵路、高鐵樞紐城市;現已成為市區城市人口規模286.2萬(2010年)的全國特大城市之一,京津冀都市圈第三極核心城市,全國重要的醫葯、紡織工業中心城市,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生物產業基地之一,華北重要商埠。
石家莊市所轄區域,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市區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新樂古代遺址「伏羲台」證明了6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動於此地;戰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繼藁城台西商文化之後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 兩漢時期,石家莊西部的太行山區一直是製造兵器、鎧甲和生產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並走向鼎盛的時期,恆、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趙州柏林寺,相傳創建於東漢,是河北較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家莊隋唐文化中最為光輝的歷史成就是趙州安濟橋,它是世界公認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橋的鼻祖,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隋唐時期石家莊籍的文化名人有李吉甫;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後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跡,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金元時期石家莊建築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陘蒼岩山福慶寺橋樓殿,橋與殿渾然一體,凌空飛架於千丈深澗之間,狀如飛虹,設計形式奇巧,建築雄偉險峻,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術和美學造詣。在藝術創作領域,著名的有上京毗盧寺壁畫。這些壁畫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壁畫的傳統技法,在構圖、線描、用色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此時的自然科學成果也非常豐碩。著名數學家、學者李冶在數學天元學術方面的研究,對中國的初等代數起到了奠基作用,標志著13世紀世界數學的最高成就
石家莊戲曲藝術有著悠久的傳統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石家莊是「奚派」京劇藝術的搖籃,全國「四大須生」之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奚嘯伯先生曾長期在市京劇團擔任主演。市屬兩個評劇團在全國評劇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新派」(新鳳霞)傳人劉秀榮,在國內外大賽中多次折桂,2005年獲巴黎中國戲曲節唯一大獎「中國戲曲塞納獎」。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雷保春至今仍是全國河北梆子劇種唯一獲得梅花獎的男演員。絲弦戲是全國稀有劇種之一,耍盤子、耍翎、甩靴、背靴等動作形神兼備,為石家莊所獨有。
石家莊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 藁城戰鼓、蒼岩山福慶寺廟會、趙縣范庄龍牌會、晉州官傘、贊皇鐵龍燈、抬花杠、元雜劇《牆頭馬上》、靈壽南托雷氏武術、平山漁家樂、無極剪紙簡介、井陘拉花、耿村民間故事、常山戰鼓、辛集農民畫、石家莊絲弦、第二批 鹿泉斗火龍、金鳳扒雞、正定宋記八大碗、真定府馬家鹵雞、藁城宮燈、西仰陵手工造紙、礦區高粱秸稈工藝、礦區根雕藝術、西宮大蠟會、封龍山廟會、贊皇臘八船、青橫庄杠會、趙庄嶺皇綱、井陘孤山感恩文化、長崗五龍聖母祭典、北秀林馬火會、南張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臉社火、無極吹歌、行唐太平鑼、礦區抹牌、韓通戰鼓、趙州扇鼓、南寺庄背燈挎鼓、庄旺拉花、正定竹馬、白馬崗跑竹馬、武凡同高蹺馬、東正花杠、北周卦亂彈、深澤墜子戲、元氏樂樂腔、莊子頭絲弦,正定高照(中幡)。
河北石家莊有一道風格別致的菜餚——雪橋八仙,它的製作方法是:將六隻雞蛋的蛋清打成飛糊,抹成單孔大橋形狀,橋兩頭用黃瓜或冬瓜作為橋柱,裝籠蒸使之定型。同時,將趙縣雪花梨和桔子、蘿卜去皮核上籠蒸熟,取出擺在大盤內,將蒸好定型的大橋橫置其上。櫻桃、青梅、桂元肉、葡萄乾、銀耳分別點綴在大橋上下,最後將熬好的湯汁澆在橋上即成。此菜景中有味,口味純甜,且具有多種水果的香味。
F. 石家莊的歷史是什麼
你好,
石家莊市所轄區域,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市區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新樂古代遺址「伏羲台」證明了6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動於此地;戰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繼藁城台西商文化之後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
兩漢時期,石家莊西部的太行山區一直是製造兵器、鎧甲和生產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並走向鼎盛的時期,恆、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趙州柏林寺,相傳創建於東漢,是河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家莊隋唐文化中最為光輝的歷史成就是趙州安濟橋,它是世界公認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橋的鼻祖,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隋唐時期石家莊籍的文化名人有魏徵和李吉甫;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後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跡,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
金元時期石家莊建築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陘蒼岩山福慶寺橋樓殿,橋與殿渾然一體,凌空飛架於千丈深澗之間,狀如飛虹,設計形式奇巧,建築雄偉險峻,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術和美學造詣。
20世紀初期,平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相繼修建,並在此交匯,石家莊就是伴隨著鐵路的興建而逐漸發展起來的。1925年,這座城市始稱石家莊市(後曾改名為石門市)。
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市解放,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較大城市之一。同年12月26日,更名為石家莊市。當時,全市人口19萬,有大小工廠27家,工業總產值2000萬元左右。1948年5月-1949年3月間,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毛主席、黨中央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會遷至石家莊市。1993年6月30日,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與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合並,成立了新的石家莊市人民政府。
改革開放給石家莊提供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建成現代化大都市的機遇。石家莊以其環京津、環渤海的優越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優勢,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近幾年來,石家莊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形成了三橫、六縱、二環、十二放射的城市道路網路格局,一在批造型別致的現代化建築和居民生活小區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的石家莊市區內,高樓林立,街道寬闊,「民心河」像玉帶一樣環城繞市,沿河20多個公園,像朵朵鮮花把這座城市裝點的無比美麗。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