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1、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造就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文化力量。
2、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構成要素,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長葆活力。
3、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當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引導他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⑵ 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意義
弘揚傳統文化有助於提升國民素質,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理念。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做人做事原則和精神文化資源,對提升國民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弘揚為人之道,提高人的品格。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於如何為人的優秀理念,強調人格在提高人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傳統文化歷來肯定人的人格尊嚴和道德價值,儒家思想強調人要有理想、有道德,如果國人的道德品格得到提高,嚴於律己,交通道路上的闖紅燈現象就會大量下降,也不會出現當下社會熱議的「扶不起」。崇高的品格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理念是提升國人品格的良葯,對當下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需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國人的品格。
弘揚愛國主義,增強國人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個人對他人的關懷和義務,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國人的價值觀逐漸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當下國人關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普遍追求個人利益,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愛國主義精神是傳統文化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強調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傳統文化中關於個人與國家的優秀理念,對於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加國人的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國人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了,就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代表著國家形象,做到嚴於律己,這無形之中就提高了國民整體素質。
弘揚和諧思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傳統優秀文化一直十分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當前社會出現了很多與自然發展相違背的現象,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正是恰當地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法,也是現代社會和諧思想的體現,天人合一思想是優秀傳統文化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原則。當下中國建設和諧社會、低碳型經濟與國人素質息息相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可以幫助國人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人的行為對自然發展的重要性,這樣他們就會自覺地規范約束自己,無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質。過度浪費資源危害環境的現象就會大幅減少,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
⑶ 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綿延不盡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具有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點!在傳統文化影響下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
【關鍵詞】傳統文化特點習慣影響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傳統文化之京劇。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1]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並且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2]其內涵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續,如文獻、文物等,或以物化形式存在和延續,如思想、觀念等,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逐漸內化於人,形成整個民族較為穩定的文化心理和性格並且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升華為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以下四個特點: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有諸子百家、藝術、傳統節日、民間工藝等多種形式!至今,我們仍能時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如何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及其對當代中國社會的影響則顯得尤為重要。有人說傳統文化是柄雙刃劍,既是現代文化的墊腳石,又是現代文化的絆腳石!這話我甚是贊同,下面請讓我表出個人對傳統文化現實意義愚見!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社會的積極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在當今國際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和諧國家,實現民族復興乃至實現世界大同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層面的具體標志,是矗立於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別是在中國歷史上一些名副其實的不朽之作,世代相傳,百讀不厭,而且其智慧之火將永不會熄滅,照耀著人
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珍惜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尊嚴,搶救
保護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樹立尊重傳統文化的理念,不僅要自覺從書本上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還要懂得中華傳統民俗、習慣,既要懂得民族的現實,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歷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實質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說到底,只有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中華民族的發展。只有不斷強化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華民族的資源得到更為充分和有效的發揮與利用,才能使中華民族在地球村中發出更為響亮的聲音,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傳統文化是構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礎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多與王朝政治或社會理想相關聯。一部陳舊老書,一部古代文學經典,披散著歷史的灰塵,脫落於現代社會,特別是易中天、於丹等當代大家以古人聖賢道理為原料,深人淺出地將中國歷史文化與現實社會及其生活緊密結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並給大眾生活中遇到的一個個鮮活的實際問題以啟示,而且能與實際生活中為人處事的經驗總結相驗證,也能給受過創傷者的心靈以撫慰,提升著人們的思想道德品位,開闊著人們的眼界與胸懷,在診譯和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中發揮了構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三)傳統文化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
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而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並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支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而繁榮興盛中華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國軟實力為根本途徑。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和「血脈」,在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歷經世代傳承,形成符合時代特點的中華文化,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資源和重要基礎。充分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時代特徵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適應,與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行為相聯系,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的轉換,已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升綜合國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資源。
(四)傳統文化是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條件
縱觀中國古代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都形成
了一整套人們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所必須格守的准則,影響著世[轉
世代代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儀表,並對中華民族的人格追求產生過重大影響,特別是儒家的修身理論在中國思想文化史、教育史上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造就中華禮儀之幫、文明古國美譽的重要條件。儒家文化中的「學而知之」、「自強不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張,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著古往今來進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奮勇前進。也正是胸懷天下、自強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國人民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推動了社會的不斷發展,而且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現代社會文明的今天,其現實意義仍不可忽視,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國優秀
文化成果的基礎之上,充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豐富現代德育理論,弘揚優秀傳統,不斷推陳出新,實現中國的持續昌盛。在日益興旺發達的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為實現和平掘起、發達文明提供支撐的基本條件。
(五)傳統文化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復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在內的歐洲「文藝復興」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完成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與兼容性,對外來文化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推動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合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助推器」。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貴和」、「持中」,看重和諧,堅持中道,是與以奧林匹克精神為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脈相承的,北宋時期的學者張載概括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中國文化精神,成為建立和諧國家、和諧世界的思想源泉。當今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特色,遍及全球不少國家的中國孔子學院的興起,必將增強、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感染力,並對實現世界大融合,推動全球各國的友好交往與和平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現實社會的消極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向近代轉變的艱難歷程中,特別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與撞擊中,中國文化既顯示了其優秀的品質和豐富的內涵,同時也暴露了其種種缺陷與弊端。雖然經過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系列巨大的歷史變遷,中國傳統文化體系已經瓦解,新的文化體系已初具規模,但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中國文化的現代化與傳統價值觀的沖突並沒有得到完善的解決。這一方面表現在對傳統文化中積極健康、充滿活力的因素繼承發揚得很不夠,另一方面表現在對其中消極陳腐、不利於現代化的東西批判得還不徹底,這些都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產生著消極影響。
(一)「尊官貴長」的傳統對現代民主精神的負面影響
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由家長制帶來的尊官貴長觀念阻礙了民主意識、民主風氣的形成,是束縛現代人走向民主生活方式的巨大障礙,也是封建專制主義權威傳統的表現之一。比如商鞍「貴長而尊官」、韓非「以吏為師」等都是這種權威性的反映,它積淀在傳統價值觀中,便是普遍的「尊官敬長」或「長官意志」。誰一旦當了官或做了什麼長,便在社會上受到尊敬,而不問其政績如何。在這種觀念的束縛下,往往把「民主」當作「長官」的恩賜,自已不敢爭取。這種觀念與社會主義民主精神相對立。至今在一些地方和單位,個別鄉村幹部的長官意志和霸道作風嚴重地影響著干群關系,甚至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需要對傳統文化予以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造。
(二)人治傳統對現代法制精神的負面影響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深厚的人治傳統,《中庸》中的「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便是比較典型的人治觀念。這種觀念認為,政治好壞完全取決於為政之人本身品格和道德的好壞,因此不論為政者還是平民百姓,都把希望寄託在聖君賢相、清官廉吏的身上,很少從制度上、法制上考慮為政的根據與方法。這種不重法制而重人治的傳統一直延續到近現代,形成一種牢固的價值觀念,現實生活中屢見不鮮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執法不嚴,甚至以情代法的現象都是傳統人治觀念的反映。顯然,如果不改變這種傳統價值觀念,即使有種種立法,建立起法制制度,也難以真正實行。
(三)重農抑商對現代商品經濟的負面影響
重農抑商作為一種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在漫長的農業社會演進過程中,與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相結合,具有了普遍的道德意義,「為仁不富,為富不仁」,「工商眾則國貧」等思想主張影響深遠。而現代社會是以工業文明為特徵的商品經濟,促使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對現代工業文明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淵源,而且時現代中國社會乃至借界的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分別從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構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礎,是提升中國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是建設現代文明的基本條件,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等五個方面研究了對現實社會的積極影響,並就傳統文化中「羊官貴長」的權威主義對現代社會民主、「人治傳統」對現代法治、「重農抑商」時現代商品經濟、因循守舊對現代革新創造精神等四個方面的負面影響進行了論述.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價值觀念、行為准則、風俗習慣,具有強大的遺傳性,滲透在每一位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為建設今天中國的新文化提供了歷史的基礎和客觀依據,它對現實社會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⑷ 簡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學習傳統文化可以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修養,規范思想品德。中國傳統文化歷來倡導的以道德實踐來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對自己對社會都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倡導應建立的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的協調有序的人際關系,特別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實踐要義,時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對大學生具有重大意義。愛國主義思想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內涵,後一時代的人們總是把前一時代的優秀思想精華繼承下來,而且有新的補充,發揚光大。在新的時代,愛國主義的傳承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經過世世代代的沉積、凝集、升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思想總是圍繞著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這個中心。
三、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大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安貧樂道的人生態度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種處貧賤而樂在其中的人生態度是一種精神享受,而此時的人格世界是一種安然、充實又自得的世界。四、學習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禮儀道德的培養禮儀道德,是貫穿於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可以說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礎。而以儒家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構成中華文化的主要因子,幾千年來,人們一切生命活動,皆以其為基礎。「內修外教」、「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捨生取義,殺身成仁」、「雖體解吾猶未變兮,雖就死其猶未悔」等等。這種古老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於塑造大學生自身品格,有著重要意義。
⑸ 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1、可以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對文化的了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面;
2、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
3、萬物的發展都有相通之處,數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國人數千年的思想和行為演變史,以史鑒今,可以提高我們的思想深度和廣度。
⑹ 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重要意義
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以下重要意義:
1、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才能造就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文化力量。
2、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構成要素,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長葆活力。
3、青少年是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當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於引導他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4、繼承和發揚傳統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促進國家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志,可扭轉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
(6)傳統文化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⑺ 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有哪些價值和意義
價值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餘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傲然屹立。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築牢堅實根基。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道德情操、價值觀念、審美品格、藝術情趣、辯證思維和科學智慧,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礦藏。
4、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標志,是人們普遍認同、長期遵循的基本價值理念原則,廣泛滲入到民族血脈、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
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血脈里和價值追求當中,歷來就有崇高的文化自覺意識和厚重的歷史責任感,具有文以載道、知行合一、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具有家國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懷。
意義
1、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神為豐厚滋養,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傳人,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彰顯出高屋建瓴、獨樹一幟的文明品格,推動了當代中國社會創新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2、當代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深刻體現在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之中,充分體現在創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之中,全面體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發展之中,深深紮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中。
如果拋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就等於割斷了中華民族的思想精神命脈,我國文化軟實力就會患上「營養不良症」「貧血症」和「軟骨症」。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審美境界、人格情操、思維方式,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同時也能為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提供有益啟迪,對解決人類社會發展問題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領價值,具有穿越歷史時空的恆久文化精神力量。
(7)傳統文化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包含內容
1、中華傳統文化起源於遠古文化時期的神農氏時代以前,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到夏朝建立,發展至今,形成具有豐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燦爛文化。
2、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儒、佛、道三家主流文化。
3、中華傳統文化的范圍廣泛,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都屬於傳統文化的范疇。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⑻ 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和精神標識。它在歷史上為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時至今日依然具有顯著的時代價值。
中華傳統文化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之根與精神之源,傳承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治國理政價值理念、增強文化自信文化擔當,具有重要意義。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我們需要深化對傳統文化的科學認知,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
需要以客觀禮敬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既要看到它在推動傳統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明晰它所蘊含的糟粕劣根,更要承認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經過創新轉化在當今時代仍具重大思想價值和現實意義;以此激發傳統文化的創造活力,助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華傳統文化在規范傳統社會的政治秩序、維系家庭的孝親觀念和培育個體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
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有益幫助。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標識,是華夏兒女保持族群認同和精神團結的文化符號。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中,我們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陣地,又要參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