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民俗角度談談如何傳承發揚我國的傳統節日
1、將傳統節日適當增加為法定節日:
在傳統節日與現代政治性節日比重大大失諧的情況下,尊重人們的風俗習慣,適當增加傳統節日為法定節日,顯得迫切並必要。
2、加強對下一代傳統文化的教育:
多開設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並通過教育使他們有一種對傳統節日,對本國節日的溫情和敬意感,在傳統節日的良好社會氛圍形成之前,社會教育的功能缺位必須由學校教育來補充,才不至於出現傳統節日的「斷代」。
傳統節日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有三點:
1、傳統節日有著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
2、有增進人際和諧,傳承文明的作用;
3、有利於建構「和諧」社會。
在歷史上,傳統節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演化,整合著的。
B. 怎樣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傳統節日,傳統習俗,該繼承的繼承,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第二,通過文字,影像的方式將傳統文化保存下來。
第三,基礎教育裡面多加入傳統文化教育,讓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C.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弘揚
我們要有懷念之情、銘記之意和敬畏之心,通過繼承和弘揚清明節,傳承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實際行動,比如回鄉祭祖,弘揚清明節獨有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是春季最重要的節日,主題內容十分豐富。清明節的主題不只是掃墓,更重要的是把掃墓和踏青相結合。當我們去祝福快樂的時候,恰恰也代表著我們有戰勝悲傷、困難的勇氣,這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清明節的來歷: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逃亡的路上,大臣介子推割肉奉君度飢餓,後來晉文公去綿山找介子推,而介子推不為功利,背著老母親躲避。晉文公 用火燒山逼介子推相見,誰料在老柳樹下發現他們死了。發現一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這天定為寒食節,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D. 當代大學生如何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當代大學生要繼承傳統文化,先要全面了解一下傳統文化,從了解到喜歡,再到學習,再傳承。比如有很多年輕人在一些著名景點,穿漢服,表演民族舞蹈和樂器,都是弘揚傳統文化。
E.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更好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
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中華各民族的祖先就在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僅創造了無窮無盡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獨具特色、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老祖宗的諄諄教誨,語重心長,句句箴言,滋潤心田,教我做人。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培育氣度,激勵自信,陶冶人格,塑造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精深厚重,傳承文明,營養無限,永屹世林。
二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1)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2)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意義。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做出當代表述,為文化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
F. 我們應該如何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對於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吸收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而對於其糟粕只能夠去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其中是蘊含了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方面。例如民族節日,像春節,清明節等等,像二十四節氣,講究道德禮義廉恥等等之類的,它們都是蘊含著文化的。然而,對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分清楚其精華和糟粕。
同時要說發揚得話,那我們必須要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走到國外去,讓別的國家也知道,並且向我們學習,這才是真正的發揚。
G. 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文華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來,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吸收有益來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1怎樣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保持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見加以改造或剔除。
堅持正確方向
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堅持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立足實踐,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拓展、補充、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道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H. 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節日,使之與現代生活對接
1、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以何種態度對待傳統文化的討論,自近代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與之相伴,面目各異的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文化復古主義,從來就沒有銷聲匿跡過。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而是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
2、處理好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固有根本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和方法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的指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固有根本,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3、處理好尊重傳統與反省傳統的關系。
傳統涵義十分復雜,在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總是糾纏在一起。即便是傳統文化中精華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土壤中生長出來,必然是瑕瑜錯陳,很難說有絕對純粹的精華。在堅定不移地繼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需警惕文化復古主義的沉渣泛起。
4、讓節日回歸本義。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每個節日都有其特定內涵。世界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與其糾結於中西節日孰優孰劣,不如讓節日回歸本來意義,發掘節日的文化內涵。
5、守住傳統的儀式感。
在快節奏的生活面前,傳統節日的這種儀式,確實顯得繁瑣,但它代表著一種敬畏,一種寄託。真正參與其中,便會知道,很多節日除了吃喝玩樂,還有更深刻的內涵。
(8)如何繼承傳統文化和節日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他還指出,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如何正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傳統節日如何對接現代中國
I. 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和節日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政治動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鬥終於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於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