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為什麼會出現文化誤讀

為什麼會出現文化誤讀

發布時間:2022-07-30 06:27:44

㈠ 教育部提語言文字誤讀誤寫誤用現象,具體是怎麼回事

主要是現在很多人對一些詞語誤讀服用,而且有些非常的不文明,不規范,還有一些非常的低俗,影響到網路的環境。這次教育局還點明了一些詞語,比如說“人艱不拆”、“十動然拒”等。

語言是我們人類交際的工具,是人們溝通的橋梁。我們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不進行規范,很多人就開始亂用語言,以後會導致溝通困難,不利於社會的發展。比如說以前我們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但是每個地區用方言進行溝通非常的不便利,所以大家都用普通話進行溝通。如果現在開始。不規范的使用語言也會導致大家以後進行溝通,產生誤解或者不明白等後果 。

㈡ 為什麼跨界文化傳播中會出現文化偏見

就拿美劇中出現中國人元素來說吧
在美劇中,中國人的形象大多是邊緣化的,地位比較低下,甚至有些怪異的小配角,比如《實習醫生格蕾》中的偷渡客病人,《24小時》中的中國恐怖分子,《絕望主婦》中的被賣到美國去的華裔女傭小梅,《慾望都市》中喝中葯口臭的男人等,他們往往操著一口便扭的中文或者乾脆是粵語,這反映了美國人對中國人的文化偏見。同時,美劇中的華裔學生往往是以好好學生或書獃子形象出現,出演《緋聞女孩》第1季Blair的跟班之一Katy Farkas的張楠,在劇中如魚得水,非常適應。發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也從側面反映了美國大眾對由中國血統學生的態度。
通過傳媒技術將具有中國元素的中華文化傳播到歐美社會,讓他們了解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但是在這種跨文化傳播中,中國元素也受到了美國社會強勢文化的反噬,其表面是向全世界觀眾展現中國形象,傳播中國文化,而實則向人們傳播西方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對中國進行了文化侵略。這在美劇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帶有好萊塢編劇主觀情感的中國形象跟現實存在較大差距,因而很容易引起文化偏見和誤讀,因此中國的教育工作者們如何積極引導,媒體工作者們如何製作出優良的有真正「中國精神」的影視作品有利於中國在這場全球文化傳播競賽中取得主動權和話語權。

㈢ 為什麼說文化過濾必然會導致文化誤讀

這個來自《詩經》的典型範例。雎鳩本來是一種兇猛的鳥,《關雎》原是以雎鳩求魚以象徵男子求愛。而到了漢代,儒家卻視之為貞鳥,「關關雎鳩」乃雌雄和鳴,來比喻夫妻和諧。這絕不是因學者的無知而造成的理解上的錯誤,而是一次具有文化意義的誤讀,它反映了民族社會生活及婚姻觀的變化與民族追求和諧、溫柔的心理趨向。

還有諸如迪斯尼版的《花木蘭》、中國的《小紅帽》等等,都是文化誤讀現象,不過,故事是不是真實或者哪個版本最接近真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在流傳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變異以及背後所反映出來的社會心態和風尚,不同的故事也就成為我們認識不同社會的風向標。

㈣ 「中國傳統學說」為什麼總是被誤解,曲解,誤讀

核心問題是塑造什麼樣的中國人的問題,是,塑造,很不讓人喜歡的詞,但教育就是塑造,就是文明傳承。一個十幾億人口的世界大國需要什麼樣的國民的問題。對於個體我們當然反對別人對自己命運的主宰,但對於這么大的國家,這就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但題主所問確實暴露出教育的不足:文化傳承應當讓受教育者在文化的氛圍中熏陶出來,而不是向本就處於叛逆期的學生進行灌輸,還以題主有些反感的方式。
題主到30歲左右,有了閱歷、壓力也比較大的時候,自然就會需要心靈的慰藉,其實這個時候才是傳統文化顯現威力的時候,但教育不能放到那個時候,否則真不知道題主到時是去拜上帝還是幹嘛了。
所以本應當自小學起就營造傳統文化的美與輝煌,以此慢慢引導讀些傳統經典,這就夠了,用美和感動來吸引,等有需要的時候自會深入些。但我們之前對此重視有些不夠吧,現在想加強但有些突兀了。
所以我的建議是:說的對都對,但肯定對的話其實沒什麼用,所以題主喜歡就看看,不喜歡就不看,等以後走入社會累了的時候,再去看也不遲。
了解些傳統文化沒壞處,當然立刻就有用也不可能,所以不要排斥就行了,不要情緒化就是。

㈤ 什麼是「文學誤讀」

文學誤讀是文學閱讀中常見的一種接受現象,哈羅德·布魯姆在《影響的焦慮》中首次提出「誤讀」的概念並作為理論術語來運用,同時宣稱「一切閱讀都是誤讀」。從而引起了關於「有無誤讀,一切閱讀是否都是誤讀」的學術爭論。 本文結合前人的研究,從社會學和文化批評這個角度切入,運用細讀方法對誤讀與正讀、曲讀、文本的多重理解...

㈥ 文學誤讀的作用和意義(比較文學專業)

「文化誤讀」是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視的事實存在,其後果可以從正反兩方面看。一方面,文化誤讀「誤讀」、「曲解」了原文,導致文化信息傳遞失敗,使譯文讀者看不到異質文化的真相。另一方面「文化誤讀」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為民族文化建設也發揮了一些積極作用:(1)使異質文化很容易在本國傳播,與本國讀者達到溝通,建立起文化交流。比如林紓在翻譯狄更斯的《董貝父子》時,刪除了原作中論述化功過的段落,卻添上了有關女兒孝道的議論,使其得以流傳;(2)在「誤讀」中可能會闡發出原作中一些未被發掘的新意,重新發現原作的價值。如寒山詩由於悖離了詩歌傳統,最初沒有引起人們注意,但幾十年後傳入美國,得到了當時美國「垮掉的一代」的贊賞與認同,導致「寒山熱」在美國一度興起,並且寒山詩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得以被重新認識;(3)由於「誤讀」往往是由於譯者自身文化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它能促進本民族文學的。比如中國近代文學翻譯活動使中國傳統文學在文體類型、敘事模式和技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革新和進步,進而使文學的近代化向前跨進了一步。

㈦ 比較文學誤讀的例子

文學誤讀是文學閱讀中常見的一種接受現象,哈羅德·布魯姆在《影響的焦慮》中首次提出「誤讀」的概念並作為理論術語來運用,同時宣稱「一切閱讀都是誤讀」。從而引起了關於「有無誤讀,一切閱讀是否都是誤讀」的學術爭論。
說白了就是作者所想表達的可能是另一個意思,但是被後人理解錯誤了,並給出了錯誤的表述。
例如:《子夜》問世後,評論界基本是一邊倒的贊譽。革命批評家瞿秋白這樣評價《子夜》:「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一九三三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子夜》的出版。」[1] 「學衡派」的吳宓也熱情贊美《子夜》:「此書乃作者著作中結構最佳之書……寫人物之典型性與個性皆極軒豁,而環境配置亦殊入妙……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恣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宛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1950至1960年代,《子夜》被視為無產階級文學的重要範本。國際漢學界也給予《子夜》高度評價。捷克漢學家普實克認為:茅盾的創作把中國文學在20世紀的發展中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子夜》是那個時期創作的高峰。俄羅斯語文學博士索羅金盛贊《子夜》在社會生活描寫和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日本學者筱田一士說:《子夜》是20世紀世界文學中的十大巨著之一。但,1960年代以後,在《子夜》接受中開始出現另一種聲音。美國學者夏志清在《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對《子夜》給予否定性評價,他認為《子夜》是失敗之作。香港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中論及《子夜》,頗為不屑。他說:茅盾才情不足,加之作品過於重視社會意義,致使其文學性十分薄弱。1980年代以來,在「重寫文學史」思潮的影響下,一些中青年學者對《子夜》藝術傾向及文學史地位提出了質疑,也對「主題先行」與「《子夜》範式」進行了思辨與探索,由此引發了反駁與再思考,《子夜》的接受呈現出質疑與認同並存,釋解與駁難相生,挑戰與懸置同在的多元格局。1989年,藍棣之發表《一份高級形式的社會文件——重評〈子夜〉》,該文認為《子夜》是「主題先行」的產物,而且還認為接受者對於《子夜》的贊譽為過譽之辭,呼籲重新評價《子夜》的文學地位。《子夜》在文學史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是一部名著,得到世界文壇承認。《子夜》深刻表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工業出路問題,小說結構藝術成就極高,資本家形象塑造得極為成功,它具有重要的社會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雖然它也有不足,但可以說它是一部有缺陷的經典名著。夏志清、司馬長風、藍棣之對《子夜》的評價顯然是誤讀。

㈧ 名詞解釋 文化誤讀

是比較文學變異研究的名詞術語:指文學作品在傳播和接受的過程中發送者文化的損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滲透而形成的誤差。是文化過濾的結果,導致文化錯位,但是也必然帶來文化創新。有無意識誤讀和有意識誤讀兩種類型。

㈨ 文學翻譯中的「文化誤讀」是什麼它有什麼消極作用和積極影響並舉例說明。

文化誤讀是指文學翻譯中對自己本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生僻或普遍問題產生誤解的現象。
文化誤讀的正面效應
首先,因為經過本民族文化的再加工,外國文學作品更容易在本國傳播,與本國讀者達到溝通,從而達到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目的。林紓作為中國以古文筆法譯西洋小說的第一人,不僅使得《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等一大批西方小說在國內一時風靡,更是引起了其他譯者群起爭相競譯的局面,開創了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的先河。
其次,「文化誤讀」特別鮮明、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扭曲與變形,它使一部作品在一個新的語言、民族、社會、歷史環境里獲得了新的生命,闡發出一些原作中未被發現的新意,重現發現出一些文學價值,甚至有時還會「創造」出文學名家。
最後,由於「誤讀」往往是由於譯者自身的歷史文化要求所產生的,因此,從某個方面,它也可以推進本民族的文化發展,特別是民族文學的進步。龐德通過誤譯原作發現了自己的創作價值
和新的生命源泉。例如,他將「煙花三月下揚州」這一句譯為「The smoke-flowers areburred over the river」。「煙花」譯為「smoke-flower」(冒煙的花)不忠實於原文,顯然是誤譯,但其誤讀的譯文把揚州「煙花」三月那種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迷人景色和優美意境渲染得更加濃郁,譯文之美勝過原文,真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文化誤讀的負面效應
讀者接受誤譯的譯文後,肯定會或多或少地產生相應的消極後果。盡管翻譯中文化誤讀是不可避免的,但誤讀和誤譯不利於跨文化的交流,甚至對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造成不必要的混亂,中西翻譯文化史都證明了這一點。西方讀者讀英譯《石頭記》同中國讀者讀《紅樓夢》原著的反應大為不同。這種誤讀看似是譯者為讀者著想,實則是截斷了譯語讀者了解異族文化的渠道。
文化誤讀往往導致了一些不良的文化影響,使得文化交流的質量大打折扣,成為世界文學融合的極大阻礙。同樣也會對本民族的文學發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文學翻譯的實質是文化交流。有意的文化誤讀不利於譯文讀者真實全面認識和把握異族文化的真相與原語文化的精神本質,導致文化交流的質量大打折扣。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會出現文化誤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