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味書屋的簡介
三味書屋
何為「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著名私塾。魯迅12歲在這里求學,塾師是壽鏡湖老先生。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那麼,為何叫「三味書屋」呢?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餚: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❷ 為什麼很多人(包括一些報刊)會把「三昧」誤用為「三味」呢
一提「三味」,自然想到魯迅先生少年時代在紹興讀書的私塾——三味書屋。這間書屋是清末壽鏡吾先生(1849-1927)開辦的一所私塾。書屋正中懸掛「三味書屋」四大字橫匾,兩側屋柱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額匾與楹聯都是清代書法家梁同書的手筆。
那麼「三味」是什麼意思呢?常用的辭書都不收此條。
相當多的人把「三味」與「三昧」混淆,以為「三味」就是「三昧」。其實「三昧」是佛教用語,梵文sɑmādhi的音譯。又譯為「三摩地」。意譯為「正定」,即摒除雜念,心神平靜。
三昧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宋人黃庭堅《漁家傲》詞:「方猛省,無聲三昧天皇餅。」其中的「三昧」即為這種佛家語的含義。
「三昧」後來引申為奧妙、訣竅的意思。如唐人李肇《唐國史補》卷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宋史·李之儀傳》:「之儀能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宋人周紫芝《竹坡詩話》:「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王荊公得此三昧」等。我們稱在某一方面造詣深湛為「得其三昧」。
「三昧」這個詞使用頻率較高,在具體運用中,「三昧」常被誤用為「三味」,在報刊上諸如「可以說是覺得三味的高論」;「足見他已初諳詩歌創作之三味」等殊為多見。
對於「味」與「昧」這兩個形似字必須加以區別,避免混淆誤用。
❸ 三昧真火是怎樣練就的
三昧真火,中國古典文學中和道教文化中經常出現的詞語,一般認為「心者君火,亦稱神火也,其名曰上昧;腎者臣火,亦稱精火也,其名曰中昧;膀胱,即臍下氣海者,民火也,其名曰下昧。」此為三昧真火。
《西遊記》第四十一回中紅孩兒亦是打鼻而噴出「真三昧火」,原文(二人趕到他洞門前,只見妖精一隻手舉著火尖槍,站在那中間一輛小車兒上,一隻手捏著拳頭,往自家鼻子上捶了兩拳。八戒笑道:「這廝放賴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來,搽紅了臉,往那裡告我們去耶?」那妖魔捶了兩拳,念個咒語,口裡噴出火來,鼻子里濃煙迸出,閘閘眼火焰齊生。那五輛車子上,火光湧出)。
《西遊記》第七回中孫悟空利用三昧真火將仙丹煅成一塊。原文(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飲了御酒,又盜了仙丹。我那五壺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裡,運用三昧火,鍛成一塊,所以渾做金鋼之軀,急不能傷。」)
《封神演義》第十七回中姜子牙施展三昧真火時介紹「此火非同凡火,從眼、鼻、口中噴將出來,乃是精、氣、神煉成三昧,養就離精,與凡火共成一處,此妖精怎麼經得起!」
❹ 三昧是什麼意思
三昧(sānmèi) 一詞,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教內外對此詞皆有不同的論述和解釋。 其有一般和特殊兩層含義:它可以指通常的集中思慮的能力,或者指修習所得的,發展了的集中力。從而,它也就變成了可以使禪定者進入更高境界並完全改變生命狀態的神秘力量。
❺ 三味書屋的「三味」的含義是
何為「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
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其三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三味書屋:是清末紹興城裡著名私塾。魯迅12歲在這里求學,塾師是壽鏡吾老先生。三味書屋,是三長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壽鏡吾老先生在此坐館教書長達六十年。 「三味書屋」之味:魯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所提到的「三味書屋」,在浙江紹興城內魯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地方。那麼,為何叫「三味書屋」呢?原來,「三味」取自「讀經味如稻、梁,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醬)」的古語。其大意是:讀四書五經之類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讀史記味如喝美酒吃佳餚:讀諸子百家之類的書,味如醬醋(好比烹調中的佐料一樣)。「三味書屋」的橫匾是清代乾嘉年間的著名書法家梁山舟書寫的。當時,匾的兩旁還懸掛著這樣一副木刻的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讀書。」
有人說,「三味」源自《李淑書目》。李淑說:「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對此,壽宇也不認同。
壽宇的叔父壽洙鄰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找。」此說影響甚大,魯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傾向之。然而,壽宇還是不認同。他說:「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時候,我祖父壽鏡吾親口對我說,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嚮往於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嘗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這也是後來人們主觀臆測出來眾多說法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