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的是什麼
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② 非文化物質遺產是什麼意思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以口傳方式為主,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
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聯系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沖擊。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迫在眉睫。
③ 同安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古老的廈門同安,形似一枚閃光的銀錠,在歲月的淘洗中散發出古樸迷人的光澤。背倚高山,南襟大海,時光的經緯織就了千古銀城悠遠的文脈。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秀麗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溫泉資源、特色鮮明的閩南古民居、星羅棋布的峰嶺、縱橫交錯的溪渠……海濱鄒魯之地,聲名文物之邦,同安,一個兼具人文氣息與自然生態美景的城市休閑後花園,正散發著迷人的魅力,逐漸成為忙碌的都市人心之所向之地。
此次「廈門新20景」的評選,作為廈門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區,同安推出20美景強勢參選。下面,請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先來欣賞同安的20山水人文美景。
同安孔廟
●創建時間:五代
●地點:東溪西畔
●亮點:廈門地區唯一一座祭祀孔子最完整最大型的古建築
同安文廟俗稱孔廟,是古同安「聲名文物之邦」文明歷史的見證,也是現在廈門地區唯一一座祭祀孔子最完整最大型的古建築,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同安孔廟為五代首位縣令陳洪濟(今金門人)創建,原在登龍坊,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遷建於「同安母親河」東溪西畔至今。歷史上多次興修,現存建築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維修的規制。
梵寺書院
●地點:同安城東北里許
●景點:大輪山,梵天寺,大輪山文公書院
同安城東北里許的大輪山,因「群峰自北奔躍如車輪」而名。山麓梵天寺始建隋唐,是禪宗南派臨濟宗寺廟。2012年,仁慈法師主持翻修大雄寶殿。朱熹首仕同安時常到大輪山梵天寺遊玩,留下近十處墨寶。大輪山文公書院,是泉州府屬最早的官辦書院,明代金門籍的鄉賢名宦許獬、蔡獻臣、蔡復一、王道顯等都曾在書院讀書留宿。書院里還有福建僅存朱熹最早的畫像。
開閩第一
●地點:同安銀城東北12公里處
●亮點:「閩王」王審知入閩最早的根據地
同安銀城東北12公里處的北辰山,因「高拱北辰」而名,俗稱北山,是福建省風景名勝區、國家4A景區。北辰山景區內有十二龍潭自然景觀和閩王文化人文景觀。十二龍潭是廈門地區最大的瀑布景觀。南宋朱熹首仕同安時,不但率同僚奠祭北山,還在龍潭留下「仙苑」題刻。北辰山是「閩王」王審知入閩最早的根據地。為了拓展「閩王文化」內涵,近十年來,景區內先後修建了閩王紀念館等。
梅山玉佛
●地點:梅山西麓
●景點:梅山,梅山寺,88尊石佛像,石質山門等
梅山與大輪山相對峙,中隔東溪,以其為同邑之藩障故又名同山,朱熹曾於寺後石壁以硃砂寫「同山」兩字。梅山西麓有梅山寺,隋唐始建。石龕上安放88尊石佛像。梅山寺的石質山門,用花崗岩雕刻而成,是全省罕見的石山門。大雄寶殿內有一尊全國罕見的高大玉佛,由慈明法師采自緬甸整塊白玉雕成,高5.65米,寬4米,厚3米,重65噸,質地溫潤細膩,晶瑩剔透。
蘆山鍾聲
●景點:蘆山堂,蘇頌公園
●亮點:公元1020年,蘇頌誕生於蘆山堂
同安蘆山堂,是蘇頌五世祖蘇光誨始建於五代後晉開運年間(944—946年)的府第,子孫世居。宋天禧四年(1020年)蘇頌誕生於此。蘆山堂是蘇氏蘆山派入閩發源地,衍居海內外的後裔紛紛到此尋根謁祖,成為聯絡海內外鄉情的紐帶,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頌是宋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官至宰相,是集科學家、政治家、文學家於一身的古代先哲。蘇頌主持編著的《本草圖經》是我國上承隋唐下開元明的葯物學巨著。蘇頌主持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水運儀象台」,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蘇頌著的《新儀象法要》是「水運儀象台」的構造說明書,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機械圖紙。在同安蘇頌公園內,復原的水運儀象台可以運轉,是國內首台按1︰1比例仿製的儀象台。
宋元古道
●創建時間:宋代
●地點:汀溪鎮前格
●亮點:廈門地區保留最為完整的「茶馬古道」
汀溪鎮前格五里林自然村和半嶺自然村山中,保存一段宋代始建的蜿蜒古道,因古時借用驢騾牲畜馱運物資,故被稱為「茶馬古道」。現存古道長五里,是廈門地區保留最為完整的「茶馬古道」。古道以不規則石塊鋪設,寬度1—2米。古道向北通往安溪、南安,向南抵達同安縣城。同安母親河西溪上游的草仔市碼頭,正是這條古道水陸聯運的銜接點。山區生產的山貨,用馬馱人挑,走這條山路到草仔市碼頭裝船,然後出海沿海上絲綢之路銷往各地。這條茶馬古道,是研究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交流互補的實物資料,被同安區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羅漢山緣
●地點:蓮花鎮
●亮點:分布著500尊羅漢。
走進羅漢山,梵音裊裊。尼泊爾比丘尼瓊英·卓瑪和四川活佛秦麥·洛桑的佛歌在羅漢山流淌。羅漢山位於蓮花鎮,這里分布著500尊形態各異的羅漢。這里還供奉有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和溫婉慈悲的觀音菩薩。羅漢山為旅人專設「禪音空間」,敞開大門,歡迎所有想進來的人。這里食宿休閑功能一應俱全。未來,一千多畝的有機蔬菜基地還將在羅漢山綿延鋪開。
蓮花太華
●地點:蓮花山
●亮點:朱熹在蓮花山留墨,還把山名取為蓮花山
朱熹曾三探蓮花山,一探,留墨寶;二探,留詩句;三探,留山名。蓮花山以摩崖石刻著稱,最著名當屬朱熹題寫的「太華岩」三字。朱熹看到山巔巨石形似蓮花時,就把山名取為蓮花山。現在的蓮花山植被豐富,是一個天然的森林公園。蓮花山上曾有太華岩寺,據傳始建於宋朝,但毀於清末,後經重建。蓮花山內還有一座佛心寺,與太華岩寺遙相呼應,相得益彰。
南國紫禁
●地點:同安城東五里,東溪岸邊
●亮點:福建首個影視拍攝基地
同安城東五里,東溪岸邊,有一座「南國紫禁城」,內有天安門、太和殿、養心殿、御花園、頤和園長廊和明清一條街,是仿古人造景觀,但也不失皇家氣派。現為國家4A景區,也是福建首個影視拍攝基地,在這里拍攝了《皇宮寶貝》、《開台英雄鄭成功》、《施琅將軍》等多部電視劇。穿過牌樓式的大門,便見金水橋。過金水橋便是天安門,它的規模是北京天安門的四分之一。
五峰古堡
●地點:汀溪鎮五峰村
●亮點: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
汀溪鎮五峰村,因地處群山環抱,五峰突起而名。莊上自然村土樓溪旁有座土樓叫德安樓,是清代許氏族人聚居的古堡。1933年,十九路軍入閩後曾駐兵於此。後來逐漸荒蕪,僅存方形牆體。經過鄉村旅遊開發,現已經成為國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福建省農業旅遊示範點、廈門十大美麗鄉村。
雲頂杜鵑
地點:汀溪鎮境內雲頂山
亮點:每年三四月滿山杜鵑花盛開
雲頂山在同安區最北部,汀溪鎮境內,與安溪、南安交界,海拔為1175.2米。作為廈門的最高峰,雲頂山山頂常有雲霧繚繞,也就得了雲頂山之名。漫山遍野的杜鵑花開,是雲頂山最美的風景。每年的三至四月,雲頂山就迎來了杜鵑花的天堂。從汪前村直至山頂,火辣辣的杜鵑花不畏險峰,一路開放,直把整個山頭都開成了汪洋恣肆的花海。雲頂山上不僅有花,還有三個村子,梯田、石屋、綠樹繪就了田園風光圖。
西坑梯田
地點:蓮花鎮西北邊陲
亮點:廈門「小西藏」
白雲深處有人家,廈門「小西藏」——西坑就藏在雲霧後面。這個位於同安區蓮花鎮西北邊陲的高山村落,只有一百多戶人家,絕大部分以種茶為生。村莊被梯田式茶園環繞著,從山腳到山頂,一層一層,整齊有序。村裡,紅瓦白牆,龍脊鳳檐,雕飾精美的連氏宗祠,石頭砌成的古厝,民房前後左右堆滿的木材,村民曬著的地瓜干、筍干、芥菜乾,無一不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山裡的村民,善良淳樸,人來了就招手喊著「來喝茶」,滿是人情味。
夢幻方特
地點:同安區中洲大橋附近
亮點:高科技的夢幻樂園
廈門方特夢幻王國,佔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是一座大型高科技第四代主題公園,其最大特點是以現代高科技手段全新演繹古老的中華文化,以高科技互動體驗營造夢幻的感受。它由飛越極限、決戰金山寺、秦陵歷險、宇宙博覽會、叢林的故事、宇宙小勇士、生命之光、聊齋、逃出恐龍島、唐古拉雪山、暴風眼、極地快車、水世界、魔法城堡等十幾個大型主題項目區組成,涵蓋主題項目、游樂項目、休閑及景觀項目數百項。
盛鄉美泉
地點:汀溪小鎮
亮點:各種自然溫泉,養生休閑
廈門京閩盛之鄉溫泉度假酒店,坐落於同安區「生態第一鎮」汀溪小鎮,依山傍水,猶如人間仙境。它是一家享譽海內外的溫泉酒店,溫泉水引自汀溪地下天然碳酸氫鈉熱泉,其水質為弱鹼性,溫和純凈,有「美人湯」、「神仙水」的美譽,園區內還有溶洞溫泉,堪稱一絕。此外,還有精心打造的瀑布溫泉、峽谷溫泉、梯田溫泉、貓洞溫泉等多種奇特自然溫泉度假景觀。它的夜色也特別美,五顏六色的夜景燈,讓每一汪泉水熠熠生輝。
金光林海
地點:蓮花鎮內田村
亮點:廈門市的「自然氧吧」
金光湖景區位於蓮花鎮內田村,景區山形如「湖」狀,四周六條山嶺和兩座小山交相環抱,構成「金」字形,旭日初生、葉露晶瑩、金光閃閃,故名「金光湖」。
金光湖林內古木參天,藤蘿交纏,灌木叢叢,野草茵茵,林海茫茫,被譽為「閩南的西雙版納」。高溫季節,金光湖林區內氣溫低於林外1℃-5℃,低溫季節,林內溫度高於林外2℃左右,林中含氧量和負離子數高於城市的5-7倍,堪稱少有的「天然氧吧」 。
古龍醬園
地點:同安區集中路古龍工業園內
亮點:濃縮三千多年中國醬文化史
廈門古龍醬文化園,擁有亞洲最大的傳統醬油釀缸曬場,總面積近5萬平方米,傳統醬缸 55559個,榮獲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紀錄。其古法釀造醬油和醬文化濃縮了三千多年中國醬文化史,已被列入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醬文化園展館總共分為9個區域,寓意「龍生九象」。依次分為前廳、序廳、歷史長廊、現代古龍、特色醬坊、拿戈盧酒文化中心、古龍食品展示中心、古龍美食廳、銷售服務廳,其特色醬坊等展示了醬料的生產工藝流程和歷史文化內涵。
茶園疊水
地點:貫穿蓮花鎮軍營村和白交祠村
亮點:登山、賞古、品農家菜
一條中心溪疊水步道,貫穿著蓮花鎮軍營村和白交祠村,成為引人入勝的游覽線路。高山茶園層層疊疊,蒼翠欲滴,村內茶香滿溢;在環村疊水步道走走停停,聽聽潺潺流水聲,看看別致小拱橋;穿梭在小竹林中,沿山而上,美麗村景盡收眼底。這里有古寨石刻、登山步道、古民居、魯班宮、百丈崖、烽火台和喂馬槽遺跡;這里的地瓜個兒大,粗纖維少,皮薄肉嫩,香甜爽口;這里的芥菜、包心菜、土豬、土雞鴨美味可口……處處令人流連忘返。
頂上人家
地點:同安頂村村
亮點:可以當水果吃的茭白
距廈門島約40公里,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同安頂村村,山水如詩如畫,被國家農業部門評選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那裡有古色古香的民居,善良淳樸的村民,還有可以當水果吃的茭白。位於頂村的「頂上人家」景區,佔地面積5000多畝,已建成萬金灣國際露營地俱樂部、頂上國際山地車俱樂部、六度廬民宿、青出於藍農牧體驗場、「森呼吸」戶外運動等旅遊項目,景區集低碳養生等幾大功能於一體,為遊客提供個性化、特色化體驗。
麗田園夢
地點:蓮花鎮雲洋村
亮點:廈門的「四季花園」
麗田園,位於同安區蓮花鎮雲洋村。因景區內綠影婆娑、農舍依稀、花團錦簇,風光旖旎,淳樸農家味,有「閩南小麗江」之稱。麗田園景區立足生態資源優勢,開發出世外竹源、江南水鄉、百花園、主題拍攝園、閩南農耕文化園等主要自然生態景點;同時,還特別推出新概念旅遊項目,集合戶外拓展、農耕體驗、文化教育、水上娛樂、鄉村旅遊等,是「四季花園」,也是「攝影勝地」,更是城市居民體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最佳場所。
野山谷幽
地點:同安西北部蓮花鎮小坪村與水洋村的交界處
亮點:「七仙峰」、「疊瀑群」、「母子峰」、「百丈崖」
位於同安西北部蓮花鎮小坪村與水洋村的交界處的野山谷,是廈門蓮花國家森林公園六大景區之一,總佔地面積6227畝,以「森林、幽谷、飛瀑、流泉、雨林」而聞名,形成『山在水中,水繞山流』之景。園內水體景觀清秀雋美,縱橫交錯的疊水溪流蜿蜒縈回。其主要游覽點有玉女潭、跳跳潭、淚潭,還有散落山澗中的磐石、洞穴等。尤其讓人稱奇的是「七仙峰」、「疊瀑群」、「母子峰」、「百丈崖」更是千姿百態、錯落有序。
古城同安擁有令人羨慕的山水資源,海相依,山相隨,無論是「小家碧玉」的景點,還是「大家閨秀」的名勝,無不透出一股靈動的美,散發出一種撩人的風情。
所以,你還在等什麼?趕緊跟小夥伴約起吧!
④ 廈門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拍胸舞、車鼓弄、踩高蹺、蓮花褒歌、中秋博餅、大道公信仰、送王船習俗、答嘴鼓、漆線雕技藝、南音、歌仔戲、高甲戲、五祖拳、廈金宋江陣、廈門方言講古、廈港民習俗、池王爺習俗、蜈蚣閣、歌仔說唱、閩南童謠、春仔花習俗、廈金風獅爺信仰、廈門皮影戲、廈門青草葯、松筠堂葯酒製作工藝、嘉庚瓦製作工藝、廈門珠綉手工技藝、
⑤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國家在21世紀初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
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
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因此,根據國務院統一部署,對全國各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普查,無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還是對國情的調查,都具有重要意義。
(5)同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
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意思
既然理論你不明白,那麼就記住它的特性就行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包括幾個方面:
a.口頭傳統和表述;
b.表演藝術;
c.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d.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e.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另外,可以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文化遺產」是指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一般理解即為它具有濃厚的民族特性,重點在於「民族」二字。比如,中國的端午節等一些節日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具有濃厚的中華色彩。
而「非物質」就理解一般只通過人類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就行了,還是端午節這個例子,端午節這個節日是由國人在特定日子的一些活動來傳承的。
這樣說,不知道你能明白不。
⑦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由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並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方式。聯合國有《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前者管「非物質」,後者管「物質」。
《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生效之前,作為試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於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命名了三批世界非物質遺產,共90項,其中中國4項,即崑曲、古琴、新疆的木卡姆民族歌舞和與蒙古國聯合申報的長調民歌。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擁有世界非物質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申報條件
一、國務院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立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本行政區域內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從本省、自治區、直轄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向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推薦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
三、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可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
四、相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形式和內涵在兩個以上地區均保持完整的,可以同時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歷史成因和現狀分別是什麼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歸屬
關於「非遺」,往往側重於個別少數民族的、特別是瀕臨消亡的人口基數小的民族文化的搶救,這當然是「非遺」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能不能突破個別民族、局部區域、特定時間、某個行業的「非遺」,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敘事中,去發掘對56個民族的大家庭成員有普遍影響,在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覆蓋,不分男女、貧富、行業、信仰等差別在全社會廣泛適應的「非遺」呢?
「非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但在物慾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局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非遺」,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其實用性,也表現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但現實保護中,我們對遺產的文化品質在不斷消解,功利性目的越來越突出,甚至「非遺」的留存、申報乃至保護,都有著強烈的利益驅動,不僅是個人的需要,還有當地政府的助推,使得申遺工作變成了本地的廣告、旅遊的宣傳、增值的途徑。更有甚者,「非遺」的申報就是一個異化的過程、商品化的過程、去神聖化的過程、從文化常態中剝離的過程。沒有經濟利益的沖動,有多少人會從文化本位上關注「非遺」?
「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非遺」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今天的文化財富。根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發展流變至今,雖然隨著族群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但對遺產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是始終不變的。今天的「非遺」,如何保留遺跡的自然狀態和真實性而減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繼續保持日常性而減少節慶性、如何增強實用性而減少表演性、如何體現民間性而減少官方性,這才是還原前人的遺產對今天後人的作用,失卻了這種作用,遺產就成了包袱。特別是今天看到的「非遺」,大部分是農耕時代形成並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地方保存下來,能否在現代化的大潮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何避免被現代性同化而發揮作用,是有資格繼承遺產的孝子賢孫必須考慮的問題。
「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
「保護」一詞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說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脆弱性。任何事物都有產生、成長、延續、消亡的過程,「非遺」的未來,同樣在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中。「非遺」自身如果沒有足夠的生命力繼續發展下去,我們今天的保護就成了對「非遺」的臨終關懷。當一個「非遺」不能讓後人自覺傳承而需外力被動留存時,我們不能不考慮其維持的時間有多久?當一個「非遺」要靠項目申報的方式來保護而自身難以維系時,我們不能不想到有多少沒有被列入申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們沒有關注到的偏遠村落苟延殘喘直到停止呼吸並隨著歲月漸漸流失?現代化的沖擊,商品化的影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原有存在土壤和社會環境,也就慢慢走向消亡。當一個文化項目被裝進保護的溫室里,供後人從外部考察、觀看、品味的時候,也許已經是一種憑吊了!
「名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同
我們基於西方的學術理念、按照西方文化分類方式和程序進行申報,也因為符合西方的價值評判標准而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個過程中,「非遺」本身可能被肢解,系統的整體性可能被碎片化、活態性演變成標本化而走失了「非遺」原來的模樣。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要保護,不是因為好看,而是因為有用!如果「非遺」是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跟古董和藝術品收藏沒有什麼區別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非物質的無形的遺產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