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南海文化遺址發現了什麼

南海文化遺址發現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30 11:39:28

A. 誰能詳細介紹一下「南海Ⅰ號」考古的事

800多年前,一艘滿載貨物的遠洋商船在南中國海沉沒。800年後的今天,這艘被稱為「南海Ⅰ號」的古沉船被中外專家考證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

5月17日,隨著打撈「南海Ⅰ號」的巨型沉井下水,「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工程正式拉開序幕。「南海Ⅰ號」上的文物數量在6-8萬

件,巨大的考古價值蘊含在一個個歷史謎團中。

謎團1 「南海Ⅰ號」為何沉沒?

目前,有考古專家根據探摸階段掌握的信息判斷,「南海Ⅰ號」沉沒原因可能與海上風浪有關。「由於船體沒有發生大規模斷裂,不大可能是因碰撞而沉沒。而『南海Ⅰ號』沉沒的海域一直是台風等氣象災害頻繁區域,沉沒很有可能是因為遭遇巨大風浪」。

也有專家提出:「南海Ⅰ號」是不是因超載而沉沒?考古人員對「南海Ⅰ號」前期探摸時,發現了一塊體積巨大的凝結物,其中有一定數量的鐵器。從目前情況看,「南海Ⅰ號」上不僅可能載有大量瓷器,還有一批鐵鍋等鐵器,此外還出水了一些金器首飾及木器。

專家推測,如果遭遇風浪,「南海Ⅰ號」沉沒海底的狀態應該是翻傾;如果是觸礁沉沒,很有可能船頭或船尾先插向海底。但是,從「南海Ⅰ號」沉沒的狀態看,甲板幾乎與海平面平行。為何古船會平平地沉沒?有專家認為,超載可能是原因之一。

也有專家對此猜想表示質疑:「南海Ⅰ號」長30.4米、寬9.8米,相當於宋代一艘100噸-200噸左右載重的船。載重量這么大,不大可能因為大量鐵器、瓷器而沉沒。專家認為,「南海Ⅰ號」究竟因為什麼沉沒,要等整船文物出水後計算一下總重量才能見分曉。

謎團2 始發港是哪裡?

「南海Ⅰ號」的始發港是哪裡?這是考古專家亟待破解的一個問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說,「南海Ⅰ號」沉沒時船頭朝向是西南240度,沉沒朝向與當年的航向大致一樣,「照這個朝向看,『南海Ⅰ號』不是從國外駛入中國,而是從中國駛出,最新的研究顯示,『南海Ⅰ號』可能是駛向西亞或中東地區。」魏峻說,目前還沒有任何信息顯示「南海Ⅰ號」是從廣東駛出,從船上已經出水的文物看,還沒有一件屬於廣東地區的。

一些專家根據船載貨物推斷,「南海Ⅰ號」自泉州港及其以北方向出發的可能性較大。「南海Ⅰ號」出水了很多瓷器,其中就有福建德化窯和磁灶窯的瓷器,還有很多是浙江龍泉窯的。中山大學歷史系宋代史專家曹家啟教授分析,史料中曾有記載,當時中國商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發自泉州及其以北港口。

●1987年8月,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時,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撈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認為可能與海上絲路有關,引起世界矚目,該船被命名為「南海Ⅰ號」。

●1989年,考古部門對「南海Ⅰ號」正式展開調查。

●2001年4月,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水下考古專業隊員共12人,搜尋和定位沉船遺址。

●2002年3月至5月間,水下考古隊再度下水,對海底沉船進行挖掘,打撈出文物4000多件。

●2002年下半年,《「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開始制訂。

●2003年10月,廣東省文化廳召開《「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專家論證會。

●2003年11月,廣東省副省長雷於藍主持召開會議,規劃、立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項目。

●2004年3月,廣東省發改委同意籌措資金,在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建設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2005年12月28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工興建。

●2006年6月17日,國家文物局原則通過了《「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該方案由廣東省文化廳負責組織實施。

●2007年1月,廣東省專門成立了「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指揮部,由副省長雷於藍任總指揮。

●2007年1月,考古隊前往沉船海域開展打撈前最後一次海底勘

謎團3 船主身份是什麼?

此前,「南海Ⅰ號」曾經出水一條近2米長的鎏金腰帶、一枚碩大的金戒指,腰帶由四股八條金線編織而成,充滿異域風情。今年在對「南海Ⅰ號」前期的凝結物清理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枚鎏金龍紋手鐲,這枚手鐲豪氣十足,比大拇指粗,徑口比普通家用飯碗大,兩端雕成了龍頭形狀。

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分析,從鐲子上雕刻的圖案和花紋看,具有中國的特點。到目前為止「南海Ⅰ號」共出水了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等黃金首飾,都沒有生銹,閃閃發亮。它們比較粗大,像金腰帶長1.8米,手鐲有四兩重等,由此可以推測佩戴這些黃金首飾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謎團4 船上人員是否逃生?

從近年對「南海Ⅰ號」文物的試探性打撈結果看,目前還沒有發現古人骸骨。那麼,「南海Ⅰ號」沉沒時,船上人員是否已逃生?廣東省考古所所長黃道欽說,最終能不能從船內文物中發現人骨,有待進一步發掘。

黃道欽認為,「南海Ⅰ號」是一艘木船,與一些鋼結構船不同,它不像泰坦尼克號那樣沉重,因此沉沒速度會比較緩慢;船身並不龐大,門窗也不高,「南海Ⅰ號」沉沒時,船上人員想要逃離船隻並不難。黃道欽說,很有可能「南海Ⅰ號」沉沒後只有貨、沒有人,至於船上人員逃離後最終能否脫險,就另當別論了。

謎團5 木質船為何長年不腐?

「南海Ⅰ號」位於海面下20米深處,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整艘船沒有翻、沒有側,而是端坐在海底,船體的木質比較堅硬。

對「南海Ⅰ號」前期探摸中,還發現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塊。魏峻說,這些木塊的材質有一部分是馬尾松木。馬尾松多見於南中國地區,如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因此,「南海Ⅰ號」的出生地極有可能是南中國。

為何「南海Ⅰ號」能夠長存水下800年而不腐?「南海Ⅰ號」水環境課題組負責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院徐教授介紹說,「南海Ⅰ號」在浸泡800多年後仍保存完好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南海Ⅰ號」所沉沒的水下環境氧濃度低,可以推測,船在沉沒後的短時間內周圍很快附著了大量淤泥,從而使船體與外界隔絕,避免了氧化破壞。對沉船周圍淤泥的研究發現,淤泥內有很多生物,但沒有存活的,這說明船體周圍是一個厭氧狀況非常好的環境。二是「南海Ⅰ號」所使用的材質是松木。根據廣東民間說法:水泡千年松,風吹萬年杉。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較好的造船材料。

謎團6 船上有什麼樣的生活?

一面出水的宋代銅鏡引起了專家的關注。這面宋代銅鏡銹跡斑斑,但上面雕刻的花紋依稀可辨。專家稱,這把宋代銅鏡是非常典型的葵花形銅鏡。更為別致的是,鏡柄上有一條凹凸槽,根據手感,可以辨知銅鏡的正反面。此前,「南海Ⅰ號」出水過眼鏡蛇頭骨。有專家推測,當年可能有阿拉伯商人把眼鏡蛇作為寵物帶上船,作為漫漫航行中的消遣。

在今年的探摸中,出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陶罐,外形朴實。專家認為,這些陶罐很有可能是「南海Ⅰ號」上的船員所用,其中一些陶罐可能是用於盛酒。如果屬實,宋代文獻中記載的,遠洋途中船員飲酒消遣的生活,就可能在「南海Ⅰ號」上得到證實

B. 中國有個「小南海」在哪裡

1.河南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遺址

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遺址,位於安陽市西南25公里的北樓頂山之腰,座西朝東距小南海近一華里,乃一溶岩洞穴。這是中州地區唯一的舊石器時代遺址,1963年被頌為河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0年3月,安陽人民修小南海水庫,開山取石時發現此天然石洞,洞口朝東,背依大山,前為開闊地,東南距洹河近一里。洞向西南延伸,深約50米,寬約2--3米,高約2.5--3米。1960年4--5月,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舊石器考古專家安志敏主持了第一次試掘。1978年又進行了第二次試掘。兩次試掘都在洞口附近,內部大規模發掘任務待以後進行。據洞口兩次試掘得知,文化層厚6米左右,可分5層。出土有石器7078件,多種動物化石及用火灰燼。石器一般器形較小,絕大部分為人工打制的石片。石料以燧石為主,石英次之,也有少數火石、石髓及石灰岩等,種類計有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狀器和多種刮削器,也有少數裝飾品。動物化石有野驢、披毛犀、水牛、野豬、斑鹿、羚羊、 狗、猩猩、鴕鳥蛋、刺蝟狼等動物種屬。

據放射性碳十四科學測定,洞穴的文化遺存,上層堆積距今約13000年,下層距今約2--2 .5萬年。其時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相當;從石器看,兩者還有遙承淵源。小南海原始洞穴遺址是河南境內發現的第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也是建國後在華北地區首次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洞穴遺址,被郭沫若定名為「小南海文化」。它填補了考古研究上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缺環。為人類的發展歷史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難得的寶貴實物資料。

2.河南小南海石窟

小南海石窟,位於安陽縣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濱,面臨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鑿。由於它鑿於風景優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稱之為小南海石窟。現存三窟,均為北齊天保年間建造。三窟造像大同小異,規模相近,風格古雅。

西窟進深1.76米,面闊1.36米,高1.76米。平面呈方形,面積為2.4平方米。正中雕釋迦牟尼佛一尊,結跏跌坐於長方形台座,左右為脅侍菩薩二像,兩側壁各鐫刻菩薩三立像。門作拱券狀,門楣上雕有滾龍兩條,中間有一蓮花。門兩旁各雕刻有護法神王一尊,組成火焰拱門。

中窟進深1.34米,面闊1.19米,高1.78米。平面呈方形,面積約1.6平方米。正中雕釋迦佛一尊,火焰背光,內淺刻騰空飛舞的飛天6個,左右刻二脅菩薩,兩側壁各鐫侍立菩薩3尊,其間各淺刻小型菩薩3尊,手拿蓮枝。東壁上部有浮雕彌勒說法圖案,西壁有浮雕蓮枝菩提樹圖案。座台上刻有三個伎樂人。全窟縈壁遍布拜佛積德、敬佛造像的題刻。門亦作拱狀,有門檻。門額飾形象生動的二青龍,間有火焰寶珠,下為兩只金翅鳥。門洞兩旁對稱地刻有停立著的天王浮雕,威武雄壯。門額上有大片削平岩石鐫「方法師鏤石板經記」雲:「大齊天保元年,靈山寺僧方法師、故雲陽公子林等,率諸邑人,刊此窟,髣像真容。至六年,「國師大德」稠禪師重塋修成。相好斯備,方欲刊記金言,光流末季。但運感將移。暨乾明元年,歲次庚辰,於雲門寺,奄從遷化,眾等仰惟先師,依准觀潔,遂鏤石板經傳之。」後華嚴經偈贊和涅 經品行。此摩崖題刻石板經,乃標準的北齊書體,蒼勁渾重,委婉秀麗,書法價值極高。

東窟毀壞較重,其進深和面闊均為1.29米,高1.67米,平面呈正方形,面積為1.66平方米。正面中間雕琢釋迦佛1尊,左右刻二脅侍菩薩,兩側壁各雕3尊菩薩。其間彌刻大小佛像23尊,無統一布局,不像是一次刻成的。

這里原是宏偉的靈山寺,可能有較大規模的石窟造像群,現僅餘三座石窟,從形體結構,風格題材來看,與河北省峰峰響堂山石窟,遙相呼應,相輔相成,是北齊時期石窟藝術的珍品。

3.重慶小南海湖泊景區

於重慶城東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境內。原名小瀛海。面積約30平方公里,是一個融山、水、島、峽等風光於一體的高山淡水湮塞湖泊景區。人稱"深山明珠"、"人間仙境"。小南海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地震遺址。清咸豐六年(1856)大地震中,谷口被湮塞而為大澤。大垮岩、小垮岩、斷碉絕壁及岩石壘成的大壩等地震遺跡,於今仍清晰可見。小南海四周秀峰環列,湖口奇石豎立,溪水縈回,湖內港汊縱橫,島上茂林修竹。朝陽寺、老鸛坪、牛背三個島嶼,古松蔽日,茶花連雲,茅舍竹樓,雞鳴犬吠,一派田園風光。

C. 佛山南海平洲有哪些著名歷史文化遺址(平洲,詳細的)

平洲恐龍蛋化石產地位於平洲平南佛平公路永安路西側一個丘陵山丘坡腳。據佛山市地質局高級工程師劉建雄介紹,平洲恐龍蛋化石是佛山地質局在開展地質調查時,於1986年11月發現的。現在變醫院了。

D. 河南安陽小南海文化遺址時間距今大概二萬年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對還是錯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30

E. 歷史上有哪些證據證明南海就是「南中國海

「南海是中國的」,是否客觀?

近日「南海仲裁」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而中國外交部也正式宣稱:所謂南海仲裁庭,一切裁決都是都無效。這幾天在網上,多數網民也開啟了「戲謔」模式。但往往像「南海是中國的,菲律賓是中國的」這樣的口號,並不能使人信服。「憑什麼說南海是中國的?」當外人提出這樣的疑問之時,你准備好充分的論據了嗎?昭昭青史仍在,鑿鑿證據如山南海為何是「南中國海」?南海的英文名叫做「South China Sea」,由此可見,自古以來南海的生息繁衍與中華民族息息相關。為何南海在國際上被稱為「South China Sea」?其背後的原因是:南海諸島最早是中國人發現並命名。

南海諸島礁的命名是印證主權的鐵證主權歷史追溯至2000年前除了上文提及的「最早命名」,中國也是最早對島上人文資源開發的國家。在公元前後的漢代,先人更是開辟了「古航道」,也就是現在我們口中的「海上絲綢之路」。

古籍《更路簿》:是古代海南漁民耕海牧漁生活的實錄。在《更路簿》中,漁民給南海中136個島礁起了「乳名」,其中東沙群島1個,西沙群島38個,南沙群島97個。除了以漁家口述形式流傳外,更以書面形式記載於《更路簿》的手抄本中。因此,它也是維護我國南海海洋權益的歷史佐證。

島上遺留的文物據估計,僅在南海就有2000餘艘古代沉船,而這大多數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沉船。在上個世紀發現的沉船殘跡中,打撈出來的文物大多都是銅劍、銅鏡等文物,這再一次形成了中國古人經營、開發南海真實寫照。U形線:近代確權的鐵證中國最早開始對南海諸島進行行政管理的記載,可追溯到唐代,到宋代時,對南海諸島的行政劃分已經明確。(民國36年)1947年底,南海諸島的地圖審定。1948年的2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公開發行《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向國際社會正式宣布了中國政府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國界線最南端在北緯4°民國向國際公布的U形線(又稱11段線)之時,沒有國家提出異議,這便是中國對南海諸島確權的最好鐵證。事實上,國際社會對於領土主權歸屬問題,在早期便形成了基本的共識,即: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開發經營、最早連續不斷的行政管轄和主權得到許多國家廣泛承認。這五個原則,足以證明: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是歷史上確定的。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關注的往往是南海豐富的自然資源。實際上,人文資源亦是南海資源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載著千百年來先人生產活動的印跡。每每南海問題出現,恰恰是這部分不被重視的人文資源,成為中國對南海主權的有力佐證。那麼,保護祖宗海,我們能做些什麼?人類社會活動活動遺跡是構成南海人文資源重要的組成部分:既包括散落在南海諸島的古遺跡、古墓葬以及古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同時也包括歷史上與南海有關的文獻、古籍以及實物等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頻現「神秘」遺址就在上個世紀,在西沙群島的甘泉島,有人發現了一些年代久遠的生活用具。循著路線,考古人員規劃了調查路線,發現了一座唐宋居民的生活遺址。除此以外,還發現了一些小廟遺址。

甘泉島空中俯覽圖遺址牌碑這足以證明,在唐宋時期我們祖先在其島上進行生活和開發利用。

為向世人證實古人對其開發經營的印跡,亦為讓國人後代對前人活動展開詳實的歷史研究,4DAGE數字化保護則提供一條較為科學理性的途徑:

左上角(大圖)為三維數字化後的效果圖

4DAGE三維數字化案例高精度微米級恢復古跡,對於建築保護及後期修繕意義重大;測繪圖生成各角度及切面測繪圖,加上高仿渲染的逼真效果,無需三維插件,即時能實現在網頁端、手機微信端順暢瀏覽。

(左)崖壁立面摩崖石刻(右)三維數字化效果

南海諸島遺址的發現證明了在唐宋時期已有中國居民在此生息繁衍,充分反映中華文明與南海的歷史淵源。數字化的保護和展示,則能將這份「鐵證」向世人傳播遠揚。可移動文物:打撈文物數量驚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國家曾組織考古隊對南海海域進行打撈。在已發現的唐、宋、明、清的沉船中,發掘了數量驚人的文物。這其中包括陶瓷、建築用料和雕像。

西沙群島「華光礁1號」出土文物據古籍航海的記錄,有推測指出在南海海域有2000多個沉船遺址,而這印證著我國各個朝代的航海記錄以及繁榮的的外貿海航活動。這便說明:南海諸島的古代遺跡以及遺物不僅有大量留存,且類型十分多樣。針對部分珍貴的文物,三維數字化不失為較好的保護手段:經4DAGE三維數字化處理的文物

建模前

建模後微米級高精度對文物進行全自動三維數字化重建,不存在人為因素的干預和破環;再者,對文物材質的自動化重建,使得文物更加逼真生動。因此,這對於日後展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古籍、文獻的保護提及維護我國南海海洋主權,眾多祖先遺留下來的古籍文獻便是堅實的歷史佐證。在這段漫長的南海主權議題中,研究者們一直把目光投注於《更路簿》。

明代以後我國漁民所用手冊《更路簿》中記載了中國人最早發現南海諸島、最早命名以及長期管轄的證據,有力地證明了我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鄰近海域的主權是不容置疑的。雖不同年代出現多次手抄本,但遺憾的是,僅留存部分《更路簿》,又因其為紙質,加上沿海溫濕氣候和蟲蛀鼠咬,很多文字也已變得模糊不清或老化破損。針對質脆的古籍、文獻,我們同樣可以使用三維數字化對其進行保護:4DAGE三維數字化後的書畫

經三維建模後的書畫古籍文獻,不僅能將作品的材質還原,還能看到微觀下先人在記錄時的筆跡:每一頁,每一筆,皆能呈現。不僅如此,三維數字化亦兼具防偽、鑒定的功能。而這對於先人給我們留下的古籍、書畫,則是一種一舉三得的保護。數字化手段:助深剖遺產背後的價值南海的人文資源無疑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人文價值之高,便更要我們加以重視和保護。在數字化時代,我們更應用此契機,以遠揚中華文化精粹。深入解讀遺產數字文化產品背後的價值。4DAGE有言:前人說,南海是我們的「祖宗海」,我們要在這造大船、闖深海,深耕「祖宗海」。回顧中國南海百年維權歷史,可看到中華民族也漸然覺醒。便如愛國詩人艾青用《我愛這土地》直抒一顆熾熱的愛國之情,如今我們不僅愛這片土地,我們也愛這片南中國海。

反正,南海是中國的。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四維時代科技所有,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四維時代科技」。

F. 海南島新石器時代的貝丘遺址有什麼發現

海南島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主要為貝丘遺址,數量少,只在東方、樂東等地有少量發現。

如新街貝丘遺址是較重要的文化遺存,遺址坐落在東方市北黎河入海口僅2500米處。新街遺址臨河靠海,海邊的螺、蚌、蚝蜊等成為古人主要的食物來源,因而在文化層堆積中發現大量的貝殼遺骸,被稱為「貝丘遺址」。

遺址分布范圍較大,約16000平方米。距地表0.4米至1米的文化層中含有大量螺殼、貝殼和燒土、炭屑、燒骨,以及打制石器、陶片等遺物。石器仍是用打擊法製成,少見磨製石器。

新街貝丘遺址的陶器都為夾砂粗陶,以灰褐陶為主,火候一般,陶質脆松,壁厚不勻。器形甚少,只有圓底罐和圓底釜。一般為素麵,有少量裝飾有粗繩紋。

這些粗繩紋或有加固等實用價值,或是用於美化陶器的,表達了先人們原始的審美意識。

海南貝丘遺址典型的還有陵水石貢貝丘,站在石貢遺址,不由會感嘆先人慧眼獨具,選擇了一個良好的棲息地。他們在莽莽叢林中,四處遷徙,或沿著河流走,或沿著海岸走,尋找最佳的落腳點。

G. 我國南海發現英國沉船,滿載圓明園文物,英方:把寶物還給我們,後來呢

近代時期,中國曾經歷過無數的坎坷與艱辛,尤其是在晚清時期,搖搖欲墜的清政府,曾是當時諸多西方列強欺凌的對象。由於當時清政府的軟弱與無能,不僅沒有拿起武器與敵人抗戰,還只會一味地割地賠款,一度讓其他同樣擁有野心的國家,看到了甜頭,更加變本加厲地侵犯和佔領我國。從鴉片戰爭開始,到之後的八國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都是烙印在國人們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我國南海,漁民發現英國沉船,滿載圓明園文物,英方:把寶物還給我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經過確認,漁民們最終認定這艘沉船中的物品,滿載珍貴的歷史文物,便立即將此消息上報給了相關部門。經過專家們的努力,這艘沉船終於得以重見天日,而這艘沉船中的寶物,也被證實就是當年英軍從圓明園搶奪的證據。可笑的是,英方在得知此事後,提出要求:把寶物還給我們!很多網友紛紛表示,在我們國家拾回我們的文物,這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H. 「南海一號」沉船里發現了哪些寶物

南海一號,為南宋時期的商船,來往於海上絲綢之路。作為絲綢之路最為鼎盛時期的宋朝其運輸寶物的數量巨大程度可想而知。

南海一號,長度41.8米,寬度11米,高度約4米。同時它也是到今天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其排水量約為800噸,載重約為400頓。直到2019年3月20日為止,一共清理船載文物已高達達14萬余件,預計總文物將會超過16萬件。

據不完全統計全部水下考古發掘文物共有14000餘件凝結物55噸、標本2575件。而且陶器佔大多數,一共有13000餘件。如瓷瓶瓷壺、瓷碗、瓷盤以及其他瓷器等。樣式繁多,且製作工法都出自最好的官窯,由此可見南海一號便是典型的宋代商船,且是航運於國際間的貿易船隻。

閱讀全文

與南海文化遺址發現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