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華傳統文化包含哪些方面有哪些民俗活動
開設了孔子學院,學習中文,這個,就是個好勢頭,經過我們幾代人的努力,一帶一路發展,中國的文化必走向輝煌,實現中華民族中國夢,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春節、上元節(元宵節)、花朝節(花神節)、上巳節(女兒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鬼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臘八節、祭灶日(小年)、除夕。丟眼覅u的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凡是作為社會的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習性的復合整體,總稱為文化。
Ⅱ 中華傳統文化或習俗有哪些
1;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儒家學說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
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 漢語語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是農歷的一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一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一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編輯本段]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農歷七月初七
(農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同時也是中國的敬老節。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農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爆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Ⅲ 民族的文化習俗有哪些
1、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Ⅳ 你知道老北京過春節的傳統習俗中都蘊含著哪些民俗文化嗎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一首婦孺皆知的民謠,道出了中國人對過年的期盼,也道出了老北京人過大年時的隆重與熱烈,老輩兒人的認真、孝道、規矩、實誠,家的和睦更加顯露無遺。過年,就要講究有「年味兒」。所謂「年味兒」,是民俗,是老禮兒,是一年中最讓人魂牽夢繞的,無形的氛圍其實就是過年的「味道」。
年俗,是從臘月初八喝臘八粥正式開始的,故民間諺語中有「送信的臘八粥」一說。「祭灶」最早是紀念發明用火熟食的先人,後來逐步又演變為祭灶王爺,到了近代又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間習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人間對灶王爺衷心的感謝、美好的祝願,也成為灶王爺「回宮匯報工作」的必須。重要的是這一天是「大年」的前奏。民間說的「小年兒」一過,「大年」也就一眨眼兒的工夫了。
掰著手指頭算下來都沒幾天,隨著連綿不斷的年前習俗,掃房子、推米黍、蒸饅頭、去吊肉、宰公雞、把面發、團圓守歲、接神、包餃子,隆重的拜年儀式逐步把過年氣氛推向高潮。
春節除了闔家團圓之外,還有祭祖之禮。在人們眼裡,祖先的首要功績是繁衍了後代,沒有祖先也就沒有後人。正因為如此,祭祖的傳統從遠古一直傳延到近代。正月初一,「接神」儀式完畢,全家進行團拜,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後小輩兒們依次給長輩兒們拜年,說一些祝願的吉祥話兒。長輩兒們照例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們壓歲錢(「歲」為「祟」的諧音)。
一個「年」字兒,勾著多少中國人的魂兒啊!
正月不剃頭
過了臘八,街頭上剃頭的挑子就閑不住了。據說清順治元年,清軍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下達了「剃頭令」。漢族人不願服從,但又不想丟腦袋,就相約正月不剃頭。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正月不剃頭,就表示一年都沒有剃頭,以此來表達人們的「思舊」之情,稱之為「正月不剃頭——思舊」。因為諧音的緣故,後來就演變出「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了。
二十三 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糖瓜兒祭灶」的日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年兒」。這天得給家裡的灶王爺供上「糖瓜兒」(麥芽糖)、水及灶王爺喂馬的草秸、豆料,然後全家跪拜祭祀一番。「祭灶」是把又粘又甜的「糖瓜兒」獻給灶王爺,粘住灶王爺的嘴,灶王爺的嘴粘沒粘住不知道,但「糖瓜兒」則由孩子們搶著替灶王爺吃了。
二十四 掃房子
以往家家戶戶都有標配的撣瓶、撣罐,裡面照例都是插有兩把大雞毛撣子,這撣子就是「掃房日」起到大作用的物件。這一天全家齊動手把一年積攢的塵土都打掃干凈,換上新窗戶紙、貼上剪好的窗花,屋裡屋外都收拾的利利索索。屋裡貼上「一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歡樂,人口平安」之類的春條和福字。
二十七 宰年雞
「雞」與「吉」諧音,寓意吉祥如意。宰公雞是有講究的,宰好的雞並不是當天吃。年三十兒燉熟的公雞擺放在年夜飯中間,而且必須是整隻擺放,不許切塊兒。
二十九 蒸饅頭
這一天家裡的廚房最熱鬧,因為要為過年准備主食了。一口氣蒸很多饅頭,寓意生活蒸蒸日上。缸里的發面團兒在大人手裡變成了一個個大饅頭、棗糕兒、豆包兒。撒年糕、做面魚、蒸饅頭、蒸豆包。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兒,做花糕免不了給面點上紅點兒,大人們順手也就給圍著淘氣的孩子們都點上了,寓意為「招財進寶」。
年三十 包餃子
包團圓餃子時,剁餡兒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念叨「剁小人」。過年的餃子一定要包點素餡兒,麵筋、豆腐、木耳、黃花兒、雞蛋、白菜,包時在餃子里還要放一枚小銅錢兒,吃到這個帶錢兒的餃子,全年就能走好運。
初一 起五更拜大年
按慣例,沒有分家的家庭都要按照輩分先給祖宗拜年,接下來就是給爺爺、奶奶、大伯、大媽依次地往下磕頭,均行三叩首禮,這個過程是最隆重的。到了剛剛會走路的孩子磕頭時,往往都是滿屋的笑聲。禮畢,坐在炕中間兒的長輩兒,照例要從小笸籮里拿出早已經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兒們,當然壓歲錢一定是嶄新的。
初三掃窮鬼初五趕五窮
民間風俗把年初三這天叫「窮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戶戶都會「掃窮鬼」,將初一至初二囤積了兩天的垃圾清掃出去,意味著掃走污穢晦氣和窮根。所以這一天不讓家裡人外出串門拜年,就是怕被人當「窮鬼」掃走。年初五這天還要「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從黎明即起,拉鞭放炮,打掃衛生,表達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破五兒」,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都慢慢恢復到大年除夕以前
Ⅳ 中國的習俗有哪些
1、過年
過年又稱春節,新歲、歲旦等,時間是每年的農歷初一。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素餃子多用各種新鮮蔬菜。餃子的形態甚多,有冠頂餃、蝴蝶餃、金魚餃、花邊餃,也有推捏、疊捏、扭捏、花捏的月牙餃,以及擠捏的木魚餃。
Ⅵ 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和民俗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1、臘八節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2、冬至節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3、九九重陽節溯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徭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節日,由於年代久遠,節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確。因此,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蕭放 著 中華書局) 4、中秋節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5、清明節插柳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雲:「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斗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6、端午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7、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是中國人民春節時早就有的一種饒有風趣的習俗,最早是為了驅趕「百鬼」,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驅趕百鬼的含意早已盪然無存,而今已成為人們除舊迎新、合家共享天倫之樂的家庭年會了。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雅士對「守歲」這一習俗進行了描繪,為後人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文化遺產。梁朝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 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 勿疑鬢叉重,為待曉光摧。 這就從多個側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們在除夕之夜歡樂待曉的情景。 冬逐更籌盡,春隨斗柄回。 寒喧一夜隔,客鬢兩年摧。 則是唐朝詩人李德裕對人們除夕守歲一夜不眠的具體描述。而唐朝的另一位詩人張說的《欽州守歲》一詩,則生動地再現了那些因公務在身或因其他原因而不能與家人團聚的遠方遊子在除夕之夜守歲不眠的思鄉之情: 故歲今宵盡,新年明旦來。 愁心隨斗柄,東北望春回。 到了宋代,除夕守歲更是盛行。大文學家蘇東坡所寫的「兒童強不眠,相守夜喧嘩」等著名詩章,則表現了孩子們除夕守歲時的喧鬧場面。至於說皇宮之內或一些富貴人家,除夕守歲也自然要比普通人家豪華得多。李世民曾以《守歲》為題寫有一詩: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唐朝另一位詩人杜審言也同樣寫有一首《守歲》詩,把那些達官貴人守歲時談笑風生、酒綠燭紅的景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 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薰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 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寒山寺,有一種「擊鍾分歲」的守歲習俗,除夕之夜的夜半時分,敲鍾108下,意在消除人世間的108種煩惱。唐朝詩人張繼在《楓橋夜泊》一詩中對此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而今天,人們在除夕之夜守歲之時,聽著那寒山寺鍾聲的裊裊餘音,無不思念起自己的親人和遠方的朋友,無不沉浸在幸福和歡樂的海洋之中。
Ⅶ 例舉民俗並說出所蘊含的意義
1、龍抬頭
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
2、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
3、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民間傳說: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4、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意味著「在新年收獲幸福以及福氣」。在古代,這一天的漢族民俗活動主要還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
如今,大多數人並不會自己做豆腐,而是常把剪好的「福」字倒著貼在窗戶或者門上,這樣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希望「幸福、福氣」來到家裡。
(7)蘊含哪些文化習俗擴展閱讀:
傳統民俗還有很多,比如端午吃粽子。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