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宜昌有多少民族文化

宜昌有多少民族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03 01:50:32

Ⅰ 急求:宜昌的民風民俗及簡介(只要一個)

過三十六
在宜昌三十六歲生日是很重要的一個生日,講究男過虛女過實。三十六歲為四九,又稱暗九,被認為是有凶險的一年,為平安度過,在這個生日要隆重慶祝。

Ⅱ 關於宜昌的民風民俗

長陽的土家歌舞,枝江的民間吹打樂,長陽比茲卡民俗文化村有「土家歌舞」精品展演;清江巴王洞有「原計原味」山歌、南曲、撒爾合(跳喪)表演;武落鍾離山有「土家民俗歌舞」劇團;日月山莊有「巴人舞、土家服飾」表演;清江仙人寨有「山歌、巴山舞」表演隊;夷陵區「三峽人家」有「採茶舞、峽江民歌」表演;三峽古兵寨有「巫術」表演;三游洞有「巴楚樂宮」歌舞組合;峽口風景區有「歐陽修游夷陵」詩詠節目;龍泉洞有「民族歌舞」串舞;興昭君村有「昭君別鄉」歌舞;當陽關陵有「殺故事」;秭歸泗溪有「民間吹打樂、峽江號子」表演;宜都古潮音洞有「謎歌對唱」;柴埠溪有「山歌、笑話」段子

Ⅲ 宜昌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誰了解,我要非常詳細的。挑重點的說!

宜昌是上控巴蜀、下引荊襄之地。山川秀美,歷史悠久,區域獨特,人文薈粹。宜昌本土歷史文化是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巴蜀土家文化等在宜昌本土的集中和融合的產物。它有著三峽文化的烙印,但它卻走出了三峽;它有著荊楚巴蜀和土家文化的特點,但它卻表現出創新;它具有近代碼頭文化的普遍性格,但又呈現出獨立的豐采。這就是宜昌碼頭文化,它有著十分豐富的人文價值,它是宜昌人文精神的載體。

Ⅳ 宜昌有什麼風俗習慣嗎

鄂西山區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風光旖旎,花果香甜,以盛產茶葉而贏得「楚天茶葉第一縣」的美稱。每年的農歷7月12日這天,是傳統的「女兒會」吉日,從幽靜的山徑小道前來赴會的男女青年總在萬人以上。
「女兒會」是土家年青人的節日。相傳,該節日源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女兒會」大體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有一首民歌這樣唱道:「天無柄,地無環,土司有個初夜權;誰家姑娘要出嫁,他要先睡頭三晚,土家妹妹哪個願?」土家族 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土司統治時期,土司制度是最為殘暴和丑惡的奴隸制度。「女兒會」是土家婦女不甘忍受土司的蹂躪,為保守貞操,爭取性權利而自由自發斗到底逐漸形成集合斗爭的形式,這一時期相當漫長。隨著「改土歸流」,在封建制度的影響下,土司制度徹底瓦解,「女兒會」又成為反封建活動的表現,更為強烈,這是「女兒會」活動達到完全成熟的時期。
土家人長期生活在山大人稀交通閉塞的環境,男與女交往的圈子狹窄,形成近親繁衍的陋俗 。突出表現就是「姑表親」,流傳的婚俗歌「姑家女,伸手娶,舅家要,隔河叫」,「老表、老表、撞到就搞到」。娃娃親、童養媳之類的婚約,束縛了青年男女的婚姻,「女兒會」卻擴大了男女青年的交往,通過對歌,相識達到相交,私定終身,抗婚逃婚,情人幽會,偷情私奔,演出了許許多多的人間悲喜劇。這些被封建禮教視為大逆不道的行為,卻在「女兒會」這種民間習俗中變得合法化。這個民族避免近親繁衍造成 惡果,保持強盛,「女兒會」有其不可磨滅的功勞。 字串8
「女兒會」在土改時期曾一度達到高潮,即「女兒會」的第三個鼎盛時期。隨著新的社會制度的誕生,「女兒會」在青年男女自由戀愛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文革時期卻被極左的方式橫加扼殺,遭到禁止。然而,有生命力的事物是不可能摧毀的。「女兒會」已完成了婦解放的歷史使命,現在正以嶄新的姿態進入文明朝代……
源遠流長的「女兒會」是土家族 人民的民族盛會,是青年男女傾吐愛慕之情的「邊邊會」。如今逐漸富裕的山區茶縣,「女兒會」成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群英會和物質交流會。

宜 昌 風 俗 與 文 化

土家篝火晚會——>舞獅——>龍舟競賽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吸引著中外遊人。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一般認為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200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賽龍舟之習,據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春秋時期的古文物青銅?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圖像,看來賽龍舟之習是在屈原時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於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見南北朝吳均《續齊諧記》),便使以後的賽龍舟活動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尤其是唐代之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而且千年以來常盛不衷。

農歷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關於端午節來由,一般有兩種說法。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認為,端午節來源於古代吳越民族「龍子節」。古代的先民是以龍為圖騰的,龍子節就是以盛典祭祀龍祖先。依這個說法,端午接的源頭則相當古遠了。另一個說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說法,則說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戰國時人他憂國憂民,最後於農歷五月初五憤憤然跳入湖南的汨羅江而死。民眾對他的死十分震驚,對他懷念之餘,還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劃龍船於江面上,說是要尋找他的屍首;又將糧食用竹葉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龍類的水獸吞食屈原的屍首。相延正習,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賽龍舟和吃棕子的風俗習慣。從這一說法來看,端午節應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了。

據文獻記載,過端午節在唐代已十分盛行,當時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為端五節,傳諭全國各地紀念屈原,使端午節成為正規的大型紀念節日。端午節各習,就如端午節的來由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各地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據記載,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往往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夷陵故土——宜昌系川東鄂西貨物集散之樞紐,為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之中心。千百年來,到夷陵經商貿易、奠基創業的商賈大戶,悠遊四海的遷客騷人及達官顯貴紛至踏來。滄海桑田,風雲變幻,大江淘盡多少風流,但那落至夷陵故土的孔方錢卻永存於世,流傳千古。郵票是精美的藝術品,是認識世界的窗口,集郵活動在夷陵故土宜昌方興未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被貶任夷陵縣令的時候,曾寫過一首《勞停驛》的詩。「驛」即驛站,古時郵人送信歇腳之地。從歐陽修的詩中,我們可見900多年前古夷陵郵政文化之一斑。

火花又稱火柴貼畫。在宜昌的火花收藏界里,「三國演義」中歷史人物的收藏是其主要藏品之一。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廠家發行的「三國人物畫選」、「京劇臉譜」等火柴貼畫成為收藏迷的搶手貨。(摘自歐陽運森《滄桑尋夢》)

宜昌擬建歷史文化長廊

宜昌市將濱江公園建成歷史文化長廊的多年設想即將成為現實。王昭君、屈原、三國人物等宜昌名人將被用藝術手法製成雕塑搬進濱江公園,來自四川美院的兩位教授及設計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已開始同宜昌市有關部門洽談。據悉,歷史文化長廊擬圍繞五個主題建設:一是屈原吟詩投江等史實;二是王昭君出塞和親;三是陸遜儒生掛帥火燒夷陵、劉備借荊州、趙子龍千里走單騎、關羽敗走麥城;四是清江巴人和土家文化神韻;五是葛洲壩、三峽大壩等。

咸豐將建成土家民俗村

咸豐縣確定依託尖山張唐崖土司城特有的文物資源優勢,建設全國最大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尖山有「吊腳樓之鄉」之稱。唐崖土司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土司城帥府內機構完整,如今牌坊、石人石馬、張飛廟、土王墓等仍保存完好。這里吊腳樓依山而建,歌舞、服飾、節慶、文化、飲食、宗教信仰至今仍保持著明顯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

Ⅳ 誰知道湖北宜昌有具有哪些文化特色的東西就是宜昌特有的

文化特色阿 濱江公園鎮江閣 三峽 葛洲壩阿 都算是文化特色吧 - -

Ⅵ 宜昌有哪些民俗

歷史悠久的宜昌,是古代巴文化的搖籃、楚文化的發祥地。這里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以及民族友好的使者——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這片神奇的土地,記錄了無數古往今來的歷史名人。古城周圍山川形勝天下稱奇,歷朝歷代三十多位赫赫有名的文學家、詩人、學者先後來過宜昌。他們無不陶醉於此,留連於斯。自唐宋以來,這里因地理位置偏遠,又成為朝廷作安置處罰官史的地方,遭貶而來的有朝中正直大臣和一些不明不白被貶謫的文人學士。他們各自的經歷和苦吟而出的無數詩文,又給這里留下一部值得研究的「古代貶官文化史」。
南朝齊梁間思想家、《神滅論》的作者范縝,仕齊任宜都(宜昌古稱)太守。在任期間,一方面廢淫祀,教民破除迷信鬼神;一方面鼓勵民眾勤於農事,安居樂業。政績斐然,為民稱頌。1600年前,東晉人袁崧在這里考察山川形貌,寫下了對古代文壇頗有影響的《宜都記》,被現代學者錢鍾書推崇備至,稱之為我國最早獨立成篇的山水記。至唐代,大詩人李白成長於四川,雖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還是三次歷三峽之險,而且縱情吟唱三峽之美。「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句。公元725年,李白離蜀出峽,曾在夷陵(宜昌古稱)小住。住了多久?《郢門(即荊門)秋懷》一詩說:「郢門一為客,巴月三成弦」已作了回答。他的詩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可說是歷史上最先對江水出峽、險夷交替景象的生動描繪。除了李白,杜甫與三峽更有一段詩緣。他在夔州一住就將近兩年,寫出了《白帝城最高樓》、《八陣圖》、《詠懷古跡》、《登高》、《秋興》等詩作400餘首,可算是創作上的大豐收,他在夔州居住過的地方,曾建有杜公祠,遺址尚存。公元768年春,杜甫離夔州東下,抵峽州(宜昌古稱)後受到地方官的熱情款待,並在下牢溪畔的津亭,為他設宴洗塵。他寫了《春夜峽州田待御長史津亭留宴》一詩以記其事。他還游覽了附近的山川,所寫《虎牙行》一詩,生動地描述了虎牙(在宜昌境內)的險峻形勢。唐元和十三年(818),詩人白居易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升忠州(今四川忠縣)刺史,與弟白行簡一同赴任。恰巧另一位詩人、白居易的好友元鎮,由通州(今四川達縣)司馬徙虢州(今河南靈寶)長史,出峽東下。三人於元和十四年三月相逢於夷陵(宜昌古稱),便乘舟同游江上。他們在上牢溪上岸尋幽時,發現岩壁間有一奇洞,便入洞飲酒敘懷,通宵不寐。言末盡意,又各賦古調詩二十韻。為記其事,白居易特作《三游洞序》,詩與文均抄寫在洞壁上。今詩已失傳,洞中尚存有明代重刻的《三游洞序》碑。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成為後世的游覽勝地。同時期的唐代「茶聖」、著名學者陸羽,不僅是我國最早的茶葉專家,而且也善詩文,平生著述不下五十卷。他考察栽培茶樹及水質情況,走遍了全國山川。峽州(宜昌古稱)本茶葉故鄉之一,峽江兩岸當然也留下他的足跡。他將天下水列入前茅者計二十種,而鑒別西陵峽口蛤蟆泉水為第四品,故蛤蟆泉號稱天下第四泉。又鑒別香溪水為第十四品,因而香溪也有天下第十四泉之稱。在他的專著《茶經》中還記載有:巴山峽州有兩人合抱的大茶樹。對峽州茶葉也評價甚高:「山南,以峽州上」。至宋景祐三年,一代文宗歐陽修坐貶夷陵縣令。他在此任縣令時,體察民情,教民建瓦屋,增城柵,辟南北之街,作市門市區。還用他那支妙筆,為我們記述了北宋時期古城的市貌風情。「西陵山水天下佳,寄人堪畫圖誇」便出自歐陽修之手。他在任約一年時間,留下了《與尹師魯書》、《峽州至喜亭記》、《祭桓候文》、《黃楊樹子公賦》、《夷陵九詠》等詩五十餘篇(首)。其中不少篇章是今天研究宜昌歷史的重要資料。三游洞岩壁上,還保留歐陽修親筆題刻一處。為紀念這位文學大師,明代在夷陵城(今宜昌城)東修建了「六一堂」,現有跡可導。近年,宜昌文化部門在三游洞附近山頭,修建了仿古建築「至喜亭」,並在亭中豎立了新鐫刻的《峽州至喜亭記》碑。到宋嘉祐年間,著名文學家蘇洵與兒子蘇軾、蘇轍,從故鄉眉州(今四川眉山縣)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受任。途經三峽,對峽中風物多有吟誦。到夷陵(宜昌古稱)後,「三蘇」同遊了三游洞,在洞中各賦詩一首寫在洞壁上,因而被世稱作「後三游」。蘇軾過三峽,還留存《入峽》、《出峽》、《至喜堂》、《黃陵廟》、《峽州甘泉》等詩篇。此外,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被貶到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期間,曾於紹聖二年、靖國元年三次到峽州(宜昌)游覽三游洞,並題名洞壁,書寫了《三游洞序》。惜所書《三游洞序》已失,只在洞壁上還殘留他的手跡一處。黃庭堅還在四川萬縣留下了寶貴的《西山碑》。所著《黔南道中記》,有關於三峽風流的記述,也描繪了三游洞的奇觀。到了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中年曾至川陝一帶,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軍旅生活。在這里,他寫下了大氣磅礴的《初發夷陵》,又在他的《入蜀記》中,對夷陵古城名勝作了生動的描繪。孝宗乾道六年(1170)入蜀時道經三峽,寫了不少詩文。在三游洞游覽時,取山下清洌的泉水煎茶,覺得很甜美,便寫了一首七律詩記述這件事,在詩中贊道:「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於是便留下了「陸游泉」這個名勝。明清時代,宜昌古城內讀書之風甚濃,隨著社會穩定,加之讀書人中涌現出劉一儒、王篆、趙勉、顧嘉衡、王世恩等一批學業有成的人物。城內相繼興建起爾雅書院、墨池書屋等院舍,使古宜昌城成為鄂西學子們嚮往的地方。宜昌城內現殘存欲傾的青灰色磚木結構建築物,大多是這一時期所建。這些古宜昌人的宅院,雖然大多隻剩斷壁殘牆,但當年的飛檐翹角,仍古樸典雅依稀可辯。時人把每棟這樣的宅院門庭稱之為「朝門」。一座朝門宅院內有五、六道門坎,各家門樑柱上的雕畫十分講究,門口兩旁多立有石凳、石鼓。街巷地面鋪著整齊的青石板,使整個街巷顯得十分幽深、恬靜。從而形成古宜昌宅院建築特色。

Ⅶ 宜昌的獨特文化習俗

宜 昌 風 俗 與 文 化

土家篝火晚會——>舞獅——>龍舟競賽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吸引著中外遊人。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一般認為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200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賽龍舟之習,據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春秋時期的古文物青銅?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圖像,看來賽龍舟之習是在屈原時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於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見南北朝吳均《續齊諧記》),便使以後的賽龍舟活動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尤其是唐代之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而且千年以來常盛不衷。

農歷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關於端午節來由,一般有兩種說法。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認為,端午節來源於古代吳越民族「龍子節」。古代的先民是以龍為圖騰的,龍子節就是以盛典祭祀龍祖先。依這個說法,端午接的源頭則相當古遠了。另一個說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說法,則說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戰國時人他憂國憂民,最後於農歷五月初五憤憤然跳入湖南的汨羅江而死。民眾對他的死十分震驚,對他懷念之餘,還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劃龍船於江面上,說是要尋找他的屍首;又將糧食用竹葉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龍類的水獸吞食屈原的屍首。相延正習,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賽龍舟和吃棕子的風俗習慣。從這一說法來看,端午節應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了。

據文獻記載,過端午節在唐代已十分盛行,當時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為端五節,傳諭全國各地紀念屈原,使端午節成為正規的大型紀念節日。端午節各習,就如端午節的來由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各地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據記載,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往往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夷陵故土——宜昌系川東鄂西貨物集散之樞紐,為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之中心。千百年來,到夷陵經商貿易、奠基創業的商賈大戶,悠遊四海的遷客騷人及達官顯貴紛至踏來。滄海桑田,風雲變幻,大江淘盡多少風流,但那落至夷陵故土的孔方錢卻永存於世,流傳千古。郵票是精美的藝術品,是認識世界的窗口,集郵活動在夷陵故土宜昌方興未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被貶任夷陵縣令的時候,曾寫過一首《勞停驛》的詩。「驛」即驛站,古時郵人送信歇腳之地。從歐陽修的詩中,我們可見900多年前古夷陵郵政文化之一斑。

火花又稱火柴貼畫。在宜昌的火花收藏界里,「三國演義」中歷史人物的收藏是其主要藏品之一。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廠家發行的「三國人物畫選」、「京劇臉譜」等火柴貼畫成為收藏迷的搶手貨。(摘自歐陽運森《滄桑尋夢》)

宜昌擬建歷史文化長廊

宜昌市將濱江公園建成歷史文化長廊的多年設想即將成為現實。王昭君、屈原、三國人物等宜昌名人將被用藝術手法製成雕塑搬進濱江公園,來自四川美院的兩位教授及設計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已開始同宜昌市有關部門洽談。據悉,歷史文化長廊擬圍繞五個主題建設:一是屈原吟詩投江等史實;二是王昭君出塞和親;三是陸遜儒生掛帥火燒夷陵、劉備借荊州、趙子龍千里走單騎、關羽敗走麥城;四是清江巴人和土家文化神韻;五是葛洲壩、三峽大壩等。

咸豐將建成土家民俗村

咸豐縣確定依託尖山張唐崖土司城特有的文物資源優勢,建設全國最大的「土家族民俗文化村」。尖山有「吊腳樓之鄉」之稱。唐崖土司城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土司城帥府內機構完整,如今牌坊、石人石馬、張飛廟、土王墓等仍保存完好。這里吊腳樓依山而建,歌舞、服飾、節慶、文化、飲食、宗教信仰至今仍保持著明顯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

Ⅷ 湖北宜昌的民風民俗有那些

1、枝江民間吹打樂

枝江民間吹打樂由打擊樂器、絲弦樂器、嗩吶等結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間器樂體裁。其中打擊樂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書鼓、戰鼓等)、梆子(木魚、木梆、竹梆等)、鑼(大鑼、小鑼、蘇鑼、馬鑼、京鑼、雲鑼、虎音鑼等)、鈸(大鈸、小鈸、川鈸、小京鑔)等。



2、下堡坪民間故事

下堡坪鄉及周邊流傳的民間故事有兩千多個。這里能講50個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講100個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

3、土家族撒葉兒嗬

清江中游地區土家族非常獨特的一種歌舞。歷史悠久,據《蠻書》記載,土家族先民古時就有「擊鼓以悼哀」、「其眾必跳」的風習。「撒葉兒嗬」是一種傳統祭祀歌舞,鄉親們聚在孝家堂屋裡的亡者靈柩前,男人載歌載舞,女人們穿戴著鮮亮服飾圍觀助興,這種活動往往通宵達旦的舉行。

4、興山民歌

興山民歌音調奇特,常常使受過現代音樂訓練的人誤認為「唱不準」。其實,它在音階結構中含有一個介於大、小三度之間的音程,被命名為「興山三度音程」。

5、青林寺謎語

青林寺村位於歷史悠久、地理環境獨特的湖北省宜昌市宜都高壩洲境內,其村名就是一個謎語。青林寺謎語是青林寺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是祖國民間文學園地中一支絢麗多姿的藝術奇葩。青林寺村民們擅長於制謎、猜謎,痴謎成風。

Ⅸ 宜昌的習俗

宜 昌 風 俗 與 文 化

土家篝火晚會——>舞獅——>龍舟競賽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

吸引著中外遊人。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一般認為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2000

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賽龍舟之習,據記載在西周時期就已出現。春秋時期的古文物青銅?X上,就有古代越人京渡的圖像,看來賽龍舟之習是在屈原時代之前就已有之。到了戰國時代,楚國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而死,於是「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見南北朝吳均《續齊諧記》),便使以後的賽龍舟活動成了紀念屈原的一種民俗活動。尤其是唐代之後,朝廷下令紀念屈原,賽龍舟活動在民間更為普遍地發展起來,而且千年以來常盛不衷。

農歷五月初五,有些地方俗稱五月節,民間的風俗是做粽子,掛香包,掛菖蒲艾蒿,燒艾條,到江邊 祭祀鬼神;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關於端午節來由,一般有兩種說法。聞一多先生在《神話與詩》中認為,端午節來源於古代吳越民族「龍子節」。古代的先民是以龍為圖騰的,龍子節就是以盛典祭祀龍祖先。依這個說法,端午接的源頭則相當古遠了。另一個說法,也就是最普遍的說法,則說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戰國時人他憂國憂民,最後於農歷五月初五憤憤然跳入湖南的汨羅江而死。民眾對他的死十分震驚,對他懷念之餘,還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劃龍船於江面上,說是要尋找他的屍首;又將糧食用竹葉裹投入水中,以防蛟龍類的水獸吞食屈原的屍首。相延正習,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賽龍舟和吃棕子的風俗習慣。從這一說法來看,端午節應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了。

據文獻記載,過端午節在唐代已十分盛行,當時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把五月初五定為端五節,傳諭全國各地紀念屈原,使端午節成為正規的大型紀念節日。端午節各習,就如端午節的來由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

春節期間的舞獅活動,在各地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且延續至今,尚有方興未艾之勢。據記載,南北朝以後,舞獅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期更是發展到了鑼鼓伴舞。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往往就是獅隊穿家過巷的時侯,往往要延至正月十五方止。

夷陵故土——宜昌系川東鄂西貨物集散之樞紐,為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之中心。千百年來,到夷陵經商貿易、奠基創業的商賈大戶,悠遊四海的遷客騷人及達官顯貴紛至踏來。滄海桑田,風雲變幻,大江淘盡多少風流,但那落至夷陵故土的孔方錢卻永存於世,流傳千古。郵票是精美的藝術品,是認識世界的窗口,集郵活動在夷陵故土宜昌方興未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被貶任夷陵縣令的時候,曾寫過一首《勞停驛》的詩。「驛」即驛站,古時郵人送信歇腳之地。從歐陽修的詩中,我們可見900多年前古夷陵郵政文化之一斑。

火花又稱火柴貼畫。在宜昌的火花收藏界里,「三國演義」中歷史人物的收藏是其主要藏品之一。南京、天津、重慶等地的廠家發行的「三國人物畫選」、「京劇臉譜」等火柴貼畫成為收藏迷的搶手貨。(摘自歐陽運森《滄桑尋夢》)

宜昌擬建歷史文化長廊

宜昌市將濱江公園建成歷史文化長廊的多年設想即將成為現實。王昭君、屈原、三國人物等宜昌名人將被用藝術手法製成雕塑搬進濱江公園,來自四川美院的兩位教授及設計人員組成的專家組已開始同宜昌市有關部門洽談。據悉,歷史文化長廊擬圍繞五個主題建設:一是屈原吟詩投江等史實;二是王昭君出塞和親;三是陸遜儒生掛帥火燒夷陵、劉備借荊州、趙子龍千里走單騎、關羽敗走麥城;四是清江巴人和土家文化神韻;五是葛洲壩、三峽大壩等。

Ⅹ 湖北宜昌有什麼民族

宜昌漢族人最多
土家族人主要是在長陽、五峰等地。當然啦,還有少部分其他少數民族搬遷來的人。

閱讀全文

與宜昌有多少民族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