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求簡要並全面的解答。 急
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採眾長,文化繼承與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吸收外來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納一切優秀人類文化,創造出具有新特質的新文化。
需要面對事實進行理性思考,作出選擇,避免陷入類似"第一推動力"的思維誤區。"傳統文化"成為思考的問題對象是因為現實中面臨著社會道德重建的問題。回到傳統既無可能也無必要。傳統既不是負擔,也不必固守不變,而是應當作可供開發的文化資源。
(1)你如何對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擴展閱讀:
不能因傳統而作繭自縛,也不能因外來文化而妄自菲薄。現實中西方文明正逐步地融入我們的傳統中,這正是當代歷史的啟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在具體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發展,進行不同文明的充分對話是作出正確選擇的前提。"普世價值"這一概念具有預設性,只是理論的抽象,社會發展的現實路徑總是在各種可能性中得到選擇。面對當代世界各文明之間的沖突,中華民族要有充分的自信,結合現實國情進行自我確證,以開放的胸襟完成社會道德重建。
② 你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
思維方式上方面,西方人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實證,剖析整體再加以綜合;中國人注重直觀、整體、經驗。在西方哲人看來,只有思辨性的東西才是最真實、最完善、最美好的。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都把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作為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並把「分析學」或「邏輯學」視為一切科學的工具。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了西方科學的發展。 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不是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而是基於事實,憑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加以識別、理解和進行整體判斷。與直觀的思維方式相聯系,中國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體知」而不是「認知」。老子首創了「體道」說。「體道」,就是以心靈體驗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認識的對象作為人類自我意識外化的倫理情感的整體來體驗的,從中尋找對主體倫理、價值規范的印證。
③ 如何處理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
。結合否定之否定的「揚棄」實質,發揚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同時吸收西方的現金思想文化,摒棄糟粕部分,從而走出一條既能體現現代世界文明水準又能有自己民族特點的現代化道路。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要破除自身文化的束縛,打開國門,拓寬視野,從世界上一切先進的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發展和壯大自己。實踐證明了這一政策的正確性,所以我們還需要繼續學習,學習外來文化中的積極的有益於我們中華民族發展的東西。這種學習需要理性的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決不能美醜不辨、善惡不分,全盤照搬。要充分發揮中華文化中善於吸收、兼容並蓄的長處,奉行拿來主義,為我所用,形成中國特色的新文化。 2.立足本土,洋為中用。 無數的歷史事實都證明,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魂,這個民族在世界舞台必將失去話語權,最終走向滅亡。在學習吸收外來文化過程中,我們不能盲目跟風,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原則,一定要在保持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前提下,始終紮根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土壤,不要奴顏婢膝,要懂得自立、自強、自信,要分清好歹優劣善惡,把真正的好東西學到手,真正做到洋為中用。 3.循序漸進,穩步提升。 心急吃不得熱豆腐。事物發展都有其內在的規律。違背規律,拔苗助長,結果就會事與願違,甚至釀成大亂。比如改革,改革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必要條件,沒有改革國家就沒有進步,但是改革不能一步登天,太過急於求成會適得其反,國家和人民受害。所以我們要想合理處理中國文化及外來文化的關系,就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使優良傳統文化深入人心。我認為現階段我們應該開始做的事是加強中國傳統文化概念,例如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節日以及加強「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類似節目的影響;同時減少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例如控制麥當勞肯德基這類快餐店在各地區的數量等。逐步提升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讓人們把外來文化放在正確位置。
我們在今天不吸取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果,就不可能真正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反之,不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也不可能真正科學地吸取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合理成果,這是同一過程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但要科學地對待當代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只有通過不同文化之間優良因子的合理整合,才會使我國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又不與世界脫節。
④ 如何正確認識對待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價值觀的表現形式.文化差異也就是價值觀的差異。
1、中美文化差異是一個存在,不管你認識到還是沒有認識到,都改變不了這個存在的事實。
2、當中美文化差異同處一個時空,必定會相互影響,或正面或負面,甚至產生沖突。
3、如果想達到和諧共處的目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相互了解,求同存異。
4 、求同存異的關鍵是避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對方。
(4)你如何對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擴展閱讀: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民俗風情各異,涉及到: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禮儀規范、娛樂愛好、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世界文化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
文化的內容——體現了世界文化的豐富性
包括語言文字、文學、藝術、價值觀、宗教、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①不同的國家飲食習慣、服飾、民俗民情、建築風格等各不相同;
②不同國家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各不相同;
③世界宗教多種多樣。
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共同分享相同的事物,造就了為所有人共享的國際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的今天,保持自己的個性與特徵,凸現獨特的魅力。
是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進入21世紀後,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利於促進文化的交流。
⑤ 我們該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關系
首先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發展到現在還依然不斷延續和變化的文化,都是有他的魅力的。中華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文化都有他們的長處。我們無法否定這些文化的魅力,從建築,文學到繪畫音樂以及服飾,舞蹈,飲食等等各個方面的文化,中西方都有各自的特點。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風格,是可以得到融合的。
但是還是以音樂距離,西方的很多古典音樂,卻有著很強的兼容性。我們很多人對古典音樂的印象就是在優雅的音樂廳中以天鵝般的姿態,演奏著管弦樂器或者鋼琴等鍵盤樂器。但其實古典音樂離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很近,一個廣告的配樂,或者一個電視節目的插入樂曲,都有可能是經過了改編的古典樂作品。所以中西文化合璧一定是可行的,但要找到合適的方法,這個問題要六個文化藝術界的工作者來解決,同時也要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
⑥ 應怎樣對待我國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
對待外來文化,全盤否定和全盤肯定都是錯誤的,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的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待傳統文化遺產可以分為三種:有益無害的,要「拿來」,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處的,要吸取、使用它有用處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原則上加以「毀滅」(只留少許送博物館)。總之,根據人民的利益,「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⑦ 如何對待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要防止兩個傾向:一是民族虛無主義,二是復古主義:對待外來文化也要防止兩個傾向:一是閉關自守,二是全盤西化。
民族虛無主義:認為中國現實的發展可以割裂和歷史的聯系,否定傳統文化的價值。
復古主義:片面台高傳統文化,用傳統的價值觀點來看待、衡量、評價現實的實際,否定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本質的區別。
全盤西化:一方面把現代化等與西方化,另一方面把現代化和中國固有文化對立起來,因而把現代化的過程看作是西畫文化的移植於我們民族的過程。
閉關自守:絕對的排斥外來文化,特別是對體現現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畏之如虎,這實際上是不思變革,抱殘守缺。
以上的觀點都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
辯證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學的否定觀,運用辯證的否定觀,我們對待傳統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其錯誤的東西,繼承其積極的東西,並加以改造;對待外來文化,應該有鑒別的,有選擇的學習,努力走出一條既能體現現代世界文明水準又能有自己民族特點的現代化道路。
⑧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保護傳統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建設中國特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對外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秦漢開辟的絲綢之路到晉朝法顯的南亞之行,從唐朝玄奘西天取經到明代鄭和下西洋,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許多志士仁人、高僧學者、工役商賈不辭辛苦,長途跋涉,把熱汗和鮮血灑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道路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交流史話,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際,中國經歷了**,也經歷了改革開外,在這50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對外宣傳與交流也一道與共和國茁壯成長。然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外來文化充斥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這種現狀已經對新時期的青少年們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面對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傳統文化,它應該深入每一個人的骨髓。然而當代青年在面對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帶來的沖擊時,應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年輕的一代人。 據一項調查表明目前西方文化,主要是美國文化在青年所接觸的外來文化中占據主導地位,無論是影視片還是音樂,美國大眾文化產品對中國青年的滲透力都是其他文化所無法企及的。外來文化之風吹入神州大地的時間遠遠短於本土傳統文化的形成歷史,然而它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擁有相當數量的青睞人群,甚至可以向本土傳統文化挑戰。外來時尚文化之所以能夠得到眾多青年擁護的原因,並非由於其內涵的豐富或深遠,而是通過宣傳、包裝、造勢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突破,打造出來的鮮亮形象博得了青年的偏愛,而這恰恰是傳統文化自身所忽略的。我國傳統文化單以內容上的博大精深為傲,而忽視了外在包裝與其他必要的宣傳手段,造成形式上遜人一籌的現狀。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近年來,洋人的情人節在我國大中城市的年輕人和在校大學生中日漸流行。我們青年為什麼過情人節?是純粹追求一種節日的浪漫,還是認同其節日的文化內涵?傳統的「七夕」節代表的也是愛情,為什麼不受追捧?應如何弘揚民族文化並積極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其實「七夕」也有人過,只是人少一些而已。單就這兩個節日來講,確實有點意思。「七夕」的來龍去脈大家都清楚,而情人節則清楚的不多。知道「七夕」的人,都清楚這個節日其實並不浪漫,還帶有感傷的情調,不過也罷。重要的是,但凡節日,總要有點儀式,有象徵物,而「七夕」是沒有的。 另外,央視主持人芮成鋼稱星巴克開進故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糟蹋,呼籲要將星巴克趕出故宮,認為其「破壞了故宮的「神聖」。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附和者人言洶涌,反對者更是此起彼伏,大有沖決一切羅網之氣勢。反對者認為,星巴克進入故宮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侵蝕。故宮一座古色古香的大殿一角,知名咖啡店星巴克在這里開了6年。「星巴克」是美國消費主義精神的代表符號,更多的是與小資、時尚聯系在一起,這與暮鼓晨鍾、蒼涼威嚴的紫禁城能和諧地搭配嗎?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會互相交集,而國外的消費文化與本土文化遺產之間也很容易產生對峙與沖突。星巴克與故宮,就是這么直接地「交上了火」。星巴克在故宮里已開了6年,6年間,人們已習慣了它的存在,雖說它和紫禁城的堂皇之氣總有些不相調和。 針對這個事件,星巴克全球總裁做出了以下的回答:6年前,應故宮博物院的邀請,星巴克在故宮開了分店。我們是抱著對紫禁城文化歷史傳統的尊重和高度敏感開設這家分店的。我們一直並且會繼續表達我們對(紫禁城)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俗的尊重。我們也為讓這家店適應紫禁城的環境作了認真的努力。 而中國的學者上海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孫曉忠教授認為,當故宮失去皇權後,這個空間對內形成傳統文化的象徵,對外則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是當代最為中國化的符號。而星巴克咖啡店是一種外來的消費文化,它入駐故宮已經不是商業經營層面上的問題,實際上宣告著全球性的消費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空間的挪用。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主導性,在各種文化思潮紛至沓來的今天,純粹文化應該成為中國文化的主體,「故宮里的星巴克」則侵犯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然而,看到這眾說紛紜的局面我有了很多感慨。我認為不管是熱愛故宮的中國人也好,外國人也好,當然希望能夠看到一個「不管是從視覺,還是聽覺上,都是和諧的、美麗的、完整的故宮,而不是一個被廣告牌或者是店鋪扭曲了的地方。」 這些簡單的事實,就很大程度上表明文化的傳承與回歸,是社會各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的傳統文化雖說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但是中國人對它的宣傳力度不夠,並且缺乏創新精神。全球化面前,文化的傳承與回歸主要靠我們青年人。我們要深刻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中國節日的傳說、由來以及它的源遠流長,我想我們一定會愛上古老的中國文化,並找到與西方文化和諧的結合之路。我們應該做到繼承本土元素,不斷創新,創作具有民族特色兼具時代感的文化產品。同時適當吸收外來藝術中的精髓,融合中西方優勢,更好地順應時尚潮流;爭取傳媒最大限度地配合,加強本土傳統文化的宣傳。最後我們應該注重對本土傳統文化的保護,建立強有力的文化輸出機制。 然而,我們也不必計較哪些是傳統,哪些是時尚。需知今日的傳統,亦是昔日之時尚。現在是多元文化並存的社會,只要是有益的,可以不論中國、外國,傳統、現代。這樣做,其目標還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建設我們的國家,豐富我們的文化。**同志說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因此,我們對當代西方思潮決不能不加區分地全收,而必須有所鑒別,有所選擇,在吸收優秀有益的文化成果的同時堅決丟棄頹廢有害的文化垃圾,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我們在復雜的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學會審視和明辨,學會取各家之精華,豐富自己的頭腦和閱歷,找到正確的人生坐標
⑨ 如何看待中西文化
文化的覆蓋面極為廣泛,它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談的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二、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1)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3)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三、社會關系的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四、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五、社會習俗的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六、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