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尋找家鄉的文化的意義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為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現代文明主導世界的現實,決定了無論一個國家發展民族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走向現代化,這是它的必然趨勢。 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於國情不同,各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遇到的問題、阻礙也各自不同,中國是一個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曾反復出現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的爭論。這一歷史現象鮮明地揭示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能否走向現代化?如何走向現代化?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必須弄懂搞清問題。 一、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 文化,廣義上講,它是指人類在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生產的能力及其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狹義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精神體現。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人為地割斷自己的「根」。美國文化哲學家懷特說過:「文化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文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產生於更早的文化環境」,「現在的文化決定於過去的文化,而未來的文化僅僅是現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熏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系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許多歷史事實證明,一個國家走上民族振興,走向現代化,無不是從弘揚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了解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有著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 ,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羅素曾說過:「中國文化的長處在於合理的人生觀」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刻認識和概括。 其次,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一潭死水,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系著現在與未來。把發展看成為「反傳統」,其思維方式就是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對立起來。其實,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陳寅恪先生說過:「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波普爾曾針對那種妄圖「徹底清洗社會這塊布—創造一塊社會的白板,然後在它上面畫出嶄新的社會制度」的理論,指出:「沒有比毀掉傳統的構架更危險的了,這種毀滅將導致犬儒主義和虛無主義,使一切人類價值漠不關心並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毀滅了傳統,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清除那些過時的東西。 再次,從民族文化與世界文明的辯證關系看。世界文明並非是某一個國家民族作用的結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創造的。當然,由於各方面具體條件的不同,在世界中所起的作用各不同,但這只是作用大小的問題,而不是有無的問題。所以各民族的文化應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而不應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任何一個國家,作為人類世界組成的一個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與發展,不能不對別的國家有所影響: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國家這樣那樣的影響。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曾經給世界文明以重大貢獻。當代西方許多的中國古代文化熱,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仍在發揮作用。因此,只有各個國家充分發揮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對人類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世界文明的發展,才會有可靠的保證。相反,一個國家不顧自己民族的特點,一味模仿或照搬別的文化,不僅不會有好的發展,甚至會走上滅亡的道路,世界史上是有這種教訓的,其實,西方文化也是一分為二的,既有好的東西,也有糟粕,不可「揀進籃里都是菜「,如」拜金主義「之類,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並不等於世界先進文化,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世界先進文化是以它的先進性、科學性及對人類社會的意義標志的。因此,學習與引進外國文化,必須作具體分析,一定要從本國實際出發,一個成功的現代化國家決不是全盤,引進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一面學習外國先進文化,一面對本國文化進行革新,不斷提高自己的現代化水平,由於傳統文化能否現代化,能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關鍵在於人們用何種思維方式對待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形態,是一定社會存在的反映,這種傳統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對社會長期發生作用。 另外,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消極因素,這與現代化發展是不利的,就其傳統文化的消極因素表現是: 一、缺乏民主精神。中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意識對人們影響極深,封建專制思想一方面嚴重壓抑和束縛個性發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權思想,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缺乏民主意識。 二、法制觀念淡薄。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法制,實行的是人治,如實行的是皇權至高無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國今天社會主義社會里, 人民群眾已經成為國家主人,國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權思想嚴重,權大於法,情大於法的事,還時有發生。 三、商品意識差。中國是個農業國,重農輕商十分嚴重。過去,經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業是產品流通的重要環節,對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經濟,方便,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現代,沒有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也就無法走向現代化。 四、守舊意識嚴重。中國的小農經濟廣大,個體經濟,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滿足於現狀,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起來造反和自學接受新東西的。 三、由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是推動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區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拋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使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報務。傳統文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符合時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這種轉化需要社會實踐,使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才能使之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根本的結合點 。 第一發展市場經濟經濟的需要。過去,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這種經濟是人治經濟,一切由政府統管,政企不分,按長官意志辦事,亂放炮抱粗腿界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國經濟長期落後。現在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機製作為配製社會資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動規律建立起來的一種經濟管理體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勵企業發揮主動性與競爭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與創造性,成為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一定的經濟總是與一定的文化相聯系的。經濟與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今天的經濟,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將是後天的經濟。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任何一項經濟活動,都是具有一定觀念文化的人去從事的,沒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與思想首先素養的人,就無法勝任,所以,現代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將對人們現有的文化觀念進行檢驗,新的取捨,另一方面,促使人們必須努力學習一切先進的東西,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質,才能適應形勢發展需要,這就是市場經濟對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根本決定作用 第二、它是建全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法制意味著合法性、權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一是引導作用—引導市場經濟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二是規范作用—通過法律規范政府和市場主體的行為與秩序;三是保障作用—保障市場主體的平等競爭與正當權利。這些都是現代文明與現代文化的體現,而中國傳統文化在這方面卻有很大的缺陷。中國傳統文化在法制思想上強調實行人治。法律僅作為治國的某種輔助手段,這種缺乏權利意識的傳統文化,在市場經濟就難以存在與發展了 第三,市場經濟是效益經濟,市場經濟要求對中國傳統文化那種「君子謀道不謀食」把「義」與「利」對立起來的舊的價值觀的否定,從而增強人們的務實精神與進取精神。實際上,人們的實踐活動,是離不開利益原則的。要保證市場經濟所追求的價值的實現,不僅個人實踐活動要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學會按法辦事,而且也促使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門必須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盧秀華副教、山東科技大學文法系)
採納哦
② 文化與村民的社會生活有哪些作用
一、鄉村文化有哪些內容?
所謂鄉村文化,就是一種源於鄉村生活,不同於城市文化的另一種文化,它是鄉村居民在長期從事農業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種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人文氣息的文化。
文化有物質與非物質之分,鄉村文化也不例外。
1、鄉村物質文化
鄉村物質文化指為了滿足鄉村生存和發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觀、空間肌理、鄉村建築、生產工具等等。
2、鄉村非物質文化
鄉村非物質文化就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包括節慶民俗、傳統工藝、民間藝術、村規民約、宗族觀念、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古樸閑適的村落氛圍等。
二、發展鄉村文化有什麼意義?
1、文化賦予了生活的意義
鄉土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同時又超越了個體,是文化將這些個體連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賦予鄉村生活的價值。比如鄉土社會中有許多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著不同的意義。許多農耕社會有慶祝豐收的節日,比如藏族的旺果節,是溝通人與自然,祈求風調雨順、保證農業豐收的節日。春節是家庭、家族和社區共同慶祝周而復始,新的一年開始的節日。清明節和七月節是供人們緬懷逝去的親人,溝通生者與亡者的節日,通過與亡者的交流,逝去的親人仍然活在現實的世界中。在人們慶祝這些節日的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生者與亡者保持了溝通,成為聯系密切的共同體。許多農民即使遠離家鄉,也要長途跋涉在節日回到家鄉,參與這些節日,是因為有了這些節日,他們的生活才有意義。
2、文化也賦予鄉村社會以秩序
盡管我們是個法治社會,但是在鄉村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法律所無法管,或管理成本很高的地方。在鄉村社會中,文化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養成尊老愛幼的風氣就需要有尊老愛幼的文化氛圍。在傳統的鄉村社會中,社會變化相對比較緩慢,老年人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可以教導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會中具有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現代社會,社會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有很多渠道獲取知識,受過現代教育的年輕人更容易利用這些渠道獲取知識,比如互聯網,老年人在知識上的優勢已經沒有了,要維持年輕人對老年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有文化的鄉村可以看到長幼有序,秩序井然,而文化的斷裂經常會導致鄉村的矛盾和沖突。
3、鄉村文化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基礎
西方國家在迅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農業的快速發展是以鄉村社會的消亡為代價的。在一個世紀以前的傳統農業地區,圍繞著教堂形成了不同的農村社區,這些農村社區由數十戶農民組成,社區的農民相互依存。但是到二戰以後,大量農民開始放棄農業進入城市,土地被出售或出租給大農戶經營。農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民的數量越來越少,大量房屋被丟棄,目前從事經濟活動的農村仍然存在,但是從事社會活動的鄉村則不復存在。與西方國家不同,東方社會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保留鄉村,如日本、韓國和中國的台灣地區,在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都曾經以不同名義推動鄉村的振興,希望避免西方鄉村消亡的道路。東方社會振興鄉村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保護鄉村文化。
③ 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傳統文化的意義如下:
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文明最強的紐帶,復甦、傳承這些傳統文化,需要吸取其文化精髓,認知其歷史,弘揚其精神,傳承其智慧。經濟(物質)是世界之基礎,而文化卻是經濟的基礎,傳承、發揚並輸出傳統文化,有利於民族融合,有助於民族復興,意義非凡。
傳統文化的內容
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活躍的時期 。在這期間產生了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陽家」、「縱橫家」、「雜家」、「小說家」、「農家」。諸子百家是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派別的總稱,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在三大主流文化以外還有很多民俗文化,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包括:天文地理,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農令時節,琴棋書畫,傳統文學,傳統節日,古代建築,中葯中醫,民間工藝,中華武術,神靈鬼怪等等。
④ 中國文學里故鄉文化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這是為什麼
中國文學里故鄉文化一直是重要的一部分,這是傳統文化。在國家的觀察中,地方的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多年來,一些專家學者不斷呼籲加大對傳統村落和民居的保護力度,地方政府也採取了很多保護措施,發布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從效果上看,納入保護范圍的村落有一定的政策規范和資金支持,保護效果比較好。但是,大量未納入保護范圍的村莊仍然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存在著 "有村無鄉愁,有房無靈魂 "的現象。
但隨著社會的快速變化,高科技的突飛猛進,網路文學的興起,"故鄉 "這個詞顯得非常遙遠和多餘。在消費主義時代,文學藝術的創作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創作似乎變成了生產,文學似乎與作家沒有了生命的聯系,一些新銳作家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一個碼農。這是一群沒有 "故鄉 "的作家。
⑤ 家鄉文化竟包括哪些文化
什麼是家鄉文化?
這個問題一看,就會給人帶來溫暖和親切。"熱源"和"親源「就來自"家鄉文化"這四個字。
家鄉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份精神上心理上甚至行為習慣上無法割捨的固守和依賴。因為那裡是生你養你的地方。那裡的山水林田路,那裡的寺廟道觀,房舍橋梁,牌坊古建,那裡的風俗習慣,鄉規民約,宗教信仰,甚至歌謠戲曲故事傳說等一切物質的非物質的存在,都是陪伴你成長的營養和基因。這些營養和基因,可稱為家鄉文化。
欲識家鄉文化,首先要明確家鄉的含義。家是家居,鄉是故里。家鄉即是你故居所在的故鄉,故里,故土,故園或者更文雅的桑梓。當然也指村籍鄉籍縣籍省籍國籍。譬如我是山東省青島市人,那麼青島是我的家鄉。若遷居他省,山東則是我家鄉。若旅居外國,則中國是我家鄉。如此,那各級生長地域產生的文化,都是家鄉文化!當然,狹義的家鄉,還是你的桑梓之地,無論是偏僻的小山村,還是通達的大都市!
⑥ 傳統文化的作用和意義
弘揚傳統文化有助於提升國民素質,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理念。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做人做事原則和精神文化資源,對提升國民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弘揚為人之道,提高人的品格。中華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於如何為人的優秀理念,強調人格在提高人綜合素質方面的重要作用。傳統文化歷來肯定人的人格尊嚴和道德價值,儒家思想強調人要有理想、有道德,如果國人的道德品格得到提高,嚴於律己,交通道路上的闖紅燈現象就會大量下降,也不會出現當下社會熱議的「扶不起」。崇高的品格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理念是提升國人品格的良葯,對當下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需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國人的品格。
弘揚愛國主義,增強國人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個人對他人的關懷和義務,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國人的價值觀逐漸呈現多元化的趨勢。當下國人關心的是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普遍追求個人利益,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愛國主義精神是傳統文化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強調人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傳統文化中關於個人與國家的優秀理念,對於宣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加國人的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國人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了,就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代表著國家形象,做到嚴於律己,這無形之中就提高了國民整體素質。
弘揚和諧思想,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傳統優秀文化一直十分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但是當前社會出現了很多與自然發展相違背的現象,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正是恰當地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方法,也是現代社會和諧思想的體現,天人合一思想是優秀傳統文化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原則。當下中國建設和諧社會、低碳型經濟與國人素質息息相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可以幫助國人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人的行為對自然發展的重要性,這樣他們就會自覺地規范約束自己,無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素質。過度浪費資源危害環境的現象就會大幅減少,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
⑦ 宣傳本地文化的意義
宣傳本地文化的意義,就是文化傳承,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比如蘇杭~吳儂軟語,絲綢,蘇州評彈,四川變臉,天津曲藝大鼓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通過宣傳,能夠將它很好的發揚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學習它,傳承它,發揚它。
並且這些文化,也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寶,能夠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文化自信,所以宣傳本地的文化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