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校園文化屬於一種隱性課程還是顯性課程
校園文化屬於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包括除上述課程之外的一切有利於學生發展的資源、環境、學校的文化建設、家校社會一體化等。
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有三方面的區別:
1、從學習效果來看,學生主要通過隱性課程獲得非學術性知識,而學術性知識主要通過顯性課程獲得;
2、從計劃的角度來看,無形課程是計劃外的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無意接手隱藏的經驗,而顯性課程是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活動,學生有較大的意願參與其中。
3、在學習環境方面,隱性課程主要通過學校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顯性課程主要通過學科教學進行。
(1)校園文化屬於哪個類課程資源擴展閱讀:
顯性課程:其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計劃性。可以說,規劃是區分正式課程和非正式課程的主要標志。
具體內容:教學計劃所包含的主題,即各學科的知識體系,就是文化傳播的主題。學科課程系統地組織不同領域的人類文化知識,在學校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課程結構的主體,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基礎。
隱性課程是學校政策和課程計劃中沒有明確定義的一種非正式的、無意識的學校學習體驗。而不是一個明確的課程。相關的教育實踐包括:能力分組、師生關系、課堂規范與過程、教材隱含內容、學生性別差異、課堂獎勵結構等。
作用體現在政治的社會化、價值觀和文化道德的獲得、權力觀念的形成和階級差異的加深等方面。美國學者高爾頓最早注意到影響教學內容的非正式制度。認為在中學社會制度中,中學生的個體行為與其在學校中的地位和角色有關。
⑵ 校園文化屬於哪一類課程資源
隱性資源
⑶ 校園文化內涵應該包括哪些
校園文化內涵包括三部分,即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屬學校物質文化的有: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文娛體育活動設施,以及優美綠化的環境等;
2.屬學校制度文化的有:校訓、校紀、校規、班規、學生守則、入隊入團條件、勞動制度、清潔衛生制度,以及考試規則、休息制度等;
3.屬於學校精神文化的有: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師生員工的價值觀念、精神狀態、群體心理、人際關系,以及英雄雕塑、升旗儀式、文娛體育科技活動等。
校園文化滲透著社會文化和民族優秀文化。學生有旺盛的精力和強烈的求知慾,在校園里有意識地開展一些健康的文化活動,可以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人生,認識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氣象,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勤勞勇敢善良的美德,了解、認識中國國情。開展校園文化是使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有利於學生提高素質、豐富閱歷,有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
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大力加強和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校園文化能規范學校成員的思想行為,賦予學校以活力機制,進而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
⑷ 什麼是高校校園文化有哪些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由師生員工共同創建、信奉、道循的,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淮則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它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動文化所構成。它與高校面向二十一世紀為社會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聯系;以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能力素質、心理和身體素質為目的。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除顯性課程以外,學校的環境、氣氛、學校的風氣潛在影響學生的成長和品德發展,是間接的、內隱的、無意識的德育隱性課程。
校園文化隱性課程形態可分為:
1.物質形態的隱性課程。學校的物質文化載體主要包括校園建築、校園文化設施和校園美化物態。校園主體建築指門面、路徑、教學樓、學生宿舍及食堂等;校園文化設施主要指體育場、俱樂部、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展覽室、音樂廳以及相關的設備器材等;校園美化物態指草坪、雕塑、花壇、亭台、紀念碑、及假山等。客觀物體本來是沒有生命的和情感的,但是經過教育建設者們按照預期的教育目標,並適應學生成長需要進行精心設計和創造後,校園建築和生態環境也變得活起來。
2.行為性隱性課程。學校的行為文化載體主要包括主體行為形象、科技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交際活動。主體行為形象主要指學校領導作風和風格,教師的品行、人格和氣質、儀表,學習風氣及學生的飲食,服飾等生活習慣;文化活動載體指自主性科研活動、學術活動、課外文體娛樂活動、群眾性俱樂部活動等。交際活動載體指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異性之間、師師之間、個體和群體之間的互動。
3.制度性隱性課程。學校的制度教育載體主要包括學籍管理制度、課外活動管理制度、生活秩序和環境管理制度、獎勵與懲罰制度、思想教育管理制度、等體系制度以及校訓、校徽、校歌等延展性文化標志。
這些隱性課程通過無意識地、非特定的心理反應,教育和影響學生的成長。
⑸ 什麼是學校文化
關於學校文化的界定有如下兩類: 第一,廣義定義類。
認為學校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學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體現的是社會背景下以學校為地理環境圈,由全體師生在學校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和創造出來 的,並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精神、行為准則及其規章制度、行為方式、物質設施等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其本質意義在於影響和制約學校內人的發展,其最高價值在於促進學校內人的發展。
第二,狹義定義類。概括之,有"校園文化"說,以"校園文化"來指代"學校文化",認為學校文化就是學校校園環境中存在的一切文化現象;有"校風"說,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的各種規范、行為和風尚;有"文化藝術活動廳"說,認為學校文化指在學校中開展的各種如歌詠、舞蹈、體育比賽等文藝活動;有"教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有"學風"說,認為學校文化反映的是一個學校的學習風氣和氛圍等等。 學校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德育隱性課程。通過學校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熏陶,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規范,實現道德成長。學校文化既包括了校園建築、環境布置等顯性的要素,也包括了人際環境、心理環境等隱性的要素。
⑹ 校園文化建設 屬於什麼研究學科
校園文化建設,主要體現一個學校的個性魅力,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包含四個方面:一、物質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也就是一個學校的顯性文化,是現實目的的突進和載體。是必要的物質條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要支撐,包含一個學校的整體布局,校園綠化、校園美化等。是顯性的,硬體的。就是能讓校園的各個區域都會說話。給人一種幽雅、寧靜的感覺。體現一個學校的文化底蘊。二、活動文化建設是推進創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培養師生能力的載體,包含學校的各種活動,如文體活動、教學活動、健康教育活動、主題班會、綜合實踐活動等。三、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是文化活動的核心內容,包含辦學理念,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是學校的靈魂。是師生共同奮斗的最高目標。共同的價值觀念,是本質、個性的集中反映。是學校的精神風貌,體現在校風、學風、教風、班風和人際關系的建設、校園環境建設上。四、制度文化建設包含學校所有的、傳統的、現代意識的規章制度,組織建設等。學校制度文化建設須注重實效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須與社會大環境相吻合。不能違背現行的各項法律法規。一個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現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是個學校辦學思想和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須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