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傳統文化特點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現在中華漢字和史書典籍。漢字整潔優美,字形多樣,鏗鏘圓潤,故中國書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承載者中華文化;中國從漢代開始就設立了史官,說明歷代皇室對歷史的重視,中國歷史之長、紀錄至今這些是外國怎麼都比不上的,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得益於其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還具有博大精深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其獨特性、區域性和民族性。獨特性:中國的傳統書目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如四大名著、資治通鑒、菜根譚,其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塑造了一個禮儀之邦的形象,讓炎黃子孫得以二世、三世至萬世延續下去,中國的戲曲國畫也是匠心獨具,如京劇、豫劇、越劇、山水畫、宮廷畫等等;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以其整體性、實用性在明清之前走在世界最前沿。區域性: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文化千差萬別,由於經濟、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各地相互借鑒、相互容納,形成了具有區域性的文化。民族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如雕刻建築藝術、各民族的語言文字等,這些都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瑰寶。
⑵ 中國文化的特徵和基本精神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特徵:
1、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
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
2、以人為本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系統的確立,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內容的嬗變,中國古代各種哲學派別、文化思潮的關注焦點,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主題和價值主題,始終圍繞著人生價看目標的揭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實踐而展開。
3、剛健有為
剛健有為作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們處理天人關系和各種人際關系的總原則,是中國人的積極的人生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
4、貴和尚中
貴和諧,尚中道,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⑶ 中國文化有些什麼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漢唐以後,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馬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現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在韓國,影響最大的是中國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明清以後的實學思想,如果人們不知道李退溪、曹南冥、李栗谷、洪大容、丁若鏞等人是韓國哲學家,僅看他們的著作難以判斷作者的國籍。而中國文化中的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還保留的相當完整,因此,韓國被西方國家稱為是儒教國家的活化石。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 火 葯、指 南 針、印 刷 術、造 紙 術)先後傳到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如笛卡兒、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霍爾巴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推崇程度,讓我們現在都感到震驚。伏爾泰就在禮拜堂里供奉著孔子的畫像,把孔子奉為人類道德的楷模。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直到費爾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過中國哲學,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影響。如萊布尼茨就認為,正是中國的發現,才使歐洲人從宗教的迷惘中覺醒過來。這種影響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法國的啟蒙運動,影響了德國的辯證法思想。
那麼,中國文化對法國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與西方現代化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學術界對西方現代文化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反思,在反思中得到這樣一個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既不是始於16世紀的科學革命,也不是始於17世紀的工業革命,而是始於18世紀的啟蒙運動;因為啟蒙思想集中表現了現代文化的基本特徵,於是,就得出了這樣兩個基本命題和結論:第一個命題就是:中國文化對歐洲啟蒙思想發生過重要影響;第二個命題就是,「啟蒙思想是西方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要條件」。結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受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我們知道,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韓國的現代化程度較高,但韓國的現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拋棄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現代化,而是在對傳統文化尊重、繼承和發展基礎上的現代化。到過韓國的人對韓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觸。譬如,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成均館大學,該校現在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還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在中國幾乎已經消失殆盡的傳統縣學和書院,在韓國至今還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也在2004年底在韓國首都掛牌成立。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可以說,韓國是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的成功範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韓國沒有拋棄和否定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有機地融入到了現代社會和現代生活中。
新加坡則從1980年代,就開始推行以中國儒家傳統文化為中心內容的「文化再生」運動。1982年春節,李光耀總理號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儒家的傳統道德,並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政府必須堅決貫徹執行的「治國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總理吳作棟又提議把儒家東方價值觀提升為國家意識,並使之成為每個公民的行動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發表了充滿儒家倫理精神的《共同價值白皮書》。該書提出了五大共同價值觀為:(1)國家至上,社會為先;(2)家庭為根,社會為本;(3)關懷扶持,同舟共濟;(4)求同存異,協商共識;(5)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重視傳統文化告訴我們:
第一、這些國家之所以都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是因為儒家傳統文化中一部分價值觀、倫理觀已經積淀成為他們民族的道德規范和民族心理。如李光耀1978年在國慶獻辭中曾說:「也許我英語比華語好,因為我早年學會英語;但是即使再過一千個世代,我也不會變成英國人。我心中所信守的不是西方的價值體系,而是東方價值體系。」
第二.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實現現代化,不必以犧牲傳統文化為代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並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可以相得益彰、並行不悖的。
吉林大學已故的著名哲學理論家高清海教授指出:「哲學」是民族之魂,哲學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一個社會和民族要站起來,經濟上的實力是必要的基礎,然而這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首先要從思想上站立起來,一個在思想上不能站立的民族,哪怕它黃金遍地,也不可能真正成為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它內在地要求人們從理性的高度來判斷中國社會的歷史方位,澄明社會發展的價值前提,反思未來發展的可能道路,也即是說,創建當代中國哲學理論,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中國文化與共產主義的關系
劉周在「論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統一」一文中認為:蘇聯十月革命後,共產主義思潮能夠在中國大地上迅速落地生根,並蔚成燎原之勢,其深層原因與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大同」情結有重要關聯。作者認為: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的統一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社會理想的統一;二、運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統一;三、運用儒家「禮」的精神的統一。以下是分述:
一、 社會理想的統一
三民主義的社會理想為何?孫中山先生說:天下為公。
共產主義的社會理想為何?馬克思博士說: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孫中山所說的「天下為公」系出儒家《禮記·禮運·大同篇》,是儒家的最高社會理想,也是三民主義的最高社會理想。「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則是共產主義的最高社會理想。
三民主義暨儒家文化所主張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以及馬克思所主張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具體內容如何呢?
《禮記·禮運第九·大同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馬克思恩格思選集》第三卷:「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之後;當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的時候;當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時候;當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時候,——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現在,我們來看《禮記·禮運第九·大同篇》中最關鍵的兩個句子: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熱愛勞動,就象害怕自己的力量無處釋放一樣,而且勞動創造的財富不一定非要據為己有。換句話說,就是「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勞動是「自我」能力的釋放,勞動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所以,勞動「不必為己」,人們都能「各盡所能」。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這是說社會的物質財富已經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就象討厭財富一樣,把財富任意的棄置於地,而不是收藏起來,據為己有。換句話說,就是「當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時候」,人們已經能「超出資產階級法權的狹隘眼界」——「超出這種使人象夏洛克那樣冷酷地斤計較,不願比別人多做半小時工作,不願比別人少得一點報酬的狹隘眼界」(《列寧選集》第三卷第254頁)。這時候,社會成員的道德覺悟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所以任何財富都「不必藏於己」,人們都能「按需」取用,而不是大肆攫取或肆意糟蹋屬於社會公有的財富。社會已經可以「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了」。
從這點上講,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社會理想是統一的。
二 運用儒家「仁」的精神的統一
仁是儒家思想的內核。它要求統治者在不損害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對被統治階級實行一定的階級讓步措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存在於社會經濟領域內的——被統治階級造反的必要性。仁的精神實質,就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如何使民無造反之必要呢?首先就是要解決涵蓋社會各階級的「民生」問題,使社會各階級的成員在不改變自身階級地位的前提下就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而這也就是「民生主義」的主要精神,所以民生主義的指導精神與仁的精神是統一的。那麼,此二者與共產主義的關系如何呢?孫中山先生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孫中山選集》第802頁)。共產主義是什麼呢?共產主義就是消除「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就是使「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就是使「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一句話,共產主義首先也是要解決「民生」問題。所以孫先生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
因此,三民主義暨共產主義與中國(儒家)文化在運用「仁」的指導精神上是統一的。
⑷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是什麼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和貴和尚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實際是關於人與自然的統一問題,或者說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統一問題。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第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第二,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 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⑸ 中國文化都有什麼
中國文化什麼都有,就是丟了一樣最重要的寶貝!沒有傳下來。
中國文化能否醒來認識井圈之上的宇宙?
中國道家典籍《莊子·雜篇·庚桑楚》中對宇宙下了一個定義,這同時也是對宇宙基本屬性的界定:「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其意思是說,宇宙是真實的,但自身並沒有確定的方向和位置,也沒有開始和終結。
這就是中國古人認識「道可道」的根源,所以中國一直傳到今天從未分離的「道德」二字,若沒有了「道」還有什麼「德」呢?
但是源頭的《聖經》影子卻從來無法除凈。這里顯示的就是;流芳百世的傳統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之一的小小《三字經》。
我國古人在漢文中「三」的解釋就頗豐富:「上一畫為天,取天覆乎上之意。下一畫仍地,取地載乎下之意。中一畫屬人,取人居其中之意;天覆乎上,地載乎下,人居中央」。上敬天尊重上帝,下敬地尊重地上的皇上,中敬人尊重自己的父母祖宗。
古代中華民族稱光彩燦爛的文化,尤以七言絕句為主,而這《三字經》卻是三字一句。這數字「三」,就來自《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的數字「三」。但是她的真源頭卻來自《聖經》;
《聖經》的四分之三,即舊約部分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希伯來文的一大特色是每個單字都由三個子音「Sh、l、m」合成,前後加prefrx或suffix形成別的單字。(母音a和o只讀不寫)。例如malkah「皇後」就是Melek加上一個陰性的字尾ah而來的。「國王」Melek由「m、l、k」三個子音合成(二個e母音只讀不寫)。其它單字都是如此,但總離不開原來的那三個子音。
而《聖經》「道」相通的《三字經》的出現,與其不同之處,仍是帶有方仙道變質了的《三字經》幾句話點到為止,而《聖經》卻用長篇故事;拯救人類進入下屆,再沒有死的基督永恆新世紀。
出埃及記3章14節: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里來。』
也就是自有永有的上帝,屬靈界的上帝就是宇宙。創造主為了拯救人類在這末了的年代會醒來,看見《聖經》靈界的真事,有意讓人知道,宇宙中的星系團能結合在一起而不飛散,完全是靠肉眼看不見的宇宙真主體96%的暗物質和暗能量「上帝的粒子」的推動下,使宇宙保持有序狀態有規律地運行,沒有肉眼看不見的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推動,星系很快就會解體。
讓人看見宇宙4%,肉眼看得見的一切有形物質的唯物世界都是死的,包括人類魂生命已死的血肉軀殼。
2012年4月12日《參考消息》第7版轉載【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4月10日報道】題:研究發現,暗物質平均每分鍾與人體組織發生一次碰撞;文章說:「暗物質大概是現代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
文章又說:「我們知道,在正常情況下,暗物質與物質之間不會產生相互作用,否則我們就能看見暗物質了,這就意味著絕大多數暗物質粒子會直接穿過我們。然而,一些暗物質粒子或許會與氫或氧原子核發生相互作用,從而改變它們的能量或自轉。」
這平均每分鍾與人體組織發生一次碰撞的暗物質,就是創造主托住人的意識產生動力的聖靈。沒有這創造主的暗物質靈碰撞,人類軀殼就是一塊死肉團。
這就是宇宙靈界的真知識;知道魂生命已死的軀殼,靠著靈托住產生意識,使人才有了動力,有了知覺。因為人沒有靈,所以進不了靈界的宇宙里。
詩篇19篇4節:他的量帶通遍天下,他的言語傳到地極。神在其間為太陽安設帳幕。
「他的量」就是造物主口中的氣、激活宇宙萬物的靈。也就是科學界近年來發現寫在宇宙這本活的大《聖經》,遍及宇宙卻無力解釋的「上帝的粒子」。推動宇宙有規律地運行,帶通遍天下的暗能量。她使宇宙保持有序狀態,沒有她星系很快就會解體,沒有她一切生靈都將滅絕。
「他的言語」就是造物主意念交流默示人所寫的《聖經》神的話,就是「道」,也就是生命能量,主耶穌基督之道──傳到地極的暗物質。雖然看不見,卻是活的。
相比僅有45億年歷史的地球,人類的科技文明歷史也僅僅是過去的200年間的一種有思維的生命史。因此,有理由相信137億年 發展史的宇宙及其他星球,那裡應該也有智慧的生命存在,至少人們已經發現、如天體運行規律等無法解釋的更高科技文明的存在。
這就說明天上有生命的存在。既然有更高級的智能生命的存在,就會有真信息在地上,那麼真信息在那裡呢?
從天文學、生物學、孔子、老子、孟子、瑪雅人、諸世紀 ,天外來客、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四大宗教經典等相關資料的研究發現:希奇的是幾千年前基督教的《聖經》中,宇宙萬物;地球是圓的、宇宙在擴張、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 以色列的復國、盡至中國的計劃生育……等等都能找到。凡科學能發現的《聖經》中都寫在哪裡;
在這天外來客頻頻出現的今天,世界上有哪一本經典解釋過「外星人」呢? 但是3000多年前的《聖經》清清楚楚地告訴世人這「天外來客」就是靈。
《聖經》中的「上帝」希伯來原文就是「天上來的人」。
20世紀50年代人類才發現「外星人沒有生殖器官,不娶、也不嫁」,可是《聖經》確實就已經清清楚楚地記著,耶穌關於復活的事對門徒說:「當復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象天上的使者一樣」。
天上的使者是誰? 不就是人們號稱的「外星人」嗎。事實人們細而想想,究竟稱呼他們「外星人」還是「天上的使者」——「天使」准確呢? 就按人間的邏輯推理,也應該稱他們「天上的使者」更恰當,因為他們不像人,也不是人。
因為《聖經》中明白地告訴了人類:……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所以復活後即是不死的,顯然人是會死才要生殖繁延後代,不會死還要生殖後代嗎?
近年來被抄得火熱的「2012年」主題,早在3000年前的《聖經》申命記、出埃及記中;猶太5772年(公元2012年)《聖經密碼》解開,密寫在地球毀滅下方,彗星將撞擊地球。也有一段話說,Disaster會被阻止、會被阻擋;將會被擊碎、趕走、我會把它撕成碎片。
以世界現有的物理原理,空中暴炸冒煙的殘渣,應該垂直往下掉。但該報道圖片清楚地看見,卻是與地平線平行地冒煙。可見這就是某物體追上隕石,將其擊穿並徹底粉碎後,帶著殘渣飛速地離去的鏡頭,殘渣都不允許往地球掉,造成對地球的損害。
人是有思維的,若是看了這樣的事實,還不知道宇宙有比人類更智慧的真生命,這人與無知的獸類又有何處別?
天書《聖經》出埃及記31章18節:耶和華在西奈山和摩西說完了話,就把兩塊法版交給他,是神用指頭寫的石版。
1992年6月17日《解放日報》第7版報道,當1991年海灣戰爭炸彈揭開藏有上帝字跡的洞穴,西方考古學家喜不自禁,因他們在伊拉克南部發現了用激光束刻的基督教「十誡」的原作石碑,而且認為石碑是非人手能雕刻的,據以色列文物部專家比科說:這些石碑是在3300年前由上帝賜給當時古以色列民族的大首領摩西的。
人啊!真的要到「人類世」結束,定性宇宙基督永恆紀元的「天外來客世」啟動,屬基督的信徒全都提到天上時,才說「原來宇宙真的有智能生命」嗎?
2002年10月24日《都市快報》19版轉載《人民日報》國際版題為「耶穌確有其人」中寫道:「一具耶路撒冷洞穴中發現的石棺上面刻有阿米拉文字寫成的銘文;『雅各,約翰之子,耶穌之兄弟』。……這種類型的石棺只在公元20~70年間在猶太人中使用(註:耶穌被釘死和復活是在公元33年後)。」
「文章又說:最近,巴黎索邦大學教授,法國考古學家安德烈,雷邁爾對這具石棺進行了研究,認為與拿撒勒的耶穌有關,……還確認,在石棺上同時刻有死者父親和兄弟名字的情況在當時極為罕見。……這表明石棺銘文中提到的『耶穌』應當是當時的一位知名人士,或者是重要人物。」另外還說;「1990年發現的祭司長該亞法之墓,就是他把耶穌交給羅馬人;另一件是40年前發現的刻有天書中畢拉多名字的紀念碑。」
若耶穌沒有復活,一個同朝代的人石棺上會刻上一個木匠兒子的名字嗎?
另有考古紀實文章說:「1945年,考古學家薩肯尼教授在耶路撒冷城郊外,一座墳墓中發現,兩個公元50年時的骨瓮,其上刻有4個十字架 並「Iesons.ion及IesonsaIoth,頭句是向耶穌求助的禱詞,第二句則為骨瓮中人之復活所獻的禱詞。這是耶穌同一個朝代人的作為。」
若耶穌沒有復活,一個同朝代的人石棺上會刻上一個木匠兒子的名字嗎? 若耶穌確實沒復活這樣一個木匠的兒子,這人會為骨瓮中人之復活獻禱詞嗎?
十分明顯,耶穌的偉大不在於他的死,而是在於他榮耀的復活,這使基督教得以凌駕於猶太教和地中海四周任何異族宗教之上的主要原因。連迫害耶穌的羅馬國也不得不將耶穌基督教作為國教。因為真神手上必然有復活,但任何一種神的經典中都找不到復活的依據,那些主子自身都在墳墓里。
據《重慶晚報》1993年10月17日報道,美國考古學家沃丁博士聲稱,二個月前,在耶路撒冷附近發現了公元33年耶穌殉難時,戴在頭上的荊棘「王冠」。這一看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於是,考古隊以「王冠」為中心50英尺見方的地區進行發掘。第五天,一位考古學家在離「王冠」11英尺外被一件露出地面的木頭絆倒,挖出一看,是只非常完好的十字架。通過年代鑒定,確認這個十字架已有1925年到2000年的歷史了。接著,他們又發現了十字架上已乾的血跡。他們把血跡跟義大利都靈裹屍布(據有關報導,存放在都靈的屍布是包耶穌的壽衣)遺留的血跡和其它人體分泌液進行了脫氧核糖核酸(基因)化驗和比較,證實同屬一個人的血跡,這人就是基督耶穌。這一發現,令國際社會尤其是宗教界震驚。
是創造主的旨意都要成全,有一天都會大白於天下。但是「人類世」結束,能進入下屆定性宇宙,基督永恆紀元新世紀的人都會悔改而醒來。
⑹ 最能代表中國的文化有哪些
最能代表我國文化的可以從兩個方面說起:物質,精神。
其實在二者之間還存在一種混合體,就是類似遺址,瓷器,文物這類既有物質的屬性,又有精神的內涵。對於這類,既有著物質的屬性,工匠之心;又有著古人們的翩翩幻想,豐富思想文化。作為代表中國文化可謂是最佳之選。
但是這也只是片面的說法,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海納百川。這么說下來,能代表中華文化的也算不上那一個最好,最壞,都有各自的代表意義。不能夠忽視,也不能過度的重視。
總的來說,還是有這主觀的意識去判斷,如果硬要客觀的去選取的話,也應該根據時事來選取。
⑺ 中國文化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中國文化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中國文化
祥見http://ke..com/view/9564.html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的五千年歷史是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的數據,能夠准確推定的歷史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的夏朝。與它的悠久歷史相對應,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有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在先秦時代,中國就有了孔子、老子等偉大的思想家。在那個遙遠時代誕生的一大批作品至今仍然具有世界影響力,比如《道德經》《詩經》《春秋》《論語》等。
中國古代詩詞非常發達,有較早記錄周朝詩歌的《詩經》,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一度繁榮,在唐朝和宋朝,中國詩歌迎來了它的鼎盛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詩人、詞人有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是唐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是中國一門獨特的藝術,中國著名的書法家包括了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等人。中國畫也十分著名,當代的中國畫著名畫家有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小說家則有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等人,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等多部中國古典名著。
五四運動之後, 白話文運動興起,白話文開始逐漸取代文言文成為主流行文形式。著名的白話文小說家有魯迅、老舍、茅盾、巴金、錢鍾書、張愛玲、丁玲、沈從文等人。用白話文創作的詩人、散文家有郭沫若、朱自清等。著名的作品包括魯迅的《阿Q正傳》、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駱駝祥子》、錢鍾書的《圍城》、沈從文的《邊城》等。
中國現在共擁有31項世界遺產,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絕大多數為文化遺產或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有:九寨溝風景名勝區、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黃龍風景名勝區、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長城、莫高窟、平遙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遞村、宏村)、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雲岡石窟、大足石刻、明清皇家宮殿、蘇州古典園林、秦始皇陵兵馬俑、青城山與都江堰、曲阜孔廟孔林孔府、龍門石窟、明清皇家陵寢、天壇、頤和園、麗江古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武當山古建築群、拉薩布達拉宮、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澳門歷史城區、廬山(文化景觀)。
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有:泰山、黃山、峨眉山和樂山大佛、武夷山。
此外,中國的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有:崑曲、古琴藝術、新疆木卡姆舞以及和蒙古國共同申報的蒙古長調藝術。
法定假日與民俗節日 日期 名稱 來由 法定假期
1月1日 元旦節 公歷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國際婦女節 慶祝婦女為社會、政治、經濟等做出的貢獻 婦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樹節 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以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為紀念,1979年全國人大恢復 不放假
5月1日 國際勞動節 慶祝勞工運動為社會及經濟等作出的貢獻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節 紀念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的反帝愛國學生運動 不放假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 慶祝兒童福利的促進 兒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國共產黨建立紀念日 紀念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軍節 紀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紀念1945年9月2日日本與盟國簽訂降伏文書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師節 慶祝教師為社會做出的貢獻,1985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設立 小學、初中一年級教師和學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國慶節 紀念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
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 農歷新年 放假三天
農歷正月十五 元宵節 賞燈,吃元宵 不放假
農歷二月初二 春農節 又稱「農頭節」,傳說「二月二、龍抬頭」 不放假
農歷節氣清明 清明節 掃墓祭祀 不放假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 紀念屈原(存在爭議),吃粽子,賽龍舟 不放假
農歷七月初七 七夕 又稱「七巧節」、「乞巧節」,相傳牛郎與織女在鵲橋上相會,中國的情人節 不放假
農歷七月十五 中元節 又稱「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不放假
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 家人團聚,賞月,吃月餅 不放假
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 登高,老年節 不放假
農歷十二月初八 臘八節 祭祖先神靈,祈豐收吉祥 不放假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爺上天 不放假
農歷最後一個月最後一天 除夕 歲末,守歲 不放假
回歷10月1日 開齋節 又稱「肉孜節」,齋月結束,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回歷12月10日 宰牲節 又稱「古爾邦節」,朝聖次日,伊斯蘭教節日 不放假
⑻ 中國獨有的四大文化是什麼
中國獨有的那就是:
楹聯文化、節氣文化、生肖文化、漢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