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山神廟的作用
山神廟在古代起著庇佑生靈、保護山林的作用。
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人們無法解釋各種自然現象,先民相信,山川河流,都有神靈存在。因此,在古代中國,人們對山一直都有崇拜心理。
古人對山的崇拜,同時也將山人格化,造就了山神的崇拜。人們認為山也如人一樣是有靈魂的,他們在守護著山中的寶物,由此產生了人格化的山神形象。因此,山在古人眼中是神秘而崇高的,通常只有神靈可以居住。
從山神的稱謂上看山神崇拜極為復雜,各種鬼怪 精靈皆依附於山。最終,各種鬼怪精靈的名稱及差異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變成了每一地區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山神居住。
因此,古人在山上建造山神廟,定時供奉香火,來祈求風調雨順和神靈的庇佑。
(1)藏族山神文化有哪些作用擴展閱讀:
在中國,有關山神的傳說源遠流長。
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山海經》,就已記載了有關山神的種種傳說。《太平廣記》里也收錄了大禹囚禁商章氏、兜廬氏等山神的故事。《五藏山經》里還對諸山神的狀貌作了詳盡的描述。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山還可以作為登天的工具。也就是是說,通過登名山,可以通達天上的神靈。古代帝王通過封禪,祈求天帝和先祖之靈佑助地上的國家社稷。封禪文化成為古代帝王鞏固皇權的一種政治手段,延綿數千年而不衰。
五嶽大帝是古代中國傳說中的山神,分別指東岳大帝、南嶽大帝、西嶽大帝、北嶽大帝、中嶽大帝。其信仰正是源於中國古代的山川崇拜。
㈡ 少數民族裡的藏族有什麼神話傳說
1、創世神話
創世神話有「世巴塔義」,意為創世傳文。當人類社會還處於低級的原始階段,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是幼稚的、不自覺的和唯心的,往往將自然本身蘊藏的力量神奇化了,故產生了神話。
2、大魔鬼所在的色林堆錯
色林大魔鬼以前居住在拉薩西面堆龍德慶,所有人對他的淫威都束手無策,他每天要吞噬千萬生靈,不管是人還是禽獸。
一次雷雨過後,降妖鋤魔的蓮花生大師終於決定懲治色林,在蓮花生大師的追趕下,色林逃到一面浩瀚渾濁的大湖裡,蓮花生大師命令色林在這里懺悔,永遠不得離開此湖,並把此湖命名為「色林堆錯」。
3、吉祥天母頭顱所化的拉姆拉錯
西藏佛教中有一位著名的護法神叫"班丹拉母",漢語是吉祥天母的意思。因為拉姆拉錯是一塊顱骨的形狀的湖,所以藏族人認為拉姆拉錯是吉祥天母的頭顱所化並且天母的靈魂也一直在此。
4、物種神話
物種神話的內容很廣泛。在遠古勞動人民的心目中,世間的一切都是有來由的。眾中廣為流傳,至今西藏澤當地方的人們將一岩洞稱為獼猴洞;作為人類起源的聖跡供奉。人的由來這段神話雖然簡短,但它較科學地反映了人類從猿——類人猿——人的進化過程。
其中「觀世音用糧食哺育,……尾巴才慢慢消失」的傳說,正好說明人類祖先從爬行到直立,從狩獵食肉到刀耕火種、食用糧食所經過的漫長歷程。它超越了捏土造人的神造觀點,反映了藏族遠古文化的文明起點。
5、布達拉宮的愛情傳說
據說曾經有位陌生老人在街頭告訴一位男士,說他的前世沒有修足情道落不了俗,他必須落入西藏布達拉宮,重新修行過後才能找到真愛。男人本不信,卻在遇到心上人後,發現真的和那位老人說的一樣,心上人對他不理不睬。
後來這個男人相信了老人的話去了去了西藏,落發遁佛。而他的心上人果然回心轉意,追隨他去了西藏,並且布達拉宮匍匐做禱告,他終被感動,跟隨她回了塵世間。
㈢ 學習西藏民俗文化有什麼意義
學習西藏民俗文化可以了解西藏名族風土人情,傳播西藏民俗文化,使各名族相處更加融洽和諧,祖國更加繁榮。
西藏,這個聳立於地球之巔、平均海拔4000餘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宏的氣勢傲然於世。千百年來,生活於這塊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門珞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內蘊和特有的高原風采深受世人的矚目和關注。
(3)藏族山神文化有哪些作用擴展閱讀:
西藏民俗文化自成體系,源遠流長,具有鮮明的特徵。這些特徵集中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地域性特徵
2、民族性特徵
3、互融性特徵
4、時代性特徵
堅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奮進精神,是西藏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特質。西藏高原,自然環境極為嚴酷。或冰天雪地、高寒缺氧,或峽谷縱橫、山高路險。在這樣一個近乎生命禁區的嚴酷自然環境中,西藏各族人民以頑強的毅力,百折不撓的精神,生生不息、奮斗不止,創造了令世人為之驚嘆的燦爛文化。
㈣ 山神的祭祀活動
在今日藏地,不少地方還保留著祭祀山神的風俗,如在川北阿壩州汶川,不少藏族寨子都有自己的山神,各寨子都有自己祭祀山神的一套儀規;在川西甘孜州的石棉,每年臘月十三開始的喚山節即為祭祀山神的節日,整個祭山活動要持續三天。當我從康定坐長途汽車去色達的路上,沿途經過幾座高山之頂時,車內不少藏民都將頭伸出車窗大聲叫喚,並將撕碎的白紙、白布條等物扔出窗外。在山頂上,往往已積蓄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白紙、白布條,隨風一吹,盤旋升騰,直沖雲霄。藏民們以這種方式表達對山神的敬畏和禮拜。
㈤ 山神的其它相關
藏北牧區的一位老牧人說:山神之所以能受到人們的崇拜,是因為它能呼風喚雨,下雪和冰雹,能保佑我們平安健康,牲畜興旺,它也能降災降難,危害我們。山神像天、地一樣不好不壞,亦好也壞。我們敬重它、懇求它、拜服於它。山神比任何一種神靈都更容易被觸怒。凡是經過高山雪嶺,懸岩絕壁,原始森林等地方,都必須處處小心,最好不要高聲喧嘩,大吵大鬧,否則觸怒了山神,立刻就會召來狂風怒卷,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泛濫成災;若是冬天,就會風雪彌漫,鋪天蓋地,因此,山神被尊為靈驗的神。同時山神經常以騎馬的獵人形象巡遊在高山峽谷之中,人很容易面對面地碰到他們,一旦觸犯,輕者患病,重者死亡。
在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對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說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礎。先民們認為藏區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靈。這些神祇和精靈主宰著人們的吉凶禍福。這是由於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的特定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高原多山,崇山峻嶺幾乎比比皆是,那些險峻的山巒,都被視為有神祇和精靈存在。我們知道,自然崇拜的對象,是以直接為人們感官所覺察的自然力和自然物為崇拜對象的,這就是藏族先民之所以對山神特別崇拜的原因。即使在後來,當佛教傳入藏地,全藏區政教合一的時期,山神在藏區的民間,仍是人們主要信仰的神靈。
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山神是享有很大的權力的,它主宰著風雨雷電、狩獵、採集的豐歉。不過這種權力的賦予,是隨著社會生活發展而逐漸擴大的。在原始宗教形成時期,由於高原氣候多變,多有雪雹之災,藏族先民便認為,這是山神在雲層中吐毒水而形成的;狩獵和採集的豐歉,都是山神的懲罰和賜予。到今天藏族的某些禁忌,仍與山神的喜怒有一定關系。例如人們路經高山峽谷,懸崖絕壁和原始森林時,是不能大喊大叫,高聲喧嘩的。到了吐蕃王朝止貢贊普(公元前200年)時代,由象雄傳來已初具教義的苯教,便把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山神,吸收為自己的神祇,所不同的是苯教賦予了這類神祇更大的權力,名稱也與苯教的「念神」合二而一或被取代。按苯教徒的解釋是:「山神之所以成為念神,是因為山是念神附著之地」、「念神的根基雖在空中和光明之處,但其主要的活動場所在高山峽谷之中。到這時的念神,已不僅止於山神時代的主宰風雪冰雹和狩獵、採集的豐歉,它還主宰著天時地利的順逆,生物的興衰繁減,人們的安危生死,甚至瘟疫的傳播和消除也劃歸到它的職權范圍。 關於山神的神話頗豐,現就以阿尼瑪卿山神話為例記述於下:
從前有一個叫俄德鞏甲的老人,為了使藏區百姓解除災難,讓他們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便派他的八個兒子去幫助他們,七個兒子去了藏北和康巴,老四被派到安多去。臨別時,老人對老四說:「兒呵,這次出遠門,任重道遠,一定要多多保重。千萬記住對頭上有辮子的人要有慈父一般的感情;對背上有裝飾品的人要有慈母一般的感情;對與你同齡的年輕人要有兄弟一般的感情,只有具備這三樣,你才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只有得到安多人的信任和幫助,你的事業才會成功。」並相約在藏歷馬年父子在安多相會。拜別父親後,小夥子日夜兼程,風餐露宿,翻過九十九座大山,涉過九十九條大河,穿過九十九個大草灘,風塵朴朴,來到了安多。安多地區由於妖魔作怪,連年受災。夏日裡洪水泛濫,山中猛獸出沒無常,壞人伺機殘害百姓。妖魔所到之處,鬼哭神嚎,禿鷹低旋,屍骨遍地,慘不忍睹。小夥子牢記阿爸臨行囑托,尊老愛幼,團結民眾,用他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很快消滅了妖魔,降服了猛獸,懲辦了壞人,使安多地區的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後來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被推舉為安多首領。由於他的業績感動了天神,還被天神封為護法神,授權由他掌管安多地區的山河沉浮和滄桑之變。
光陰荏苒,不覺已到了藏歷馬年,父子相會的時間。
這一天,風和日暖,萬里無雲,當由一千五百名騎著降伏的各種猛獸,手持大刀、長矛的人身獸頭的騎士組成的隊伍,迎接沃德鞏甲來到黃河源頭時。安多各地百姓早已匯聚在宮殿四周迎候。見過大禮。沃德鞏甲舉目望去,一座九層白玉瓊樓屹立在面前,水晶的牆壁,金銀的屋頂,玉石的台階,珊瑚的房脊,瑪瑙的房梁,雕梁畫棟,豪華無比。下得樓來,沃德鞏甲父子依次就座,略事休息,即來到殿外與百姓相見,眾百姓拿出新鮮的糌粑,剛打出來的酥油茶,剛出鍋的羊肉、血腸、熱氣騰騰的煮蕨麻,香噴噴的青稞酒獻給沃德鞏甲父子。這時鼓聲大作,歌聲四起,小夥子和姑娘們跳起「瑪多果卓」,歌手們唱起贊美的頌歌。人們盡情地跳,盡情地唱,也唱不完沃德鞏甲父子的恩情。
忽然間,雷聲大作,雲霧四起,白玉瓊樓寶殿在雲霧中冉冉上升,轉眼間,一座冰雕玉砌的雪山拔地而起。
為了紀念英雄,當地百姓把這座雪山叫「阿尼瑪卿」,藏語,即大瑪氏先祖老翁神山。每逢藏歷馬年,人們都會懷著無限虔誠的心情,來到這里參加由沃德鞏甲父子化身組成的「斯巴其合縣拉溝」(藏語,即開天闢地大神山)的聚會。
阿尼瑪卿山(積石山)是當地人的稱謂,一般稱作瑪卿伯姆熱山神,又稱伯姆卿姆熱,位於青海湖南岸。據說,阿尼瑪卿山山神有三百六十個兄弟神相伴,簡稱三百六十個「瑪」,阿尼瑪卿山山神,被描繪成穿著裝滿寶石的供器護胸甲的金身,披白色斗篷,身上綴滿了各色寶石,右手揮舞縛有旗幟的長矛,左手腕搭了一個用鷹皮做成的口袋,騎一匹白馬,一說他騎的是一頭綠松石鬃毛的獅子。 每年藏歷七八月間,是安多多瑪牧民轉神山的日子,當地話稱之為「日蘇」,意為「祭山」。按照習慣,只有男子可以去轉神山,女人不能去。牧民一般在舉行賽馬會的日子裡轉神山。轉山前要請僧人念經,然後依順時針方向或騎馬、或步行轉神山。轉神山時要在山上煨桑,放置刻好的瑪尼石,並向神山獻哈達,還要向山上撒放酥油、奶渣、牛毛繩、藏刀甚至銀元、綠松石、珊瑚、瑪瑙等物品來敬神,據說十幾年前還可以在拉日神山上拾到銀元、藏刀等物品。
安多多瑪部落的牧民一般不在神山上打獵。雖然並沒有不允許在神山打獵的禁令,但是牧民們不願打,也不敢打。神山上的植物和礦物可以採集來做藏葯,據說製成的藏葯療效特別好。但上神山采葯前必須祈禱、煨桑。由於神山的山頂一般相當陡峻,還有積雪,所以一般也沒有人去攀登。據說有的牧民每天晚上要磕頭朝拜神山。
藏區的神話不是遙遠的過去,今天依然活在人們的心裡。你的足跡所到之處,隨處可見祭祀山神的神殿,隨風飛舞的經幡和芬芳四溢的桑煙。
在甘、青一帶藏區,每逢良辰吉日或喜慶之時,各家要派一人趕赴高山密林間,進行供奉、祈禱山神,這種祭祀山神的活動都是在豐收的秋季舉行。這一天,按照古老的游牧民族的傳統,人們從各家收取糧油等食物,到野牧地上聚餐,用食品和犧牲供奉山神,祈求草木旺盛,牲畜興旺,最後就把供品象徵性地分給各家各戶。不僅如此,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境內有一座大山叫「夏吾崗」,當地人奉這座山為神山,不僅舉行祭山活動,而且當地人的名字亦多取山神「夏吾」之名,如夏吾才讓,夏吾扎西,夏吾吉等,表示對山神的敬仰。
㈥ 瑪雅雪山的瑪雅雪山傳說
歷史上的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是華熱藏區的主體部分,是整個安多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生活、文?化習俗、風土人情等各個方面因歷史的原因和所處地理位置的關系,保留著藏民族許多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文化理念、生活習俗等。其中的山神文化現象,就是原始圖騰和崇拜的一個突出例證。綜觀整個藏族文化典籍,對山神文化現象雖在個別的文獻中偶有提及和記載,但卻不象宗教文化、社會習俗、風土人情一樣,有系統的記載,這不能不說是藏族傳統文化的一個缺憾。
有關山神(瑪雅雪山)的傳說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早期時代和西藏最原始的宗教——苯教。吐蕃早期時代的原始苯教信仰中,曾塑造出過許多以不同面貌出現的本尊神、護法神等,這些本尊神、護法神或以人首蛇身、或以牛頭馬面、或以獅身人首等多種面貌出現,實際上是當時由於人類尚處在幼年時期,對於日月山川、江河湖海、猛禽異獸等自然存在的強大,因產生敬畏心裡而產生的一種幻影,是人類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朦朧的意識對世界形成過程的猜測和認識,雖然幼稚,卻反映出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對文明的追求精神。這些本尊神、護法神大多在後來的佛笨爭斗中逐漸演化為了佛教的護法神或戰神一部分演變為了傳說中的山神、水神等。在這些傳說中,著名的山神有念青唐古拉山神、庄拉卡日山神、諾吉卡瓦桑布山神、雅拉香保山神、阿尼瑪卿山神、咬卿頓日山神、崗巴拉傑山神、雷拉居保山神、覺沃月甲山神、等九大山神。這九座神山分布在整個雪域高原,被認為是開天闢地的九大造化之神,形成了宇宙世界。這些山神中,念青唐古拉曾經是眾神山之首,相當厲害。在藏地民間傳說中,念青唐古拉山神被描繪成是一位頭戴白盔、身披白甲、一手持鞭一手仗劍、騎白馬的白色巨人。他手下有十八位掌管冰雹的神將和三百六十名隨從,個個英武強悍,威震八方。後來隨著藏族社會的發展,九大山神被歸結為了四大山神,他們是東方的雅拉香保山神、南方的庫拉卡日山神、西方的諾吉卡瓦桑布山神、北方的念青唐古拉山神。此後隨著藏地版圖的擴大和藏文明的向外發展,「新生代」的山神登上歷史舞台,逐漸取代了古老名宿的地位。現在藏地民間流傳的「四大神山」被廣泛地認為是西藏的岡·仁保且山、雲南迪慶的梅里雪山、青海果洛的阿尼瑪卿山和玉樹的尕朵覺沃山。
與此相對應,值得一提的是在漢地亦有一些關於山神的傳說,似乎受藏文化的影響較大。一些文學作品中有所提及,如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及唐傳記、宋話本的一些神怪錄中就有山神、水神、土地神等的記載。在漢地民間至今還流傳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在很久以前,西北蠻荒之地,雄踞著以阿尼瑪卿、阿尼蓋寧二兄弟為首的七十二路魔王,他們以阿尼瑪卿雪山為根據地,時常幻化為二位年輕英俊的白衣將軍在眾生面前顯現,為害眾生、寇掠邊地,引起周邊地區的恐慌不安。被眾生呼為「大郎」「二郎」。此事被上天偵知,玉帝便命天庭戰神楊戩率兵來征。經過數年征戰,歷經百餘次大戰,眾魔王被一一收服。大郎見大勢已去,便對二郎說:「我們失敗的命運已無法逆轉,為不致遭覆滅的結局,我聽說在華熱有一處水草豐茂、林蔭遍布的地方,你率所屬部眾和部落去此地隱居,我來拒敵。」說完,便率所屬部眾,在阿尼瑪卿雪山頂上與楊戩展開了殊死搏殺,最後受傷遭擒,被押往天庭。玉帝見眾魔王雖然戰敗,卻個個威猛強悍,殺之甚為可惜,便開恩封眾魔王為西北邊地的山神,仍由阿尼瑪卿統領。阿尼蓋寧率部眾隱姓埋名、流落異鄉,在歷經千辛萬苦後,終於至華熱地方的毛毛山麓,定居下來。在今天阿尼蓋寧山北的夏瑪(西大灘),有一處叫「二郎池」的海子,據說就是阿尼蓋寧與追蹤而至的楊戩大戰時留下的遺址。因此在夏瑪地方,至今流傳有這樣的一句:「青海有個大郎池,夏瑪有個二郎池」。
在民間傳聞中,阿尼蓋寧被描繪成是一位頭戴銀盔、身披銀甲、手持長矛、騎雪青寶馬的神靈。因他又常以一位頭戴白氈帽、身披白氈衣的居士形象顯形,又被稱為蓋寧(藏語:居士),因此在今天的毛毛山周邊一帶,毛毛山被人們稱為阿尼蓋寧山。在此山北坡腳下的西響水溝有一溜十三座小山,被人們稱為十三個鄂博,傳說是阿尼蓋寧的十三房家眷。離此不遠的東響水溝口,有一處美麗的草原,叫鄂博灘,灘上有一座大鄂博,是專供人們在每年的農歷六月十三在此聚集,祭祀阿尼蓋寧的地方。關於這位山神,在民間尚有這樣一則有趣的傳聞:當年阿尼蓋寧被上天收服封為山神後,心性大變,喜怒無常。有一年,秘游至華熱的尊者倉央嘉措為重建石門寺,曾去內蒙古一帶募捐。當尊者用募捐來的三百匹駱駝馱著募捐來的資金途經阿尼蓋寧山下時,正值夜間。阿尼蓋寧在一夜間連降三尺多厚的冰雪,凍死了尊者的三百匹駱駝。尊者非常生氣,次日便帶了一名侍從,登上白雪皚皚的阿尼蓋寧山頂搭建了一座小帳篷,坐在裡面誦經做法。至第三日夜間,侍從聽到帳篷里有人開始與尊者高聲談論。便悄悄溜到帳篷後面掀開一角,偷眼望去,只見在尊者對面的坐墊上,坐著一位頭戴白氈帽、身披白氈衣、面如朗月、鼻若懸膽、目光如炬、身形魁偉的巨人。那人朝侍從隱身的地方斜眼一瞪,侍從便感到天旋地轉,什麼也不知道了。次日清晨,當金色的陽光灑滿冰雕玉琢美麗絕倫的阿尼蓋寧山頂時,失魂落魄的侍從剛好從夢魘中悠悠地醒轉過來,恰巧看到,那巨人正與尊者道別,眨眼間就失去了蹤影。尊者告訴侍從,他就是山神阿尼蓋寧,是毛毛山周圍紅番五族、東山八族、石門四族等部族敬仰供奉的保護神。時至今日,在毛毛山頂仍祭有一處鄂博,傳聞就是當年倉央嘉措與阿尼蓋寧鬥法的遺址。
據有關藏文經文和典籍記載,除阿尼蓋寧外,天祝藏區還有阿尼噶卓、阿尼謝隆崗噶爾、阿尼扎西、阿尼南加、阿尼萬智、阿尼加瑪、阿尼昂毛、阿尼幻覺、阿尼道旦、阿尼饒卜藏、阿尼達日參、阿尼卡勒等著名的山神,加上阿尼蓋寧,被稱為天祝著名的十三戰神。除此以外尚有阿尼華前、阿尼華達、阿尼當智、阿尼有拉、阿尼曼陀、得吉措姆及大通河沿岸的十三山神等。
關於天祝藏區十三戰神也就是十三山神的名稱和來歷在民間中說紛紜、尚無定論。至於以上所列,只是根據本人在天祝藏區生活的經歷、所見所聞,加上有關文獻典籍記載和民間傳說得出的一個看法,是否屬實,還有待詳細考證。較為可信的有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天祝為霍爾國轄地。有一年,霍爾的黃帳王、白帳王、黑帳王乘嶺國雄獅王格薩爾征戰魔國之際,偷襲嶺國搶走了格薩爾王的愛妃珠姆。格薩爾王接到了身在霍爾的珠姆托仙鶴捎來的求救信後,率十三位大將和軍旅,攻入霍爾國,消滅了三帳王。撤離時留下十三位大將駐守。這十三位大將在後來的歷次征戰中犧牲後,化為了十三座高聳入雲的大山,也就是傳說中的十三戰神。
㈦ 雅拉香波山神的群山之首
在藏族的原始自然崇拜時期,山神是有地區性的。就是說,某個地區的人群,只供奉本地區以內的山神,如果越境祭祀會引發部落間的糾紛。在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中就記述了這樣一場因越界祭祀山神而引發的戰爭:霍爾部落為了供奉瑪卿邦日雪山,在山上建立「鄂博」(蒙語,山口的瑪尼堆)。嶺部落得知後,認為瑪卿邦日是他們部落崇拜的山神,霍爾部落擅自建立鄂博,是對嶺部落的侵犯。於是,便出兵封鎖通往雪山的道路。並搗毀了霍爾建立的祭壇,由此而引起了一場部落間的交兵。這個故事說明,青藏高原早期山神唱的是獨角戲,各個部落只供奉各自地域內的山神,山神和原始部落一樣,互相間往來甚少。以後,隨著藏族社會的發展,部落領地不斷擴大,在一個較大的區域內出現了較多的山神,原來各自獨立的山神逐漸形成區域性的神靈體系。正像部落需要首領一樣,山神體系也需要首領。於是,作為地域主體的山神,就很自然地晉升大山神的官職,那些被陸續擴展進來的落魄潦倒的山神,被歸入主體山神的體系之中,接受主體山神的管轄。藏族古老傳說中的四大山神,就是這一歷史時期的產物。
佛教傳到雪域前,藏區有四大山神,它們是衛藏的雅拉香波,藏北的念青唐古拉,南方的庫拉日傑和東方的沃德鞏甲,它們都是區域山神體系中的大山神,凡在它們轄區內的大小山峰,都是它們的屬僚。再以後,吐蕃諸部為了掠奪財富和奴隸,戰事頻繁,弱小的部落不斷被征服。到了公元6世紀期間,西藏山南雅隆河谷的雅隆悉布耶部落日益強大,逐漸成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在7世紀初,松贊干布執政後建立了吐蕃王朝。雅隆悉布耶部落在連年征戰中所向披靡,自然離不開部落山神的雄風;山神在推動人間嬗變的同時,它自身也在扭轉乾坤。於是,這個部落的山神――雅拉香波,青雲得路,平步登天,被尊為吐蕃四大山神之首。其實,雅拉香波並非一座大山,在青藏高原成千上萬的山神中,它能從一個部落神靈到一個地域神系首領,進而登上霸主的寶座,就在於它屹立在雅隆悉卜野部落繁衍生息之地。 從雅拉香波山神袍笏登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山神成為吐蕃山神最高山神的歷史,如果沒有一個英勇善戰的吐蕃王,雅拉香波山神就不會成為掠美於世的全藏山神的最高統帥。
㈧ 藏族文化我們班要講解啊,星期一就要了,要短的不要先百度百科那樣,急啊!!!!!!!!(好的再加)
早期西藏苯教主要解決一些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藏族是個全民信教的民族,在西藏人民的心中,很多事情就是先用宗教含義價值觀判斷其取捨,在民間信仰當中對山神的信仰佔了很大的比例。從古代傳承到現在,大山有山脊,還有眾多小山,這就形成了信仰崇拜中的山神下面有附屬神,成為了整個完整的神系覆蓋了整個青藏高原。神系依附於山系,像大山一樣堅定和高大,山系因為神系而變得更加巍峨和神聖,形成兩個既相輔相成又獨立存在的完整的體系,千百年來深刻地影響著藏族這個大山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整個藏族地區有四五個大山神和眾多較小的山神,才讓太老師講述:「傳統社會里結婚,女方還要在出嫁前去拜男方所在地的山神。」他還介紹了幾個藏文化的符號:哈達、有吉祥圖的圖像、轉經筒、法號、佛珠和瑪尼堆。
㈨ 求教一個關於藏區神山的問題!(不了解的不要亂說)
雅拉神山位於四川省甘孜州道孚縣協德鄉境內,海拔5820米,系大雪山山脈的第二高峰,是康巴地區著名的神山。 根據藏族古老的傳說,遠古時期雪域有九座神山,被合稱為"世界形成之九神山"即雅拉香波神山、念青唐古拉神山、庫拉日傑神山、諾吉卡瓦桑布神山、阿尼瑪卿神山、咬卿頓日神山、崗巴拉傑神山、雷拉居保神山、覺沃月甲神山。由這九座神山組成了宇宙世界。山神則被視為是開天闢地的九大造化神。這九座神山又以前四座為首。 東方衛藏地方的雅拉香波神山(即雅拉神山),其山神又稱斯巴大神雅拉香波,神山所在地是吐蕃最古老的雅隆部落繁衍之地,故被奉為最大神山。他常以一頭軀體白如海螺的白氂牛的身形顯現,從嘴裡不斷噴出雪暴,是一個化身獸形的神靈。被尊為四大山神之首。 雅拉雪山雪線下是浩瀚稀有的紅杉木原始森林,山腰有眾多各具特色的雅拉友措(俗稱小海子,海拔3800米),雅拉措和鎮朗措(又名姐妹湖,俗稱大海子,海拔4200米)。雅拉友措水呈五色,雪峰倒映,經幡飛舞,姐妹湖開闊壯觀,水深莫測,雲霧繚繞;早上湖面寧靜,平滑如鏡,神山倒影,十分迷人;午後起風,湖面漣漪四起,陽光照射,滿湖銀碎;景區內有天然溫泉葯池16個,古驛道兩旁為天然牧場、在這里,你可以觀賞到集雪山、冰川、瀑布、海子、森林、草場、河流、溫泉為一體的豐富自然景觀。
㈩ 薩托利山山神有什麼用
薩托利山山神的作用主要是給人加速。抓山神需要2圈半體力,可以做體力葯水抓。山神在晚上容易出現,只要山神在,樹上的昆蟲就會不同時間段更新,布滿大樹上,以保護山神。建議直接跳傘飛上去抓,要兩圈半體力,可以做體力葯水抓。
游戲介紹:
塞爾達傳說是任天堂所推出的知名游戲系列。最初於1986年在任天堂旗下的Famicom平台上推出了第一款作品《海拉爾的幻想:塞爾達傳說》,之後發展成為系列作品。
《塞爾達傳說》系列是有史以來綜合評價最高的游戲系列之一,和任天堂的馬里奧系列、精靈寶可夢系列等並列為公司的招牌作品。其中1998年推出的《塞爾達傳說:時之笛》在metacritic網站收錄的全球媒體平均分中以99分位列歷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