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說一說泉州有什麼城市文化名片
不單單是名片,應該叫名片夾,因為泉州光可以申遺的點就四五十個,快夠湊一副撲克了呵呵,在老市區有開元寺、西街、舊館驛、承天寺、崇佛寺、文廟、天後宮、清凈寺、關岳廟、南少林寺、伊斯蘭聖墓等。
❷ 傳統文化如何推廣
《中華德育故事》以中華傳統品德孝、悌、忠、信、禮、義、廉、、「八德」為根本的德育動漫,每種品德之下,分別列舉古代聖賢名士嘉言懿行典故,以活潑的動漫形式展示出來。《中華德育動漫》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漫作品,以史鑒今,同沐祖德。通過生動的表現形式,讓觀眾內心的浮躁,在一幅幅悠遠靜逸的水墨場景中,伴隨美妙的音樂旋律,得以慢慢沉靜。在感人至深的德育故事裡,洗去心靈的塵埃,令自性深處良善的光芒散發四射。華夏民族五千年歷史,德行大義代代傳承,普利社會家庭教育,潤澤後世子孫,家家戶戶幸福美滿,和諧社會源遠流長。
❸ 泉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泉州傳統文化如下:
1.宗教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宗教傳播歷史悠久、史跡豐富。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主要特產
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❹ 福建泉州如何發揮這些特色文化發展旅遊業談談你的看法
政府規范管理、引導進行行業特色規劃,
進行政策扶植。發揮本土特色旅遊資源,實現可觀人文效應
❺ 福建省「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201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和泉州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省「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
本辦法所稱的「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是指與「古泉州(刺桐)」有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建築群等遺跡和遺址。第三條「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應當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確保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第四條「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負責遺產保護管理工作。
省、泉州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指導;「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遺產保護的監督管理;「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明確機構具體負責遺產的日常保護和管理。第五條「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公安、財政、民族宗教、自然資源、住建、生態環境、林業、水利、海洋與漁業、市場監管、文化和旅遊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以及海事管理機構、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六條「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所在地村(居)民委員會依法制定村規民約,建立群眾性保護組織,參與保護「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第七條「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辦法的規定,保護「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依法參與涉及所有權人和使用權人利益事項的管理。第八條「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充分發揮「海上絲綢之路」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與港澳台和國際的交流與合作。第九條對保護和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者個人,由「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規劃和管理第十條泉州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保護管理的需要,組織編制「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規劃及其詳細規劃,並依法報批。
「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規劃應當納入同級人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等。
保護管理規劃及其詳細規劃經批准公布後,應當嚴格執行,不得擅自更改;確需更改的,應當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一條「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根據保護要求劃定為遺產區和緩沖區,分級進行保護。遺產區和緩沖區區劃應當與其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相銜接,並納入城市紫線范圍。
遺產區和緩沖區邊界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劃定,並設立界碑(樁)。第十二條「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的遺產區和緩沖區內禁止進行任何損害或者破壞遺產的建設活動。
遺產區內不得建設與遺產保護無關的建設工程或者實施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確因保護需要進行建設的,應當符合保護管理規劃及其詳細規劃,不得破壞遺產的歷史風貌和生態環境,並依法報批。
緩沖區內確因生產、生活需要進行建設的,應當符合保護管理規劃及其詳細規劃,不得破壞遺產的歷史風貌和生態環境,不得建設危害遺產安全的建築物、構築物,不得建設污染遺產及其環境的設施,不得開展影響遺產安全及其環境的活動,並依法報批。第十三條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不符合「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規劃及其詳細規劃的建築物、構築物應當逐步整改、遷建或者依法拆除,造成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對周邊遭到破壞的景觀、植被等應當責令相關責任人及時修復。第三章保護措施第十四條「古泉州(刺桐)史跡遺址」文化遺產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對遺產區和緩沖區內的文物、人文景觀和古樹名木作出明確的標志,並設立保護設施。
❻ 為宣傳泉州旅遊文化擬寫一則廣告詞、、、 各位高手幫幫忙唄~實在想不出來
十八勝景刺桐城,八閩名勝無雙境。
❼ 作為一名泉州人,你將怎樣為建好東亞文化之都做出自己的貢獻
東亞文化之都 去年搞的 影響實在是小
想想以前的東亞運動會現在都取消了 錢多就能整出點名堂 誰錢多呢 納稅人嗎
要作出自己的貢獻 最基本就是當好你的納稅人
泉州最拿得出手的是 歷史上的世界級大港 可惜作為一個泉州人你沒把老祖宗留給你的文化保住。
扯文化之都的蛋就有點遠了。
❽ 泉州區域有哪些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請舉例說明。我是泉州的
泉州春節習俗拾掇
年兜
大年臘月三十、小年臘月二十九,是農歷一年裡的最後一天,也指最後一天的晚上,泉俗稱「年兜」、除夕。
備節: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
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饋歲: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風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遺,謂之饋歲。」
挑水蓋井:除夕日,家家
戶戶該洗的東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裝滿,並稍溢出,以示年年有餘。後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壓石頭,把水井口蓋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蓋用水。現在使用自來水,此習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陳德商《溫陵
歲時記》:「辟火符:里胥於除日印辟火符,分貼各家門首,主人給制錢四文,藉以度歲。符紙用青藍色,長四寸許,廣三寸,中畫老人像,上作兩蟠龍,旁兩行四語:左曰『姓宋名無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經》曰:月中仙人宋無忌。《白澤圖》雲:火之精,曰宋無忌(見《史記·封禪書》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貳語出佛書。然則所畫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詳《尺五天隨筆》)。」
置甘蔗:清末·陳德商《溫陵
歲時記》:「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門側,殆取漸入佳境之意。桐蔭吟社黃謀熙(敬堂)先生雲:佳境到頭休嚼盡,大家珍重歲寒心。」
放炮:從大年三十午後到初一
整天,祭祖敬天公賀新歲,要放好幾次鞭炮,驅邪添喜。
祭祖、燒天金、祭神、祭路:
泉州民俗認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節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謂之辭年。」
是日中午,每個家庭皆盡力備辦豐盛菜餚,祭祀敬奉祖先。同時,擺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俗謂「燒天金」。主婦們還挎著裝滿筵碗的神籃大廟進小廟出,敬過神佛敬「地基主」、敬過往亡靈「好兄弟」。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祭路:既夕,或陳庶饈於門外以祭路,遵古五祀之意也。《東陽縣志》:除夕具酒饌於門前設祭,謂之賽路神。」
拜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泉人度歲,皆以米粉為糕米果、餑餑之屬,留宿飯於明日,謂之過年飯。」
除夕晚上年夜飯後,撤去宴席,各家各戶要在廳堂和房裡的桌上插「春花」(或稱「春枝」),擺上紅橘、柿餅等果盒,以及硬幣、紅蛋、「隔年米」(也稱「過年飯」)、甜米果、「九鬃芋」,供奉祖龕之前,直至大年初一。還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廳中神和灶君,俗稱「拜歲」。
「隔年米」意為「年年有餘」;「九鬃芋」也是一件重要物什,這種芋頭有許多芽,閩南人稱之為「芋子芋孫」,象徵人丁興旺、子孫滿堂。
吃年夜飯:是夜家人團
聚,吃年夜飯(團圓飯)。
民俗對合家吃團圓飯和「圍爐」過年歷來十分重視。閩南俗諺:「清明不回家無祖,年兜不回家無某(妻)。」在外地工作者務必趕回,即便遠在南洋、香港者,也力爭趕回參加除夕團圓之慶。
此時廳堂上紅燭高燒,擺上豐盛菜餚酒席,圍上「吉祥喜慶」的綉花桌裙,由家長拈香,向列祖列宗跪拜,男女家人一齊跪拜,恭請祖宗降臨飲宴,並庇佑合家大小平安,興旺發達。
晉江的年夜飯照例要有魚,取「年年有餘」吉兆。無論吃不吃,大年夜還得煮些米飯,盛放著過夜。米飯上置放芋、紅棗、紅柑、錢幣,用來祈祝未來的日子多子、多福、多財和豐收。
聚餐後長輩要給晚輩分壓歲錢,又稱「分過年錢」。
掩火種:舊時煮飯燒柴火,當
夜灶里要「掩火種」,意為興旺。
辭年守歲:古稱「圍爐」。清·
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設酒食聚飲,達旦不寢,謂之守歲。」
除夕夜,家務收拾停當後,合家歡聚一堂。然後再進行「圍爐」,守歲迎春。燈明蠟亮長明到次日,一家人緊門閉戶,圍坐爐前守歲等「年」過。俗謂可為父母或長輩延年益壽,故又稱「坐壽」。
避債戲:按照舊俗,正月不宜
上門討債,因此,債主討債須在除夕日之前。
除夕夜,泉州東街元妙觀常例演戲敬神,通宵達旦。負債之人為避債主追討,是日輒往元妙觀看戲。由於看戲的多是窮人,債主若追債至戲場,是會惹上眾怒的。因此債主即使知道,也暫作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債主不向看戲人討債的風俗。故元妙觀的年兜演戲,民間稱「避債戲」。
跳「火墩(諧音裙)」: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至夕……熾爐炭,燒雜木爆竹於庭前,或超而越之,謂之過炎。(〖夾注〗《吳中風俗記》:人家各於門首燃薪,謂之相熱,此即其意雲。)」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火盆光:村中於入夜拾柴枝焚門外,少年跨而越之。城內亦有燒木骨拙於火爐,牽子女團坐,俗謂火盆光。《熙朝樂事》:除夕人家祀祖先及百神,架松柴齊屋,舉火焚之,謂之粉盆,煙焰灼天,燦如霞布。」
或雲年穀大熟,燔柴報天,以示來年好運;亦有人認為意在以火祓除附在身上的不祥之氣,是一種古老的避邪和驅疫巫術。
農村除夕夜團圓飯吃罷,在門外曠地上用干稻草、乾地瓜藤以及「撣塵」用過的掃塵枝等燒起火堆,或燒起火盆,凡家中大小男子成員(婦女不參與「跳火墩」)逐一依此從熊熊火堆上由外朝里跳躍過去,就是男嬰亦要由成人抱著跳過,外出未歸的男人則由在家兄弟替跳。大家邊跳邊念謠詞,各地大同小異。如「發彩!火盆跳入來,新年大發財;火盆跳出去,新年有福氣;火盆跳向東,新年銀錢滿廳房;火盆跳向兩,新年財源人厝內。」或「跳入來,年年發大財;跳出去,無憂又無慮;跳過東,五穀吃勿會空;跳過西,錢銀滿屋內。」沿海鄉民則念:「發彩!新年好海路;發彩!新年好蝦蚝。」
火墩跳後,待到篝火將熄,各家主婦即把其餘燼收置火籠、火盆中,端進屋裡藏於床下,俗稱「挑金挑銀」,寓意火紅興旺。
燒大人:傳說,人間過年,天
上的仙人到了年底也有儀式。一到年底,天兵天將們就要換防了,這時候,家家戶戶就按著家裡的人口數紮起約十厘米高的小紙人,稱「替身大人」,再派家裡的小孩子為代表,拿著全家的「替身」,跟著「齋公」(道士)周遊鋪子(老泉州的行政區域分為36鋪72境)做法事,將全家來年的災禍都附在小紙人上,請求天兵換防時,將紙人和災禍一起帶走。
過年
正月初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元日:雞初鳴,內外咸起,貼門帖及春勝,設茶果以獻先祖,拜祠堂及尊長,戚友相過賀。日午,復獻饌於先祖,明日乃撤;亦有晚即撤者。是日,人家皆以柑祭神及先,至元宵乃撤。(〖夾注〗按此即傳柑遺意。《歲時記》:上元以柑相遺,謂之傳柑。)」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稱為「過年」,要待過了十五,「年」才算過去了。民謠雲:「初一場,初二場,初三無姿娘(姿娘意為婦女,此日婦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從天上匯報回來);初五舀肥(掏糞便,農事開始);初六隔機(整理織布機,隔開經線與緯線,婦女們開始織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樣做『七寶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氣寒冷宜在家飲酒);十一請女婿;十二倒去覓(婦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飯,連日吃膩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媽』生;十七『那怎生』(節日就這樣過去了)。」
從正月初一至初四,人們歡度春節。初五,百業經營,俗稱「初五隔開,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穀生日」。
敬天公:子正之時(零點)一
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開正:除夕之夜守歲至深夜12
點鍾響,迎來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貼春聯:元日,家家戶戶貼紅
紙春聯,逢門必貼,無論前後,無論大小。
另有白頭春聯和丁憂春聯:白頭春聯,是指對聯頂端留有二、三寸長的白紙額頭,此俗莆田和泉州都有。其緣起與清初福建人民的抗清斗爭有關。其時閩人因抗清和不肯剃發,被殺甚多,辦喪事者家家貼白聯,清朝地方官府為粉飾太平,下令各戶人家都要貼紅紙春聯,並以違者殺頭相威脅。人們迫不得已遵命貼上紅聯,但卻在頂端留出一小段原有白聯的紙頭,以示抗議,後沿承成俗。
丁憂春聯,是新喪人家於丁憂期間不得貼紅紙春聯,在守孝的第一年春節須貼綠紙春聯,第二年春節為粉紅紙春聯,聯語皆為哀感句子。
賀正: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
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備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霉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門,要奉上糖果、蜜餞,或喝甜茶、咖啡,讓客人「甜一下」,以示有個甜蜜的開端。
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先輩於賀年時,皆衣冠往拜。今則請人持名片叩門往賀矣。許徵甫祖芳刺桐城新年詞:『忙殺司閽勤接應,不教名刺頓生毛。』黃喈南春聯句:『時節承平春正月,吉祥語在兩行中。』又新年詞:『書窗亦藉承平福,開寫春聯試彩毫。』」
團拜: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風俗》:「宋《郡志》:元正賀禮,鄉老相約聚拜,省往復之煩。郡守兩司率僚屬會焉。舊於貢闈,後於承天寺,至淳間(1241—1252年)乃即泮宮。鄰里則各於側近庵宇會集,齒長歲推一人,具酒果為禮。今此禮廢。」解放後又恢復。
壓歲錢:未成年晚輩給上輩拜年,上輩給一「紅包」作為壓歲錢。
女兒女婿日:正月初
二,泉州民俗稱之為「女兒女婿日」。
這一天清早,女兒、女婿和外甥,穿著盛裝,隨帶雞、豬腳、面線、豬肚、糕米果和糖果餅乾等,一起來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帶領一家人來給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禮數之重與為老丈人祝壽差不多。
岳家設宴款待,岳父同眾女婿以及自己的兒子一桌,岳母同眾女兒、兒媳圍成一桌,而眾多表兄弟姐妹圍成一至幾桌,大團圓歡宴。
迎灶君:農歷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職,正月初四回來,家家戶戶於該日迎灶君,復之如送只禮,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壽,故亦稱「接神」。
舊俗送神均在下午舉行,接神則在初四清早即要舉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於要把神早早接回,讓神佑護的時間盡量多延長。
接神的禮品與送神時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燭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獻之後,再鳴炮燒金,以示歡迎。並祈求諸神佑護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做大歲:正月初五:這天,在
惠東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後龍、南埔等地,以及介於惠東、惠北之間的輞川村,及其北鄰的莆田地區獨有的特殊節日。其稱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頓」,或曰「做大歲」,或曰「無頭節」。
其由來各有個大同小異的民間傳說。明·嘉靖某年春節前,因倭寇偷襲,人們紛紛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後回鄉,於是就於正月初五這天補做「年兜」節(除夕),祭奠來不及逃難而慘遭倭寇殺害的親人和抗倭捐軀的將士。
眾人生(人日):舊俗正
月初七是「人日」,即眾人的生日,俗稱「眾人生」。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引《魏書·自序》雲:「帝宴百官,問何故名人日?皆莫能對。收對曰,晉·議郎董勛答問,稱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人日,《閩書》:泉人以是日取菜米果七樣作羹,名七寶羹。(〖夾注〗《(荊楚)歲時記》:人日以七種菜為羹。)」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亦有熟煮麵線,合家團食,若壽日。俗以是日為人生日雲。」
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婦要比平日更早起床,為全家老小煮一鍋美味可口的面線,摻入春節期間早已准備的肉丸子、炸排骨、魚丸、香菇、蝦米等佐料。而晉江還有一種和其他地區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線中加入幾塊甜煎米果。
備好面線以後,主婦又得准備一些煮熟剝殼的雞蛋和鴨蛋,每人兩個,因傳統風俗是「一雞一鴨,吃到一百(歲)」。其風俗有如做生日吃雞、鴨蛋一樣,其差別只是一人生日和眾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正月初九,即「天誕
日」,玉皇大帝神誕。清·陳德商《溫陵歲時記》引《蠡海集》雲:「玉皇生於正月九日者,陽數始於一而極於九,原始要終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初九日:《閩書》:泉人謂是日為天誕。(〖夾注〗《玉皇本行經》:玉皇以是日度世。按:干寶《搜神記》:玉皇乃外國王子之成佛者,具有父母姓名,今即以為天,誤矣。)」
初九民間普遍「敬天公」。從子時起,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廳堂點燃紅燭燈,曰「天公燈」,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大廳的天井口用兩條長凳架起一塊八仙桌,桌上靠後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廟」,座前擺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豬頭,其次是五斤大豬腳,邊牲是雞、魚或魷魚干或目魚干,這三項組成「三牲」,放在一個大長方形木盤或圓形大瓷盤中,以及酒瓶、酒杯,這些都得在當日清早擺好。點上一對大紅燭,焚香之後,長輩領著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謝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順舒的浩盪天恩,與此同時,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請,並許願日後隆重酬謝。
做天香:即設天香清醮。清·
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初九日……道觀多報賽,近則里巷有之,鄉村之間無定日,謂之天香。」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是日元妙觀最為熱鬧。初八、初九、初十三日,觀之董事,即遍觀中懸燈結綵,早夜奏樂演戲。清晨迄暮,男女老幼,持辦香陳八珍,叩拜階前者踵相接。晚於觀門外仿燔柴而祭意,斫柏木六、七寸長,造作塔形,投火於尖處焚之,光灼宵漢。」
正月,各鋪境各自擇日舉行慶典,除擺壇祭拜外,還有「添香」、「投符」、「贊誕」、「巡境」等活動。□匯雨輯
❾ 宣傳泉州旅遊文化擬寫一句廣告詞。從泉州十八景選一處,寫其特點。
多元文化 古韻泉州
東南形勝地 地靈人傑
八閩鴻運城 城以泉名
這是一個以泉水命名的城市
一個面朝大海的東方古城
一個把歷史寫在水上,並具有海洋魂魄的故土
一個曾經在世界范圍內獨領航海貿易風騷
將絲綢的光澤鋪設在遼闊海水上的歷史名城
她---就是泉州
從泉州十八景選一處,寫其特點。開元寺的東西塔和洛陽橋。
泉州民諺:「站起來要像東西塔,躺下去要像洛陽橋。」
東西二塔高達48.24米和44.6米,不說比起一般的房屋了,就是在塔的世界,也是夠高的。
有一本「世界之最」的書把東西塔列為石塔的世界之最,我看當之無愧。
東西塔的地基也有塔高的深度,這一條未必人人知道,因為其看不見。它決定塔不但高,還極穩,要想推倒東西塔不容易。
明代泉州有一次大地震,相當現在的8級,搖了它好一會兒,只崩斷塔頂的一條鐵鏈,掉下兩三塊小石頭,兩座塔都安然無恙。
但人再怎麼說也不可能長得像東西塔那麼高大,籃球運動員姚明夠高的了,也只有2.23米。
顯然,這句諺語贊美的是一種有大作為的人格和氣概,和人的高矮無關。
倒下去像洛陽橋也不簡單,
洛陽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因採用「種蠣固基法」而經得起水急潮狂的沖擊,它佇立在驚濤駭浪之中,格外的壯美!
❿ 誰能提供一些關於泉州文化的資料
泉州民俗文化,積淀深厚,絢麗多彩。動態靜態,林林總總。在節日民俗中,元宵節最為風光,被譽為泉州人民的「狂歡節」。節日期間,城鄉各地張燈結綵,花燈展覽、文藝踩街,萬人空巷,舉城同樂。隨著改革開放,這一傳統習俗、人文景觀,已成為當地一大旅遊資源並加以開發,近年來確定為「旅遊文化節」。五月節也就是端午節,泉州也十分紅火,「龍舟競渡」、「采蓮」習俗,蔚為壯觀。泉州人過中秋節的熱鬧程度僅次於元宵節,明月當空,家人團聚賞月、吃餅或搏「狀元」餅。泉州城裡,這一夜,許多人都到江上泛舟賞月,有的在江邊悠然地鳴奏南曲,很有雅趣。
泉州被稱為「戲曲之鄉」、「戲窩子」,擁有一批風情萬種、不可多得的傳統藝術珍品。
在戲台上,有優雅委婉的梨園戲,有妙趣橫生的木偶戲,有端莊詼諧的高甲戲,武功高超的打城戲,以及韻味深長的南音藝術。如今,這些「中國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藝術,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傳誦於泉州城鄉、海峽兩岸、東南亞乃至歐美拉。除此,民族音樂、舞蹈、曲藝等,也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如籠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謠、大鼓吹;拍胸舞、綵球舞、車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說書講古等等。
泉州是南派少林拳術的搖籃,其中,五祖拳、白鶴拳等南少林武術祖拳獨樹一幟,流傳於福建、廣東、台灣以及東南亞、日本等地。古代泉州民間練武之風極盛,至今傳承有人,所以群眾性武術運動很活躍。
在傳統工藝方面,彩扎、剪紙、刺綉、竹編等千姿百態,紛呈異彩。木雕、石雕、瓷雕蜚聲中外,尤其是惠安青石雕更是讓海外華人華僑引為自豪。閩南文化研究學會副會長范壽春說:
「海外鄉親對青石雕很有感情。我的家鄉在惠安,當然對惠安青石雕也就更有感情了。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崗石雕),主要用於建築裝飾,以龍柱、石獅和各種人物浮雕為代表,它的特點是雕畫結合,精雕細鏤,形象生動,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泉州對外開放歷史悠久,形成多元宗教共存。在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勝跡,還有遍布城鄉的民間信仰習俗,如天後媽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灣同胞尊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誠敬奉。其中,世界罕見、中國獨一無二的摩尼教遺跡摩尼寺,也就是草庵寺就坐落在晉江羅山鎮華表山麓。畢業於大學歷史系的蔡惠瓊小姐對家鄉的景觀了如指掌,她介紹說,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於公元三世紀創立的一種宗教,唐高宗年間傳入中國,至唐元開中已傳至泉州。這座草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草庵依山崖而建,用石頭構築,單檐歇山頂,崖壁上鑿有一個圓形佛龕,裡面雕刻摩尼佛像。摩尼佛像高1.52米、寬0.83米。佛像身上穿著寬袖僧衣,坐在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庄嚴肅穆。」
泉州的民居建築,又是一道亮麗風景線。漫步在泉州古城,隨處可以看到古老的宅第。泉州南建築博物館館長黃金良說:
「泉州的建築特色體現了『紅磚白石雙撥器,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宮殿式』的建築風格。」
其中那「官式大厝」,中軸對稱,富麗堂皇,屋頂懸山曲線、燕尾翹脊,生機勃勃;屋下木雕石雕,金碧輝煌。現存的南安官橋蔡資深古民居建築群,鱗次櫛比,出磚入石,古色古香,氣勢宏偉。這些民宅是泉州古代建築的精華。
泉州的人物服飾,更是獨領風騷。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惠安女。黃斗笠、花頭巾、齊肚裝、銀腰帶、大折褲,被人戲稱為「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衫,浪費褲。」那濃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協調的造型,與惠東沿海蔚藍的海水、金黃的沙灘相映成趣,傾倒了不少慕名而來的藝術家與采風者。又如東海霞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歡在頭上簪花插釵,成了頭上的「花園」、「發髻中的彩虹」。
泉州的飲食文化更是別有風味。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豐富的食物資源,用以傳統的製作工藝,形成僑鄉的風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揚四海。泉州市旅遊局局長顏年安先生說:
「泉州牛肉羹飲譽海內外,它又脆又酥鬆,美味可口。蚝仔煎、炒蟹花、深滬水圓湯(魚丸湯)、崇武魚卷、捆蹄等都很有特色。」
此外,元宵湯圓、燒肉粽、面線糊、衙口花生、安溪柿餅、永春老醋、安海土筍凍、泉州綠豆餅,南安花生糕、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型大小食品,則是海外赤子魂牽夢繞、激起無限鄉思鄉戀的故鄉風物。如今,泉州溫陵美食街更成為泉州風味食品的窗口之一。
隨著社會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的擴大,以弘揚傳統文化,發展地方經濟為主旋律的綜合節俗也因地制宜,應運而生。如南音大會唱、國際木偶節、南少林武術節、廣場民間藝術節、旅遊文化節、民間歌詠節,又如德化陶瓷節、安溪茶藝節、惠安石文化節、石獅燈謎藝術節、晉江服裝鞋帽節、南安建材博覽會等融產品推介、旅遊觀光、藝術博覽、民俗風情於一體,盡情地顯示當代泉州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