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今中國主流文化是什麼
中國的傳統主流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方文化,西方文化的主流是基督文化 要分階段來分析:
(1)鴉片戰爭時期,以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盡管如此,但此時的主流思想仍是中國傳統文化,頑固勢力強大。
(2)太平天國時期,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階級先進人物,企圖用拜上帝教和絕對平均主義來改造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洪仁軒在《資政新篇》中提出仿效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但西方文化還不能深入人心,太平軍的勢力也未能影響全國。
(3)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為了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先後創辦了三十多所新式學校,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又選送了幾批留學生、進修生,出國深造,西方文化大量進入中國,影響也隨之壯大。
(4)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時期: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兼習中西學科;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准許設立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游歷;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擺脫民族危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學習和傳播西方文化;他們發動變法運動,起了思想啟蒙作用,西方文化得以廣播神州。
(5)辛亥革命時期:學校不拜孔子,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民國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提倡「自由、平等、友愛"的公民道德;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義」綱領,後來,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這是西方文化「革命」中國文化的發展時期。
(6)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這是西方文化在中國占據主流思想的鼎盛時期。
(7)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受馬克思主義和蘇聯文化的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都處於低潮。
(8)20世紀80年代後,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回潮。主流文化由於具有歷史性民眾認同,經常憑借認同優勢,採取固守陣地手法,思想觀念僵化、內容虛化、表現形式居高臨下,傳播手段粗暴單一,發展方式上呈現出權利化、內卷化的自殘走勢。面對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趨勢,主流意識形態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應付,大有陣地喪失之感。
非主流當然就不是跟隨大眾潮流的東西,另類些,張揚些,或者更確切點說是符合我們個人心理的行為。或者超前,或者滯後。 但,非主流是有轉變成為主流的可能的。
在我看來,非主流,是有兩個特點: 即無法確切定義或到目前為止沒有定論和正在變動當中,或者說仍然存在較大變動
非主流原意本身是一個很小資和小眾的圈子代表詞,但在中國被嚴重惡俗化了。非主流,如果確實適合自己並且自己也喜歡的就去追隨,但同時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分辨非主流好的和糟粕的地方,學其優點、去其缺點。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存在,非主流也是如此。但存在就有道理,非主流確實影響了我們這個社會的一部分人。但我要奉勸的是:希望喜歡非主流並模仿它的那些人,在你們「非主流」的同時,要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不要用頹廢、變態的生活方式演繹「非主流」潮流。
B. 什麼叫現代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是社會上大多數成員參與,並以物質或非物質的形態表現出這個時代人們的心理狀況與價值取向的社會文化,它通常藉助於這個時代先進的媒介工具傳播與消亡,並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流行文化以商品經濟為基礎,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以娛樂為主要目的,以流行趣味為引導,包括時裝、時髦、消費文化、休閑文化、奢侈文化、物質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等。
滿意請採納謝謝
C. 社會主流文化的定義是什麼啊
社會主流文化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吧
就是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培育四有公民(有道德有紀律有文化有理想)為根本任務的,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科學的民族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人民大眾樂意接受的文化)
D. 現代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是什麼三足鼎立
現代社會的主要文化形態是主流文化、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三足鼎立。
當代中國大眾文化作為大眾文化的具體形態,既具有世俗化、市場化、消費化、娛樂化和技術化等大眾文化的一般特徵,還具有價值取向的社會主義性、創新性、現實發展的不均衡性等中國的本土色彩。大眾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而言,猶如一柄雙刃劍,利弊共存。
(4)現代主流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當代文學與文化形態的演變共分為三個階段:
1、革命文化時期(一體化的文化時代 1950-1970)
抗戰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秉承革命理想,克服重重阻礙奔赴延安,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探討關乎近代中國革命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
2、啟蒙文化時期(二元化的文化時代 1980)
主要為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並逐漸解除一體化20世紀80年代,與政治領域的思想解放運動相互呼應,文化思想領域發動了影響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人們將其稱之為「新啟蒙運動」。
作為「新啟蒙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啟蒙主義文學思潮,在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變革的歷史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文化思想「啟蒙」作用。
3、大眾文化時期(三足鼎立的文化時代 1980年以後)期間主要文化形態發生變化。
大眾文化作為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是與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並駕齊驅的文化形態之一,深刻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E. 什麼是中國當今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又稱官方文化)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著主要影響的文化。每個時期都有當時的主流文化,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直到清末,歷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學。在西方,中世紀以來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我國現階段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國家提倡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種文化無疑是主流文化。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概念太大,馬克思主義文化才是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由於具有歷史性民眾認同,經常憑借認同優勢,採取固守陣地手法,思想觀念僵化、內容虛化、表現形式居高臨下,傳播手段粗暴單一,發展方式上呈現出權利化、內卷化的自殘走勢。面對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趨勢,主流意識形態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應付,大有陣地喪失之感。大眾文化強大的、快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廣大消費者感到熱鬧、好看、刺激、過癮的文化享受過程中實現了。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運營機制是沒有意識形態性的,而它所承載的文化傳播功能卻擔負著凝聚人心、感召民眾和傳承文明的重載。我們不能因為其傳播與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觀念而阻斷其傳播通道,更不能因對主流文化形成沖擊遏制其發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紮根於大眾文化鮮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文化營養,才能成為文化融合、文明傳承的中堅力量。
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由三部分組成:
1、黨的十八大的三個倡導,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2、當代中國的文化形象是「改革開放,誠信友善、品牌創新、公正和諧」。
3、當代中國的公民信仰:「為天地立雄心,為民生立使命,為發展求創新,為世界促和平」。
三個倡導、中國的文化形象與中國的公民信仰就是我們當代文化建設發展的旗幟與方向,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主流文化。公民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細胞,公民的素質代表著社會的素質,公民樹立崇高理想與信仰,為當代社會公民個人主流文化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出一個生態文明、自由民主、公正廉明、富民和諧的美好社會。
F. 什麼是中國當今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這個范疇很廣,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的。從狹義上說,目前中國的主流文化是發家致富、創業投機之努力互爭財富的文化;廣義上說是特色社會主義和諧共處的文化。
G. 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定義是什麼中國現今的主流文化是什麼
主流文化指的是在特定社會中代表和反映統治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美學等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上層建築。中國現今的主流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即以馬克思主義並與之一脈相承的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為指導的先進文化。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促進社會和諧。
H.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主流文化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主流文化:以崇拜金錢為主;
特點: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I. 現代文化的涵義
現代文化就是能促進社會整體和人的自身現代化的文化發展形態和過程。一是從歷時態的角度來觀察,現代文化是以傳統文化為對應和參照的。對邊疆文化發展來講,現代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連接點、臨界點、起點和超越點。二是從社會發展具體形態和過程來考量,現代文化發展是與現代經濟、政治、社會、生態建設為一體的。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在邊疆同樣要重視「有增長無發展」現象、「五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三是從文化良性發展和進步意義上來看,現代文化實指現代的先進文化,邊疆要以現代先進文化為引領,用先進文化帶動邊疆文化發展。四是從文化發展的主體、格局來思考,現代文化就是現代的主導文化。現代的主流文化就是當下主流的意識形態,它是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五是從文化發展的目標和終極意義來看,現代文化是以人為本的文化。發展邊疆文化既關注社會整體的現代化,更致力於作為文化人的自身現代化。六是從文化發展的總體態勢來見證,現代文化是與時俱進的具有世界眼光的文化。用現代文化引領邊疆文化發展,要善於用世界的眼光,去體現這個時代的客觀潮流,去標志這個時代的精神文明,去彰顯這個時代的主題思想,去創造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J. 什麼是主流文化
文化是一個大概念,現在專門有一門學科叫文化學。文化的內容包含了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及現象。由於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不同民族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不同認識以及受不同的歷史發展原因的影響都形成了自己具備不同風格與特點的文化。
著名作家馮驥才說過:「文化似乎不直接關繫到國計民生,但卻直接關繫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識,思想,語言和氣質。抽出文化這根神經,一個民族將成為植物人。」這里說的文化我認為應該稱之為主流文化,而且我認為一個地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能有一個主流文化,其餘都屬於支流文化,就象一條大河幹流只有一個支流卻有許多,主流文化應該具有的最大特點就是一脈相承而延綿不斷!
那麼什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呢?縱觀五千年中華歷史文明,研究過中國學術文化發展史的人就會找到答案。其源頭可追溯到上古的三皇五帝,由對鬼神的崇拜到諸神歸天,接下來就是周文王作的<<周易>>(很可惜<<夏易>>,<<商易>>都已經失傳)。在這本看似占卜實是哲著的經書中就最早提出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它直接開啟並影響了春秋時期的老子與孔子。前者寂寞著述五千言講出了「道」與「德」,後者言傳身教說出了「仁」與「義」,這四個字涵蓋的「大同和諧」的無私利他思想與文化經過了兩千五百多年歷史的篩選並經過先哲們不懈的傳承與發展潛移默化之下使之融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與精髓之中。
研究主流文化內涵你會發現它幾乎和人生哲學的內容相吻合,也就是說一個地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什麼樣的主流人生哲學就有什麼樣的主流文化。這樣我們再看諸如:飲食文化,戲劇文化,書法文化,繪畫文化,建築文化,雕刻文化,服裝文化,旅遊文化,體育文化等等你就會發現它們都是在受到主流文化的影響並汲取主流文化的營養發展起來的外延文化。在這里我們不能說它們是支流文化,但可以認為主流文化是文化的內涵而它們是文化的外延。或者用中國的哲學說法主流文化是「體」外延文化為「用」。外延文化在內涵上都能找到主流文化的身影。雖然他們具有豐富多採的形式但其基調無不與主流文化相吻合,正是因為這樣這些外延文化也具有國家性,地域性和民族性。
因此,我們在談文化傳承的有關問題的時候就應該抓住主流文化既文化的內涵去評述;在談文化的交流的的問題時候就應該抓住外延文化既文化的具體形式去評述,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因為主流文化相對「固態化」,如果你被一個地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主流文化所同化那麼從文化意義上講你也就算是脫胎換骨了另做他人了。因此主流文化的發展只能是包容並蓄歷史進程中出現的新的主流文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中華民族只能選擇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作為我們的選擇,因為它和我們主流文化的核心是一致的!相對主流文化而言外延文化相對「液態化」可交融性非常大,你就算被其他的外延文化徹底同化和改變,也僅僅是象一個人換了一身行頭而已,你還是你!
基於以上論述,我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真正能傲立於世界不能只依靠物質的富裕和軍事的強盛,因為那隻是外在的和暫時的,最終要看其主流文化的價值趨同力。歷史證明外族的侵略與擴張如果沒有從主流文化上同化對方的主流文化最終也只能以失敗收場。從中國的歷史進程來看漢民族雖然受到過多次其他民族的侵略與統治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民族最終被漢民族所同化。因此隨著人類和平進程的發展物質文明的進步真正抹去國家和民族界限的一定是主流文化的較量!引用一句偉人的話吧,「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讓我們為我們的國學的傳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吧,別真到若干年以後我們的後人只識「洋文與麵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