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中國的酒文化
中國如今的酒文化已經充斥社會的各個年齡階段,大到五六十歲、七八十歲的人,小到高中的學生。而最突出和讓人意外的是近些年大學生的酒桌文化越來越強烈。
現在的大學生,動不動就一群人出去喝酒,社團聚會,喝酒;以前的老同學聚會,喝酒;有高興的事,喝酒;傷心痛苦的事,喝酒。
我有個好朋友,他在武漢上的大學,每次我看他在朋友圈曬的各種聚會照片,或者深夜酒瓶相碰的照片,我調侃他說:大學這么多彩,結識了那麼多朋友,尤其夜生活很豐富哦!
沒想到他回我說,他其實很心累。各個團體動不動就聚會,說好聽點就是聯絡感情,難聽點就是請「領導」吃飯,這個領導往往就是社團的部長、主席之類所謂的領導者,而在酒桌上懂不懂得說話、人情,關繫到他小幹事能不能競選中部長、主席。
而他每個月的生活費很大一部分是花在喝酒、請客上面,大部分時間也都佔用在這上面,很難再去享受其他更有趣的事情。
相關如下
其實,後來我又問了一些高中同學,很多也是有這樣的現狀,酒文化中的人情關系蔓延到大學中,給大學生造成的挺大的困擾,卻為了不會錯過團體的話題,跟上團體的頻率,往往他們也付出了很多。
大學越來越開放,越來越與社會接軌,而不是總在圍牆,對於學生的視野有很大的好處。但一些不好的習慣,風俗我們也應該盡可能減少流入學校,沾染不好的習慣,對他們的成長不利。
B. 中國的酒桌文化都有哪些你如何看待酒桌文化
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我國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地位。酒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給人們的生活中增添了豐富的色彩。有句俗語叫無酒難為宴,無酒不成禮。就是說,如果宴席上不上酒,就不能成為宴席,沒有酒,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也不好以禮相待。由此可見酒桌文化的講究是很多的。
民間則不同,一般是按年齡輩分、主和客來排座次的。就是說,有時按年齡,年齡大的坐主位;有時候按輩分,輩分高的坐主位;有時候按主客,一般都是客坐主位。但也有客不壓主的說法,所以有這個習俗的就是主人坐主位。
酒桌文化不僅僅有積極向上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過度敬酒勸酒就是酒桌上非常不好的習氣,把社會搞得烏煙瘴氣,以能喝為榮,既損傷身體,又傷感情,帶來了不好的風氣。
C. 在職場中,你是如何看待酒文化的
中國的酒文化是非常深厚的。我覺得煙可以沒有,酒一定要傳承下去。因為有些時候沒酒真的沒那個氛圍。有句話叫無酒不成席,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在職場中,你是如何看待酒文化的?
酒桌文化一直是很多公司,企業當中的職場文化。前兩天還聽一個朋友說,要去談一下業務,順便和企業的老闆聯絡一下感情,這種聯絡感情我們都聽得明白,就是要參加組織或者參加酒局了。那麼在很多公司當中,這對於員工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D. 談談你所見到的「酒文化」
我所見到的所謂「酒文化」,並沒有什麼積極向上的東西。
無非就是這些:
你喝不喝,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
有病?酒治千病,感冒葯?沒事沒事,誰那麼嬌貴,罰三杯。
開車?開什麼車,出了事我擔著。
。。。。。。
我覺著,這不是什麼酒文化,是毒葯兌水的擠兌文化。說這些話的人,連狐朋狗友都算不上,真正的不值得結交。
其實,真正的酒文化,是親朋好友們坐在一起酒會時,猜拳行令,吟詩作賦,以助長酒興,圖的是一個開心,能喝就喝點,不能喝,也可以吟詩唱曲喝果汁,不會刻意擠兌彼此。
如今,詩詞歌賦沒能在酒桌上傳承下來,擠兌暗鬥倒是學了個全。
所以說,嘴饞了,自己小酌兩杯就好。實在一個人喝不下去,也要找知己一起,酒桌上會擠兌文化的人,我是覺得,離得越遠越好。
E. 如何看待酒桌文化
在古代時,酒桌文化是一種禮儀,表達了對長輩的尊重,也顯得更加有儀式感。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升華。
而如今的社會下這種熱情好客已經越來越變得畸形。酒桌文化卻變得越來越「醜陋」,大抵是勸酒,以喝的多為榮,動機復雜,全部都是一種「情誼綁架」完全失去了以前文人行酒令飲酒賦詩的高雅情趣。在我看來,其實境界高的人從來不需在酒桌上尋求自己的價值。
其實無論是酒文化,還是敬酒文化,都不是陋習。相反,飯局的本質並不是為了吃喝,而是為了社交。聯絡感情、增進友誼,這才是其本來的目的。
而喝酒只是一種活躍氣氛的娛樂手段。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綿至今,已形成中國特色的酒文化。不可否認,喝酒能夠活躍氣氛、增進感情。中國的酒桌文化,是一種禮儀,也是一門藝術。
酒桌文化變醜陋的原因:
1、面子心理,打腫臉充胖子。
飲酒要適度,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很多人端起酒杯就停不下來,我們目前的酒桌文化推崇「能喝」就是好漢,酒量好意味著爽快,酒量差意味著認慫。中國人又特好面子,在酒桌上,很多人都會選擇以自我傷害的方式來掙回「臉面」。
2、強權思想:敬酒不成便罰酒。
骨子裡老想著去統治別人,也是一種封建思想的殘留。有這種心態的人,常常認為媳婦兒必須得聽丈夫的,兒子必須得聽父親的,在酒桌上表現為敬了酒你就得喝。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常加到別人頭上,一旦遭到拒絕,就感覺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於是敬酒便成了勸酒,甚至演變成逼酒。
F. 怎麼理解中國的酒桌文化
中國酒桌文化的特點有:拚命勸酒、以多為榮、勢利虛偽、浪費資源以及動機復雜。可盡管如此,由於中國的釀酒技術不斷進步發展,飲酒文化也伴隨成長,酒文化已經深入中國人的血脈深處,無法改變。
第一,勸酒。
到了酒桌上,酒不是你自願在喝,而是別人在強迫你喝。這個來敬酒,一看是領導,那個來敬酒一看是什麼什麼。你都很難拒絕。不是不能拒絕,而是拒絕可能會傷人情,所以你最終難下決定。這樣,酒桌的氣氛就很不好,給人造成一種身不由己的感覺。
第二,以多為榮。
國人喝酒往死里喝,說什麼「喝死咋也比槍斃強」。創造這句俗話的神人恐怕深有體會,要不怎麼會把喝酒喝槍斃聯繫到一塊。喝完一杯又一杯,喝少了就該擠兌你了,「你不行啊。你看誰誰誰多能喝,多夠意思」。
言下之意你不多喝,不往死里喝酒是不夠意思,人家不會考慮你的酒量,不會考慮的你的身體健康。他把你擠兌的喝了酒完成任務(他未必就很爽),你身體難不難受就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了。歐美人喝酒是品酒,適量為止;而中國人喝酒是以多為榮,喝酒往死里喝。
第三,勢利。
在酒桌上進行敬酒,給領導敬酒是重中之重。你應該看準時機,要善於給領導擋酒等等,把與領導喝酒當成是博取他好感的機會,你這么為領導考慮,真的是為了他好嗎?如果你是領導,恐怕又該等著人來敬你了,在下屬諂媚的祝福中獲取一份優越感。
所有這些,都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奴性與等級觀念的體現,這些,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消失,反而靠著酒桌文化大有加強之勢。
第四,虛偽。
之所以稱之為酒桌文化而不是酒文化,因為中國根本沒有酒文化。酒桌上的那一套不配稱為酒文化。中國人喝酒從來不關注酒,只關注喝酒人。他們把絕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喝酒人身上,最多考慮這個酒的味道好不好,恐怕從沒有人在酒桌上探討過關於這個酒的口感、工藝、廠家、產地以及包裝等等。
第五,浪費資源。
喝了那麼多酒,上了滿滿一桌子菜,恐怕到最後動不了幾筷子。飯店不心疼,反正交錢了,還能剩一大堆泔水。可這實際上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這種浪費比奢侈更無意義,因為奢侈好歹能讓人得到滿足,不顧從來沒在喝酒上得到一絲快感,喝少了覺得是一種味道一般的飲料,喝多了酒感覺難受。這些資源放到更有意義的用途上恐怕更好吧。
第六,動機復雜。
很多飯局是為了進行不正當交易而開設的,飯局之中摻雜大量假惡丑的東西,酒桌之上權錢色交易不絕,最後可能一筷子不動。
如果覺得人喝多了容易鬆懈,想要趁機拿下,大量事實告訴你,沒用的!對方並不傻,你的意圖他很清楚,因此他會有準備的,萬一你真的在他酒醉的時候成功了,他酒醒後一定懊悔,從而對你懷恨在心,你們以後的關系就很難說了。不如在清醒的時候說開,讓對方做出理性的選擇。
G. 你怎麼看待中國的酒桌文化
透過酒文化,我們看到了人是鍾情白日夢的動物。由於世俗百態,人學會了在幻象里認同純真,認同完美。由於社會的繁蕪多變,人懂得了不可以時時有聚會、聚餐、祝酒詞,那樣如同活在「假性認同」的囚籠里。也由於人性的復雜,人才不得不練就了美化自我的幻想,甚至陷入自戀性幻想。借著舉杯祝詞,人們盡可能表達醞釀已久的美好願望(就像人的夢,它可以潛意識實現你壓抑的願望),借酒精壯膽,還可盡情宣洩壓抑已久的最本質最狂妄的理想認同,如:我狂戀奧巴拿,我若不錯失機會早就是李嘉誠那樣的人了…之類的認同幻像。
透過酒文化,我們能感受到接納情結的魔力所在。酒文化對解愁和提興的快速性,已滲透人心!人們離不開它,甚至沉迷它。這不僅因為酒精對神經刺激產生的物理快感,還有人借酒精輸入的勇氣,可以呈現防禦背後的實像,讓我們容易看到人脫下面具後的本真。如果問「我是誰」,怎麼認識「我-你」,捷徑之一是:喝酒醉酒。
H. 民間的酒文化盛行,該如何正確看待酒文化呢
釀酒,飲酒是千百年來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又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成了人們審美的需要,有了表達和表演的功能,以及欣賞和創造的價值體現。由此可見,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酒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物質而存在,更是一種文化象徵。
三、飲酒有度,物極必反
造酒和飲酒在中國可謂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文明飲酒是酒文化的主要體現,也是人們健康生活的前提。正所謂小酌怡情,大酌傷身,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倡導文明飲酒、科學飲酒、理性飲酒的消費理念,創造一種健康、 時尚的消費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