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看待秦文化圈

如何看待秦文化圈

發布時間:2022-07-31 11:17:58

㈠ 秦末漢初的外交情況,或者說外國與秦漢的關系如何

秦代疆域較小,北方疆域大致沿著秦長城一線,
遼東地接朝鮮半島,對朝鮮略有影響,漢代「辰韓」擬於「秦韓」以及徐福東渡的傳說,表明秦文化輸出。
西漢初年時,由燕國衛滿推翻了朝鮮半島上的箕子朝鮮自立,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

漢朝對外關系最大的是張騫兩次通西域後與中亞各國交往頻繁,絲綢之路打通。

這一時期中外關系的特徵
①以商貿為主,絲織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並具有相當程度的單向性,文化輸出為主。②中外交往以陸路為主,水陸並舉。③與亞洲國家交流頻繁,對東方文化影響大,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④中國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開始傳人歐洲。⑤中國開始吸收佛教等外來文化。

㈡ 秦朝的統一相較於春秋戰國時期,具有哪些進步意義

鄙人人認為秦朝的統一,相較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進步意義是:

1、大量的土地。得以集中,為封建生產力發展,創造條件

我國井田制逐漸因為生產力的發展,變得不合時宜。因為土地不能大量的集中,無法讓人獲得更大的收益。所以當我國進入戰國時代的初期,井田制的時代,就進入倒計時。伴隨著戰國列侯的紛爭,井天制逐漸瓦解。新的秩序,新的生產關系,也在被人嘗試的建立起來。所以大量的改革家,政治家們,在這個時期泉涌而出。有見識到人們,也在積極謀求全國統一,試圖打破土地之間的界限,讓生產力活起來!

3、整體面貌,面向世界

另外秦朝大一統的到來,也為中國先民可以以整體有序的面貌,面對世界,面對世界其他各文明的發展,為秦漢時代的東亞秩序的建立,文化圈的建立做出影響數千年的貢獻。

㈢ 先秦的楚文化圈有那些地方。。。

拋開書包的內容,用我的所知的來答你:
秦楚交疊地區:四川大部分
楚本地的地區:湖北南部、湖南
吳楚交疊的地區:江蘇、上海
越楚交疊的地區:江西、淅江、福建、廣州、廣西大部
楚齊交疊的地區:山東南部,主要是原魯國的部分地區
新開發區(楚國晚期的佔領地區):雲南、貴州

㈣ 飲食文化圈是什麼

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甚至沒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夠見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影響。 那麼,中國的烹飪原料、烹飪技法、傳統食品、食風食俗等等,又是怎樣傳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
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對外傳播。 據《史記》、《漢書》等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同中亞各國開展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活動。 張騫等人除了從西域引進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蘿卜、石榴等物產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葉等物產以及飲食文化傳到了西域。 今天在原西域地區的漢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來自中原的木製筷子。 我國傳統燒烤技術中有一種啖炙法,也很早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亞和西亞,最終在當地形成了人們喜歡吃的烤羊肉串。
比西北絲綢之路還要早一些的西南絲綢之路,北起西南重鎮成都,途經雲南到達中南半島緬甸和印度。 這條絲綢之路在漢代同樣發揮著對外傳播飲食文化的作用。 例如,東漢建武年間,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南征,到達交趾(今越南)一帶。 當時,大批的漢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築城居住,將中國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等食俗帶到了交趾等地。 所以,至今越南和東南亞各國仍然保留著吃粽子的習俗。
此外,我國的飲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也很大,這種情況大概始於秦代。 據《漢書》等記載,秦代時「燕、齊、趙民避地朝鮮數萬口。 」這么多的中國居民來到朝鮮,自然會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朝鮮。 漢代的時候,中國人衛滿曾一度在朝鮮稱王,此時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朝鮮的影響最深。 朝鮮習慣使用筷子吃飯,朝鮮人使用的烹飪原料、朝鮮人在飯菜的搭配上,都明顯地帶有中國的特色。 甚至在烹飪理論上,朝鮮也講究中國的「五味」、「五色」等說法。
受中國飲食文化影響更大的國家是日本。 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帶去了大量的中國食品,如干薄餅、干蒸餅、胡餅等糕點,還有製造這些糕點的工具和技術。 日本人稱這些中國點心為果子,並依樣仿造。 當時在日本市場上能夠買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種。
鑒真東渡還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飯時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國的影響。 唐代時,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還幾乎把中國的全套歲時食俗帶回了本國,如元旦飲屠蘇酒,正月初七吃七種菜,三月上巳擺曲水宴,五月初五飲菖蒲酒,九月初九飲菊花酒等等。 其中,端午節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後,日本人又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作了一些改進,並發展出若干品種,如道喜粽、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 唐代時,日本還從中國傳入了面條、饅頭、餃子、餛飩和制醬法等等。
中國菜對日本菜的影響很大。 17世紀中葉,清代中國僧人黃檗宗將素食菜餚帶到日本,被日本人稱之為「普茶料理」。 後來又有一種中國民間的葷素菜餚傳到日本,稱為「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對日本的餐飲業影響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湯」等,至今還列在日本一些餐館的菜譜上。
日本人調味時經常使用的醬油、醋、豆豉、紅曲以及日本人經常食用的豆腐、酸飯團、梅干、清酒等等,都來源於中國。 饒有趣味的是,日本人稱豆醬為唐醬,蠶豆為唐豇,辣椒為唐辛子,蘿卜為唐物,花生為南京豆,豆腐皮為湯皮等等。 為了紀念傳播中國飲食文化的日本人.

㈤ 秦朝的建立有哪些因素呢你有哪些了解

秦朝的建立有哪些因素呢?你有哪些了解?

在戰國歷史上,自從秦孝公任用商鞅之後,整個戰國歷史迎來了一個驚人的逆轉。這是因為,如果以「商鞅變法」為歷史起點,我們會發現整個戰國史都變成了秦國史。結果,在最後的一百年裡,秦成了戰國時代的主角。正如我們都知道的「先帝第六次用兵」,大宅不是一天建成的,秦國征服世界的大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這是因為,秦國佔領川、川地區後,對楚國的進攻總能建立有利的戰略優勢。其次,川川地區自古被稱為「天府之國」。秦國佔領川川地區後,獲得了穩定的糧食供應基地和龐大的戰略後方。如果沒有對川蜀地區的佔領,那麼在秦趙長平之戰中,秦軍和趙軍一樣,必然會陷入缺糧的尷尬境地。

同時,秦國之所以能夠徹底消滅六國,也與秦國在整體戰略上的堅持息息相關。這是因為,自秦孝公時代起,秦國就確立了向東走的戰略,這一戰略被秦國歷代君主完美地繼承了下來。秦惠文王重用張儀,採用「連橫之術」,鞏固了秦國東進的趨勢。到了秦國趙翔在位的時候,秦國採取的「交朋友,近攻」的策略,使得秦國統一六國的趨勢不可逆轉。

㈥ 秦漢時期的文化特點

1、秦國統一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其統治,其中包括著名的「書同文」,即將戰國時期各國使用的不同的書寫體統一為後世所稱的小篆,相傳該字體為秦國丞相李斯發明。

2、兩漢是中國歷史上科技與文化非常輝煌的一個時期。國家也非常重視教育和學識。漢朝學術自由,成就博深,春秋戰國諸子之學,亦能彰明綜括,非有人所稱獨尊儒術。

3、中華文明始祖在三皇五帝,先秦時代就非常重視文教,既敬畏神明,同時更重視對自然規律的總結歸納,並與傳播,至五帝時期已興設「成均館」,至夏成校。

(6)如何看待秦文化圈擴展閱讀:

秦漢時期文化的成就:

1、《九章算術》

春秋時期,己發明九九乘法表。公元前一世紀以前的《周髀算經》,記錄了勾股定律的運用。西漢的《九章算術》,涉及到算術、代數和幾何等問題,其中關於分數四則運算、正負數運算和十進小數概念等,是當時世界上都是先進的。

2、《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㈦ 不被中原看好的秦國,是怎樣成就商鞅變法的呢

春秋戰國時期,列強爭雄,紛紛尋找富國強兵之道,齊魏韓等國先後走上變法圖強的道路,齊有管仲改革,魏有李悝(kui)變法,韓有申不害變法,都取得了一時之成效,可這股勁過了之後,舊勢力復辟,變法也付之東流。當時在秦國也有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就是著名的“商鞅變法”,他為什麼成功了呢?

商鞅變法,是秦國所迫切需要的,幸得天時地利人和,終大獲成功,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以後歷朝歷代樹立了一個標桿,一個藍本。變法不易,且行且珍惜。

㈧ 100分來總結秦 漢 唐宋元明清 的創建者的功過

秦始皇

秦始皇,姓贏名政(公元前259—210),22歲正式主持朝政,先後解決了以嫪毐為代表的後黨勢力和以呂不韋為首的相黨勢力,確立了自己的權力基礎,任用李斯為相,蒙恬為將,實施宏大抱負,一方面繼續實行富國強兵政策,一方面廣納賢才,厲兵秣馬,先後攻滅了韓、趙、燕、魏、楚、齊六個諸侯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又頒布了一系列法令,統一了文字、法律、貨幣、度量衡。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等領域建立和完善了統一的封建政權。

這位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國王順應歷史潮流,因勢利導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晚年的秦始皇在歷史上留下了幾筆抹不掉的印跡。他相信他的權威到了神化的地步,他到泰山封禪。五次巡遊名山大川,修建萬里長城,營造上林苑、阿房宮等巨大建築,為了強化專制地位,他嚴刑峻法。橫征暴斂,連年用兵,大興土木營造秦陵,以「焚書坑儒」的力式解決異端,坑殺460多個儒生,使中國封建社會民族文化蒙受了一場空前劫難。
秦始皇指望通過符應、方術、求仙人得不死之葯,為此派徐福帶領五百童男童女到海上求仙,結果一無所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死於沙丘平台,他臨死前,丞相李斯曾匯報了陵園的修建情況。但他對陵園的規模不滿意,於是又下令「旁行三百丈」,不久即爆發了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宣告覆滅,前後只有15年時間。
一代英雄啊!

始皇帝的功績,還需要說嗎?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況且隨著年紀的增長,他最後也明白了應該把江山交給扶蘇,由他來推行仁政了,讓老百姓喘口氣了。可惜天不假人壽,被趙高這個閹人亂政了。即使今天看來,為很多人詬病的秦之暴政,也確實因為始皇是個理想主義者,他很想把事情由他一個人做完全,而忽視了事物是發展的,路要一步一步走的道理!否則我們今天怎麼可能享受著都江堰、鄭國渠等的便利?
秦王贏政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建立者。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贏政是一位富有雄心壯志的君主。他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的549年,諸候混戰無休無止,百姓為躲避戰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農業發展受到極大程度的破壞,大量田地荒蕪。再者,匈奴等游牧民族,趁勢入關,南下騷擾周邊地區人民,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重災難。因此廣大人民,都希望能盡快完成統一。而秦始皇統一中原,恰是應人民所願,結束了相持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人民生活逐漸安定下來,一個較為完善的封建制國家開始孕育而生。

戰國時期,由於各國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不相同,故而影響了各地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流。齊、燕等國發行的是刀幣,趙、魏、韓等國則通過鏟形的布幣,秦和東周邊流通圓形方孔錢,楚國卻使用貝幣。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工具,與國家賦稅相關,但由於各國的單位進制各不相同,使得七國之間的度量衡五花八門。為解決貨幣不通,單位不一帶來的諸多問題,秦始皇下令規定:在全國統一發行,使用圓形方孔錢,以秦國商鞅變法時的度量衡為標准,度量單位改為十進制,並定期對度量衡進行檢查。

春秋戰國以來,由於諸侯割據,因而造就了不同文字,於是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差異。文字形體不一,造成了人們交流的不便和誤解,對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文化以及思想交流產生了莫大障礙。

秦始皇在統一度量衡的同時,下令統一文字。規定以秦國小篆作為全國通用的標准字形,廢除六國的舊體文字。小篆不僅吸取繼承了六國文字的合理因素,同時還具有筆劃簡明的特點。較易推廣。此外,民間還流行一種比小篆更為簡易的文字——隸書。這便是我國今體文字的前身了。

為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屢次侵犯,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抵禦外襲,並派遣蒙恬出兵討伐。在消除匈奴的威脅之後,秦始皇又立即調轉矛頭,決心降服並大力開發越族地區,遷移近50萬人口到越族地區與越人雜居,促進民族之間的融合。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秦始皇固然是一名功績無數的君主,但同時也是世人認可的暴君。他生前為已享樂,不惜人力,每年動用數以萬計的刑徒(事實上絕大部分是無辜受害的民眾),頂烈日,冒嚴寒,長年勞作。總計共在關中修建了400多座離宮別館。關外和咸陽200里內各修建離宮別館400多座,宮殿270座。其中最著名還要屬規模宏大的阿房宮。據說阿房宮方圓共有300里。

秦始皇為了讓自己死後一樣能享有無與倫比的帝王生活。他剛繼位就開始在驪山為自己修建陵墓。這座陵墓,一修就是幾十年,直至他過世。陵墓內除了藏有大量奇珍異寶,陵墓本身就酷似欀栮浴一個微縮的宇宙世界。墓室頂部紋有天文圖像,用大明珠鑲嵌,象徵日月星辰。並以各種昂貴的材料,仿造江河,山川等一系列景觀。為防止墓穴被盜,墓室周圍布滿機關,一旦觸動,將被暗箭射死。

為了長生不老,秦始皇先後幾次受徐福,盧生等人蒙蔽,為求長生不老仙葯而揮霍大量人力,財力。
此外,為加強對人民思想的控制,實行愚民政策,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他頒布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收藏醫學,占卜以及種植的相關書籍,其餘一律上交消毀。凡是私藏或知情不報者,皆要受到誅連。除《秦史》之外,其餘六國史書皆未免於難。除儒家一派,餘下的各家學說均付之一炬。他還秘密審問四百多位曾暗中誹謗他的儒生,最後全部活埋。「焚書坑儒」是我國古代典集所遭受的史無前例的浩劫,對我國文化產生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綜上所述,秦始皇在其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為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封建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結束了長期諸侯混戰的局面,完成前無古人的統一大業。也展示了自身的實力和形象,為後人在民族統一抵禦外敵入侵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示範和借鑒意義。當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秦始皇作為第一個封建國家的君主,也不可避免存在著諸多缺陷和遺憾。如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焚書坑儒」等,其破壞性和負面影響,史學已有定評,不必細說。後人應引以為鑒,這也是我們評論秦始皇功過是非的意義所在。
漢武帝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舍我其誰之想。於是承累朝之培養,既庶且富,相時而動,戰以為守,攻以為御,匈奴遠道,日以削弱。至於宣、元、成、哀,單於稱臣,稽玄而朝,兩漢之生靈,並受其福,廟號「世宗」,宜哉!

武帝生平,雖不無過舉,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學以收士心,繼尚武功以開邊城,而猶以為未足牢籠一世。於是用雞卜於越祠,收金人於休屠,得神馬於渥窪,取天馬於大宛, 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寶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設教也。

至於泛舟海上,其意有五,而求仙不與焉。蓋舢艫千里,往來海島,樓船戈船,教習水戰,揚帆而北,懾屐朝鮮,一也。揚帆而南,威振閩越,二也。朝鮮降,則匈奴之左臂自斷,三也。閩越平,則南越之東陲自定,四也。且西域既通,南收滇國,北報烏孫,擴地數千里,而東則限於巨壑,欲跨海外而有之,不求蓬萊,將焉取之了東使方士求仙,一猶西使博望鑿空之意耳。既肆其西封,又欲肆其東封,五也。惟方士不能得其要領如博望,故屢事尊寵,而不授以將相之權,又屢假不驗以誅之。人謂武帝為方士所欺,而不知方士亦為武帝所欺也!

漢武帝是一個變法改制並且取得了偉大成功的帝王,是一個雄才大略規模宏遠的君主。他是一個宏揚學術崇尚知識的賢君,也是一個知過而改,虛懷納諫,任人以賢的明主。
武帝元朔元年的詔書說: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
元朔六年詔書又說:「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
這表明,直到晚年,他仍在求新求變。他始終認為,只要情況變了,政策也要「非期不同,所急異務也」。
元光三年,董仲舒上策論三篇,史稱天人三策。武帝召問之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性命之情,或天或壽,或仁或鄙,習聞共號,未燭厥理。伊欲風流而令行,則輕而奸改,百姓和樂,政事宣昭,何修何飭而膏露降,百欲谷登……德澤洋溢,施平方外,延及群生?」

他所提出的這些問題,都是一些具有本體性戰略性的大問題,表明此人視野之廣闊。他要求作為哲學家的董仲舒不要就事論事地回答,而要講出「大道之要、至論之曠。這說明他對如何治理國家考慮得很遠很深。他所探索思考的不是一時應變之權,而是系統的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他晚年曾對衛青說:

「漢家諸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事他認為他所從事的「內興功利,外事四夷」政策,都是出於創立制度、為後世留下樣板和國家安全的考慮。他承認自己的政策會擾民(勞民);他並不希望他的後代效法他的擾民政治,他告誠後代必須警惕而避免重蹈秦朝速亡的覆轍。
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決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我認為,漢武帝是一位承前啟後而又開天闢地的真正偉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歷史上,他所建樹的文治武功無人可及。他的風流倜儻超群絕倫。他的想像力使政治成為藝術。他的權變和機謀令同時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懷寬廣,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鑒人之明。

他開創制度,樹立規模,推崇學術,酷愛文學藝術。他倡導以德立國,以法治國。平生知過而改,從善如流,為百代帝王樹立了楷模。
在後來的魏武帝、唐太宗、明太祖、奴爾哈亦、康熙皇帝的行藏中,多少似乎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

漢武帝具有超越歷史的雄才大略,是一位戰略和外交設計的奇才。這種天才使他能運籌帷幄而決勝萬里,處廟堂之上,而其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於疆場的將帥暗然失色。

但是,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他好色、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享受、行事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具有。但是,盡管如此,即使他不是作為一個君王,而僅僅是作為一個普通凡人,那麼以他一生的心智和行為,他仍然應被認為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文采煥然的詩人,一個想像力浪漫奇異的藝術家,以及一個令無數妙女傷魂斷魄的盪子,最壞又最好的情人。

他不僅開創了制度,塑造了時代,他的業績和作為也深深地熔鑄進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漢民族之名,即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在他那個時代所開拓的疆土,從閩粵瓊崖直到川黔滇,從於闐阿爾泰到黑吉遼,勾勒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這個帝國影響力所幅射的范圍,由成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則擴展成了漢文化影響所覆蓋的一個大文化圈。

偉人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不可思議的,是難以用通常標准衡量的,也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衡量評估的。

漢武帝的人生充滿矛盾。他愛民如子,同時殺人如麻。他用劍猶如用情,用情猶如用兵。在中國歷史上,不乏英雄、偉人、壯士、志士和聖者。但是,放置在任何人群中,他都會同樣地引人注目。你不可能不欽佩他,也不可能不畏懼他——這就是劉徹。他的誕生據說伴隨著母親夢見紅日人懷,他的曾祖父劉邦托夢為他命名為「彘」(野豬)——而他的父親則解釋此字諧音於「智」,為他改名為「徹」,透徹,並賜號日「通」;而他也的確是一位智圓行方、通徹無比的傳奇男子。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真正的太陽之皇、聖武大帝。

他的政策在他的時代導致了巨大的變革,因而也引起巨大的沖突,巨大的爭論,使他成為一位備受爭議以至誤解的人物。而他生平中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他不幸地閹割了中國歷史上一位最天才也最偉大的歷史學家,而這個人原來是最能理解他同時崇愛他的。結果此人由於恨用筆來懲罰他;使他身處的這一偉大時代和他的生平成為歷史上最有爭議的時代。而他漢武帝則從此成為最被誤解的一位謎一般的君王。

趙匡胤
個人認為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稱的上一代名帝,與其偉大功績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主要表現在:

一: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一,一舉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使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我國歷史上有兩次名副其實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國,作為五代十國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呈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國,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稱的上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後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三:趙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來路不正,從人家孤兒寡母中強奪而來,所以深怕有朝一日,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在自己身上,於是強化鞏固尚在襁褓中的趙宋王朝,加強王權就成了他的必然選擇,通過採取「收起精兵,稍奪其權,制其錢谷」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干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一舉產平了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所以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當然也有人認為這些制度為宋朝對外軍事上的軟弱埋下了禍患。

四:以宋太祖為首的宋初領導集團集體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使宋初的社會經濟迅速呈現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等一系列英明決策,不僅盡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極具幾盡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進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津津樂道。

與歷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創建的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國文治盛世的頂峰,可謂中國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因此,盡管宋朝300年的基業中,長期積弱,但在民間卻享有盛譽,並對後世歷代產生深遠影響。

朱元璋
改革政治體制。在明代以前,歷朝大體上沿用秦始皇所創立的君主之下設宰相輔政的政治體制框架,只是相權的形式和職權的大小略有不同。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漢唐舊制,直接承太祖像襲元朝舊制,在中央設三大府:中書省,下統六部,職掌行政事務;大都督府,統管軍事;御史台,職掌監察事務。地方設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總管地方事務。但朱元璋對此很不滿意,他親自設計、制定了幾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對以往政治制度進行了大膽的變革和創新。

他首先從地方機構改革著手。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下令撤銷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 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分掌行政、司法、軍事權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統攝 洪武刻本《皇明祖訓》,向中央負責。全國分為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 東、廣東、河南、陝西、湖廣、山西十二個布政使司,洪武十五年(1382)增設雲南布政使 司。

而朱元璋更為關心的是中央機構的改革。洪武十三年(1380),他借口胡惟庸謀反,趁機宣 布撤銷中書省,不設丞相,提高六部職權,分掌天下事務,直接向皇帝匯報。「罷宰相不設 ,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朱元璋惟恐後世子孫不理解自己的 苦心,特意在《祖訓》中明文規定不許變亂舊章:「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 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同時將掌管全國軍事的 大都督府一分為五,改為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分領所屬都司衛所部隊,但無權 調兵。

朱元璋進行上述變革和調整的根本目的是進一步強化君權,主要手法是分化、弱化大臣之權 ,他對地方行省、中書省和大都督所作的一系列變革莫不如是。朱元璋罷丞相,是對一千多 年中央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不設丞相,六部直接將全國政務奏請皇帝裁決,實際上是 皇帝兼行相權。皇帝不得不處理更多的政務,據說朱元璋每天要看200多份奏章,處理400多 件政事,相當辛苦。由此,專制主義皇權到了朱元璋手中得到了空前的加強,他也成為歷史 上最有權勢的皇帝之一。不過,如此高度集中的皇權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因為沒有

相應的約 束機制,明代中後期皇帝為所欲為,極度腐朽,甚至數十年不上朝。

設立特務組織。朱元璋生性雄猜,加強了對大臣的監視。 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為了加強監視,特別設立了特務機構錦衣衛,成為他實行特務 政治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務政治。錦衣衛隸屬於皇帝的親軍體系,長 官為指揮使,下領官校。官為千戶、百戶,校為校尉力士,因穿橘紅色服裝,騎馬,故又稱 「緹騎」。明初「緹騎」只有數百人,明中後期達到十幾萬人之眾。錦衣衛下設鎮 撫司,有監獄和法庭錦衣衛木印

,成為「詔獄」,直屬於皇帝,權力很大。錦衣衛職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太祖時 ,「天下重罪逮至京者,收系獄中,數更大獄,多所斷治,所誅殺為多」。
朱元璋設立錦衣衛為明代後來的皇帝做了一個惡劣的開端。永樂十八年(1420),成祖朱棣 在錦衣衛外,另設東廠,因設於東安門北而得名。成化十三年(1477),憲宗設西廠,由汪 直統領。正德初年,權閹劉瑾奏設內行廠,自領之,職權更廣,雖錦衣衛、東廠、西廠亦在 偵緝范圍之內。正德五年(1510),隨劉瑾被誅而內行廠廢止。終明一朝,西廠、內行廠存 在時間不長,而錦衣衛、東廠則存至明亡。這些特務機構,成為維護皇權的重要手段,但更 多的時候是被專權的太監如劉瑾、魏忠賢等人所利用,成為打擊報復大臣的有力武器,不知 有多少忠臣慘死其中。

朱元璋所進行的這些制度更張,盡管後世或臧或否,評價不一,但基本實現了他的初衷,也 算稱心如意。只是有一件事,卻困擾了他近30年,遲遲無法解決。

陷入定都困擾。朱元璋登基稱帝前後,對於國都的確定幾經周折。最初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 軍後,一直活躍在江淮之間。然而這里土地貧瘠,民生艱苦,而且接近元朝的軍事力量,不 利於自己的發展壯大。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成就不世之偉業,必須另擇一個既有經濟 保障又地形險要的根據地,這樣金陵就進入了朱元璋的視野。金陵,北有長江天塹,為形勝 之地,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的南唐都曾以此為都城。馮國用首先 向明南京城牆朱元璋建議攻取金陵,「金陵龍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為根本,然後四 出征伐,倡仁義,收人心,勿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陶安也建議先取金陵,據形勢 以臨四方。葉兌也上書請求定都金陵,然後就可以拓地江廣,進軍兩淮,北征蒙古,退軍又 可以據長江以自守。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聽取謀士的意見,攻取金陵,改稱應天 府,修建宮殿,以此為爭奪霸業的基礎。此後十餘年間,朱元璋南征北戰、四齣征討,將江 南群雄依次消滅。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在即位詔書中稱應天為京師 。

然而朱元璋只是暫時肯定了應天作為京師的地位,並沒有正式確立國都。作為自己成就霸業 的地方,朱元璋為何不肯確立應天為國都呢?首先,朱元璋覺得以應天為國都的歷朝都是氣 數不久,似乎不太吉利。其次,有些大臣認為「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明南京聚寶門藏兵洞

而且應天偏處江左,在位置上作為國都不是十分理想。三月,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許多人 建言定都汴梁。朱元璋很重視,於四月親自前去實地考察。他認為汴梁雖然位置適中,但是 無險可守,四面受敵,論形勢不如應天。八月,朱元璋正式下詔,以應天為南京,汴梁為北 京。朱元璋既然對汴梁不甚滿意,為何又要定為北京呢?原來他考慮到汴梁是宋朝的舊都, 北上征討元朝時可以喚起北方民眾的民族情感,有很大的號召力;而且當時西北未定,需要 將汴梁作為運送糧草和補充兵力的基地。

雖然確定了應天、汴梁的兩京制度,但是朱元璋並沒有修建汴梁的打算,他還在尋找更加合 適的地方。洪武二年(1369)八月,平定陝西。在這種情況下,定都之議再起。九月,朱元 璋召集大臣商議國都之地。大臣各抒己見,主要集中在長安、洛陽、應天、汴梁、北平等地 ,「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或言洛陽天地之中,四方朝貢,道里適均,汴梁亦宋之 舊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宮室完備,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利弊之後,提出了以 臨濠為中都的想法,「所言皆善,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實周、秦、

漢、魏、 唐、宋所建國,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蘇息,朕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 若就北平,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亦未易也。今建業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 南京莫愁湖勝棋樓(傳說太祖與徐達在此下棋)足以立國。臨壕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 水可漕,朕欲以為建中都,何如?」臨濠在元朝時稱為濠州,洪武七年改稱鳳陽,是朱元璋 的家鄉,群臣豈敢有異議?這樣,明初就形成了南北兩京、中都並存的情況。從九月開始, 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規制在臨濠營建中都。他之所以決定以臨濠為中都,甚至一度想遷都臨 濠,除了這里是他的家鄉,還與優待淮西功臣集團有關。眾所周知,朱元璋在起兵反元建立 明王朝的過程中,淮人多隨同他東征西討,立下功勞,成為開國功臣,包括丞相李善長、徐 達和功臣湯和、耿君用、耿炳文、郭興、郭英、周德興、常遇春、陸仲亨、曹震、張翼、陳 桓、謝成、李新、何福、張龍、張赫、胡泉、陳德、王志、唐勝宗等人,其中湯和與周德興 還是朱元璋同村夥伴。能夠光宗耀祖、榮歸故里,當然是他們所願意的。

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在巡視中都修建情況後,突然下令停止修建。此時中都 修建達6年之久,已經頗具規模。停建的理由是勞民傷財,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朱元璋與 淮西功臣集團矛盾日益加劇。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違法亂紀之事,而且在朝廷中結黨謀 取私利,與朱元璋加強皇權背道而馳。他擔心在淮西功臣集團的老家建都,會更加助長他們 勢力的膨脹。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下詔改南京為京師,定都問題才算告一段落 。
其實,朱元璋對南京一直不是很滿意,遷都的想法從來沒有打消過。洪武二十四年(1391) ,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當時,明朝的主要威脅是蒙古草原上 的北元殘餘力量。遷都西北,可以加強北方邊防,安定邊界。朱標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 兩地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不料世事無常,太子朱標於第二年病逝,使朱元璋 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問題了。他在當年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祭 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 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 天。惟願鑒朕此心,福其子孫。」聽起來真是異常的凄涼,也能感覺到國都問題一直令朱元 璋不能釋懷。
朱元璋這樣費盡苦心地更張制度,反復斟酌定都問題,無非是因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 代固守,傳之久遠。因此,他不會允許任何人對其統治和權力構成威脅

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秦文化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