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飲食文化的習俗
中國飲食文化的習俗?
民以食為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傳統的飲食文明與其它文明共同在歷史中輪回。每個地區都有與眾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而各自將這些精妙的技藝發展成了一種習俗,一種文化,這使得無數食客流連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箸。」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❷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吃熟食,而外國人喜歡吃生的食物
飲食文化不同而已。歐美人喜歡吃帶血的牛肉,日本喜歡吃生魚片,韓國人喜歡活吃魷魚,越南人喜歡活吃魚,而中國人就是香蕉也喜歡炸著吃。
❸ 中國人的飲食特點
略談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這里簡要從下面三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形而上學是西方哲學的主要特點。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對象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為形上學理,形上學理互相連貫,便結成形上哲學。這一哲學給西方文化帶來生機,使之在自然科學上、心理學上、方法論上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在另一些方面,這種哲學主張大大地起了阻礙作用,如飲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由於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都處於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人們總是吃不飽,所以才會有一種獨特的把吃看得重於一切的飲食文化,我想,這大概是出於一種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種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麼就會出現兩種現象: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
中國人在品嘗菜餚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即使用人們通常所說的「色、香、味、形、器」來把這種「境界」具體化,恐怕仍然是很難涵蓋得了的。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便於集體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難以改革。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尤其是在經歷了非典以後。還有,人們因為越來越繁忙的工作,覺得中餐做起來太麻煩,不如來個漢堡方便等。這樣一來在飲食上差異也就不太分明了。
結構營養方面的差異
中國人的飲食習俗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萬式。但在不同階層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盡相同。因此古代有稱在位者為"肉食者"。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腺,草食即檀。"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燥除檀"(《呂氏春秋·本味》)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
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民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著,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著。"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己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西 式 餐 飲
法國,法國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墟上逐漸建立起來的國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羅馬省,稱為外高盧。當時就有一些典雅和羅馬的有名廚師來到這里,奠定了法國菜的基礎。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盛行的燴牛他核、煎嫩牛排及各種少司的製作方法等傳到了法國,使法國菜更加豐富起來。由於歷代法國國王崇尚美食,使得當時的法國名廚輩出,烹怔菱也很我,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法餐卻趨於保守,發展較為緩慢。
義大利,義大利地處南歐的亞平寧半島,優越的地理條件使義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業都很發達,其以面條,乳酪,色拉米肉腸著稱於世。
公元前2世紀後期,古羅馬宮廷的膳房已形成龐大的隊伍,並有很細的分工。廚師總管的身份與貴族大臣相同,烹調方法日臻完善,並發明了數十種少目的製作方法。時至今日,義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英國,英國的農業有發達,糧食每年主要靠進口,英國人也不像法國人那樣崇尚美食,因此英式菜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英國人也常自嘲自己不善烹調。但英式菜的早餐卻很豐盛,受到西方各國的普遍歡迎。另外,在國人喜歡喝茶,刀慣在下午3點左右吃茶點,一般是一杯紅茶或咖啡再加一份點心。如遇朋友有傷心事,遞上一杯好茶,是對朋友最好的安慰。
美國,由於在美國的英國移民較多,所以美式菜基本上是在英式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由於美國的歷史短,傳統、保守思想較少,在生活習慣上也不墨守成規,美國人得當地豐富的農牧產品,結合歐洲其他移民和當地印第安人的生活習慣,形成了獨特的美國飲食文化。"
俄羅斯,俄式菜受法式菜影響較大,奧地利、匈牙利等國菜式的一些特點,結合自己的飲食習慣,逐漸形成顧具特色的俄式菜。
德國,德國是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由日爾曼諸部落逐漸建立起來的國家,中世紀時期一直處於分裂狀態,直到1870年才真正統一。在生活上,德國人喜愛運動,所以食量較大,他們保留了以肉食為主的日爾曼遺風,德式菜看以豐盛實惠、朴實無華而著稱。
五、討論和建設。
通過以上的論述,大家應該對中西方飲食文化有著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面對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飲食文化的時候,能夠根據自身的情況有所取捨,不可一味追求味覺上的享受,從而攝入過多高熱量的食品,對身體產生不良的影響,也不可對這些新鮮事物盲目排斥,西方的飲食的確值得一嘗,絕對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
❹ 中國飲食文化有哪些主要內容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4)中國飲食文化為什麼吃熟食擴展閱讀:
中華飲食文化飲食習俗特點:
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呂氏春秋·本味》)。
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史書載,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的廚師,一個瓜能變出十種式樣,一個菜能做出幾十種味道,烹調技術的高超,令人驚嘆。
在食具方面,中國人的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禮記》中曾說:「飯黍無以箸。」可見至少在殷商時代,已經使用筷子進食。筷子一般以竹製成,一雙在手,運用自如,即簡單經濟,又很方便。
許多歐美人看到東方人使用筷子,嘆為觀止,贊為一種藝術創造。實際上,東方各國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國。中國人的祖先發明筷子,確實是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❺ 中國飲食文化為什麼會有「烹炒煎炸」等多種形式
正如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文化一樣,每個國家對吃也有不同的理解,我們中國可謂是將吃的文化展現的淋淋盡致。
中國,自然不用多說,從古至今,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市井百姓,無一不敗到在美食的「石榴裙」下!我國被認為是最會吃的國家並不是因為菜餚之多,而是每一道菜的獨特的味道。中國菜餚的最大特色用八個字來概括就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所以說,有時候真的很佩服我們的祖輩。
人們執著掌勺,津津樂道於吃的學問,口口相傳著菜品的來歷故典。在菜刀的橫斜豎頓,在筷子的一起一落,在五味的交織分辨里,中國人有了極為生活化又極為典雅的飲食情趣,大大豐富了「吃」的內涵,形成千滋百味的飲食文化,與歷史文化和地理文化相並立,這種文化現象,卻是我們五千年文明古國特有的,是值得弘揚和驕傲的。
❻ 關於飲食文化的2個問題。。急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用!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素,人類文明始於飲食。飲食文化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發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進步,飲食超越了單純的生理需要,不斷豐富著自身的自身內涵,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個部分。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國旅遊開發中的寶貴旅遊資源。
飲食文化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行為和習慣,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屬性,製作過程和儀式,用餐的器具、環境、禮儀和風俗等。
飲食文化從來就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名揚四海的中國美食,就包含了中華民族的豐富的食源、獨到的飲食加工技藝、蘊涵深厚的飲食美學和飲食民俗等文化內涵,它已成為歷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驗這兩種文明發展程度的標尺之一。同時,中國美食也是一種色、香、味、形、器、健、意諸美俱全的藝術。它在色彩上,追求冷暖相配,濃淡相宜;在氣味上,崇尚香氣撲鼻,清醇誘人;在滋味上,重視五味調和,膾炙人口;在造型上,講究變化多端,精美和諧;在器皿上,力求質地精良,美觀舒適,相得益彰;在功能上,主張健康安全,補益身心;在飲食氛圍上,講究清靜幽雅,情趣盎然。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烹調技藝精湛,聞名寰宇,在世界上素有「飲食王國」之美譽。如同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戲劇一樣,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數千年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寶貴的旅遊資源。可以說,在今天的旅遊活動中,飲食早已超越了單純生物學意義上的目的,而是體現人們熱愛生活、彰顯自我、追求高雅、注重體驗、豐富情趣的文化載體和符號,是一項包含著豐富社會意義的重要文化活動。如今「食在中國」,品嘗中國大江南北風味佳餚,是成千上萬的海內外旅遊者到中國旅遊的動機之一。
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過程:
飲食文化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產生的,又隨著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形成自己豐富的內涵。關於飲食文化的起源,目前說法不一。有人依據黃帝製造釜甑、教民建灶蒸谷的傳說,認為他是烹飪的始祖;有人認為燧人氏「鑽木取火,以化腥臊」,是他揭開了烹飪史的第一頁;還有人認為伏羲氏「結網罟,以教佃漁」,應為中國烹飪的始祖。其實,古籍中的這些記載都是後人追記的,而且常常塗上一層神話色彩,更難免把一個時代或者一個氏族部落的某些創舉集中到一個人身上。人類原始的採集野果、捕獲動物只是為了果腹,是為了充飢保體,古籍記載反映的也不過是從茹毛飲血到熟食的轉化,還談不上人類有意識的烹調的藝術。用科學眼光來看,飲食活動的產生應該是從人類吃熟食開始的。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剩餘產品日漸豐富,社會分工日益擴大,飲食活動成了人類的一種有意識的行為,並逐步形成周期性的慣制,進而創造出了一系列與飲食相關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體系,從而漸漸演變成一種藝術、一種文化。
大約在1萬至4萬年前,人類發明了燒石傳熱熟物的石烹法,這是最原始的烹調方法。原始人類或把食物直接放在火上烤熟,或把食物放在石板上加熱石板烤熟而吃,這在北京周口店的考古中得到證明。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社會進入了陶器時期,人們以陶器為炊具,或用陶鼎煮肉,或用陶鬲煮谷,或用陶甗汽蒸食物。陶制炊餐具的使用,促進了原始烹飪的發展,標志著人類正式進入了烹調時代。
夏、商、周三代到秦統一中國,是我國烹飪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隨著生產力的飛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中國自夏代以後,已進入青銅器時代。人們開始用銅制炊具,將原料改成小塊,使用動物油烹制菜餚,這就使烹飪又進步到油烹法。這時豪門貴族吃飯時要奏樂擊鍾,用鼎盛裝著各種珍饈美饌,即所謂的「鍾鳴鼎食」。我國飲食文化的基本程式,就是在這個時期初步定下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先秦時期的飲食和原始社會時期相比有了極大的進步,如食物范圍日益擴大,烹飪器具不斷發展,烹飪方法有所進步,烹飪制度、飲食文化初步形成,等等。
漢代的飲食品種和烹飪水平都較前朝有了長足的發展。漢代以後,鐵器逐漸取代銅器,植物油開始登灶入饌,已掌握了燉、煮、炒、煎、醬、腌、炙等烹調方法,對食品原料也十分講究,烹飪操作的技術分工已趨成熟,這可以從山東出土的《庖廚圖》、「廚夫俑」中得到證明。《庖廚圖》描繪了一套前後連貫的烹飪製作過程的宏大場面,圖中刻繪的人物個個忙碌,各司其職,從上到下有六個層次,概括了從原料准備到加工處理等各個環節,分工層次明確,是漢代烹飪文化的有力表現。「廚夫俑」則是關於廚師形象的造型,從衣著裝束看,幾乎與如今的廚師不相上下,這說明當時廚師已形成為一種職業。漢代張騫通西域後,大量引進了葡萄、西瓜、芝麻、菠菜、芹菜、大蒜、茴香等域外食品,使傳統飲食在數量、質量、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各族人民飲食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時期,加之受道教「長生不老」思想的影響,在食饌的內容和形式上多姿多彩,追求「醫食同源」、「葯食如一」的豐富多彩的烹飪方法。此時的食品種類幾乎包括了現代絕大部分常用食物,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反映了當時食文化發展的高度。另外,魏晉以後飲茶之風開始興起,南方吳國把茶作為宮廷飲料,貴族宴會,皆設茗飲。南朝時期,飲茶已經普及到貧民百姓家庭。北朝時期,士大夫把飲茶作為「華夏口味」。
唐宋時期是我國飲食文化的全盛時期。商業和手工業的蓬勃發展,水陸交通的發達和城市的興起促進了飲食業的發展。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時期,被後人稱為「茶聖」的陸羽所著的《茶經》的問世,使中國茶文化進到一個新的境界,即由飲用變為品飲,由一種習慣、愛好升華為一種修養、一種文化。到了宋代,茶更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特別是宋代的瓷器食具還以其精美絕倫滋潤著我國飲食文化。飲食文化生活成為文人士大夫重要的社交文化活動,文人們對飲食講究美食、美味、美器、美境,強化了飲食文化的審美性質。
明清時期,飲食文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內容更為豐富多彩。無論是宮廷飲食、貴族飲食和官府飲食,還是民族飲食、地方飲食和民間飲食都出現了蓬勃發展的趨勢。特別是清朝統一全國後,飲食文化呈現出融南北美食於一爐的特徵,其典型代表是滿漢全席的出現。滿漢全席以其禮儀隆重、用料華貴、菜點浩繁、場面豪富而著稱,是能與享有盛名的法國大菜媲美的中國名菜之一。
三、中國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飲食文化是建立在中國歷代先人廣泛的飲食實踐基礎上的,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反映,並與人們的物資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鮮明的特色。
首先,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古老而又年輕的文化,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神韻和魅力。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早在中國古代先人自己的飲食活動開始時就已經產生了,「它是人類生活的第一朵花」。與此同時,伴隨著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無論是飲食用具,還是飲食禮俗都在不斷的發展豐富。中國飲食文化是與人們的社會生活緊密相聯的,是生生不息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其次,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自成體系的文化形態,獨具特色。飲食文化是跨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許多領域,又具有自己獨特內涵和外延的一種文化形態,是自成網路又具有獨特神韻的一種文化形態。它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國土開發和農業生產的進程息息相關,這些基礎因素的有機結合構成了它的母體,同時又規定了它的特性。中國飲食文化是在中國特定的物質環境以及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因此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便有了飲食搭配、禮節到位、四時有序、三餐合理、講究餐具、衛生可口的特有的文化基調和品味。
再次,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標尺,也是中華民族特質的體現。民以食為天,飲食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不僅能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而且是提高人類體質和促進智慧創造的重要物質手段,同時也因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人們精神層面的追求,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重要標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食物構成和飲食風尚,反映著該民族的自然物產、生產狀況、文化素養和創造才能,反映著利用自然、開發自然的成就和民族特質。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標志著各個歷史時期的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和進步狀況,反映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的民族,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和獨特風采。
第二節 豐富多彩的食文化
中國食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廣泛的流傳地域、眾多的食用人口、卓越的烹調技藝、豐美的營養菜式、深蘊的文化內涵而享譽世界,成為人類飲食文化寶庫中的明珠。
一、食文化的成因
中國是個素來重視飲食的國度,在幾千年的文明演進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食文化。中國飲食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積淀,使中國贏得了世界「烹飪王國」的美譽,中國菜餚也躋身於世界四大名菜之列。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的烹飪藝術相比,中國烹飪無論是在食料選取、烹飪技法上,還是在菜餚設計、調味的處理上,以及菜點的釀名上,都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就自然條件來看,中國地理環境優越,地大物博,氣候變化多樣,動植物品種繁多,為食料的選取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來源。
其次就歷史條件來看,穩定、漫長的農業生活,重歷史、重家族和重傳統技藝(包括烹調、釀造等方面的技術)的傳統,使「祖傳」的烹飪手藝得以承繼和補充。中國不分食的合家共餐的傳統吃法,起著情感交流、維系家族家庭團結的重要作用。
再次就政治條件來看,古代中國大一統的集權力量,把各地的美味佳餚薈萃到帝王貴族的餐桌上來,構成富麗多彩的宴席。中國的飲食文化是以士大夫階級的生活為基礎,以封建專制下的王公貴族為中介,尤以宮廷的飲膳為集中代表積累、保存、流傳和發展而來的。中國帝王登峰造極的奢侈,也就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最高體現。
最後就文化條件來看,中國農業文化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認為食是人之「大欲」,「食為民天」,因此重食。中國傳統食文化是由極少數人享用的。眾多的人口、豐富的物產和緩慢的生活節奏,決定了時間是最不值錢的。為了整治一桌豐盛的山珍海味宴席,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精雕細刻,力求達到完美無暇的地步,以供達官貴人享用。
中國的食文化如同音樂、舞蹈、書法、繪畫、戲劇一樣,是中國數千年燦爛的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貴的旅遊資源,具有重要的旅遊開發價值。
二、主要地方風味
長期以來,各地由於選用不同的原料、配料,採用不同的烹調方法,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獨特風味和不同的菜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將中國菜劃分為不同的流派。從原料性質來看,可將中國菜劃分為素菜(宮廷素菜、寺院素菜、民間素菜)和葷菜;從菜餚功用來看,可將中國菜劃分為普通菜和保健醫療菜;從地域角度來看,可將中國菜劃分為四大菜系,即魯菜、蘇菜、川菜和粵菜。它們都是在各個地域的內外經濟文化交流長河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這里對四大菜系作些簡單介紹。
1.魯菜
魯菜,又稱山東菜系 ,由膠東與濟南兩地地方菜發展而成。魯菜風味不僅擴大到京津,而且遠播至白山黑水之間,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一大菜系。明清兩代,魯菜成為宮廷御膳的主體,是我國北方菜的代表。其特點是:選料精細,精於制湯,以清香、鮮嫩、味純而著名,講究豐滿實惠。另外,山東曲阜的孔府菜,對魯菜的形成也具有影響。現在,曲阜根據《孔府檔案》記載的明清時期孔府向皇帝進貢的菜單和孔氏家族日常筵席食譜,進行仿製,深受國內外旅遊者的歡迎。
魯菜的代表名菜有:糖醋鯉魚、德州扒雞、鍋貼豆腐、九轉大腸、清氽赤鯉魚、紅燒大蝦、油爆海螺、孔府一品鍋等20餘味。其點心小吃有:周村酥燒餅、武城暄餅、荷葉餅、濰縣杠子頭火燒、煎餅、糖酥煎餅、鍋貼、高湯小餃、開花饅頭、煎包、金絲面、氽子面、蛋酥炒麵、福山拉麵、蓬萊小面、雞肉糝、甜沫等。
2.粵菜
粵菜, 又稱廣東菜, 是由潮州、廣州、東江(惠州)三大流派組成。廣東菜的特點是:選料廣博奇雜,配料較多,注重裝飾,講究鮮嫩爽滑;擅長小炒,善於掌握火候,油溫恰到好處;注意季節搭配,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以廣州菜為代表的粵菜影響閩、台、瓊、桂諸地。
廣州菜特點是製作精細、花色繁多,重視蒸炸, 燒膾也很精湛,花色菜形態生動。在動物原料方面,除豬、牛、羊外,還有蛇、貓、鼠等,尤其是以蛇入菜,由來已久,西漢《淮南子》中就有「越人得蛇以為上餚」的記載,故民間有「食在廣州」之譽稱。18、19世紀,隨著對外通商和「下南洋」,粵菜也逐步走向世界。據稱,現在僅美國紐約就有粵菜館數千家。潮州菜以烹制海鮮見長,以菜湯最有特色,刀工精細,甜味較濃,注意保持主料原味。東江菜則下油重,味偏咸,主料突出,朴實大方,具有鄉土風味。
代表名菜有:脆皮乳豬、白雲豬手、龍虎鬥、烤鵝、蛇羹、太爺雞、杏元雞腳燉海狗、鼎湖上素、東江鹽焗雞、護國菜、脆皮炸雙鴿等20餘味。其點心小吃有:成珠雞仔餅、皮蛋酥、煎堆、冰肉千層酥、大良膏煎、酥皮蓮蓉包、叉燒包、粉果、倫教糕、馬蹄糕、腸粉、蜂巢芋角、松糕、蟹黃灌湯餃、薄皮鮮蝦餃、干蒸燒賣、沙河粉、荷葉飯、及第粥、艇仔粥、大良雙皮奶等。
3.川菜
川菜,又稱四川菜,以成都、重慶兩地菜餚為代表,在我國享有崇高的聲譽。川菜重視選料,規格講究一致,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鮮艷協調,自古有「尚滋味」、「好辛辣」的飲食傳統。它的特點是: 麻辣、魚香、味濃、注重調味,離不開"三椒"( 即辣椒、胡椒、花椒 )和鮮姜, 以辣、酸、麻、香膾炙人口, 素來享有「一菜一格, 百菜百味」的美名,地方風味十分濃郁,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譽。因此有人把川菜特點歸納為「清鮮見長, 麻辣見稱」。川菜對湘、鄂、黔、滇也有影響。川菜歷史悠久,秦末漢初就已顯露鋒芒,現今川菜館已遍布世界各地。
代表名菜有宮保雞丁、回鍋肉、魚香肉絲、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燈影牛肉、鴛鴦火鍋、干燒岩鯉、家常海參、鍋巴肉片、干煸冬筍等20多味。其點心小吃有:荷葉蒸餅、蒸蒸糕、蛋烘糕、雞蛋熨斗糕、青城白果糕、崇慶凍糕、鍋盔、宜賓燃面、龍抄手、紅油水餃、玻璃燒賣、擔擔面、賴湯圓、芝麻圓子、廣漢三和泥、川北涼粉、小籠蒸牛肉、順慶羊肉粉等。
中國食文化的特色
中國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極為鮮明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五味調和是中國食文化最大的特色
中國食文化在烹調上無論是對品味的追求上,還是對菜餚的製作上都以五味調和為最高原則。五味調和的原則貫穿於中國食文化整體之中,是中國食文化的精髓。
五味調和首先是滿足人們飲食口味的需要和選擇食品原料的要求。五味,是指甜、酸、苦、辣、咸;五味調和是指這五種口味既有變化,又能搭配合理,保持和發揮食物的本味或真味。五味調和還要合乎時序,對食品原料的選擇,不同時令有不同側重,《禮記•內則》中就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的說法,強調既要滿足人們的口感需要,又要與四時變化和人的生理需求和諧一致。五味調和也是對烹調過程的要求。《呂氏春秋•孝行覽第二》曾描述過這一過程和要求:五味誰先放後放,如何掌握時機,放多放少,如何調配才能合適,都很有講究。在烹調過程中,鍋中異常微妙的變化難以用語言說明白,關鍵在於烹飪者把握適當的 「度」,使菜餚具有「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的上乘特色,其宗旨是將諸味中和成一協調的有機體。
2.追求色、香、味、形、器、境有機統一的美食觀
中國食文化具有很強的審美功能,不僅僅追求五味調和之美,還有對色、香、味、形、器、境綜合之美的偏好,這是中國食文化的審美文化特性。中國烹飪素有「吃的藝術」、「吃的美學」之稱。在中國飲食中把色美放在首位,可見辨色對觸動食慾的重要,孔子就提出「色惡不食」,菜餚色彩搭配組合的優劣往往是筵席成功與否的關鍵。菜餚的香氣,能引發人們品評菜點的慾望和動機,同時香的感受能夠加深和促進人們對色與形的審美愉悅。飲食中的愉悅以「味」為主體,與色、香、形結合的美味是飲食審美感覺的高潮,「重味」是中國飲食文化區別於西方飲食文化的主要特徵之一。形美有助於飲食審美情調與氛圍的營造。美味配美食,猶如琴瑟和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境美,主要是指優雅和諧的飲食空間環境和情感環境,它能使宴飲錦上添花,令人暢神悅情。
色、香、味、形、器、境諸美的和諧統一,使飲食活動不僅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行為,而且具有明顯的審美欣賞、審美體驗的價值,而烹飪與宴飲的設計與安排則有著藝術創造的意義。
3.共食同餐的進食方式
中國人對待飲食,從來都不把它僅僅看作果腹的手段,而習慣於用它作為聯絡人與人感情的紐帶。在進食方式上,多喜「共食」的方式。西方人雖然也有同桌而食,卻是各吃各的「分餐」吃法,與中國人同吃一菜、共飲一湯不同。雖然「分餐」的吃法從衛生的角度而言是不科學的,但是中國人宴飲中的「共食」追求的則是一種人生境界。中國古代君王通過宴飲「以通上下之情」,藉以獲得國家的長治久安;民間宴飲則是通過吃喝聯絡感情、清除隔閡、和睦家庭、鄰居相親乃至民族團結。無論是文人墨客雅集宴飲的吟詠唱和,還是民間酒肆游戲的相互爭逐,在對不同口味菜餚的共同品嘗中,在詩情畫意的宴飲氛圍中,達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美的人生境界。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們熱情好客的傳統。中國現代旅遊飲食文化仍然遵循這一傳統,熱情接待來自各國的旅遊者,在宴飲中追求感情的融洽,氣氛的親切,主賓之間情感的交流與溝通。但在飲食中應充分尊重客人的飲食習慣,在「共食」的方式中運用公筷,或保持共食的形式而採用分餐的進食方式,使西方旅遊者既感受到我國飲食文化和諧的詩意氛圍,又能在心理和習慣上相適應,也使當代中國飲食文化適應現代人對生活的衛生質量追求。
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中國酒已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酒文化。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從酒中可以了解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政治、經濟、農業、商業、歷史文化等都可以在酒文化中找到可貴的資料。酒是飲食文化中一朵絢麗的花朵,是社會文明的標志。
一、酒文化的形成
酒是用高粱、麥、米、葡萄或其他水果等原料經過糖化、發酵製成的含有食用酒精(乙醇一度以上方能稱為酒)等成分的飲料。從釀造技術來看,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懂得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我們的祖先就已懂得釀酒。但至今,人工釀酒濫觴於何時何人尚難確定。有儀狄釀酒說,也有杜康釀酒說,後世一直把儀狄、杜康奉為酒神。此外,還有「猿猴造酒」說、黃帝釀酒說等。雖然說法紛紜,但國內學者普遍認為我國釀酒在龍山文化時期是較為發達的行業。從其發展來看, 中國酒可分為啟蒙期、成長期、成熟期、發展期、繁榮期五個階段。
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至夏朝初年為啟蒙期。這一時期為原始社會晚期,先民們用發霉但已發芽的穀物制酒。人工釀酒的先決條件是農業文明的發達和陶器的出現。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約在6000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
從夏王朝至秦王朝,大約1800年左右,為中國酒的成長期。這一時期,由於農業中已有五穀六畜, 釀酒業中發明了曲糵,使中國成為最早使用曲釀造酒的國家。同時,隨著釀酒工藝的迅速發展,加速了釀酒行業開始作為獨立手工部門與農業分離的步伐,朝廷開始設官治酒,以掌管重大的國事和王室的飲宴活動。酒官的設置,標志著釀酒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這對於規范和提高釀酒技術,總結和推廣釀酒經驗都具有重要作用。
周人以農為本,認為大量釀酒和酗酒會浪費很多糧食,是難以容忍的「罪惡 」。為了節約糧食,積蓄國力,西周初年頒布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部禁酒法典——《酒誥》,它規定了十分嚴厲的禁酒措施。西周從設官治酒到以法禁酒,標志著酒文化與制度文化結伴運行,這對於幾千年來中國的酒政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禮制文化的直接影響下,西周統治者還大力倡導酒德、酒禮,其目的除了分尊卑之外,主要還是為了禁止濫飲酒。西周倡導的「酒禮 」、「酒德」,後來同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融合,成為數千年來中國酒文化區別於西方酒文化的最大特色。西周酒業的發展狀況基本奠定了中國酒文化發展的兩個方向:一是用曲發酵,從古到今,這是中國的國酒——黃酒和白酒與用菌種發酵的洋酒生產工藝的根本區別;二是把釀酒、飲酒和用酒都納入法制化、禮制化、禮儀化的軌道,大大增加了酒的精神文化價值,減少了酒的負面作用。幾千年來,中國酒文化歷經無數次的發展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始終是沿著這樣兩個方向不斷變革,曲折發展,逐步完善的。另外,由於商、周時代均有酒色亂政、亡國的實例,秦漢之際又出現玩弄陰謀的「鴻門宴」, 所以人們對酒尚存有一定戒心,也給釀酒業的大發展帶來一定障礙。
從秦王朝至北宋,大約1200年左右,迎來中國酒的成熟期。這一時期有漢唐盛世,經濟貿易發展,中西文化交融, 李白、杜甫、杜牧、蘇東坡等酒豪文人輩出,加之東漢末至魏晉長達兩個世紀的戰亂,失意文人借酒澆愁,狂飲空談,從反面也促進酒業大興。飲酒風氣不僅限於上層,同時也廣泛傳播到民間。由於酒量需求大增,為中國白酒的發明、發展奠定了社會與物質基礎。在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養生方》和《雜療方》中,記載了人們對酒的葯用功能已有一定的認識深度。在東漢時的畫像石和畫像磚上,酒事是常見的題材。最引人注目的是山東諸城涼台出土的「庖廚圖」中的釀酒場景,它是對當時釀酒全過程的描畫。《齊民要術》等有關飲食及造酒的科學技術書籍的面世,為中國酒業的成熟提供了理論基礎。
從北宋到晚清,歷時800多年,是中國酒的發展期。這一時期,蒸餾器從西域傳入中國, 給中國白酒的發明提供了物質基礎。白酒也稱燒酒、白乾酒。《本草綱目》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起始創其法。」從這一時期出土的不少小型酒器判斷,度數較高的白酒已迅速普及到一般庶民百姓中。明中葉以後,以高粱為原料,以大麥制曲,用蒸餾方法製造的燒酒漸漸取代黃酒而占據主導地位,在北方發展很快。與蒸餾白酒發展提高的同時,黃酒、葡萄酒、果酒、葯酒也得以提高發展,使中國的酒文化迎來燦爛多彩的時代。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可謂中國酒發展的第五階段,堪稱繁榮期。中國傳統的釀造技術與西方先進的釀造技術相互影響,爭放異彩。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和日本清酒等都傳入中國,不僅促使中國傳統酒出現新品種,而且竹葉青、五加皮等老牌白酒也迅速發展,各顯優勢與特色。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釀酒業迎來繁榮時代。90年代初,中國白酒年產量已達720餘萬噸,約佔世界烈性酒總產量的40%, 居第一位。
❼ 中國的飲食特點是什麼
一、風味多樣
二、四季有別
三、講究美感
四、注重情調
五、食醫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