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老舍在新文化運動時幹了什麼

老舍在新文化運動時幹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31 16:44:29

Ⅰ 老舍原來是幹啥工作的~~~急用!!^_^

老舍 (1899~1966) 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
1918年北京師范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從事小說創作,
1930年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下赴漢口和重慶。
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
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樣子》、《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須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養花》一文,文風質朴,顯示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

Ⅱ 老捨生平簡介

(1)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字舍予。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2)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3)1899年老捨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戰爭中。全家靠母親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生活。

(4)1918年畢業,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學當校長。兩年之後,晉升為京師教育局北郊勸學員,但是由於很難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舊勢力共事,很快便主動辭去了這份待遇優厚的職務,重新回到學校教書。

(5)1922年,受禮加入基督教,後在天津南開中學教國文,並在北京教育會、北京地方服務團工作。在此期間,他熱衷於社會服務事業,同時還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學補習英文。

(6)1932年,創作《貓城記》,並在《現代》雜志連載。此後幾年,老舍陸續創作了《離婚》和《月牙兒》等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7)1936年,老舍辭去山東大學教授一職專心從事寫作。9月,《駱駝祥子》在《宇宙風》連載,1939年該書由人間書屋正式發行。

(8)1938年,老舍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對內主持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並全面負責總會的領導工作。同年7月,隨文協西遷重慶。

拓展資料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1939年,老舍翻譯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倫敦出版,譯名為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為西方比較權威的《金瓶梅》譯本,先後發行四次。

1944年,創作並由良友復興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Ⅲ 如何理解老舍筆下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

老舍作品中的文化反思——市民的世界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人。他生於北京城一個貧苦家庭,在大雜院度過了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他的父親舒慶壽是一個皇城的護軍,庚子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時去世了。老舍的上面有四個姐姐和三個哥哥,但長成人的只有老舍的大姐,二姐,三姐和三哥。他從小是靠他母親和姐姐們給人洗衣,縫補衣服才勉強度日。據老舍後來自己回憶說:「苦的時候是一把鹽,一點菜和糧食摻在酸豆汁湯里,熬成稀糊糊,一天三頓,就算是飯了的過生活。」在四十歲時,老舍寫過一個自傳,其中這樣描述自己的少年和童年的:「三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無父無君,特別孝愛老母……。」因此他從小就熟悉社會底層的市民生活,喜愛流傳市井巷裡的戲曲和民間說唱藝術。他的好友後來成為語言學家的羅常培教授回憶當時的情景:「老舍打小愛聽小茶館聽聽書,上天橋看個『噌兒戲』,像個小尾巴似的跟在街頭藝人屁股後跑熟北京的大大小小的茶館。」將「北京松人」的那套處世哲學有了經一步的了解:「什麼見人下菜碟,見了松人攏不住火,有便宜不沾王八蛋,樹葉掉下砸別人腦袋……。北京人愛起鬨,愛瞧熱鬧,那兒有個吵架拌嘴的事,就會有一幫敲鑼邊的。過路人必然有伸脖子瞪眼上來摻合的。」北京人豪爽的一面,也盡收眼底。在賭場、地攤鴿子市、鳥市、酒館、茶座,不難聽見這樣的話:「誰把誰坑,那就得說人家有能耐,誰被誰坑了,誰自認是傻蛋。」這條公理咋聽「惡得厲害」,事後也有道理,那年月賭場無父子,買賣無兄弟,見錢眼開,六親不認,哥們兒之間兩肋插筷子……。所有這種閱歷多有利於日後他的創作的平民化與京味風格的形成。
光緒三十一年,八歲的老舍進入西直門大街路北的市立高井胡同第兒兩等小學堂讀書,不久轉入南草廠胡同的市立第十四小學堂。後來老舍考上端王府夾道的北京師范學校,讀了四年書。畢業後以其名列前茅的成績。品學兼優的秉性,加之恩師的推薦,十七歲就做了東城交道口方家胡同小學的校長,跨出令所有同輩側目的一步。四年後,他被派到江浙一帶考察教育。這一年,正是「五四」運動蓬勃興起的一九一九年。南方之行,使得舒慶春的眼界大開,滿目瘡痍的祖國河山,生活困苦的下層百姓,又使他更多了一份對苦難祖國的憂患意識。一九二六年,舒慶春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當了一位中文講師。在英國期間完成了《老張的哲學》,並由國內的鄭振鐸發表於《小說月報》,正式署名老舍。一九二九年六月到法國巴黎,寫下《二馬》和《趙子曰》。不久又從法國到新加坡,在此期間寫下《小坡的日記》。到三十年代中期,老舍的創作進入鼎盛時期,《貓城記》( 1932 年)、《離婚》( 1932 年)、《牛天賜傳》( 1936 年),其中最出色的《駱駝祥子》( 1936 年)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除了這些長篇小說外,他還創作《月牙兒》等中篇小說和《斷魂槍》、《柳家大院》、《微神》等短篇小說。抗日戰爭爆發後,一九三八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了以後,老舍任總務部主任,積極投身抗敵文藝工作。四十年代最主要的長篇是《四世同堂》。解放後,五六十年代最成功的作品有話劇《茶館》( 1957 年)和小說《正紅旗下》
( 1961 - 1962 年,但遺憾未完成。)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後,受到殘酷迫害,於八月二十四日投平湖自殺。他的一生共寫一千篇(部)作品,約七八十萬字。
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價值的是他對文化批判與民族性的問題格外的關注,他的作品承受著對轉型期中國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靜的審視,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戀,而這一切又都是通過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風俗描寫達到的。他是第一個把「鄉土」中國社會現代性變革過程中小市民階層的命運,思想和心理通過文學表現出來並獲得巨大成功的作家。老舍的作品注重文化,鋪寫世態,是那麼真實而又有世俗的品位,加上其表現形式又適應並提高市民階級的欣賞趣味,所以能為現代文學贏得知識分子之外的眾多讀者。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創作,而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體現北京文化人文景觀,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史的象徵,一說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聯想到老舍的文學世界。
另外 老舍的貢獻不在於長篇小說的結構方面,而更在於其獨特的文體風俗。他遠離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藝腔」,,他的作品「北京味兒」「幽默風」以及以北京話為基礎的俗白,凝練純凈的語言在現代作家中是獨具一格 的 。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他創作的成功標志著我國現代小說(主要是長篇小說)在民族化與個性化的追求中已經取得重要的突破。
(一)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思潮對老舍市民世界的反思的影響。
一九一七年初的文學革命,在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個鮮明界碑,標志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這一切必然會影響與之共同成長的一代甚至幾代作家文學創作,並將時代的烙印深深烙在這個時代的作家的身上。但是老舍的作品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學有明顯的差異,即他始終用「文化」來分割人的世界,關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命運,以及在「文化」制約中的世態人情,作為「誠」的生活方式與精神因素的「文化」蛻變。看重的是「文化」對於韌性以及人倫關系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以及國民性的探討是獨特的,格外注重現代文明探索的病源,那是更發人深思的。
1. 首先,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對老舍的影響是深遠的。據老舍後來自己說:「反帝、反封建這兩種認識是我後來寫作的基本思想與情感,雖然我寫得並不深刻,可是沒有『五四運動』給了這點基本東西,我便什麼也寫不出來。這點基本的東西迫使我非寫不可!這就是我的靈感,一個獻身文藝寫作的靈感。」我們可以由此看出他的文學創作和作品的文化反思、國民性的探討是直接植根於文學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實質的。
2. 新文化運動作為中國現代化的啟蒙運動 , 鮮明的提出思想上的「人權、平等、自由的,」文學上的「人的文學」這些都能夠喚醒青年和文學作者,於是他們紛紛選擇運用西方各種文學樣式和創作手法,以傾吐自己內心的苦悶和願望,表現「五四」時代叛逆、自由、創造的精神。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下,老舍更多則是以市民世界中活躍著的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理想派市民等幾種不同的人物系列,各式人物、人物的性格構成來闡釋某種文化內涵,老舍寫「人」的關節點是寫「文化」。
其中寫得最好是老派市民形象,他們雖然是城裡人,但是仍是「鄉土」中國的子民,有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對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度很「舊派」,很保守、閉塞的,並通過戲劇性的誇張,揭示這些人物的精神病態,從而實踐他對北京文化以至穿通文化中的消極、落後方面的批判。在他於英國完成的長篇《二馬》中的老馬就是一個迷信、中庸、馬虎、懶散的奴才是人物,他的生活信條就是得過且過,這樣一個腳色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魯迅筆下的阿 Q ,因為他們都是落後國民靈魂的勾畫。
另外老舍非常注重市民生活方式所體現的人生觀及其文化根底的展示老派市民形象。《牛天賜傳》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的祁老人、祁天佑,《離婚》中的張大哥就是這樣一類人物。以張大哥為例的話,這是一個知足認命、墨守成規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變。「張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聖使命:做媒人和反對離婚,」而他的一生「事業」正是要調和矛盾,「湊合」著過日子。基於這點人生哲學,體現了傳統封閉、自足的一面;同時辛辣的揭示傳統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機。這位張大哥也正是這類老派市民在「鄉土」中國往現代性轉換的歷史過程中受到巨大沖擊「老中國的兒女」因循保守的庸人哲學的破產,以及他們欲順應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劇。《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爺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精髓」。迴避政治與一切紛爭,當日本人達到北京市,他只是認為是准備些糧食和鹹菜,堵上家門就萬事大吉的一個主。將人嚴格分了尊卑貴賤,忠實而真誠按祖宗的禮教習俗辦事,處處講究體面與排場。作家在批判祁老爺子保守苟安的生活哲學的同時,也沒有忘記時代環境的變化,當起老人發現自己的一套行不通,被逼到「想做奴隸而不得」的絕境時,也終於勇敢起來捍衛人的尊嚴、民族的尊嚴。祁老人的孫子祁瑞宣大致屬於老派市民系列,不過是比較年輕的一代,在他的身上集中了更加深刻尖銳的矛盾。他受過現代的教育,有愛國心,有某些現代意識,但他畢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來的祁氏大家族的長孫,他身上體現了衰老的北京文化在現代新思潮沖擊下產生的矛盾與困擾。在民族危難的時刻,祁瑞宣雖然找到了自己在戰爭中的地位,然而小說所著重表現他性格矛盾和無窮的精神苦惱,其中顯然也表現傳統文化負面影響。小說正是通過祁老人,祁瑞宣思想性格的刻畫,生殼的反映了北京市民及整個民族的「國民性弱點」,以及這些弱點在社會變革中被改造的歷史過程。
與同時代作家不同的是,在批判傳統文明的同時,對外來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持非常謹慎以至排拒的態度。這種態度表現在他對「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畫式描寫上。在《離婚》、《牛天賜傳》和《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現了那種一味追逐「新」,尋求「洋式」的生活情調而喪失人格的墮落人物,其中既有藍小山、丁約翰之類的西崽,也有張天真、祁瑞豐、冠招娣等一類胡同紈絝子弟。老舍在寫此類腳色就使用的幾乎刻薄的手法,不忘記給他們描寫可笑的漫畫式肖像。《離婚》里的張天真就是這種德行「高身量、細腰、長腿、穿西裝、愛看跳舞、假裝有理想、皺著眉照鏡子、整天吃蜜柑。拿著冰鞋上東安廣市場,穿上運動衣睡覺。每天看三份報,不知道國事,專記影戲院的廣告。」總之是一種新潮而淺薄的腳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豐也是這類「洋派青年」,不過更令人惡心的時期「洋味」中又帶有漢奸味。老舍筆下的這些腳色因嘲諷的意味太濃,刻畫的並不算深入,有類型化的傾向。較之老派市民那種批判又同情,而給新派畫粗俗的漫畫時鄙夷不肖之情則溢於言表。這里就包含了對西方資本主義文的反思。而且常常把批判傳統文明的失落和新潮的憤激之情交織在一起,貫穿在老舍的小說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表現底層市民命運的作品中也貫穿著批判、排拒資本主義文明的主題。中篇小說《月牙兒》是些母女兩代煙花女子的故事。小說展示了母親從生活中得來的「肚子餓是最大的真理」,這一代原始殘酷性的生活經驗,與女兒從「新潮」中接受的戀愛神聖、婚姻自由等新觀念之間的矛盾。但耐人尋味的是在老舍的筆下,矛盾的解決方式,不是母親的生活真理向女兒的新思潮靠攏,而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這是老舍對西方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思潮作出了自己的獨立判斷。老舍在《駱駝祥子》里也說過類似的話:「愛與不愛,窮人的在金錢上決定,『情種』只生在大富之家。」老舍全部作品的描寫中,這種批判就或多或少的為避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弊病,而將封建宗法社會東方文明美化的民粹的傾向。這種民粹主義的思潮在中國這樣的具有悠久文化傳統,小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占優勢的文明古國,是有著特別深厚的土壤的。較同時代的,在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影響下的作家中有著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價值。
老舍筆下的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也是那個時代所呼之欲出的一類的形象。因而老舍在描繪城市資本主義化過程所產生的文化變異與分裂的圖景時,並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況且老舍的創作很注重社會的教化功能,他寫理想的市民是為探索文化轉型的出路,使作品更有思想和啟蒙意義。不過老舍常常帶著比較傳統的道德觀去構思他的理想市民的性格。無論是《老張的哲學》里的趙四,《趙子曰》里的趙景純,還使《二馬》里的李子榮,《離婚》中的丁二爺,都是俠客兼實幹家,這自然反映中國傳統小市民的理想的。以「理想市民」的俠義行動為善良的平頭百姓除奸,從而獲得「大團圓」的戲劇結局。這也造成其小說這類人物的平庸的一面。但隨生活的發展,老舍的創作的深化,特別是抗日時期特殊外部環境,他所寫的《四世同堂》中,這類理想人物開始從對傳統文化、民族性格潛在的力量的挖掘中,去尋找民族振興的理想之路。成功的塑造了天佑太太、韻梅這兩個普通的家庭婦女的形象在民族危難一旦降臨,他們挺身而出,堅毅沉著而又忘我地成為獨立支撐的大柱。看到四面牆的院子外面的世界,把無私的關懷與愛由家庭擴展到整個國家和民族。還有詩人錢默吟也是這樣一個理想的市民形象。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些人物的出現,標志著老舍的創作隨著時代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二)與同時代的京派代表作家沈從文關於城市文明並與人性關系的比較。老舍和沈從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第二個十年中兩位很具代表性作家。由於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共同關注城市文明病和人性關系的闡述者的角度,二者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從而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老舍作品中文化反思與眾不同之處。
從所描寫的作品中的人物而言。老舍筆下有一種屬於城市地層的貧民的形象,這里有洋車夫祥子、老馬、小崔、老巡警、拳師沙子龍、剃頭匠孫七、妓女小福子、老人方寶慶和小文夫婦等等。這個形象系列集體體現了老舍與下層人民深刻的精神聯系。而以表現湘西人民特異「生命形式」小說成名的作家沈從文的筆下這是他故鄉的農民、兵士、終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腳樓的下等娼妓、以及童養媳、小店伙計等等,都一律懷有不可言說的同情和關注。
以老舍的《駱駝祥子》來說,主要是一個來自農村的純朴的農民與現代城市文明相對立所產生的道德墮落與心靈腐蝕的故事。「一個拉車的吞的是粗糧,冒出來的是血;他要賣最大的力氣,得到最低的報酬,要立在人間的最低處,等著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打擊。」祥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勞動者的「善良願望」的毀滅,是有社會原因的,是二三十年代那個動盪的社會為背景,是的祥子的悲劇有了社會批判的內涵。同時也揭示了祥子自身的固有的缺陷。他不合群、別扭、自私死命要賺錢「不得哥們」。這一切決定了他的孤獨、脆弱最終完全向命運屈服,一步步走向墮落的深淵。
而沈從文筆下的《柏子》以寫妓女和水手蠻強的性愛聞名,從字里行間透出的是哀婉的藝術效果。叫水手的柏子每月一次花盡用性命換來的金錢去與相好的妓女相會,他覺得是滿足,像條隨時可以掀翻的船在無所顧忌的前行而不知不覺,便是有一天受到嚴重的挫折有所悟了,還是脫離不掉生命的「自在狀態」。
對比《駱駝祥子》中的祥子和沈從文筆下的《柏子》中的柏子,我們可以發現:祥子似乎註定被腐敗的環境鎖住而不得不墮落,他想向命運搏鬥而終向命運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泡影,惡劣的社會毀滅了一個人的全部人性最終原因。而柏子這是對一種肯定人的自然和諧、健康的生命,反對人類文明進程中的某種倒退,反對生命的被戕害,將雄壯和柔順集於一身的人性的謳歌。從而我們更能理解老舍筆下的人物,在城市文明病、人性關系中深深的憂慮。這是三十年代,象《駱駝祥子》這樣批判現實同時又試圖探索現代文明病源的作品,是獨樹一幟的。
(三)從老舍作品的「京味」與「幽默」中可以看到對文化反思的痕跡。在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地地道道的「京味」和獨有的「幽默」,這個問題初看起似乎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但艘線必須明白的是,情感把握與形式創造的關系:在文文學創造中,情感是推動認識的動力,認識是情感形式的依憑。從內容出發去選者與創造形式,但發揮形式對藝術表現的能動作用,也就是說,當內容確定以後,需要用適合的形式去表達它。形式的完美創造能夠使內容得到深化和升華,或者說形式具有幫助內容生成的作用。正因為這個理論依據,可以說老舍作品的「京味」和「幽默」這個表達形式更加有利、有助於他的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反思的作用。
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經驗寫大小雜院、四合院和胡同,寫市民凡俗生活中呈現的場景、風致,寫已經斑駁破敗仍不是雍熔氣度的文化情趣,還有那構成古城景觀的各種職業活動和尋常事相,為讀者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北京風俗畫卷,畫卷中洋溢著北京味兒,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學價值。正是由於這「京味」作為小說的風格氛圍,又體現了作家描寫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是,對北京文化心理結構的揭示。從而達到與之相應的審美追求,「北京文化」的精魄滲透於老舍的人物刻畫,使得其作品呈現出「連走卒小販全有風度」
老舍作品追求「幽默」,也同樣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更內蘊的「京味」。老舍的幽默具有兩重性:當過分迎合小市民趣味時,就流入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這主要表現在老舍的早期創作中。但是從《離婚》開始,老捨得之於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健康的發展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領略喜劇的意味,諧而不虐,是幽默「出自事實本身的可笑,而不是從文字里硬擠出來的」,追求更高的視點,更深厚的思想底蘊,是幽默成為有溫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藝術表現上的節制和分寸感。產生喜劇和悲劇,諷刺與抒情的滲透。這種結合獲得了一種豐厚的內在藝術力量。從而使他的作品中市民世界的表現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寫出「簡單的、有力的,可讀的而且美好的文章。」做到把語言的通俗性與文學性統一起來,做到干凈利落,鮮活純熟,平易而又粗俗,精製而不雕琢,在使用的語詞、句式、語氣以至說話的神態氣韻,都有獨特的體味和創造,又隱約滲透著北京文化的氣息。
總之,老舍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激進的新文化運動,甚至對「五四」運動也採取旁觀的態度,還與二三十年代時代主流保持一些距離,在創作上也表現出不苟時尚的自足心態但絲毫不影響他是一位真正試圖在文學創造中超越一般感時憂國的范疇,取用文學手段探索現代文明的病原,第一個把「鄉土」中國社會現代性變革過程中小市民階層的命運、思想與心理通過文學表現出來並獲得巨大成功的偉大作家。在他的筆下許許多多的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勢必列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人物形象走廊之中,老舍也將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他被認為是標志我國現代小說(主要是長篇小說)在民族化和個性化追求中取得重要突破的作家。

Ⅳ 老舍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概括:老舍是中國現代小說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筆名有「舍予」、「老舍」。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老張的哲學》。一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話劇《龍須溝》、《茶館》等。


詳細: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1918年師范畢業後,曾任北京十七小學校長、天津南開中學語文教員。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問世,被譯成十幾種文字,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抗戰爆發後,他在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關懷和幫助下,從事抗戰文學活動。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回國後,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文聯副主席、全國作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市文聯主席等職。由於他的勤奮創作,解放後寫了20多個劇本,被譽為文藝隊伍中的勞動模範。1966年去世,終年67歲。現有《老舍文集》行世。

Ⅳ 老舍的生平事跡

舍的簡介:
老舍(1899~1966), 現代小說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青、鴻來、□予、舍、非我等筆名。滿族,正紅旗人。
生平經歷和創作道路 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一個貧民家庭。父親是名守衛皇城的護軍,1900年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老舍在大雜院里度過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大雜院的日常生活,使他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雜院的藝術熏陶,使他從小就喜愛流傳於市井巷裡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為它們的魅力所吸引。他從這樣的環境中,接受了與現代中國大多數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藝術啟蒙。這些,都對他有極大的影響並在他的創作中留下鮮明的印記。
1906年,在別人的資助下,老舍進私塾讀書;三年後,轉入新式學堂。1912年,小學畢業後,他在普通中學讀了半年;翌年,考入學雜膳宿費用都由國家供給的北京師范學校。1918年,老舍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兼國民學校校長。1920年 9月,提升為郊外北區勸學員,還陸續兼任私立小學教師、國語補習會經理等職。
老舍就任小學校長的第二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他自稱只是"看見了五四運動,而沒在這個運動裡面,……對於這個大運動是個旁觀者"(《我怎樣寫〈趙子曰〉》)。這確實使他在一段時期里,對於青年學生及其活動,有些隔膜和誤解。但"五四"時期興起的新的時代潮流,包括文學革命在內,仍然沖擊著他的心靈。本來,軍閥政府基層機構的腐敗,混跡其間的衛道者們的虛偽,在這個剛剛來自社會底層的年輕人的眼中,無處不是破綻和丑態,難以與他們安然相處。當"五四"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聲,把他從"兢兢業業地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條中驚醒(《"五四"給了我什麼》),他作出了新的抉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所有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任國文教員,在那裡寫下了第一篇新文學習作《小鈴兒》。在這以前,還堅決退掉母親包辦的婚約。次年回到北京,任顧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會的文書,同時在第一中學兼課,業余時間到燕京大學旁聽英文。一度還信仰過基督教。雖然道路不無曲折,但"五四"推動他進一步掙脫了封建的、世俗的羈絆,去尋求一種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捨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為了提高英文水平,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生活和書本都向他打開一個比原先見到的更為寬廣多彩的世界。閱讀作品進一步激發了他的文學興趣。客居異國的寂寞和日益濃烈的鄉思,又需要寄託和發泄。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促使他把見到過的人和事用文藝的形式寫下來。1926年寫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當年在教育界任職時的見聞。接著又寫下了長篇《趙子曰》(1926)和《二馬》(1929)。三部作品陸續在文學研究會的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立刻以文筆輕松酣暢,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引起讀者的注意。他的創作從一開始就顯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並且從語言、筆調到內容、主題,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他終於在文學事業中找到了值得為之獻身的工作和充實的生活。
老舍旅居英國 5年。1929年夏取道法、德、意等國回國。途中因為籌措旅費,在新加坡的一所華僑中學任教半年。在英國時,他為國內的北伐戰爭的進軍感到興奮。到了新加坡,從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他因此中斷了一部描寫男女青年愛情的小說的寫作,另寫了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國。同年 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翌年夏,與後來成為國畫家的胡□青結婚。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他在這兩所大學,先後開設過《文學概論》、《歐洲文藝思潮》、《外國文學史》以及寫作方面的課程。課余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貓城記》(1932)以寓言的形式揭露舊中國的腐敗,針砭保守愚昧的民族習性和畏懼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時流露出對於國事的悲觀和對於革命的誤解,是一部瑕瑜互見、頗多爭議的作品。《離婚》(1933)描寫一群公務員的庸碌生活,對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現出他作為北京市民社會的表現者和批判者、作為幽默作家的特點,是一部很能代表老舍風格的作品。《牛天賜傳》(1934)和中篇《月牙兒》(1935)、《我這一輩子》(1937),都從街頭巷尾攝下市井細民的生活場景。前者是對於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諷,充滿笑料;後兩者是對於人間不平的抨擊,飽含著憤懣和哀悼,作品的筆調也隨之變得沉重。
回國不久,老舍開始寫作短篇小說,作品大多收入《趕集》(1934)、《櫻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最初幾篇,留有"隨便寫笑話"(《我怎樣寫短篇小說》)的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嚴肅、富有社會意義的篇章。他為林語堂主編的《論語》撰寫幽默詩文,是該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報•自由談》上發表雜文。這些詩文,以輕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對於日本侵略陰謀下祖國命運的關切和焦慮,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詩文集》(1934)。從1935年起,還著文回顧總結自己的創作經歷,後來將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車》(1937)一書。30年代中期,老舍寫了大量多種體裁的作品,風格也日趨成熟。這些作品發表在不同傾向的報刊上,他成為文壇上一位活躍的作家。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風》上連載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小說敘述了一名年輕好強、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力車夫,希望以個人的奮斗改變自己卑賤地位的故事。他全力以赴,幾經掙扎,得到的卻是失敗和打擊。隨著幻想的破滅,他對於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喪失殆盡。作家以嚴峻的現實主義方法,寫出了他從自重自信到自甘墮落,也就是他為生活所毀滅的過程——祥子個人的不幸命運,是個意義深廣的社會悲劇。小說突出地表現了作家對於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成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駱駝祥子》是30年代中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現代中國一部傑出的長篇小說;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40年代譯成英文以後,也贏得了外國讀者的喜愛。
抗日戰爭把老舍卷進了時代的漩渦。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齊魯大學任教的老舍,在濟南行將淪陷的前夕,隻身奔赴武漢。1938年 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管協會的日常事務,成為這個團體實際上的主要負責人。1939年6月,他參加全國慰勞總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近半年之中,行程兩萬余里,歷經川、鄂、豫、陝、寧、青、甘、綏八省,包括延安和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視野,豐富了他的生活。過去由於與革命力量革命運動有些隔膜,產生過誤解,這時通過接觸和共同工作,增進了了解,他的政治態度明顯地激進起來。1944年,茅盾曾經指出:"如果沒有老舍先生的任勞任怨,這一件大事——抗戰的文藝家的大團結,恐怕不能那樣順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艱難困苦地支撐到今天了。"(《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為了在文藝界貫徹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排除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干擾,為了保障作家的正當權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抗戰後期,他又投身日漸高漲的民主運動之中。1944年 4月,重慶等地的各界人士舉行老舍創作生活20周年的紀念活動,從不同的方面對他作出了高度評價。老舍不再是一個單純埋頭寫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藝界的組織者和社會活動家,成了抗日和爭取民主的戰士。抗戰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動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以上變化也鮮明地反映在他的創作中。戰爭一爆發,他立刻放棄已經寫了幾萬字的兩部長篇小說,而成為通俗文藝最熱心的鼓吹者和實踐者。他先後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演唱曲藝的藝人討論編寫抗戰鼓詞的問題,自己也利用各種舊形式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來寶、墜子等,供藝人演出。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在文藝界關於"民族形式"的討論中,他寫作了"新舊相融"(《我怎樣寫〈劍北篇〉》)的長詩《劍北篇》(1940~1942,未完)。隨後,又開始創作話劇,或者個人編寫或者與別人合作,連續寫了《殘霧》(1939)、《國家至上》(1940)等十幾個劇本:有的號召民族團結,有的歌頌愛國將領,有的揭露"大後方"的霉爛墮落,抗戰救國是這些作品的共同主題。他後來總結說:"我不明白舞台的訣竅,所以總耍不來那些戲劇的花樣","我老是以小說的方法去述說"(《閑話我的七個話劇》),這些劇本在話劇藝術上確實存在明顯的弱點。但通過這些努力,為他50年代的劇作作了很好的准備。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全書分《惶惑》、《偷生》、《飢荒》三部,共百萬言,描寫北平淪陷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和抗爭。老舍熟悉故都卻缺少這段生活的體驗。剛從北平來到重慶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敵偽統治下故鄉人民的苦難和抗爭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缺陷。雖然書中抗日斗爭的線索仍然顯得有些單薄和比較模糊,但以濃烈的油彩塗抹出在民族存亡關頭這座古老城市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沖突和由此萌發的覺醒,蘊含著對於他們的鞭撻和期待,在他關於北京市民的眾多描繪中增添了不少豐富多彩並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畫幅。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 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寫完《四世同堂》,創作了另一部長篇《鼓書藝人》,還協助別人將這兩部小說譯成英文。《鼓書藝人》敘述的是抗戰風暴中舊式藝人追求新生活的故事,出現了革命者的真實形象,呼喚新中國的到來。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3日,老舍即啟程回國,途經日本、菲律賓等地,於12月 9日抵達天津。"離開華北已是十四年,忽然看到冰雪,與河岸上的黃土地,我的淚就不能不在眼中轉了"(《從三藩市到天津》)。這個出生於北京、一向以描繪北京著稱的作家,從1924年離家以後,一直到這時,才在自己熱愛的故鄉重新定居下來。
新中國欣欣向榮的氣象,立即激起老舍新的創作熱情。1950年 1月,回國不到一個月,就發表了第一篇歌頌新中國的作品——大鼓書《過新年》。他再次以巨大的熱誠,從事傳統藝術的改革,包括改造舊式藝人的工作。話劇《方珍珠》(1950)就以解放前後的藝人經歷為題材,前半部分內容與《鼓書藝人》有些相似。一年以後,話劇《龍須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劇本取材於解放初期,百廢待興,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貧民窟生活條件的真實事跡。老舍把對於北京和城市貧民的熟悉和熱愛,同對於他們獲得新生的興奮和喜悅結合在一起,寫出了古老的北京和備嘗艱辛的城市貧民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這是獻給新北京新中國的一曲頌歌。一個來自舊中國的老作家能在短促的時間里,寫出這樣一部歌頌新中國的優秀作品,它的成功引起普遍的贊嘆,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從50年代初起,老舍陸續擔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及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理事長(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和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務,兼管少數民族文學工作,注意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輔導;多次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等;先後訪問過朝鮮、蘇聯、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國。他以較之抗戰時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他也更加勤奮地寫作,不斷有新作問世。正如他說的,"我注視著社會,時刻想叫我的筆追上眼前的奔流"(《十年筆墨》),他努力了解、體驗新的生活,並且反映在作品中。自然,並不是每個嘗試都取得成功。象描寫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斗業績的小說《無名高地有了名》(1954),歌頌建築工人勞動競賽的話劇《青年突擊隊》(1955)等,由於生活實感不足而缺少藝術力量。寫得好的,是表現北京市民生活悲歡離合的作品,如話劇《女店員》(1958)、《全家福》(1959)等。它們都可以看作是《龍須溝》的續編:描繪了古老的北京和經受過苦難的、守舊的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家熟悉這些人物及其變化,他含著淚與笑,通過解放前後的對比,寫出了歷史的躍進,使人在歡笑之中悟出一點生活的真諦。話劇《西望長安》(1956),根據震動全國的李萬銘案件寫成。李萬銘能夠到處招搖撞騙,暴露出某些幹部嚴重的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劇作對此作了揭露和嘲諷。如何寫好新社會的諷刺作品,是個議論不少、實踐不多的課題。以幽默諷刺著稱的老舍的這個嘗試,也就分外引人注目。
在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是話劇《茶館》(1957)和小說《正紅旗下》(1961~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利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特點,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盤據時期和國民黨政府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前後半個世紀。上場人物60多個,全劇沒有中心的故事線索,各幕之間缺少前後呼應的情節聯系,卻能結構嚴密,一氣呵成,再現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和豐富的社會生活,並且通過舊中國的日趨衰微,窮途末路,揭示出必須尋找別的出路的真理。後者帶有自傳的性質,卻寫出了大清帝國行將滅亡時五光十色的社會風貌,特別是作為清朝統治的特殊支柱的旗人社會在大動盪中的分化和沒落。兩部作品都充分發揮了老舍作為北京風俗世態畫家的特長。《正紅旗下》涉筆成趣,再次顯示出幽默的風格,嬉笑怒罵,都能耐人咀嚼,說明他的幽默變得深沉和含蓄了。它們描寫的雖然都是舊中國,《茶館》還有濃厚的悲劇意味,卻都跳躍著時代的脈搏,顯示出人民的力量和歷史前進的趨勢,具有一種內在的歷史樂觀主義精神。這標志了作家的思想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又有了重要發展。《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在西歐一些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跡"。(見彩圖老舍劇作《茶館》劇照(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30年代中期是老舍創作的第一個高峰,50至6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作品眾多,思想上藝術上也都有新的進展。20、30年代開始寫作的作家,到了50、60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藝術創造力,並且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的,老舍是突出的一個。唯其如此,1966年8月24日,他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不幸去世,格外令人感到惋惜。
文學業績 老舍先以長篇小說著稱。當他開始創作時,新文學作家中還很少有人撰寫長篇,他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最早的作者之一,為開拓這種體裁作出了貢獻。後來,他又以劇作聞名,作品數量眾多,而且成為50、60年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說為數不多,卻也不乏綽約多姿、意味深長的優秀之作,如《斷魂槍》、《上任》、《柳家大院》等篇,都寫得各有特色。他的短篇,在藝術構思的精緻和題材的寬廣方面,往往勝過長篇作品。他寫了不少富有情趣和機智的散文小品,還有一些新舊體詩歌。老舍的小說,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和小小說,還有童話、寓言體作品。在戲劇創作中,除了話劇,另有兒童劇、童話劇、歌劇、話劇歌舞混合劇等。和"五四"以後的絕大部分作家不同,他還利用多種傳統形式,寫下了大量體裁各異的通俗作品,包括不同的傳統劇種之間移植改編的戲曲。老舍是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形式體裁最為豐富多樣的一個,而且在不少領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績。
這除了作家的勤奮和善於同時從中國傳統的和外國的文學汲取營養以外,還有思想上藝術上更為深刻的原因。抗戰爆發時,老舍已經是著名的小說家了,鑒於迫切需要以人民群眾理解和喜愛的文藝形式進行抗戰鼓動,他中斷小說創作,全力探索通俗文藝的利用改造,並且身體力行地"大膽去試驗(通俗)文藝的多種體裁"(《三年寫作自述》)。隨後,又出於"抗戰需要戲劇,戲劇必須抗戰"的考慮(《抗戰戲劇的發展與困難》),轉向戲劇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成立,自己又剛剛回國,寫作《龍須溝》時,他深知從舊中國的批判者到新中國的歌頌者,意味著多麼艱巨的變化:"在我的二十多年的寫作經驗中,寫《龍須溝》是個最大的冒險";"我的感激政府的熱誠使我敢去冒險"(《〈龍須溝〉寫作經過》)。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回答了時代提出的嶄新課題。在他取得話劇創作的成功以後,仍然繼續進行"新的嘗試,沒完全叫老套子捆住"(《答復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向強調時間、地點、人物線索和情節都需要高度集中的傳統的戲劇規律挑戰,寫出了別具一格、被人稱為"畫卷戲"的《茶館》。在老捨身上,"不但表現了一個藝術家最可寶貴的政治熱情,而且也表現了同樣可寶貴的藝術家的真正的勇氣"(周揚《從〈龍須溝〉學習什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創新精神,使他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也使他永不滿足已經取得的任何成就,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能夠不斷取得重要的進展和突破。
老舍開始創作時,抱有"不管是誰與什麼吧,反正要寫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樣寫〈趙子曰〉》)的態度。他的作品從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幽默諷刺的筆調。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還有"幽默大師"、"笑匠"之稱。他的早期作品中夾雜一些純粹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義的穿插。他那"我要笑罵,而又不趕盡殺絕"(《我怎樣寫〈老張的哲學〉》)的性格,使他的諷刺,缺乏魯迅的冷峻和鋒利,更多一些溫情和輕松,由此形成他的獨特的幽默風格。從30年代中期起隨著對於國家的災難和生活的嚴酷有了更多的體驗,老舍的筆調變得激憤嚴肅起來,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調,為人稱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絕大多數作品中,仍然經常出現機智俏皮的語言,將嬉笑怒罵融合在一起的筆墨,使人發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時還會催人淚下,或者發人深思。後期作品中,作家讓不少人物笑著向昨天告別。所有這些,都具有一種內在的妙趣——升華了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刻畫浸透了封建宗法觀念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階級搏鬥中,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惶惑、猶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進退維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徑。他喜歡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沖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關於自然風光的色彩鮮艷的渲染和關於習俗人情的細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題材、北京題材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是現代中國文壇上傑出的風俗、世態(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可能不夠遼闊,但在他所描繪的范圍之內,卻把歷史和現實,從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時代的社會氣氛、風俗習慣,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種人等的喜怒哀樂、微妙心態都結合濃縮在一起,有聲有色、生動活潑,自成一個完整豐滿、"京味"十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作出的特殊貢獻。
老舍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比如五卅運動期間,"九•一八"事變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創作中,反帝的主題和內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則常有明顯表現。他的第一篇習作《小鈴兒》,通過小學生帶有稚氣的行動,表達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對於祖國的摯愛和熱望"(《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這以後,老舍寫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還有從不同側面描寫它們的經濟、文化、宗教滲透和種族歧視所給予中國人民種種傷害的作品。他表現民族覺醒、表彰民族氣節,同時抨擊在這些侵略和滲透面前卑躬屈節、為虎作倀的洋奴漢□。寫於60年代初的話劇《神拳》(又名《義和團》),再現北京居民抗擊八國聯軍的壯烈情景。後期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對於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使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新的思想高度。強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熾熱的愛國主義,是老舍的高貴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寶貴的精神遺產。
"五四"以後的新文學作家,廢棄了封建士大夫筆下的文言,也沒有採用話本小說、戲曲說白中的近代白話,而是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心理活動的現代白話,作為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對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績。他是北京人,能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更重要的是努力從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中汲取和提煉文學語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湊和過於歐化的學生腔的毛病;講究提煉,能夠脫離粗糙的自然形態,克服照搬濫用方言土語的弱點。他所使用的是一種真正藝術化了的活的語言。老舍的小說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話劇的對白,更是活潑傳神;作品中許多人物的語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他很好地解決了語文脫節的問題。在語言的准確生動,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性方面,在創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他在現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他的語言的確成為表現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連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是很有個性特徵的。他在這方面的貢獻,還超出了文學創作的范圍。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張以他的作品作為"宣傳純正國語的教本"(《老舍致趙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現代漢語教科書中經常引用的範例。
老舍的創作,帶有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的、主要是流行於民間的文藝更有深切的聯系。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眾化、 通俗性、 民族色彩濃厚等特點,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夠雅俗共賞。因此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間流傳的狹小圈子,為廣泛的讀者所喜愛。後來又以真實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風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范的現代漢語,而受到國外的重視。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取材於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嫻熟地運用"京味"十足的文學語言等特點,受到一些後起者的仿效。
著作的出版和版本 老舍是位多產作家,一生寫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數達700萬至800萬。除了前面提到的,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還有長篇小說《文博士》(又名《選民》,1936~1937)、《火葬》(1943~1944),短篇小說集《火車集》(1939)、《貧血集》(1944)等;戲劇《張自忠》(1941)、《面子問題》(1941)、《大地龍蛇》(1942)、 《歸去來兮》(1942)、 《誰先到了重慶》(1942)、《柳樹井》(曲劇,1952)、《春華秋實》(1953)、《十五貫》(根據十五貫傳奇改編的京劇,1956)、《紅大院》(1958)等;雜文和文藝短論集《福星集》(1958)、《小花朵集》(1963)、《出口成章》(1964)等。另外,從30年代到50年代,有作家自選的和別人編選的選集多種,主要收錄短篇、中篇小說和劇作。他翻譯的蕭伯納的劇作《蘋果車》,收入《蕭伯納戲劇集》(1956)。
老捨生前沒有隨時將作品結集出版。散佚的篇章為數較多。30、40年代,出現過不少未經作家本人同意的盜版書,內中錯誤頗多,間或夾雜別人的作品。50年代前半期,作家對有些作品(如《駱駝祥子》、《離婚》),作了修改,形成不同的版本。從70年代末期起,搜集整理老舍作品的工作,引起普遍注意,陸續出版了《老舍詩選》(1980)、《老舍小說集外集》(1982)、《老舍論創作》(1980)、《老舍論劇》(1981)、《老舍曲藝文選》(1982)以及《老舍文藝評論集》(1982)等等,所收的大多是散見於報刊的篇什。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80年開始編輯出版的《老舍文集》,收錄了作家1925至1966年的文學著述,按文學體裁分類和寫作年代編次,並且根據初版本或者其他版本作了校勘,加上簡單的注釋,是迄今為止老舍著作比較完整准確的匯編。
關於老舍及其作品的評論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30年代中期起逐漸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問世,都立即引起評論界的廣泛討論。李長之、朱自清、王淑明、趙少侯、葉聖陶、巴人、常風、許傑、以群、田仲濟、吳組緗、周揚、焦菊隱、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張庚、鳳子等人,都先後寫過評論。從70年代末期開始,報刊發表許多回憶老舍的文章,系統全面的研究也日益開展,除了繼續分析評價老舍的代表作品,對於他的創作道路、藝術風格、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別作了綜合的探討。
國外關於老舍作品的翻譯出版和研究,都較活躍。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國的保爾•巴迪、波蘭的日比格涅夫•斯烏普斯基、美國的蘭比爾•沃勒等,都寫有老舍研究的論文或著作

Ⅵ 求老舍的生平簡介和主要作品

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滿洲正紅旗人,本姓舒穆祿,生於北京,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家、戲劇家。出生於義和團的戰火中,終生對滿清一代的腐朽統治持批判態度。代表戲劇為《茶館》《龍須溝》,代表作為《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其子舒乙也是著名學者。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2017年9月,中國現代文學長篇小說經典《四世同堂》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這是該作自發表以來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

作品

老舍有文學語言大師的稱號。其中包括三百多萬字的小說,四十二部戲劇,約三百首舊體詩等。他的作品多為悲劇,作品的語言以北京方言為主,風格幽默。他的代表作是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茶館》,這兩部作品現已列入中國初高中語文必讀書目,和大學中文專業必讀書目。《茶館》也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高中華文文學必修的作品。

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另有一說為900萬字)以上的文學作品,文革期間亦漏失了一些尚未發表的文章。其主要著作有:

長篇小說

《老張的哲學》

《趙子曰》

《二馬》

《貓城記》

《離婚》

《牛天賜傳》

《文博士》

《駱駝祥子》

《火葬》

《四世同堂》

《鼓書藝人》

《我這一輩子》

《正紅旗下》(未完成)

中篇小說

《月牙兒》

《陽光》

短篇小說集

《趕集》

《櫻海集》

《蛤藻集》

《火車集》

《貧血集》

《集外》

劇本

《龍須溝》

《茶館》

《桃李春風》

《大地龍蛇》

《殘霧》

《神拳》

其他合集

《老舍劇作全集》

《老舍散文集》

《老舍詩選》

《老舍文藝評論集》

《老舍文集》

(6)老舍在新文化運動時幹了什麼擴展閱讀:

代表作

《駱駝祥子》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作者老舍,1936至1937年在雜志上連載,1939年首次出版單行本。故事講述1920年代北京一個年輕人力車夫的掙扎和不幸,命途坎坷的祥子一心希望擁有自己的洋車,卻一再得而復失,最後抵不過社會環境的重重打擊,自甘墮落。《駱駝祥子》內容寫實,呈現北京城風貌,流露對低下階層的深切同情和關懷,對個人主義的奮斗不表贊同,也譏諷政治上的集體行動主張。

技巧方面,小說結構嚴謹緊湊,運用北京方言,文字生動傳神,善用象徵與反諷手法,深入描寫人物的心理和情感。《駱駝祥子》是中國新文學中讀者最多、最為知名的作品之一,被譽為代表老舍文學事業的巔峰和抗戰以前最出色的中國現代小說,也是寫實主義文學的里程碑之作。

《四世同堂》,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為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四世同堂》除前面的序外,分為三部,分別為: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飢荒》。本作品的時代背景為抗日戰爭時期,時值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描述了北平一條胡同(「羊圈」,即如今的小楊家胡同和大楊家胡同)的居民在淪落為亡國奴之後發生的故事。

主要書寫了祁姓家族四代人所遭受的種種哀痛和不幸,著重刻畫了祁瑞宣這一苦悶的角色,揭發了日本軍團的殘暴和虛假和平的陰謀,塑造了諸如祁瑞宣、錢默吟、李四爺等等可歌可泣的人物,他們在國難當頭之際,有的因家庭拖累而不能逃出北平去參軍,卻以各自的方式幫助國家;有的在白色恐怖之下,仍然堅持傳統的禮義廉恥,相互關愛和幫助。

同時,作者也塑造了鮮明的反派角色如冠曉荷、大赤包、藍東陽等等,他們甘願淪為漢奸,不顧廉恥,自私自利,極盡諂媚巴結之能事,道盡了世態炎涼。


小說特色

老舍擅長描寫北京市民,特別是下層貧民的生活,具有濃郁的市井風味和北京地方色彩。他善於描寫普通的日常生活,在他的小說中,人物幾乎都是活動在非常平凡的生活中的。他擅用北京口語。文字簡朴明快,敘述談話,句式很短,生活味濃。

老舍善於塑造描寫人物,能抓往人物的特徵,勾劃出人物的面貌、神態,擅長心理描寫,往往藉助景物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具體感受。作品結構單純,線索清晰,諷刺幽默、輕松俏皮、別具一格。早期作品為笑而笑,則有油滑之弊。

文學地位

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

Ⅶ 老舍的事跡是什麼

老舍先生
舒慶春1899年2月3日出生在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現名小楊家胡同),滿族正紅旗人,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巷戰中,老捨出生於北京一個貧苦旗人家庭。一歲半喪父,襁褓之中的老舍,家曾遭八國聯軍的義大利軍人劫掠,還是嬰兒的老舍因為一個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倖免於難。老舍九歲得人資助始入私塾。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范學校。於1918年畢業。
曾任小學校長(北京東城區方家胡同小學)、中學教員、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筆名。因為老捨生於陰歷年底,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舒慶春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棄;予,我。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
老舍的一生,總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他自己說:「我終年是在拚命地寫,發表也好,不發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筆。」正因為如此,他勤奮筆耕,創作了《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二馬》《龍須溝》等大量文學作品,贏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崇高贊譽,受到人們的喜愛。「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實寫照。 曾經擔任齊魯大學等名校教授。一生主要作品有:《貓城記》《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紅旗下》,話劇《龍須溝》《茶館》等,還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濟南的冬天》等被選入小學中學的課文中。其中《茶館》極為著名。 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 老舍在倫敦大學侍奉老母,規規矩矩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1922年任南開中學國文教員。同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教學之餘,讀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正式開始創作生涯。陸續發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二馬》三部描寫市民生活的諷刺長篇小說。自1925年起,陸續寫了3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對烏煙瘴氣的教育界做了生動的揭露;《趙子曰》的鞭撻鋒芒指向以新派自詡其實醉生夢死的青年學生;《二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國的北京人,諷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產的社會土壤里培植出來的「出窩兒老」的畸形心態——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語,俏皮的幽默筆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風情,通過閉塞守舊、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對於祖國命運的憂慮,顯示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個性和思想視角。3部作品陸續在《小說月報》上連載後,引起文壇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1929年夏,繞道歐、亞回國。在新加坡逗留期間,為當地高漲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創作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童話《小坡的生日》。1930年回到中國,任濟南齊魯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並編輯《齊魯月刊》。1966年老舍被林彪、「四人幫」迫害致死。1978年6月3日,有關單位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為老舍舉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

Ⅷ 老舍在寫《草原》時的時代背景

時代背景: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島山東大學一次休息時寫下的,老舍記敘了自己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

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

(8)老舍在新文化運動時幹了什麼擴展閱讀:

但是由於受到時代的影響,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學的實用性靠近,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發展,藝術家的他又感到不適,於是又重新呼喚並實踐文學的自由表達和藝術性,在此期間其文學思想也出現了反復和震盪。

因此而言老舍沒有堅定單純的文學立場,他的文藝思想是搖擺不定的,但是他傾向於從感情角度看文學,認為「使人欣喜是藝術的目的」,「文學是認識生命的,解釋生命的」。

同時老舍認為「文以氣為主」強調表達自我為主,不使文學變成傳道的教科書。

Ⅸ 老舍是干什麼的

Ⅹ 老舍做了哪些貢獻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

老舍的《茶館》、《龍須溝》奠定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獨特的風格,創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龍須溝》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劇本為演出建立了一個現實主義的,形象鮮明的,強調從生活中塑造一個鮮明形象的基礎。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領導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老舍在擔任總務部主任期間團結了全國的抗戰文人,使這一時期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文藝界團結得最好的時期之一。

(10)老舍在新文化運動時幹了什麼擴展閱讀:

在創作題材的角度看老舍的文藝影響,從老舍的創作經歷可以看到,從最初的《老張的哲學》、《二馬》和《趙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為題材。

到後來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題材的《離婚》、《牛天賜傳》,再到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這一輩子》和《月牙兒》、《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說,他最有特點和藝術成就的作品都與北京這座城市有關。

閱讀全文

與老舍在新文化運動時幹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