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藏族文化的特色有哪些

藏族文化的特色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31 19:29:30

『壹』 西藏有什麼文化特色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西藏民俗文化
藏東康巴服飾大氣而粗獷,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實用,又富有裝飾效果,整套裝束豪氣凜然,盡顯康巴人桀驁不馴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廣闊的草原和礫石戈壁,那裡盛產的羊皮是製作藏袍的主要原料。這種羊皮袍寬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就是憑借這種藏袍,人們抵禦了藏北高原上嚴酷的高寒氣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制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這些物品既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們的裝飾和財富的體現。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拉薩地區氣候宜人,長期以來是西藏地區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該地區的裝束以嚴整規范著稱。拉薩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鏈、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於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鏈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拉薩地區的貴夫人,裝扮珠光寶氣,飾物細膩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貴族服裝從樣式看,與普通藏袍沒有大的區別,但質地和花紋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西藏民俗文化-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藏族種植青稞的歷史很長,早在距今3500年之前新石器時代晚期貢嘎昌果溝遺址就有古青稞碳化顆粒的出土。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和成面就稱作糌粑。糌粑有脫麩的精質糌粑和未脫麩的粗質糌粑之分。糌粑里加入少量的酒、酪漿便可與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若糌粑內放入適量的酥油、糖、奶渣,味道更佳。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酥油茶的原料為酥油、茶和食鹽,三樣缺一不可。藏族的飲品還有清茶、甜茶、鮮奶和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成的低度酒,其味甘甜爽口。
西藏民俗文化-民居
西藏民俗文化
民居是最大眾化的一種建築,它的形制受制於地理環境、建築材料、建築技術、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等因素。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房屋的柱頭、房樑上繪有色彩斑斕的裝飾畫。這種碉房,屋面基本為平頂,並用阿嘎土鋪面。阿嘎土是一種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後經過長時間的捶打,然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乾燥後堅硬如石,平滑同玻璃。藏族民居較為重視大門的裝飾,一般門的兩側及門楣上均塗有一條約一尺寬的黑色條帶,門樑上繪以各種民間圖案,農村則普遍將太陽、月亮繪在門梁中間,大門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動物辟邪畫。房頂上一般都插藍、白、紅、黃、綠五色經幡,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綠色代表水,每年藏歷新年更換一次,以此祈求來年祥和。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西藏民俗文化-交通運輸
遼闊的雪域高原,地廣-人稀,交通尤為不便,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西藏民俗文化-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西藏金屬製品的規格不拘一式,做工細膩精緻,表面多有富於立體感的吉祥紋飾。木質器物用具在西藏較為多見,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盛食物不改味、不燙嘴,便於攜帶,倍受藏族人民的鍾愛。西藏木碗種類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還有儲物品的蓋碗。一般木碗用樺木、成巴樹、雜木的節雕琢而成。雜木做的木碗質地結實,不易破裂,紋理清晰,較為美觀,且有防毒的作用。皮具在牧區使用較頻繁,人們用皮縫制茶鹽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觀且耐用。陶器生產在西藏歷史遠古,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遺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種類繁多,直到現在依然為藏族人民所喜好。
西藏民俗文化-文化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特色首先是它的地域性。西藏地處世界屋脊,總面積佔全國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橫貫全境。它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的珠穆朗瑪峰,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納木措湖,有世界上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和世界上最寬廣的草原——羌塘草原。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牧區文化,或稱作游牧文化。那古樸的黑白色帳篷、那長毛拖地的氂牛和山羊、那醇香的奶茶、酥油、那高吭的牧歌、豪放的鍋庄舞,就成了這一文化的突出表象。
西藏眾多的群山和巨石,為藏族的建築特色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地方最高政權機構和寺廟往往建築在當地的高山之巔,無論是宮廷建築,寺廟建築,還是城鄉民居,都以石頭作為主要建築材料,成為西藏建築文化的一大特色。
西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如在傳統的歌舞藝術中有一種舞蹈「羌姆」,即跳神舞,相傳是佛教大師蓮花生將西藏土風舞與佛教內容相結合而創造的一種驅鬼逐邪的寺廟舞蹈形式。在許多寺廟中還廣泛使用著鼓號等樂器,演奏著古老的經院音樂。

『貳』 藏族的特色

藏歷新年,酥油燈節,薩噶達瓦節,拉薩雪頓節(藏戲節、展佛節)

『叄』 西藏的民俗風情

一,服飾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們的主要服裝。她們的羊皮袍上還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類的物件。

遇到節日喜慶的時候,還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之下,整套服飾色彩鮮艷動人,極富民族特色。

二,飲食

藏族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酥油是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藏民族有飲茶之習俗,酥油茶為主要飲品。

三,民居

碉房是西藏比較有特點的民居建築形式。碉房一般為兩層結構,上層是人的起居場所,底層是牲畜和儲藏房。碉房建築中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

氂牛帳篷是較為典型的牧區住房,這種帳篷用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帳篷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這種帳篷雖然簡單,但牛絨織成的氆氌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也便於牧民隨時搬遷。

四,交通運輸

長途跋涉只能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就是步行。馬是青藏高原上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

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毛驢的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

最為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牛皮船。牛皮船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河中礁石撞擊,無論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船夫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五,器物用具

藏族具有歷史悠久的金銀玉器工藝技術。早在吐蕃時期已出現了金銀玉器行業。在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有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的,有的是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的器具主要是銅制。

『肆』 藏族人有什麼特點

藏族人最明顯的特徵是鼻骨高,鼻孔大,這是為適應高寒地區缺氧和寒冷所致。

他們皮膚粗糙,在風吹日曬下,臉色多呈醬紅色;男子臉型多呈用字,申字型,腮部咬肌發達,顴骨較高,三角眼細眯眼較多,女子圓臉,國字臉較多;鼻子較尖,嘴唇較薄

藏族人脂肪型胖得較少,老年婦女瘦的多。男子臉型像刀切般,有稜有角。由於高原缺氧,無論男女走路行動緩慢。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安多三種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

(4)藏族文化的特色有哪些擴展閱讀: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海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東地區。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和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在數量上居中國少數民族前列。《格薩爾王傳》是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長的說唱史詩;藏族文學經典《倉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譽世界。

藏族同胞特別重視「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有銀、金、珍珠、瑪瑙、玉、翡翠、珊瑚、琥珀等等,廣泛運用於頭飾、發飾、耳環、項鏈、腰飾和戒指。

『伍』 藏族的特點是什麼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

(5)藏族文化的特色有哪些擴展閱讀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

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群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氂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陸』 藏族有什麼風俗 藏族地區有什麼文化習俗

導讀:藏族是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近期丁真的走紅,讓大家更加了解到藏族這個民族,那麼你知道藏族有什麼風俗嗎?想知道藏族地區有什麼文化習俗,可以來瞧瞧我的介紹哦。

藏族有什麼風俗

藏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明。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其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特點是長袖、寬腰、長裙、長靴,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如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藏族在食肉方面,禁忌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馬、驢、騾,尤忌吃狗肉。

藏族地區有什麼文化習俗

一、服飾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

1、藏袍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2、藏東康巴服飾在頭、頸、耳、手等處佩戴金、銀、象牙、珊瑚、瑪瑙、玉石等首飾,腰間掛藏刀、火鐮、錢包、鼻煙壺、針線盒等生活用具,方便實用富有裝飾效果。

3、藏北羊皮袍白日作衣、夜晚當被,大多是光皮的,有的袖口、衣襟、下擺等處縫制黑平絨的鑲邊。夏季牧民戴著紅纓氈帽,腰間佩掛製作精美的火鐮、鼻煙壺和腰刀、火槍、擴身符等。藏北牧女縫制紅、藍、綠三色絨條作為裝飾,平時腰間掛滿奶桶鉤、針線盒和牧鞭之物,遇節日喜慶掛起串串項鏈和金銀飾品,頭發梳理成多股小辮,戴上綴滿綠松石、貝殼、銀幣等的呢絨或氆氌長披。

4、拉薩地區民間女子以毛料或布帛製作短袖夏裝,裡面穿藏式襯衫,已婚婦女腰間圍各色毛線或絲線織成的彩色幫典。冬季穿羔皮長袖藏裝,頭戴"楊夏帽"。裝飾品有珍珠、珊瑚、綠松石等製成的"巴珠"冠及各種耳墜、項鏈、戒指。世襲貴族夫人頭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貴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綠松石的大耳墜、胸飾和各種質地的項鏈是按自家的財力而佩帶的。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製成的袍子,裡面穿藏式襯衫,頭戴禮帽,腳蹬皮靴。從服飾上可以看出其社會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裝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飾顏色大致相同,除噶舉派穿白裙外,其餘教派均著黃色及紅色僧服。

二、飲食以麥、米、青稞等穀物為食糧,以適宜在高原生長的青稞為主要食物。

1、青稞炒熟後磨成粉和成面稱作糌粑,脫麩精質糌粑和未脫麩粗質之分。加入少量的酒、酪漿便可與肉、菜、酥油茶等一同食用。

2、酥油藏區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從新鮮牛奶中提煉而成,為高蛋白、高熱能食品,有增加熱量、抗缺氧之功效。

3、酥油茶酥油茶原料酥油、茶和食鹽,三樣缺一不可。

4、其他藏族的飲品還有清茶、甜茶、鮮奶和青稞酒(用青稞發酵後釀成低度酒,味甘甜爽口)。

三、民居

1、碉房較有特點民居建築形式。一般兩層:上層起居場所,底層牲畜和儲藏房。普遍採用小窗窄門以利於擋風禦寒。房屋柱頭、房樑上繪有色彩斑斕的裝飾畫。屋面基本為平頂,並用阿嘎土(一種自然形成的半石灰化了的石灰混合粘土,加水後經過長時間的捶打,然後塗抹酥油或榆樹汁,乾燥後堅硬如石,平滑同玻璃)鋪面。較重視大門裝飾,一般門兩側及門楣上均塗有一條約一尺寬的黑色條帶,門樑上繪以各種民間圖案;農村普遍將太陽、月亮繪在門梁中間,大門兩側還有一些對稱的動物辟邪畫。房頂上一般都插藍、白、紅、黃、綠五色經幡,藍色代表天,白色代表雲,紅色代表火,黃色代表土,綠色代表水,每年藏歷新年更換一次,以此祈求來年祥和。

2、氂牛帳篷典型的牧區住房,牛毛紡線織成的粗氆氌搭建,當中支撐木桿,周圍用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雖簡單但質地粗厚,不怕風雨大雪,便於隨時搬遷。

四、交通以騾馬、氂牛、駱駝為代步工具,或者步行。

1、馬青藏高原生活不可缺少的忠實伴侶,藏族人對馬有著特殊的感情,對馬鞍也頗為講究。

2、氂牛被稱為高原之舟,雖然行動遲緩,但是特別有耐力,在高寒山區是最為理想的運輸工具。

3、毛驢飼料容易解決,是農區家家都養殖的運輸畜力。

4、牛皮船最普遍的水上交通工具。用堅韌木料做支骨,外蒙數張縫制的牛皮,牛皮經過水的浸泡變軟,不怕礁石撞擊,河道深淺都能劃行。渡過江河之後,可將牛皮船曬干,背於雙肩,隨時移動。

五、器具

1、金屬吐蕃時期已出現金銀玉器行業。酒壺、酒杯、勺、筷、盤等日用生活器具中,許多是用純金、純銀製作,有的以金、銀、玉石鑲嵌或包裹而成。火爐、壺、盆之類器具主要是銅制。規格不拘一式,做工細膩精緻,表面多有富於立體感的吉祥紋飾。

2、木質在西藏較為多見,木碗方便耐用,光滑美觀,盛食物不改味、不燙嘴,便於攜帶。種類繁多,有揉糌粑用的大碗,有喝酥油茶用的小碗,還有儲物品的蓋碗。一般用樺木、成巴樹、雜木的節雕琢而成,不易破裂,紋理清晰,較為美觀,且有防毒的作用。

3、皮具牧區使用較頻繁,用皮縫制茶鹽袋及糌粑袋,尤其是皮碗套,美觀且耐用。

4、陶器距今4600多年前的昌都卡若遺址就有陶器出土,其器形種類繁多,直到現在依然為藏族人民所喜好。

『柒』 有關藏族的文化介紹,越簡短越好。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在數量上居中國少數民族前列。《格薩爾王傳》是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長的說唱史詩;藏族文學經典《倉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譽世界。

藏歷是藏族先民所創造的屬於藏族的歷法,它不同於漢族的歷法,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價值的一種民間文化。現有史可證的藏族歷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族歷書的編定已經趨於完善。

(7)藏族文化的特色有哪些擴展閱讀

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之後,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藏族文化興盛時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

『捌』 西藏地理位置偏僻,其獨特的文化表現有哪些

西藏雪域高原有著獨特的風情和民俗,有著純凈的空氣和風景。無論是美食、節慶、民居、寺院、還是手工藝品、傢具、服飾都具有獨特文化魅力,以下是西藏相關風俗習慣。

1、藏族的婚喪習俗:藏族婚俗有舊婚俗和新婚俗之分,舊婚俗多數是包辦,父母有養育和解決子女婚姻的責任,子女只有服從和孝敬父母的義務,過去找媳婦或贅女婿,子女是沒有權利過問的。新婚俗是戀愛結婚基本上父母不包辦代替,多為自由婚姻,男女戀愛,告知父母,再行習慣手續,最終成婚,但仍然基本遵循過去遺留下來的求婚、訂婚和婚禮程序。

藏族人死後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領主死後,才能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喂魚,這叫水葬。生前做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於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台,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不經允許一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因為這不太好。

綜上所述,藏族的風俗習慣是藏族人的一種信仰,一種屬於本民族的行為規范,從而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族文化,獨具特色的藏族。

『玖』 藏族特點簡介 藏族有什麼特點

1、藏族人最明顯的特徵是鼻骨高,鼻孔大,這是為適應高寒地區缺氧和寒冷所致。

2、他們皮膚粗糙,在風吹日曬下,臉色多呈醬紅色;男子臉型多呈用字,申字型,腮部咬肌發達,顴骨較高,三角眼細眯眼較多,女子圓臉,國字臉較多;鼻子較尖,嘴唇較薄

3、藏族人脂肪型胖得較少,老年婦女瘦的多。男子臉型像刀切般,有稜有角。由於高原缺氧,無論男女走路行動緩慢。

4、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安多三種方言。

5、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

『拾』 西藏有什麼文化特色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主體民族。西藏最古老的宗教苯教和主導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藏傳佛教,其影響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而形成了不同於別的民族的民俗風情和審美情趣。西藏民俗文化的內容包含豐富,民俗文物多姿多彩,舉凡服飾、飲食、居室、婚喪、節日娛樂等等,都為我們演繹出藏族豐厚的歷史文化的變遷與升華的過程。下面就西藏民俗文化的主要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西藏民俗文化-服飾 藏族服飾是青藏高原一道綿延流長的亮麗文化景觀,而蘊涵其間的工藝技術、生活情趣、審美觀念、道德倫理、宗教信仰都可成為研究西藏文化的活化石。由於地理氣候和物產的不盡相同,在藏區內可以說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不同的區域在穿著打扮方面各不雷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風貌。藏袍是藏族的主要衣著,它大襟廣袖,用氆氌、呢料、動物皮毛等面料縫制,寬體長身,用帶束於腰間。

閱讀全文

與藏族文化的特色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7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57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9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2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